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先师孔子教案
第1课 先师孔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运用历史图片、材料,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辨析,形成对孔子思想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含义和关系。
2.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授课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为什么国内外会有那么多地方开展祭孔活动”,“为什么孔子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内容——《先师孔子》。
教学主体:
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1.尼山降圣,生逢乱世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
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1)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①大背景:“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
②小背景:“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综合探究1: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2.杏坛授业,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
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自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
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综合探究2:你能说出孔子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吗?
综合探究3: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思考:久远的年代是指?欧洲为什么承认孔子的思想?
3.周游列国,直道而行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由于齐人离间,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
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综合探究4:《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通过老子的赠言,你觉得孔子周游列国,最终无果而终的原因有哪些?
二、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奠基 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儒家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正是由于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纠正这种时弊,唯一可靠的途径就是重建周礼的权威。孔子希望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期待社会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
综合探究5:什么是“仁”?什么是“礼”?“仁”与 “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可是这种愿望能够实现吗?
孔子学说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礼仪传统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要求。“人而不仁,如礼何?” 只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便是仁!“仁”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心底最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难以摆脱、最本能捍卫的血亲观念之上!这就是爱!
总结: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仁者爱人”→“仁政”、“忠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克己复礼”→“等级制度”、“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说“隆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贵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儒家学说正是以“仁”释“礼”,“仁”、“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2.中庸之道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综合探究6: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不讲原则吗?是墙头草两边倒吗?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并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还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三、万世师表——文雅君子,民族之魂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万章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
四、课堂小结: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一般人并不追究它的来源,但你若有兴趣去追寻,就会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
课中思考题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阅读与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孔子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提示: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学说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欧美各国,在各地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孔子的世界影响可以与释迦牟尼、基督耶稣比肩而立,《论语》的教化作用可以与《新约全书》媲美同辉。孔子的思想学说“厉万世而炽热,布四方而新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与探究】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梁启超是从哪些方面评价孔子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提示:梁启超从孔子是“教主”(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学问家、政治家四个方面评价他孔子。梁启超认为,孔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主、教育家、学问家、政治家,其成就与贡献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超越时空,影响深远。梁启超对孔子的评价客观、中肯、全面。
【自我测评】
结合孔子的生科、思想和政治主张,分析他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示:
1、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2、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得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教学补充资料:
1.孔子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儒学在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韩国尊儒最甚: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韩国不仅拥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而且在20多所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韩国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1960年,韩国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韩国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第二篇:孔子游春,教案
《孔子游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逸”的本义以及新词“飘逸”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简练概括。
4、学习第一段,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泗水美景以及大自然的伟大。
5、背诵第二自然段。能仿写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式。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简练概括。2.能仿写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孔子”,请生介绍孔子是什么人?有什么著作?他的名言? 2.补上“游春”,顺带说“游春”就是如今的“春游”。3.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词。出示:
泗水 广袤 飘逸 凿石壁 蹲着(1)指名读,齐读。
(2)理解“广袤”的含义是:土地长和宽。东西的长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和天空的广阔。
(3)知道“逸”的本义是兔子跑得快的意思。指导书写“逸”,注意笔顺,描红。理解“飘逸”的意思是洒脱、自然的意思。
2.词文结合,理清文脉。
出示:桃红柳绿 草色青青
(1)请生个别读、女生读。
(2)说说读这些词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出第二自然段。(3)读文第二自然段。
(4)引导学生说出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5)引导精炼概括并板书:赏春 在书中哪一部分做上记号 出示: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
学习方法同上读文第八自然段,并归纳第二部分内容,引导精炼概括并板书:论水
出示:深思熟虑 侧耳倾听
方法同上引读课文第十八自然段,归纳第三部分内容,引导精炼概括并板书:言志 师总结:
三、品读“春景”。
1.过渡:我们知道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走到哪儿就把课堂带到哪儿,今天,他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泗水河边。一起去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课堂?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2.个别读文。
3.师:听着这同学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春天? 4.请生说并读文第一句。5.齐读第一句,评价。
6.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发现什么了吗?体会叠词的运用。
读读看怎么样?生说。师:叠词有意强调了在春光普照下,春色的迷人,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很有韵律感。
7.齐读第一句。过渡:这么美的景色大家忍不住要赞叹“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引出下文 8.师生同读 9.请生读。
10.品悟总分写法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11.个别美读。
12.成诗行配乐读。齐读,个别读。
四、感悟写法
1.师: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课堂!原来,他的课堂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一半是看到的,一半是想到的。
师:看到广袤的大地,生:想到她宽广的胸怀;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她飘逸的长发;
看到温暖的太阳,想到她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轻风,想到她甜蜜的絮语。2.看到绵绵的春雨,想到————
看到茫茫的大雾,想到————
3.我会写:(可看提示图)
(粉红的桃花)是她(娇艳的面容)。(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七色的彩虹)是她(闪亮的发带)。(绵绵的春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碧绿的草地)是她(飘逸的裙子)。(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五、指导背诵 1.齐读第二自然段。2.请生试背。3.小结。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了解孔子的故事。板书设计
赏春 孔子游春 论水
言志
第三篇:《孔子游春》教案
《孔子游春》教案
作者:周建芬
转贴自: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点击数:6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周建芬
一、研究目标
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合作讨论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跟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为了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所以组织本中的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体会孔子论水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凭借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的情谊。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知道是什么歌吗?
2、春天,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装点着世间万物。春回大地千山秀,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国度。你能在诗歌中找到春天吗?
(二)体悟春情
1、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中,也有写春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哪打动了你的下心弦。
2、再次用心读,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3、仿写
4、引读
(三)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1、就在这美丽的泗水河畔,211年前的一天,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尽情地游玩,他们在游玩之时都说了些什么呢?请快速浏览后面的文字,哪段文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了解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读读他的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让我们研读孔子的话,走进孔子伟大的精神世界。自由读,想一想,(1)孔子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2)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3、(1)小组合作:1每小组任选其中一点说说自己的理由。
2各组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2)交流
4、你还能说出水的其他特点吗?
(四)孔子总是想方设法开导弟子,他期待着每个弟子都能成为真君子,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和子路,颜四说起了志向。
1、子路和颜四的志向各是什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2、孔子听后的反应呢?
3、看了孔子的反应,你觉得他偏心吗?(齐读第10自然段体会)
(五)总结
1、孔子一生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征尘中完美着、饯行着自己“君子”的心。他的言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1982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孔子233年生辰纪念大会献词中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揭示全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
2、齐读这段话。
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题的关键字搜索!
第四篇: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第一小学 焦桂菊
一、整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写了孔子不畏艰辛、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的优秀品质。基于对文本的解读,我对本课总的设计是:“阅读——理解——运用”三个环节,具体目标如下: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通过阅读理解交流,使学生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
⑵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要学会应用。
⑶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品质的习作方法,并能运用说说身边的人及事。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学生会通过阅读和探究解决问题。⑵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词句。
⑶通过学习品味文章,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习作方法,为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文本内容,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孔子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求学时期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的意识。
⑵激发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品析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是一个重点;同时三年级学生步入习作阶段,以教材为引领,使学生学习习作方法,会运用是一个弱项,所以在这课中我以理解文本内容及运用作者的习作方法来说说身边的向孔子一样的学生或像老子一样的老师为重、难点展开教学,这样多学多练,孩子们的习作方法、习作能力会有显著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
⑴品读句子,通过孔子和老子的言行,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⑵了解文章的习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文章的习作方法,说说身边的向孔子一样的学生或像老子一样的老师。
(五)突破难点的方法:在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句子时,使学生认识到体现人物品质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在进行说说身边的向孔子一样的学生或像老子一样的老师时,使学生利用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抓住细节进行阐述,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六)教具使用: ⑴文本中的图片
⑵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及重点问题的幻灯片
二、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课题,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不但有诗词、古文、还有民族音乐、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传统节日、古建筑等,今天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认识一位圣贤之人。(板:孔子拜师)“温故而知新”通过今天的学习,看看你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大家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通过这件事体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质呢?(板书:关于他们的优秀品质)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
看看文章中有这些词语吗?哪些语句体现了他们的这些品质呢? ⒈分组:孔子组和老子组。⒉朗读课文,孔子组和老子组的边读边分别用“——”画出有关他们的句子。⒊检查交流阅读感受:(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提示,一定要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
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学习方法:①先后检查孔子组、老子组 ②找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品行 ③用不同的方法朗读重点句子 ④评人物形象 ⑤学生及时评价,补充。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品行,激发学生学习孔子和老子的优秀品质)
⒋请用不同形式表达对两位圣人的赞美。
(三)深入探究: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幻灯片按人物的语言、行为出示关于孔子、老子的句子。
分析作者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教师提示:除此之外,还有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四)学习运用:学习圣人、落实习作方法。
1、谈话。
孔子是圣贤之人,在他的身上具备了很很多多的优秀品质,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身上具备他一方面的优秀品质,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发现我们周围有像孔子或像老子的学生和老师吗?(提示:谁勤奋好学?谁不耻下问?谁尊敬师长、谦虚有礼? 谁爱护学生?谁诲人不倦?)
2、方法指导:
提示: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或神态、心理等来表现人物品质。
(四)收获平台:学生梳理交流本节课中的收获。
(五)课外作业:搜集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一项或两项作业。
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希望同学们课外查找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吧!
⒉课后请观看电影《孔子》 ⒊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①激发学生不但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继续了解孔子,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很可能电影中孔子的言行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终身;③积累课内的语言材料。)
附板书设计
孔子拜师(事)—————人物品质
习作方法 永不满足 勤奋好学 行为 不畏艰辛 谦虚有礼
语言 不耻下问 心理
神态 爱护晚辈 诲人不倦
(设计意图:从重点和难点上突出显示)
第五篇: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远近闻名、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日夜兼程、纳闷、迎候、等候、止境、传授、品行、毫无保留、佩服、敬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课前准备
1、介绍孔子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齐读课题)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孔子的资料,谁来说一说。
那么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
1、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情呢,自由读课文,填空(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以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一路上(),终于()地到了洛阳。老子()地把自己的知识()给孔子。他们的()令后人敬佩。
三、学习课文:
文中说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孔子这些品行的句子?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你能读出“远”吗?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不畏艰辛)从哪个词体会到“艰辛”?(2)看地图理解:曲阜——洛阳(屏显)(3)看成语解释理解:(屏显)
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过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日夜兼程:兼,一天走两天的路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4)创设情境,想像理解。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拜师求学之路上来感受艰辛(放多媒体,配刮风下雨等声音)
(5)带着这些想像,再次读这句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屏显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感情朗 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3、孔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老师。(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老子、孔子相见的情景。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了老子,他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说——“你是——”——孔子连忙说——老子说——孔子听了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从孔子的言行中,你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吗?(出示孔子的话)从哪个词语,哪个句子或者哪个动作中看出来的?
(1)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
(2)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3)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老师读老子的话,另一生读孔子的话。作为一个鼎鼎有名的大思想家,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到城门口去迎候一个学生,你们能体会到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老师故意读错:“您就是仲尼啊,听说您要来,我就在这儿等候,研究学问,您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3)学生提意见后,屏显句子: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老子 地说。“多谢老师等候。” 孔子 地说。
①比较:“迎候”和“等候”。(“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去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表现出老子的美德。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不能换成“等候”。)②填提示语。再练习有感情地读对话,师生合作齐读。
4、这拜师一幕,被不少过路人看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看到孔子拜师这一幕,你这位“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会说 ——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从黄四娘家走出来的黄家姑娘,你看到孔子、老子的彬彬有礼,会说
“侧坐莓茗草映身,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蓬头稚子,你会对孔子说 ——,会对老子说——
(5)你们发自内心的赞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为人真诚无私,孔子谦虚好学,永不满足。让我们记住孔子说的这句话:
屏显: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语:学无止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境,边界。学习没有边界,即学习没有尽头。(板书:学无止境)②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是那么谦虚。这句话与开头哪一句话意思相照应?“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师生接读: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始终不退缩,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孔子见到德高望重的老子先生,表现出谦虚好学,彬彬有礼,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
孔子千里迢迢去拜师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 学无止境。③有许多像孔子这样具有“学无止境”精神的人物,请看文字资料。《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一天,杨时向 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不惊醒老师,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看完资料,你对“学无止境”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想法。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5、孔子认为学无止境,从此,孔子每天—— 引读第3自然段。
“老子也把自已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这句话可以概括一个词语——诲人不倦(板书)
师生对话答:“诲人不倦”意思是—— 生读书上原句。师读书上原句,生读词语。
这个词可以用来赞美谁?(老师、教练、师傅等)
6、老子诲人不倦,孔子谦虚好学,在学问渊博的老子的教导下,孔子果真大有长进。我们来看孔子的成就。(屏显)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2004年,全球第1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台湾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美国也把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7、归纳,你对结尾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齐读,屏显句子: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8、此时,你想不想写下你对孔子的评价呢? 写在书上结尾:孔子啊,孔子,你真是。
三、诵读孔子名言
孔子,这个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人物,已经形成孔子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传统文化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孔子名言,请看书上69页。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在诵读孔子名言中发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吧!(屏显: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预设板书: 孔子拜师 老子
虚心好学 谦和有礼
不怕辛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向学生讲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孔子。激发了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上放手,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怎样去?”,先是自己读熟课文,再画一画路线图,和小组交流,读一读悟到的情感。重点把握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
《孔子拜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 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 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 “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学习时 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四、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五、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六、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知识渊博
学无止境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 ,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①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 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 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
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 师艰辛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 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 回来。那孔子呢?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 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 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板书: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虚心好学 谦和有礼
不怕辛苦 诲人不倦
彬彬有礼
《孔子拜师》评课
老师评:
《孔子拜师》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老师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其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学而导。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态自然亲切。
一、设计问题引路,指导学习方法
好的问题的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设计不在多,而在于精。谢老师一开始就设计两个问题引路:
1、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
2、拜师后,孔子是怎样学,老子是怎样教的?这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了方向;这样,教师教路清晰,学生学路明确。
二、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
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表现了孔子拜师的艰辛,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语文课的重点。在研读课文时,老师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来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出示“孔子艰难求学路”视频,让学生在观图、听音中深化理解孔子求学拜师的急切。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读出孔子的彬彬有礼,读出老子的惊奇与纳闷。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老师评:
《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中,房老师能充分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子的什么精神,但在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中,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中,在让学生看图辨认老子与孔子后说出依据中,在让学生扮演孔子与老子时的精彩点评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此举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于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这种意识,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老师评:
房老师的板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慢慢品味,一个字——妙!板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现孔子求学艰辛的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处于正中;一部分是体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的对联——上联(孔子拜师学无止境)下联(老子授徒毫无保留)横额(流传千古),处于两旁。当谢老师完成最后的横匾板书时,我想到了“锦上添花”想到了“画龙点睛”,还想到了给予听课学生和老师流传千古的不仅仅是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吧,还应该有老师这一节值得品味的课!意犹未尽,还想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