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认识分子教案2 沪粤版
5.1认识分子
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10
m。
m。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
专心
爱心
用心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
⑴引入: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
⑵举例: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会回答: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教师适时肯定并提出下一个问题: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
专心
爱心
用心
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
这样就告诉学生,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程度呢?
⑶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
-10
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98页的图5-4,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⑷让学生看书再回答:大多数分子直径的尺度是多大呢? 让学生回答: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⑸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98页图5-6,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先看一分钟的书。㈢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专心
爱心
用心
第二篇: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2
10.1 认识分子
【教学内容】:《10.1认识分子》 沪科粤教版 物理 八年级 第十章 第1课(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由三个段标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教材首先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终提出分子的概念。并同时提出一切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
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明了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增加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 1 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如书96页图5-1所示,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二、新课教学: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96至9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98页的图5-4,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98页图5-6,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 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
四、布置作业 P99 1—3
教学反思: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1
《认识分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
-10
m。
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4)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三)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4、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
-10
m。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4
《认识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像、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 1 容。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像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像。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中有水分子存在,进而证明分子真实地存在,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
师:同学们通过生活中许多的现像,说明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的世界。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有关分子的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哪些? 生1:我看到科学家们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的图像、水分子的图像、二氧化碳分子的图像,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生2:分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生3:分子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
生4:分子有不同的颜色,它不是最小的,像水分子就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的。生5:分子有不同的形状。同学们涌跃发言,各抒已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把各自对分子的了解进行了描述,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来进行探究,进一步用你们掌握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验证你的观点,然后分组交流。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生1:我们小组是将少量的品红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水中有红色丝状物在游动,且在热水中游动得快一些,我们验证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生2:我们小组先闻了水和酒精的气味,然后将10ml和10ml酒精混在了一起,知道了水分子和酒精的气味不一样,不同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有不同性质。酒精和水混 合后总体积小了20ml,说明分子间有距离。
生3:我们小组猜想分子是运动的,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先将酚酞溶液滴几滴在装有浓氨水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分子与酚酞分子接触后溶液变成了红色。对比实验有一条滤纸上不同的位置滴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滤纸放在试管中,管口用木塞塞住,我们发现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从管口到底部依次变红,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4:我们组用注射器先抽取了一定的空气,然后把注射器封住可向内推动活塞,验证了分子间有间隙。
师:很好!同学们亲自探究出了分子的一些特征,但很遗憾的是分子太小,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它,你们能想像出来它吗?(能)
生5: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质。像用警犬能缉毒追踪。生6:分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生7:分子间有间隙,就像铁钉可钉入木头中而不能钉入铁块中一样。
生8:1ml黄豆与1ml沙混合,总体积一定小于2ml。生活中车轮中充灌空气能被压缩,气球可以挤压变形。
生9: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像食盐、白糖在热水中溶化快一些,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干一些。
师:很好,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现像,将微观的分子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现在,老师也有一个模型,请大家欣赏(老师展示一个用土豆、胡萝卜做的水分子模型)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生1:是一个水分子的模型,它是由二部分组成的,呈“V”字形,说明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有创造新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研究教材中P50页图3——12和3—13,这两个图像什么?
(下面第一小组的同学对图3——12的描述,第二小组同学对图3——13的描述略)生1:单个图像乒乓球、像桔子、像汤圆、像眼睛;
生2:前面的两个图像金鱼的身体;这一组图像我们上体育课,先集中,再分开进行单项活动;
生3:像米老鼠,人类太不友善了,他们用极端手段先把米老鼠的耳朵与头肢解,再分门别类的摆在货架上买„„
生4:其中一个 像一个新爸爸带着两个小孩,另一个 像一个新妈妈带着两个小 孩,新爸爸和新妈妈再婚以后大人到一起去玩,两家的小孩又到一起去玩。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是的,分子不是最小的,它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构成。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呢?也不是,它只不过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请同学阅读书本P50面的原子的有关知识,把你对原子的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生1:根据书中“3—12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3—13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图示,我们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生2: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生3:若分子是一个变形金刚,原子就是拼图的各个部件。
生4:若分子是一个英文单词,原子就是构成每个单词的字母。若分子是一个中文方块字,则原子就是构成方块字的基本笔划。
生5:若原子是一个汉字,则分子是一句话。每句话可分有各个汉字,各个汉字可组成一句话。
„„
师:太精彩了,老师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分子、原子,真想把它们捉住,上述两组图中的信息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1:分子的破裂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变,箭头左右原子的总个数没有改变,哪么总质量也不会变,箭头两边也只有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也没变„„
生2:从图3——12中我还发现了制取绿色能源——氢气的原理,虽然它现在还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但我要告诉科学家们改进的两条思路,就是去找更好的催化剂,去找更廉价的能源代替电能,就用太阳能吧!
师:同学们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分子与原子的模型,我们能否用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物质来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请各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西红柿、土豆、牙签等自己动手做一个分子模型,展示给同学们。
同学们纷纷做分子和原子的模型,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个个喜气洋洋。师:我们欣赏了同学们自制的分子模型。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请本班一大个(A)和两小个(B、C)上台,按老师指令行动,其他同学在下面猜一猜,他们做的是什么游戏。
生A用手牵着生B、生C三人不停地转动。生1:他们表演的是一个水分子。生2:生A代表一个氧原子
生3:生B、生C分别代表一个氢原子 生4:若A抱着B、C更像一些 „„
师:谢谢刚才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哪位同学还有更精彩的表演吗? 生1:我们可以表演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我们可以„„
第五篇: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
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题[配粤沪版下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符合力学原理的是()
A.自行车鞍子做成马鞍形,是为了增大压强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饮料盒内,吸管一端被削尖,可以增大压力
C.短跑运动员穿钉鞋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D.飞机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到了空气的浮力
2.2009年3月1日北京时间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完成全部使命后,准确落于月球的预定撞击点(如图1),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
了圆满的句号.我们知道,月球上既无空气,也无磁场,同一物体在月球所受的引力是地球的1/6.假如你登上了月球,你可以做下列的哪件事()
A.用指南针辨别方向B.直接与月球上的同伴对话
C.重做马德堡半球实验D.轻易地举起50kg的重物图(1)
3.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轿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关于轿车所应用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后镜能扩大视野,有利于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B.安全带做得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强和保证安全
C.汽车急刹车时由于惯性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D.汽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减小与地面间的摩擦
4.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3)所示,一阵大风吹来,伞面可能被“吸”,严重变形。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图(3)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5.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图(4)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
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
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吸气,烧瓶将会()
A.上浮,它受到的浮力增大B.下沉,它受到的浮力减小
C.下沉,它受到的浮力不变D.上浮,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图(4)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6.图4 芜湖“三刀”素有“削铁如泥”之美称.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说明刀具材料的_________比铁大;刀具的刀口磨得很锋利.主要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________:刀柄上刻有花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7.开采石油时,工人从地面向地下的石油层钻一
口油井,油井的面积约为80cm2。若在地面用一个盖子
封住井口,石油对盖子能产生大约2.72×104N的压力,则石油对盖子产生的压强约为Pa。
8.图(5)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两个情景,分别写出
它们运用的物理知识。
甲:。乙:。图(5)
9.据某报报道:在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七天,为采访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感人事迹,记者随空军战士乘坐装着空投物资的军用运输机冲向蓝天,五分钟后,飞机上升到3200米的高空.由于气压急剧变化,记者用来做采访记录的签字笔的笔尖在不断地滴出墨水.„„报道中“签字笔的笔尖在不断地滴出墨水”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选填“增大”或“减小”),笔管内的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笔管外的气压.
10.动车组列车的开通为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孔玫同学乘坐的“动车”从徐州到北京仅需5.5 h,徐州到北京的距离约为814km,列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km/h。列车经过时,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应站在l m安全线外,若人离铁道太近很可能被吸进铁道,这是由于车与人之间的空气流速,压强造成的。(填“增大”或“减小”)
11.电冰箱里的食物容易变干和相互“窜味”,请你从物理角度分析,食物“窜味”属于________现象。
12.将以下做法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知识分别填在题后的横线上(简要写出物理知识的内容,不要求解释)。
(1)拦河坝总是上部窄、下部宽。;(2)自行车的轴承上要经常加油。;(3)洗手后用力甩手,可以把手上的水甩掉。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6分)
13.(1)如图(6)所示的水桶,是在一个最小外力作用下所处的状态。作出此时的受力示意图。
(2)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请在(7)图中画出拉力F=G/3的绳子的绕法。(不计动滑轮、绳重和摩擦)
(3)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分别漂浮在水和浓盐水中,液面位置如图(8)所示。请根据木块在水中的情形,画出另一木块在浓盐水中静止时的大致位置和所受浮力的示意图。
图(6)图(7)图(8)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3小题,共18分)
14.(5分)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雨抽测的实验题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他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12)所示,实验过程如下:
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_________;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_____________;
D.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E.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F.整理实验器材。
请根据小雨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图(12)(1)指出小雨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上面实验操作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用能够漂浮在水面的木块代替橡皮做此实验,那么与上述操作不同的一个步骤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15.(8分)【提出猜想】
压强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还可能与物体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进行实验】
小盼找到了下面的器材:海绵、字典、木板、刻度尺,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图(13)⑴用刻度尺测量出海绵自然状态的厚度,如图(13)a; ⑵测量出海绵上放一本字典时的厚度,如图(13)b;⑶测量出海绵上放两本字典时的厚度,如图(13)c;
⑷测量出把字典立放在海绵上时字典下的海绵厚度,如图(13)d;
⑸把字典直接放在实验桌上,发现字典对桌面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13)e。【分析论证】
(1)通过实验图(a)、图(b),可以得出:力能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小盼是根据的___________现象来比较压强的。
(2)通过实验图(b)、图(c),可以得出: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越大,压强越大;(3)通过观察图_______、图______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评估与交流】
(4)由图(b)海绵形变效果明显、图(e)中桌面形变效果不明显,小盼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她的判断根据是否正确?由此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5)设图(b)中字典对海绵的压强是P2,图(e)中字典对桌面的压强是P5,则P2_________P5(小于/等于/大于)。
五、计算题(本题2小题,共17分)
16.(9分)兰兰家距学校约2400米,她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大约用10分钟,盛夏的一天,由于匆忙,她停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爆胎了。(1)请你帮她分析爆胎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2)若自行车重约100 N,人重约500 N,骑车时每只轮胎总着地面积约25 cm2,则兰兰骑车的平均速度多大?骑车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你还知道自行车的哪些设计利用了什么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点)
17.(8分)为增加学生的国防知识,阳湖中学九(2)班同学到东海舰队参观某型号潜水艇。潜水艇的艇壳是用高强度的特种钢板制造,最大下潜深度可达350m。潜水艇的总体积为1.5×10m,艇内两侧有水舱,潜水艇截面如图(14)所示。通过向水舱中充水或从水舱中向外排水来改变潜水艇的自重,从而使其下沉或上浮。(海水密度为1.03 ×10 kg/m, g取10N/kg)
(1)水舱未充海水时,潜水艇总重量为9.27 ×10 N,此时,漂浮在海面的潜水艇排开海水的体积是多少?
(2)为使潜水艇完全潜入海水中,至少应向水舱充入海水的重量是多少?
(3)潜水艇的艇壳用高强度的特种钢板制造的原因是什么?
图(14)
3六、综合能力题(本题3小题,共17分)
18.(4分)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你留心,身边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
请你利用一个矿泉水瓶、一块海绵、两张纸、一枚铁钉、适量的水,设计二个物理小实验,要求写出实验的做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简要的说明。
(示例)把矿泉水瓶举高,放手后矿泉水瓶从高处落下,说明:矿泉水瓶受到重力的作用。
实验1:实验2:19.(5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救援队员利用各种器材展开抢险救灾工作。
图(15)图(16)
(1)利用如图(15)所示的钢丝钳,救援队员把钢筋剪断,钢丝钳是(省力/费力)杠杆。
(2)使用撬棒,救援队员把滚落在公路上的石块撬起,如图(16)所示,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M方向用力撬起石块1,撬棒的支点是点;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N方向用力撬起石块1,撬棒的支点是点。
(3)利用生命探测仪,救援队员可以找到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生命探测仪有多种:“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通过探测受困者与周围温度的差异,形成人体图像,在黑夜,该仪器使用效果(较好/较差);“可视生命探测仪”利用光纤把细小的摄像探头深入废墟的缝隙中,光信号在光纤内经多次(反射/折射)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在显示屏上就可以把废墟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八年级(下)物理单元测试(期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8.9.10.11.12.13.14.硬度压强增大摩擦
6
3.4×10Pa
惯性连通器原理 减小大于
148增大减小 扩散蒸发升华
(1)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3)惯性
三、作图题 15.略
四、实验探究题
16.(1)1mm4.50cm(2)3.6(3)b作用点 17.A.重力C.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1)测出空桶的重(2)溢水杯的水没有装满(3)
C
18.(1)形变海绵形变的程度(2)受力面积压力(3)bd(4)接触面材料必须
相同大于
五、计算题
19.(l)原因:暴晒后温度升高,轮胎内气压增大,轮胎内、外压强差大于轮胎所能承受的压强,导致轮
胎爆裂
(2)骑车的速度 4 m/s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P1.2×10Pa
(3)轮胎、车把手上的花纹增大摩擦力;刹车系统为省力杠杆;用力捏车闸增大摩擦力;自行车的尾灯利用光的反射;自行车铃响振动发声;脚蹬子、车把手为省力。
20.(1)900m3(2)6.18×106 N(3)高强度的钢板能承受的压强大,因为液体的压强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六、综合能力题
21.实验1:矿泉水瓶装满水并盖上,分别正立或倒立在海绵上,发现倒立使海绵变形较大。
说明: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2:把两张纸竖直拉起来,用嘴巴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张纸向中间合拢。说明: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以两张纸向中间合拢。22.(1)省力(2)AC(3)较好反射
23.①流体的阻力与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物体的横截面积、物体的形状等有关,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
有关
②减小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减小物体的横截面积等 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