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

时间:2019-05-15 05:5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

第一篇: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

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论文网

论文摘要:首先概述了得体语言的定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从得体语言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这两个积极方面介绍了其作用;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教学语言与表达形式的单一化等不得体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进行英语学习。论文关键词:语言,得体,英语教学

一、概述

目前学术界研究“英语语言的得体性”问题主要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讨论如何帮助学生习得得体的语言,或是以所有英语学习者为目标人群探讨如何使用得体语言,如对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进一步阐述,阐明言语交际的得体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密切关系,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林大津,谢朝群,2005);以及研究中国英语如何适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标准(韩跃勤,2006)。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师这一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研究教师群体语言得体性的有限文章中,谈到引发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文章比较少。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试着从引发问题的原因入手,探讨如何帮助教师意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对于什么是语言,目前语言学家各持己见,不过大家都认可这样一个定义——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带口语性质的系统(林立,董启明,2004)。语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它可以创造经验,加深印象,也可以建立或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学,那么就要以语言的形式来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要注意言语过程的控制,注意语言的得体。

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和社会语言学都对言语行为交际的得体性问题有所研究,但具体所论述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张志公,1985)。得体可以从语境,交际对象和交际效果等涉及到表达者和受众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其具体含义。即,所谓得体主要是指表达者对受众尊重,并能为受众所理解和尊重,两者之间能产生一种较为友好的关系。

二、得体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也是教师用来传播文化的媒介。得体的语言,除了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1.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得体的教师语言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正如Nunan(1991)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语言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讲授课堂知识时运用得体的语言,在评价学生时,也需要使用得体的语言。好的评价能让学生积极靠近老师,积极思考,勤奋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相反,不恰当的语言则会让学生心生厌感,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予以鼓励,如使用„Good‟,„Welldone‟,„Nicegoing‟,„Excellent‟,这些语言会让学生热情高涨,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并不都是完全正确或完美的。如果学生的回答有一些出入或是完全不搭题,教师的语言在这时就要起到得体的评价学生的作用了。„Youarestupid‟,„Stop,youransweriswrong‟等这些评价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最好的评价是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亮点,加以肯定之后,再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思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它更是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Anton,1999)。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所以交际成为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的平台。

在交流中,由于思维模式、语言习惯,词汇量和语法结构掌握的不同等因素,学生对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在文化背景,语音,词义,句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得体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要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习者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

三、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语言不规范

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Selinker,2001),即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负迁移也叫干扰。应用语言学家相信母语的干扰(interference)是影响任何SLA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一种从母语的语言行为到第二语言或目标语言模式的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TomScovel,2006)。

因此,第二语言教师有时也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出现课堂教学语言不规范的情况,如词序上的毛病,用词不当,词形不准确,搭配不全,语态错误、句法问题以及话语的不完整不连贯等。如:„Canyoutellmewhatdoesitmeans‟,„Whereareyoucomefrom?‟等。

2.教学语言与表达形式单一化

有的词有一个以上的意义(多义词),但是人们在遇到一词多义的现象时,为什么一般不会引起误解呢?这就是语境(context)在起作用,因为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运用。语境(context)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上下文语境,由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这些语言因素所组成;二是情景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所组成,如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客观因素,也包括交际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等主观因素;三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具体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索振羽,2000)。但是学习正确而得体的英语,除了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首先得了解词汇、语法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教学与表达形式的单一化。比如在评价学生时可以不时的换一种表达方式,如„Good‟,„Welldone‟,„Nicegoing‟,„Excellent‟等,这些词可以交替着用。又如在表达“Lucyisawell-nourishedgirl.”,学生不是很理解时,可以换成Lucyisanoverweightgirl.或者Lucyisfat.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得比较好。

3.语音语调不规范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中口语是第一位的”(戴炜栋,何兆熊,2002)。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现今英语教学强调要特别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第二语言习得者不仅关注语言的内容,而且也关注语言的形式,包括教师的发音、语调、语势、语气等。因此外语教师应重视自身语言的标准与规范。尽管学生是语言习得的主体,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在课堂上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模仿教师的语音和语调。因而教师应该加强系统的语音语调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四、解决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有效途径

得体的语言讲述并不单指用词恰当,符合语境,也要包括声音的合适度,语速的合适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由于受传统语法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的影响,英语学习者使用的口头语或书面语虽然符合抽象出来的语法规则,但事实上却脱离了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即,正确的英语在使用环境的约束下不一定是得体的语言(高岩,2007)。因此,受这种教学法影响的英语教师虽能很好的遣词造句,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在恰当的选择和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得体的语言讲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选择得体语言的能力

Turnbull(2001)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目的语来引导学生进行所有的课堂活动,包括:语法分析、各项讨论活动等,让学生习惯目的语的教学。从而引发语言习得的两个重要因素:愉悦和成功。教师课堂部分使用母语授课,剥夺了学生接触目的语的机会(Cook,1991)也不利于语言教学环境的创造,以及目的语思维的培养。

在日常普通的交际情景中,母语的使用者都具有选择得体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发展。但是学习英语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得体与否不具备选择能力,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英语的使用和母语一样,应当同使用环境相协调这样一个问题。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在非英语环境下进行的书本语言教学,学生无法体会到英语在实际交际当中的使用情况,对英语语言文化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缺少直接的感性认识,因此选择得体语言的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能力只有通过正规的训练才能获得。

2.注重表达方式多样化

语言学者王佐良先生说过:“一个胜任的译者需要能够做到遇见一句汉语立时想出几种外语译法,能够在第一种译法碰壁的时候立时用第二、第三、第四种去解围,突破,取得胜利。这就需要他除了比较两种语言之外,还要比较外语内部各种近似的表达手段,不仅比较,而且加以选择。”(王佐良,198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陈述句代替祈使句以表达命令:Ihearsomeoneisspeaking,来代替Keepsilence,或Bequiet.也可以用问句代替陈述句;“Canyouanswerthisquestion?”来代替“Hey,answerthisquestion”。

同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含义,但在长期的使用中又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语义范围,从而使它们并不完全同义,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同义,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替换。

英语同义词的这一特征,学习者在遣词造句时必须多做研究,养成爱琢磨用词的习惯。找出同义词的不同,往往也就找到了自己想用的表达方式。

3.注重语言声音,语音语调

得体的语言讲述并不应该单指用词恰当,符合语境,也要包括声音的合适度,语速的合适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语言声音是传递信息的基本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言语声音的训练,使自身在英语言语输出时所感受到的情绪能与学生所获得的对英语言语信息的情绪相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语速。即输出语言时的言语速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缓,过缓有时会使信息输出过少,不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二是过快,违背信息短时记忆规律,盲目追求快节奏,不利于学生理解。

(2)音量。音量是指人耳对所听到的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也很难很好的把握的问题。若声音太小,传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学生也会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若声音太大,不仅有悖于说话的美感,也容易被当成噪音,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音量进行恰当控制。

(3)语音语调。即言语的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英语抑扬顿挫,讲求音律感,所以语音发得再准,语调不地道的话,说出的言语也不够优美。在进行语言讲述时要使学生在接受语言时觉得优美、生动、悦耳。

4.提升教学水平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输入时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实现语言习得的理想条件是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Krashen,1985)。Swain(1985)提出“输出假设”(output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在意义协商过程中,学习者的输出必须精确,恰当,这就使得教师必须给予学习者准确的输入,注重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英语与汉语无论是从词义,句法结构还是文化背景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语言输入时要注意掌握哪个汉语词汇或句子最能表达英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在词汇方面,英汉语言之间会存在着词汇的外延不同,词义的空缺,词义的冲突等方面的差异。例如,“peasant”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是“apersonwithouteducationorpersonwithroughandunre-finedmanners”,意指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社会底下的人,或者是教养不好的、粗鲁的人是“农民”。但在1949年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农民”却是褒义,完全没有贬义。

对英语教师来说,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语言,固然是理想的途径,但对多数人来说,这毕竟不是现实可行的办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以期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能更好的进行知识输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5.总结得体语言应用经验

教学语言的反馈性是教学课堂用语的重要特征,它充分地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这一特征。它对学生的语用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反馈用语不单单是简单的肯定及否定,对与错的判断。而应是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尝试——错误——尝试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反馈用语的使用得体与否会影响到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教学语言的反馈还要注意反馈的时间性及语言反馈的形式。如不要中断学生的话语进行反馈,改变提问方式,由封闭式提问转向开放式提问。Kasper(1985)指出当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时,教师通常较少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学反馈可适时适量采取“沉默”,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进行自我纠正和自我思考。

五、结语

语言是一种纽带,是一扇窗口。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学语言的恰当使用体现了语言教学的艺术。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语言的质和量,教学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语言的原则和目的,才能使语言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培养选择得体语言的能力,打好语言功底,自我纠正和自我思考。争取在更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习得语言。

第二篇:毕淑敏散文中比喻得体性研究(写写帮推荐)

摘要:文章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对毕淑敏散文中比喻的得体性进行探讨,认为其比喻的运用符合语言语境、文化语境、背景语境和主观语境等的要求,符合得体性原则。关键词:毕淑敏散文;比喻;文化语境;得体性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修辞,提出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据此进一步提出修辞手法的两大分野,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使得《修辞学发凡》成为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张弓先生认为:“把握交际对象;保持自我本色;同语言环境相一致;明确前提;视点适当。”[1]王希杰先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出了得体性原则,大胆陈说,小心求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得体性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2]“得体性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决定话语表达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2]“现在我们认为,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一切其他的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都是这个最高原则的派生物。这个最高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原则。”[2]它是“修辞立其诚”的现代诊释,是对中国古典修辞学传统的回归。同时,他还指出“得体性就是话语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没有得体不得体的问题。”[2]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现象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3]它可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通常指的是语言现象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语言现象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心理背景、文化背景、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与各种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词符号等。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把语言环境分为三类:(1)小语境(context),包括话题、前提和上下文;(2)中语境(situation),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空间,事件;(3)大语境(backgroud)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4] 语言环境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得体性的多层次性。得体性可以分为小语境得体性和大语境得体性。小语境得体性是微观得体性,静态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或话语本身,这是传统修辞学最重视的;大语境得体性是宏观得体性,动态得体性,指的是话语同大语境的关系,也就是对大语境的适应度。下面我将从适应语境的角度对毕淑敏散文中比喻的得体性进行探讨。

一、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语境,即一个句子在更大的语言段落中所处的位置,这是对语境的最狭义的理解。“微观得体性,就是在小语境中,在特定上下文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同其他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搭配要得当,同整个话语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形成有机组合。”[2]因此,我们应该在上下文中去理解某一个词语、某一句话,去分析它的得体性。例(1)更讲究的花砖像是一部有头有尾的小说呢。„„(《腰线》)“花砖”和“小说”是两个不存在任何相似点的不同事物,表面上不存在任何相似点,如果单看这个比喻,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但是如果看完下文,“一款叫做‘爱情鸟’的瓷砖,花砖就有几种格局。一块是来年感只水鸟相依为命,耳鬓厮磨的。这好理解,新婚燕尔啊。再一块就是三只鸟左顾右盼呼朋引类的。这多出来的鸟,可不是什么非法闯入者,而是大鸟们辛辛苦苦孵出的小鸟”,就会恍然大悟:花砖在装饰家庭的同时还显露了主人的文化内涵。例(2)幸福是个哑巴。(《哑幸福》)“幸福”是人们的自我感受,而“哑巴”却是有生理缺陷的个体,两者毫无相似点。如果单从这句话来看,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如果联系它的上一段“幸福很矜持。遭逢的时候,它不会夸张地和我们提前打招呼。离开的时候,也不会为自己说明和申辩。”并认真看了全文就会明白:一个人的幸福要靠自己追求和把握。例(3)我才明白,节日就像一个国度,是有特定的领海和领空的。(《三月,是我们的节日》)乍看之下,“节日”和“国度”之间毫无联系,但是通过后面的说明,“特定的领海和领空”,联系作者正在谈论的话题“三八妇女节”这一女性专有的节日,就很好明白这一比喻了。

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大背景,包括社会生活、民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历史等。文化贯穿于语言的始终,因此,文化语境不仅对语言活动起到整体制约作用,对语义也有不可替代的解释和说明功能。例如:

例(4)上午借,下午还。临到考试,便连书也借不到了。我有时顿感滑稽,觉得自己有点像高玉宝。(《铁马冰河入梦来》);例(5)婚后的男人,太累太累。好像追赶太阳的夸父,一头担着事业,一头担着家庭。(《关于女人和男人的吉光片羽》);例(6)电话像七仙女下凡时的难香,点燃起来,七八个数码拨完,女友的声音,就像施了魔法的精灵,飘然来到。(《午夜的声音》);例(7)处方像一条阿拉伯魔毯。它雪片似的飞着,覆盖住病痛的荒野,托举来康复的远景。(《医生提笔》);例(8)处方像观音菩萨的净瓶,撒出甘露,收伏病魔。有句俗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处方就是剥茧抽丝的能手,把病渐渐地融化了。(《医生提笔》);例(9)我把许多真实的故事砸烂,像捣药的兔子一样,操作不停。我最后制出一颗药丸,它和所有的草药茎叶都不同,但毫无疑义,它是它们的儿子。(《炼蜜为丸》)在这几个比喻句中,喻体分别是“高玉宝”、“追赶太阳的夸父”、“七仙女下凡时燃起的难香”、“阿拉伯魔毯”、“观音菩萨的净瓶”、“捣药的兔子”,它们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自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素养作基础,是无法理解这些精彩比喻的内涵的。

三、背景语境

背景语境指背景知识、社会常识、专业知识等构成的语境,它不像文化语境那样一定与民族性相关,但它构成了理解语言的一种重要语境。比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或者说语言使用者在这两种概念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对于语言接受者来说,他要寻找这种关联,要通过喻体来理解本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整个比喻的把握依赖于喻体部分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或社会常识。例如: 例(10)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之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时日,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的证据》)作者认为教养的形成如同做成香喷喷的面包,要有“酵母”发酵过程、适当的“烘烤”过程等才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揭示了教养是通过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这一道理;同时教养是一张X片,通过它看到的不是皮肤而是骨骼,因此教养不是外表,靠化装可繁花似锦,它是内在素质的表现。

例(11)真诚是爱的风向标,当一对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向直抒胸臆,爱的台风就亮起来了。(《爱最怕什么》)“风向标”是用来观察风向、预测天气的,在这里,用来形容“爱”,形容“真诚”,如果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向直抒胸臆”,那么“真诚”这一“风向标”就发挥它的作用,“台风”(这里比喻矛盾、隔阂)即将来临。

四、主观语境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比喻的确切意义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直接相关,这种主观意图就属于主观语境。对语言接受者来说,比喻的准确理解必须符合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当然,主观语境不仅仅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还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信仰、感情状况、当时的心境等。信仰、主观目的、甚至当时的情感状况不同,同一个事物在语言使用者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海洋,可以是“咆哮的大海”、“狂怒的大海”、“跳跃的大海”、“傲慢的大海”、“荒凉的大海”等等。仍是那个大海,但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大海的比喻意义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如果对主观语境不能很好地把握,就难以准确理解一些相关的比喻。例如:

例(12)草原在午后阳光灼热的呼吸,波光粼粼,犹如晃动着的九天而下的玄紫色纱幕。脚旁的小草,像无数神奇的吸管,把苍黄大地的水分,变成了绿色油漆,不慌不忙地涂抹在自己向阳的叶面上。野花英勇地高举着花茎,把小小的花盘,骄傲地迸裂到近乎水平的角度,竭力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好似一个细胳膊的小伙子,一往情深地仰着脸,向蓝天求爱。(《大雁落脚的地方》)这段话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午后草原的美丽景色,而且通过“晃动着的九天而下的玄紫色纱幕”、“无数神奇的吸管”、“绿色油漆”、“细胳膊的小伙子”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草原的深切感情。

例(13)她(母亲)是低垂的五谷,她是无尽的蚕丝,她是冬天的羽毛和夏天的流萤。她是河岸的绿柳依依,她是麦田的白雪皑皑。她是永不熄灭的炉火,她是不肯降下毫厘的期望标杆。她是成绩单上的一枚签名,她是风雨中代人受过的老墙。她是记忆中永恒年轻的剪影,她是飓风中无可撼动水波不兴的风眼。(《当我们想家的时候》)作者连用十多个比喻,通过“低垂的五谷”、“无尽的蚕丝”、“冬天的羽毛和夏天的流萤”、“麦田的白雪皑皑”、“永不熄灭的炉火”、“不肯降下毫厘的期望标杆”、“成绩单上的一枚签名”、“风雨中代人受过的老墙”、“记忆中永恒年轻的剪影”、“飓风中无可撼动水波不兴的风眼”这些和我们生活相关的喻体,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高大的母亲形象。

例(14)疼痛撕下面具,暴躁起来,如长鞭驱赶大批毒蛇,从我体内的某一处出发,在腔内翻转腾挪。疼痛好似优异的体操运动员,精彩地练着它们的托马斯全旋。无数火红的信舌狂舔腑脏,烙铁般的疼痛如霞蔚蒸腾而起。(《无胆之人》)在这里,作者用“长鞭驱赶大批毒蛇”、“ 优异的体操运动员”、“无数火红的信舌狂舔腑脏”和“霞蔚”形容自己胆囊发炎时疼痛的感觉,让读者宛如有了切身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张弓.汉语修辞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M.Black.Models and Metaphor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4]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第三篇: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言

摘要: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关键词:体态语 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有着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体态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在新课程改革中,幼儿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双主”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表情运用的艺术(facial expression)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怒、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体态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为高兴,笑若桃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二、课堂“第二语言”--手势(gesture)运用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所想要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性质。如:在教英语句型时,指着自己的衣着或可能带有的教具,来教“this is a jacket/coat/map/bag/…….”或者在教“he is not ……”时就摇手,“he is tall.”就用手量高处或者“she is five.”时,就伸出5个手指。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向着自己招动),“it’s ok!”(向上起拇指或做ok手势)等。再如在教幼儿生“car”时做开车的动作,教“watermelon”时做抱西瓜的动作,教“doll”时做抱着娃娃睡觉的动作……这些,都使幼儿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同时增进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三、眼神的运用艺术(eye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可见,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地盯着天花板或窗户,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我国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就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眼神。教师就应从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提高效果。

如何看学生眼神行事呢?教师在讲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个别学生听课不认真,也可以通过这种环视,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认真听讲和学习。

四、身体距离的运用艺术(body distance)

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

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可以控制课堂,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如有学生在领读时开小差,当老师走近他的时候,他会自觉地跟上来。做听写练习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地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视。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以无声胜有声,使之最优化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巧用激励性语言

让激励性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游刃有余”

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都喜欢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 和发自内心的赞美,这会让他由此充满自信。激励性语言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激励性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同时也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赞扬、激将鼓励等风格的语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励性语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杰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语言应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敏感、焦虑、易嫉妒、好胜心强,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即学生有被尊重、被表扬、被认可的需要。在课堂上,在写作业时,他们都有被赏识的欲望,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如果精神上的需要长久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因此,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着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适时采用激励性评语,提出富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的目标,能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兴奋剂”。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它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学生进行适时地肯定和赞扬便是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途径。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应用

激励性语言具有鼓动性强、刺激性强和效果明显等语言风格特征。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看法变成学生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言语,适时地运用轻松、幽默、亲近或友好的语言缓解和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或教学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达到心灵的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是简短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要不断提示之外,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或者将问题改一下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使用激励性语言评语则是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针对性地使用激励性语言,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自然会采取和老师合作的态度,共同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这样既可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是比较紧张的,教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不紧张了。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词不达意时,教师应该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该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的,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得很好的!特别对于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多鼓励,绝不能使用损伤他们自尊心的污言秽语。如果他们答对了,教师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赞扬: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主动探学了。

二、激励性评语在作业批改中的充分应用

作业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反馈。教师除了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对作业如何评价也应该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使用激励性语言,也不能忽视作业评语。教师应该用心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有改变,是否有进步的变象。作业便是一个反馈的镜子。如果我们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作业上给予学生一个激励性的评语是有必要的。如果说批改作业是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那么作业评语则是情感输出的载体,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态度和意见,也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或否定。只有评语才能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评语虽小,作用很大:它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渲染英语学习气氛的良好作用。

例如:在节假日或某学生生日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祝愿语: Happy Mid-autumn festival!/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Enjoy yourself in the coming holidays!/Happy birthday!/Many happy returns!又如某个学生因为生病缺课,作业完成得很糟糕,教师就要说一些安慰的话:

Lily, you have made a few mistakes in your work.I know that is because you were absent„I think it is only natural.Dont lose heart.I am ready to help you.再如某个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失去信心,教师就要写上些话语激励他不要气馁,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考试取得好成绩: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didn’t pass the exam.I hope you are not too disappointed.I want to cheer you up with the saying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I hope to see much improvement in your future studies.快要进行某次考试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写评语,以鼓舞他们的斗志: There are a few days left.I hope you can go over you lessons carefully.I wish you great success in the coming exam.就整个英语教学而言,写作业评语可以说是一个细节,但却是重要的一环。凯洛夫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我们的英语教学就会变得高效而富有情感魅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能使作业批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英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性格使用激励性语言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性格,作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每个学生的特性以及心理特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使用不同的评语。譬如及时捕捉学生在会话、发音、写作、书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一面,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即通过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甚至可以做些夸张的评价。即所谓“放大优点(或特长),忽视不足(或缺点)”,紧紧抓住中学生爱听表扬(肯定)的心理特点,在适当时候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不要吝啬我们的“好话”。这一点正是我们架起与学生沟通、交

流的桥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前提之一。例如:某个同学性格很内向,很少在课堂上发言。有一次我从他的眼神中感觉到他知道答案,便及时叫他回答。第一次回答时声音很小,我鼓励他不要怕说错,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次他便大声地回答了问题。通过几次鼓励,他现在已经能够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还有一名同学因为学习习惯不太好,在大部分老师的眼中是个不求上进的学生。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他的作业写得很整齐,从作业上可以看出来,他在写的时候确实很认真。因此我便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Your writing is very good.Keep on!Will you?”从此以后,他无论上课还是写作业都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

曾经见到这样两句话: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经常地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不断地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挑战自我,再加上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一定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第五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方法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进入八十 年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 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人教 社JEFC新教材的编者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会话题材比统编旧教材分 别增加了10.2个百分点和36.2个百分点。这表明: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 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下面结合JEFC新教材,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越来越多 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 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JEFC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 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 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 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JEFC新教材第一册的LessonⅠ为例,其中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 ning,teacher!”(教师,您早!/ 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不能说“您早”。在汉语 中可以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上此课时,我们有必 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Mr,Mrs××; 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还可以直呼其名。这就 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的比较。例如:在建议表达上,英国人说“Let's go!”(我们走吧!)美国人说:“ Shall weleave?”(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Let's go!” 有命令之意,很不礼 貌。因此,我们在讲授第二册 Unit 6 “Shall we go to thepark?”时,就应该让学生注意“Shall we „” 和“Let's „” 作为两种不同建议的表达方法在使用上的区别。JEFC新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 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我们都可将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学生 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面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但在比较中应让学生注意正确对待异国文化,既 要防止对异国文化过高评价,也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

二、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 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JEFC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 name,old , dog,pork,beef,look out ,breadfast,takeaway food, sports,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对这些具 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 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 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 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 ”和“ 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 break ”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 ”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我们应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的掌握英语的目的。

三、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

由于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JEFC新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帮 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 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例如,在讲授第二册的Unit 20 Whatdo English people eat?时,我们就可以将西 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 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 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象课本中出现的“hambur ger,sandwich,chips,fried chicken ”等 take-food就应运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又如:Unit 24What doyou have to do ?的Lesson95,请看其中的一段:

Mrs Brown went to her doctor.“Doctor, I'm not feeling well,”she said…

The doctor looked over Mrs Brown very carefully.At lastshe said,“There's nothing much w rong with you, but I'mafraid you're eating too much!”

“I don't understand!What do you mean ?” asked MrsBrown.“I mean you eat too much food,but you don't take enoughexercise,”said the doctor.“Oh dear!You mean I'm too fat ? That's a problem!”saidMrs Brown.“What do I have to do i f I want to be thinner?”

实际上这里反映英语国家委婉语和禁忌语的文化特色。在中国,人们询问体重、年龄、收入、婚姻等似乎 是常事,但在英美等国家,这些“privacy”都是尽力回避的,特别是女士们,对体重和身材是很敏感的,她 们认为说某人“胖了”是对别人不尊重,是不礼貌的语言行为。所以,这里医生只能委婉地说道:“You're e ating too much.”以此避免使用“You are getting fat.”并建议到“You have to eat lessfood.—and you also have to take more exercise.”

此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文化知识。JEFC新教材的课文注释,不仅仅局限于 语言难点及其翻译,而且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第二册Lesson 79的注释Ⅰ。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语人通常在茶(多为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 ”,而不要望文生义地译成 “red tea”。

图文并茂是JEFC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有些插图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外,还可以从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如第二册Lesson 90 中一幅插图是一群英国人在寒冷冬天排队等公共汽车,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这说 明他们除办事讲求公共秩序外,还注意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侵犯别人的空间。这是他们注意“个人 隐私权”的反映,实质上这也是对课文中“ 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 , If you jumpthe queue, o ther people will not be pleased!”最好的解释。

四、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化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 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 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 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 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 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 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 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 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 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下载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得体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态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体态语言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2005.6 陈莹所谓体态语言,是指运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的无声语言。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接受的信息总量中......

    体态语言--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

    体态语言——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第二语言 车头中心学校戴晓平电话:*** 【摘要】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亦称“人体示意语言”、“身体言语表现”、“态势语”、“动作......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摘 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肢体语言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非常有益。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肢体行为、动作、表情等无声语言配合讲解......

    浅议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得体、恰当的体态语言配合着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形象生动地活......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校园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可以在许多语......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肢体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建强 (甘肃省秦安县中山学区 北庄小学 甘肃 天水 741614) 摘 要: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英语教学分析

    祁山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一种语言工具,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我国在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同样体现出了它们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