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0《落日的幻觉》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个别字的正确读音;积累“绮丽”“绚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词句。
2、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评析文章语言。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培养了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导入。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二、走进作者: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京报集团高级记者、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曾担任组长。
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过程。知识链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幻觉()吟咏()绮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六、精读品析: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七、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板书设计
落日幻觉
黄天祥
` ` 落日景象 幻觉?
现象(逻辑顺序)本质
生动说明平实说明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学习课文之前,利用音乐图片或趣味游戏或深情朗诵,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畅想。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从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到发现生活中的幻觉现象,再到利用所学解释这些现象,最后用文字进行阐释。反馈检测:
1、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如果你是种子,;如果你就是你。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3、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4、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2.A 3.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4.(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落日的幻觉》教案新人教版
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落日的幻觉》教案 新人教
版
教学
目
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积累词汇。(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绚(xuàn)丽:灿烂美丽。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坠落(zhuì)堕落(duî)薄(bî)荷薄(bǎo)饼
日薄(bï)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4、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3、课文4---7段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从现象到本质(原因)—————逻辑顺序
4、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子加以说明。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
如: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好处是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如:第6段“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所以„„ 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四.教师小结 五.巩固练习
1、课后习题。
2、《优+学案》相关练习
六、课堂拓展延伸: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设计: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折射
分享
0 顶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3
《落日的幻觉》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本文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本文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第五篇: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教案
20、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设计: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的填写。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巴蜀英才》上的相关练习题。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原理: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