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移民扶贫的思考
关于生态移民扶贫的思考
生态移民,既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又可有效改善民生,是海南精准脱贫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移民扶贫的推进,要将易地搬迁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要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海南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在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时强调,要立足绿色发展,探索具有海南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生态移民扶贫是海南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切实改变贫困农村落后面貌,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精准扶贫思想要求在实践上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这意味着精准扶贫要遵循区域性特征。海南精准扶贫既具有与全国精准扶贫的一致态势,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海南最大优势是绿色环境。这一特征决定了海南精准扶贫实践中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底色不能动摇。
从理论上讲,贫困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往往紧密相连,因此,生态移民自始就与扶贫相关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移民有两大目的:一是为了保护或修复生态环境;二是改善民生。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大背景下,生态移民被赋予了减贫的重要功能作用,生态移民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形式。海南生态移民扶贫,主要是在坚守生态红线、立足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将生活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村人口(主要是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等少数民族县市)适度易地搬迁,按“美丽乡村”标准重建等。
目前,海南有5个国定贫困市县,300个贫困村,既有连片的贫困区域,也有分散的贫困农户,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一现实决定了生态移民扶贫在海南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最近海南新出台的《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海南需实施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有五指山、屯昌、乐东、白沙、琼中5个市县11个村,人口总数547户2228人,其中建档立卡为194户823人。这一规划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同步、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协调的原则。海南生态移民扶贫探索实践表明:生态移民扶贫只有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脱贫有机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才会更有成效。
生态移民扶贫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移民扶贫要坚持保护环境和脱贫并重。因此,生态移民扶贫要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产业是脱贫的支撑,只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能找到生态移民扶贫的真正突破口。海南《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实施绿色产业脱贫”。这就是说,海南生态移民扶贫只有以绿色发展为指向,牢牢抓住生态经济增长点,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贫困问题。
通过培植特色产业,激活“造血”细胞。生态移民扶贫,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一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区域名片,如琼中的绿橙、白沙的绿茶等,同时,推动绿色农产品向精致化、集约化、外向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中部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着力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特色,把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转化为扶贫富民的新动力。
通过创新产业模式,疏通“活血”脉络。一要实施电子商务脱贫。充分利用“互联网+”,抓住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我省布局的契机,培育农村电商队伍,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平台,引导、带动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二要强化科技扶贫。通过订单培训、创业培训等形式,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精准培训,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确保其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三要强化利益联结。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吸引贫困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社入股,将分散弱小的贫困户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贫困户资源向股权、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转变,确保贫困户户户有股份、年年有分红、持续增收有保障。
目前,我省生态移民扶贫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移民自愿原则;二要制定生态移民配套政策措施;三要把生态移民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四要完善生态移民后续保障体系,实行移民社会保障优惠政策,提高移民在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补助标准等。
生态移民扶贫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首先,生态移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移民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得到有效治理。通过移民进行封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有效抑制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以及对珍稀动植物的影响。
其次,生态移民扶贫,可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往往是生活艰难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保护了山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地处生态核心区的琼中红毛镇合老村以及营根镇百花村已经启动了整村易地搬迁计划。年底之前,合老村将整体搬迁到距离生产用地约1.5公里处,建设合老新村,按照“富美乡村”创建标准建设,每户免费提供两层楼的居民住宅,建设面积142.02平方米;配套建设包括新村路面硬化美化亮化、给排水电气照明等工程;产业发展集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届时,全村贫困户一举脱贫,并生长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生态移民有利于探索特色城镇化之路。海南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城镇化建设三位一体,通过保护生态而移民,通过生态移民而扶贫,通过聚集生态产业和人文风情而城镇化,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把他们集中起来,可形成新的村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无疑是城镇化建设新的尝试。
第四,生态移民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生态移民迁出地区由于受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交通闭塞的影响,基础教育极为薄弱,生态移民有望改变这一状况。昌江的教育移民工程就很典型。昌江王下乡地处霸王岭深处,当地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功能齐全,是一道靓丽的天然生态屏障。而居于此地的百姓却处于“刀耕火种”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对霸王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2006年始,昌江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将当地的孩子接到县城读书,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扎根于城镇。这种教育移民的方式,逐渐减少了生态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并改变了他们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篇:扶贫生态移民感谢信3
感谢信
尊敬的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
您们好!
感谢你们在繁忙之中来看我的信,很高兴能为你们写信。希望赵书记、陈省长不要嫌弃,我只想对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就是谢谢赵书记、陈省长,是你们拿钱给我们修了新房子,在说,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出头的农民,你们是省里领导。我叫张月进,55岁,老家在沿河县泉坝乡泉堡村。我们全家在今年9月十几号就搬进了新家。
以前,老家在香盒岩大山的半山腰,那里马路又窄,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般车子开不进去,整个寨子又缺水,生活好困难。全寨子大多数的房子都透风漏雨,有的房子都要倒了,而且还怕后面山上垮下来。
我们家田和土都很少,大概只有4亩吧,且田和土都不肥,而且大多分布在斜坡坡上,用牛耕点都不方便,真是“下坡闪断脚,上山累死牛”!尽管我们辛苦劳动,但粮食收入总是不高,而且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所以家庭生活仍然很困难。
村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到乡里学校读书,来去要3个多小时,好多人家只好让家里的一个大人陪着孩子们到乡里学校上学,专门照顾小孩。以前我儿媳妇就是在乡里小学陪着小孩上学,这样,我们全家就靠我和我儿子2个人。
赵书记、陈省长,现在我们搬进了新家,离开了原来那个老地方。现在新家就在乡里街上,新家周围都是新房子,都是我们寨子上的人。听乡政府的人说是你们出的主意,叫扶贫生态移民,拿钱来我们修的。新家到处都是漂亮整齐的2层砖房,街道又宽,路面干净,还配有专门打扫街道的,街道两边还安有路灯,晚上经常和邻居在街上走走,聊聊天,总是觉得政府好啊,共产党好啊!。由于家离学校都很近,我儿媳妇不在陪孩子上学,就在新家一楼门面看杂货店,做起了小生意,我和我儿子就在工地上班,全家都同时挣钱,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以前多了近3千元,家里生活好多了,我们也过上了乡里人的生活。赵书记、陈省长,这可是我们几代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呀!
赵书记、陈省长,我们的生活是你们给我们的。我们感谢生态移民政策!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谢您们,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祝赵书记、陈省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泉坝乡移民:张月进 2013年12月18日
第三篇:全州扶贫生态移民会议发言材料
***2012年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2年8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推进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情况。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生态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项目实施。组建正科级的常设机构---生态移民办公室,落实编制10人,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目前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二)计划下达情况。我县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经省发改审查,确定搬迁规模为五个点350户1707人,计划总投资2048.4万元(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194.9万元,地方配套853.5万元)。其中:**点150户747人,投资896.4万元;**点90户453人,投资543.6万元;**点40户185人,投资222万元;**点40户184人,投资220.8万元;**点30户138人投资165.6万元。
(三)资金到位情况。截止目前,累计到位资金1294.9万元(财政扶贫发展资金1194.9万元,地方配套1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到位100%,地方配套资金按项目实际进度进行配套。
(四)工程建设推进情况。目前,各安置点已完成了方案的编制、安置点的规划、地基平整、建房备料等工作。**
安置点还完成了防洪堤配套建设设施240米、**安置点正在进行道路(街道)硬化工程、**安置点开始打造房架。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80万元。其中:**完成50万元,**完成90万元,**完成37万元,**完成82万元,**完成21万元。提前实施**生态移民安置600户2760人,目前已完成征地补偿工作和场地平整工作,正在进行基础开挖。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一)多方统筹,整合人财物。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交通、住建、水利、文化教育、卫生、林业、农业产业、创业就业、电力通讯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安置房建设以政府主导为主,安置点群众自建的方式全面推进。
(二)切实落实好补助资金,确保搬得出,住得下。在切实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采取老百姓自筹1/
3、协调贷款1/
3、国家补助建房1/3的方式,确保农户搬得出,住得下。
(三)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加快城镇化建设。全力加快搬迁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向园区有序转移,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搞好产业服务,确保稳得住能就业。把发展产业,增强迁入群众创业就业技能作为生态移民工作的重点。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企业落户开发区,为搬迁群众提供富足的就业岗位。结合园区实际和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大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进厂就业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在每个移民点均建门面房,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创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建设以**为代表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使搬迁群众通过农畜种养解决就业。
(五)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搬迁农户后续有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移民子女初中毕业生,可在县职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扶贫生态移民自主创业,享受各级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并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上限。自主创办以吸收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为主的微型企业,享受“3个15万元”的扶持措施。对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的搬迁户,三年内给予相关税费减免。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
(六)加强对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的督促检查,做好监管工作。建立健全检查督查机制和制度,成立工程建设督查工作组,明确职责和任务,定期(周)和不定期对扶贫生态移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我们相信,有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按时保质完成全年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任务。
第四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精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3〕3号)和铜仁市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会议等精神,为实施好我县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效改善我县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村贫困农户生存发展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偏远落后地区人口战略转移,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采取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结合起来,与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与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学、和谐、有序搬迁。确保扶
精
精
贫生态移民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调配整合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统筹全县优势政策,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从而破解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尊重群众意愿,认真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搞强迫命令、强搬强拆,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2.坚持统筹安排、整体搬迁的原则。把生态移民与水利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工业园区移民、县城新城区规划移民、以工代赈移民等结合起来,采取政府帮扶、金融支持、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的方式,以自然村寨、村民组为单位整村整组整寨搬迁。
3.围绕县城新城区规划,坚持产业带动、集中安置的原则。以县城棚户区改造、三大工业园区和塘头、许家坝、大坝场、张家寨等集镇为主,同时在长坝石林、白鹭湖库区等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一批生
精
精
态旅游集镇,坚决杜绝从农村搬到农村,全部实行集中安置,不搞散 户、零星户和插花安置。
4.坚持就业优先、社保同步的原则。以就业转移安置为主,社保同步跟进,统筹解决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放宽条件,制定奖励和激励措施,使部分移民能到园区企业就业,能到城市就业或从事三产服务业。充分用足用活用好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将移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移民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5.坚持房屋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县人民政府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主体,负责统筹安排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统筹制定配套政策和整合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移民搬迁点,统一设计移民安置房样版图,统一实施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统筹抓好安置房建设。
6.坚持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搬迁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农户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工矿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搬迁后原有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经果林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消除贫困与改善生态双赢的目标,促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精
精
(三)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五个原则、五个结合、五个创新工作总体思路。即:以搬得出、有保障、奔小康为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建设、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特色小城镇相结合,实现对象范围创新、建设方式创新、金融贷款支持创新、房产权属确认创新、后续管理创新。举全县之力,在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集中打造桃园万人安置点,建设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四)目标任务。
2013年,思唐镇、青杠坡镇共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1161户4500人。其中,思唐镇双塘村桃园安置点362户1500人,思唐镇城北社区安置点638户2250人,青杠坡镇楠木王村盛云新区安置点161户750人。
二、移民对象和安置方式
(一)移民对象。生态移民搬迁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居住在一、二类贫困村中的农业户;
2、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缺水缺电、精
精
不通公路、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土地负载过重,人均耕地少于0.64亩(下等质量),即使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在当地仍难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户;
3、生存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且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建设成本高,只有通过生态移民搬迁,相对集中进行扶贫的农业户;
4、自愿搬迁,且通过
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脱贫致富的农业户。
三、建设内容
新建扶贫生态移民住房1161套11610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2.2公里,架设供电线路6公里、安装变压器10台及1161户入户电线电表,道路硬化35000平方米,建设1个集贸市场2000平方和绿化亮化及排污设施建设。
四、投资补助标准及资金来源
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9000万元(不含农户建房自筹资金)。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5400万元,市、县级财政资金3600万元。
(一)住房。投资5400万元,按人均1.2万元进行补助。全部由中央及省补助。
精
精
(二)基础设施。投资3150万元,按人均0.7万元进行补助,由市级财政配套及县级整合项目,整合资金解决。
(三)征地费用。建设用地征地投资450万元,按人均1000元全部由县及项目乡镇负责安排落实。
五、桃园安置点集中安置建设规划
2013年桃园安置点在做好2012、2013年的安置任务外,要认真做好集中安置10000人,2200户的规划任务。将桃园安置点打造成全省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亮点工程。
(一)安置点规划建设规模。桃园安置点整体规划征收土地面积200亩,拟修建220000平方安置房,安置10000人,2200户农户。
(二)安置点规划建设进度。2012年安置495人,120户;2013年安置1500人,362户;2014年安置5200人,1119户;2015年安置2805人,599户。
(三)安置点规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33000万元。其中,住房26400万元,基础设施6600万元。资金来源,总投资33000
精
精
万元。其中,中央、省补助资金12000万元,市、县配套整合资金3400万元,移民自筹17600万元。
六、配套政策
(一)住房政策。扶贫生态移民住房执行人均15—20平方米、户均80—120平方米标准,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进入城镇安置的,为每户移民配套建设一个门面或摊位。对每户移民搬迁建房协调解决小额贷款3—5万元,期限15年,宽限5年,政府贴息。住房个人10年内不得转让,但可以抵押,10年后产权归农户所有。移民搬迁后原有
住房予以拆除,由当地政府组织复垦或进行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移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或租住廉租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移民安置房建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
(二)土地政策。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统筹解决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用地,用地指标单列管理。实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置换成扶贫生态移民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安置地政府统筹使用。减免办理土地、使用等相关费用。涉及的征地、拆迁等问题由项目乡镇政府统筹解决。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以股份合作
精
精
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
(三)就业政策。拓展扶贫生态移民就业途径,促进扶贫生态移民稳定就业。对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以及对4050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等途径,促进移民稳定就业。
(四)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依托城镇、工业园区,引导和扶持扶贫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县人民政府设立扶贫生态移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扶贫生态移民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在专项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对吸纳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的旅游项目,县财政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
(五)社会保障政策。扶贫生态移民必须是农村户籍人口,搬迁户数统计以2012年12月31日户口簿为准。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对孤寡、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当地政府统一集中供养;符合条件
精
精 的扶贫生态移民(新建安置房不作为衡量条件)全部纳入低保。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扶贫生态移民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由迁出、迁入地县级政府安排做好转移接续工作,解除扶贫生态移民后顾之忧。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鉴于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县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充实思南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 组(另行文),并明确成员单位相应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项目乡镇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成立相应机构,抽人办公,落实经费,制定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实现责任到人、措施有力、抓出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抓,处处有落实、齐抓共管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合力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编制扶贫生态移民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扶贫生态移民专项资金,牵头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工作;县扶贫办负责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建设,并会同县农牧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县级匹配资金的安排和资金拨付、监管工作;县住建局
精
精
负责协调推进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绿化、亮化工程和排污设施建设;县国土局负责土地调整、建设用地安排及土地整治,保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道路建设;县水务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供水工程;县供电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电力设施建设;县工商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集贸市场建设;县文旅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广播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县人社局负责职业技术培训;县民政局负责协调社会保障有关工作;县公安局负责落实扶贫生态移民的户籍工作,并制定放宽移民入城条件、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的相关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做好移民子女入学安排及落实学生入学优惠政策等工作;县新闻中心负责协调做好工程实施宣传报道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与地质灾害移民、工矿区移民、以工代赈移民、水利等工程移民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
(四)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起点、高标
精
精
准规划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步到位。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按程序规定进行项目论证和审批手续。按照审批的工程建设方案,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加快工程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监
督与管理,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制,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五)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好用好扶贫生态移民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加强审计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六)加大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督查,确保工程落实。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纳入乡镇和各部门的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县目标绩效办组织考核。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行一周一次上报、一月一次调度、两月一次检查、一季度一考评、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制度,对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乡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拖延塞责、不能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乡镇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本《实施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县政府督查程序,由县政府督查室会同县发改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等部门督办落实。
精
精
精
第五篇: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办法
巫溪县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逐步改善我县高寒、边远山区农民的生活在、生产条件,根据《重庆市扶贫开发规划》和《重庆市易地扶贫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办法。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长作组长,分管县长作副组长的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县发改委、财政、扶贫、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房管、城建、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税务、工商、电力、信合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领导全县的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发改委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
二、基本原则
实行政府计划、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选址、城镇为主;自愿搬迁、自主择地;适当补助、政策配套。坚持“四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和分渠道拨付补助资金)原则,切实抓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力争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尽快脱贫致富”目标。
三、实施对象和条件
(一)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对象
1、分散搬迁对建卡贫困户为主;整体搬迁包括建卡和非建卡贫困 户。
2、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属实施对象:一是2006年12月31日后迁入和户口一直不在当地或已农转非的;二是在实施前已搬迁到本村以外(包括县内、县外、市外)居住而户口暂时没有迁出的农户;三是为享受补助政策临时从外地迁回的农户;四是在此之前已享受过国家易地扶贫或其他移民补助政策的;五是水库移民。
(二)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自然气候及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瘠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不具备生态发展条件的农村贫困户。
2、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信息闭塞,修路、通电、人畜饮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过大,短期内难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扶贫开发和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的农村贫困户。
3、居住在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发生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
4、《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规划》中明确的其他农户。
四、安置形式
1、易地扶贫、生态移民,采取县外安置、分散安置、有土安置、梯度搬迁的方式。
2、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要纳入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分户实施。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主的方式,由户主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在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中要尊重移民意愿,并按照统一规划布局修建,在建设过程中移民户要参与项目的监督、管理和验收。
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负责落实,达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要求。
3、敬老院安置
凡属搬迁范围,并完全符合进敬老院条件和独身的弱智特殊群体,由民政部门审核后安置到当地敬老院。
五、资金补助标准和方式
经验收合格的县内落户的搬迁户,按4000元/人的标准实行补助,县外落户的搬迁户,按5000元/人的标准实行补助,由县扶贫办和发改委负责相关具体工作。
六、配套政策
1、土地、山林、房屋政策。搬迁户在迁出地留下的土地、山林、宅基地交集体所有,由集体管理和经营,原来居住的房屋必须自行拆除。条件成熟的乡镇可探索成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林地托管中心”或“土地林地经纪公司”,由托管中心或经纪公司对土地、林地进行集中经营管理。
2、户口政策。所在搬迁农户应自行负责办理户口迁出,迁入相关手续,安置到敬老院的由民政局、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办办理相关手续。公安部门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除工本费外免收其它费用。
3、退耕还林政策。农户搬迁后,继续履行国家退耕还林义务的,可继续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相关补助政策。
4、税费优惠政策。搬迁农户在搬迁过程中,购买农村空置旧房的,免除相关费用。新建房屋的,免收工本费以外的所有费用。允许易地搬迁户用原有的宅基地置换符合有关规定的地块易地建设住房,国土部门负责办理手续,不收取费用。
5、对移民搬迁中,因不需在迁出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节约下来的通达或通畅资金和安全饮用水资金,投入到迁入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6、对搬迁到集镇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户,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7、易地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户,可优先安排他们的子女进行中职教育或劳务技能培训,解决务工就业问题。
七、工作步骤和程序
1、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公布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实施方案和细则。
2、公示搬迁范围内的农户名单地。
3、搬迁范围内的农户填写《巫溪县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申请表》,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当地村支两委进行审查,并由乡镇党委政府书记、乡镇长签字盖章后,上报县扶贫办和发改委。
4、县扶贫办、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搬迁户及拟迁地实地考察、申核、确认。
5、经县扶贫办、发改委审核确认后,下达自愿搬迁批复,乡镇党 委政府指导组织农户自行搬迁。
6、搬迁户完成搬迁及相关手续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验合格后,申请县扶贫办、发改委验收。
7、验收合格的搬迁户,由县扶贫办、发改委一次性兑现补助资金。
八、组织实施
1、县扶贫办、发改委负责整个搬迁工作的协调、联系、验收、资金补助等工作。
2、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成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组,制定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并根据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和当年的搬迁安置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做好搬迁政策宣传及其它相关工作。
3、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档案,做好项目的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工作(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户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一户一档,一乡一册。
4、迁入地的相关乡镇协助当地村和搬迁户解决搬迁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5、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完工后,由乡镇按验收要求逐户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申请县扶贫办、发改委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搬迁户确定情况、当年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任务完成情况、建(购)房面积及房屋质量情况、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搬迁补助资金到位兑付情况、档案资料管理情况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要通报批评,并 限期改进。
九、验收标准和条件
1、搬迁农户必须是经扶贫办、发改委审批同意;
2、迁入地具备五通条件,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3、搬迁户房屋、土地、户口手续完备;购房的必须是安全住房,房屋面积人均15平方米以上,每户不少于40平方米。
4、搬迁户原居住房屋全部拆除,土地、林地交归集体。
十、实施时间
本方案从2007年7月10日起执行。
十一、本办法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县发改委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