第一篇:物理化学中《固体表面》教学反思
物理化学中《固体表面》教学反思
物理化学中《固体表面》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 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回忆液体表面的特征,进而提出固体表面的吸附,使学生理解吸附产生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使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安排的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在一道题中安排多种解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 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固体表面》,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表面物理化学摘要
表面物理化学摘要
一.表面物理化学的两种主要模型分别是“分子模型”及“刚性能带模型”。
二.表面态指表面的局部电子能级。
三.“Shockley态”及“Tamm态”,局部表面能级产生的原因:表面杂质,吸附质,甚至溶液中邻近的离子—近到可与面体能带交换电子者,都会产生局部表面能级。
四.外来物质的表面态能级取决于它和表面形成的化学键。
五.有效分子轨道:成键轨道,非键轨道,反键轨道。
六.Franck-Condon原理认为:电子转移到一个能级上,或从一个能级(在此是一个表面基团)转移出来,要比分子的振动周期快。
七.外来粒子与内禀表面态的结合能支配着吸附物的表面态能级。
第二章-空间电荷效应
一.Madelung效应是离子型固体上存在的纯粹静电效应。
二.在固体与气体的界面,腐蚀过程和许多催化过程以及物理上比较感兴趣的过程,诸如被表面粒子俘获,化合物半导体的离解,以及过剩电子-空穴对的符合等,都依赖于电子与空穴在表面态上的俘获与注入动力学。
三.
第三篇: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1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形,对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和山地这五种典型地形的特点能有感性的认识。
在对重点的切入上,先从导入开始作铺垫,知道如何简单地描述地形。出示广西部分县市的图片,先让学生猜测,但发现这个效果不好,因为好多学生没去过、或者去过没留意过当地的地形,无法猜测,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一个班的教学后,我就直接改成向学生“介绍老师去过的几个广西境内的县市”,要求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留意老师对当地地形的介绍,(介绍中,主要以介绍当地地形特征为主,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对地形的特点描述上能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词汇,也让其在以后的描述上更有规范性)
再从学生介绍他所去过的地方以及当地的地形。有了老师介绍几个县市的`地形的基础和示范作用,部分学生能大概粗略得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地方。
接着,老师介绍五种基本地形,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深刻、形象地去了解地形特点,就将图片印刻在心间。在出示文字的时候,学生很平静得默念。当展示图片,学生“哇,你看”等的惊喜表现中,我了解了学生在文字了解基础上,正将自己的前概念和经验进行比较,并深深感叹地形的奇妙之处。也许,学生对这些对于平原学生有一定的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前概念中的平原和真正的平原的地形进行重合,确认。而其他地形,是在学生知道地形名称的情况下,深化地形特点,让学生有能有所感知,并且修正了某些不正确的前概念。
到此位置,学生已经能通过教学和前概念的结合,建构起地形的概念。后一环节,是教会学生在地形图上认识、了解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颜色深浅表示地势的不同高低。这一环节也是对前五种地形的进一步加深认识。在出示中国地形图时,明显的颜色深浅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让我们靠近很远的地域,让学生更接近世界,重点深化学生对各典型地形的概念,将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2
地球的表面这一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
聚焦部分,抛出问题,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同学们会说到很多,因为之前我们就学过这方面的知识。
上完第一个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看世界地图,大家很感兴趣。因此我让另外的班级自己带了地图来上课,当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会说很多,我说刘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地球上旅游一下。想去哪里旅游啊?这时候孩子们更活跃了。那我们都去世界的每个地方旅游一下,拿出你的地图,边观察边说回忆。
孩子们在找地图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地形地貌,我们就一起来找寻,此时我播放了书上几个主要地形特点,此时此刻,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很感兴趣。
上这种没有实验课,可以利用视频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活跃气氛,多安排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第四篇:《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由点、线、面和体构成,通过探索这几点的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我特别喜欢讲《点线面体》这一节。一是因为前面的知识相对枯燥,学生已经厌烦;二是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辅助教学;三是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讲这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自己搜集一些生活中关于点、线、面和体的资料。我自己也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充分准备。讲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整齐的方队和坚定的步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我将视频在空中的俯视画面暂停,然后问学生的感受,有的说“震撼”,有的说“感动”,有的说“酷”,还有的同学说“每个方队像一个整体”,紧接着又有学生说“每排像一条线”,这时我试探地问:“那每排是一条线,每个线上的人就是一个什么呢?”“点。”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此时我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采取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和探究,从对体的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列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如雨滴下落、流星划过夜空、飞机飞过拉出的尾线等都是点动成线;一名学生拿篮球做了一个抛球的动作,把篮球看成一个点,球运动的轨迹就是点动成线;还有的学生带了折叠扇,把折叠扇打开,线动成面;班长拿出在口袋里的硬币,发给每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转一转,转出一个球体,面动成体。等学生说完之后,我又列举了生活中他们不曾注意的实例,比如雪地里留下的一串脚印是点动成线,妈妈绣十字绣、织毛衣等都是线动成面,推动旋转门等是面动成体。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变得兴奋起来,想象力更加丰富,每当一名学生列举出实例,大家都会露出惊喜肯定的表情。
我精心准备这节课,借助课件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的生活图片中,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平面和曲面、直线与曲线的区别,同时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在面动成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剪下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纸片粘在笔上进行旋转,体会面动成体,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在欣赏美丽图案时,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课堂小结时,我拿出自己结合本节课制作的小手工:在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一面画了一个鸟笼子,另一面画了一只小鸟,然后将纸粘在一根小棍上,两手搓动小棍,使其快速旋转,学生惊喜地发现小鸟飞入鸟笼里了,这就是面动成体的效果。紧接着,我又拿出用手工纸折叠的“W”,通过旋转变成各式的小灯笼,学生赞不绝口。这两个小制作让学生对本节课恋恋不舍。在随堂练习中,我选取了这样一道题:“老师让小明在地上画圆圈,并交给他两件物品:一支粉笔和一根细绳,小明很快画好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画的吗?”当时有学生演示讲解,可我课前忘记了准备绳子,看到讲桌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抹布,我将抹布拧成一个粗绳,问学生:“这个可以吗?”学生说:“可以。”在我的辅助下,该生在黑板上成功画了一个圆,并讲解了这道题是应用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知识点,这样不但化解了尴尬,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节课中,虽然我能有效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课后还是感到有很多遗憾,虽然本节课很多学生都能举出很多实例,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搜集了资料,部分学生因为预习不充分,思维受到局限,参与不够踊跃,导致本节课成了一部分学生的课堂,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学习面动成体这一知识点时,我准备了手动教具,还有课件演示,但只是站在讲台上演示,当时我觉得讲台高,站在上面学生都能看清,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感觉当时的做法忽略了部分思维受局限的学生,若是将教具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亲自操作效果会更好。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备好每一名学生(或者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让自己讲得畅快,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变被动为主动。
(责任编辑 冯 璐)
第五篇: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图形中的点、线、面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数轴》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家校路路通上看到了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在七年级上《数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等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让学生先说。接下去老师提问:(1)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2)刻度是否均匀?(3)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4)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5)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6)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学生通过课前制作、课内观察已基本掌握了数轴的三要素,思维的火花被自然地激发„„
看了这个导入新课的教学片段,使我想到了自己上这节课时的情景,虽然也借助了温度计来导入新课,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完全是在我的圈套下进行的。上这节课的老师利用了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深挖教学细节,在肯定学生具有概括能力的同时,顺势给予了正确的引导,通过一个预设,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很多大师们的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在教学细节的发现中逐个加以深挖和提升,都在预设着、发现着一个又一个细节。教学细节的合理与有效,就是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地钻研教材,积蓄内力,去善于发现教材的教学细节,才有可能激情饱满地引领学生亲近教材。如果教师自身情感准备不足,难以发现教材的教学细节,就进不了课堂,即使进入课堂也是难以发挥的。《几何图形》复习课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在这章节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视让学生多从事一些动手操作、观察、想象等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并有一定挑战的学习材料,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在做数学的活动中获得几何图形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材料。
比如“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一课时,它是继前一课时与后一课时的一个学习内容,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全章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既加强基础,有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第二,既全面复习,有突出重点。《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这节课的教学,首先有梯度性的安排“做一做”,再“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经历先猜想、再动手操作确认这一学习过程;然后通过“质疑”、“想想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集体的智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裁剪、粘贴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着成功后带来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既能自主探究,师生又能合作互动的场所,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现的公民。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出学生主体性。
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在生活中,用刀去切物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是一件非常生活化的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如果我们稍为对这生活题材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但学生却没有留意,或者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而没有什么新发现?因此为了引起学生对这一最平常的生活事件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再引入另一件最平常的、每个人都经历的事:切苹果。教师引导学生问: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你是怎样切的呢?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会不加思索近乎千篇一律回答:一刀竖直切下去,似乎没有什么发现。教师说:实际切苹果里面也大有学问,你们有试过横着切的吗?学生有点惊愕:把苹果横着切?教师:我这里有一个苹果,有谁来试一试横着切呢?同学们跃跃欲试,教师就让其中一个来做示范,学生惊讶地看着另一个同学手起刀落把一个苹果横切过去,睁大眼睛看着同学手中的苹果圆形的切面中有一个美丽的星形图案。此时思维的触角已经从生活的平常事中开始延伸,教学的切入点找准了,教师不惜时机地提出:给你一个正方体,你会截到什么图案呢?这样“截一个几何体”中截正方体等内容成了他们探索、发现的舞台。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切截,他们都得到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椭圆的截面。但却没有发现五边形、六边形的图案,于是教师引导、启发他们运用面面相交得线的理论知识来解析实践的结果:截面为三角形因为截面经过了三个面,截面与经过的三个平面相交成三条线,相交线围成了三角形图案。截面为四边形因为截面经过了四个面形成四边形。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去实践,学生们很快地截出了截面为五边形、六边形的图案。一节课就在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延伸,也正适应新的数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实践,勤于动手操作等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达成的一致共识、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上完后,本人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及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分析和改进工作。
以下是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本节课联系小学及课本内容,把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系统的概括,体验出两个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⑴利用数轴比较大小;⑵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在教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时,引入是采用温度的排序。根据常识,学生可以由低到高地排列这些温度,再让学生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可以看到表示它们的各点是从左到右的顺序,由此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这部分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图形理解这些结论。在讲解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时,采用把两个负数在数轴表示,利用在数轴上的数“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得出“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从而得出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难点是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数大小;这是本节课较难的部分,为了解决难点,特别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进行比较时的过程:⑴先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⑵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要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⑶根据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的结论判断这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本节课还有不少地方设计得不好。结合实际,我的反思如下:
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分析,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能运用两种方法判断有理数的大小,都能较好地完成A组题。不足之处:
⒈在教学中,过多地推理概括有理数比较大小两种的方法,缺少学生发表自己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
2.教学的预见性还不够,时间控制的不好,学生练习时间不够充分。3.比较几个有理数大小的时候,学生容易正负数混淆。
4.学生对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感到比较困难。例如:比较-和-。它既用到新学的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结论,又联系到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往往只做一次比较,比较完两个绝对值的大小后,就得出结论了。
教学设计的改进:
⒈对于难点的处理,可以学生讨论、讲解思路,加强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练习方面,多设计几题学生易错的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学生加深印象。
3.习题的设计要更加细心,层次分明。
以上是自己对这本节课教学之后的一些思考。只有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多进行反思,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近似数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根据学生的体验刚刚揭示这一规则后,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质疑——我有不同意见!986可以近似于990也可以近似于1000或980。多好的体验!多好的发现!多好的解释!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如果硬性地让其“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教师在备课中经历了学习新课标,探讨新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电脑课件等艰辛的过程。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实际教学中“表演”成功,收获很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巩固应用,体验成功—开放训练,拓展思维—小结反思,布置作业。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议例题,两轮比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精美的钟表时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有服务于生活。作业“超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回顾平时教学,虽然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不知所措。今后应继续钻研,不断探索。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讲完这节课,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的指导自学的方法具体,尤其是四个问题的设置将自学活动引向深入,课堂自学效果较好。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我不应该带着学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错点,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最后,由于对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应该在练习结束后适当课堂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里有底儿,反思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以及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以便课下有针对性地练习。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有理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有理数的除法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有理数的除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安排倒数的概念学习。通过讲解与练习,学生基本能掌握。
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教学设计是可以采用课本的引例做为探究除法法则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除法法则。同时也让学生对比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加深印象。并应该讲清楚除法的两种运算方法:
1、在除式的项和数字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除法法则求解。
2、在多个有理数进行除法运算,或者是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统一用乘法的运算律解决问题。
问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分式的约分掌握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锻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我执教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节课,课后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自己发现无论是在组织课堂方面,还是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及在时间分配上,都感到力不从心。现在将上课后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通过这次上课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课堂45分钟的效益,需要从许多方面去准备,去思考,比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对课堂的组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等等。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复习课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三个选择题复习有理数的各种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然后进行三个基础性的计算题,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接下来解一道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涉及的运算比较全面,但是在上课中学生出错的比较多,我想如果再加强几个训练题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但是考虑到后面还有任务,所以效果不很理想。后面的教学中,第一道题是用四个有理数去计算24,教材上有类似的题目,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他们表现的很活跃。但是在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填上-1,-2,2,3,8,10使其对面运算结果相同这一题目因为觉得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认识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所以选择了这道题,但是处理的不好,发现学生对于乘方运算的算式构造与理解是难点。尽管我在课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对学生的情况估计的不够。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老是担心时间不够,处理的太过于仓促。
其次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对待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把教材钻深、吃透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然后去发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知其义而不知其理,这样只能是依样画瓢。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王伟伟
本节课一开始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 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中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上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负数的例子,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一、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二、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三、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接着乘热打铁请学生反思: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角的比较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人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必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的引人与新知识的讲解融会贯通,一气呵成.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自始至终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
《绝对值》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我们的反思: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出示问题后,老师就说谁能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或摇头或思考,因为是数学课吗,你回答问题后,自然给出绝对值的概念。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枯燥的数学概念赋予生活的意味,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也可以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努力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从而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达到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二、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用“试一试,你能行”、“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三、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中,我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励学生“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学习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仅包括认知领域内的思维,也包括思维过程中的意志力、直觉力、想象力等,而这些能力仅仅靠会解题是不可获得的。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因素,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也能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概括、抽象、和谐、完美等。因此只要转变观念,就不难从数学内容中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因素。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反思(3)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在《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一些简单应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有较高的难度,使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课堂导入中,我以创设问题情景的形式,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问题是:探索如何测量一个池塘的边上AB两点之间的宽度?办法是只要在池塘外取一点C,取 CA的中点D,在取CB的中点E,此时只需求的DE的长度,就可知AB的长度,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教材体现的是人人是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对于导入中设计的这个问题,班级里即使是基础非常差的学生也被吸引到思考的队伍中。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内容如下: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和一张梯形纸片,(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作怎样的图形变换?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能出现三角形中位线,引出本节学习的课题;二是为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埋下伏笔,也是有助于用运动的思想来思考数学问题。此时教学体现的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的简单应用,学生们也都能掌握,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事非常广泛的,这一安排体现了标准中的一、二。但是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并不是很多学生能想到的,教师的分析不管如何精彩,辅助线的添法不管如何巧妙,学生能否在证明中提高能力,这是个长久的过程,所以此时教学体现的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放大这些错误,分析这错误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反思(2)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用综合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思考能力。在课堂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如何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形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直观和实际体验。最后学生们提出这样的方法:连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中点,就得到4个三角形,然后通过剪纸的方法,把4个小三角形剪贴后,4个小三角形重合,从而证明了4个小三角形全等。通过学生们实际的操作,体会到了学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自然的引入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在所证明的图形中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和底边的关系。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给了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尽可能的提供了条件。放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尝试证明,我认为在这一点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接下来的问题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体会思考证明思路上,尤其是辅助线的做法上,为什么要这样做辅助线,这样做辅助线以后,构造了什么样的图形,形成了什么样的隐含条件,这些条件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在证明过程中各个条件之间的转换。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也是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语速有点快,学生的思维速度跟不上。
2、没有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到全体同学,少数同学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不够牢固透彻。
3、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参与不够,依赖其他同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使每个同学的脑子动起来。
4、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同时带来了秩序的稍显混乱。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改进:首先放慢语速,使学生的思维速度与我相同步。其次,要尽量给基础偏落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激励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讨论秩序。最后,要组织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显得紧凑而活泼。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境,即风车.美丽的图形等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是把在表格中的旋转融入风车是怎样制作的情境之中,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出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即中心点,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之后是拓展延伸,学生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以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总之,孩子们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外,数学课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要考虑到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这一点上,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谓一大遗憾。由于条件有限,我不能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没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假如,我能充分利用电脑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体会.领悟。这样不仅让学生们体会了图形美.数学美,同时也弥补了学生想象力不强的弱点。
教学中,找角度时,我在三角形的一条边上画了一条红色线条,作为提示。利用纸板做了具体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去旋转图形,这样虽然说课好讲多了,学生接受也很快,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是不利的,这样限制了其思维的拓展。
在找角度时学生很快的根据我给出的那条边得出角度,但是我没有及时地询问“还可以在那些地方看出图形是旋转90度”。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补了回去,但是这效果已经没有在那个环节讲明显。
在欣赏与设计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欣赏的是通过图形的旋转(固定90度)得来的设计图案,结果在学生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旋转90度得来的,后来我又及时让学生欣赏了不是90度的旋转设计方案,这样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使这一课得到了完善。
《中心对称》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同样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两个概念又充满了辨证关系,当把某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满足绕一点旋转180度和自身重合,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这个图形的组成部分看作两个图形,则其中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度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所以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概念是相对而言的。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培养,同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正确理解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确这是中心对称图形,接着将图形标上字母,并把两个三角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把这个图形看作两个三角形,动画演示让其中一个三角形绕一点旋转180度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揭示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概念,这样通过动画让学生明白了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概念之间的区别 象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演示来演 绎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效果还的比较好的。在教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关系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做手势来表达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或表达一对成中心对称关系的两个图形时,学生的兴致很高,而且效果也很好。
“分式复习”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学生经历了以前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1)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项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混合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2)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⑴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⑵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3)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课堂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特别强调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二、教学后的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不足之处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正定县权城中学 王伟伟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初构: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进入数学课堂,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精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通过问题4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问题5让学生通过构图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