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五篇]

时间:2019-05-15 05:1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

第一篇: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

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

伍隍中学 屈小林 邱远刚

我国是一个诗歌教育发达的国家,读诗写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诗歌教育这一传统被忽视甚至遭遗弃了。当代中小学诗歌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中小学生的诗意天分被有意无意扼杀了,中小学生的语言和创造潜能发展的一扇大门就这样在无形之中被关上了。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诗歌教学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34个单元中,诗歌有4个单元;整套教材169篇诗文(不含自读课本和教科书中的读背篇目)中,诗歌共42篇。篇幅的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提高。全新编教材大大增加了诗歌作品的数量,对中学诗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速发展的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漠视,也需要我们加强对诗歌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就高中语文课堂而言,诗歌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忘了“诗无达诂”之训,而自作聪明的“说文解字”屡见不鲜;不见声情并茂的激诵恬咏,而学究式的条分缕析随处可见;缺少诗情才艺的欢娱,而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比比皆是。诗歌教学无诗意,已经冷了不少学生的心;高考作文多少年来的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更是将诗歌教学降温至零下三十度,学生读写诗歌的兴趣多被扼杀。于是,处在诗一般妙龄的青少年学生们,青春在语文课上集体缺席,激情在语文课上全部请假。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探求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健步进入诗歌的殿堂。

诗歌教学的现状:

1、用作题方式解读诗歌,使语文课失去了生气和灵性。

我听过一位老师讲的《雨巷》,这原本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可是连读都没舍得多读两遍,听完课后,兴味索然。他把课后练习及基础训练还有学生手里的两套资料中有关这一课内容的答案念给学生,甚至都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答案的组织思路和正确性,就算完成了这一美文的教学工作。不从个体审美体验出发去拥抱作品,只把全部精力用在传授答案上,用冰冷的解剖刀,把一篇篇美文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

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诗歌作品教学本应该是最富生气和灵性的,现在却变得如此枯燥乏味。用这种毫无美感可言的方法教学,唯一的作用大概是使学生的诗歌“味觉”受到伤害,找不到读书的感觉,无法形成独到的见解,甚至导致思维的雷同和创造力的萎缩,导致学生的诗歌天赋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终身与真正的诗歌绝缘。对此,无论有多少理由可为我们开脱,我们自身都难辞其咎。

2、可怕的诗歌阐释习惯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好的诗歌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以其多义与复杂向读者讲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给读者以启迪。然而,“诗歌教育在诗歌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诗歌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诗歌,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那套阐释体系反而摧残了我们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世纪末的尴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整齐划

一、不允许有任何“异端”思想的阐释习惯作用下,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失去了原本具有的鲜活思想。有人作过调查,40个中学生读《狂人日记》,他们的感受、认识竟然完全一致!不难推断,一千个这样的学生,恐怕也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红楼梦》称作爱情小说,或伦理小说,或社会小说,乃至广义上的历史小说。

人生的潇洒和惬意,人生那种彻底的享受,是诗歌和文化才能给予的。我恐怕我们的学生没有多少能享受到这种乐趣。相反,那种折磨人的诗歌阐释习惯,使得真正与诗歌有缘的学生在考大学后还需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戒除。一位诗歌院的老师说:“需要对他们进行刮骨疗法。”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诗歌教育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障碍,需要花很大功夫去清除,我们这样辛辛苦苦又所为何来呢!

3、搬用诗歌赏析文章、缺乏对作品渗透于自身血肉的独特把握

随着高考对诗歌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不少老师也增加了对诗歌鉴赏的关注,然而自己一向对诗歌并无研究,所背诵的诗词也少得可怜,缺乏对诗歌的兴趣,缺乏诗歌感知力与诗歌悟性,不能把诗歌作品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变成自己人生、生命形态的延长,于是只好生搬鉴赏辞典。我听过一位老师讲柳永的《雨霖铃》,也算是一字一板,抑扬顿挫,可是她熟练的背诵丝毫不能加深学生对词作的美感体验。缺乏自己真切感受的生硬转述,怎么可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可能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诗歌感知能力与诗歌悟性呢?她并不是不下功夫,只是把精力用在背诵他人的解析上,我以为这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做法。

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教学中,哪怕我们只谈出自己很小的一点心得,也会使课堂顿时生辉。诗歌的讲授,应该是从教师的情感深处、从教师的心底流淌出来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触动、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从而提高他们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宗教,而诗情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歌代宗教。

改变语文没有“诗教”的现状已是迫在眉睫。就普通教师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行教材,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样刻不容缓。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诗歌教学设计中追求诗意!

二、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

1、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应试的功利心

王岱在《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中说道:“现行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作品的教学也明显地带着功利性,总希望今天吃一块肉,明天这块肉的营养就会体现在某一块骨骼或肌肉上。这对学生诗歌素养的提高极其不利,我们应该明白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高考,把学生训练成高考的机器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

2、教师自身素质较差,审美水平低

这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语文教改的步履维艰与此有很大关系。(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对此都很重视,大力开展师训工作,但真正的提高却不是十天半月的集训和一纸证书能解决得了的,它需要我们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钱梦龙说:“一个好语文老师可以把坏课教好,一个差语文老师只会把好课教坏。”这话很有道理。不敢想象,新教材中那么多优美的诗歌,教给一个对诗毫无感觉的人,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教学才能像润物的春雨,像夏夜的清风。才能使作品中含蕴的美质,转化为清洌的甘泉,去滋润荒芜的心田,荡涤污浊的心灵,陶冶品性,引发创造。

3、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方式不当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红楼梦》称作爱情小说,或伦理小说,或社会小说,乃至广义上的历史小说。语文的魅力也正在于它表意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然而这道理不适用于很多诗歌作品考题。考题的选项设置或答案设置,基本上采用鉴赏辞典上原句,使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时戴上了金箍,不敢越雷池半步。诗歌教育,多么需要一种宽松、和谐、能激励人探求乐趣的氛围啊!

三、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诗歌作品的教学目的①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诗歌作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含蕴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

②培养学生对诗歌作品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诗歌教育应该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必须无条件接受的知识,即使是真理,也会让人失去兴味的。

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励情感,启迪心灵

就诗歌作品教学而言,仅有一定的知识与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重物欲、轻精神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单调而沉重的学习生活,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等,让中学生本应细腻丰富的内心变得荒冷,情感变得粗糙。那么我们的诗歌作品教学就更任重道远。要用我们对作品的感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和不幸。

2、勤于读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①加强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完善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个教师,必须将自己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一个教育家,应该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一个语文教师,其知识和能力的配合、组织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他教学的成败。所以在读书方面,语文教师应该有“望尽天涯路”的大志,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像韩愈那样,“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阅读,不懈努力,以练好内功,真正提高文化底蕴,切不可只满足于教辅资料与各种题库题典。

②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诗歌素养

教师只有达到艺术的审美,才能对课文及其他文章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与鉴赏。诗歌素养的高低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而诗歌作品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要想上好诗歌作品讲读课,就必须大量阅读、深入研究,形成对诗歌的敏锐感知力,去真切感受作家创痛时的呻吟,愤懑时的呐喊,欣喜时的欢歌。

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的脑力效率。”显然,平板、生硬、粗俗的语言尤其不利于诗歌作品的教学,美文需要美教,语文教师应力求在准确、生动、灵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文风格,或激昂雄浑,或温柔委婉,或典雅庄重,或机智风趣,或绮丽繁丰,或质朴清新……于漪老师在教读杜甫的五律《望岳》时,这样开讲: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它,赞美它!五岳独尊嘛!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

热情洋溢、气势宏伟的语文给课堂创造了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3、改变解题式、讲学式等错误的教学方法

①勇于打破常规

摆脱语文教材处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思维,是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意的关键。每个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引向智慧之宫、引向诗歌殿堂的语文教师,都不应该拘泥于成说,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动用各种手段,发挥自己的长项,使诗歌作品教学方法丰富多彩。

②引导阅读、重视诵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讲究精炼,小说讲究生动,散文讲究优美,戏剧讲究传神。诵读美文,背诵名篇,既是诗歌语言的积累,又是提高欣赏诗歌能力的有效方法。好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

③营造良好氛围

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情文并茂的文章,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能力,很好营造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感情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进入意境、理解文章、受到陶冶。

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比如讲一个故事,描述一种情景,用美读的方式诵读课文,或者用绘画,或者用音乐,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或拥有的材料而定。

④授课时应有因对作品的感知、喜爱和共鸣而唤起的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火种,能点燃学生求知欲望与智慧的篝火。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教学之初,大多数教师都能很投入地、富有激情地讲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减少,成就事业之心的淡薄,年复一年,热情冷却,激情消失,教学就变成了机械操作,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这对诗歌作品的教学,我以为简直是灾难。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有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外,还应该投入自己年讲授的作品之中,用心感受,深入理解研究,这样才能喜爱那些作品,讲出作品的内在美,而不致于冷漠地、言不由衷地作教参、资料的传声筒。

第二篇: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

关于诗歌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鉴赏评价属于能力层级的最高级,诗词的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词句入手。只有克服了语言障碍,才能“登堂入室”,进而领略诗的意境;如若对语义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宝山而空回。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力图降低难度,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创设一个台阶。

(一)考析词义,疏通章句

面对一首新诗,首先碰到的困难是词义的理解。词义弄不懂,当然谈不上欣赏。教学中,应发动学生,调集以前所学的古汉语知识、修辞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内涵,去感知诗歌内容,破解阅读中有难度的地方。

1.借助词语的已知义 杜甫的《月夜》诗,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未解”二字可能成为阅读障碍。引导学生回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推断“未解”是“天真无知”之意。教《孔雀东南飞》时,出现了“可怜”一词,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身上衣正单”,通过比较判定。教王维《山居秋暝》时,提醒学生回顾作者《鸟鸣涧》,来突破“空山”这一难点。

2.利用修辞推测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衬托等,这里主要说说解答和互文。

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黄”与“苍”词义学生不知所云,但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应是绿肥红瘦”,学生耳熟能详,已经对照,难题就会解决------李词借色彩“绿”“红”分别借代绿叶、红花,那么,出猎的苏轼,牵的“黄”当是黄狗(猎犬),擎的“苍”即是苍鹰(猎鹰)。这便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互文”这种手法初中已接触,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

有时为避免词语的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词语。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用”和“以”处于相应位置,由此推断“以”即“用”义。又如成语“求全责备”,“责”“求”位置相应,故意思互解。

有时处于字数限制、格律限制或表达需要,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理解时上下句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即“互文见义”。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

3.意象的固定含义 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客观的景物即“象”与主观的情致即“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 1 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可以通过各种意象,含蓄地表情达意。阅读诗歌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握诗歌的意象,唯有如此,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就塑造了幸福美满、英俊儒雅、功成名就的周瑜和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功名未遂 的苏轼。

景观场景 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某些事物 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含义相对稳定。在不同的诗人笔端,那些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如“菊花”傲霜之花,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唐,元稹在《菊花》里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的“菊”同样表达诗人的高洁、坚贞。

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例如,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如,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和情人离别的凄苦之情,就用“柳”作为意象,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梧桐在古代诗歌中,大多表示凄苦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雨吹打梧桐,心中充满愁情苦味。

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故意象又具有丰富性。同样是美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李白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如是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同是李白“酒”在他笔下又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时乐、时悲,时愁、时喜,时离、时合都是通过“酒”这一意象来表达的。“酒”这一文化现象在古典诗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二)古诗知识的运用

古诗,尤其是格律诗,讲究平仄、对偶、押韵。因此古诗中常出现倒装、省略的现象。诗歌中的倒装与古汉语中有规律的倒装截然不同,如若不将诗歌的倒装重新排序,便影响阅读与欣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就是倒装句,调序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顺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应为:欲目穷千里。

古诗中不完全的句子很常见。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几十字要表现尺幅千里的画面,就需要压缩句子结构,于是省略就很常见,通常会省略谓语、介词、连词、副词等,有时干脆就是几个名词组成一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画面:在大雪飘飞的夜晚,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已经开阔。

(三)关照风格,善于见异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的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 : 陶渊明的诗具有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王维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孟浩然,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白居易,风格浅直通俗;韩愈 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出浪漫的风格;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表现出沉郁的风格。欣赏不同的诗作,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出风格的差异。再如,同样写饮酒,陶渊明说“饮壶觞以自酌”,杜甫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而李白则说“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同样写瀑布,孟浩然是“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李白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样写雪花,岑参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李白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可见,掌握了各自的风格与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诗歌。

诗歌鉴赏犹如寻山探宝。在常规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地方入手,注重知识的积累与牵移,注重灵活变通,就能使学生充满信心,去攀登诗歌欣赏的高峰,领略无限风光。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下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下的思考

《中学教学参考》2014.08 朱绚丽 ISSN: 1674-6058 CN: 45-1372/G4

历史虽是目前文科中的重点学科,但其具有一定的人文特性。一段历史中有兴衰荣辱,可以认为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将史实从头到尾串讲一遍,督促学生背诵课本重点。这样的方法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会让学生厌恶学习历史。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清晰把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对目前此学科的教学现状提一些改善的措施。

一、立足教材、搭建框架

高中历史主线明晰,但涉及面广、内容量大。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出现“混搭”现象,比如将一个地区的经济与另一个地区的经济混淆,将一个朝代的人物记成另一个朝代的人物,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学生。解决“混搭”问题的一剂良方为“总结”。教师可以将一个时代的史实从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搭建框架,下面再分几个小的分支,从而列出一个树状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挑出某一个章节,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历史,看到历史变迁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另外,在框架搭建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知识的突出与扩展,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一个篇幅和格调不利于学生识记,更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有重点、有主次的建构框架。

例如,必修三第一单元介绍了从春秋到明清儒家思想的演变,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多。其中的一些思想文化离现实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但搭建一个框架就会使内容明确。如这一单元可分为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明末清初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又可以有不同的分支。比如春秋战国可分为三个部分:儒道墨法各家的形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以及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儒学。西汉可分为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汉武帝实行一系列尊儒的措施、影响四个部分。宋明时期可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部分。明末清初可分为异端和三大进步思想家两个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从横向、纵向对历史有了清晰的框架,也更容易把握历史知识。

二、巧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其实就是对以往事件的回顾与总结,学生是否愿意主动接受取决于这个故事是否吸引人,老师是否抓住了学生喜欢的焦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趋向于情景教学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转换成真实的情景演绎。但是由于高中课时紧张、任务重,不允许每节课都采用情景教学的形式进行详细讲解,教师可选取一节课的重点或将几节课合并为一节课来进行演绎,中间穿插课本上没有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此外,除学生们自己演绎历史故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来辅助教学,再现历史情景,让他们走近历史。

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时,教师可以选取“日内瓦会议”这一内容让同学们简单编排话剧。由5个学生代表5个大国的领导,部分学生扮演其他国家,还有学生则负责旁白解释。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道具把各国讨论恢复印度支那问题的经过展现出来,特别是当扮演美国代表的学生阻碍和平解决此问题时,扮演周恩来的学生提出好的建议的场面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整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身演绎了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此外,最近比较流行的诸如《建国大业》这类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历史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不仅会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还会增加他们探索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兴趣。

三、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仔细品读历史,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很多情况都和历史上的某个现象相似,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历史不仅是要学生们掌握历史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让他

们增强历史意识,能用正确的史观去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来审视我们现在的生活,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都要尽可能地联系我们实际生活,以史为鉴。

比如教师在讲授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时,会向学生介绍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的科举制。同时会告知他们各种选官制度的标准不一,有的注重出身,有的注重才学,有的注重品行。这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尽管出身贫苦,但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即使成绩再优秀,品德不好也会遭他人唾弃;即使出身再好,自己不努力也会日益颓废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的我们既要注重才学也要注重品行,让学生能用正确的史观指导现实中的自己,这才是最终的教育目的。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历史的教学内容更加偏重于专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迅速适应新的改革形势,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四篇: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杨启康(贵州省锦屏县铜鼓镇高柳小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教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去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中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机械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以致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于是没有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抑制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就中心不明、语句不通。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很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楚,语句不通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作文离不开生活,这正如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和体验,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任然处于薄弱环节。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于教法和评改等方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来源:《中国教育科学》http://)

第五篇: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 者:占丽丽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归纳了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种不良倾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作者改革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写作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虽然摒弃了古人把写作完全“神化”的思想,但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高度,从大语文教学观的高度来看,作文仍为语文中的一个重点。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地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从听话读写四个方面比较,我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观点不容致疑。

然而,综观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记得,我小学时期的作文亦是如此,老师要求我们作文符合“大一统”的标准,于是没有了新材料,新内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来胡编瞎造、改头换面。雷锋、赖宁、送伞、拾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借同学橡皮等都是我们写作的救星。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如故,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质无形排挤到认识圈之外的现状,着实让人心寒。

(二)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 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近来,市场上除了大批量的写作辅导书外,又跳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深受广大学生朋友的欢迎。然而,对于“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四分钟即可得一佳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即使学生了解材料内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这“四分钟电脑作文”却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也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注意的地方。

(三)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

有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下降,甚至逐渐退化。有的小学生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演讲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笔者的一位同学书面作文成绩优异,但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无法很好地与别人沟通,导致他在找家教时,多次被人谴回。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小学时期“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四)重课堂,轻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但是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五)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据调查表明,在来自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出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百分之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百分之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六)重范文,轻下水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小学语文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改革措施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我觉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立足于教法和评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1][2]下一页

下载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对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们已经开始转而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钢琴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乐器,被众多的人们喜爱,并且钢琴还......

    于漪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于漪: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是在指责中艰难前行的,尽管许多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面对这些指责,语文教师有不少无奈和委屈,这源自教学中的......

    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桐城八中 金绍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是中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将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必须要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小学语文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热点则集中于课堂教学创新。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智、有效的选择......

    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淄川一中 孟繁云霄雷 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硬笔书法更是以便捷的实用性、独特的艺术性和......

    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思考

    农贸市场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几年来,新丰镇各类农贸市场在创建省、市级文明卫生镇村等......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思考

    乡镇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是党加强同农牧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直接实践者。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我们党 “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构建和谐......

    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现状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