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2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沪粤版)
9.2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在水桶中装满水,让学生把饮料瓶向下慢慢压入水桶中,体会浮力大小的变化,注意观察现象。
[讨论]:将饮料瓶下按过程中,饮料瓶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排开的水越来越多。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多少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阿基米德原理
1、猜想与假设
[教师点拨学生猜想]:由前面实验我们知道,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也就是说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是有关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参考课本第89页图9-9,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评价。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实验]:(1)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溢水杯、烧杯、水、食盐、细线等。
(2)各实验小组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水或盐水做实验,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课文第89页图9-9中。
(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F,铁块排开的水重G排=G总-G杯,将计算结果填在课文第89页。
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
4、分析与论证
[学生交流与讨论]:把实验结果中物体所受浮力F浮与被物体排开水的重量G排进行比较。
[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讲述]:上述结论是阿基米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发现,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对气体同样适用。例如空气对气球的浮力大小就等于被气球排开的空气所受到的重力。
[阅读]:P90。浮力的应用
(二)浮力大小的计算
[例题讲解]:在图9-4所示的实验中,物体的体积V=50cm3,g取10N/kg,试问:
(1)把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水的重量为多少?它受到的浮力
多大?
(2)把物体完全浸没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中,它排开盐水的重量为多少?它受到的浮力多大?
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应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1)浸没在水中时,被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V排=V=50cm3=50×10-6m3.排开水的重量G10N/kg=0.5N, 所以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G排=0.5N。
(2)浸没在盐水中时,被物体排开的盐水的体积V排=V=50×10-6m3,排开盐水的重量G’排=m10N/kg=0.55N 所以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G’排=0.55N 答:(1)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0.5N,;(2)物体完全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0.55N [学生练习]:
1、体积是50 m3的氢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是
N。(ρ空气=1.29 kg/m3,ρ氢气=0.09 kg/m3,g取10N/kg)
2、把重为38N、体积为5×10-4m3的实心金属球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内,溢出的水重为
N,金属球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
(g取10N/kg)
[阅读]:课文第91页“STS”,讨论:悬浮隧道是用钢材、水泥等材料制成,在海水中不但没有下沉,而且受到“巨大”的浮力?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对浮力的大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浮力的计算你还有疑惑吗?
四、作业:
盐水排
=m
水
g=ρ
水
V
排
g=1×103kg/m3×50×10-6m3×
g=ρ
盐水
V
排
g=1.1×103kg/m3×50×10-6m3×
课本第92页自我评价与作业1、2、3、4。
第二篇:6.1.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案(沪粤版)chen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① 有什么不同;
③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
2.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3.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计划的思路,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与论证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进行小结。学生填写P19空格 [阅读]摩擦定律与滚动摩擦
(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①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② 用力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④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等等。
[教师总结]:增大摩擦的方法:① 增加压力;
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④ 使摩擦面分离。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
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压力大小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第三篇:9.1认识浮力教案(沪粤版)
9.1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称重法)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2)“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感受浮力:瓶子里放一个乒乓球,让学生开动脑筋,看看谁不用手伸进瓶子能把球拿出来?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浮力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图9-1各种浮力图片
[思考]:它们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向上托的力,浮力。
[演示实验]验证浮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浮力。
[总结]: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一般用F浮表示。(2)、称重法测浮力。
[思考]:通过刚刚的实验,你可以进一步知道浮力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值。
[引导]: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还可以通过受力分析理解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 F浮=G-F(称重法)
2、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多媒体展示]:把小桶放入盆子里,在小桶中装满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情景。
[讨论]:由上述情景,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同学们联系生活讨论。[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 [进行实验]:演示实验
[分析论证]: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布置
P88 第3题,答案可多种
七、板书
1、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认识浮力 什么是浮力 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方向: 竖直向上
3、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的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总结]: 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学生活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刚才乒乓球的两种情况。
第四篇: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案(沪粤版)chen
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 推出的沙壶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教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滑动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①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① 有什么不同; ③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教师:同学们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认真思考,写下自己的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避免学生盲目猜想。在必要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以下现象来感知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 手在衣服上、桌面上、头发上滑动的感觉; ② 手按桌面的力不一样,手的感觉不同;
③ 分别拉动重力不同的两个物体,感觉会不一样。
教师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2.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制定一个验证我们提出的猜想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3.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实验计划的思路,每组设计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设计表格,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4.分析与论证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学生填写P19空格 [阅读]摩擦定律与滚动摩擦
(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师: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如:鞋底摩擦大可防滑等
教师:可见,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教师利用音像资料,向学生简单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气垫导轨的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实例。如: ①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② 用力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④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教师总结]:增大摩擦的方法:① 增加压力;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减小摩擦的方法:① 减小压力;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④ 使摩擦面分离。
三、课堂小结
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四、作业
第五篇:粤沪版《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教案
粤沪版《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5.3探究电磁铁的磁性
课前小测:、奥斯特实验证实了。
2、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请你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电生磁的实例:。
3、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后,小磁针将
()
A.顺时针转动
B.逆时针转动
c.不转动
D.不断转动
课堂练习:
知识点1:电磁铁
、电磁铁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4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的不同;
(2)通过比较a、b两种情况,可以知道
;
(3)通过比较b、c两种情况,可以知道
;
(4)通过比较d图的情况,可以知道。
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和
有关
3、与永磁体相比,电磁铁的优点有如下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或断来控制。
B.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控制。
c.南北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
D.电磁铁与永磁铁相同其磁性的强弱也是不能改变的。
4、下列生活实例中应用了电磁铁的是:
()
A.电炉
B.电话
c.电热水壶
D.电烙铁
5、要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A、增大线圈中的电流
B、减少线圈的匝数
c、降低线圈中两端的电压
D、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6、试分析书本100页图中电铃的工作过程:
课后练习:、写出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工作的三个装置①
,②
,③。
2、关于电磁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破铁的磁性强弱跟通过它的电流强弱无关
B、电进铁中电流方向改变.其磁性强弱也改变
c、在相同通电螺线管中.加铜芯比加铁芯磁性弱
D、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无关
3、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S,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图中的电磁铁()
A.a端是N极,磁性增强
B.a端是S极,磁性增强
c.b端是N,磁性减弱
D.b端是S极,磁性减弱
3、如图所示,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
()
A、悬挂磁铁的弹簧伸长
B、悬挂磁铁的弹簧缩短
c、悬挂磁铁的弹簧的长度不变
D、悬挂磁铁的弹簧可能伸长,可能缩短
4、在完成“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另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不会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有关?”
①你对此猜想是:
;
②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说出你验证猜想的方法:
5、如图电路,将R1=10欧的电阻接在一个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3安,若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阻值为20欧的电阻R2,则通过R2的电流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