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现代农业体制实践与探索
构建现代农业体制实践与探索
赵险峰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创新。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着力推进“吨粮市”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去年以来,全市立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率先提出三年建成“吨粮市”目标。即到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两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亩产达1000公斤,总产500万吨,到“十二五”末实现55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去年,全市建成“吨粮田”265万亩,永年、临漳等6县接近“吨粮县”目标,建成96个“吨粮乡”、1125个“吨粮村”。“吨粮市”建设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弱质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过程。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的切入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59.8%,并在去年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具体做法有抓布局优化,重点培育粮油、果蔬、蛋乳、肉类、生物质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面粉、蔬菜、禽蛋、色素等12大产业集群,建成了大名、魏县等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县,永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抓规模壮大,实施“百龙腾飞行动”,重点扶持100家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3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8家。大名五得利面粉集团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面粉加工企业,馆陶金凤禽蛋批发等成为全国同类企业之最。抓产业聚集,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一个产业聚集区,建成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聚集区26个,形成了蔬菜、小麦、玉米、谷子、奶业、肉类、果品、油脂、色素等九条产业链。目前,全市70%以上的市
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了订单式生产,年销售总额158亿元。抓品牌培育,建成7个国家级、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10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村,标准化生产面积达518.3万亩,创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7个。如“晨光生物”成功上市,开创全省“农”字头企业上市融资先河。
强化农技推广与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是打造信息平台,投资150万元建成“邯郸农业信息网”,将农业政策、市场、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户,培训百万农民”的“百、千、万”活动,组织150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一线,围绕“吨粮市”建设和“4123”工程建设核心技术,面对面、手把手对农民开展“零距离”科技服务;再一方面,建设农业信息员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测土施肥、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咨询。
着力推进流通体系建设,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壮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24个,年交易额达158.5亿元。二是构建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建成4325个超市型农家店和28个配送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三是创新农村商贸流通模式,发展便利店、小超市等农村流通新业态。拓展和创新金融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4家涉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农发行)贷款余额573亿元,占全辖贷款余额的44%。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拓展,同时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建设,今年实现各县小额贷款公司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大力培训农村专业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累计培训农民320万人次。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去年全市30亩以上的土地
流转大户由474家增加到1016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由6.4万亩增加到15.1万亩。二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市场,15个县市区建立土地流转机构。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去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165个,位居全省第一。
河北省邯郸市政府副市长
第二篇: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探讨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讨
璧山县健龙镇
唐开川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商业化组织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新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经历了由分散经营到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经营,再由集体经营包产到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再发展到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并存的经营方式。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确立了土地作为农民个体所有制下的农户家庭经营制度。1956人民公社化推行,确立了土地为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制度,土地收益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为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承包制。1983年,土地为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制度。2000年前后土地开始规模流转,形成了小规模集中经营模式,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经营模式也开始形成,三种模式成为了当前农业经营体制的主导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要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组织农户发展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二、几种常见农业经营模式弊端分析
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改革农产品流通体系,2000年前后土地开始规模流转,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经营模式开始形成,初步构筑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土地流转形成的小规模集中经营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农民专业合社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适应了农业经营模式,但几种经营模式的弊端也是不容置疑的。
(一)家庭承包制经营模式。家庭承包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的需求,发挥了家庭经营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的小生产模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存在着矛盾。家庭经营的地域性、分散性和自然经济性决定其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生产盲目性大、抗御风险能力差和经营效率低的缺陷。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同高度组织化的企业主体是不平等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上,由于农业作为供给方面的集中度低,需求方面的产品替代范围大,使农产品销售面临过度竞争。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上,作为供给一方是垄断和集中程度很高的工商资本,作为需求一方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家庭,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方面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尤其目前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其生产本身的经济技术特点决定了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效益分散,造成农业投资环境趋向其他产业,表现出积累能力不足、积累机制不全、投资效益不高的缺陷,单靠农业自身无法提供改变弱质产业所需的先进设备和要素。
(二)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龙头企业有利于组织大批农户发展生产,但在客观上却是把农民束缚在从事提供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狭隘范围内,广大农民得不到这一行业的平均利润,而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合法获取农产品增值链条上的绝大部分利润。因此说,这种模式是藏富于少数的涉农大资本,而不是藏富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不利于调整社会分配结构,不可能承担起进一步推动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任。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虽然眼下政绩好看,但客观上却促使社会分配结构日益失衡,加剧新形势下的社会基本矛盾,因此不符合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三)土地流转形成的小规模集中经营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两种模式以其小规模、灵活性和因地制宜的多样性显示出与乡土农业相适应的顽强生命力。它们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个体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势单力薄的不足,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的相对稳定。但其先天弱势和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两种模式与已经大举进驻农业领域的大资本相比,没有平等谈判的条件,缺乏发展的自主空间和自由度,只有充当涉农大资本的附庸和掮客。其二,依靠其自身力量无法突破先天的发展瓶颈——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和劳动者素质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其经济活动能力也只能局限于生产原材料或粗加工包装的原始领域,很难延伸其农业产业链进入到现代化食品加工业和国际贸易业。其三,以其先天孱弱的实力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一旦遭遇不测则血本无归、一蹶不振。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
(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广大农民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二)以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抗灾农业为农业生产方式。在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绿色抗灾”的战略理念,把握好经济增长与环境安全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审视农业正面临的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大问题。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做抉择时,必须同时牢牢把握“环境安全”这一国民利益重心,大幅度提高农业抗御全球性灾害的能力。
(三)以“志在全球”为思路,用经营跨国企业的方式经营农业。中国农业要有大出息,就必须立志向世界拓展无形疆土,走全球农业合作发展的道路,这一思路则是上述任何农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所无法实现的。
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
现代农业必须有高效的农业生产效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和对市场反应的效率,是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化竞争所必需解决的大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农业经营体制才具有高效率呢?
这种新农业经营体制必须:1)自身就能够适应国土综合整治,并且在农业综合整治、防灾抗灾和生态维护方面具有统筹全局、长期规划、集中治理的长效机制;2)具有重视修建水利设施和防灾抗灾的内在的经济驱动力,以及调动大集体的力量形成防灾抗灾和生态规模化治理的实力优势;3)具有企业战略眼光和对农业科技前沿发展动态与市场需求的敏感性;4)具有科技自主创新发展新型农业的先进管理素质和研究开发实力。
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以国家为主导推进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政策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动用国家投资或者引进社会资本高起点配置资源要素,创建一种专业化、规模化、股份化的股份制农业企业,同时用市场手段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自愿投资成为新模式的股东。这种新模式农业生产企业按照企业进行管理,由企业主体(全体农户股东)自主治理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全体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作为公司财产托管人拥有重大决策及对以CEO为首的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和报酬决定权。
五、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的流通平台
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政府不履行任何职能,更是要注意积极提升政府管理的新能力,注重对现代农业流通平台等配套措施的完善。
(一)构建“市场平台”,完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通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可以引导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涉农企业可以根据期货市场发出的价格信号和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从收益最大化原则出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种植面积,追求最大边际产量和边际效益。借助期货工具,可以为企业“保驾护航”。传统农业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种植前见某种农产品价格高,而一窝蜂地抢着种,等收获后扎堆卖时,却是“价贱伤农”。而借助期货工具,可以“先卖个好价——再种——到时交货、收钱”,将传统农业的“先种养后卖”转变为“先卖后种养”或“边种养边卖”,这样就可以在加工企业的引领下,通过期货市场卖到更好的价钱。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还利于推广农产品的等级标准,提升相关品种的质量标准,促进农业企业品牌的推广。
(二)构建“信息平台”,强化流通神经。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与发布制度;抓好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采取网络、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要建立信息大屏幕和电子触摸屏,做到市场信息“一点通”,及时、准确地向交易双方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
第三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四篇:煤炭企业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煤炭企业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程同军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就是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企业兴盛,人才为本。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特殊、劳动强度大、工作岗位艰苦,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的威胁,致使长期以来许多煤炭企业陷入了人才困境,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一支适应需求、结构合理、素质相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煤炭企业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决定着煤炭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潜力和前景,意义重大,十分紧迫。
一、创新煤炭企业人才吸引和成长环境
环境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成长至关重要。煤炭企业必须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吸纳和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以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聚集最广泛的人才、吸引最优秀的人才、留住最需要的人才。
一是创造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是处于第二位的需求,在煤矿这个高危行业中,安全需求就是第一位的根本需求。吸引人才,首先要保证安全生产,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让人才进入企业有安全感,消除一部分人
“干什么也不干煤矿”的片面认识。
二是建立发挥人才潜能用人环境。大多数人才追求的是能够创造价值、获得成功的机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企业必须为人才创造竞争发展的条件,让人才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发展的机遇。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营造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撤”的公平竞争环境,让有才能的人员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一些岗位,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对于特别优秀的要破格提拔使用,鼓励人才去创造、去超越,建立起充满活力人才成长环境。
三是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海尔张瑞敏曾说,“要让员工心里有公司,公司就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公司,公司首先要爱员工”。煤炭企业要优化人际关系,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协作、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倡导建立尽职尽责、相互协作、求同存异、彼此宽容的人际关系。建立沟通、讨论、协商、谅解的机制,加强与人才情感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想方设法予以及时解决,使他们产生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宿感。
二、创新煤炭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一些煤炭企业的分配和用人机制传统,一味强调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而往往忽视了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作用释放和发挥,造成人才流失和浪
费。要探索和建立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创新煤炭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按岗定酬、按绩取酬。把按劳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煤炭企业实际、保证苦脏累险岗位人员相应待遇之外,大胆探索知识、技术等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肯定人才的知识贡献和技术贡献,让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科技贡献率、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发展业绩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才感到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从而把自身行为与企业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是评聘分开,落实待遇。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种政策待遇,对拥有职称、学历的人才落实好应有政策,使人才在收入、住房、评先、提干等方面得到优先考虑;对企业原有的“土专家”、“技术大拿”,实行评聘分开,推行“首席聘任制”,聘为首席工程师、首席专家、首席管理、首席技师等等,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不低于职称人员的各项待遇,实现唯才是用、不论资历学历。同时,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煤炭专业技术人才最低工资保证制度、附加岗位津贴制度和奖金制度,不受所在岗位经济效益好坏的影响,其收入差额部分由企业承担,提高和稳定人才的收入。
三是注重贡献,激发创造。建立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奖励制度,企业人才获得“杰出技术人才”、“技术名星”等称号的,以及在技术大赛中佼佼者,应有上级和本企业双重奖
励。笔者所在单位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设立了“科技功臣奖”、“项目技术成果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所完成项目的收益分配并对其实行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每年固定月份为全矿性的“合理化建议月”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科技成果,每年召开一次科技表彰大会,每年12月25日定为“科技节”,对各类科研成果和突出人才进行集中奖励,有效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搭建人才展示才华的平台
煤炭企业搭建要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给位臵的舞台。
1、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目标,这是随着工作性质和环境改变后自然上升的客观需要。人才在实践中各种能力会不断提高,企业要适时提供发展舞台,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担当重任,能够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自由充分的施展。因此,企业必须确立鼓舞人心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让每一个员工都感到企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能够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2、给人才一个最佳位置。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结构制订岗位标准,确定工作的质量、业绩考核及待遇标准;其次要科学地评价和认识人才,科学地设定工作岗位,把各种人才摆在适当的位臵上,充分尊重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和个人成功的需要。同时,人才的个性和气质各不相同,企业要为不同的人准备不同的尺子,要看重他们的才干,理解他们的个性,保持好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对个性的激发来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增强工作任务的挑战性。企业能给人才搭建一个多大的平台,决定着人才能闯出一个多大的天地。为人才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可以极大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联想集团有一个“小马拉大车”的用人理论,不管你才大才小,企业都给你一个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除外,目前流行的做法还有提升人才的既定目标。通过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这两种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管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同时,可以尝试换岗交流等方式,给人才带来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4、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秉承“科技兴矿”理念,完善人才政策运行机制,对现有的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及时清除那些不符合发展需要、制约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加强政策之间配套衔接,构建导向鲜明、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才评价水平。创新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
服务。
(作者系平煤股份一矿党委书记)
第五篇: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oc(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刘晓明 徐旭水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多家民营企业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义乌新光企业为实验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提出了建构学习型民营企业的新措施与新方法。[关键词]学习型 民营企业 模式 实践
[作者简介]刘晓明(1959-),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造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徐旭水(1979-),男,浙江江山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金华321019)[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62-02学习型组织体系的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质。彼得·圣吉认为,各类组织和人的个体生命一样,也是有生命力和生命周期的,要使一个组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久盛不衰,关键在于它要比别人学习得更快、更有效,也就是这个组织的学习力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当今社会,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不断加强组织与个人的学习,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
一、建构学习型组织:浙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被誉为21世纪的金矿。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当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生意越来越复杂,而且互动性越来越强时,工作就必须是学习性的。再也不能只靠个人来替整个组织学习,再也不可能经上司明确指点后,所有其他人才在这个伟大战略的命令下展开工作。将来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激发组织内各个层次人员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组织,才能傲视同侪”。彼得·圣吉精彩的语录,道出了学习型组织的魅力。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以巨大力量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生存、发展,民营企业必须顺应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仅要对产品、过程或结构等外在要素进行调整,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运行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民营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根本目标进行改革,以求比竞争对手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具有最坚实的竞争优势。学习是应对变化、调整战略的最佳方法,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最佳方法。学习贯穿于民营企业管理的始终,是民营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使得人类知识总量空前增长,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知识量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根据IBM实验室的研究,在1980~1990年这10年间,人类创造的知识相当于此前1000年所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但是在1990~2000年这10年间,人类创造的知识比此前的10年又翻了一番。二是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据调查,18世纪知识老化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老化周期为30年,近50年缩短为15年,目前进一步缩短为5~10年。专业知识的老化速度比专业知识的汲取速度快得多,一个人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工作后仍然有效的剩下不足10%。所以,福特汽车公司的CEO罗斯(Louis Ross)说:“知识像牛奶,每罐牛奶都有保鲜期。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如果你不能不断更新你的知识,你的个人价值会不断下降”。三是知识交叉的趋势越来越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综合。科学技术综合、交叉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高。知识的进化使得知识成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当前,知识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在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所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不到5%,而现在已超过20%以上,且势头不减,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相当活跃的成分。
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全国之先河,无论是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范围上都处于全国最前列。浙江省的民营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更趋稳定、规范,在制度上更有创新。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产权障碍。分散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二是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日趋复杂;三是以产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四是专业市场和购销员包打天下的营销模式时代正在一去不复返;五是产品和企业结构调整能力弱,以仿制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六是以追求企业赢利为唯一目的的办厂原则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浙江民营企业要突破上述局限,根本的途径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当今各种产业中,最成功、最具有竞争力的厂商通常是那些善于开发、改良、更新、保护知识,并且迅速、持续不断地将它们转化为进步的产品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体,它不断地吸收知识、转化并产出新知识。民营企业处理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浙江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于建构学习型企业。
二、建构学习型民营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2004年4月作者赴义乌、永康等地进行调查,并以义乌新光企业为实验单位,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活动运用广播、黑板报、学习园地、《新光报》、知识竞赛等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创争”活动的宣传和发动,大力宣传“创争”活动的目的意义,明
确“创争”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理念。在公司内迅速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创争”活动的氛围。不到两个星期,公司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学习兴趣、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各班、组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鼓励职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努力做到精一门,会二门,学三门。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个个争做知识型职工。
通过新光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学习型民营企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操之过急,只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制订系统全面的建设规划,明确目标,提出措施,分阶段开展。目标要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措施要突出操作性、层次性、特色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1.明确目标。共同愿景是企业共同拥有的意愿,是民营企业追寻的目标。在共同愿景的建立上,要结合战略发展规划和不同时期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提出符合实际的、为员工所认同的共同愿景。在形成共同愿景的实践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共同愿景要具体细化到每个人身上,个人愿景要与共同愿景相一致;二是要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符合企业价值观。
2.构建网络。网络是建构学习型企业的基础平台,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订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准确定位,确定重点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有的放矢;要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学习基地,和院校建立学习联盟,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员工学习和培训需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多种形式向职工灌输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求得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3.实施管理。实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知识库。一要把相关的知识加以收集、评估,使有用的知识在企业内流通、整合;二要开展员工职岗分析,把岗位知识条件纳入知识库,作为员工必须学习的内容;三要开展标兵学习活动,树立典型。
4.支持个体。民营企业要重视和支持个体学习,经营管理人员应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要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鼓励员工学习,建立激励机制去推动员工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去保证员工学习,提供必要的形式去促进学习交流。
5.重视培训。培训能不断提高员工的管理技术与服务技能,也是打造学习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员工培训要把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培训需求结合起来,引入风险机制,提高培训效益。
6.团队学习。团队的共享式学习是更新知识、接受新信息、修正错误、共享经验、突破个人乃至团队能力上限的佳途。民营企业要搭建好学习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学习,如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会议、培训、参观考察等。
7.开展活动。在学习型企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竞赛活动。一是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使党组织成为学习的坚强核心,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依托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和团组织,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建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和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举行各种技能大赛,开展技术革新和各种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员工热情,营造良好氛围,为打造学习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活动支持。三是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帮助员工制订其职业生涯计划并按照计划实现个人的成长发展,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
8.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激励。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本着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将员工收入与业绩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实现薪酬的激励效果;要通过满足职工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建立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成长平台和成长通道,建立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在较高层次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时间长、力度大的长效激励机制,实现终身学习。
9.推动创新。建设学习型企业归根到底要推进创新,推动发展。民营企业要把学习型企业建设融入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推进管理、制度、机制、文化创新,用新思维、新管理模式和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型企业的功能,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总之,构建学习型民营企业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的扁平化管理为基本模式,以实现持久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形成学习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创建学习型民营企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2](美)雷林.J.A.实践性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实现途径[M].贺广勋,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马力,韩静轩.中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杨永志.学习型组织——未来企业成功的模式[J].经济与管理,2001(4).[5]李品媛.学习型组织与企业创新优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6).[6]张建宏.浅议学习型企业的创建[N].中国旅游报,2006-04-12.[7]白秀英.学习型组织与创建学习型企业[J].辽宁经济,2006(1).[8]刘晓明,蒋守渭.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引导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