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浮力教案
15、浮力
陈艳丽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浮力现象,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2)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3)知道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4)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的丰富多彩。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木块、石头、乒乓球、皮筋、钩码、铁钉、测力计等。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个动画片:《文彦博树洞取球》。
师:同学们,假如这个容器就是这个又弯又深的树洞,里面的乒乓球就是他们所踢的球,谁有办法取出这个球来呢? 师:对啊,这个同学的办法就利用了水的浮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浮力。(板书:浮力,课件同步出现)
二、新课:
1、猜想物体的浮与沉。
师:请大家看看桌子上的材料,请你猜一猜,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请同学们先把表格填写完 ,填写完的请举手。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来表示,是浮的我们用拇指向上的动作表示,是沉的我们用拇指向下的动作表示。老师读,你们做,准备好了吗?(好,石头……学生做动作猜想,)
2、动手验证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实验要求:
(1)、把材料轻轻地放入水中。(2)、实验后把结果填表格里。(3)、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将实验材料分类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了,那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前面来对这些物体分一分类呢?(课前把这些材料的名字做成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是的,像乒乓球、木块、泡沫这类是浮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上浮的物体,像石头和铁钉这类的物体叫做下沉的物体。(板书: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
4、举例生活中的上浮物体和下沉物体。
师:其实生活有许多像这样的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那么谁能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属于上浮的物体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属于下沉的物体?
5、学生发表实验疑问。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题。
6、实验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乒乓球等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出示实验要求:首先把泡沫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你有什么感觉。按到水底,然后把手移开,你有什么发现?(谁来把实验要求读一读?)学生实验,师巡视,实验完毕后汇报。
师评价:你们真会说话:会知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同学们,下面我们以泡沫为例一齐来跟着老师再来感受一遍这股向上托的力,好吗?用手轻轻的按泡沫,感觉,有一股力托着手,我们再把泡沫按到水底,然后把手拿开,发现这个力是向(上)的!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吗? 师:也就是说,像乒乓球、泡沫、木块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在水中的物体都受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浮力。(出示板书)师:乒乓球、泡沫、木块是属于(上浮的物体),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电脑上出示: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7、实验3: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电脑出示: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认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认为不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不要紧,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同学们,那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受到水的浮力,或者不受到水的浮力呢?
出示实验3要求:(请学生读要求)
先称一称石头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放入水中,称一称石头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填写表格后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听清楚要求了吗?先看老师示范如何称这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
师操作,注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填写数据。生分组实验,师巡视。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填写数据。然后汇报发现。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变轻吗?
师:对啊,因为石头、钩码、铁球在水中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才会变轻,而石头、钩码、铁球都是下沉的物体,所以说……(电脑课件出示)
学生齐说: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水的浮力的。
师:所以这个概念能不能只是对于上浮的物体来说呢?是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在原黑板概念基础上板书)
师:既然所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为什么乒乓球等物体就会浮在水面,而石头等物体就会沉在水底呢?其实这是因为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不够大的原因,当两者重量的差是大于或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当两者重量的差少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时就会沉。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
8、浮力的应用:
师:水的浮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密切,人类很聪明,早在古代就有人利用了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了,请大家欣赏一个视频《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看完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沉在水底的铁牛捞上来的吗?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或哪些事物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请大家欣赏。(播放图片)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四、拓展:
同样是铁,做成钉子就沉下去,做成军舰就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学生不会说,老师举例:你们猜老师手上的橡皮泥沉的还是浮的(学生猜)老师把橡皮放到水中,有没有办法让他浮起来呢,:同一个物体,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有的会上浮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回家后自己登录科学网站找答案吧。
第二篇:浮力公开课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建宜 班级:初三年4班 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④能较为系统的运用浮力。【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论,快速过关浮力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浮力相关知识。
1、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A、称重法(受力分析)
B、阿基米德原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C、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受力分析:浮力与重力(2)密度分析
二、浮力计算思路。
浮力的直接计算与受力分析的组合。
三、例题讲解。(见附件)
四、小结
五、作业
掌握知识,并完成配套练习。(见附件)
第三篇:浮力复习课(教案)
浮力复习课 知识网络
重难点聚焦
1、能设计并进行有关浮力的小实验,会用测量计测量浮力,会画浮力的示意图;
2、能运用常见的器材设计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全过程;
3、浮力计算; 知识要点回顾
(一)求浮力的一般方法
1.压力差法:物体在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2.称量法:,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称量的重力;这种方法还可以求出物体体积,物质的密度及液体的密度。
3.阿基米德原理法:
4.平衡法:漂浮或悬浮物体,若物体与容器底紧密结合,物体不受浮力。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实心物体而言
下沉
上浮
悬浮、漂浮
下沉
上浮
悬浮
与变化前的的大小。
(三)液面升降:确定液面的升降,只要比较变化后的1.浮冰熔化后液面升降
(1)纯冰浮于液面,冰熔化后液面升降。
①
②
③,如冰浮于盐水中,冰熔化后,液面上升。,冰熔化后,液面下降。,液面不变。
(2)冰中含杂质,冰熔化后,水面升降。
①
②,若冰中有铁、铜、铝、石块等,冰熔化后,水面下降。,如冰中有木块、蜡、气泡,冰熔化后,水面不变。
③,水面不变。,容器中液面2.漂浮在液面的“载体”,当把所载的物体取出放入液体中时,如下降,当时,容器中液面不变。
(四)几个规律问题
1.同一物体浮在不同液体中,是一个定值,都等于,此时
与
成反比(密度计原理,轮船浮在海中或浮在江河中,一木块分别浮在不同液体中)。
2.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浮在同一种液体中,为一定值,等于(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将露出液面部分切去,物体上浮又露出液面,为定值,等于)。
3.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变化等于物体重力的变化。
4.如图,细线拉力为T,细线断后,物体上浮至漂浮,浮力的减少等于细线的拉力T,即。
规律方法整合
1、浮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浮沉条件求解,如悬浮和漂浮,即
2、漂浮和悬浮时,尽管都是,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漂浮的物体静止在液体的表面上,悬浮的物体静止在液体内部或在液体内部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漂浮状态的物体,其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它本身的体积,而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其密度与液体密度相等,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它本身体积的大小。
第四篇:浮力习题教案2014.4
初二物理教案
课题 课型 浮力习题习题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
2:学会几种常见浮力题型的分析方法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计算方法
(一)称量法: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读出将物体浸入液体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两次的示数差即为物体受到的浮力,表达式:F浮=G—F。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质量较小且能够浸入液体的物体,利用测力计可以很方便地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例题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物体,其示数为18N,若物体有 的体积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N,求物体所受的浮力。(g=10N/kg)
分析:称量法测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减去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解:物体受的浮力的大小F浮= G—F=18N—15N=3N 对应性练习1:一个重1N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87N,这个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二)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3浮力的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几种方法进行有关的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液gV排
例题2:体积为2m3的木块,漂浮在酒精中,露出液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求:木块所受的浮力是多少?
分析:由题意可知,浸在酒精中的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即可求出浸入酒精中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液gV排即可求出浮力。解:V排=2m3×(1-)=1.2m3
木块受的浮力F浮=液gV排=0.8×103kg/m3×10N/kg×1.2m3=9.6×103N 针对性练习2: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体积是620m3,这个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有多大?(设地面附近气温是0℃,气压是标准大气压)g=10N/kg。
(三)平衡法求浮力
平衡法: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漂浮或者悬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表达式为:F浮=G物,这种方法利用的是二力平衡的原理,适用于漂浮或悬浮的物体,可以在已知物体重力的情况下求出或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例题3:一个空心球,质量为0.2kg,体积为200cm3,如果把它投入到足够多的水中,问最后静止后,金属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顿?(g=10N/kg)分析:要求浮力,需要知道V排,但空心金属球静止时的状态不知,所以先通过比较密度来确定空心金属球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解:V=200cm3=2×10-4m3 空心金属球的平均密度球=
m0.2kg3
3==1×10kg/m 43V210m252525
因为:球=水,所以,空心金属球处于 悬浮状态 所以:F浮=G球=mg=0.2kg×10N/kg=2N 针对性练习: 在水平地面上放一水桶,桶里装满水,轻轻向水面上放一段4kg的圆木,圆木浮于水面,求从桶中溢出水的质量是多少?圆木受到的浮力是多少?(g=10N/kg)
(四)压力差法求浮力
压力差法: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方向向上,记为F向上)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方向向下,记为F向下)的差即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表达式:F浮=F向上-F向下
这种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柱体的浮力的计算,因为形状规则,可以利用上、下表面积和浸入液体的深度,计算出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大小,进而计算出浮力。
特别注意:如果物体的下表面和容器底紧密接触,即下表面不受水的压力,则物体不受浮力。
例题4:如图所示,边长为L的正方体物体放在液体中,其上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强为p1,其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强为p2,求物体所受的浮力。
分析 :已知压强,根据F=p·s求出压力,再根据 F浮=F向上-F向下 出浮力
解:物体上表面所受液体压强为p1 则:F向下= p1·S= p1·L2 物体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强为 p2 则:F向上= p2·S= p2 ·L2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F向上-F向下= p2 ·L2— p1·L2=(p2 —p1)·L2 二: 达标测评
1:一个铜球质量为4kg,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其重为35.5N,铜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多少?(g=10N/kg)
2:一密度为0.6×103kg/m3的木块,体积是2dm3,漂浮在水面上,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
(2)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是多大?
3: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物体,在水中浸没时其示数为18N,如将它浸没在煤油中,其示数为20N,求物体煤油中所受的浮力(酒精=0.8×103kg/m3,g 取10N/kg)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
浮力是力学中的一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
1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物理教案-浮力说课教案。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浮力说课教案》。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 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 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 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如图3 ~ 图7所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布置作业: 课本 P142 3、4、5
人教版物理浮力教案
2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