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代币法在儿童青少年行为矫正应用的新进展
专业选修课《行为矫正与训练》论文
代币法在儿童青少年行为矫正应用的新进展及其评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专业:心理系 年级:06级 姓名:李晶
学号:20061801010107(17)
代币法在儿童青少年行为矫正应用的新进展及其评述
【摘要】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出现了很多问题行为,需要及时给予行为矫正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代币法的出现,为青少年儿童的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本文从代币法的背景、含义、原理、干预过程、注意事项及研究意义等方面介绍了代币法在儿童青少年行为矫正应用的新进展且进行了综合的评述。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代币法 行为矫正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情绪波动很大,喜欢独立思考,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然而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叛逆、任性、焦躁、学习散漫,出现了很多问题行为,需要及时给予行为矫正以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代币法的出现,为青少年儿童的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一、代币法的背景及相关研究
代币法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疗法[1]。20世纪初,有些心理学家不满意当时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主观推测,他们就试图使心理学跟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一个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很多人将他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而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更推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而行为疗法就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与行为学习的原理,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行为治疗被称为第二种势力,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代币的方法,一开始主要运用于改善精神病人的行为。1961年艾利翁和艾伦在美国伊利诺州安娜州立医院首创了代币法(token economy)[2]。该疗法通过强化作用来增加患者适宜行为的发生频率。比如,他们用代币物(token)鼓励病人去清洁自己的房间,或帮助厨房做事,或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等等。病人每做好一件事,就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物。病人可以拿这些代币物到医院的小卖部去换取香烟、牙膏、糖果等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在1968年Atthowe 和John[3]就采用代币制治疗60个精神病人,大多是慢性退化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余下的一部分患有器质性精神损伤,治疗结果表明,患者在参加集体活动、控制尿床、病友间的合作互助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不足的是,这个实验未采用控制组。随这学科的进步,在采用代币制对不适当行为进行干预时,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越来越高。在1977年,Paul 与Lentz[4]进行了一项较为系统的、控制较好的研究。这项研究为期四年,主要比较了代币制与一个内容丰富的环境疗法和医院控制疗法的疗效。总体来说,代币制要优于其他两种疗法。Paul与Lentz 进行了随访调查,发现92.5%的代币制病人适应良好,71%的环境疗法病人和48.4% 的医院控制疗法病人也能适应良好。其中l0%的代币制病人能够独立生活。在2000年LeBlanc和Linda[5]等使用代币制对1名26岁的中度智障男子的社会不适当行为进行干预。此研究的目标行为是不适当的社会交往行为,不适当的性行为,不适当的言语攻击。结果显示,经过代币制和反应代价对被试的行为进行干预,被试的不适当社会行为有所减少,正向的社会行为例如主动发起谈话,握手等行为可以有很好的增加与维持。70年代后,代币法逐渐运用于学校教育领域,用来改善课堂上青少年儿童的捣乱行为以及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在2004年Filcheck和Holly[6]等人研究了代币制(以纽扣为代币,如果学生表现出遵守班级纪律,就奖励一个纽扣,学生可以用它去交换想要的强化物)和反应代价(学生表现出违背班级纪律的行为,就扣除一定数量的纽扣)使用这2种方法同时去干预学龄前儿童的课堂行为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Tarbox 和Tarbox[7]等人在2006年使用代币制来增加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的参与行为。结果显示代币行为强化法能有效增加自闭孩子的参与行为并且在撤消强化物之后,良好的参与行为也能持续进行。在我国也有很多相关研究,1995年边玉芳和邵春晖用代币制矫正一小学生课外作业潦草行为使不良行为得以矫正[8],2008年杜卫华和周晖有效地运用代币制增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童注意力[9]。
代币法实际上是系统运用代币来矫正不良行为的整个过程。代币制在改善青少年儿童行为方面的研究很多,应用非常广泛。如改善青少年儿童上课跑出教室的行为,养成青少年儿童完成作业的习惯,改善青少年儿童上课随意讲话行为,增加青少年儿童的学业性行为,改善青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改善青少年儿童咬指甲的行为等,几乎涵盖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10]。它既可以用于正常学校儿童及各年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的矫正,也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病者、弱智儿童[11]。尤其对于学前儿童,行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或者说还没有稳固,通过系统地运用代币制可以比较容易矫正不良行为。
二、代币系统的含义
如果一个刺激本身不具有强化作用,而是通过和一个强化刺激(无条件强化物或被其他已被强化的强化物)相联系才能获得强化力量的,那么这个刺激就称为条件性强化物。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后援强化物backup reinforcer)的条件性强化物,称为代币(token)。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称为代币系统(token economy)[12] [13]代币法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代币法是指把奖励的结果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完成了规定的事项就奖励规定数量的代币, 然后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实现自己的愿望[14]。
三、代币法的理论基础及原理
代币法的理论基础是沃尔夫和考利斯(1936~1937)用黑猩猩做的一个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考利斯先教一只黑猩猩学会用一种自动贩卖机,令其学会投入一枚币,启动按钮,而后获得葡萄,接着教它使用另一种机器,即拉动一条附有弹簧的拉杆,杆的另一端附有葡萄,猩猩必须用力拉动,才能获得葡萄,等这个动作熟练以后,杆的另一端附有一枚币以代替葡萄,结果发现猩猩会想办法先获得币,然后将币投入自动贩卖机以取得葡萄。后来兑换的标准提高,要用两枚、三枚以上才能获得葡萄,猩猩逐渐地学会了在换取葡萄之前,将代币储存起来的行为。
其主要原理是: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就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获得过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里,控制变量是实验者所设定和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在斯金纳操作箱里,只要老鼠“压杠杆”(第三变量),就能取得“食物”,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将这第三变量与我们的目标行为联系在一起。
2)强化,这里主要是指阳性强化,也就是鼓励法。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目标行为或活动的原因。每次完成所指定的行为或没有发生规定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3)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一个人的认知会有相应的行为反映。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4)消退训练,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某种行为不得到强化或不被引起重视时,行为就会消退。这种强化是指没有过多的受到重视和批评。如小孩子在班级里调皮捣蛋若不受到老师的过多批评和注意,行为可能就会消退。
总的来说,代币法是结合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契约法、自我调控于一体的方法。其主要目标是目标行为的出现或某种不良行为的减少或消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持之以恒的能力和对某方面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帮助。在共同协商下,制定了行为契约,只有严格按照契约上的规定来执行,在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的自我调控下,才能塑造新的行为,从而得到奖励,这种奖励又既而对行为的改变以及自身的意志力进行强化,从而最终得到目标行为。
四、代币法的特点
(一)它能在有效行为出现后及时、方便的支付(强化)。
这样就能用它们来连接目标反应与支持强化物之间的长时间拖延。就效果而言,延时强化远逊于即时强化。因为个体常常会追求即时的满足,但社会化的要求又希望一个人能够适应延时强化,而行为干预时常常受条件的限制较难实施即时强化。运用代币制,一方面可以及时授予代币,这一般不受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又要求必须过一段时间才能按规定按“菜单”换取代币物。这样就能使个体从追求及时强化过渡到适应延时强化。比如说一般的奖励,往往因为意义较为深远的奖励物不在身边而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奖励,也有时为了显示奖励的慎重,非要等待青少年儿童达到预期行为后方才实施奖励。这很容易使青少年儿童刚刚显示出来的一点点上进心被忽视,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代币制由于目标行为简单易行,代币可以随身携带或随时给予,能够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上进行为及时给子奖励,最大限度的实施正强化措施,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代币能有效地应用于一个群体,它是一种一致的强化物[15]。
矫正对象的人数增多时,用一般的强化和惩罚程序来管理好所有的矫正对象,并且保证矫正计划能一致有效的实施就显得比较困难,而采用代币法来管理就很实用,也方便得多,矫正者可以用很小的努力就可以把代币发放到数量较大的当事人群体中去,因此,代币适合多个体、多行为同时使用。
(三)奖励目标易激发兴趣。
奖励法是对青少年儿童的优良行为作出肯定评价,会使青少年儿童尤其是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儿童产生畏难情绪,不愿为得到奖励而去模仿对自己来说难度较大的行为。代币制则强调针对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较好的行为进行奖励。矫正者和孩子共同协商,参照孩子的意愿制订目标行为,具有层次性。孩子稍加努力即可获得奖励,容易唤起自尊,激发成功欲。
(四)避免强化物的单调。
奖励法一般通过表扬、发奖品等强化物来实施。奖励内容比较单调,难于满足不同青少年儿童的需要代币制的强化内容看起来很不起眼,只是一些分值。但孩子可以用代币去换取符合他们需要的奖励。这些奖励内容包括消费强化物如吃的东西等、操作强化物如玩玩具等、活动强化物如打球等、占有强化物如拥有一些东西、社交强化物如赞许、拥抱等。由于强化物是矫正者和孩子共同商议的取得了孩子的认可,从而避免孩子可能因对奖励物感到满足而降低追求强化物的动机。行为干预的方法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又要避免单调。仅用某一或某几种强化物很容易使当事人厌倦而减弱激励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若使强化物多样化又很容易造成当事人的分心而干扰正常活动。代币制中使用了“强化菜单”,既做到了强化物的多样化,又避免造成当事人的分心。
(五)有更强的激励作用。
应该说一般的奖励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它对青少年儿童的刺激往往来自于某一次奖励之前或之后。时间一长,事过境迁,青少年儿童可能对以往的强化逐渐淡忘,故态重现,影响了奖励的效果而代币制所实施的奖励对青少年儿童的刺激就较为长远甚至连续不断。因为它的奖品代币具有累加功能和替换功能,孩子们很愿意通过累计奖品去替换自己喜欢的强化物。所以,他们每次得到奖励,总会憧憬尽快地再得到一次、多次。这样,奖励的刺激一直在他头脑中存在着气督促他的行为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改变。
(六)能在行为操作的整个过程中使用。
当目标行为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和按特定顺序进行时,常常要求在行为操作的整个过程中不间断地予以强化,以促成目标行为的连贯完成,这时运用代币制通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七)不干扰其他人的活动。在其他人或群体照常活动的情况下,代币制仍然能对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实施奖励系统。如,在组织进行全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可按行为表现和代币制规定给特定对象授予代币,而不影响原教学安排和其他学生的学习。
(八)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16]。青少年儿童达成行为目标所得到的奖励方法是通过协商决定的,奖励直接与青少年儿童的愿望相联系,奖励的获得完全依靠青少年儿童自身的努力。这保证青少年儿童行为的自觉自愿,从而有助于保持青少年儿童行为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儿童为了实现期望,会更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自我负责的习惯。代币法注重的是青少年儿童与自己的比较,明确自己离目标还有多大距离。青少年儿童能根据切实可见的代币数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这种评价更多地具有青少年儿童自我参与的成分。
当然,代币法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组织和指导代币的使用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有可能使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和矫正者不能专心于目标行为的矫正。第二,购买用来兑换的后援强化物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并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贮存,也在客观上对其实施增加了限制。第三,大多数自然环境不能为所需求的良好行为提供代币。因此,代币的出现往往成为了行为将会得到强化的信号,从而对目标行为形成了明确的刺激控制。而当一个通过代币系统获得的行为要迁移到自然情境时,通常必须戒掉代币。但是,一旦代币不再出现,目标行为就可能面临消退的危险,这也给其使用造成了局限[17]。
五、代币法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步骤
(一)确定目标行为。代币治疗的目的是增加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的期望行为,因此,代币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在治疗中将要强化的期望行为[18]。目标行将会依据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及治疗环境的性质而有所改变。目标行为可以包括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技能、受管制环境中的社会技能。选择目标行为的主要标准是他们的社会意义及治疗者的自身意义。
(二)确定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要使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另外,“代币”要用起来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红花、小贴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根据孩子的表现“代币”可增加可扣除。由于孩子的适宜行为要积累到一定次数才能获得奖励,孩子的动机和持久性可以得到培养。而且如果孩子不能达标,就要减少代币,不直接对孩子的身心进行惩罚。
(三)确定后援强化物。那些具有直接强化作用的物品或活动称为后援强化物(backup reinforcer)。如,零食、玩具、游戏、看电视等一些特权。要在保证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以撤消奖励。
(四)确定适当的强化计划。矫正者要依据目标行为的出现分发代币,在代币管制开始前,他们必须确定给予代币强化的计划表。通常,治疗程序将由连续的强化开始,每个目标行为的出现都会得到一个代币。然后,在目标行为比较规律后就要加入间歇强化来维持这种行为。
(五)建立代币的兑换率。后援强化物必须以期望行为挣得的代币来购买。因此,每种后援强化物必须都得有价格,用代币兑换它们的比率。矫正者要规定每天挣得的代币的最大数额,并建立相应的兑换率。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矫正者在代币管制开始后必须经常调整兑换率。
(六)建立兑换代币的时间与地点。青少年儿童在参与治疗程序时要用一段时间的期待行为积累代币。他们可以定期地用他们的代币兑换后援强化物。兑换的时间和地点要提前计划好。
(七)使决定是否采用“反应代价”。反应代价是降低行为发生率的一种技术,是为了使某特定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如果代币管制的目的只是增加期待行为,没有对抗性问题行为的话,这项代币管制就不用“反应代价”。如果有非期待行为与期待行为相对抗,就要加入“反应代价”。
(八)矫正者的训练和管理。如果代币管制是为改善目标行为,它的实施必须保持一致。这就意味着矫正者必须履行下面的职责:识别所有靶行为中的每种情况,依据正确强化日程表,在靶行为后立即给予代币;识别所有确实的问题行为中的每种情况,当问题行为出现时立即实施反应代价;完整保护好代币以防偷窃或伪造;了解兑换率、兑换时间及相关的兑换规定[18]。
六、用代币法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注意事项
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特点,为了使代币法能更有效的实施,发挥其预期的功能,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与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共同协商,制定代币系统
1、细化目标行为
在制定代币系统之前,应要明确所希望产生的目标行为,也称为靶行为。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靶行为下,应该要将其细化。而不能笼统的说戒烟戒掉了或者每天学英语就得到什么相应的物质奖励。就比如学生经常受到某种刺激而要好好学习,但坚持不了几天,就是因为没有详细规定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
2、寻找他们的生活爱好,灵活运用,确定交换系统
所制定的交换系统必定是能反映受矫正者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或者受矫正者希望得以实现的事情。也就是说所规定的代币系统必须要对受矫正者充满吸引力,使受矫正者能够为了实现愿望而不断努力。但随着代币值的升高,所交换的物品在受矫正者心目中的地位也逐渐升高,受矫正者可以自己选择用少的代币获取小诱惑力的物品,也可以将其积累,以获取自己很想得到的物品。但要避免交换的物品诱惑力过大,以免为将来将行为过度到自然情境增加难度。
有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可能会为寻找不到自己的爱好所在而苦恼,偏好问卷可以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爱好和喜爱的活动。在确定代币过程中,可以将强化物分为物质的、想象的、言语的等等角度,而不是仅限于物质方面。例如,对想要减肥的人来说,就可以通过想象减肥后的身材来做奖赏,或者想象自己减肥后在沙摊上尽情享受阳光来做奖赏等等。对于缺乏金钱的来访者来说,可以试着多用想象奖赏代替物质奖赏。
(二)与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达成约定,督促其行为
1、寻找监督对象,保证日常监督
在实施代币制过程中,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往往会缺乏毅力,或认为这只是人为的游戏而不认真对待。因此要让他们明确代币的意义,要得到必须要有付出。寻找他们身边可以代为监督的对象可以增加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实现目标行为的几率。在日常生活中起着监督的作用。并记录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所取得的代币与交换后所剩余的代币。在社会监督下,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也会遵循代币交换系统。但所找的监督对象必须是自己身边的朋友或父母,且能严格要求,督促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行为。
2、共同坚定协议,以增加约束力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代币交换系统下签上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与矫正者的名字,让他们认为这是具有大家共同遵守的约束力的。因而能更有力的鞭策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转化为内在动力。在共同坚定了协议后,也能为在何时何地交换代币提供保障。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要确保奖赏物应能及时出现,延迟奖赏会使奖赏失效。但也不能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前就给予奖赏。
(三)代币疗法要与其他教育手段及改变认知水平结合
在矫正过程中,注意通过表扬和鼓励来激发接受校正青少年儿童的自信与自尊。当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教育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背后往往有着错误的认知背景,仅注重行为矫正,不注意改变认知水平,治标不治本,会导致前功尽弃。
(四)用后援强化物对儿童进行奖励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满足[19]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支配人的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20]。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青少年儿童的需要正是儿童良好表现的积极吸引力,儿童的一切行为也正是围绕这个需要(后援强化物)而进行的,而一旦这个需要得到了完全满足,这个需要对青少年儿童行为也就不再具有约束力所以,用后援强化物奖励青少年儿童最好是部分的满足。尤其是在代币制刚开始实施的初始阶段,对青少年儿童一个良好行为用后援强化物进行奖励时,完全的满足往往导致青少年儿童不再对后援强化物发生强烈的兴趣,甚至不再有兴趣。行为也就不再受这个强化的约束。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在寻找其他的后援强化物作为奖励,给辅导工作带来困难。
(五)代币的价值在制度刚刚建立之初要稳定,获得代币的行为标准不可定得过严,但也要控制奖励节奏。
这里需要所有的矫正者在青少年儿童换取后援强化物时对于代币价值的认同一定要一致,不能出现同一个行为有时奖励有时不奖励的现象。这样有助于在青少年儿童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代币换取奖励的牢固观念,对于代币的价值不会产生怀疑;另外,获取代币行为的标准不能过于严格。多数研究表明,有50 %可能达到的行为标准对儿童最有刺激效果,稍稍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孩子对纠正不良行为的信心是颇有益的。但也要控制奖励节奏,以免造成行为消退。
(六)奖励必须要及时,慎重使用惩罚
在给与他们代币奖励时,一定要注意良好的行为一出现就要马上给与奖励。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目标行为的出现,如果不马上给予强化,就可能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行为的消退;另一种是奖励的不明确,造成奖励行为的泛化,也就是说哪个行为得到了奖励并不是很明确,即使是不好的行为也许同时受到了奖励的强化。如我们每两天给与一次奖励(评定得到的代币数),那么青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也许已经消退了;或是,青少年儿童也不知道具体哪些行为是得到奖励的,造成他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强调奖励必须及时,如果条件允许每个良好的行为一经出现,马上就给予奖励。最起码,每天都要有一个奖励及惩罚的行为项目清单。这样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获得奖励,那些是获得惩罚。但是一定要慎重使用惩罚。
(七)代币交换系统还需要随时间调整,注重培养其内部动机
1、重视其精神鼓励[16],让他们感受到代币的乐趣
在实行代币过程中,要经常对其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与关注。提高他们对目标行为的兴趣。他们也会认真执行计划,在规定时间地点取得相应强化物。代币过程也会充满乐趣与挑战。
2、阶段性调整代币系统,从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
制作代币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激励原则使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的目标行为实现,每一个阶段所要求的行为必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阶段性的调整代币系统。在调整过程中,要逐步减少外部强化物,或者将相同物品所对应的代币值增强,以延长其取得强化物的时间,增强其行为时间,最终停止强化物,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同时,也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让接受矫正的青少年儿童体会到自身发生的可喜的变化,也会提高其内部动机,更持久有效的实现目标行为。
七、使用代币法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意义
(一)代币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成熟,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和自我意识。
青少年儿童达成行为目标所得到的奖励方法是通过和矫正者协商决定的,奖励直接与青少年儿童的愿望相联系,奖励的获得完全依靠青少年儿童自身的努力。这保证他们行为的自觉自愿,从而有助于保持他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他们为了实现期望,会更注意自己的行为,养成自我负责的习惯。代币法注重的是青少年儿童与自己的比较,明确自己离目标还有多大距离。青少年儿童能根据切实可见的代币数量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这种评价更多地具有青少年儿童自我参与的成分。
(二)可以帮助儿童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21] 青少年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代币奖励,在以后的消费代币的过程中就会小心翼翼地计算好哪些方面用多少代币,绝对不会出现浪费代币的现象,因为他们深知,代币来之不易。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小就能体验到创造价值之艰辛,在以后的生活中则更会珍惜劳动的成果。
(三)通过代币的积累,换取某种强化物,可以培养青少年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和意志力
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大多集中在意志力薄弱,依赖性强,还有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只要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或是想要做的事情,必须马上得到满足,也就是即时的满足,稍不如意,马上大发雷霆。通过代币制,他们必须首先学会积累一定数量的代币,用这些代币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由于事先有约定,代币的数量不够时,就不能换取后援强化物,所以自己就不能依靠发脾气来解决问题,必须慢慢积累代币。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了提高,意志力得到了培养。
(四)代币法可以使儿童对所建立的目标行为发生兴趣,使儿童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19] 儿童通过良好的行为表现获取代币的奖励,在用代币换取自己需要的后援强化物。根据条件反射理论可以得到一个反应系列:良好的行为——代币——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巩固,必然会形成一个“良好行为——自己需要或是喜欢的事物”的联结,为了获得奖励,儿童必然对良好行为产生兴趣,主动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总而言之,代币法对于青少年儿童的行为矫正是一个高效使用的方法。若在使用中多加注意,对于青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ohnny L.Matson and Jessica A.Boisjolia.The token economy for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or autism.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ted States,Available online,2008(5)
[2]彭弘.辩证行为疗法与情绪调整.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A tthowe JR,JohnM.Prolim inary report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Token Economy)on a ChronicPsychiatryWard.Journal ofA bnormal Psychology,1968,73:37-43 [4] Paul GL,Lentz RJ.Psychosocial treatment of chronic mental patients with social learning program 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LeBlanc LA,Hagopian LP,Kristen A.Behavioral Interventions,2002,15(2):135-143 [6]Filcheck HA,McNeil CB,Laurie A.Using aWhole-Class Token Economy and Coaching of Teacher Skills in a PreschoolClassroom to Manage Disrup tive Behavior.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4,41(3):351-361 [7]Tarbox RSF,Ghezzi PM,W ilson G.Behavioral Interventions,2006,21(3):155-164 [8]边玉芳,邵春晖.用代币制矫正一小学生课外作业潦草行为的个案研究.心理科学,1995(18)[9]杜卫华,周晖.代币制增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童注意力的个案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10]蒋晓晖.浅谈代币制在中青少年儿童行为改变中的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11]吕静.儿童行为矫正手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2]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13] Jenson,W.R.,Sloane,H.,& Young,R.(1988).Token economies.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in education: A structured teaching approach.New York: Prentice Hall [14]陈立鲜,潘清泉.运用代币制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尝试[J].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15]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董素芳.代币法与幼儿行为激励与矫正.教育导刊,2007(2月下半月)[17]伍新春 胡佩诚.行为矫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Raymond G.Miltenberger著,石林等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9]张宝山,张晓光,马秋晖.代币法在儿童行为辅导中的应用.红河学院学报,2004,10(2)[20]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443-445 [21]谢全俭,耿培青.让儿童在积累与消费奖励中成长——浅谈代币奖励法的运用[J].人民教育,2003(21):37—38
第二篇:健康信念模式在吸烟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健康信念模式在吸烟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1,关于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理论模式(HBM)是由美国的 Hochbaum, Kegeles, Leventhal and Rosenstock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不接受“疾病预防性筛检”。健康信念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追求、认识、期望和标准,即欲达到的目的。现以健康信念的内容来对吸烟行为的矫正进行具体应用。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个体的健康信念,即人对健康与吸烟的看法,吸烟的危害及戒烟的认知等。(2)行动的线索或意向,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吸烟的人能否树立起足够大的信念戒烟,开始吸烟的人能否引起足够重视不去吸烟,不吸烟的人能否劝诫吸烟的人戒烟。(3)影响及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及制约吸烟者决定戒烟的因素和未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因素。其中心就是个体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
2.针对适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按烟草的接触程度和接触途径可以将人群分为以下几类:一般人群、开始吸烟、烟草依赖、健康危害的人群四类。四者可以通过被动吸烟环节建立如下关系:
进行健康教育及干预方式:
环节一主要原因为:同龄人的影响;长时间压力过大;以为吸烟有一定好处;老师或者所尊敬的人持续吸烟等。其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等低年龄段人群。主要策略是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等,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学校教育等措施,高素质人群的劝告、卫生保健人员的提醒、报刊杂志的介绍、家人或朋友患过此病等,特别是要反复提醒教育青少年远离烟草,还可以通过政府立法提高香烟价格,提高香烟质量等。目的是让其树立其吸烟对身体有害这个信念模式。
环节2、3产生的原因是烟草的依赖,需要通过监督戒烟。主要策略是督导戒烟。吸烟者戒烟的几个阶段是戒烟前、准备戒烟、采取戒烟状态、维持戒严状态。戒烟的主要问题是戒烟者的决心。戒烟前鼓励患者充分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好处,寻找戒烟的障碍,明确戒烟的激发期和制定合理的戒烟计划。开始戒烟阶段要采取着实可靠的方法,如逐渐减量戒烟法(如每周一包烟减为一周半包),突然停止戒严法(如依靠人监督,不带烟不带打火机),以及尼古丁替代法(如用咀嚼胶或贴剂形式的尼古丁替代产品)。戒烟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适症状,如烦躁、入睡困难等症状,可以通过深呼吸、睡前运动等方式进行适时调节。坚持戒烟的持续阶段,要采取一些有效地方法远离诱惑,如吸烟的场所尽量不要去。当然也要运动和保持愉悦的心情,适时缓解压力对于戒烟很有帮助。
E 环节主要靠宣传和政府、行政等部门制定相关法规。主要通过减少吸烟人数、隔离吸烟人群(如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采取罚款等措施或者设立专门吸烟区)等措施。
3.健康信念模式在戒烟行为中的评估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体的健康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患者是否有健康教育需求和是否愿意接受健康教育.这主要和患者的健康信念密切相关。此外,还和许多的外在影响因素有关。
1.对吸烟者健康信念的评估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体的健康信念受以下4种认知程度的制约:(1)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如对“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等问题的回答较充分者则表明认知好。(2)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如说“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于吸烟”等.则对吸烟的严重程度认知好;(3)对戒烟所产生的效果的认知。如认为“我准备戒烟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则理解为其已认识到遵守预防性措施的利益及好处。(4)对预防性措施障碍的认知。如认为“我将劝说周围人少吸烟”认知较好,对健康信念的评估主要是从其对这4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健康信念程度的高低。
2.对促进作用的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除个体的健康信念起作用外,他人的提醒、报刊杂志的宣传、亲朋好友的忠告也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注意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确定患者的行为是否受他人的影响。如果有亲人的鼓励则动员其朋友来鼓励效果可能更好,如果有朋友戒烟成功则又会有很大的鼓励。
3.对制约作用的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影响个体采取所建议的预防性措施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格、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条件等。例如吸烟者比较内向适应能力比较差,工作者应尽力帮助患者,如争取患者的亲朋好友的支持。如果比较活泼开朗,适应能力强,则对戒烟者的负面影响小。
因此,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教育评估中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健康信念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避免对所有患者都采取千篇一律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评估,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自觉地参与康复训练和自我保健护理。
第三篇:《用代币法提高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开题报告
《用代币法提高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
力》开题报告
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0201班 唐灵
指导老师:曹漱芹
一、研究意义
(一)注意力的重要性
注意力对智能的影响极深,其实不仅对智能,注意力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共同因子。孩子在幼儿期就必须培养注意力,这个时期养成的注意力将来都会转移到孩子的所有能力上。(1)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门户,儿童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在观察、在记忆、在想象、在思维与新知识有关的事物和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些和新知识相联系的事物和问题,必然影响到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应该看到,良好的注意品质,在儿童智力发展
(2)中用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要重视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都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
注意缺陷是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其特征为视觉注意和听觉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3)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注意功能损伤导致的典型病症,是一种常见的、早发的发
(4)展性神经障碍,主要症状之一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ADHD儿童活动水平高,专注于某一活动的持久性差,稳定注意时间短,注意力易转移。(5)
真正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缺少明显的环境诱因。他们无缘无故地多动,就好象这种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他们注意力缺损还是普遍性的、弥漫性的,并不针对特定的人,无论是什么场合,他们都难以控(6)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文献综述
(一)ADHD的研究历史
ADHD是最近新出来的病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虽然ADHD是一种最近才开始被当作话题谈论的,但是显现出相关症状的儿童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ADHD并不是新的现象,只要查阅一下有关方面的医学文献就会发现,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对ADHD儿童的认识,只不过当时人们把这种症状称为“细微脑部障碍”,认为它是一种与脑部神经障碍有关的病症。1902年伦敦的一名医生乔治·斯迪(George Still)就坚定出一类新的“病”孩,他们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存在“异常的道德控制的缺陷”,即他们不能听从成年人或达不到成年人对他们的要求。他参考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观点,总结认为这些“病”孩选择他们的行为的能力和“十分异常的持续注意的能力的缺失”,他还认为注意问题是由微妙的脑部损伤造成的。
1917—1918年,病毒性脑炎流行。之后医生发现了许多感染了的孩子有这样的后遗症,包括注意、记忆和冲动控制都受到损伤,和斯迪的病人相似,斯迪关于微妙的脑部损伤的理论得到了证明。1980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的第三版(DSM—Ⅲ)
(7)中首次对该类疾病进行了正式的命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即ADHD。
(8)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ADHD描述的重点由多动症转移到注意障碍上。
(二)ADHD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DSM—Ⅳ,将ADHD分为三种类型:(1)注意缺乏型;(2)多动—冲动型;(3)两者兼有型。
(1)注意缺乏型
这类儿童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健忘和分神,这类儿童通常表现为没有生气,冷漠或活动性较弱。他们常常会分神发呆,而没有一般ADHD的多动,他们的思维可能十分活跃——不停地思考,而且常十分具有创造性——但他们的身体却似乎懒洋洋的。(2)多动—冲动型
这类儿童时常表现出坐不安稳,话过多,而且很难安静地活动。这类儿童较难养育,比起患注意缺乏障碍的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他们通常更容易尿床、睡眠问题,更执拗也更易发脾气。同时,他们还容易出事故,常易受重伤和意外受伤。
相比较而言,患有ADHD的人群中只表现出多动—冲动型障碍的患者很少。大部分会伴有注意缺乏的特征。多动—冲动型障碍的患者,工作可以十分卖力,很少需要休息。尽管他们在特定的工作中可以完成很多任务,但周围的人会常觉得他们很烦,因为他们毫无顾忌的“坦诚”和冲动的言行,还会常常打扰别人的交谈。
(3)两者兼有型
指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兼有,常指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百分之八十五的ADHD属于这一类。
(三)提高ADHD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当你为ADHD的学生开课时,下面七个用来激发他们兴趣的关键词可能对你会有帮助。这七个关键词是:关联、新颖、变化、选择、活动、挑战和反馈。(1)关联
(10)(9)
所谓“关联”就是指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在备课写教案时,尽可能不照抄课本,自己根据内容组织语言,将书本上的语言简单化,做到给学生讲课通俗易懂,并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讲给学生听,以加深他们对问题的(11)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键点和易错的地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出的问题要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知识实际,难度得当,且与学生的想(12)法相吻合。
要想让学生引起注意又能维持注意,兴趣是很重要的。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越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13)中。(2)新颖
“新颖”是指讲课的内容要新或讲学过的内容时要更换某种新的方法。
新知识如果不是在旧知识上引发起步的,那么讲课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刺激或诱因。学生听课思维跟不上,就会觉得问题突如其来,深奥莫测,因而望而生畏。相反,联系旧知识只是“原地踏步”,没有引发新的东西让学生的知识“更上一层楼”,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生厌。“生畏”和“生厌”都是兴趣的大敌,是集中注意力的大患。倘若学生每上一
(14)节课都能有所得,那么这种新知的诱惑力就会使他们时常处于兴奋状态。(3)变化
“变化”首先包括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情景
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其次,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教学等,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减少学习难度,增强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再次,要不断丰富教学情景,尽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以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创设一些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富有新意的教学情景。
教师在家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把
(16)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
“变化”还包括教师讲课是的神色和语调。
教师讲课的口音、声调、神情,如能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理,那么就很容易调节好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讲课无精打采,缠绵无力,就会使学生恹恹欲睡;讲得罗嗦重复,颠三倒四,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师讲课的情感和言语表
(17)达方式切不可平平淡淡。(15)(4)选择
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
他们的心理因素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是一个个有不同理想和情感,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个性特点各异,注意力专注程度的不同,注意力关注的焦点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课堂的心理活动也是有差别的。谁获得
(18)了学生的注意力,谁就获得了学生。(5)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动手示范、学生操作、电脑设备包括技术等都是很有用的。
让学生走上舞台,充分给学生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自然吸引乐于动手动脑的学生。学生觉得自己是个知识的发现者,激动不已,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
(19)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6)挑战
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有人总以为生活好了没有必要吃苦,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会贻误孩子的将来,也贻误社会。凡事业成功者,一般人与他们的差距往往并非智力,而缺少的正是坚强的意志。所以,大凡有志者,明智者,都主动自讨
(20)苦吃,专门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但提供挑战的关键在于,要确保这一挑战为学生提供了战线其优势的机会。(7)反馈
“反馈”就是要对他们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
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成功表示认可的话,他们就能在该领域继续发展。比如:这样说“妈妈很高兴看你把每一个纽扣都扣好”比简单地说“做得好”要有益得多。因为这很精确地告
(21)诉孩子他所做的是很好的,让孩子知道你希望看到他干什么。
当他们坐在位子上在纸上写作业时,我会在教室里四处走动来监督他们。当他们答对时,(22)我会贴一张笑脸的邮票,他们都把这作为一种鼓励。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行为矫治法中的代币法所围绕的正是“反馈”这一关键词,本论文将要论述的是运用代币法提高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框架:
一、注意力的概述
(一)注意力的定义
(二)注意力的种类及特征
(三)注意力的衡量标准
二、ADHD儿童注意力的特点
三、用代币法提高ADHD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
(一)代币法的定义
(二)用代币法提高ADHD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的操作方法
(三)如何评价代币法的实施效果
四、用代币法提高ADHD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
(三)研究结果及评价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法和实验法,难点则在于“用代币法提高ADHD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的具体实验操作。
四、论文进度
2005.12 进行论文的开题报告 2006.3底前 完成论文的初稿 2006.4 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2006.5 进行论文的答辩工作
参考文献:
(1)清水骁著,林宜和译,《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外文出版社,1999,43(2)邵智主编,《儿童心理及障碍防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37(3)王抒玉、王岩、李占军、高青,《认知行为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4第11卷第2期,83(4)徐岩、周晓林、王玉凤,《分心刺激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注意维持的影响》,《中华儿科杂志》,2004.1第42卷第1期,44(5)傅晓燕、孟馥、梅竹、孙丽歆、张旭、吴文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的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3第15卷(增刊),35(6)谢军,《全面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地震出版社,2004,273(7)(9)(10)(22)方俊明主编,《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第三版(上册),261—262、267—269、298、230
(8)罗学荣、李学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持续注意测验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第10卷第2期,85(11)王薇,《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JOURNAL OF JILIN COMMERCIAL COLLEGE》,No.1.2004(12)(18)罗培玲、黄剑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探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170(13)陈须才,《注意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第4期,115(14)(17)熊胜芳,《怎样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15)黄江泉,《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及对策》,《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170(16)吴丽兰,《抓住“注意”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心理研究》,2002第2期,27(19)谭艳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注意力》
(20)杨春成,《要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基础教育研究》,1995.6,21(21)秦书平编译,《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早期教育》,2000第22期,36
第四篇:介入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的新进展
介入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的新进展
一、神经介入的概述
介入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发展迅速的临床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当前三大医学技术(即内科技术、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之一。介入技术可简单分为神经介入、心脏介入和周围介入,而神经介入虽然相对发展较晚、学习掌握较困难和治疗风险较高,但近年来却发展较快、临床应用普及日趋迅速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从学科的角度来概括,作为一门边缘学科,通常将神经介入称为介入神经放射学或神经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治疗性神经放射学(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或介入神经外科(interventional neurosurgery)等;通常将其简单地描述为一般是在X线的监视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进行直接或辅助治疗;通常治疗的疾病为血管性疾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供血不足、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血栓或栓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脉内或静脉窦内溶栓和动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硬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和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与脊髓血管病的栓塞治疗,以及颅面部血管畸形和颅面、脑内、脊髓和脊柱等处的富血肿瘤的栓塞等等。神经介入治疗的基本特点是创伤微小、疗效肯定和适应症宽。目前采用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神经介入的热点和发展点之一。
二、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常见的一种,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为先天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男性,男︰女为1.6︰1。病人年龄多在11~40岁之间,最多见20~30岁,平均年龄26岁。
动静脉畸形由供血动脉、畸形团和引流静脉构成。病变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以顶叶、枕叶、额叶为多见,发生于小脑幕下者仅占少数。在畸形血管团间混杂有变性的脑组织,病变周围的脑组织亦因长期缺血而有萎缩改变。脑动静脉畸形的病变可大可小,一般小型AVM直径<2.5厘米,中型AVM,直径2.5~5.0厘米;大型AVM,直径5.0~7.5厘米;特大型AVM,病灶直径>7.5厘米。多数脑AVM病人到一定年龄时才表现明显的症状,只有少数隐性及微小的AVM可能长期没有症状。常见症状有:颅内出血、头痛、癫痫、神经功能缺失和智力障碍等。对动静脉畸形病灶的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常用的治疗手段有:血管内栓塞治疗、外科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γ刀、X刀。以上治疗手段可单独运用,也可联合运用。目前血管内治疗最常用的栓塞剂是正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NBCA)。治疗的基本要点是将微导管经供血动脉送至畸形团,然后经微导管向畸形团内注射调好浓度的NBCA胶。要求胶弥散在畸形团内,胶遇到血液后会在短时间内凝固,所以栓塞的难点在于既要求胶能良好弥散,又不能顺血流飞走,还不能将导管粘住,这对术者要求是比较高的。为了克服这些矛盾,近年又有一种新的胶诞生,即:Onyx,由乙烯基-乙烯乙醇聚合物(EVOH)、二甲基亚砜(DMSO)和钽粉微粒组成。它具有不粘管的优点,为更好地在畸形团内弥散创造条件。但Onyx由于应用时间短,还要进一步验证,而且价格较高,目前尚未广泛应用。有时因畸形内瘘口大,血流高,需用微弹簧圈堵塞瘘口。
由于动静脉畸形栓塞多在全麻下进行,而且栓塞后对脑血流影响较大,有出血危险,所以术前术后护理很重要。术前应作好解释、安慰工作,要测好病人的基础血压;术后要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监护,有时还需要降压治疗。
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
根据国内的调查资料,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50万/年、患病率为500-600万/年、死亡率为100万/年、病残率为76%、复发率为54%、经济损耗为100亿/年,并且近年来我国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和颈部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和患病因素之一,约有70%以上的脑缺血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据报道,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39.3%,远高于白种人的24%和黑种人22%。51%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TIA是发生完全卒中或称为大卒中也就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北京医院曾对72例TIA病人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随访观察,其中有65.7%的病人发生了大卒中,有59.6%的病人死于大卒中。尽管采用球囊扩张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以追溯到1980年,但由于入颅和在颅内动脉走行比较迂曲和支架的柔软性等使向颅内输送支架比较困难,加之担心颅内动脉的重要分支被闭塞,因而到1996年才开始试行在颅内动脉内放置支架。
2001年,北京医院在国内首先采用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目前,颅内支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临床疗效有待观察,既要积极探索,又应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
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一则狭窄可直接导致脑缺血,二则可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脑缺血,三则狭窄处的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阻塞下游脑血管造成脑缺血。颈动脉和椎动脉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已有较大宗病例报告,手术成功率可达97-98%,并发症约4-11%,再狭窄(或复发)率约4-8%,并可重复施行。如果采用脑保护装置,治疗并发症仅为1-2%。
2002年,北京医院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引进FilterWire(暂译为“滤网导丝”,一种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时的脑保护装置),并经过相关培训取得使用资格证书,在国内首先采用滤网导丝实施脑保护进行颈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初步效果良好,尚无并发症发生。目前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在国内方兴未艾,颈动脉支架治疗技术已基本成熟,全世界已有多中心万余例的长期随访报告,从操作成功率、病残率、有效率几个方面看都很理想。我们相信,只要正规实施,一定会成为一种有助于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减少残废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好方法。
四、其它神经介入治疗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发展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不仅治疗显效迅速可靠,而且疗效极佳。
颅内动脉瘤的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的栓塞治疗,在国外已有1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也有近5年的历史,疗效肯定可靠,创伤微小,治疗安全性好,已成为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相媲美的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近3年来三维脑血管造影机的使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更加彻底和安全。目前,在国外采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开始进入临床;在国内采用瘤颈重塑技术和支架+GDC治疗宽颈动脉瘤逐渐普及;新的改进的弹簧圈也研究和使用。相信,这些有助于难治类型动脉瘤的治疗,降低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也取得较好效果。对于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等,栓塞治疗不仅有其独到的优势,而且疗效较好。
总之,随着对相关疾病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介入导管和治疗材料的改进,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提高,作为微创治疗的一大亮点,神经介入仍将继续蓬勃发展。
第五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快速普及,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受课内外负担加重,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影响,导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本着“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科学防、规范治”的原则,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普及近视防控知识,强化学校近视眼防控措施的落实,使全区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二)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从2019年到2023年,力争全区中小学校学生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远期目标:到2030年,确保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2%左右,小学生近视率控制在36%,初中生近视率控制在58%,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控制在68%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8%以上,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针对目前我区近视呈现的高发、低龄化趋势,把“防近”的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从幼儿抓起,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实施预防措施,增强学生体质,降低学生近视眼新发病率。
(二)坚持综合防控。针对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教学卫生条件,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普及视力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用眼习惯;落实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坚持常抓不懈。充分认识近视眼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把“防近”工作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各个环节,促进“防近”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
(四)坚持部门联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配合的防控工作模式,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防近”工作的合力,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让孩子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三、主要任务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活动,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强化年级组和学科组对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统筹管理。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寄宿制学校要缩短学生晚上学习时间。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二)改善视觉环境。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严格落实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学生座位。规范配置课桌椅,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
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指导学生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三)强化户外体育锻炼。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按照动静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有序组织和督促学生在课间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防止学生持续疲劳用眼。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督促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四)规范眼保健操和读写姿势。中小学校要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做眼保健操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卫生、正确按摩穴位,确保眼操质量。要教会学生正确掌握执笔姿势,督促学生读写时坐姿端正,监督并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写姿势,提醒学生遵守“一尺、一拳、一寸”要求,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约为一尺、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五)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学校应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两次视力检测,建立学生视觉健康档案,视觉档案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学校应关注学生视力健康变化,做好学生视力不良率、新发病率等各类指标统计分析,科学统筹管理,及时进行提醒教育。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把视力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对视力异常的学生,应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近视矫治,避免不正确的矫治方法导致近视程度加重。
(六)加强健康教育。学校要利用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栏、板报、电子屏、微信、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和家长开展科学用眼护眼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向家长进行近视眼防控宣传,督促家长做好学生居家视力保护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控制学生在家使用电子产品、看电视时间。随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用眼习惯,不在走路、吃饭、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七)保障睡眠和营养。要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8个小时。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促进视觉正常发育。
(八)倡导科学保育保教。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视生活和游戏对3-6岁儿童成长的价值,严禁“小学化”教学。开展保教工作时要主动控制使用电视、投影等设备的时间。要保证儿童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结合地区、季节、学龄阶段特点合理调整。为儿童提供营养均衡膳食,促进视力健康。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防近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都要关心、支持、参与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协同配合,统筹推进。各学校要明确主要负责同志为本单位防近工作第一责任人,将防近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自媒体等各级各类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近视防治知识,最大程度凝聚近视防控社会共识。全区各学校要创新宣传形式,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人人知晓防控知识,自觉形成保护视力行为习惯,营造浓厚的防近校园氛围。
(三)加强监督考核
加强全区中小学校近视眼防控工作监督管理,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年终考核。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通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防近”工作深入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