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5 05:1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

第一篇:《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

《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

陈式太极拳

一、太极拳发展史

研究历史的学者,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按时代特征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查太极拳在清季乾(隆)嘉(庆)时,还只在河南温县赵堡、陈沟等村落中流传,鲜为人知。自杨禄禅,武禹襄于道(光)咸(丰)年间将太极拳广为传播后,太极拳始得风糜大众,闻名中外。这段历史算起来已有一百六七十年,其发展演变情况,实亦有近代、现代、当代之分,即创业、发展和普及三个历史时期,这种划分不仅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演变,也符合太极拳自身发展情况。了解这三个历史时期——太极拳百余年来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全面继承和健康地发展传统武术武术。

(一)近代太极拳家创业

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是近代太极拳家创业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教散失,患乱丛生,爱国人士亟思图强救国,呼吁“尚武自强,以求强国种”,清廷军旅多延请民间武师教官兵,提高战斗技术;富商显宦家居外出,恒聘镖师护卫;劳动人民亦多习武,健身御侮;文人雅士雅好武技者日众,用以养性自娱;加以宣扬武侠英烈事迹评话说部的鼓吹,时风所尚,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极大发展。太极拳苑的拓荒者杨禄禅、武禹襄顺应时代要求步入武坛,成为一代大家。

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河北永年县南关人。自幼生活在河南温县陈沟,曾随镖师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学拳。壮年返回故里以教拳为业,得以结纳本县儒生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武汝清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得中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京西富豪张某烦他代聘护院武师,汝清遂荐禄禅来京应聘,后来又保荐禄禅到旗营充任武术教员。杨氏从此定居北京教拳。杨禄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20岁后亦进京助父教拳,后在旗营任职、是戴蓝翎的“武德骑尉”。因他武技出众,对弘扬太极拳贡献较大。

杨氏父子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处,不光是武技出众,而是能掌握时代脉搏,适应客观需要,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根据清末贵胄富室体质和生活习惯的特点,把拳技击拳势改为不猛不硬,顺遂圆活,老幼强弱以及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练习,扩大了教学对象,太极拳遂风糜于京师。杨禄禅的弟子中著名的有富英、王兰亭、夏国勋、刘太监、李东瑞(王兰亭代收)等,杨班侯的弟子中著名的有万春、凌山、全佑、王侨宇等。他后来因故返里隐居,又收有弟子张信义、陈秀峰等人。

杨禄禅的同乡拳友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清贡生,出自武术世家。自幼跟随父亲武烈(武秀才)练习红拳和骑射击刺之术。永年西大街太和堂药店(现在尚有)为温县陈沟陈德瑚之祖产,但房屋是武家的,陈德瑚和禹襄的二哥武汝清是同科进士,因此,两家关系甚好,禹襄到太和堂药店,得以粗知太极拳术。咸丰二年(1852年)禹襄长兄武澄清得中进士,授职河南舞阳县知县,时太平军已抵长江,禹襄奉母命去舞阳省兄,经太和堂店东介绍,禹襄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名师陈清平(1795~1868)。陈清平授以拳技奥秘。禹襄到舞阳后又从长兄澄清处获得山西王宗岳的《太极拳谱》(澄清得于舞阳盐店-王宗岳“太 极拳谱”之出处今另有新说)。从此,无意仕进,放弃科考,终身致力于太极拳术的研究。他承王宗岳拳论之余绪,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理,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陈清平所授蓄发提放之技,结合实践心得,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说》、《四字密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他的传人李亦畲(1832~1892)继禹襄之学而光大之,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密诀》、《敷字诀解》、《太极拳小序》及《跋》等。禹襄的长兄澄清晚年亦写有《释原论》、《打手歌》。武、李两家所写拳论本诸实践,并非向壁虚构,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的太极拳家,迄今仍被太极拳研究者奉为圭臬。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并把原来只有一进一退的推手,改为进退各为两步半(暗合五行,后人又发展为进退各三步半),进步先进前足,后退先退后足的活步推手。因武禹襄、李亦畲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儒生,当时社会习俗士大夫阶级的人也不能当拳师,所以禹襄所创拳式到第三世郝和(字为真,1849~1920,李亦畲的传人)才广为传业,盛行于世。

在杨禄禅、武禹襄和他们的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始成为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教学内容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才得以把太极拳传播到通都大邑,并为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太极拳在众多拳种中独能脱颖而出,如虹贯长空,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根本原因。饮水思源应归功于太极拳苑的拓荒者杨禄禅、武禹襄这两位武术大家。当代武术家顾留馨说:“近代太极拳的传布,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最多。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可为符合历史真象之言。

(二)太极拳步入现代发展时期

从1912年到1948年,是太极拳步入现代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更迭,加上交通工具的改进,军队战争手段的更新,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清末掀起的武术高峰,至此跌入低谷。但是太极拳由于他本身的优势,继续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政客和知识分子所钟爱。民初,北京人许禹生(杨健侯的弟子),武清人李东瑞(杨禄禅私淑弟子)鉴于不少武术家从大宅门和旧军队中退职,流落民间,遂将他们中的优秀者组织出来,许禹生在北平成立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聘杨少侯(师承伯杨班侯之拳技)、杨澄甫(杨健侯之子)、吴鉴泉(全佑之子)、纪子修(师承凌山)等来社教授太极拳。李瑞东在天津创办了广武学会(又名“中华武法会”)也积极传授太极拳。后来爱国将领张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大力宣传“强种救国”、“御侮图强”。发扬尚武精神,于1927年12月创办了武术研究所。当时的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再度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由于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京移到了南京,于是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学太极拳于郝为真)、郝目如(郝为真之次子)、李畲远(郝为真的弟子)、陈微明(杨澄甫的弟子)、陈照丕(陈长兴之玄孙)等相继应聘南下宁、沪、杭、穗等地教拳,将太极拳教学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

温县陈沟的陈发科(陈长兴之曾孙、陈照丕之堂叔)也北上授艺。温县赵堡镇的和庆喜鉴于赵堡太极频于失传,以七十余岁高龄在本地积极课徒。郝为真的 入室弟子邢台李圣端(回族)创办邢台国术馆,率先将太极拳传于回民子弟。这些名家适应客观需要,发展了拳式套路(如李景林、陈微明创编了太极拳长拳)、推手内容(如许禹生引进了单推手。杨澄甫发展了大捋推手,武云所长倬初创了江路太极散手对练等),创编(或改编了)刀、剑、枪的练习套路(如李景林创编武当太极剑,吴图南创编了太极刀等)。积累了教学方法。

有识之士还竟相著书立说,阐扬太极哲理,以期发扬民族精神,使国之瑰宝,传之久远。其中著名的有陈鑫(字品三。1849~1929)的《太极拳图说》,(1933年开封出版时更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论》)为陈沟太极拳最早的理论著作;沁阳杜育石(陈清平的再传弟子)的《太极拳正宗》(1935年开封版),为赵堡太极拳最早的拳理著作;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京城出版)是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徐致一(吴鉴泉的弟子)的《太极拳浅说》(1929年文华图书印刷公司版)是吴鉴泉拳势的最早著作。李亦畲的长孙李槐荫(1903~1956)应邀出版了《廉让堂太极拳谱》,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拳论的正式出版。

由于这一时期的太极拳突出了健身技击和表演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优点,获得了知识界及上层人士的喜爱,他们不仅练拳习武,研究拳理拳法,还对太极拳史、流行拳式、诸家变迁、拳谱真伪等进行了系统考究。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家要属徐震(字哲东,1898~1967,中央大学文学教授;郝月如的弟子),唐豪(字范生,1897~1959,律师,“中央国术馆”政审处处长)和张士一(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中央大学英文教授。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是考据太极拳史实的权威著作。唐豪将他在三十年代所见到的太极拳式划分为十一个类型,开太极拳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说之滥解。直到现在我国官方仍持此说,可见其影响之巨。

总之,这个时期,太极拳苑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周鼎夏彝竞放异彩的壮丽局面,是太极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七七事变”后,太极拳在沦陷区的发展虽然受到了一定阻碍,但避地异乡的太极拳家还是做出了可贵的成绩。如赵堡镇的郑悟清(1895~1984),郑伯英(1906~1961)二人都是和庆喜的高足,抗战后移居西安。打破“拳不出门”的戒律,将太极拳(当时称‘和式太极拳’)传到西北教学,时人誉为“西安二郑”(或‘和式二郑’)。杨门弟子李雅轩避地成都,成为太极拳四川的主要传授者,被誉为”四川太极拳宗师”,河北清河人顾荣科、霍昌奎(二人都是菖显斋的入室弟子)率先将武式太极拳传入沈阳,后来又邀请郝为真的门徒闺志高(1882~1961)出关教拳,武式太极拳遂遍传辽宁大地。孙禄堂的学生李玉琳于1936年执教哈尔滨,白山黑水间习太极拳者也日益增多。

(三)太极拳在当代得到广泛普及

从1949年迄今,是太极拳在当代得到广泛普及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继承下来,寓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的太极拳被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并赋以时代意义,把练拳健身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普及太极拳,国家体委编制了易于学习的简化太极拳,出版了陈、杨、武、孙、吴、五式太极拳专著。体育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开设了教练太极拳的课程;太极拳运动员参加了自1953年以来的历届全国性的武术运动会;有关医疗部门还把太极拳锻炼用以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太极拳创自于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把中国的传统武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 经络学说和导引术、吐纳术综合性的创造了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在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下,各地太极拳社,辅导站相继兴起,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士参加了太极拳锻炼,太极拳成为广大人民用来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最好手段,参加人数之多,流传地区之广,是任何体育项目都难望其项背的。散居在各地的太极拳家如北京的崔毅士、杨禹廷、陈发科,吴图南、孙剑云;上海的郝少如、傅钟文、马岳梁;天津的郝振铎、张万福;南京的褚桂亭;杭州的黄元秀、赵斌等是这一时期弘扬太极拳的中坚力量,陈、杨、武、李(瑞东)、吴、孙、和(赵堡和式)七大流派的传统太极拳都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在香港的杨守中、董英杰、吴公仪、吴公藻,在台湾的郑曼青等太极拳家为向海外推广太极拳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过多的强调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表演的形式美,虽在普及太极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继承和研究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特技濒于失传。在十年**期间,太极拳也和其他优秀文化一样备受摧残,造成太极拳苑一片萧条景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发展武术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太极拳也得到了复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8年11月16日应日本访华代表团团长、日本众议院院长三宅正一之请,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辉煌大字,揭开了太极拳运动的新篇章,不少城市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众多太极拳家为弘扬太极拳艺而辛勤耕耘;《武术健身》(1981年6月创刊),《武林》(1981年7月创刊)、<少林与太极》(初名‘卞梁武术’1982年创刊)、《中华武术》(1982年11月创刊)、《精武》(1982年创刊)、《武魂》(1984年创刊)、《武当》(1985年创刊)、《中国太极拳》(1993年创刊)等武术杂志相继问世,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学术研究,交流心得的阵地;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把太极拳列为开幕式上的表演项目;河北省于1991年秋和1994年春在太极拳发祥地--太极拳从此处走向世界的广府镇(属邯郸地区永年县)举办了第一、第二届国际太极拳联宜会,太极拳苑再一次出现了云蒸霞蔚、焕发丽彩的新气象。这一切无异会加强太极拳队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把太极拳的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太极拳做为“太极文化”的代表,它的内涵和作用早已超越了武术藩篱。它产生于中华大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应进一步发挥其重大作用,使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考

关于太极拳之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一)“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佛教修来世,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 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道教胜地楼观台刻有一幅标明“太上老君作”的对联: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就是讲的炼内丹。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反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确定了太极为宇宙本根,万物根源的观念。万物之灵的人,即为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太极拳,“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这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三)“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越是延伸,就离“道”越远,而最后又返回于“道”。就是说,万物的起点是道,最终还要回到它的起点。古人说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这个过程表明,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道”的运行轨迹的圆圈运动,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 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太极图自然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指导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形意拳有三圆歌诀:“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至于形意拳的“三扣”、“三抱”、“三月”的弧形,更是枚不胜举。八卦掌的运行轨迹则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意念中的圆),无论走转运掌,还是意念练气,都离不开圆或弧线,因此人称八卦掌为“圆圈连环掌”。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四)“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八卦图》用“—”(乾卦)、“--”(坤卦),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五)“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据此进而提出:“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爱民,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即是无奢侈,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虚详和,不敢进寸而得尺。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六)“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变化,也可以向反方向变化。带有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 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练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七)“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十分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看重武德,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由于后天习染,才坠入恶渊,必须耐心化度使其复本。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使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三、太极拳门派

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早已门派林立,弟子亿万。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风靡欧美,一个“太极拳热”,在全球方兴未艾。太极拳的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即:

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

张三丰——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一)太极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成化年间,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此处陈州同自称钓叟,应是年老还乡垂钓自娱之年,年龄当在六十岁上下。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年)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年)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浙江,为消除军队中的兵痞现象,他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传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抗击倭寇。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震,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由于“屡立战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据《王征南墓志铭》载:“征南谢不敏。教师轩衣张目曰:亦可小试之乎?征南固谢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一代文宗黄宗羲就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年),他的弟子黄百家其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极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二)太极拳北派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昔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出,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说他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两说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二十二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七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车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蒋发回河南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 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怀,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四、关于陈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其动作外形缠丝旋转、顿足跳跃,动作劲力刚柔外显、松活弹抖,动作气势静如山脉、动似雷霆,动作过程丹田内转、丝丝入扣,动作速度快慢相间、势断意连;在练法上由柔渐刚、刚柔并重。陈式太极拳鲜明的运动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更加适合大众练习和养生、健身的需要,也更加符合太极拳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公布的,习拳者可以把它看作是标准的、规范的国家规定套路,在此基础上讨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细节,不同师承的人们,容易达成广泛的共识。

(二)对周身部位

1、基本动作

拳,拳的要求是,五指自然卷曲,拳面齐平;

掌,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分开,虎口深圆,掌心内含;陈式太极拳的掌型要求,四指指跟相错,四指向手背方向后仰;

勾,勾的要求是,五指自然捏拢,掌心含空;吴式太极拳的勾型要求,食指、中指、拇指三指自然捏拢;陈式太极拳的勾型要求,五指自然捏拢,掌心含空; 拳法 冲拳,冲拳要求,拳自腰间,旋臂转腰,节节贯穿冲出,要求拳面齐平;陈式太极拳的冲拳要求,松活弹抖,发力弹出;

反冲拳,反冲拳要求,臂内旋,拳眼向下,经耳旁向斜前方打出;

栽拳,栽拳要求,拳面朝下,拳心向内,高与膝平,臂自然伸直,力达拳面; 搬拳,搬拳要求,以肘关节为轴,前臂翻至体前或体侧,手臂成弧形打出,力达拳背;孙式的搬拳要求,前臂搬得直,握拳平屈于体前,拳心向下,拳眼朝内打出;搬拳要求注意拳面与小臂平行。

撇拳,撇拳是要求,拳心朝下,自异侧向前上方翻臂撇打而出,拳心向上,臂成弧形;

贯拳,贯拳要求,臂内旋,向前圈贯与耳同高,拳眼朝下,两臂成弧形,力达拳眼,拳略高于头;

砸拳,砸拳要求,拳自上而下,拳心向上,力达拳背砸出;

侧崩拳,侧崩拳要求,拳自内向内斜下方弧形弹抖打出,拳心向内,力打拳棱; 双拳横抖,双拳横抖要求,拳自一侧向令一侧弹抖打出,力达小臂内侧; 双分横抖,双分横抖两拳自胸前向两侧转腰发力弹抖打出,力达拳背; 撞拳,撞拳要求,两拳拳心朝下或向上,自腰部向前撞出,力达拳面; 掌法

单推掌,杨式,苏式,42式单推掌要求,掌经耳旁,臂内旋,向前立掌推出,指高不过眼,力达掌跟;陈式的推掌要求,发力明显,力达掌跟,转腰弹抖打出;吴式的单推掌要求,虎口向上,臂内旋,指尖领先,立掌推出;

双推掌,双推掌要求,两掌自胸前向前推出,两指向上,宽不过肩,高不过眼,力达掌跟;

搂掌,搂掌要求,掌自异侧,经体前弧形下落至膝内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拦掌,拦掌要求,掌经体侧向上,立掌向前拦出,掌心朝异侧,掌指向上;平分掌,平分掌要求,屈臂两掌交叉于胸前,两臂内旋,经面前弧形向左右分开,两掌高与耳平,两掌心朝内,掌指向上;苏式太极拳的双分掌要求,掌心相对,两手向左右内旋分开,掌心向内,指尖向上;吴式太极拳的双分掌要求,两腕在头前交叉,左右分开;

斜分掌,斜分掌要求,两手交叉环抱,斜向上下或前后分开; 立云掌,立云掌要求,两掌在体前交叉画弧;

平云掌,平云掌要求,一掌掌心向上,屈臂弧形推出;

穿掌,穿掌要求,一掌成立掌从大腿内侧向前穿出,力达指尖; 架掌,架掌要求,一臂内旋,自下而上,翻臂上架; 抱掌,抱掌要求,两掌掌心向对,环抱于体侧;

插掌,插掌要求,一掌自上而下,弧形下插,臂自然伸直,力达指尖;

开合手,开手,开手要求,两掌掌心向对,开自与肩同宽,合手,合手要求,两掌合与脸宽,掌心向对。

2、“力道”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习惯用力”,系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而太极拳则认为,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即四肢脚手要 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歼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是顺逆理而成章,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武林》杂志2004年10期彭国相先生的文中说练太极拳的人甚至名运动员出现膝痛,原因就是后一条,说具体点儿是由于习练不得法,背离了太极拳的规则。太极拳极汫究力的对称,《太极拳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因此,形成松塌,下陂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彭文还说:“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正在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因此急需尽快解决。”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 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正宗的太极拳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反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不足为怪。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它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它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正宗的太极拳。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日子久了,就一定会奥妙发现,在健身方面、应用方面都有了。”——这是吾师李雅轩的一段话,引在此处,用以说明,这就是学习的方向,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3、“对开之势”

“对开之势”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之一,比如左腿向左前方铲出,右臂同时向右后方展开,手足上下呼应左右对开,动作舒展而不散漫,保持着整体上的对称协调,称之为“对开之势”。这类动作的细微之处,在于欲相对而开的肢体双方,要各自蓄势同时相开,不能做成只是一方单独的“开”。

譬如竞赛套路第二式右金刚捣碓的第二动,两臂“向右平摆分别至身体侧前方”,此时双臂的屈曲,要留有展开(平推)的余地,即拳论所说的“曲蓄有余”,要为下一动“两手向右后方平推”做好铺垫。否则,若前一动“平摆”时手臂展到动作的尽头,虽保持着曲蓄的样子,但后一动“平推”却无法做出,即使左脚铲出,也无法形成“对开”之势。

相同的例子如竞赛套路第二十二式云手,该式第二动是“右脚向右开步,同时两掌向左前稍推”。此前该式的第一动,双臂的技术细节仍在于曲蓄而有余。这个“余”的程度,要保证后面的“稍推”能够明显地做出来。对开,是陈式太极拳常见的技术要求。这里有手与足的对开,如上面所说的例子;也有手与手的对开,譬如竞赛套路第三十四式右野马分鬃之第三动“右手向右前上方穿出,同时左手微外展”,这里也形成了“对开”之势,对开之理是一样的。“对开”的技术细节,是关注其曲蓄的程度,前面的动作要留有余地,不要把动作做过头,这样后面的动作才能对开。

4、“一动无有不动”

习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前面讲到的“对开之势”之拳式,也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实例。对于那些不具有明显对开性质的拳术动作,若不注意,也会出现“不动”的现象,且不易察觉。

譬如竞赛套路第十四式背折靠,左拳向下置于左腰侧时“拳心向上”;在做折靠动作时,先是“左拳内旋,拳面贴于左腰侧”,以配合“身重心左移,上体左转”;然后,“左拳以拳面紧贴腰左侧”即左臂微前倾内合以左拳紧顶腰部,配合“重心右移,上体向右拧转”,以增加背部的靠劲。这是左拳动作时的“三部曲”。若是将左拳一步到位,缺少内旋缠丝、微合紧顶这两个细节动作,那么在身体的局部位置上就会产生“势”的缺陷和“劲”的中断,影响整体上的对称协调,无法体现出“一动全动”。

再如竞赛套路第三十七式金鸡独立,其第三动有“左掌稍抬起”与右掌“同时下落按于左胯前”的细节要求,此时身体的整体状态是“左腿屈膝下蹲”、“右脚下落踏地”、“右掌下按于右胯前”,假如左掌仍停留在上一动作时的“左胯旁”不动,就会导致整体协调动作出现缺陷。两手双足本是身体的四大块,左手这边不动,岂不成“三缺一”了? 就拳术动作的细节而言,习拳时最容易出现身体某一局部位置的不动,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于“合中再合”欲合先开、欲开先合是陈式太极拳的技法原则,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对于“欲开先合”,行拳时仍有细微之处可言,这就是在“欲开先合”的“合”势中,在未开之前有一个细微的、继续“合”的动作,称之为“加紧一合”,或称之为“合中再合”。

譬如竞赛套路的第三式懒扎衣之第二动,“两臂在胸前相合交叉”,这是全身整体性大开大合中的“合”,第三动中“上体微左转,右手内旋,手心向外”,是一个右手向左推展的动作。这个“右手稍左展”的细节,就是一个继续“合”的动作,也是在即将向右展开之前的加紧一合,是“合中再合”。

再如竞赛套路第二十五式右连珠炮,其第二动是重心移至左腿并屈膝、双手1-7托回撤的动作,这是“收”、“合”,已经有了全身蓄劲之势。此时若双手直接旋转走弧向前发劲呈连珠炮势,亦未尝不可。但为了进一步加强该式的弹性,将劲贯足,在第三动中有“重心下降,两手内旋画弧收于胸前,手心斜相对”的文字说明,这是一个双手继续收敛合劲并向下沉按的动作。有了这个技术细节,全身紧凑团聚五弓齐备,一派蓄劲待发之势。这是一种“在前一蓄劲的基础上再加上一蓄”、“在发劲之前再缩小合劲之圈”的技法,在这种态势下发劲出去,必定势稳力沉,充分显示出陈式太极拳阳刚的一面。著名太极拳专家顾留馨先生说过:“对于每一姿势和动作的屈伸起落、进退旋转,其方向、角度、高低和幅度,都要辨别清楚,不能满足于依样葫芦地画圆圈。”(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顾老这段中肯的话语,既是告诫,也是鞭策,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二篇:健身太极球简介

健身太极球简介

庞明

健身太极球是指新编创的用球做练习器械的健身套路,属太极健身系列。实践证明:练之有显着的强健身心的作用。现在公开传授的有健身太极球套路两套、基本功和形神庄。

在传统武术和太极拳里,曾有过以球做练功器械的先例。且有石球、铁球、木球、纸球的不同。而且已形成完整的独立功法,并且以之做练习掌力、指力、臂力或做练暗器的辅助功。太极拳更是以之作旋腕,旋臂及练螺旋劲的辅助功。往往结合着野马分鬃、倒撵猴来练习。健身太极球和形神庄是依据太极理论(并参照了混元整体理论),结合太极拳、内家拳内功的练功的练气要求,编创的新型健身方法。它通常做为健身的独立功法来习炼,也可依个人需要做为太极拳(或其它的内家拳)的基础功或辅助功来习练。

健身太极球有如下特点,即高效、简易、合理,安全。高效

可使练习者很快进入太极健身运动中练形、练气、练意、练劲的角色。而练太极拳最关健、最实质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用五个宇来概括,即松,柔、轻,灵、整。

松包括松形和松神。松形关键是松腰,因为形主宰于腰。一股所讲的松腰指腰前后左右要有一定的恬动度,没有像我们那样讲脊柱那儿的松法。练太极拳时的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松沉。身体放松之后,感觉很沉,练习时感觉胳膊、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动。把胳膊轻轻地放在别人身上,别人感觉压力很大。俗话说死人沉,死沉死沉的。活人好搬,一百斤口袋好搬,一个刚死的人,软绵绵的,虽然还是一百多斤,搬起来却特别费劲。

放松是要松沉,可练太极拳动作又要轻灵,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动作要柔。柔不是柔软,而是柔韧,柔中有韧,拉之不断,压之反弹。用柔韧把松沉和轻灵这对矛盾统一起来。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有运动思维,动作时不会用力,按理说他应该有功大,实际并没有。民族舞蹈演员跳舞时不用力,他们练一辈子也没有出功夫。

一般人身体放松不用力时,往往不是空瘪(处于静态时),就是空描(做动作时)。所以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还须加上些具体内容,即意念明确地贯注到动作中

去。从而使动作呈现出轻灵。动作轻而不浮,轻而灵,这就需要用意念贯注形体。

灵是灵敏之意。动作(发放信息)要灵,感知(接收信息)也要灵。

要想达到以上要求,那就需要运用“形松意充”这句口诀。形体要放松,意念要充斥周身。“形松意充”把松、柔、轻、灵都贯穿在里边了。胳膊放松后,意念贯注到里面把它充斥起来,这样静止时很沉,动作时很轻灵。练太极拳时里面要有内劲充着,整体上是柔,局部是刚。内家拳多讲弹簧劲。一个铁块,里外都是实的,它只有刚,没有柔。弹簧外面是螺旋形,有很强的张力,这是它的刚;里面是空的,这是它的柔。弹簧整体上是柔的,你把它往哪边掰,它就住哪边弯,可局部是刚的。我们应从中悟出练功的道理。

练太极拳要整,身形要整,四肢与躯干要整,动作要整,神气要整。有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如练大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掌相顾,两肘相连,上下相随,这一切都是为了整。我们以前曾经讲过用三圈相摞练整体性,实际不仅有人体上、中、下的三圈,周围还有三圈,手是一圈,肘是一圈,身是一圈。上中下三圈相摞,然后腰一动.带动周围的三圈。然而这一切对初练大极拳的人来说,是难以领会其真正含义与要领的,所以一般习练者,只能简单地从事练架子的形体锻炼,不知如何练气、练意,更不知如何练“内劲”。在编创时,健身太极球就有意针了这一现实。它可以使习练者很快地进入练太极拳全方面脚色,讯速领悟太极功能状态。

健身太极球的练功器械我们选择了气球(形神庄健身法在习练时不使用器械),鉴于气球轻而柔,练时易于体会用意不用力,而呈轻灵气态;另—方面,气球的柔和弹性感,易强化人的气感;另外不停地揉球,能促成精神的集中,这三者有助于把我们的知觉运动(或觉知运动)从自然状态变为自觉状恋。像感觉和运动这样的生命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它在不练功夫的人身上是自然进行的。练功夫,尤其是练太极拳,要主动的从内部进行活动,要感觉到生命运动的每个过程,从自然走向自觉。但是很多人练拳多年也没能自觉、主动地掌握觉知运动,达到懂劲的程度。我想这是因为没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的缘故。尽管练健身太极球是以健身而非技击为其目的,但对“懂劲”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不仅竞技时要懂劲,而且练习时也要懂劲。我们可以用懂劲这种功能来指导自己的健身实践,以克服身体里面的不足。

这两套太极球各有侧重。第一套太极球主要练松沉、轻灵和整体性,辅以螺旋(第七节)。第二套太极球主要练螺旋,辅以整体、轻灵。太极拳最突出讲螺旋劲。如陈派太极拳要求在练拳时胳膊、腿都要转动。可是刚开始练拳时,顾了转就练不了拳,练了拳就顾不了转。我们则专门安排动作来练习旋转。把第二套太极球练熟后,出手即螺旋。这两套太极球均刻意将太极拳的基础和基本要领都融进去了,不仅有助于健身实践,而且利于太极竞技尝试。

此外,健身太极球(和形神庄健身法)还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练这两套太极球,乍看起来似乎运动很小,其实不然,它锻炼非常全面,关系全身各个部分,很多动作都是“一动无不动”的全身动作。所以 ① 练这两套太极球不仅很快就能掌握太极健身运动的练习要领,而且内气发动得比较快,促进经脉的气血流通,从而为健身祛病奠定了雄厚基础。练此方法时很多人都会微微出汗,但却不会有一般运动时伴随的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现象。从智能气功或传统中医的立场来看,是营卫调和,阴阳既济的表观。传统医学(即中医)所说的“气血流通,百病不生”的道理,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② 第一套太极球以练松腰为主要对象。这一方面为太极拳的腰为主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腰为肾之府,练此功,对强腰壮肾有巨大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智能气功认为肾与元气有着直接关连,这一切均对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3)练螺旋劲是练形气神整劲的有效方法,第二套太极球把认为人们难以把握的螺旋劲通过球的运作,将左右、上下、前后各方向(包括混合)的螺旋劲简单化。故能通过短时习练,就能体会到螺旋劲的实质,为进一步练习太极健身方法打好基础。简易

这里所说的‘简”是简便,“易”是容易。所谓简便,一方面是动作简单,每套功只有八式动作,内容单纯,而且这些动作多是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动作;一方面练功方便,不受环境、场地等条件限制。所谓容易是指易教,易学、易练。真可以说是一讲就懂,一教就会。合理

如前面介绍,健身太极球在编创时一方面是根据传统太极理沦,一方面还参考了混元整体理沦,使得这套健身方法的理论依据更加细腻,合理。因为混元整体理论是对传统气功理论的元气论、气化论进一步的发展,曾接受近现代

科学实验多层面的检验,使传统功法中的“虚无缥缈”的气初步摆脱了神秘的境地.而且强调意气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气一而动志”“志一而动气”以及“气随意行”、“气缘心注”、“气缘心生”等等的道理。使太极健身方法所提及的“意到气到”等理论得到进—步的发挥。安全

健身大极球是动作和缓的周身运动,动作安排既合乎武术要求,也符合气功、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的规范,所以练起来安全可靠,没有任何副作用,适合老、少、体弱以及健康者的练习。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它还可以做练太极拳技击的基础功来锻炼。有不少人在练习一段时间健身太极球后,再练太极拳时,觉得另有一番韵味。

太极球基本功

健身大极球基础是揉球,采用单球来练习。因此,太极球的基本功相对而讲也就指的是:揉球。《小儿推拿秘旨》上讲,手掌心(指根和掌根之间)有十八卦,在小儿推拿科里,不论给小儿治什么病都是先运这个八卦。一般看左手(实际两个手是一样的),上面是南,下面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按以上方位分布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揉球时用两手的八卦拿住球直径两端,大拇指柱外这么转叫外转(或正转),大拇指往内这么转叫内转(或反转).要把球转正。可以在球上做个标记(如气球的球嘴本身就是标记),揉球时,精神集中,集中目力注意标记(第三节的晃头动作除外),使标记始终处于两手中间而不左右偏移,这样能不知不觉地把丹田气和肢体结合起来。

揉球时要注意锻炼整体性、螺旋劲和轻灵。

揉球时两手和球是一个整体,两臂是一个整体,两手,两臂与身体是一个整体。怎么练整体性和螺旋劲呢?第一,要求揉球时不光用手腕动,连肘带肩都跟着动,这样两臂慢慢会形成螺旋动作。如正转时肩往外翻,肘往下沉,手腕往外翻,这是一个大的螺旋,另外还有很多小螺旋。形体要放松,动作要慢,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螺旋劲是怎么从背到肩到肘到腕传过来的。在练坐功的时候揉球,放松之后,连腰两侧的肌肉,骶棘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肌肉,都在动。仔细地体会,正转时和反转时肩周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正转走上面多,反转走下面多。这和解剖学的内容有关。第二,要求体会走指

一一从小指到拇指、从拇指到小指逐指动,小指或拇指带动一拧,带着掌动。第三,要求被动转的这只手掌心往外吐,主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往内含。两手要想成为一个整体,必须这么一吐一含地交错转动。也可以先不管臂的旋转,就光转球。把臂稍伸直点,两臂放松,腋窝空虚,转球的幅度大点,但要轻而慢。做这个动作不怕抬肘,只要不耸肩就行。肘往上抬,同时往外张,腋窝就开了,肩井也容易下塌。这样揉球,感觉肩动能带动腰动,背部的肌肉和前面的胸大肌、前锯肌都在动。这是一个整体转动的整劲,要全神贯注地体会它。

太极球本身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也符合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意识支配下的整体协调运动。怎么练整体性?意识里边发出整体综合信息,同时支配身体的不同部分,使之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整体动作。练第一套太极球时两手转着球,同时还要做别的动作。一开始往往顾此失彼,顾了转球,顾不了大动作;顾了大动作,顾不了转球。好比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当头脑发出命令时,眼、手、脚、腰等各个动作不能协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老是栽跟头。一旦各个动作协调好了,它们就体现出整体性。所以我们在练太极球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精神统一。一开始对有些动作不习惯,等熟练之后,不仅要有形体动作,同时还要体察动作是否符合要求,里面有什么变化,像练武功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样,在做动作的同时,意念要把身体前后左右都照顾到。要做到这点,神气必须充足,否则会觉得累。太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肘相顾,两手相照,上下相随,以腰带动,全身要形成一个整体.在转球的时候你要认真体会两膀、两肘、两手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的,有什么感受.我们只要反复练,反复体会,就能体会出很多东西。

揉球时怎么练轻灵?转球时掌心的含吐动作要小而细,气就会发生变化。一般气球表面较光滑,和手接触得比较密切,如果手上再有点汗,一动它就响。不能让它响,怎久办呢?用意不用力,手要轻,把意念贯得很足。放松着转,像小孩玩球一样。注意手在接触球时的感受,手和球的接触面要小,不要挤它,只轻轻碰那么一点。过去讲,用气催着球转。用竟不用力,意念一动,球就转。开始时,不可能做到用意气催着球转,而是通过意念和手的运动密切结合来实现。练时手用力太大球不容易转,用力太小球也转不了或掉下,所以必须意与力适中才能使球不停的转,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做到用意不用力,而呈现出轻灵。以前有个练八卦的老师,是给戏子扮妆的,他的手特别细软.他是怎么练的呢?

揉纸球,好像它就是一张脸,不能把它揉破了。过去练纸球一般不怎么多转,而是拿着球大晃,有的纸球特别薄,稍不注意,它就破了。所以手要特别轻,不能加压力。这就是练用意不用力,意念根充足,形体很放松,力量很小。这样练慢馒就轻灵了,柔里边也会出来韧劲。

不要用整个手掌捂着球转。指尖放松翘起(这样有助于打开劳宫穴),手指不碰球,用掌心贴着球转。揉球时有一千支点和一个动点,支点和动点交替变供。支撑手掌心外吐,以掌心为支点;动力手内含,以掌心周围为动点。支点和动力圈越来越小,手越来越轻柔。用力越小,意念越足。

这样练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整体性增强了。右掌一推,感觉推到左掌上去了。要注意,揉球时主动转的这只手和球之间有个着力点(掌心周围),这只手本来是往外推的,可掌心要内含回收(被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外吐往外推),使外面的气往回走,手与(臂和身体)里面的气连成一个整体。推中有含,含中有推,要这样整体地体会揉球。

一开始有意地做含吐反而不好体会。先明了这个道理而不管含吐,肩、肘、腕放松,至少要让肩动起来,这样放开了去练,久而久之,自然能体会到含吐。两手和球是一整体,这个手转,那个手停,一动一静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即太极。太极是一个圆,里边是实,是体;外边这个圆是虚,是用。揉球时用中心点来支撑,用外边那个圆来转。慢慢体会,意念转到球里面的“S”线上去。太极球真正的活力点就在这个“S”线上,一阴一阳总在“S”线上变化。球里面有无数的“S“线。可你不能想无数个,只能结合自己的动作来想。如,在球体当中,以两掌心之间为直径的平面有无数个,每个平面都有一个“S”线,球里面密密麻麻都是“S”线,你可以先想一横、一竖那两个面上的“S”线。揉球一开始用掌心转,以后用指尖转,最后用中指尖转。用中指尖转时,有大拇指辅助就够了,一般食指帮助较少。如果食指伸直不动,其他手指一动,气就从食指尖往外贯。这样转,手指会变得越来越灵括,当然也就为深入练习太极球奠定了基础。

太极球通过转球来练腰的不同松法,把腰全面松开,同时练臂的放松。它看起来简单,可练起来出功夫快,松腰快。如果把它和直腿坐松腰法结合起来练习,松腰更快。

第三篇:太极文化进校园活动

“太极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1、推广太极拳,其实质是推广太极文化,进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颗璀璨的奇葩,是一门科学,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永远是一门写不完的书。”我们也可以说:“太极拳,是一门永远钻研不完的科学。”太极拳运动已吸引了整个世界,且太极拳为我国武术国粹,因此,在全校师生中普及太极拳运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深远的意义

2、针对我校师生体质现状,以太极拳练习为抓手开展全校文化素质运动。练习太极拳除可达到强身健体作用外,可陶冶情操,培养我校中小学生高尚人格,为培养较高级人才奠定基础。

3、经常进行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能促进我校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而且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校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

1、在教师中掀起练习太极拳运动的高潮,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了解太极拳文化的精髓,提升教师每天的生活质量。

2、通过教师的练习影响并带动全校学生的练习热潮。

学生通过阶段学习,人人拥有一定的太极拳理论基础,掌握较扎实的基本功及太极拳基本竞赛套路。

3、主要内容:学习陈氏太极拳十九势。定期举办太极拳交流研讨活动,提升我校教师的水平,有效的服务于太极拳教学工作中去。

三、组织实施:

我校的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教师学习普及阶段(四周)

时间从2014年10月13日----------2014年11月9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在教师中全面普及及开展太极拳教学工作,到本阶段结束,行政、班主任、体育老师、生活老师要掌握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的基本动作和套路。

2、第二阶段:学生学习普及阶段(七周)

时间从2014年11月10日----------2014年12月28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在学生中全面普及及开展太极拳教学工作,到本阶段结束,所有学生要掌握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的基本动作和套路。

3、第三阶段:开展太极拳展演比赛活动。

我校安排展演时间在2015年元月。比赛时,要求各班选手们全神贯注、动作一丝不苟,每个姿势都力求标准到位,一招一式丰满圆润、绵延不绝,尽显太极拳刚柔并济、绵长柔缓的特色,而且动作舒展大方,矫健有力,体现了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实质。班主任老师也要和本班同学也一起参加了比赛。

4、第三阶段:全员巩固提高阶段

时间从下学期开始。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强化训练,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太极拳基本动作。二是及时发现学生太极拳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对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从本阶段开始,我校开始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学生利用课间操或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太极拳集体演练。

四、时间安排:

1、从10月13日开始,中小学体育老师生活老师每周星期

一、星期三,星期五早上7点50到8点50分学习太极拳。直到11月9日结束。

2、从10月13日开始,中小学行政和班主每周星期

一、星期三,星期五晚上19点到20点是学习太极拳时间,直到11月9日结束。请各班主任和行政人员调好晚自习的课程。

备注:在这个学习太极拳时间里没有课的老师都可以去学习太极拳。

五、学习太极拳的地点:幼儿园门口。

第四篇:太极引力健身会所招聘简介

太极引力健身会所,是一家大型健身会所。我们会所是以人人健

康快乐,弘扬健康以太极禅文化为宗旨,通过郑州将中国太极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实现让人类共享受太极禅文化的健康快乐生活理念这一目标。2014年新店人才储备!现招健身顾问/主管20名,公司免费培训上岗,年龄18-26,男女均可。待遇3000到5000。要求,已成年,会微笑,想挣钱,临时短期工作人员:中专学历,专业不限,年龄20到28,待遇1400+奖金+提成,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详询***曹经理

第五篇:太极文化项目商业计划书

太极文化推广项目商业计划书

引言:

瑜伽馆,一种外来的运动文化,为何在中华大地满街都是呢? 跆拳道,来自韩国的运动项目,为何如此时尚又令全国上下如此疯狂呢?为何能打进奥运会比赛项目呢?

那,我们的传统文化产业呢??? 那,我们的太极拳呢?

一,项目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也正是这些生态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开发自然中生生不息,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太极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太极文化蕴含了深厚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

可惜在当下物流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现代人基本丢弃了老祖宗最精粹的智慧,并且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商业运营未能有效的取得平衡点。为此,为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将传统文化与商业推广有机结合,特组建本项目,以太极拳文化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导入商业模式中。

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深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掘,为东莞正名、为东莞摆脱“文化沙漠”的旧有印象贡献自身的力量。

二,太极文化产业市场可行性分析 1,官方的支持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粹,近年来得到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太极拳已被列入全运会比赛项目,同时,作为更具参与性的项目,国家全力支持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进入奥运会指日可待。

日前,中央国家机关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

国际交流上,李克强总理为太极拳代言。2,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习练太极拳人群不少于3亿人,作为已经入选全运会、有机会入选奥运会比赛项目,太极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况且,根据太极拳自身习练的性质,几岁的任何体质、任何年龄人群都很适合练习,不单单是不错的强身健体的日常运动,更是修心养性的活动,更可领悟中华文化为精粹。3,可操作性的商业运作

太极拳教学服务本来就是一项传统的商业服务,在其基础上衍生的例如交流活动、旅游参观、道家养生、太极服饰开发等商业活动都具备可执行性。

三,主要技术、产品及服务

1,团队中,拥有太极发源地--陈家沟的丰富师资力量与社会资源,目前拥有多位常驻的太极拳师父,为项目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2,太极拳商业化运作,包括: 1)太极拳交流活动 2)太极拳溯源之旅 3)国际太极文化行

4)中小学生夏令营(假期修道)5)太极拳道馆(会员众筹模式)

6、国学文化的企业管理导入

7、企业主道家文化培训平台

8、传统文化服饰开发

9、道家养生产业开发

四,产品市场分析 1,官方的支持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粹,近年来得到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太极拳已被列入全运会比赛项目,同时,作为更具参与性的项目,国家全力支持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进入奥运会指日可待。

日前,中央国家机关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

国际交流上,李克强总理为太极拳代言。2,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习练太极拳人群不少于3亿人,作为已经入选全运会、有机会入选奥运会比赛项目,太极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况且,根据太极拳自身习练的性质,几岁的任何体质、任何年龄人群都很适合练习,不单单是不错的强身健体的日常运动,更是修心养性的活动,更可领悟中华文化为精粹。3,可操作性的商业运作

太极拳教学服务本来就是一项传统的商业服务,在其基础上衍生的例如交流活动、旅游参观、道家养生、太极服饰开发等商业活动都具备可执行性。

五,市场竞争分析 1,市场状况

1)2011年4月8日,李连杰宣布与马云,郭广昌等一起组建成立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全球推广太极文化。

2)瑞太极健康运动管理中心,是由沧州市瑞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的沧州市首家瑞太极健康运动管理中心。拥有国际太极拳冠军、国家级武术指导员、国家武术六段、沧州市太极研究会副会长、省一级裁判、太极拳名师任会馆教练。同时,瑞太极携手马云、李连杰创办的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推广太极文化。

3)2011年在青岛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大型高端太极文化养生会馆—龙象天和太极会馆。作为中国首家全国连锁全方位大型高端太极文化养生会馆,在全国多地已开设分馆,均可通卡使用。

4)作为太极拳发源地,温县加快加快建设总投资22亿元的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基本建成,杨露禅学拳处复建、王廷文化广场、太极拳文化传承区武校、王廷大街拓宽改造等工程稳步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开工奠基。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工作加快推进,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景区服务设施。快速推进阜外医院河南分院、太极大学、太极拳养生基地等开工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太极拳养生基地。

2,东莞现状

1)众拳师于东莞教学的太极拳师父散落于各镇街,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

2)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国术运动,目前参与的青少年较少,与跆拳道等时尚运动还有一定差距,无法引起年青人的共鸣与追捧。3)国内的太极会馆,特别是马云创业的太极禅,准入门槛较高,且缺乏全国的入口,令东莞爱好者无法共同参与,但这同时也是我们的机会。

六,商业模式

1,太极拳交流活动

联合其它会馆或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太极拳文化交流、太极拳比赛等活动,以加大太极拳的影响力,推广太极文化。

2、太极拳溯源之旅

组织学员或其它社会人士,参加太极拳寻根之旅,通过对发源地的参观采风,了解太极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

3、国际太极文化行

联合台港澳及国际人士,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以扩大太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级文化交流平台。

4、中小学生夏令营(假期修道)

于寒暑二假举办中小学生太极文化修行活动,通过封闭的修行,使中小学生在培养意志、定力、感情天地之正气平衡的基础上,体验式的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5、太极拳道馆(会员众筹模式)

通过会员众筹模式,筹建太极拳道馆,为会员提供日常练习、交流、休闲与商务会谈的私家场所。

6、国学文化的企业管理导入

通过与众多企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全面导入道家文化于现代企业管理中。

7、企业主道家文化培训平台

通过短期的修行、僻谷等活动,为企业主提供一个个人修行、营造高端人脉的多功能平台。

8,传统文化服饰开发

通过对传统文化服饰特别是太极服饰的重新梳理与设计、商标注册与品牌运营,使之符合能在日常生活与商务活动中穿着的服饰,使传统文化能与流行时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品牌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价值能通过服饰变现。9,道家养生产业开发

以道家养生为指导,合作开发并推广道家养生的产品与服务,使之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七,业务拓展计划

1、建立太极资源整合平台,让更多的太极拳产业合作者特别是太极拳师父能在平台上发挥其最大价值。

2、通过各种参赛路演机会,让更多的合作者能交流共享平台资源。

3、通过各个自媒体网络的宣传造势,让市场能看见本平台。

4、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比赛等,让相关参与者了解本项目。

5、通过会馆的众筹模式运作,让更多参与者成为股东,扩大本平台影响力。

八,风险与对策

1、法律风险: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只要不碰法律的红线,规范经营,法律风险基本不存在。

2、技术开发风险:目前团队中的太极拳师父都是资深师父,且在发源地及全国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不存在技术开发风险,全是现成资源。

3、经营风险:项目运作前期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教学、交流活动经营模式,提高毛利率,减少成本的占用。

4、市场风险:目前东莞作为二级城市,竞争者都是小型拳馆,且基本上都是以教学为上,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风险。

5、财务风险:项目一旦运作,按正规公司财务操作,规范财务制度与内部管理。

6、关键人物依赖风险:一旦项目开始运营,团队中的核心运营者专职操作,且不少于两名资深拳师驻场,且有多名资深拳师作为备选方案。

九,投资成本预算与退出渠道

1,投资总额:初定为1000万人民币。

2,融资方案:出让30%股权,融资300万。3,成本预算:

1)成立日常运营主体及构建团队:约100万。

2)筹建太极会馆:总面积1000平方米,约投资200万。3)流动资金储备:100万。

十,退出渠道 1,利润回收:

预计收回全部成本需3年左右时间,其中首年交流活动、课程培训业务共净利200万,次年会馆业务、养生产品与服饰业务共净利200万,3年共回收净利润共1000万。2,引入风投

项目于第二年开始成熟,可以开始与风投机构洽谈,如果顺利,可战备引入风投资金共同发展。

3,新三板挂牌

项目一开始就定位走向资本市场,故财务与制度在项目之初规范标准(特别是财务制度),公司主体满2年后开始筹划新三板挂牌事宜,最理想的状态是投资者部分股份于资本市场体现其价值。

十一,团队构成

CEO:张益浩

1969年生,台湾桃园人。部队退伍之后,即专注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累积20年以上经历,早期在地方电视台(新坜有限电视台)从基层干起到担任业务主管,之后经历台湾东森电视台、环球电视台、映画制作公司(台湾无线电视台:华视外制单位),前后历练10之久。2003年受邀大陆发展,进入东莞清溪台资企业特宝电子公司(年营业额7个亿,员工4000人)担任业务副总一职,负责国内市场,走南闯北,见证祖国的兴盛繁荣,在职期间勤恳负责培育了100-200名业务精英后进,2009年全家迁居东莞东城,感受到东莞银行信贷新思维新趋势,夫妻共同投入金融服务业务工作,后创办和众金融(东莞市和众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至今。

CTO:张波

1978年生,河南温县人,毕业于洛阳干部管理学校,曾就职于河南省新乡市英姿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河南网络通信公司市场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市场部,东莞市友贷网金融公司

COO:张锡标

1979年生,广东东莞人,独立投资人,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财务专业,涉及的行业包括广告传媒、通信、物流、金融投资,先后就职于占美信息、中国移动、广州证券、光大证券、迪剑商业等企业,目前全力致力于创新项目的投资策划与落地运营。

太极拳师简介: 张红君

张红君,字耀方,男,汉族,大学本科,1968年生于温县忽雷太极拳发源地陈新庄村文武世家,系忽雷太极拳一代太极大宗师张国栋之曾孙,二代太极大宗师张文成、张宝成之孙,张锡玉大师长子,2009年被温县政府、温县体育局等有关部门,评为忽雷太极拳界著名大师,中国武协会员,忽雷拳国家武术七段,国家级优秀社会体育辅导员,国家一级拳师,国家一级裁判员,温县国际太极拳推广中心主教练,被中国太极拳研究基地专家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国际太极拳推广中心主教练,河南焦作市太极拳研究会常任理事,温县张国栋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总教练之一,焦作市忽雷太极拳(国术)研究总会会长兼总教练,天津、沧州、辽宁等、国栋忽雷太极拳文化传媒俱乐部总教练。2010被中华太极主委会评为忽雷太极拳界杰出传承人。

1994年温县国际太极拳推广中心主教练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温县体育局命名为“优秀教练”。

2009年被焦作市委市政府,在市内树立太极拳“名家大师”张红君人物形象。

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河南国际太极拳文化研讨会、组委会命名为“国际太极拳传播大使”。

2009年被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评为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并入编《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名录》一书。

2010年在河南省第六届中原大舞台武术竞赛上,获忽雷太极拳个人一等奖,器械一等奖,并和弟子获得团体一等奖,2010年5月带领学员参加温县第十六届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上获“忽雷太极拳团体三等奖”,个人一等奖。众学员各取得前一、二、名的好成绩。本人应邀参加“名家表演”。

2010年出制教拳光盘1—6层发行。

2010年在修武、辽宁、天津组建三个“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和太极忽雷拳文化传媒俱乐部和武馆等,并担任总教练。

2010年在书报杂志、网络上发表“忽雷太极拳”理论、技击,对人体养生健康等文章。2010年在温县文化局邀请焦作市文化局、理工大学、市体育局武术专家为非物质文化审遗,做出了忽雷太极拳高层精华展示。

2010年被温县体育局首界被评选为忽雷拳唯一一名太极拳著名名家。本人应邀参加了名家精彩表演。

2011年在河南省“蓝波湾杯”第七届中原武术大舞台上,获“忽雷太极拳一等奖”。并带领学员获“团体一等奖”,参加了“名家”精彩表演。

2011年被授予“中华太极拳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授予“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荣誉称号。现为中国武协会员,国家武术七段,国家级优秀社会体育辅导员,国家一级拳师,国家一级裁判员,2010年被中国太极拳研究基地专家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2010年“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河南焦作市太极拳研究会常任理事,中国焦作第五届、第六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形象大使;

现为温县张国栋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总教练之一,焦作市忽雷太极拳(国术)研究总会会长兼总教练,辽宁省凌源市国栋忽雷太极拳文化传媒俱乐部总教练。

为了弘扬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让更多的大众共享,现张红君大师常年奔波于河南、温县、武陟、修武、焦作、郑州、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辽宁、湖北台湾、香港及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韩国、英国、法国、外蒙古、俄罗斯等国内外。

张远方

太极忽雷拳第四代嫡系传人张远方大师,又名红占,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运动训练专业。他自五岁起随祖父张宝成和父亲张锡玉习练家传忽雷拳(一路为忽、二路为雷,合称忽雷拳)、忽雷十三刀、剑、忽雷春秋大刀、太极大杆等。

1996年至今,张远方大师先后在各大国际、国内武术赛事中夺得金牌20余枚、银牌15枚。他是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冠军、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武术段位六段。任北京张国栋太极忽雷拳国术研究总会会长兼总教练、北京忽雷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张远方大师社会活动范围广,自1996年始多次代表中国温县太极拳界与国内外的众多机构、团体进行交流、互访。当年他为来访的韩国汉城电视台表演了精彩的太极硬气功。1997年,在县政府组织下,先后多次以武会友,慰问黄河小浪底工程到温县的移民。1998年参加纪念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0周年的活动;在迎接全国武术之乡检查团到温县指导工作会上作汇报表演;又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武术》中,带领学生做了全套太极忽雷拳的演示;1999年、2001年为推广太极忽雷拳,先后在河南荥阳、北京组织成立了张国栋太极忽雷拳研究会。

2000年到现在,张远方大师每年带学生参加温县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并多次担任裁判工作,被温县体育局评选为武术优秀教练员、武术裁判员称号。

2005年,应马来西亚陈式太极拳总会的邀请,在北京亲授李文剑总会长先生等随行人员忽雷拳,并在马来西亚《太极拳》上发表了太极忽雷拳的文章。

2006年,在北京体育大学首届中国传统武术交流表演大会上参加“名家表演”,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武术同仁、北体武术教授的赞扬;同年,在北京大学中华武术文化国际论坛大会做了太极忽雷拳的拳理及技艺报告。

2007年,入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太极拳》。2008年奥运会期间,特为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的师生教授忽雷拳,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儒学思想对中华武学文化的深远影响。

2009年入编《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名录》、《太极拳人物志》等太极拳专业书籍。

2010年特邀在清华科技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办“太极拳对IT、科技工作者职业病的预防治疗及养生之道”大型专题讲座。

2010至今特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给法国“中医气功、针灸专业”的留学生授课。

张远方大师在北京体育大学学习期间,深入、充分、系统地钻研武术理论,毕业后,在家学渊源的深厚功底之上,建立了一定的武术理论体系,在实践传统武术的功效方面也达到了较高境界,特别是在武术对身体的保健疗效、养生之道、技击层次、防身功效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张远方大师1997年开始授拳,传播太极文化,先后受邀于国内十余个省市任教传艺,学生遍布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刚果、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学员众达万人。弟子们在省市、全国、国际武术大赛中夺得金牌480余枚,银牌300余枚。尤其在2000年首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中,所带弟子们包揽了少年组太极忽雷拳个人、团体冠军;2007年弟子们先后赴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传授忽雷拳,为传统民间武术的传播起到长久的推动作用。

在北京,张远方大师已举办数百次太极忽雷拳培训班,同时被多家健身俱乐部特聘为太极拳高级教练。学员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的本科生、硕士、博士、专家、教授及北京金融系统、外资企业、解放军驻京部队、武警部队等各行业人士3000余人。

张随胜

张随胜,男,汉族,生于1967年11月,陈新庄人。系忽雷太极拳宗师张国栋嫡系曾孙,温县张国栋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总教练。现任国家武术裁判和社会体育辅导员、国家武术六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亚太地区金飞鹰奖获得者、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山西晋城太极拳推广大使、温县十佳拳师、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忽雷太极拳传承人、西班牙西中太极会忽雷太极拳总教练。

多次在省、市、县举办的武术赛会上担任裁判,多年来一直被温县体育局评为武术先进工作者。受家中武学之熏陶,自幼随家祖张宝成和父亲张敬玉习学家传忽雷太极拳一、二路及枪、刀、剑、棍、双人粘杆和太极推手等各种击技功法、器械、套路、。三十余年来苦练不辍,并有所新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多次亲自并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国际武术赛事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进行授拳活动。并曾多次到西班牙传播忽雷太极拳,学生遍及全国和美、英、德、法、西班牙、瑞典、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及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事迹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所报道,并被《太极拳魂》、《温县太极拳志》、《少林与太极博览》、《中国太极拳优秀人才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太极拳》、《太极拳人物志》等书所入录。

2000年日本株式会社福昌堂首次出版了由张随胜所演练的忽雷太极拳录像带,所著《正宗忽雷太极拳及密传十一层练功法》一书已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发行。为了适应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学习,根据自己多年实践和教学经验,又精编出简化忽雷太极拳二十五式并随书出版发行

1985年曾获温县第二届太极推手擂台赛中量级亚军;

1997年代表温县赴广西南宁市参加全国武术演武大赛,获得本次大赛的第一名; 1998年被温县体育局授予温县“十佳拳师”之一。1999年授予中国武术二级裁判,2005年获中国武术六段,200'7年荣获世界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协会金飞鹰奖。2008、2009年两次应西班牙“西中太极会”邀请赴西班牙传授忽雷太极拳,并受聘为西班牙“西中太极会”忽雷太极拳总教练。

现任“张国栋太极忽雷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总教练等职。出版有《太极忽雷架》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

曾在温县、武陟、焦作、郑州、开封、西安、珠海、深圳,及江苏、湖北等地授拳,多次接待来访的国外及港台太极拳友人,学生遍及香港、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学生中有百人曾在县、省及国际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陈炳

陈炳,男,汉族,陈家沟人,温县政协委员,大学本科学历,1971年生于太极拳世家,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6岁随叔父陈小旺、陈小星习练家传拳械,,1983年进入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习,1991年-1996年任该校太极拳辅导员,1997年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研读人体科学、运动理论及武术专业知识。2004年获得中国国际武术推广中心武术教授职称。

现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陈家沟太极拳协会会长。

1990年在焦作第8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获得太极拳、太极剑、对练三项第一名。1993、1998、2000年三获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男子传统陈式太极拳和竞赛太极拳第一名。1995、1996、1997年五次次蝉联河南省武术比赛太极推手第一名、太极拳剑第一名。1996、1998、2000年三次荣获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推手70KG第一名。1996年温县国际太极拳交手擂台赛70KG第一名,荣获擂主。1997年在郑州荣获河南省武术比赛首位太极全能第一名。2001年海南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两项一等奖。1999在复旦大学发起成立陈式太极拳协会。

2000年5月应邀出席韩国汉城“首届世界气文化节”。

2000年11月赴韩国汉城、釜山进行三个月的太极拳教学交流。

2001年6月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2001年7月应邀至日本进行太极拳讲学 2001年9月返回家乡,志为家乡的开发建设贡献力量。

2002年5月带河南省太极推手队获全国武术锦标赛两金一铜。2003年两次应邀出访韩国。

2003年受聘于韩国抱川中文医科大学特邀教授。

2003年被河南省武术运动中心评为“优秀武术教练员”。

2004年起多次出访美国旧金山、芝加哥、圣地亚哥、哥伦布、凤凰城等地进行太极拳教学。2005年5月应邀出席美国俄亥俄首府举行的亚洲文化节。

受聘于复旦大学武术协会教练,复旦大学陈式太极拳协会终身顾问兼名誉总教练,韩国陈式太极拳总会特邀指导,日本陈式太极拳学会顾问,湖北宜昌太极拳协会名誉总教练等。

十二,发展方向与计划

1、以太极拳为切入点,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价值发现,使项目能走向资本市场。

2、计划一年后于前海股权交易所挂牌。

3、计划三年内于新三板挂牌。

下载《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极文化与太极健身》理论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极旗飘扬》

    《太极旗飘扬》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从题面看似乎是一部韩国的主旋律影片,以为就是一部反映韩国战士在朝鲜战争中如何英勇抗敌的片子。而这种猜测从电影的第一组镜头开始就证......

    感悟太极

    知白守黑,顺应自然 ——从太极想到的 上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课了,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门课不仅教给我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而且让我领悟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顺其自然。......

    太极学习心得

    太极拳学习的心得 教育与人文学院 14食品营养与检测2 赵欢欢 14401231 1 我在最初的太极学习的时候认为这只是老年人锻炼的活动,觉得我们不太适合这项运动。后来,我上网......

    太极 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体育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这......

    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学习之我见 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太极拳法,小时候就听说过,并且由于电视剧《少年张三丰》,对之就更加崇拜了,只是由于众多原因,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在南阳理工学院学......

    感悟太极

    感悟太极 我的父亲,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陈正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先决条件归纳为“五心”、“三要素”和“一认识”。五心即敬心、决心、恒心、耐心、信心;三要......

    太极论文

    浅谈学太极心得 中文摘要:从开学到现在,学习太极的过程一直都很有体会。从对太极这两个字的认识,上升到了对太极意义的了解。在这个学习太极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入到太极的分类,对......

    太极心得

    学习刀术心得 指导老师:余学好教授 体育系10级体育教育专业4术科班姓名:张福海 学号:1013402033 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