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梁飞: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
陈梁飞:课堂对话中的话题设计艺术例谈
【摘要】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以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对话的过程。阅读课堂中的对话不能只是单一形式、孤立展开的简单对话,而应该形成多重形式交织的多层次立体的对话网络。问题或话题是对话的起点与焦点,更是对话网络形成与展开的动力源泉。话题设计通常包含话题背景、对话话题、对话要求等“三段式”结构。具体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文本、学生兴趣点、课堂生成等来设计话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艺术
话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多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垂直对话、学生与学生的水平性对话等等。课堂中的对话不能只是单一形式孤立展开的简单对话,而应该形成多重形式交织的多层次立体的对话网络。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可以是对话的第一层次,属于学与教的初始解读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是对话的第二层次,属于教与学的互动提升阶段。垂直性对话与水平性对话交织,第一层次对话与第二层次对话螺旋式循环上升,形成阅读课堂的对话网络。这种多重、多层次的对话网络所形成的对话磁场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实现阅读教学个性化解读的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无法否认高质量的问题在对话网络形成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但那些过于零碎、肤浅的问题却很容易形成单纯“传球式”的垂直性对话。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是为了索取“标准答案”;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要测试学生理解离“标准答案”有多远。这种被动狭隘的填鸭式对话,与“对话”精神是相违背的。而话题却只是规定了话题的中心或方向,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诸多可能性解答,存在巨大的想像和思维空间,是课堂对话天然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应该慎用问题式对话,而重用话题式对话。
一、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话题设计要源于对话文要。话题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并以此为据,才能促进学生在充 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探求答案,从而推动课堂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
2.话题设计要激发对话兴趣。话题如果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文本自身存在的趣味性出发,就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
3.话题设计要提供对话空间。话题应该能够提供较大想像和思维的空间,存在延伸的诸多可能性。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断产生灵感火花、思维的碰撞。
4.话题设计要提升对话精神。话题要能够充分挖掘文本中具有智慧或人性闪光的人文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感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精神境界。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和《我心归去》两篇散文,都表达了身处他乡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想北平》是身处青岛的老舍对北平的念想,《我心归去》是身处法国的韩少功对祖国的眷念。具体体会作者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乡思是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将两篇文章合起来教学。《想北平》可以研讨这样的话题“句句北平情”;《我心归去》可以研讨这样的话题“字字归去心”。
这两个话题本身包含了很多未知的悬念,既能够让学生围绕着话题自己设计疑问、解答疑问,也可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展开进一步的对话,在文本词句中探求答案,感受作者的乡思之情。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寻找到的词句可能只是与学生的经验感有关,学生感受到的情感可能都与学生的个性喜好有关,但却都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能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在与同伴的对话中,产生无限的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将阅读课堂的对话逐步引向深入深刻,达到对故乡本质的个性化理解。
二、话题设计的三段式结构
话题作文因其话题宽泛、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等特点使高考作文获得了更自由的空间而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一般来说,话题作文由三部分组成,先引用背景,再引出话题,最后提出要求。阅读课堂对话的话题也可以设计成以下三段式结构:话题背景、对话话题、对话要求、话题背景揭示计量出现的背景材料;对话话题揭示话题名称,提出对话的焦点;对话要求则具体限制对话范围,分条指明对话的过程和任务,推动形成对话网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文,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场“父与子”矛盾的实质和贾宝玉叛逆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贾政望子成龙是爱,王夫人棍棒下抢救儿子是爱,贾母怒斥贾政救下孙子也是爱。充满爱的家庭却演绎着“打”的悲剧,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家子的爱。
(2)对话话题:三人之爱
(3)对话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在文中圈点勾画;
②自选角度,以课文中的语句为依据分析贾政之爱、王夫人之爱和贾母之爱; ③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要言之有据。
在这一结构中,“话题背景”并非可有可无,它为话题的出现提供了很多信息铺垫:一能提示话题的来源;二能对话题进行初始化界定:三能指明对话的方向;四能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对话要求”的作用也很大,它具体指明对话的步骤、内容和要求,是学生顺利开展对话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一般来说,要求越具体、操作性越强,对课堂对话的引导推动作用便越大。“三人之爱”这一话题的第一个“对话要求”是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深入感悟文本,第二个“对话要求”是限制对话的角度,也是向学生指明对话展开的方向,第三个“对话要求”是让学和与学生之间进一点展开对话。
三、话题设计的基本方法例谈 1.根据教学文本设计话题
教师通过与教学文本对话,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设计一系列话题。这种方法从教学文本出发,设计的话题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最常用到。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一文。这是一篇诗化散文,作者余光中打破了许 多散文语言的常规,完全循着他的才情诗情写作,运用大量的诗化语言,隽永含蓄,意味深长。学生读余光中的散文,感觉唯美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乡愁”。为些,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在蒋捷的词中听雨,在王禹傅的竹楼听雨,在大陆瓦屋听雨,在日式 古屋听雨„„听雨中总有一些东西与中国有关„„
(2)对话话题:听雨中的中国元素
(3)对话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五至第九段; ②在文中圈点记号;
③透过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④在小组中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与赞美之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散文的主题。由此可见,这一自变量从教学文本出发,为破解教学重难点而设计。
2.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话题 老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从其中选择一些普通性、典型的问题设计话题。这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话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文,笔者课前收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疑问,发现了学生的一个兴趣点:薛宝钗和林黛玉各自地贾宝玉的感情。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宝玉挨打后,袭人悉心照料,薛宝钗前去探望,林黛玉也前去探望。她们对宝玉情意绵绵„„(2)对话话题:情系宝玉(3)对话要求: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十二至第十五自然段,领会课文内容;
②结合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分析她们对宝玉的“情”; ③在小组中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根据课堂生成设计话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媒体等课堂资源的相互作用会生发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教师有时可以根据课堂资源的变化临时设计一些话题,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旦发现可用的教学资源能够及时更改教学设计。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抄捡大观园》一文,笔者发现学生对抄捡出的一份情书很有兴致、欲罢不能,就抓住这一时仙,口头设计了以下话题。
(1)话题背景:抄捡大观园的最大“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鬟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一份情书。
(2)对话话题:我看司棋的恋爱(3)对话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九段;
②从文中找出司棋恋爱的证据; ③评价司棋的恋爱; ④有理有据交流看法。
尽管这是根据课堂现场资源生成话是,却能够让学生在对放中认识到古代社会底层奴隶的真情和封建社会压抑自由恋爱的反动面目。
四、话题设计还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话题要形成系统。话题不是孤立、无序的,而应该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话题与 话题之间要么层层深入,要么多角度铺开,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过程。
2.设计话题要把好时机。好的出题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最浓烈的时 候,在学生对某个话题想探个究竟的时候,在学生渴望与同伴对话的时候。
3.出题方式要形式多样。话题可以在一个故事情境或者语言情境中提出,以情动人,激发进一步对话的激情;也可以在学生互动活动中提出,以事启人,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动力。
第二篇:梁中秀谈平遥漆器艺术演讲稿件
漆器主要讲“平遥漆器”,但是所有漆器里面的有些知识和技法是共通的,像绘画、磨漆画、描金彩绘、雕塑等艺术形式。无论是什么艺术形式都通用的一些元素,都有基本美学元素在里面。
漆器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简称:“漆艺”。但是艺术为什么要表示出来?因为艺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照搬下来的。讲一个故事:我在四川美院上学的时候,在重庆的鹅岭公园中在进行绘画,画了各种形式和形态的金鱼。正在创作的时候,老师在旁边观看,开始是表扬我,称赞我绘画的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但老师语重心长对我讲:中秀,这创作和写生是两个概念。意思就是没有经过大脑去思考、去联想和想象、去融入感情,然后对看到的事和物进行变形和改造。不能照搬原来的物质和物体形态,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创作,更不是艺术。所以艺术的真谛大家要明确,就像食物一样不能一味的煮熟就吃,要经过调味。所以艺术就是加上人自我。而漆艺有最核心的材质美感,它的美学就是漆和金的材质美。漆器有很多种类。四川美院有一位老师画的金鱼漆画,画的很逼真,通过罩上大漆的透明漆,罩的很朦胧,而且最后用磨漆画的手法进行打磨,把头部需要突显的地方打磨的很亮很突出,而尾巴部分就朦胧。就好像有了藏漏的概念,产生了虚实,就有了漆的魅力,并且体现出漆的成份。如果没有漆这种材质就不会有漆艺的产生。
还有堆鼓罩漆的手法,如果堆的很高的话根部漆就会留的很多,稍部就会留的比较少,这一多一少也就体现了材质的美学和美感。“金”这种材质具有它特殊的感受,金,让人感到高贵、高雅、经久不厌,这就是赤金的魅力,所以漆器核心的东西就是体现材质美学。乔十光教授指出,漆画姓漆,一定要运用漆的有利条件,漆的规律作画,也就是天画一份,人画一份,运用自然的色泽,自然、古老的美去体现漆画。
漆工艺一定要抓住“漆”的运用。在市场上各种绘画者和各种创作形式,这些东西都很多很好都可以发展。但是对漆画认识很深和专业的人就少。从市场营销上看,只要能卖出的东西、卖的多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但从艺术角度看那些就不一定是好的。昨天为什么请王老师讲课,因为他是美术学者。而美术界和工艺美术界区别就是,他们是从美术角度看待,但也有不懂之处。所以大家要紧紧把握材料的材质美的运用。漆艺有三种风格:市井风格、庙堂风格和书卷风格。说这三种风格之间的对于不对,我认为都对。但是你得看放到什么位置。放到对的位置体现出的就是优点,放的位置不对就只能体现出缺点和问题,(所以)得分场合。
市场是多元化的系统,只要有需求,什么都能接受。比如说把普通人喜欢的一件实用漆器放到漆艺展览上就会出现问题。好多人拿着在市场上卖的很好东西让评委会去评议,评委们是搞美术的话就会不认可这件作品,所以市井风格在这上面不占优势。适应市场的是俗的东西,评比展览是雅的东西,我们要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才是最高明的。
漆器的文化也是涵盖在“大文化”下的一种。人们搞创的作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主题。主题就是体现文化方式的一种,这种文化就是要说明你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比如说,要表达早春,那么就要把早春所有的特点,主次都要找到。古代的漆艺作品大部分是以典故、文学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为主题,后来有了寓言寓意的主题,有步步高升,福、禄、寿、喜,步步步登高等,包括首饰盒上文学和寓意的东西都存在。
西洋画大部分是以面为造型的基础,中国画大部分是以线为造型的基础,在线的运用上特别讲究,“线”是中国画的生命,线可以注入人的感情,“轻、重、缓、急”由矛盾中得到统一。线的提按顿挫就体现了生命力,就像人要有骨有肉有灵魂,就有了生命力。在普通工艺品中存在最大缺点就是线,线里面最不好的就是平均用力,就是一股劲画没有轻重。工笔画在表达时是有轻重、提笔、行笔和落笔这样就有了生命。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有人用电脑刻出来和手工刻出来是两个概念。手工刻中有意无意地就加了一种轻重,用力的大小,用力的快慢都有变化,电脑刻是一个力度没有节奏,它只是表面,没有生命感,更没有注入人的感情。线的概念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好像骑车下坡得捏闸。这一提闸下坡就有了缓急、顿挫。线无论在什么画种中要是体现形式美的东西。
漆画是多元的,漆有数量对比、色彩对比、宽窄对比和疏密对比。在任何时候表达都得强调对比关系。在创作中思想里要有这些概念。就像对联的概念一样。对联中有宽对和窄对。窄的对联格式和形式的对比是严格的(冷对热、黑对白),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松。而宽对联可以疏松,是可以变化的。但在创作中一定得围绕漆艺的材质美学来进行。
在绘画中把握对立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绘画中要注意不能疏忽。在古代绘画中,这种变化就运用的很好,古人对这种变化称之为“相成相破”。在变化中始终服从统一,不能太过于追求变化。每个构图中有对立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就像歌曲每首歌都有主旋律。
作画中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写实性的东西要形象美;另一种是装饰性的东西要形式美,这两种在美术中都存在。比如:双林寺的雕塑即有形象美,也有形式美。有写实的,还有装饰性的。图案“龙”就是形象化的,像太极图就是形式美(形式有韵律感,经过变形和夸张)。
构图里还有主宾虚实,要有主有次。主要的是追随主题,次要的是围绕主题。例如;写文章,全文要根据中心思想,词汇过于华丽内容空洞就成了喧宾夺主。构图中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根据主题加以围绕和修饰,有的人在绘画过程中,刻意淡化了主题,而在边沿和主题无关的地方细心刻画,小细节过于夸张盖过了中心,没有主次,虚实也就很难处理和把握了。给人猛看很好,细看躁乱得感觉。因此一定要注意背景服从主题思想。构图中还有一个注意点就是“趋势”。“趋势”也很重要。画山水要在画面中要造一种“势”。要“造势”就得先了解线的构成。比如静态的线、动态的线(水平线让人感觉平静,把线画成斜线就有了动感)这是基本的静与动。线型感觉的划分、动与静在绘画中很重要。动与静的结合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唐朝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静静的月夜下,鸟儿在树丛中休憩,突然有一位和尚在敲门,感觉很幽静的月夜一下子被敲门声打破。这句诗就有了动和静的结合。画面感强烈的体现出来。原先这句诗中的“敲门”是“推门”,贾岛在反复思考和推敲到底是“敲”好,还是“推”好。走在马路上正想,突然挡住了当时官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轿子,就问其为何。说明了事情的缘由,韩愈笑着说当然是“敲”字巧妙。在静静的月夜下一敲门,扣人心弦、一动一静凸显对比。
“以简衬繁”也是构图技法表达的一种。用简化的衬托繁多的,形象化就像是平遥现代技术学院的建筑。虽然造型都不用,但是设计师用了同一个色调,用色的统一把建筑群中各种造型的建筑统一到了一起。如果把本来造型各异的建筑涂上各种的颜色的话,想象一下是不是眼花缭乱的。色彩越限制越具有装饰性,装饰色彩就是限制色彩。
青花瓷、象牙雕刻、红雕漆、木雕等都是很美的艺术品,它们的图案和纹路雕刻的很华丽、很花哨,但它整体是统一色调、统一材质。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以简衬繁”,如果图案多或者杂的话,那用色就简单;色彩繁杂,图案就要简单。得有对比,不能都花哨。
疏密关系在漆画中也非常重要,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也是对比中的一点。有了疏密在画面中就有了一种节奏感、韵律感,使故事情节有了联想、有了生命力,就像双林寺中的泥塑金刚和菩萨的飘带。
线条的刚柔并行,直线硬线就有刚硬的感觉。像画山石,树是山水的衣服,树就有了柔的感觉,画面就有了刚柔并济的感觉。作画如此,做人也一样。生活中太柔了就会被欺负,而太过刚强了人们就会厌烦是一个道理。
创作中夸张变形的运用,用自己的思想和感知去美化和改造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李白诗句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对诗中所述的瀑布浮想联翩。在写生中按照比例绘画,在画面上没有经过变形、夸张就感觉到不像或画面不协调。虚实关系在全图贯穿虚实关系是相互的,相互衬托、非常密切。做人要实实在在,做艺要虚虚实实,画的都实就太死板,画的太虚使之感觉空洞无力。中国画写意画中有“景愈藏”,既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感受也愈深。但在工艺美术中要打点折扣。因为工艺美术中太藏了就表达不出“工”,工艺美术还是精湛的“工”和“艺”都得有,但是一定要在主题上下功夫。
透视在中国画和西洋画有区别,但也有共通之处。西洋画透视称之为焦点透视、平行透视,以视平线为基准上下划分,确定构图位置的,有消失线、灭线。中国画用的是散点透视,又叫鸟瞰透视,是由俯视的角度作画的,所画的事物都在视平线以下。但也得提前确定视平线。作画的时候俯视和仰视一定要注意。(上次看到一幅画五台山的作品,所画的山是仰视的角度,而山上的塔却成了俯视的角度,出入很大。)
黑白灰关系的划分在画面上体现的也尤为重要。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都要有黑白灰关系。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就像太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但是得处理好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过素描的到了漆画上就不知道黑白灰关系怎么体现了,大部分都是追求静物上的明暗关系,在中国画和写意画中都有黑白灰的对比,是整体的黑白灰的对比。要灵活运用,不能只知道素描中的明暗色调,却不知道整体黑白灰的色调把握和运用。
传统漆艺透视是平面展开、大线贯穿,主线很密。以前的漆画和装饰画最核心的是不苛求遵循一般规律,明代的罩漆和清代的擦色一般都不苛求规律,这也是咱们构图中的重要内容。
很多作品“太甜”很柔美,却少了阳刚之气。(好的文章,三国时期的建安文章很有风骨,五代的文章就多了一份柔美,就像飞到文坛上的锦鸡,满是华丽的词藻,没有骨气。在欣赏作品时如果让人感到“甜”也是优点,但甜的过分了就变了,就成了缺点。作品中应该融入感情,酸甜苦辣都得有。人们的经历都有酸甜苦辣,回忆起来感觉很好。虽然经历过艰苦,但后来获得的成功更加幸福。没有经历艰苦,就没有幸福,都是相对的。所以作品中一定要体现酸甜苦辣,不能独品一味。
原有的漆器色彩是很单纯的(黑、白、金、银、红)除了主色调外,其他都是服从主色调来运用的,不能同日而语。金银黑白属于中性色,放到那里都协调,为什么以前推光漆得描金彩绘“雅”呢?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构金,你用红红绿绿画出来用金箔一构,用金色统一变化的色彩,一下子就显得雅了。如果不描金,也是显得很难看,颜色太冲,太饱和。无论是现代漆画还是传统漆画,如果有酸甜苦辣的东西,一定有肌理,肌理就是质感,有质感就是有魅力的东西。色彩要有限制,咱们的好多东西色彩运用的太多,不强调调子和节奏。创作时一定要注意色彩的节奏、纯度和饱和度,文学作品和绘画等有些艺术创作的理念是有相通部分的。(色彩的基础和详细讲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有关色彩学的书籍)
以前的老师傅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色彩运用的口诀和经验,比如说蓝配杏黄不用试,金为肤紫为骨,属于经验主义的表达。现在学习画就有了知识性,有了书面形式来教色彩这一系统。搞工艺美术和美术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为了生存,包括我也一样。在社会上徒弟和师傅,教师和学生是不一样的概念。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事实。在古代同一地域同一时代,那就是生存的竞争,俗称:“砸饭碗”。而学校的教师、教授培养学生是以教育为主,是他们的职责。观念不一样,没有经济和物质直接的竞争。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我们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情况下,创作的理念就越来越少了,市场需求的量型作品就越来越多了,能满足经济上的条件和回报。如果搞创作,创作不成功就只有喝西北风。学院派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总说要创作,也不用担心经济和物质上的问题。自己搞个展览,有人想收藏想买,自己也不卖。但工艺美术者为了生存,也会忍痛割爱的。从事工艺的大缺点就是谋生的多,不能全怪大家不创作。但是谋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年龄结构,还是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技艺不能停滞不前。比如有的人学画漆盒,学了三年不去求艺于其他形式的漆艺创作,那就会停滞不前,没有了附加值,如果盒子的市场没有了那就后悔不已了。并且得有一艺之长,像薛生金大师画的猫,声名远播一些人就指定收藏他的作品。
年轻人发展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得向远看,给自己定个目标,千万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从事漆艺行业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到老了有点成就,就会有人上门收藏,要从事艺术就必须认认真真去做。
创作从现象上看,好多教授到平遥说,看到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都是一样的,复制的多,也确实是。但一部分年轻人中,他们也认识了创作的重要性,逐步向创作的境界发展、进步。这是可喜的。继承和创作很重要。继承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饰技艺,核心的是大漆和其他材料,以及基本的描金手法,继承这些。但不坚持绘画古代的运用古代的工艺,而用现代人的理念、文化来创作。继承不是照搬,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创新是时代的潮流,从每个朝代的艺术品看,就能看出每个朝代都有特殊的艺术创新和发展。如果作为商品,交易和卖出就是认可,但一定要把创作和商品分开。
漆艺创作是随着潮流的,每个地域有它的不同,也有不同时代的特色。在第十一届全国工艺美术漆画展,其中有了一种新生力军的漆画,抽象的东西多,表现局部肌理的现象多,又是一种时潮。创作初级阶段,还是按照传统漆画模式,练好基础,再求创作。
要是把平遥推光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广大,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用平遥人的工艺,参考现代的理念,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要有黄土高原的本色,北方人的气质,平遥的地域风格。要都成了学院派诗画,那平遥漆器就失传了。用平遥传统工艺和现代理念是肯定能成功地。只是设计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传统手艺(描金、堆鼓......)来创作,用疏密关系、节奏感、版画形式都可以表现,但得有功力(表达线描的功力)。
创作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工艺美术也一样从生活中体验和发现没,抓住生活点滴和各种生态,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种积累,成为日后创作中的素材。工艺美术要深化到创造,不能只是仿古人画侍女、武人、山水等,不能停留到那个层次,要作为生活的基础可以。全新的创作一定要摆脱。在现代人生活中寻找源泉(我在太原开会的时候就发现了礼仪姑娘身穿民俗服装,感觉很美就和姑娘商量拍照作为以后创作的素材)。
艺术和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但现实中的表达到了画面中就需要提炼,就像绘画人像按照人头距来划分比例一样。
我当了很多次全国的和省里的评委,咱们山西的工艺美术在全国非常落后。这次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每个评委都不会徇私情,从中看出南方在工艺美术上巧夺天工,很优秀(玉雕、木雕等)。这次得到好评的,是件雕漆作品放到那里很大器,很美,而且很传统,还有几件小东西是充分运用了漆的魅力,漆的黑色就能紧紧抓住评委,很有震撼力。画的很好的人却没有上去,雕漆和安徽屯溪一个做漆做的好的占了优势上去了。
艺术品一个是有主题思想、有内在核心价值的东西,平遥漆器要想走得更远,大家一定得创新,要有自己的面孔,千万不能做成不伦不类的东西。希望大家围绕工艺美术,把我们工艺美术推向更高的一层,很希望大家能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遥风格的漆艺现代好作品。
第三篇:谈新课堂中的学生评价艺术
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亦不容忽视,课堂评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它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自信心。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我们的课堂中,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你真棒!”“好极了!”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但是,这些看似热闹的评价是否真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怎样评价学生呢?到底怎样的课堂评价才是有效的,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对此,我对新课堂评价看法如下:
一、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评价学生
人常说,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人。师生关系亦是如此,只有和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我们的评价。“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潜能生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并且要寻找和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继而放大这些闪光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氛围。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关注投向那些潜能生。遇到他们举手要求发言,我总会给他们机会。但有一些同学总是嫌这些潜能生发言迟缓,并且嘲笑他们回答错误。这时候,我会说:“他虽然答错了,但他这种勇于举手,不怕失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次他让我们看
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到了他的勇敢,我想相信下次我们也会看到他的聪明。”之后,同学不再嘲笑他,当他回答正确时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在这样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潜能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局促,在课堂中品尝到被人尊重和肯定的喜悦,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这样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二、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评价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会使课堂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如当在课堂上,学生出现坐姿东倒西歪的情况时,我会从中找出一名坐的最端正的学生对大家说:“看,咱们班的某某同学坐的像小松树一样挺拔,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你们也想做小松树吗?”这时,学生们就会自发的坐好,而那名同学也会坐的更好。
记得有次学生课堂练习时,大部分同学都做完了,只有一名同学还没有完成,很多同学都嘲笑他是“小乌龟”,这时我对全班同学说:“小乌龟怎么了,只要我们勤勤恳恳,照样能打败小白兔。”这样幽默童趣的评语让这名学生忘记了其他同学刚才的嘲弄,恢复了自信,也让其他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谈笑之间就缓和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近一步。
老师评价学生一定不能模式化,不能先入为主。应把握好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堂过程中,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评价学生也要因人而异,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潜能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他们心灵的甘露。
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他们的学习表现的确有水平或见解独特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向上动力,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更求上进。
三、课堂评价要具有激励性:
实践证明,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1、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激励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视学生的个人差异,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做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实施纵向评价。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自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他们的发言、任务完成等情况,与原有基础相比较,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应及时予以肯定。久而久之,他们会从自己的点滴进步看到前进的希望,心灵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获得向上的动力,对学习渐渐产生兴趣。
2、激励性评价语言要褒贬有度: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如何“夸”?怎么“夸”的好?这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当然适当的称赞和表扬是必须的,但我们的“夸”要有分寸,要有节制,要有变化。千篇一律的赞词和评语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这样我们的“夸”就会变的廉价而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在课堂评价中不要重复使用同样的评语,要
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懂得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分类时,有的同学只用了一种分类方法,而有的同学则用了两种甚至更多的分类方法,我会对学生说:“某某同学想到了大家没有想到的方法,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样的评语既避免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又能让该生获得了成就感,也能让激励其他学生开动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
要处理好“褒”与“贬”的关系,真实性的评价学生。“激励性评价”不是一味的表扬、夸奖和赞美,适度的批评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自己,及时矫正学习航向。但批评既要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又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激情,要松弛有度并且有理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
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新课程所需要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一)教师可以采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进行课堂评价:
1、言语评价:言语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因而,教师在进行言语评价时一定要从正确的评价理念出发,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评价语言要具有审美性。
(2)教师评价语言要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3)教师评价语言要注重引导,具有导向性。(4)教师评价语言要热情洋溢,具有激励性。
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5)教师评价语言要精彩纷呈,具有丰富性。
2、非言语评价: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及时的肯定,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表情评价:微笑时刻鼓舞着学生,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2)眼神评价:用专注的目光激励学生,使之获得自信、走向成功。当学生答对时,赞许;学生答错时,惋惜。
(3)动作评价:竖大拇指、示范学生举手和招手肯定、模仿学生动作。(4)鼓掌评价:通过大家的掌声让学生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无论是教师的言语评价,是非言语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他评、组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时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时评价来对学生给以及时的鼓励,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
浅谈新课堂中的评价艺术
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每个同学也可以积极地参与课堂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是来自内心的,是主动的,自发的,而且褒贬的尺度把握的非常准确,使得他人容易接受,而且富有实效性。学生之间的互评,形成了民主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引领下不断上进,不断超越。
在课堂学习中,我也经常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选出最佳组员;班级各小组之间互评,选出红星小组。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愈渐强烈,好学、争上的氛围逐渐形成。学习过程中,也变得很愿意倾听他人的评价。
总之,恰当评价学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评价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独具的匠心,探寻到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需要教师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我们一线教师应该适时的转变观念,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让我们的评价不再廉价,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从课堂评价中获得鼓舞和启迪从而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疑难与案例评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4、付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四篇:例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文/刘 薇
【摘 要】导入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构建轻松课堂的作用。可以说,优秀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法宝”。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例,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希望在有效导入环节的引领下,生物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入环节;课堂教学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课堂时间不长的导入环节在其中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上新课之前,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导入形式,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极其重要。除此以外,导入环节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而成,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前两三分钟的导入环节对接下来一整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这对于学生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也是大有裨益。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生物课堂教学前的第一环节——导入环节的设计,一旦导入做好了,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一、复习式导入
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复习式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导入方式,在讲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之前学习过的具有一定相关性或者启发性的旧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同时,还能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拥有一次巩固提升的机会。除此以外,通过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入,还可以有效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知识体系。总之,复习式导入是一种用起来方便,但效果却十分理想的导入方式。生物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复习式导入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节内容之前,就先给学生复习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源头、能量流动渠道、能力流动的特点等知识点,通过复习总结,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且逐渐递减的,由此可见,能量是无法重复利用的,但由于太阳能源能够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从而使得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稳定、正常的运转。得出这一结论以后,笔者话锋一转,由“能量”转向了“物质”提问道:能量可以通过源源不断地太阳能来提供,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氧气、水本身就来自于地球,并没有像太阳这样的“外援”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但为什么亿万年来,地球上的这些物质却没有被消耗完呢?为什么还能维持稳定、正常的运转呢?话题到了这里,“物质的循环”这一问题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进来。这样自然地新旧知识的过渡会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所出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二、悬念式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这样一种悬念式导入也是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导入方式。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激素”的内容时,就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家里的阳台上种植一些植物,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阳台上的植物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生长的。”听教师这么一说,一些学生开始回忆起自家阳台上植物的生长方向,发现果然如教师所说,这时候,笔者接着问道:“你们知道植物朝着窗外生长的奥秘是什么吗?”这样一个问题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瞪大眼睛,希望老师给出答案。这时候,笔者却卖个关子说道:“是什么奥秘先不告诉你们,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以后,这个奥秘自然就解开了!”就这样,通过巧设悬念,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揭开奥秘,很多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听得比以往更加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三、生活实例导入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各种动植物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乃至我们每个人的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可以说,这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学科。而与生物教材上抽象难懂的知识相比,生活中生动有趣、形式各异的生物知识显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生物学科生活化的特征运用到导入环节的设计中,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导入设计的素材,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的距离,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细胞呼吸”时,就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农作物在种植之前、种植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松土,这是为什么?当我们受伤需要包扎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那些透气性好的纱布进行包扎?”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很多学生都非常熟悉,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去深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同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非常乐于思考和探究,这样,借助于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导入方法,生物课堂上还有很多的导入方法也是各具特色、各有优点,常用到的像是讲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恰当而有效的导入方式,争取在上课的一开始就通过导入“先声夺人”,这样会为接下来整堂课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008 谈物理课堂中的“对话教学”-范功怀
浅谈物理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永泰三中 范功怀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方式,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合作上。教师如何通过启发、交流、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推进学生的思维深入互动。笔者通过对“对话教学”的学习和实践,就以上问题结合课例谈谈物理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及体会。
关键词:物理课堂 对话教学 有效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该是对话性的活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也提出了思维教学三种策略,其中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就是一种平等对话策略。目前,“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课改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已经引起界内专家的高度关注。笔者也对“对话教学”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实践和思考。本文就对话教学、对话教学的尝试与体会,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对话教学的含义
“对话教学,是在相互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以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等语言形式为中介,通过彼此间的交往互动,达到学习主体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简而言之,对话教学就是平等的学习主体间的语言互动,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多向思维过程;是一个主体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行为和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在物理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对话,即平等式对话,它包括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有效的物理课堂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物理课堂中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想说、敢说、肯说、能说”的开放性对话机制,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知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的深入活动
二、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构建物理对话教学模式,是运用对话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为了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对话教学,笔者赞同对话教学可按以下基本模式进行:
下面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例阐释对话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构成动机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愉悦的活动,如果学习的任务由别人来派给学生,学生无形中就是被动的。因此,老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确实有一种学习某些知识的需要,然后使学生萌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图1的演示实验来创设情景后,并进行以下对话:
师:用小锤打击弹簧金属片C,A、B两球同时开始运动吗?A、B两个小球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
生:两球同时运动。A球在金属片的打击下获得水平初速度后,只在重力作用下做的是平抛运动.B球被松开后没有任何初速度,只受重力,因此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再来做一次,请注意观察两球是否同时落地。
师:这个地方教给大家一个判断两球是否同时落地的小技巧。那就是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耳朵听。两个小球落地后可能不止蹦一下,我们只听它们落地的第一声响。如果我们只听到一声响,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如果听到两个落地声,说明两个小球先后落地。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下一个小球落地的声音。
演示:拿一个和实验用的小球一样的球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仔细听其落地的声音,以便判断实验中的落地声。
生:各小组同学合作实验,观察两个小球落地的情况。
通过以上师生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和老师对话中受到逐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一步步递进中引入两个小球是否同时落地的问题,同时又产生了知其然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了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2.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对话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围绕一系列话题展开对话来实施的。既可以把对话贯穿与整个课堂,也可以针对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个对话片段。一般认为,开展对话教学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课堂的教学规律,因此,对话的话题只有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为此,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话题,教学过程就从这些话题扩展下去,最终形成一个课堂对话的认知系统,使物理课堂交流的更切实,互动的更有效。
(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只以竖直方向探究为例)
师:同学们听到几个落地声啊?
生:一个。
师:一个落地声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个小球是同时落地的。
师:A、B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又同时落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啊?
生:这说明了A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的性质和B球的运动性质是一样的,即A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由这一次实验我们就能下这样的结论吗?有没有可能我们设置的这个高度是一个特殊的高度,它正好满足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和平抛运动时间相等呢?或者说因为我们打击力度或别的原因,使A球获得的初速度刚好满足这一条件呢?
生:有可能。
师:那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 同学们可以思考交流。各组同学在充分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多次改变小球下落的高度与打击的力度,重复这个实验。
师:现在我们来改变高度和打击力度重新来做这个实验,来听落地的声音。
生:两个小球仍然同时落地。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的确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幻灯“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如图2),请注意看竖直方向上两球在每个频闪时刻竖直坐标是否相同? 生:相同,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师:播放“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flash动画(如图3)
生:太好了,这样就更直观地验证了我们探究的结论。
3.练习巩固、反馈矫正
学生练习巩固阶段是对话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对话,进行自我反思的重要环节。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一个再实践再认识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本环节中,教师深入引导学生做一些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梳理知识,使所学的新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学习“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后,教师幻灯下题对学做必要的练习反馈。
如图4所示,树枝上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在水平方向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到来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刚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请问松鼠会逃脱厄运吗?为什么?
此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读题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或启发思考,或及时矫正指导。教师以“子弹做什么运动?松鼠做什么运动?子弹能击中松鼠吗?子弹一定能击中松鼠吗?”等为话题,引导学生思维逐层深入,使学生通过讨论不仅理解松鼠难逃厄运的条件,还进一步从实例中重新认知平抛运动在水平、竖直两方向的运动规律。
另外,教师用准备好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时,务必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进行及时针对性地启发指导,同时教师作为引领者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中的所得与失误,及时进行矫正或补充,切实提高了反馈矫正的效率。
4.自主小结、反思归纳
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应该满怀激情,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哪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对整个课堂组成要素和学习过程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老师耐心听,让学生站在自主的地位上,并在学生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方法和技能?请各小组认真总结归纳,然后请一位代表做总结发言。
生:各小组在组内交流、总结,并确定代表发言(略)。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演示实验观察的很仔细,尤其对“平抛运动水平、竖直方向运动规律”思考得很深入,理解得很透彻。你们知道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及研究方法,也就意味着你们掌握了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即“化曲为直”。现在你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运动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对话”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鼓励性地评价,给学生一种由成功所致的喜悦和信心。接下来教师所给的课后练习,可以让学生把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到课外、引向深入,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扩展。
三、“对话教学”的几点体会
首先,“对话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知识之间的互动交流,它不仅是一种物理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更是一种传统的且符合新课改精神的重要手段。它所倡导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打破了教学各要素之间封闭独立的状态,使教师、学生、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对话系统中熔为一炉,在开放、宽松的情境中灵动进行,使课堂教学更默契、更有效。
其次,“对话教学”赋予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话中紧紧跟随教师预设的“话题”,或思考质疑,或练习讨论,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长期注重物理课堂中的对话引导,可以养成学生善于沟通、敢于质疑,并且对学习其它学科以及学生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另外,“对话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话题”的预设要准确、充分且具有一定的质量。这就促使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学情,深入研究 教材教法,认真准备演示实验、PPT幻灯、视频、动画等;在课堂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以及合作上。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启发、评价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方式,才能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堂学习中的观察、发现、思考、讨论、尝试、练习和反馈等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康人格与物理知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黄志成 王俊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
[3]佐斌 《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心理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