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英语基础知识补课教案第5.6课时
第五、六课时:复合句
定义:复合句就是由主句加从句构成的。从句所指的句子虽然能表达完整意思,但是它却是作为另一个句子(主句)的某成分而存在。从句分三大类: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名词性从句记一句话“ 缺什么填什么
什么都不缺填that” 一 名词性从句
1、主语从句 :
主语从句在句中做主语,它可以放在主句谓语动词之前,但多数情况由it作形式主语,而把主语从句放在主句之后。例如:
1)、Who did that is known to all.2)、It is interesting that you should like him 注意:1)、从句作主语,主句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 2)、主语从句通常用it作形式主语,尤其是在It is +名词 / 形容词 / 过去分词+that…中,或在It seems / happens that…中,或疑问句中; 3)、由what, whatever, whoever引导的主语从句一般不用形式主语
2、表语从句 :
表语从句在句中作表语,位于主句中的系动词之后。一般结构是“主语+连系动词+表语从句”。如:
The question is who can complete the difficult task。可以接表语从句的连系动词有be, look, remain, seem等。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we are behind the other classes.另外,常用的还有It is because /why等结构 This is why we can’t get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注意:除that, whether和疑问词外,as, as if, as though, because也可引导表语从 句
3、同位语从句
跟在名词后面,进一步说明该名词的具体内容,引导同位语从句的名词主要有fact, news, promise, idea, truth, suggestion, decision, 等。The news that he won the match surprised us.注意:1}.引导同位语从句的有that, whether和连接副词when, where, why, how等,但绝大多数由that引导,注意同位语从句不能用which引导
2}.同位语从句有时可以不紧跟在它所说明的名词后面,而是被别的词隔开。例如:He got the news from Mary that the sports meeting was put off.3}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在同位语从句中,that不做成分,只起连接作用,而在定语从句中,that要做主语、宾语或表语。1)The news that he won the match made us surprised.2)The news that he told us made us surprised.4、宾语从句
在句中作及物动词或介词的宾语。Everybody knows that 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注意:1)如果主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make, find, see, hear等,则把宾语从句置于宾语补足语之后,用it作为形式宾语。例如:
We find it necessary that we practise spoken-English every day.2)某些作表语的形容词,如afraid,sure, happy, glad, certain 等之后可带宾语从句。例如:
I am sure that he will succeed 3)否定转移
I don't suppose you're used to this diet.I don't believe she'll arrive before 8.4)宾语从句的时态与主句的时态须呼应。
名词性从句的三个基本要素
要素一:引导词
也就是引导名词性从句的关联词。这些引导词可分为三类,一是that类,二是if / whether类,三是疑问词类。既然是引导词,所以这些词就总是位于名词性从句的最前面。
要素二:语序
名词性从句都必须与陈述句语序相同,即“主语+谓语”。尤其是当名词性从句由“疑问词”引导时,不能受疑问句的影响而误用疑问句词序。事实上,任何一种从句,其语序都必须与陈述句的语序相同。
判断正误:
1、I didn’t know where did he live.2、I didn’t know where he lived.3:Who will he marry remains unknown.4:Who he will marry remains unknown.要素三:时态
1.当主句的谓语动词是过去式时,宾语从句若不是一个客观事实或真理,其谓语动词也必须用某种过去时态。如:
She said that she didn't want to know.I asked her whether she would agree.我问她是否会同意。
2.when, if 这两个词既可引导名词性从句,也可引导状语从句。当它们引导名词性从句且表示将来意义时,要直接使用将来时态;但当它们引导状语从句且表示将来意义时,常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I don’t know when he will come, but when he comes, I’ll call you.注意:1.what 与that 区别:that连接名词性从句时,只起连接作用,在从句中不做句子成分,what即连接句子又在从句中做成分。例如:1).what he said in the meeting made us surprised.2).that he side so made us surprised.2.whether 可用于所有名词性从句,而if 一般用在宾语从句中,但在介词后面或者和or not 连用时,不用if。
练习:
一、判断下列各句哪句含有名词性从句,并指出是什么从句: 1.China is no longer what it used to be.2.The truth that the earth turn around the sun is known to all.3.It was snowing when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4.How he persuaded the manager to change the plan is interesting to us all.5.The news that they had won the game soon spread over the whole school.6.The news that you told me yesterday was really disappointing.7.That is where Lu Xun used to live.8.He spoke as if he understood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9.Do you remember the teacher who taught us English at middle school? 10.I wonder why she refused my invitation 选择:
1._______ he said at the meeting astonished everybody present.A.What
B.That C.The fact
D.The matter 2.__________ we can't get seems better than __________ we have.A.What, what B.What, that C.That, that
D.That, what 3.It worried her a bit ____ her hair was turning gray.A.while
B.that
C.if
D.for 4.---Do you remember __________ he came?---Yes, I do, he came by car.A.how
B.when
C.that
D.if 5.Go and get your coat.It's ____ you left it.A.there B.where C.there where D.where there 6.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unwise to give a child •__________ he or she wants.A.however
B.whatever
C.whichever
D.whenever 7.Can you tell me __________ ? A.who is that woman
B.who the woman is C.whom is the woman
D.that woman is 8.The fact ______ she works hard is well known to us all.A.that
B.what
C.why
D.which 9.The mountain is no longer _______ it used to be.A.which
B.that
C.as
D.what 10.Jack said _______ to meet the American friends.A.which he pleased B.he is pleased C.that he was pleased D.what he was pleased 11.Lei Feng was always thinking of •____ •he •could •help others.A.that B.how C.whom D.which 12.Tom was disappointed that most of the guests _________ when he ________at the party.A.left;had arrived
B.left;arrived
C.had left;had arrived
D.had left;arrived 13.The question is __________ you should do next.A.what
B.that
C.how
D.why 14.I know nothing about her but __________ she is from Canada.A.how
B.when
C.that
D.why 15.It depends on __________ we have enough time.A.if
B.if or not
C.that
D.whether 16._________ he doesn't like them is very clear.A.What
B.That
C.Which
D.Where 17.---The green typewriter is mine.--Do you know whose typewriter __________? A.is this blue one
B.this blue one C.it is this blue one D.this blue one is 18.The reason ___ nothing on earth is motionless •is ____ the earth is in constant motion.A.why;that B.that;why
C.of;that
D.that;because 19.__________ proves that my advice is right.A.It will happen that
B.That has happened C.What has happened D.When it happens
第二篇:高中英语基础知识补课教案第9
第9.课时
复习课
区别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时,我们要掌握以下原则: 1: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谓语由动词构成。
2: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动词,只有一个是谓语动词,其它为非谓语动词。
3: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谓语,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是并列句或者是复合句。如果有并列连词,就是并列句,如果没有就是复合句。判断下列句子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 1.We often study Chinese history on Friday afternoon.2.The boy who offered me his seat is called Tom.3.There is a chair in this room, isn't there? 4.My brother and I go to school at half past seven in the morning and come back home at seven in the evening.5.He is in Class One and I am in Class Two.6.He was fond of drawing when he was yet a child.7.Neither has he changed his mind, nor will he do so.8.What he said at the meeting is very important, isn't it? 9.The farmer is showing the boy how to plant a tree.10.Both Tom and Jack enjoy country music.11.Who will go to the conference is not important。12.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shall run out of food soon.13.His mother who loved him very much died in 1818.14.Please go and find out when the train will arrive。15.I am interested in what she is doing.16.The cars made in Japan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ermany. 17.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in the hall that it's hard for me to find him.
18.No matter how difficult the task may be, we must fulfill it this month.19.Go back where you came from.20.We must do whatever the people want us to do.选择题:
1.___help if you can, and our country will improve more quickly and better.A.Giving
B.Give
C.Given
D.To give 2.—— Lucy, you wash the dishes, ___ ?
—— Mom, can’t Lily do it? It’s her turn to do it.A.don’t you
B.can you
C.shall you
D.will you 3.—— I will not take an umbrella with me today.— _____it rains later on in the day?
A.How
B.What
C.How about
D.What if 4.Recently I bought an ancient Chinese vase, ____was very reasonable.A.which price
B.the price of which C.its price
D.the price of that
5.After ten years, she changed a lot and looked different from___she used to be.A.that
B.whom
C.what
D.who 6 ____is known to everyone,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A.It
B.As
C.That
D.What
7.Inform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___more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will be admitted into universities.A.while
B.that
C.when
D.as
8.What the doctors really doubt is____my mother will recover from the serious disease soon.A.when
B.how
C.whether
D.what 9.___the days went on, the situation there got worse.A.With
B.Since
C.While
D.As
10.___everybody is here, let’s set out right away.A.Now that
B.Because
C.For
D.After 11.You should put the dictionary ___you can find it easily.A.where B.the place
C.the place on which
D.what
12.She said to me, “I’ll tell you the result of the test___I know it.”
A.because
B.the moment
C.after
D.though 13.She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peech contest and___ surprised us.A.which
B.it
C.as
D.who 14.It’s really very dangerous.One more step, ___the baby will fall into the well.A.or
B.so
C.but
D.and
15.She is American, ___ she knows little about American history.A.so
B.yet
C.and
D.therefore
16.__the text a second time, the meaning will become clearer to you.A.Read
B.Reading
C.If reading
D.When you read 17.I help him___ he helps me.We help each other.A.but
B.and
C.or
D.though 18 Some of us would like to act the story ___ it isn't finished yet.A.but
B.and
C.though
D.so One more week, ___ we will finish the task.A.or
B.so that
C.and
D.if 20 Which sentence is right?
A.I don't think that he is not right.B.I think he is not right.C.I don't think that he is right.D.I think he was not right 4
第三篇:传统文化教案5.6
第五课《戒子歆书》选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积累文言词语。
3、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谆谆告诫,懂得福祸互相转化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重点词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告诫刘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但刘歆听进去了吗?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以至“家素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臭气息暴露无遗。因少年得志,不听父劝,骄奢至此,终而以73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二、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三、课前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四、教材分析
告歆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也,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阅读背景】
《红楼梦》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家宴。宝玉席间困倦,被秦可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边上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看后,连叫“快出去!快出去!”这就十分突出地勾勒了贾宝玉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贾宝玉对所处的典型环境的态度,从而更为形象地凸现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这个“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对联不屑一顾也很符合其性格。
这画的内容取材于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R26;阁部》所载故事:“刘向于成帝(前32~前5)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面。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并以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相赠,刘向因得神授,终成一代宗师。
刘向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父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先后担任过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他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刘中垒集》等著作传世。
这校书工作是一件非常头疼的活,经过焚书坑儒,当时搜集到的图书都是经众人积年口传或传抄的,内容、文字差异很大,要理出个头绪来,分出个真伪来实在是麻烦得很。刘向的工作方法很有创造性也很有效率:首先,把每种书的不同抄本收集在一起,由一人持底本,一人读复本,逐字逐句核对,专挑其中的差异,如同雠(仇)家对证一样,丁是丁卯是卯,一丝不苟,后人把校勘图书也称为校雠,即源于此。每一种书经过校勘、整理、缮写出定本后,再由刘向撰写一篇叙录,介绍书的名目、校勘经过和主要内容,这才算完事。这些叙录经辑集后名为《别录》,计20卷,惜已失传,仅存《战国策》、《管子》等8篇。
宦官干政,向来是中国政治上的一个牛皮癣,十分顽固,难以根治,其源头也很早。刘向就曾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外戚”,他的奏章不似东林党人爱从制度和遗训上寻找理论依据,而是喜欢用地震等自然灾变来附会当时的政治现象,把自然灾变说成是上天的警告。只不过被吓着的人不多,最后还是他自己由于直谏而得罪权贵,乃至被诬下狱,贬为庶人,赋闲十多年。
刘向的三个儿子说起来都非凡器:长子刘,《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刘歆,便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和政治家。这位刘歆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刘歆的学术成就是惊人的。他自幼受父亲熏陶,勤奋好学,后又受诏与父亲一同在天禄阁校刊秘籍,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伟大学者。刘向死后,刘歆任中垒校尉,继承父业。他根据《别录》,撮要编出第一部反映当时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共7卷。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是目录的总说明。其余六略共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他对天文律历及数学也有研究,所著《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三统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他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顾颉刚称刘歆为“学术界的大伟人”,可见得他成就有多大。
刘歆的政治表现就复杂得很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汉王室的成员,却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和王莽拴在一起,帮助王莽篡夺汉室江山,这确实是一个很怪异的事情。重点字词积累:
“若未有异德”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吊者在门”的“吊”,哀悼,安慰。“将何以报”的“何以”翻译为“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五、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福祸转化的理解。
六、拓展活动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七、布置作业:
背诵《戒子歆书》并写一篇关于福祸相生的读后感。
第六课《<世说新语>二则》选读 教案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简淡清雅、恬淡自然的性情并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了解《世说新语》的有关文化常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让我们徜徉在古文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二、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
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三、教材分析
【原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生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大人不识恭,恭作人无长物。” 【译文】
王恭从会稽回家后,同宗前辈王忱去探望他,看到他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就对他说:“你从东边来,所以可以得到这种东西,不妨送一张给我。”王恭没说什么。
王忱走后,王恭就派人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过去。王恭没有多余的席子,只好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事,非常惊讶,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在日常生活上,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文】《桓子野吹笛》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译文】
王子猷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子猷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四、成语积累:
身无长物 【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示例】:这些逃难人虽则~,因为一到惠阳就逢到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冷。◎茅盾《归途杂拾·韩江船》 【近义词】:别无长物、空空如也、阮囊羞涩、家徒四壁
五、拓展活动
望梅止渴
鹤立鸡群
标新立异
咄咄逼人
六、作业:
搜集关于竹林七贤的故事.
第四篇:第5.6周三年级音乐第六册第三课教案
第三课 童趣(三课时)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欢上音乐课,在歌唱,舞蹈方面,表现非常好。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理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是当前首要任务。
二、课程标准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一支短笛轻轻吹》,体验其童趣。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教学重难点: 在学唱歌曲时结合歌曲学习认识并实践反复跳跃记号。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位小学生放学后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边放羊一边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响彻山野,草儿、羊儿、蓝天白云都陶醉了,是多么富有童趣。请听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二、学唱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1.教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
要求: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 2.讨论歌曲内容,激发学习兴趣。3.分句学唱:
(1)难点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节奏较复杂,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节内同时出现,有一定难度,先给予突破。先慢速度学唱曲调:
(2)学唱第一乐段前8小节与后4小节的曲调。(3)第二乐段,用听唱法学唱,以减轻学生的识谱负担。4.歌曲处理:
(1)模拟笛声在乐谱上有顿音记号,要唱得短促、轻快,以表达主人翁欢快的心情。
(2)两个乐段要处理得细致:第一乐段是绘景,第二乐段是抒情,两段要有对比。(3)在教室内准备些道具,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表演唱,然后在全班展示,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5、互评;及时表扬
三、课堂检测
指名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四、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为《木偶的步态舞》即兴编创表演,体验其童趣。2.节奏问答编创活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节奏问答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力。教学过程:
一、聆听:《木偶的步态舞》管弦乐 1.形象导入。
(1)设问:你们看过木偶戏吗?谁玩过木偶?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木偶的动作、木偶的走路? 要求:学生自由即兴模仿,教师可轻声地播放《木偶的步态舞》作为背景音乐衬托。当有的学生能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2)设问: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木偶的形象?(活泼、可爱、滑稽、动作机械„„教师适时表扬用词恰当的学生,表扬他们观察很细致,总结很得当„„)
2.聆听《木偶的步态舞》。(1)揭示课题——标题名称。
(2)欣赏第一部分音乐,要求学生在安静听音乐的前提下,可以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做无声的动作及脸部的表情。
(3)再次听第一部分时,学生可离开座位,走合拍的步子,及做身体动作,还应保持安静,能边听边即兴表演,互相不必语言交流。教师也同时加入学生的行列。
(4)聆听第二部分音乐,要求合着音乐的节拍走路。
(5)设问: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木偶的怎样形象? 3.完整地聆听《木偶步态舞》。
要求学生安静地边听音乐边根据音乐的发展变化即兴地做各人的模拟木偶的动作,把第一、二、三部分的动作有变化地进行表演,看谁做得最好?尤其是“步态”要做得与音乐相吻合。4.小结:音乐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童趣与乐趣。
二、编创活动:节奏问答
⑴节奏问答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像力,是一种较为自由的一种即兴创作活动,没有太多的制约,原则上长度相同即可,但也不是完全一定要一样的小节数。
⑵节奏问答包含诸多音的要素,如力度、速度,以及疏密度等,而问答相当灵活,可以强对强,也可以强问弱答、弱问强答„„。⑶开始可以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在实践中主要是学生间的相互问答,时间上也较宽松,按课堂情况而定,但不宜做得时间太长,视学生兴趣而定。宜每课做些活动,细水长流。
三、课堂检测
指名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四、教学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聆听《猜调》,表演《摇船调》,从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教学重难点: 感悟谜语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聆听《猜调》云南民歌 1.初听《猜调》感受歌曲特点。
设问:你能否听出歌中问什么?答什么?表达怎样的情绪? 2.再听《猜调》设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3.《猜调》是一首一问一答的对歌,这种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见。4.复听《猜调》。
5.分析小结: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
二、表演:《摇船调》
1.由《猜调》导入: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
4.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
6.歌曲处理:学生自由讨论歌曲声音速度等。
三、课堂检测 设计表演歌曲
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表演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四、教学小结。
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也可以自己编,我们下节课交流。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第五篇:5.6 向心加速度教案
第六节 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向心加速度的产生、大小及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线速度方向的变化找出矢量图,利用三角形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进行推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求解 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的推导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归纳法、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用具:
自制教具、多媒体演示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匀速圆周运动中有加速度吗?请你构思一下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应具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始终沿圆周的切线方向,方向时刻变化,因此必有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将受力的作用,这个力始终指向圆心,叫做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其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故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1、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与时间t相对应的末、始两时刻的“速度差”v、称为速度的变化量、简称速度的变化。注意:速度是一个矢量,这里的“速度差”应遵循平行四边行运算法则、不是代数运算。
2、向心加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始终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注意: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所向心加速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因此匀速圆周运动是一个“变加速度”运动。
3、向心加速的大小:
v2r
2anr4、向心加速度的作用效果
向心加速度方向总指向圆心,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故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表示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5、向心加速度与半径的关系:
当线速度相同时,a的大小与半径r成反比。当角速度相同时,a的大小与半径r成正比。
在角速度、线速度不确定的时候,无法确定a与r是正比还是反比关系。
6、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
如图6-1所示,物体从A点经时间t沿圆周匀速率运动到B点,转过的角度为θ,物体在B点速度vB可以看成是它在A点的速度vA(vA=vB=v)和速度的变化量v的合速度。
当t趋近于0时,也趋近于0,B点接近A点,v与 vA垂直,指向圆心。所以向心加速度方向沿半径方向指向圆心。
因为vA、vB和v组成的三角形与OAB是相似三角形,所以
vVA= ABRABv即v=
R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t,得
vABv= ttR 2 等式左边vv即为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当t趋近于0时,等于匀速圆周运tt动的线速度v,代入上式整理得
v2a=.R 将v=R代入上式可得: a=2R
7、一般圆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就是物体运动的合加速度,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时,合加速度必有一个沿切线方向的分量和指向圆心方向的分量,其指向
v2圆心方向的分量就是向心加速度。此时向心加速度仍满足:anR2
R例1:关于向心加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B.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C.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方向时刻改变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也可用avtv0来计算 t解析: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的物理量,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因此A选项错,B选项对。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C选项错。公式a项错。
答案:B 例2:一物体以4m/s的线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周期为2s。这物体在运动过程的任一时刻,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为()
A.2m/s2 B.4m/s2 C.0 D.4m/s2 解析: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即是速度的变化率。有 aD选项正确。
v,可求得a=4m/s2.tvtv0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D选t 3 答案:D 例3: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这该物体从A运动到B转过90角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大小为
方向为(如图6-6-1所示)解析:做A、B两点的速度矢量,并将B的速度矢量移到A点,如图6-6-4所示,则v为速度变化.得:v2v.v与A点速度方向夹角1350斜向左上方。
0答案:2v 速度变的方向与A点速度方向成1350角斜向左上方
(三)课堂小结
1、向心加速度大小的推导
2、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3、向心加速度的几个常用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问题与练习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