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5: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

第一篇: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

文学评论教案

第一专题:绪论

一、“文学评论”正名与涵义解析

(一)“文学评论”与“文学批评”

(二)作为学科的“文学批评”与作为学科的“文学批评学”

(三)作为活动的“文学批评”的涵义解析

1、批评什么?

(1)作品是文学批评对象的核心与基础。

A、“作品”的含义:作为作家成果的“作品”与作为作家标识的“作品” B、作品批评的两个向度:能指批评与所指批评(2)作者批评。

A、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者” B、作为作品影子的“作者” C、作为社会职业的“作者”(3)思潮、流派的批评。(4)批评的批评。

(5)批评对象的拓展与越界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新趋势。A、西方文学批评历史的简短回顾。

B、两个时代:理论的时代与批评的时代。C、20世纪以来的三个转向。

心理学的转向

语言学的转向

文化的转向

2、如何批评?

(1)奠基于感性欣赏基础上的理性批评——文学批评的理性。逻辑理性与人文理性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2)批评的诚意。(3)批评的美感。

(4)社会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

3、为何批评?

(1)为他批评。服务于文学创造、文学接受以及其他文学活动。总结文学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对文学活动进行指导,施加规范性的影响等。

(2)文学批评的自身价值。文学批评的价值困惑。

(3)文学批评的前瞻性。

4、文学批评的定义。

文学批评是奠基于感性欣赏基础之上的针对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兼及一切文学现象与活动的理性判断活动,它总结并概括文学活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给文学活动提供历史的参照和前瞻性的指导,对文学活动施加规范性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学批评对象的拓展与越界正在成为新的批评趋势。

二、本课程的教学规划。

(一)教学目的。

1、服务于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及毕业论文写作。

2、服务于考研。

3、总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知识资源形成自主思考并能将自己的思考顺利的内行的予以文字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理念。

秉持理、史、术并举、讲与练并重的理念展开教学。

1、学理指导:文学批评理应怎样?

2、历史指导:文学批评已然怎样?

3、技术指导:文学批评如何行动?

(三)教学步骤。

按学理单元组织教学,实施四步教学法:

1、学理与历史讲解。

2、依据学理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练习。

3、教师示范。

4、师生互评。

(四)主要教学资源。

1、母语类:

教材:王先霈、范明华著《文学评论》;《西方20世纪文论史》,胡经之 张首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期刊杂志:《文学评论》、《现代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名作欣赏》、《文学自由谈》、《粤海风》等。报纸:《文学报》、《文艺报》 网络资源:课堂临时提供

其他:在系局域网上展示(包括批评术语祥解、教师批评示范,学生有些批评文章展示等)

2、外语类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by W.L.Guerin and others, New York, 1992

第二专题:文学批评的主体素养 本专题简介: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一个合格的文学批评主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讲两点:

1、感性审美欣赏的素养——合格读者的素养。

2、理性提问、分析、判断与评价的素养——职业读者的素养。

一、合格文学读者的素养

一、真性情。

别林斯基《致鲍特金》:“除了不要相信德国人外,还不要相信两个人——米歇尔巴枯宁和卡特柳夫。不要相信前者,因为自然没有赋予他任何美学情感,他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

三类艺术欣赏者:

1、用脑者——逻辑理性 纪晓岚评《聊斋志异》,总是以客观事理逻辑去追问文学之真,不懂文学的虚构性。

2、用脚者——实践理性

墨子非乐,韩非子的射稽唱歌。总是追问文学的功利价值,不理解文学的审美意义与超越价值。

3、用心者——自我真性情。梁太子萧刚“为人切须谨重,为文但须放荡”,写作如此,阅读也如此。

二、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刘勰:内听与外听。

三、超越功利的审美阅读心态。

四、审美推想力。

二、职业文学读者的素养

一、职业文学读者问题的由来。

大学中文系是培养什么人的?杨晦先生的回答是培养职业文学读者的。

二、学术提问的能力。

(一)罗杰斯主义与波谱主义。

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观察还是问题?——科学学史的一个争论。

2、为什么需要提问?

(二)提问什么?

1、作品提问(1)所指提问(2)能指提问

2、作家提问

3、思潮流派提问

4、批评的反身提问

5、文化的提问。

6、比较的提问

(三)如何提问? 3个有利于的原则。

三、以推理力为核心的理论阐释能力。

四、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广的理论修养。

五、富于理性和审美激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本学理单元训练

(一)文学批评写作的常规程序。

1、批评对象的复述与描述——批评对象的出场。

2、有效的提问(在许多批评文本中往往是暗含的)——确立进入批评对象的有效端口。

3、简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思路及结论——奠定文章的整体框架。

4、依据审美逻辑和业已确立的方法思路,使用相关资源逐步分析问题——形成文章的血肉。

5、结论的汇总与提升。

(二)、批评练习。(作品批评)

1、巴尔扎克《萨拉西纳》

2、理查德·布罗提根《堕胎》

3、弗朗西斯·斯托克顿《美女,还是老虎》

4、自选

(三)、教师批评示范与师生互评。

第三专题:文学批评方法

一、批评方法的含义

一、什么是方法?

1、主体介入客体的工具。主体对客体本性的打开。客体:(1)是什么?

(2)怎么样?

(3)为什么? 主体:(1)做什么?

(2)、如何做?

(3)为什么做?

2、方法的完整含义;

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也是一个观念范畴。所谓方法,即认识或实践的主体依据客体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一系列本性而实施的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的系列理念和策略。方法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哲学层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2)逻辑层面——推理与证明;演绎与归纳。(3)具体学科层面

一、文学批评方法的两大体系

一、问题的由来

二、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两大体系:

(一)外在的批评

(二)内在的批评

二、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一、社会历史批评。

二、结构主义批评

三、精神分析批评

四、比较文学批评

五、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七、酷评

三、单元练习

第四专题:不同文学文体的批评

一、诗歌批评

二、小说批评

三、戏剧批评

四、影视文学批评

第五专题: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热点现象的批评示范

一、30余年来中国文学大事记

二、批评示范

第二篇:文学批评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816

文学评论与写作

适用专业: 050101文艺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题型结构

论述题,全卷题量数为1,共15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评论与写作”科目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前沿、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写作。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考查范围:

就近年来某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关注并阅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美学》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杂志上的相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说明:鉴于“文学评论与写作”科目的特殊性及其出题方向与题型的规范,以上所列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均为建议性阅读文献。

四、样卷

第1页,共2页 样卷一:

题目:试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意义

提示与要求:有人认为当今已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时代,大众消费文化普遍流行,传统文学经典被冷落或被消解颠覆,当代文学创作也越来越趋向为市场需求和娱乐消费而写作。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意义如何?文学经典的命运对于当代文学发展前景以及当代文化精神建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请根据你的认识理解,写成一篇文艺评论文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论述集中,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通畅,3000字左右。

样卷二:

题目: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当代探讨

提示与要求:在文学领域中,现实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同时它也还被理解为一种广泛的文学精神。随着近些年来的“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底层写作”等文学现象的出现,学界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趋于深化。请根据你的认识与理解,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当代探讨”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集中、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明晰、语言流畅,3000字左右。

第2页,共2页

第三篇: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概要

(1)

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6、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9、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类及其种族的集体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10、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但后现代文化批评把原先的头脑管制身体的观点,转为头脑不过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才是人作为自身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对身体的看法,使得整个文化的意义发生转换。

心理批评:指运用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评述的一种批评流派。

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述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罗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指具有都市化色彩(区别于乡村色彩的民间文化)、商业性的(不是自发的、也基本不是官方性质的)、渗透于日常生活的(不同于经典文化那种神圣性质)具有感性冲击力的(不是说教的)一种在当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在大众生活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化。

图像的定义:大众文化最为核心的方面之一图像化是以图像来表达意义的文化趋势。在文字时代中,图像在传统社会处于边缘辅助性位置。20世纪由于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图像开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图像化的深度实质上信息表达和接收上的感觉话。图像的世界性传播趋势使之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便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2)

重要文论家及其代表观点(填空选择)

①中国文论家及著作、观点(时代)

【中国批评的历史】

古代:0、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开道德批评之先河“不学诗,无以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

2、庄子“得意忘言”

3、曹丕“文以气为主”

4、萧统《文选》开选本批评的先例

5、钟嵘《诗品》“滋味说”、“直寻说”、“溯流别”

6、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文笔之分”

7、欧阳修《六一诗话》开“诗话”之批评先例

8、金圣叹《水浒传》《西厢记》评点

现代

1、矛盾、鲁迅——社会历史批评

2、李健吾《咀华集》、沈从文、唐湜《意度集》——印象批评

3、李长之——传记批评

4、朱光潜、张竞争、郭沫若——心理批评

5、闻一多、郑振铎、叶舒宪——原型批评

②西方文论家及著作、观点

1、斯达尔夫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

2、丹纳:影响文学生产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3、别林斯基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4、法朗士《文学生活》

——印象批评

5、王尔德、佩特、赫兹利特等的观点

6、尼采“酒神”“日神说”

7、詹姆士:“意识流”

8、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

冰山理论、婴儿性欲说、“升华”、“梦”等

9、荣格:集体无意识(海岛理论)

原型:“心理模式”和“幻觉模式”

10、拉康:“镜像理论”

11、斯皮泽“语文圈循环”

12、韩礼德:语言的无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13、俄国形式主义的组织形式——以雅…为代表的“莫斯科…学会”和以什洛…为代表的“彼得…”

14、兰色姆《新批评》

15、卫姆萨特、比尔兹利合写:《意图谬误》《感受谬误》

16、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巴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热奈尔

17、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

18、肖沃尔特《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作家批评”

19、西苏

“女性写作”

20、葛亡西:文化霸权

21、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

1、孟子“以意逆志”:不要拘泥于个别文词而曲解了句意,不要拘泥于个别句意而曲解了全诗的主旨,是评论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推测使人的创作旨趣。

“知人论世”:发掘创作背景和作家传记材料,玩味作者命意,扩大联想空间,进而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起到导向作用。

“知言”:善于从片面的言辞,过头的言辞,不合正道的言辞,躲躲闪闪的言辞中发现真正的意图。

2、庄子:“得意忘言”:言辞对于“不期精粗”者是无能为力的。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气韵,也具有“不期精粗”的特点。意义在于:不要止于言辞的表层意义,而要尽力把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可单纯以言辞强作解会。

3、曹丕:“文以气为主”:其中的“气”是指作家的天赋气质,个性。

4、萧统《文选》开选本批评先例:选录标准是措辞的技巧,文辞的精妙作为“文”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共性。选本对文章的去取,体现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批评标准。

5、钟嵘《诗品》

“滋味说”:通过对诗歌艺术形象神游其中的审视,获得幽微的心理体验,并从这种心理体验中爆发出对作品整体风貌的鞭辟入里的领会。

“直寻说”:提倡自然英旨,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

“溯流别”:在文学史的纵向继承中点明某一作家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6、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一观位体(体制规范),二观置辞(文辞是否恰当),三观通变(看继承和变通),四观奇正(看是否做到“酌华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五观事义(指考察作品的引事引言),六观宫商(音节和谐,声律美好与否)。

“文笔”: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7、欧阳修《六一诗话》开诗话批评体例:以谈诗论艺为主,带有漫谈,随笔性质的笔记体批评。既有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使人诗作的具体评论,又有对诗坛轶事和轶诗的记述及本事的考证,辨订。

8、金圣叹

《水浒传》《西厢记》评点:对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节奏等都有很深刻独到的分析,还常常会点出作者采取这一叙事技法的用意,使小说评点真正做到“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

中国现代

1、茅盾:是最早一位尝到和评论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家,对作品具有准确的艺术感觉,对作家有独到感悟和发现,不止于用自己的感受,印象去追索作品的审美意蕴。

2、鲁迅: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文学批评家,很多批评是用通信和序跋的形式写的,给初登文坛的青年作者以实际的指点和有效的帮助。其序跋体评论体现了批评,帮助作品走向社会的推介功能。对不太容易被读者接受的革命文艺作品给予特别的推荐。――社会历史批评

3、李健吾《咀华集》: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其批评操作特别注重对作品的个人体味,看重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强调批评家在批评过程中要“使自己的印象由朦胧而明显,由纷零而坚固”,批评不能根据印象作判断,需要理性的分析,善于比较作家的不同特征和风格。从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印象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4、沈从文:其文学批评也具有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作品有独到的个人体验和深刻的艺术感受,其艺术感悟是全方位的。

5、唐湜《意度集》:具有鲜明的印象主义批评特色,将自己的感情和人生思索投入到批评对象之中,力求用诗歌的“抒情方式”来引导读者体味使人独到的精神风貌。

6、李长之――传记批评:曾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样式,李长之的传记批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对象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从主客观的互相推动上,探讨创作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深入到传主的内心世界。

7、朱光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艺心理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虽文艺现象的核心“美感经验”进行了具体入微的剖析。

8、张竞生:实际上是包含着现代性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而且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是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

9、郭沫若:在运用精神分析心理学评论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0、闻一多,郑振铎:开创对于远古神话,诗经,楚辞研究论述。

11、叶舒宪:提倡“文学人类学”,将原型批评进一步在文化领域展开,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西方

1、斯达尔夫人:

《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认为评价作品不应有固定的绝对的客观标准,必须考虑作品写作期间的社会,整治,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环境;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社会制度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2、丹纳:影响文学生产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

丹纳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都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最终的根源。为社会历史批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例,但其分析存在机械之嫌,文学与社会的发展并非完全平行。而且对经济生活也重视不够。

3、别林斯基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把文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以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从历史的高度评价作家作品,使社会历史批评得到深刻,全面的发展。其中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4、法朗士:《文学生活》在文学批评中采用“瞬间感受”的印象主义理论,认为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都取决于个人的特殊的感受,典型事物是通过简单的外部摹仿来表现的。不涉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去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大大缩小艺术的表现范围,走进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圈子。

5、王尔德:文学批评要关注作品的审美特性并进行美的创造。

6、佩特:强调批评要重视刹那间的美感,并认为正是这种不断涌现的刹那间的美感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7、赫兹利特:面对要评论的作品,批评家不是根据理性原则去分析,研究其构成原因,而是用言辞去表现作品的审美特性和情感基调。

8、尼采:“酒神”“日神”说:“酒神”与非理性的本能冲动看作人性最深刻的体现。“酒神精神”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心理状态,属于原始的本能,是纵情的,野性的,而“日神精神”则是一种理智的,清明的,有节制的,和谐的心理状态。

9、詹姆斯:“意识流”:意识是一条思维与情绪相混融,意志与欲望相糅

合的河流,个体性,流动性,指向性,选择性是意识流的主要表现特征。

10、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被视为文学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11、“冰山理论”:

构成人的心理的不只是“意识”,意识之下还深藏着一个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幽暗的,混沌的“潜意识”王国,其关系犹如冰山表面与其潜藏部分,故称之为“冰山理论”

12、“婴儿性欲说”: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作为主体的这个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有两点被人忽略了:一是这一过程发生得很早,几乎是从刚刚出声的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二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内涵依然是“性欲”。

13、“升华”:

“升华”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本能压抑的途径:将人的原始欲望,本能冲动通过一个良好的渠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转化到被社会所容许,所赞同的,较为高尚的目标或对象中去。

14、“梦”: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一种潜在的欲望变相得以满足的过程无论表面多么离奇的梦,在其深层往往掩藏着做梦人的一个未能实现的欲念。

15、荣格:

16、集体无意识”(海岛理论):个体人的心理,最终是扎根在整个种族的文化进化史乃至地球的生物进化史之中的。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涵是“原始意象”,实质是人类原始时代积淀下的一些心理残迹,是一些包含情绪,形象,意念,张力的心灵碎片。

17、原型:荣格从原始意象中概括出的“模式”“图式”“结构”称为“原型”,是人类的原始经验在集体无意识中保留下的一种“模型”

18、“心理模式”:“心理模式”的文学作品出自“生动的生活前景”“来自人类意识经验这一广阔领域”。

19、“幻觉模式”:“幻觉模式”的文学作品则萌发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

20、拉康:

21、“镜像”理论:“自我”是在对另一个对象(他者)的认同中构成的;而这个对象则又是自我的一种想象性的投射,于是,自我与自我竭力认同的“镜像“之间构成了一个“想象的王国”,语言成了这一“想象王国”的一个象征性的,无法最终确定的“能指”,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游移滑动,文学是建立在欲望之上的“想象王国”,作品则是一个由“能指系统”建构起来的文本。

22、斯皮泽:

23“语文圈”循环:从表面到核心,再由核心回到表面的往复运动称为“语文圈循环”,其实质就是找出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然后对其中的作家的心理根源作出揭示,接着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正是或修正,其研究目的是试图通过这种回复往返的对文体特征的研究来推断或解释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心理或精神特征。

24、韩礼德:语言的元功能――

25、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经验的功能,包括物性,语态等。

26、人际功能:反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包括语气,情态,语调等。

27、语篇功能: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功能,包括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等。此三者功能相互关联,构成了语义层的三大部分

28、俄国形式主义的组织形式――以雅各布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特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29兰色姆《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提出“本体论”的主张,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本源价值。

30、卫姆萨特,比尔兹利合写的《意图谬误》《感受谬误》

进一步确立文本的中心地位。“意图谬误”锋芒直指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感受谬误”则是对包括瑞恰兹在内的各种主义读者反应的理论的挑战。

31、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巴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热奈特等)

32、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结构是没有等级的,不存在固有的中心,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不具有优先性,语言是自由嬉戏的领域,自由嬉戏即是一系列最终没有所指的能指,此在总是被自由嬉戏所化解,文本只是在内部通过复好的相互追逐而自得其乐,而结构正是对自由嬉戏的压抑和封闭。

33、肖沃尔特《趋向女性主义诗学》:

34、“女性主义批评”:第一种以女性意识为指归的批评,一种“以历史为依据的探索,它探究文学现象的种种意识形态的假设。”通过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揭露文学文本,文学现象,文学观念,文学标准等等中间潜藏的性别歧视信息,暴露抽象化,富马画的性别角色的人为性质。

35、“女作家批评”:宗旨是“为妇女的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的模式和理论”,内容与范围可概括为探索和发掘一个被人以往的女性文学史,考察妇女文学的历史和女性的文学创造性,分析她们的作品在体裁,主义,情节,结构,语言,心理描写等等方面的特点。

36、西苏:“女性写作”:女性写作不应受传统思想和形式的束缚,妇女作为受压抑的性别,其文字具有真正强大的革命力量,这将是一股具有破坏性的力量。但其理论是矛盾的,一方面强调“双重性别”,反本质主义,反生物学,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充分发挥女性特点进行写作,这使得她的理论无法摆脱掉其生理宿命论和本质主义的成分。

37、葛兰西:“文化霸权”:

最初由葛兰西提出,后来经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加上福柯关于话语权利的理论的揭示,这一理论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运用,也称为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批评,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批评等多种思潮的理论资源。文化霸权食药通过一定的话语系统来建构,这些话语赋予某种文化以合法性,同时对另一些文化则采取压制态度。

38、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主张把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作品之外的语境联系起来,另外也与欧洲大陆的研究有着不同思路。立足于经验层次。

39、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3)

文学批评的总体认识

1、文学批评写作的最基本维度:社会历史和审美2、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现象学、科学哲学(或波普尔“证伪”理论)

3、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的语言转向)、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4)

文学批评的方法

1、社会历史批评

①理论特征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以文学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首要尺度而且要求文学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再有文学的社会效果也是其又一重要尺度,还要求文学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②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历史内容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2、印象批评

①中国传统印象批评特点:意会体悟和以形象说诗;批评话语所具有的浓郁的艺术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批评主体特点:品评者大多集作,赏,评于一身。

②.印象批评主要观点

③理论特征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3、心理批评

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主张及其对文学批评研究的启示意义;

主要主张:

冰山理论与潜意识:构成人的心理的不只是“意识”,意识之下还深藏着一个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幽暗的,混沌的“潜意识”王国,其关系犹如冰山表面与其潜藏部分,故称之为“冰山理论”

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本能冲动是强大而盲目的,因而不能不总是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压抑与制裁,其结果是让个体感到抑郁或焦虑,心理中形成某些“情结”,给个体生命造成内在的伤害。而“升华”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将人的原始欲望,本能冲动通过一个良好的渠道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转化到被社会所容许,所赞同的,较为高尚的目标或对象中去。

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作为主体的这个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冲突,协调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有两点被人忽略了:一是这一过程发生得很早,几乎是从刚刚出声的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二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内涵依然是“性欲”。一个人的精神人格,实际上就是在他与他自身的本能,与他周围的环境,与他的父母代表的“超我”三者之间的紧张对峙,悉心调节中生成的。

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梦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一种潜在的欲望变相得以满足的过程无论表面多么离奇的梦,在其深层往往掩藏着做梦人的一个未能实现的欲念。梦对于日常生活中经验与记忆加工制作的手法与文学的创作手法类同。而文学创造与做梦一样是人类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精神现象,作家的工作就是“白日做梦”、启示价值:

(1)从本体论角度揭示了文学与人的深层心理的关系,揭示了文学作为一种欲望升华产物的“白日梦”本质,凸显了文学的心理维度、人学维度

(2)从文学动力学的角度阐发了作家的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从价值论的角度阐发了文学对人的心理补偿作用

(4)揭示了人的早年经验对一个人的心理人格形成的影响,启发了人们对作家早期生活经验与其当前文学创作之关系研究。

②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1)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得出他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活动的特征。

(2)心理发生学方法:追溯文学家的童年时代甚至是婴幼儿时代的生活经历,以了解文学家的艺术个性。

(3)话语报告方法:要求被研究的对象自己心理活动的状态,过程和结果,整理得到的数据从而得出某些结论。又称“问卷法”。

(4)观察的方法: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分析人的行为,表情等,以判断其心理活动特征的一种方法。

(5)精神病理学的方法: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心理状态看作精神上的非正常状态。

③心理批评的主要形态:

(1)传记批评: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批评形态。以作家经历等为研究中心和线索。

(2)原型批评:20世纪中期兴盛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理论核心是荣格的“原型说”和他关于文学作品心理模式的界定。以作品是否自发地呈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原始意象为最高尺度的。实质是一种发生学的文学批评。

(3)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建立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的批评方法,关注的是“文本”本身,其中最核心的是文本整体拥有的心理性的结构与形式。

4、文体学批评

①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流派

(1)描述文体学:以巴利《法语文体学》为开端,诞生于20世纪初,主张客观描述某一社会群体习用的语言所能提供的文体手段以及产生的效果。着重研究普通语言中的感情色彩。

(2)发生文体学:以斯皮泽的理论为代表,着重研究作品中作家心理在语言上的投射现象,认为一切文体学的特点根源于作者的精神和气质。文体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必然反映。

(3)结构主义文体学:将文本视为一个封闭的结构,文体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应孤立地考察文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应研究语音,词法――句法和词汇枫各个层面之间的结构关系

(4)转换生成文体学:建立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基础之上,认为语言学的研究不应仅仅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还应研究句子怎样生成和应当如何生成。把句子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5)系统功能文体学,以韩礼德为理论代表,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着重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选择的过程以及选择的结果所产生的文体效应。

②理论特征

(1)以语言分析为本位

(2)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强调客观性,实证性

5、文本批评/

①理论特征

(1)推崇文学文本的独立自主性,其文学观为“文本之外一无所有”,批评理念为“批评即阐释”

(2)突出语言的本体论地位,提出语言的诗性功能,致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建构结构分析模式。

②关键词

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语境: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新批评的方法的前提。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包括“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一个词可能暗含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

二元对立: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维方式,结构分析的核心概念,一般用于神话之中,神话表面看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都表现了人类所面临的一些共同的生存悖论,无法回避的矛盾难题所构成的二元对立模式正是神话的深层结构,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

异延:代表一切差异的根本特征,也包含全部差异,存在于一切在场、实在与存在之中,在颠覆现有的结构中呈现自己的存在。在空间上异延表示差异,在时间上异延表示延搁,以此类推,所以异延是不确定的。随意,无目的性,所以无中心

张力: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中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状态,或者说是指诗歌语言形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诗歌意象、思想情感等各方面因素皆在一种所谓的冲突对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有机整体的诗歌结构关系(音韵节奏的张力、语义间的张力、思想情感上的张力)

意象间的张力:“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白沫”(《死水》)

思想情感的张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③叙事文分析

视角分析: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时间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根据对视角的限制程度,可以将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三种。

叙述者形象分析:叙述者即文本中的“陈述行为主体”“声音或讲话者”。与视角

一起构成了叙述,根据叙述者与所叙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两种。

④解构文本

双重阅读:第一次阅读是力求破译文本,希望找到真实或本源,即致力于文本的客观解释和复述;第二次则不再追寻本源,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文本。(以第二次为重)

修辞性阅读:认为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是修辞性,修辞与语法之间并不太和谐默契,修辞暗中构成对语法模式中符号和意义一致性的破坏,导致了文本意义的魔灵两课。因此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应该是一种修辞性阅读即充分地发掘文本中语法进而修辞,字面义和比喻义之间的抵触,矛盾和冲突,并将逻辑意义悬置起来,使指称变得变化莫测,捉摸不定(谁提出的?)

6、性别批评

①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文学批评的发展阶段(4个)

(1)“妇女形象”批评(20世纪60-70年代初)

(2)“妇女中心”批评(20世纪70年代中叶)

(3)理论反思(70年代末80年代初)

(4)“身份”批评(80年代以后)

②理论特征

政治倾向性:因直接脱胎于妇女政治运动,因此必然带着与生俱来的弱势人群的身份和立场以及由性别利益决定的政治倾向性。

否定的悖论:一方面要抨击男权文化的文明史,另一方面又要以文明史所给予的人权为武器;一方面批评男权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以男权文化为起点。

③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观点

7、文化批评(不考大题)

主要派别

葛兰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霸权理论

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传统文化中大多只是处于消极地位的感性,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可能称为社会革命的孵化器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把文化紧看成社会的和经济的被动反映

麦克卢汉:人如何尽量采用技术,以延长,拓展人的能力

鲍德里亚:三种不同的文化阶段“仿照”“仿真”“生产”

杰姆逊,伊格尔顿(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主要代表人物)

关键词理解

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缘起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状况的分析。文化工业问题不仅仅是文艺作品可以批量化复制这样一个具体问题,而是现代大工业的体制全面渗入到原先强调个体化生产的文艺活动中,使得文艺问题成为一种民主社会的异类。文化工业对于人性的扭曲在于它的权力影响作用,它通过一定机制使得人们的一些感受合理化。

大众传媒:当今对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的机构,对大众传媒的研究目前在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经济学领域都是热点。

话语和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是最初由葛兰西提出,后来经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加上福柯关于话语权利的理论的揭示,这一理论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运用,也称为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批评,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批评等多种思潮的理论资源。文化霸权食药通过一定的话语系统来建构,这些话语赋予某种文化以合法性,同时对另一些文化则采取压制态度。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书所说的大众文化指具有都市化色彩,商业性的,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具有感性冲击力的在当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且在大众生活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当代大众文化给予了文化研究新的素材,而且关于诸如文化的霸权理论的问题,大众传媒问题等有着丰富的材料,是文化批评中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

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但后现代文化批评把原先的头脑管制身体的观点,转为头脑不过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才是人作为自身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对身体的看法,使得整个文化的意义发生转换。

图像:文字出现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字表意的方式出现,使得图像表达成为边缘的辅助性的位置。但到了近代,特别是20世纪,在数字化背景下,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图像化表达的地位极大提高,使得当代文化出现一种回归,正在便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图像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没有严格的国别,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限制,便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另一方面,图像又容易成为文化霸权的工具。

第四篇: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的标准,从所有的教科书上归纳一下,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美学和历史标准;二是思想标准;三是艺术标准。

先说美学和历史标准。所谓美学标准,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作品成败得失。什么叫美?美就是和谐。对作品来说,看形式和内容是否和谐?主题和表现手法是否和谐?字词句段是否和谐?所谓历史标准,是指作品反映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即是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凡是反映了历史真实和生活本质的作品,肯定是美的。所以,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别林斯基指出出:“不涉及美学的历史批评,以及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当然,历史不等于文学,而文学则必定反映了历史。过去对于未来,就是历史,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文学家反映历史,不是象历史学家那样,机械地记述下来,不容许虚构,要求客观而公正。文学作品反映历史,也要求客观公正,但要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通过形象塑造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它反映生活更本质的东西。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说思想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有无哲学价值的尺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思想,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家处在什么时代,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也就是主流思想的影响。有人说,我搞文学就是要与时代思想唱反调,要远离政治,唯有远离政治才能创作出传之后世的作品。不错,文学史上,有好多作品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不受欢迎的,若干年下去,反而成了人民欢迎的好作品。这是因为作家富于远见,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虽然不与世俗思想合拍,但有个前提,必须是先进的思想。所以,批评家要善于辩别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区别,既要充分肯定反映时代主流思想的好作品,又要善于发现代表未来先进思想的好作品。果戈里的《死魂灵》发表后,不少人贬低甚至于辱骂它,认为是琐屑无聊之作。而别林斯基针锋相对地指出:“果戈里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死魂灵》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后来也证明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批评家的慧眼识珠很重要。思想性标准实际上就是真理性标准,即实践是检验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不管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非统治阶级的思想,只要是作品代表了时代潮流和历史的本质,就应该说是思想性好的作品。我这样讲,与传统的教科书不太一样,但我认为文学创作有它自身特别的规律,批评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思想性标准第一要求是真实性;第二要求是考查作品与时代的先进思想相联系的紧密程度;第三个要求是考查作品的内容对读者的道德和精神境界是有益还是有害?第四是衡量作品的内容是否体现了人民的意愿?

最后再谈谈艺术标准。第一要看作品中的意象和形象是否逼真,鲜明,生动,也就是说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凡是在读者中取得共鸣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典型化做得好的作品。所谓典型,就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就是集成了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兴趣。第二要看作品是否富于情感的表现力。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如果作品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去感动别人?第三要看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和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再好,如没有一定的形式也不能表达出来。体裁,结构,情节,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好作品。第四要看作品是否具有艺术的独创性?一切雷同化,公式化,概念化的都是艺术创新的大敌。你写出的作品,谁也模仿不了,就是独创性。第五要看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作品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个性化是基本要求。第六要看作品是否具有民族性?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形式,民族的欣赏习惯等,都应该是作家追求的目标。有了民族性,也就有了读者。为什么一些跑到国外的艺术家,非得要回国内来发展?就因为艺术若没有民族性,就没了根。这个道理很浅显。

上面三条标准不是唯一的。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的标准。如社会标准,哲学标准,法律标准,道德规范标准等。千标准,万标准,人民群众喜欢就是最大标准。因为任何作品都是写给别人看的,人民历来是最公道,最权威的评判者。金奖银奖,不如人民的夸奖。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鼓与呼,代表人民的意志和趣味,才称得上人民作家和人民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

第五篇:文学批评--古典爱情

浅谈《古典爱情》

在读了余华的《活着》的时候,真正感受到“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却使人生出快感”的确切表现形式,很为之震撼,遂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他的作品,便付诸《余华作品精选集》。当初读《古典爱情》此文之初衷,我是很世俗的被题目所吸引。如今,它却是又一次回到我的心中,便重新读之,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读过这篇小说之后,深感题目和故事情节不过都是华丽的外衣而已,其中的深意和余华的写作目的才待人去追踪,但是我觉得其深意也是很难去把握和解读的,只能以自己的想法表达一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古典爱情故事:出生贫寒的年轻书生柳生赴京赶考途中经过一个富庶小城,在一座大宅的后花园阁楼下,柳生久立绣楼之下听吟哦之音,立至暮色渐浓、大雨倾盆时,绣楼上的小姐命丫鬟抛下一根绳子,柳生顺绳而上闺房去躲雨。离开时小姐剪下一缕乌黑的发丝和两封雪白的细丝锭子赠与柳生,并留下了“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的叮嘱。后来柳生落榜而归,却寻不到小姐的深宅大院,往日荣华也消失殆尽。三年后柳生再次赴京赶考,依然是春日,却再无草长莺飞春色如许,只见到处是荒野、枯河、人啃草皮的景象,并惊见惨绝人寰的“菜人”过程。柳生日思夜念的小姐,居然沦为了酒店的“菜人”,断腿的小姐请求柳生将其一刀刺死并赎回断腿以保得全尸,最后柳生将小姐葬于水边。又过数年,可柳生以决定抛弃一切功名,去为小姐收坟。沿路景色与柳生首次赴京毫无二致,小城也恢复了往日富庶与繁荣。柳生意外仿佛见到了当年朱门深闭的宅院,但绣楼之内却已物是人非。柳生到小姐坟前建一小屋,打算长住于此,为小姐守坟,以期终老相伴。一夜晚小姐忽至,再续前缘,柳生晨起发现小姐已离开,满怀疑心,便打开小姐坟冢,看到小姐伤口已经愈合,似要复活之状。于是柳生重新为小姐盖上坟土,满心欢喜,等小姐生还。夜晚小姐到来,却告知柳生她本将生还,却因被柳生识破而失败,说罢垂泪而别。这篇小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离奇爱情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聊斋故事,但是我们可以从余华别出心裁的小说架构下探索其隐含意义,却发现其实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小说的兴起》里有段话说:“小说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传达对人类经验的精确印象,而耽于任何限定的形式常规只能危害其成功。”所以,余华脱胎于古典式的爱情描写范本而立其意。开始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这是跟普通爱情故事没有什么差别,除了一面之缘便私订终身外,便不再有任何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了,而且对环境的描写多于爱情。但是“余华是一个连血管里都流着冰渣子的作家”,所以渐渐往下看的时候,便越来越发觉,实际上并不是这么落于俗套的爱情故事,余华是通过了世事变迁来告诉了人们一个平常而永恒的爱情。正是因为建立在平常之上,所以才有了它更深远的内涵。我想读罢这小说肯定有人会认为这爱情故事太过血腥太过残忍,但是很多学者说:“在余华作品里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几近极端的审美的诉求”。《古典爱情》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学习,尤其是写作技巧方面,比如:隐喻与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主旨的深刻性等。

(一)隐喻、对比技巧的运用

小说采用的是单线结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方式。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把小说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柳生首次入京与小姐相遇并定情的全过程;第二部分是柳生赶考归来却找不到昔日的小姐惠;第三部分是柳生二度赶考所见种种灾荒年间凄惨景象;第四部分是柳生见到和已沦为“菜人”的小姐相遇并成全小姐将其埋葬;第五部分是柳生三次入京再次立于绣楼之下的种种;第六部分是柳生为小姐守坟及结尾。读完作品,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余华以柳生的三次入京为线索,构建了许多相类似的画面,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小说中对比技巧的运用:

柳生三次进京途中所见所闻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繁荣和衰落的巨大反差,也看到了繁荣的复归。其实,这景色的对比也侧面表现了柳生三次进京的心态的对比。第三次入京,柳生已经历过生死,看到过惨绝人寰的“菜人”过程,亲手杀死小姐。世上的惨剧柳生已经看遍,早已绝了功名之心,但仍然执着于旧情,惦念着小姐。而柳生三次入京时都在岔路口徘徊,而在岔路口所遭遇的景象中,都特别提到了一条白色的鱼。

第一次入京:“一条白色的鱼在水中独自游来游去,那躯体扭动得十分妩媚。看着鱼儿扭动,不知是因为鱼孤单,还是因为鱼妩媚,柳生有些凄然。” 第二次入京:“曾有一条白色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那躯体扭动得十分妩媚。于是在绣楼里看小姐朝外屋走去的情景,也一样清晰在目。虽然时隔三年,可往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可是又转瞬消逝,眼前只是一条行将枯干的河流。在混浊的残水里,如何能见白色鱼儿的扭动?而小姐此刻又在何方?是生是死?” 第三次入京:“来到河旁,见河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有几片绿叶漂浮。一条白色的鱼在柳生近旁游来游去,那扭动的姿态十分妩媚。这里的情形居然与十多年前所见的毫无二致,使柳生一阵感慨。看鱼扭动的妩媚,怎能不想起小姐在绣楼里的妩媚走动?”

我认为这三次对比表现了柳生的心境,也不免让我们注意到“鱼”这一意象。实际上鱼的出现和离去都是一种隐喻,我们不难想到鱼就如小姐的化身一般。因为柳生在小姐绣楼里的时候,就提到过“小姐红袖摇曳,玉腕低垂离去。那离去的身姿,使柳生蓦然想起白日里所见的鱼扭动的妩媚。”而且,我们也能看到,除了鱼之外柳树也是一种隐喻。柳生伫立于绣楼之下时曾有这样一段描写:“漫长的视野里仿佛出现了一条如玉带一般的河流,两种景致出现在双眼两侧,一是袅娜的女子行走在河流边,一是悠扬的垂柳飘拂在晚风里。两种情景时分时合,柳生眼花缭乱。”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在柳生的潜意识里,柳树、小姐、鱼似乎合而为一了,所以可以看出余华之意,是以鱼、柳树来隐喻小姐的出现、消失以及命运变化。柳生第一次见到鱼之后,便有了与小姐的一段美丽邂逅;第二次到了岔路口,并未见鱼,于是柳生立刻联想到了小姐:“在混浊的残水里,如何能见白色鱼的扭动?而小姐此刻又在何方?是生是死?”再后来,柳生便见到了沦为“菜人”的小姐,那“混浊的残水”也正暗示小姐如今的处境。而当初的鱼所置身的优美环境,也是暗示小姐锦衣玉食深锁绣楼的富贵生活。最后一次柳生又见到了鱼,于是柳生又联想到了小姐在绣楼的妩媚走动。柳树的作用也是一样的,第一次是“芳草摇摇曳曳插入他的裤管,痒滋滋地有许多亲切。”第二次是“而柳树光秃秃的虽生犹死。”正预示着小姐在酒店沦为砧上肉的生不如死的生活,第三次“长长的青草插入裤管,引出许多亲切。”几乎同样的描写,彷佛让柳生重温了旧梦。

(二)小说主旨的深刻性

对于《古典爱情》主旨的探讨具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只能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去揣摩其深刻性。其实我觉得在小说中爱情只是一条线,余华是通过这条线来揭示荒诞残忍的人生,这点从整篇小说中写景多于写爱情便可以看出来。柳生走过黄色大道三次,时代就更替了三次。一次繁华,一次没落,一次富庶,表明了人生和历史本来就是既多变又无奈的。爱情是人生重要的意义,它是永恒的,但可惜的是它被残忍的人们以最残忍的方式吃掉了,给人带来的是凄凉伤痛。小说中在一方面打垮了某些东西的时候总要在另一方面建立另一些东西的。在《古典爱情》中,余华打垮了人性的善,也打垮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希望等美好的东西,但他让柳生坚持了爱情的崇高,坚持了内心的感情。在小说中间,作者描写了很多残忍的现实,比如:一男人将妻子孩子卖给贩子来屠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吃人的社会。这中间可以看出男权社会阴影,女性地位的低下,但是更让我们触目惊心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生活事实。不乏学者认为余华之所以以悲剧结尾是想和古代的另一些爱情小说形成鲜明对比,梁山伯祝英台终究双双化蝶,而余华故意不给我们任何安慰,即使小姐能生但有情人也还是不能成眷属,但是我认为余华之所以一悲剧结尾的最大寓意是为了给人以深刻的警示,互相残杀是走不出可怕的现实,只有爱才能缓解悲痛,才能改变现实。我们对完美结局的憧憬只会带给我们自己更大的失望,也许余华正是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还是要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即使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因为残忍的现实而消失殆尽,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痛楚。

看完此小说的最后,心中有的不是一份感动,相反却让我为世事多变、人生无奈多添了几声叹息。也许我对于《古典爱情》的解读和分析太过于片面和幼稚,但是它还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温柔中带着冰冷刺骨的余华。“余华小说中最令人可怖之处不是人吃人的兽行,而是不论血泪创痕如何深切,人生的苦难都难以引起任何(伦理)反应与结局。”我觉得这句话评价《古典爱情》最贴切不过了。

中文0801 周慧

下载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批评史名词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60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后感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后感《中国文学批评史》于三月开卷,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久坐于中心花园,书捧诗书,掩卷沉思,静嗅花香,一大乐事哉!寥寥收获记于此。《中国文学批评史》,作者郭绍虞......

    2021文学批评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试题及参考答案《批评》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辨析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

    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文学批评写作2014

    :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文学批评写作2014 真题回忆: 1指出以下文学观点的作者:克里斯蒂娃,黑格尔之类的 5分 2名词解释:游戏说,物感说,解释团体(还有两个忘了) 20分 3简答:意向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张鸿阁)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编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 概说 (略) 引子:早期的文学批评观念 一、《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 由“诗”字我们可以窥测到诗写作的一些情况,但其中并无有关诗或......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

    一、名词解释题 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 答: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言的目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