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投影的概念教学案

时间:2019-05-15 05:3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投影的概念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投影的概念教学案》。

第一篇:4.1投影的概念教学案

科目 建筑制图与识图

班级_16秋班_ 任课教师__周丽伟_ 使用时间_2016_年____月__日 章(单元)第二章

课题 投影的概念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投影的形成原理

2、理解平行投影法和中心投影法的区别、特性 3、理解正投影的特性 二.学习过程:

施工图,都是用投影法和图示规定绘制的。识读建筑工程图,必须先学习投影理论,具备必要的投影知识,这是识图的基础。

(一)自我研学:(10分钟)通过自学教材完成下面内容

1、举个实例说明投影图的形成。

2、用 表示形体的 和 的方法 称为投影法。

3、用投影法画出的形体图形称为。

4、投影法一般分为 和,举例说明。

5、根据投射线和投影面的角度关系,平行投影法分为 和。

6、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样叫。

(二)合作互学:(5分钟)在小组内合作互学,请将有疑问的标记。

(三)展示促学:(10分钟)展示概括:

2、用投影表示形体的形状和大小的方法 称为投影法。

3、用投影法画出的形体图形称为投影图。

4、投影法一般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

5、根据投射线和投影面的角度关系,平行投影法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

6、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样叫正投影图。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四)精讲点拨:(5分钟)教师精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课件图片展示。正投影的特性

1、点的正投影基本性质

2、直线的正投影基本性质

3、平面的正投影基本性质

1)平面垂直于投影面,投影积聚为直线。2)平面平行于投影面,投影反映平面的实形。3)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投影变形,图形面积缩小。

(五)检测反馈:(5分钟)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第二篇:4.3-7.1..平面的投影教学案 -

科目 建筑制图与识图

班级_16秋班_ 任课教师__周丽伟_ 使用时间_2016年____月__日 章(单元)第 四

课题

平面的投影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会根据平面的两面投影绘制第三投影

2、理解并掌握各种空间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3、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优良的工作作风 学习过程:

自我研学:(10分钟)通过自学教材完成下面内容

一、补画第三投影

二、自学: 各种位置平面的三面投影

合作互学:(5分钟)在小组内合作互学,请将有疑问的标记。展示促学:(10分钟)

各种位置平面的三面投影

1、投影面的平行面

——与一个投影面平行(必与另两个垂直)的平面。

(1)水平面——与H面平行,与V、W面垂直;

(2)正平面——与V面平行,与H、W面垂直;

(3)侧平面——与W面平行,与V、H面垂直;

(四)精讲点拨:(5分钟)教师精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课件图片展示。

(五)检测反馈:(5分钟)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第三篇:4.3-4.1直线的投影教学案 -

科目 建筑制图与识图

班级_16秋班_ 任课教师__周丽伟_ 使用时间_2016年____月__日 章(单元)第 章

课题

直线的投影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投影面平行线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优良的工作作风 二.学习过程:

想一想:

空间直线相对于某一个投影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投影是什么样的?(演示)直线的正投影基本性质

1)直线垂直于投影面,其投影积聚为一点。

2)直线平行于投影面,其投影是一直线,反映实长。3)直线倾斜于投影面,其投影仍是一直线,但长度缩短

(一)自我研学:(10分钟)通过自学教材完成下面内容

1、直线同时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说出每种的分类,并能演示。(自学课本页)

2、画出投影面平行线中水平线、正平线、侧平线的三面投影图

总结投影特性

(二)合作互学:(5分钟)在小组内合作互学,请将有疑问的标记。

(三)展示促学:(10分钟)

(一)投影面平行线

1、水平线

2、正平线

3、侧平线

(二)投影面垂直线

1、铅垂线

2、正垂线

3、侧垂线

(三)、投影面倾斜线(一般位置直线)

(一)投影面平行线

按直线所平行的投影面不同,投影面平行线又可分为: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44-46

特性:一斜两直线

(四)精讲点拨:(5分钟)教师精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课件图片展示。

(五)检测反馈:(5分钟)

教育名言:(教师自主编写)

第四篇:过秦论教学案1

《过秦论》

【教、学要求与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知识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2.写作背景: 3.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是一种 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二、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

(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5)逡巡()崤函()黔首()

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

2、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阅读全文,思考分析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1、2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1、2段,借助书下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务耕织()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举巴蜀()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尊贤而重()相与为一()窥周室()会盟()天下诸侯已困矣()兼韩、魏„„之众()

杜赫之属()于是六国之士()开关延敌()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享()国之日浅()

亡矢遗镞()膏腴之地()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西()举巴蜀 据肴函之固()外连衡而斗()诸侯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流血漂橹()约从离()衡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追亡()逐北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流血漂橹()九国之师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二、研读分析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作者就用精湛的语言,铺陈的手法,非凡的气势、叙述了秦国从孝公一代开始强盛,并有并吞天下的野心。这段话共三句,表达了怎样的三层意思?

2、第2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3、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3、4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3、4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B)

1、解释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将数百之众()(2)名词作状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动词的使动用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诸侯矣)((4)形容词的使动

以愚黔首()废先王之道()

3、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才能不及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天下云集响应。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A)

1、第3段从哪两个方面详细铺叙秦始皇的功业?

2、第3段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3、第4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第5段

一、自主学习

阅读第5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致()万乘之势 才能不及中人()非抗于九国之师()且夫天下非小弱也()5

2、研究下列典型例句的译文,指出正误,说明理由。(1)崤函之固,自若也。

(2)非及向时之士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说明下列各句句式特点。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利兵而谁何。()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为天下笑者,何也?()

4、名句名篇默写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2)然后践华为城,据亿丈之城,以为固。(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二、分析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2、请概括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4、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5、对比是本文主要写法,指出有哪几组对比?

三、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五篇:《草原》1教学案

玉门镇学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使用人:审核人:刘进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

《草原》教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读“渲、勒、鄂、涯”,会读会写“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等词语。(重点)

2、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读一读。知识链接: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

《骆驼祥子》。

课前预习

1、通过查工具书,给下列生字注音,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渲勒鄂涯

2、写一写,测一测:

毯、吟、蹄、跤、涯、貌、拘、羞涩、渲染、勾勒、襟飘带舞 用最漂亮的字体抄写一遍:

------------------------

3、想一想,答一答: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描写(),再描写()和()的情形。【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碧”是()的意思。“千里”指的是()。“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特点。

探究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突出了草原的()。

探究三:找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句子,与

同学交流。【课堂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勾勒(lèlēi)渲(xuānxuàn)染

二、它们虽然长得像,但我能正确辨析。

涯()偏()羞()禁()崖()编()差()襟()

教学过程

下载4.1投影的概念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投影的概念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夜莺教学案1

    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18)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执笔:李英梅审核: 郭红梅 内容:《夜莺的歌声》课型:讲读课时: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2、3、20 授课时间:姓名: 教学目标: 1、初读......

    送行1教学案

    科目: 语文编写人: 审核人:姓名:年级 班组长:九、送行(第一课时)教·学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

    圆教学案1

    优思数学-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专题网站WWW.YOUSEE123.COM 《圆》教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弦,弧,半圆,优弧,劣弧,同心圆,等圆,等弧等与圆有关的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数学全套教学案数学必修1:2.1.2-1指数函数的概念

    2.1.2-1指数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 1. 2. 3. 4.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 在理解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通......

    浅谈物理概念教1(定稿)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内容摘要: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

    学案1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学案1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考纲要求:集合及其表示(A) 二.课堂练习 1.已知全集U=R,Z是整数集,集合A={x|x2-x-6≥0,x∈R}, 则Z∩∁UA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 2.已知全集U={1,2,3,4,5,6}......

    兵车行教学案1(最终版)

    课题: 《 蜀道难》教学案(新授课 ) 精神。 四、教学流程瑰伟绚丽,想像丰富,意境空灵,是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备人段海洋一 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周 第课时 编号时......

    七年级作文教学案1

    姜堰市地方课程·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参考教学案七年级下(一)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设计人: 唐余富 一、学情分析(教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基本懂得了平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