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
构建“321”科教服务新体系,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新途径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产量大省。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全国第一个省部共建的省属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以构建区域科教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以培植地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切入点,立足河南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经济主战场,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为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坚持“厚生丰民”,探索“321”农科教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围绕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立足河南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经济主战场”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创性地把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地方产业园区,把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总结出“321”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释放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量,也有力推进了自身的发展。
“3”是构建3个体系。即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河南农业大学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现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20多个,构成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源头;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它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我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的任务。构建“现代农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多科性农业大学的综合优势,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业人才的需求,着力构筑三级人才培养阵地,由校本部向下延伸,逐级放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的良好培养格局。以校本部为核心阵地,培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以地方资源为辅助阵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田间地头为外围阵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育人模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是完善“两套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行政保障机制。学校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校地合作基地所在的县乡构建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学生志愿者(科技推广员)的行政保障机制,弥补学校事业单位在科技转化和推广中协调能力的不足,弥补地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导致科技棚架的缺陷。在工作中,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要根据当地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学生志愿者参与各种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桥梁”保证了“反馈渠道畅通,服务渠道畅通,协调渠道畅通”,使学校对地方的技术支持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具实效。二是完善校内的保障机制。学校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等,构建新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催生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校内制度保障。
“1”是创新一种合作模式。创新校地(企)合作模式,稳定学校与农业基层的沟通渠道。学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和其它优势资源为依托,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本着双方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选定与我校优势研究方向吻合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这些基地、研究分中心或校企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的分中心(试验站),承担部分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任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试验、熟化、示范任务;作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相关学科学生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任务;作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作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承担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和扶持任务。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校地(企)合作共赢
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找准办学定位,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的“双赢”局面。
(一)促进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校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使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促进发展与特色办学的双赢效果,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我校4年连获5项国家科技大奖,7个玉米新品种和2个小麦新品种成功转让,5项科技成果转让费在100万元以上,总转让经费超过1150万元;仅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60项,经费总额2815万元,并实现重点项目零的突破,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4.0以上的18篇,比2011年增长260%;纵向科研到账经费1.42亿元。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仅2012年,学校共与56家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完成省级及以上培训3336人,累计得到经费支持493.6万元,培训人数和培训经费均居全省首位;科技推广类项目137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160项,到账资金5500余万元,较去年增长20%以上;新增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增加32个,总数达到235个。
(二)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小麦、玉米、水稻、烟草、畜牧兽医、林果花卉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面向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种,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有力推动了河南农业新技术应用和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2010年以来,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累计近400项,到账资金累计约1.2亿元,每年保持增长20%以上。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与多家种业组成“育、繁、推”联合体,仅第一年推广面积就超过130万亩,一举成为我校有史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玉米新品种“豫玉22”授权3家种子企业推广,推广区域涵盖了我国22个省区,适播面积约1亿亩,是当前中国第二、黄淮海夏播区第一大玉米推广种,占河南省玉米面积1/3。我校王泽霖教授团队研发的禽病高效浓缩联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对王泽霖教授研究的项目预测:在经济效益计算年限内,平均每年可为社会增加115.81亿元的纯收益,近3年可新增经济效益789.96亿元。
(三)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团队和人才 学校在“251”(20名国家知名专家,50名省级知名专家和100名校级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基础上,推出了“创新性人才计划”,其中包括“特聘教授+团队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四大工程。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和教学科研关键岗位,搭建工作平台,提供事业发展空间,实行特殊待遇等措施,培养和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储备了良好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学校引进的尹钧教授是国内小麦界的拔尖人才,目前担任省级特聘教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第一主持人。他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创新。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并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中试、释放。原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席、美国三院院士布坎南教授访问该校时称赞道:“尹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团队,他们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在小麦和大麦改良上做出了突出成就。”并表示将与尹钧教授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提升现代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学校加大了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孵化、转化支撑体系的力度,依托自身的智力和资源优势,对区域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学校在种植、养殖、加工、农机、生物制品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先后为“敦煌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格瑞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双汇集团”、“江苏科地集团”、“辽宁益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近200家企业注入了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了10多个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使固始鸡的研究开发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的轨道;与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合作,在其已有的河南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申报“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提升了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卢氏县博康卢氏鸡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中心卢氏分中心”,可为1000万只饲养量的卢氏鸡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
学校采取走出去的战略,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先后与企业联合开展公关研究。目前已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地海外建设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高端战略合作;与台湾大叶大学合作共建的信阳“豫台(特色)农业园区”进展顺利。
(五)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以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学校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方向,架起农业高校通向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金桥。学校先后与南阳、信阳、济源、濮阳、许昌、方城、温县、浚县、兰考、南召等60个市县建立了多领域的校地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方城县的“校县合作”,自1975年至今,合作领域涉及粮食高产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辣椒产业种植、小杂果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村科技人员培训、科研基地下移等,有力地推动了方城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科技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达30多年的全面深入合作,结晶出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富民行动”的“方城效应”。尤其是,2011年10月16日,我校与南阳市方城县打造校地合作的升级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更是为当地乃至全省探索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保粮、节地、增收、促民生”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易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第二篇:构建现代农业服务机制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机制:
**镇是传统农业大镇, 农业农村经济在全镇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相对是短板,充分利用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引进和扶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1、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充分挖掘现有科技人才和种质资源优势,加大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围绕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力度,在农业新品种、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新型农业投入品、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使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加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资源、信息联络,建立能适应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形成顺畅有序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实现科技与生产在体制上的自然结融合。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应用。以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重点依托中央财政在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和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4、加强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围绕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农民创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培育一大批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工人;培育一大批懂科技、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技推广培训中心、广播电视等现有培训资源,进一步增强农村科技培训能力。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等需求,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二、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争取力度,争取企业投资等多种投入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建设要求,改造建设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制应用等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沟渠涵闸桥站等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源工程建设、田间交通设施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等。
2、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重点推广大中型农业耕作、收割机械和新型插秧机和播种机械;大力发展以蔬菜、花卉的播种育苗、植保、节水为重点的设施农业管理机械;大力推广果蔬等鲜食农产品保鲜技术、粮食及特种农产品的低温烘干技术;不断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
3、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贯彻落实好省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积极推进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机制及措施,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完善,进一步扩张农业园区核心区规模,加快三个万亩基地和现代农业物流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园区功能配套,突出技术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人文等综合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增收。
1、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依托镇区农产品资源优势,培植壮大具备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出口、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型、科技创新型、基地带动型和外向型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提高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带动力。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化组织发展步伐,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努力提升合作社在高效农业建设、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以及基层民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实施品牌化经营,促进**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推进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品牌创建放在突出位置,按照“政府主导、协会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强化品牌整合,引导生产主体联合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农产品规模和市场美誉度。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工程;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建设品牌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4、加快发展农产品多种流通业态。积极倡导“产品变礼品”、“外销转内销”经营模式,将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转变为赋予“绿色、生态、健康”理念的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同时结合**农业休闲观光特色,大力吸引外来游客,将传统的农产品“外销”模式转变为“游客自助、绿色健康、亲友馈赠”理念的“内销”模式。强化与沪、锡、常、宁、扬、泰等大中型农贸市场的沟通,开辟农产品销售的“绿化通道”。
5、健全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第三篇:黑龙江省构建特色养老服务新体系
5月10日,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暨基层慈善工作现场会在绥化市北林区召开。会议提出,黑龙江在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将坚持优先发展、适度普惠,全力构建黑龙江特色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体系。
省长王宪魁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副省长孙永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宪魁在贺信中说,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把财力、物力向养老服务事业倾斜;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养老服务;要创新工作方式,建设适应群众需求、符合龙江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会议提出,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黑龙江将全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工程,着力构建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新体系。
全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助老工程。建立健全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的管理服务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服务机构、招募企事业、个人服务商等方式,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在社区全面建立社区包保联系制度,推广安装爱心门铃、设立“一键通”和移动应急救援系统等救助机制,为孤寡、空巢和高龄老人提供安全守护服务,支持失能半失能老人康复器具配置和居室无障碍改造,为居家老人编织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全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工程。结合全省社区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省、市、县的三级社区服务信息系统,提供高效能服务;依托社区日间照料公益性岗位,建立“小红帽孝亲敬老服务队”,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专职岗位的开发力度和业务指导,提升社区专业化养老服务水平。开展社区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力实施机构养老服务工程。在地市,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以收养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五种对象为主的供养、养护和医护机构。到2015年,全省13个市(地)至少各建有1所床位在300张以上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养护机构;在县(市),采取公办民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建设200张床位以上的规模适度、功能完善,以提供养老服务为重点,兼顾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农村,建设以县级中心敬老院为示范、乡镇区域敬老院为基础、村级五保家园和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机构新格局,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采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兴办以长期照料、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为核心的爱心护理院。
此外,黑龙江还将通过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延伸服务、开展养老服务品牌加盟连锁和社会助老联盟、尝试打造黑龙江特色“候鸟型”异地养老模式等创新发展新型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第四篇: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_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黄泉星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最有效的切入点。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四大工作体系,才能更好地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大学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青年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部分,其价值观念、利益需求、发展方式及群体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及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以改革求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高校改革的形势,调整工作的思路,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体系,继续保持共青团旺盛的生命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夯实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给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客观上要求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和深化,高校的培养目标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利用自己的优势,抓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建设,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政治保证。
围绕学生思想实际,培养大批学生骨干。大学生中有大批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骨干,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党校、团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干部进行一至两次的集中培训,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路线、形势政策,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党章学习小组、邓论研究会等学生团体,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使这些学生骨干尽快在思想理论水平上得到提高,尽快成熟起来,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其他同学,解决学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起到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到具体的活动之中,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如2004年喜迎校庆之际、2005年迎接水平评估之际,各系团总支、各班团支部都分别以“我为校庆添光彩”“我为评估作贡献”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团日活动:有开座谈会的,有举办演讲比赛的,有开展校园清洁活动的……同学们的“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倍增。可以说,校庆庆典成功举办和评估顺利评优,与同学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针对青年学生特点,开展团员意识教育。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要善于从青年学生的兴奋点中找切合点,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形势政策,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使学生变被动式受教育为主动式受教育。例如通过组织新生参观梁披云先生事迹陈列室、观读每幢建筑记录爱国华侨兴学助教、无私奉献事迹的镶碑,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黎 作者简介:黄泉星(1969-),男(汉),福建南安人,黎明职业大学团委书记、学工部副部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研究
1明学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例如在文学大师巴金逝世后,举办巴金图片展等活动,宣传巴老“敢讲真话”与“爱”的思想和精神;又如开展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纪念“12.9”运动团知识竞赛等等。
围绕文明行为养成,开展校园文明行动。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机制。我们围绕文明行为的养成,积极开展了“培育校园文化,铸造精神家园”宣传板评比、“校园不文明行为”劝导行动、“黎园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校园环保行动、“礼仪之星”大赛等校园文明行动,既促进了文明校园的建设,又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素养,培养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打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能力基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成为高校教学工作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其中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2.1 加强学生科技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队伍是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有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我们教育学生成才仅凭说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保证,尤其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倾斜政策和优惠待遇;二是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群众性,更要发挥学生科技骨干分子的作用,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生;三是有一批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
2.2 发挥指导教师的推动力作用。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系统指导学生科技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说学生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外学术活动开展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中各环节指导和把关是促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较高起点、上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指导应是引导式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摆正第一课堂和科技实践的主次关系,使学生在科技实践创造活动中做到学习和实践二者兼顾。
2.3 提供必要的科技活动经费和设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场所和设备,学校各相关部门应积极扶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2.4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将对学生的创造教育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通过组成学术研究小组,参加教师提供的研究项目,参与各种各样的竞赛、报告会、学术讲座、科技制作作品展、企业家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5 推行项目化管理,这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工作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将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经验引入到学校中来,用企业的模式来管理学生,2 推行项目化管理,由学生产生 CEO、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通过模拟企业的形式,多方位的培养学生,把科技创新工作落到了实处,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使学生毕业之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3构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拓展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2],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的象牙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围绕专业特色,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性活动。一方面,各系可结合专业特点,利用双休日,开展各种文体、科教、法律进社区活动,组织青年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使他们充分利用所学专长,开展义务家教、义务电器维修、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法律知识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援助活动,在宣传学校、服务社区的同时,加深了相互了解,锻炼了自身能力,增长了社会经验。另一方面,重点组织好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让贫困生参与校内外的有偿服务工作,既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技能和阅历。
围绕“三下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只有少部分学生干部参与的尴尬局面,形成了重点实践队与所有返乡大学生点面结合、全面进步的大好局面。一方面,返乡学生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活动,例如,部分土木建筑系的同学直接参与到校区建设的实践中来,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所学;经济管理系则充分利用资源,在泉州市各大中型企业中锻炼着自己的才干;计算机系的一些同学则到益华电脑城开展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到很多更新的技术和IT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外语系的同学则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支教工作,在不断巩固自己所学的基础上,还帮助外语落后的中小学生补习;电子工程系则将学生送到生产的第一线上,学以致用,许多同学就是在实践中找了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配套组成若干支实践队,重点赴革命老区、社区、街道办事处、企业等地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
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校企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共青团可以以地方团组织为桥梁,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建立比较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校企共建,既可以为企业建立优秀后备人才储备库,促进高科技项目的合作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可以为青年学生提供参与实践、锤炼能力、展现风采的舞台,以此为载体,鼓励和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青年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就业的本领,使大学生早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例如我校的晋江龙湖实践基地,就是晋江市团委、晋江市龙湖镇团委牵线搭桥建立起来的,随着双方共建活动的深入,基地所涵盖企业逐年增加,共建领域、形式和层次也不断丰富:企业由最初的大赢家服饰拓展到联纺织造、利瑶织造、佳辉服饰等,共建形式由最初的学生入工业区志愿服务发展到学生假期挂职锻炼、毕业实习、双方的培训指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学校老师学生到企业培训员工等)、人才举荐与录用等。
4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工作体系,优化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力量,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3]。它以学生为主体,以 3 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直接关系到共青团自身的地位、形象、凝聚力及号召力。
坚持实效原则,使社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通过举办优秀社团评比展示、社团活动展演等方式,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加强对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成为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要,既要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科学性,又要突出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爱好的领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社团活动真正成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第二课堂,从而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和品格的塑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我校现有成员社团32家,涉及范围广,特色性强,分属于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志愿服务、体育健身、语言文学等七大类型,现已拥有大约2000名会员。这些社团都有自己明确的社团章程、社团宗旨及社员共同目标,并设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每学年组织本社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研、文学创作、体育竞技、文娱表演、应用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使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发展爱的教育思想,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能只是大众文化的缩影,而应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各级团组织有责任传承发展爱的教育思想,结合以“爱国主义思想、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本位与爱心教育理念、手脑并用的人才培养观”的校园文化精神,组织和开展无偿献血、新生专业合唱比赛、优秀青年高校行等活动,把校园文化活动从纯娱乐消遣性向有组织的教育性方面引导,从“大众型”娱乐活动向科技学术型活动引导,使校园内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开拓进取、热爱科学、追求知识、努力成才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6-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3]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5-4-10 [3]
Constructing the Working System of the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nd Serving the Growing and Developing of Young Students Huang Quanxing Liming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it is the most effective cut-in point of the job of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serve the growing and developing of young students.The job of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hould actively fits to the phasic development and the fact of the growing and developing of young students.It should construct the four working systems as idea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creation, social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activity, which will offer a better service to the growing and developing of young students.Key Words: 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orking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电话:0595-22360194(小灵通),22911011(办公室)联系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东街 黎明职业大学
362000 Email:lmuwmxx@126.com
第五篇:高校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实验教学改革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实验教学新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确立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创新时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新发明不断涌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领域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任务。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首要途径,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较薄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主要问题有:
一是实验教学过去一直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依赖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重点在课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探索求知与创新,和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符。二是实验教学内容没有随着科技和知识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几十年一贯制,传统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形式单一,陈旧死板,学生能力和创造性发展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兴趣不高,有些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损害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三是各门实验课以教研室为单位各自为政,实验室人、财、物独立存在,各成体系,学科间没有相互交流的制度、机制及习惯,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实验课互不衔接,各上各的,重复实验,重复讲解等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在实验教学中没有体现由学生动手实验的本意,教师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中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学习和操作,没有亲自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五是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单独规范和行之有效的配套考核制度,实验教学处在无硬性规定和刚性约束中,给人一种松散和走形式的感觉,方方面面都重视不起来,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目的难于实现。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
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大批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职责,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是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发挥着其他教学培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模式制约和束缚着实验教学的发展,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验教学必须改革,通过改革发挥实验教学的巨大作用,承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验教学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并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革除弊端,建立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新的制度和机制。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要提高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巨大作用的认识,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发挥实验教学实践性、操作性极强,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独到作用的优势,突出开拓综合应用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携手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次,实施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建设,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量和必备的技能为原则,对各门实验课进行融汇、交叉、整合,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隶属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重组,成立实验中心,独立设课和独立开课,实验中心和各教研室脱钩,隶属于院校。二是制定实验教学独立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独立高效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三是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和操作制度等等,规范实验教学、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
2、编写实验教学新教材
成立实验教材编写机构或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编写满足实验教学新体系需要的实验教材。新教材要在加强基础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教材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创新意识,要反映世界领先技术和前沿知识以及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内容。
新教材内容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和展开。新教材前部(第一部分)以基础实验为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实验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及基本技术和方法,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中,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实现,学生应用科学意识得到增强,具备了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的能力。新教材中间部分(第二部分)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这部分的实验多是跨学科的,是多门学科实验知识如实验原理、方法、方向的有机融合。提高和检验学生运用多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研究问题时的综合性、全面性,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知识转化和联系的能力。新教材后部(第三部分)主要以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设立课题项目,或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和院校的科研项目中寻找课题,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查资料,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和编制实验方案,实验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一是定期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在实验室开放期学生可以进行课题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完成课题实验的能力。二是利用多媒体设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虚拟仿真等新技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操作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既节省了实验经费,也扩展了实验室的容量和空间,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将一些大型实验、综合实验、典型实验以及生产实际操作过程制成VCD,适时组织学生观看,增加学生的对实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面。三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的车间和实验室去参观学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实验过程,参与解决和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和具体实验中得到锻炼。请进来就是请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实验室主任等相关人员,到学院担任实验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目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教学任务比以前繁重,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所以,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转变观念。实验教学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尤其是从事实验教学人员,要把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爱岗敬业。其次,建立新的实验人员管理制度。院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师岗位和编制,实验中心(室)主任不得兼职要专任,实验教师专兼职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专职实验教师的待遇、职称、晋升等要符合和具备实验和教师两个不同角色的特点,并和课堂教师相协调。要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再次,实施实验教师培训和深造计划。实验教学成为新的相对独立体系后,实验教学的内容、任务、目的、方法等都较前有重大转变。实验教师要胜任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新任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到国内其他省市,还可以到国外,可以在学院,也可以到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可以到工厂生产第一线,学习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管理模式,使每一位实验教师不仅熟练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础操作,教授学生掌握大量的日常性的基础性实验,而且具备培养和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方法。
5、确立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既不严格,也不客观,不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要制订《考核实施细则》,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考核,变考核知识向考核能力转变,不及格要重修。考核尽量做到量化细化,从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实验技能、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回答问题、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等都要确定考核标准和考核要点以及评分原则和分值。考核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平时考核以每次实验为单元,按照《考核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分为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实际操作两部分,笔试按理论课考核方法进行,实验实际操作考核按《考核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笔试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际操作占期末考试的60%。
【作者简介】
王 娟(1984-)女,汉族,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和实验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