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5:1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

第一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的。为保证装饰专业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实践教学得到更好地落实,该课题以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入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从工作领域出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对以建筑装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01-02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及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了一支兼具“多证”“多能”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性、零距离”专业特色的实现,满足市场对于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地域行业的优势,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阔的发展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因此培养适应建筑装饰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目前传统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大都是封闭在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如草图方案、效果图、施工图等)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对施工规范与验收标准了解装饰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但是如何把学生的设计变为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物质形象,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以工作领域任务为依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体验建筑装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但是,往往多数院校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仅在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中选择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岗位能力,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授课内容没有或较少的涉及到,这也直接影响到本专业人才的顶岗能力及后期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

2.1 基于工作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作领域为依据,建立3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包括装饰设计工作室、装饰施工管理工作室、室内装修空气质量检测工作室。(见图1)其中,从各工作室基本工作领域入手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具体要求:

(1)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搭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育人平台,双方信息互通、人员互派、资源共享,淡化“教室―工作室”的界限,教室即是工作室,工作室亦是教室,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工作室均与一家专业企业合作,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及完成课程内容、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工作室”相当于介入企业,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这种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接触,使学生增加学习、创业与就业的兴趣,更加有效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公共基础模块、建筑装饰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通过“必修+选修”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管理目标。

(3)通过现代学徒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并引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改变过去师生疏离的现象,最终促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4)推进“小班化”教学,强化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将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融合于教学情景中,加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思维能力的学习,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5)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采用作品展示制,将学生的作品集中展示,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发展。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与开发

(1)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按照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典型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推行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及学分制,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出新体系的灵活度与自由度。

(2)以建筑装饰设计为例,根据设计院、装饰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见图2)

2.3 “多证”“多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开发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引进本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能工巧匠”、采取每年承担技术工作或企业现场顶岗实习不少于2个月、选派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

2.4 “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与本地区优秀的建筑装饰企业及设计院合作,成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结合家装、工装、幕墙三大装饰系统,扩建建筑装饰材料、构造、工艺于一体的展示中心;按模拟现场的方式新建装饰装修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将进一步扩建建筑装饰工程信息与管理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门窗性能及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开展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岗位能力训练,形成工学结合的完善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明年增设1~2家新的校外实习基地,细化顶岗实习方案,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数量,构建“理实一体”的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3)“工作室制”运行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前修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均可选择进入某一工作室学习的机会。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报名参加各工作室的专业摸底考试,接受工作室的挑选。在院系领导监督管理下,各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和总体规划,包括组织编制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安排日常教学,组织考核评估等。其中,工作室作为开放的教学空间,除了为本专业方向正常教学提供教学点,也可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场所,积极拓展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与渠道。结语

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个性化发展双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引厂入校”合作建立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以课堂与工作室一体化为基础,建成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实战型”教师为主干,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和能手,建成“多能”“多证”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推进“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进程,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李云杰.建筑装饰专业构建工作室教学体系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28-129.[3]马磊,张福文.浅析建筑装饰校内实训基地的类型[J].大众文艺,2012(22):64-65.[4]张绮曼.中国室内装饰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二篇: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加强对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 实践教学 探索与实践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2007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05~2007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 森等.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27(8):92-96.[2] 方 勇等.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87.[3] 陈晓玲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04,24(4):103-104.[4]李勇军等.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21-23..[5]吴平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6-47

第三篇:“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双元制”教学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探索;教学实践教学方面

(1)严格按照《汽车机电工》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引进,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我们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双元制”教学计划。实用、实效是根本原则,以专业课为主体、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除了每周课时量占比最大的《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外,还开设了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实施中,通过阶段总结交流,对计划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理论与实习课时进行合理分配。我们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注重灵活性。如第一学年,为了提高学生对汽车结构的感性认识,我们将专业课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例确定在1:2;到第二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具有一定企业实际维修经历,我们则加强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一比例调整为1:1甚至是2:1。

(3)采取课堂、实习车间、实习企业“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在实习车间中解决“应会”,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一线”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对双元制教学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学校“双元制”试点班每班配专业教师两人,六位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传达全国“双元制”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传授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教学难题等。

(5)任课老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在教学方法、新知识、新技术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充实自己。学校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①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②积极开展校内师资培训,重点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校外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教学培训、全国汽车维修专项认证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等。

(6)根据要求,认真组织试点班中间考试及毕业考试工作。每届“双元制”教学试点班均需通过1次中间考试和1次毕业考试。我们始终按照建设教育协会及德国专家的要求认真组织考核,包括监考老师的安排、考试的时间、考试的内容及实习考试的工位等。校外实习方面

(1)“双元制”班学生进企业实习前,学校向企业介绍“双元制”教学模式、试点班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让企业知道试点班学生在企业每个阶段的实习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与维修企业签订“双元制”试点班校企合作协议,向维修技师颁发实习指导教师证书。

(2)学校严格按照德国与协会的要求,每一家企业实习学生不超过3人。现在学校共有稳定的实习企业二十余家,始终保证每家企业实习的学生不超过3人.(3)我们要求学生下企业实习期间,每天必须写实习日记,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实习时碰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心得体会等进行整理,作为编写实习报告的主要资料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任课教师不定期巡视(每月至少一次),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实习日记完成情况,对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学生管理方面

(1)采取“末位淘汰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并可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将总成绩(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最后一名的学生淘汰进入其它平行班级,目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竞争性。

(2)“双元制”试点班的学校、企业每隔三个月的交替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纪律上,我们的班主任都坚持“严格要求,严中有爱”的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主动融合到集体中来。中职类学生自觉性差,但活泼好动,所以我们平时并不刻意压制他们,让他们保持这一份童心,但决不是放手不管,而是引导他们在校纪校规的范畴内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通过这些年双元制教学的实践,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办学经验,缩短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时间,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毕业考试合格率每年均达100%,在历届全国、省、市汽车维修技能竞赛中屡获殊荣。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双元制试点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阻碍双元制教学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校企合作无论在合作形式或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没有相应的一整套规范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双元制教学的实践道路依然漫长,但我们相信最终必将结出硕果。

第四篇: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郭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寿光市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通过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寿光市新农村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1-0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寿光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农村人均收入连年攀升,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70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寿光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创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任务,而和谐村庄建设则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寿光市是上级确定的和谐村庄创建活动的试点市,这是上级对我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市开展和谐村庄建设寄予厚望。但如何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创建的切入点,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创造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为此,我们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通过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当前寿光市的现状来看,硬件设施比较完善,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和谐文化的建设相对缺乏。不可否认,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城市居民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1.1 思想认识不清

主要是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文化就是盖一样的楼房,修好看的街道,建休闲的设施,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和谐村庄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题地位;还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进行拆迁改造,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和谐村庄建设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1.2 部分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在思想上,较为保守,传统意识较为牢固,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要求有很大差距;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还不够多,导致有的农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集体观念逐步淡化,封建迷信问题较为突出;在法治意识方面,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法律在化解矛盾、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1.3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中央、省市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由于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位,因此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不同的经济实力和不同的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农村的新型文化体系。而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大力弘扬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文化,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最终达到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目标。没有新文化的支撑,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和谐文化成为了和谐村庄建设的切入点。可以说,农民的思想、文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和谐村庄建设的成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在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眼于如何提高全市文明程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倡导各个镇(街)、村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寿光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村庄大讨论、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了共创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菜博会文化艺术节的契机,举办了家庭才艺大赛、文明之夏等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道德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2.2 开展信用菜乡建设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中国社会日益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趋势,2002年寿光市政府决定把寿光打造成“信用菜乡”。蔬菜是寿光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品牌,为维护好寿光蔬菜的形象,寿光市委市政府精心呵护,号召菜农和业主诚信经营。先后开展了以“文明信用菜农、文明信用蔬菜村、文明信用蔬菜基地、文明信用农业龙头企业、文明信用经营业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信”创建活动,寿光市有428个村建起了文明一条街,菜乡处处绽开文明之花。

2.3 开展和谐家庭创建主题实践活动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寿光市把“和谐家庭”创建作为和谐寿光建设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市和谐创建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制定下发《寿光市家庭文明理家公约》,精心总结提炼创建和谐家庭“八好标准”。为加大典型引导力度,选择了三元朱村、桑家村、屯西村等6个村作为“和谐家庭”创建示范村,并从每个示范村中选择10~20个家庭进行重点培树,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家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使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和谐家庭”创建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在全市几十万个家庭中掀起“和谐家庭”?创建热潮,营造了家家争创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配合全市开展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全市掀起了和谐家庭创建热潮,立足群众实际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使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展现出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2.4 开展了尊老爱老主题实践活动

寿光市是山东省父母亲情教育示范市,在全市深入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亲情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各镇(街)、村积极探索和谐创建的新思路,开展各项活动。如上口镇开展了“孝行上口、唱响和谐”系列活动。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美德。65个村都成立了养老协会,3000多户村民签订了养老协议,设立光荣榜和曝光台,弘扬传统美德,鞭挞不良行为。使长幼有序、崇尚文明、追求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2.5 开展了“邻里一家亲”主题实践活动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邻里间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寿光市积极引导组织万名农户接对帮扶,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情暖万家、共创和谐的社会风尚。

2.6 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主题实践活动

寿光市把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定期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并在全市开展了蔬菜种植知识竞赛活动。目前全市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接受了农业科技培训,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5000余名农民奔走在全国各地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有10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2.5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

同时,寿光市还加强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实施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在全市开展网络视频咨询指导,服务范围涵盖全市各镇街道600多个村,并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区,初步构建起了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寿光市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推动农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农村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注重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把握的基本思路是: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打牢思想基础,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是科学文化、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历史的和谐、农民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和谐的同时,主要是通过塑造新农民的形象,重铸人的思想灵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汲取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积极的一面,摒弃消极倒退的一面,把追求和谐内化和优化为人的思想、素质、操守和习惯。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变革意识。培养农民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无节制的欲望以及小农意识。大力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广大农民始终保持奋发进取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以“CDIO”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

在分析了目前物流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应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旨在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包含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合作与领导等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包含系统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操作等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讨了推进实践教学的实现措施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关键词: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003 引言

物流工程是以工学学科为理论基础,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并融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思想,交叉边缘学科特征明显,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因此,从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工程应用技能。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项目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人才。

2012年,我校应用cdio理念,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构建了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能够把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是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在探索。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常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工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通常还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发挥工程师的作用,这样,很大程度会削弱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实践教学资源。

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物流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验室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学校都集中力量抓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新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也造成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性。

物流工程是交叉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在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缺少对口的实践教学指导。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研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简单或匮乏,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效果。

(4)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通过实践报告以及遵守纪律情况等,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实践效果。对于指导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造成老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热情不高,研究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以现代社会大工程为背景,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增强其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力出发,我们制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因此,从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方面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非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崭新思路。结合我校面向中国东盟贸易区物流工程综合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增强本科生非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物流工程非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1)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在cdio设计中,教师主体是c,学生主体是dio。教师要科学构思学生职业发展的几条主线和职业发展的本质。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了解到职业发展中要充分理解开设课程以及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物流工程职业发展教育从行业认知见习开始,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和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实验室参观、专业介绍或项目展示等内容,让学生认识仓库、中转场站、港口等物流节点基础设施;认识物流货架、包装机械、包括叉车、牵引车等搬运装卸设备、包括托盘、集装袋、集装箱等集装化设备;认识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工程的逻辑和业务本质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学生入学后,以个性化辅导为核心,通过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有效调动学生渴望成才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

(2)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树立全方位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理念,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设定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能力。

坚持以拓展职业能力为重心,寓能力提高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设立社会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的必修学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就业工作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和环境,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带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

3.2 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作为地方性的211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充分汲取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与实施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不断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以cdio项目作为实践课程体系的主线,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设置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级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项目、二级项目设为专业科研实践情景化项目、三级项目设为课程设计项目、四级项目设为学期课程项目。每一级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各个级别之间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基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以一级项目为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学期课程实验项目。

学期课程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来确定学期项目的安排。在学期课程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文本,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期项目设置了“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的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基础层项目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控制工程技术、数据库等课程实验项目;提高层项目包括物流工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配送中心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仓储自动化设备等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创新层项目包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实施、erp应用、采购与库存实务等课程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

(2)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从第四学期到第七学期,根据核心课程学习的逐步展开,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内容,每一个课程设计项目针对某一个实际物流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课程项目设计实践。学生以设计具体任务为核心,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计算和设计,得出项目的总体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提交合格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主要设计项目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动态网络开发课程设计、物流工程技术课程设计、配送中心课程设计、运输调度课程设计、仓储自动化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行业物流供应链设计、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等。可以使学生在机械基础设计、物流设备选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应用软件开发、物流系统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课程设计实践项目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

(3)科研实践项目。

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根据物流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和物流经营与管理四个层面来创设问题学习情境,实行导师制来完成。在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思(conceive)问题空间(如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定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在第五学期,通过项目的前期调研,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提交合理的项目构思报告;在第六学期,学生根据项目构思报告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design)、计算等,提交合理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或者通过仿真来完成,形成项目实施报告,通过导师组的答辩通过后,提交项目实施报告,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学生在该环节的教与学中,从科研实践的要求实际参与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真正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及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就的快乐。学生在每个典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按照完整科研工作过程进行训练,通过系统化项目的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项目。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物流工程的应用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题目。在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下,以双向选择方式决定师生的指导关系。在毕业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获得审核通过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非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跟踪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从制度上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2)建立职业指导团队。

建立以职业咨询和专业教师为主的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有组织、有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非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3)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多角度学业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题研究、实际操作、撰写论文、提交设计方案、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多角度的学业评价机制。

(4)提高师资队伍培训。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出台激励措施,使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结语

作为培养物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有层次、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下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