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时间:2019-05-15 05:1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第一篇:[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原则上知道怎样欣赏美术作品,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二)内容结构

本课讲述的主要知识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功能,美术的分类,人和美术的关系,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等。

课文部分:为本课教学内容之梗概,共分10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述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分类,人与美术的关系。第2自然段,介绍美术的功能。

第3自然段,概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第4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结合作品分析概述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即第一步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第二步对内容理解和体验,第三步对内容的探究和领悟。

第10自然段,替代学生提出欣赏时遇到的多种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求知的欲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2.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明确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本内容补充资料

(下面按课文中的问题展开的论述,供教师教学参考。主要是为偏远地区不便查找资料的教师提供参考资料,引文中涉及该课的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术,美术的特点和美术的分类

(1)美术的概念。课本给美术下的定义为: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前一句是美术的定义,后一句是美术的性质。中国与西方最早只有“技艺”而无“美术”一词。西方17世纪出现“艺术(Art)”一词,泛指以审美为目的的文学艺术。今天被我们称作美术的东西,西方人一般称作艺术或造型艺术。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引进“美术”一词。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仍从广义上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统称为美术。其后,我国学者为了将美术与艺术中的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加以区分,而从分类学角度给美术下定义为:美术属于艺术,美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它们之间的物质存在的时空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的物化(物质化)结构的不同。美术的特质媒介存在形式是空间性,是在一定空间中并列式地展开,或占据二维空间,或占据三维空间。音乐则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里,有程序地存在,经过起始、高潮和尾声,在此时间延续的程序中显示其生命力。戏剧、电影、舞蹈等,则是时空艺术,其形态的物化结构,既有空间形象,又需要在时间的过程中展开,既有造型,又有活动表演性。

美术,亦称造型艺术。西方普遍用造型艺术一词称之,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种习惯。他们认为,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美术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所以将美术称为造型艺术理所当然。但也有人认为“造型艺术”这一概念不具备艺术形态学的价值。舞蹈、戏剧、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艺术门类或艺术活动,都具有造型性,但它们与绘画、雕塑的造型艺术有根本的不同,认为艺术分类的内在依据,首先应该是艺术传达媒介的物质存在形式的差异。这是艺术分类的本体论标准。(参照王林著《美术形态学》,重庆出版社)国内外也有人将美术称为“视觉艺术”,这是从感知方式上的艺术分类。但由于戏剧、舞蹈、电影等,也需要通过视觉的感知,所以有其不科学的一面。

(2)美术的特点。美术这一物质存在方式的空间性,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静态性。美术以其物质媒介静态地呈现于空间之中,也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内容、情绪表达等,都是以物质媒介静态性地实现的。无论是快节奏的火热的现实生活,还是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斗争;无论是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还是人的奔跑运动等,一切对象的动态和心理活动的表现都如同摄影抓拍式地将其瞬间凝固于静止状态。作品本身是静止的,作品中的形象是凝固不动的。龙门、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在洞窟中静坐了千年。画中的仙女,虽然对人们含情脉脉,却不能走向尘世人间。他们在美术家的刀下、笔下诞生之日起,就静止地亮相于那里,人不搬动,他们就不会自动地离开供人观赏的“舞台”。建筑艺术,即使经历多年风化雨蚀,依然植根于原地。

美术有时也表现动态事物和人与事物的运动过程,但它的整体形象是永远凝固于作品上的。只是由于观者在观赏之中会产生动的联想,于是便将时间从物理世界转移为心理世界。

②可视性。人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是用眼观看,即美术作品的可视性。可视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于戏剧、电影的可视性,是它的一目了然的直观性,无需借助于听觉。其二,美术作品有引起视觉审美注意的性质,或是悦目的,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蒙娜丽莎》、《虾》等;或是夺目的,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及某些现代派作品。

③质、材与精神统一性。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没有物质材料就无法制作美术作品,物质材料是美术作品的传达媒介。美术不同于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不是以人自身作为表现某种精神的载体,而是以物质形态的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的载体,在相异的物质实体形式中实现自我。在绘画、雕塑以及建筑等空间艺术中,其精神内容与石头、木材、金属、颜料等物质实体融合为一,或者说艺术家以他自己的生命、情感、力量,赋予无生命的石头、金属、颜料、纸、画布等物质实体以生命,使自然物质经过人的塑造而与人的精神情感合一。长城那砌筑于高山顶峰的蜿蜒万里的巨大实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法国埃菲尔铁塔,其巨大的钢铁构架显示出法国19世纪末资本主义勃发的时代精神。

质材性还表现在质材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符号学的意义,也就是质材自身是一种形式语言,可以传达出某种意义,或者说特质材料决定美术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在作品中发挥质材美的艺术魅力。例如,青铜的凝重、大理石的洁白、泥塑的质朴等,这些材料的特点一旦与表现内容很贴切地结合,便会使作品的审美情感与特性得到加强。质材成为重要的形式语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汉白玉石的《宋庆龄雕像》给人以圣洁高贵的感觉,如用泥塑代替,汉白玉石的形式语言便会随之消失。玻璃面的摩天大楼与茅草屋二者之间,体现出的人的精神差异是巨大的。

(3)美术的本质

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是一种内部的规定性。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时代之中,他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其创作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段和形式。旧石器时期产生描绘狩猎动物的洞窟壁画,而今天才能出现多媒体艺术。因此,以物质为媒介,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人的思想、精神、情感、社会生活和审美理想的美术,其本质首先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态。

美术又是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手的操作成为物质化的成型的产品。从创造这一精神产品的方式与样式来说,美术又是生产形态。

美术与其他的意识形态、生产形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强烈的主体性。美术是美术家个体创造的产品。美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向、心境、精神和审美理想等倾注于其生产的全过程,物化于作品之中。美术是美术家自我的表现,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无论是从对客观对象的选择上,还是从将客观世界加以主观变形,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上看,或者是从笔触、色彩传递出的情绪来看,都体现了这种主体性。②独创的艺术形象性。美术不同于政治、法律、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以艺术形象呈现于世,而且这种艺术形象是以其独创的不可重复性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这种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想象和各种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

③形式构成的审美性。美术生产是创造具有审美特性的物质形态,满足人类高尚的审美需要,因此,美术家要遵循形式美法则,创造具有美的形式的产品。它是人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审美意识的物化过程,其形式构成的审美性,又推动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美的规律,如同价值规律支配商品生产一样,支配着艺术品的生产,愈是美的产品,其价值愈高。所以美术又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

(4)美术的分类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4大类,这是按物质材料、制作方法、空间性质和功用加以划分的,是沿袭西方习惯的传统分类。对此,我国很早就有不少学者提出书法、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是抽象的平面空间的线条艺术,纳入美术当属必然。《中国美术辞典》一书已将书法、篆刻列为重要门类予以介绍。另外,关于摄影艺术是否属于美术的问题尚有争议。有人认为那是依靠机械手段制作的艺术产品,不属美术;也有的专家从美术形态的本体论角度考虑,认为它属于平面的空间艺术,当属美术,它与绘画同是二维空间艺术,仅仅是它的构成图象的纪实性不同于绘画。这个问题由于尚未定论,课本中没有涉及。

2.美术的功能

由于美术形态的多样性,其功能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认识、教育功能

绘画、雕塑的认识、教育功能是明显的。在照相机未发明之前,人类以绘画、雕塑作为存形的手段,我们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中,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古代人类的生活情况。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可以使我们了解秦代军人的服饰和军阵状貌;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了解北宋的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交通状况;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方方面面的知识。

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美术作品,通过审美起到认识、教育作用。中外都有为社会功臣、模范画像、塑像和建纪念碑、馆的传统,以期起到宣扬、教育作用。尤其是在革命斗争和战争年代,各国普遍重视运用政治宣传画和政治讽刺画的形象的直观性,唤起民族和群众的团结精神,对敌进行斗争。即使在和平时期,很多美术作品也起着歌颂时代新风、鞭挞社会时弊的作用。

(2)审美功能 美术作品是美术家运用各种造型手段,把生活中获得的美感通过形象思维加工创作出来的,具有唤起人的美感的心理效应作用,给人以审美享受。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复杂的形象思维,超越对象地去把握到理性的美感,使作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起到陶冶人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3)实用功能

与其他艺术相比,美术是实用性最强的艺术品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以美化,无论是城市建筑、生活环境,还是劳动工具、交通工具、服装、文具等的设计,都显示着美术的实用功能:创造实用、适用,且和美相结合的物品和环境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美术的实用性功能也越来越显著。

(4)传播交流的功能

美术以形象作用于人的视觉,易为人们直观地接受,起到传播信息和帮助人们交流的作用。在没有文字的渔猎社会,人类即以图画传递信息,如在水塘捕到鱼之后,就于岸边画上鱼,告诉人们这里有鱼。现代社会,为适应生活的快节奏产生的各种标志,是以直观形象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如商标、交通标志、企业事业标志等。

美术如同“世界语”,既有传递美的信息的功能,又有传达语言不便于传达的形象性内容的功能,还可以起到交流文化和沟通感情的作用。

美术的以上四种功能,就一件具体的作品而言,可能有某一方面的偏重,但美术的各种功能,都需要通过审美发挥其作用。

3.为什么要上美术鉴赏课

欣赏美术作品,就是对美术作品的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的审美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要求观赏者深入其美的情境之中,并要走出情境之外,反复品味、玩赏,不断思索其深邃的内蕴和隽永的意味。体验,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情感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或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加以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欣赏还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品评作品的审美价值,即鉴别的审美活动。鉴别,是通过对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而后对其作出审美评价。有鉴别的审美活动,称为鉴赏,是比较专业化的审美活动。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齐白石的《虾》,都能认出一个画的是女人,一个画的是虾,感觉的心理过程是一样的,但感觉到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种不同,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不同。对美术作品的品味、体验、赏识能力,称为欣赏能力或审美能力。它和人的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认识鉴别水平、理解程度有关。有了鉴别能力,才能更准确地领略和赏识,变直觉的观赏为自觉的鉴赏,使欣赏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本书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和水平,即提高审美能力,而讲述有关的鉴赏基础知识。

4.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

(1)审美能力是现代人文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85年6月10日《文汇报》发表我国著名科学家、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对记者的谈话,沉痛地列举了洛阳一位建筑工程师,在施工中遇到了古墓,他为节省工时,未等文物部门做完清理工作,便强令引爆,竟炸穿了三层古墓,其损失之重,比节省工时的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这位工程师此举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文化知识结构有缺欠,只知工程,不懂艺术,不知艺术的文化价值,这是不完全的教育造成的结果。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人失去对艺术的理解和兴趣,会致使感情生活单调,还可能殃及他的心理健康。达尔文说:“„„失去这种趣味(指对艺术的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感情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上世纪初,对我国科学工作者讲话中,也曾说过:“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高的是渐渐的成了厌世的神经病。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譬如人是何等灵变的东西?照单纯的科学家眼光:解剖起来,不过几根骨头,几堆筋肉。分化起来,不过几种原质。要是科学进步,一定可以制造生人,与现在制造机械一样。„„抱了这种机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但对于自己竟无生趣,对于社会毫无爱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的精神。”(蔡元培《美术与科学的关系》,见《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7页。)达尔文也深有体会地说,由于对绘画和音乐兴趣的丧失,“我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它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的另一部分能力——的衰退。”(见《达尔文自传》,转引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51页。)事实已经证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分手的艺术与科学,又开始携起手来。科学界泰斗钱学森曾说:“光靠逻辑思维、实验手段是不能使科学向前发展的。文艺上叫灵感,科学上是创造,科学和文艺有共同点,科学发展到最高级的阶段,这种相通的共同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这种趋势,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看得越来越清晰了。”现代社会,文艺家要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科学家要凭借美感去追求真理。创立量子力学矩阵理论的科学家海森堡认为“美是真理的光辉”。现代创造心理学研究证明,“艺术熏陶哺育起来的美感就成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智慧源泉之一。”“美感可以唤起一个人到未知领域去进行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可以指导一个人怎样去进行这种探索。”(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90页。)原苏联物理学家格达尔说:“科学的美在于它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在核对结果和发现新规律中,美的概念证明是非常宝贵的,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科学家相信美感常常比知识或者比思维更直接地引导人们走向真理。他们常常遵循美感的引导去追求真理。与一种更符合实证的理论相比较,他们常常宁愿选择更富有美感的理论,因为他们知道在美之中包含着一种比局部的实证更普遍和更根本的东西。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右脑开发的重要意义。人的大脑运用尚有4/5待开发,按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不会建立健全的网络联系系统,可见人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的重要。

就目前功利而言,即便在交朋友和各种社会交往中,能欣赏美术作品,也显示出高雅的文化层次。

(2)具有审美能力,可从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

当今社会,一切人造物都是经过美术工作者设计的,人就生活在美术的苑圃之中。如果对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一无所知,就不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不能对其有所鉴别。这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欠缺,更是感情生活单调的反映。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是很可怜的。如果我们具有审美的眼睛,则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可以接受美术艺术语言传递的各种信息,体验更丰富的内涵,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充实和更加丰富起来。

(3)具备审美能力,可使审美情趣更高尚

审美能力,即辨别美丑和领略美的能力。人的审美趣味有高雅低俗之别,美术作品的格调同样具有高雅低俗之分。具有审美能力,就可以从格调高雅的美术作品中获得美好情趣的感染和崇高艺术境界的陶冶,就可以对格调低俗的作品有所识别,具有抵御精神污染的免疫能力。

5.怎样鉴赏美术作品

这是高中阶段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本课中很难用较短篇幅说清。所以,我们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齐白石的《虾》这两幅不同画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为例,按三个步骤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步,对形式特点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第二步,从形象分析入手,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第三步,深入思索探究作品的内蕴和意味。将上述步骤稍加具体化,即首先应区分作品是哪个门类的,然后再区分出它在该门类中属于哪一种类,例如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是石雕,还是面人彩塑等,把握它们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艺术特点。其次,还要把握作品由于观赏需要和功能所构成的特点,如大厅的壁画、卧室的小画、广场上的雕塑和建筑物上的浮雕、历史画、年画等。能够区分艺术种类特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艺术种类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把握其艺术特点,不致于出现鉴赏版画时用油画特点去衡量,鉴赏中国画时要求它和真实物象的色彩一致等。此外,还要进一步看它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个性特点,把握形式美的所在,如艺术技巧的功力美、整体形式结构的美、质材特点运用的美等。

从形象剖析入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钥匙。要先区分形象的类别,是写实的,还是变形的,或是抽象的。作品整体的艺术形象给你的是一种什么感觉,进而分析形象关系、形象特点,再去看作品的内容,感受和体验艺术家所表现的情绪、意境,感受体验作品结构形式的美。还要通过对形式特点的把握和形象分析,领会作品的含义、主题思想、主观精神、形式意味和社会意义等。

我们如此笼统地说如何鉴赏,是很简单的,但是当您照课本讲完对《蒙娜丽莎》和《虾》这两件作品的分析之后,如果让学生按此三步去分析新的作品,就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从形式上如何把握特点,怎样分析作品类别,为什么艺术形象有的写实、有的变形、有的抽象,怎么看内容,那抽象的作品又是什么内容,怎么鉴赏美术作品形式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之后安排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艺术语言、形式美,以及各门类艺术特点等课。

美术的鉴赏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有关的基础知识;二是多接触美术作品,在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提高鉴赏能力。18世纪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评论艺术家狄德罗曾指出:“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它表示在能使它美化的情况下,抓住真实与良好的东西,并且迅速而强烈地为它所感动。这样就由一般的欣赏能力,变为鉴赏能力。”

第二篇:培养审美的眼睛教学反思

培养审美的眼睛教学反思

艺体组

张雪莲

课前我曾在同学中作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同学都说平时看得比较多的大多是卡通画,经典的美术作品很少欣赏,通过这堂课的教与学使我深深的感到,有许多东西,不是学生不喜欢,不愿接触,不愿学习,而是要看教师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优秀经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青年一代的关注和投入,而如何引导他们是我们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高中生来讲,“美术”于他们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课题,老调重弹必然唤不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而这又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堂课,一堂优秀的第一课有时甚至会对个别同学产生终身的影响。如何作好,还有待于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以下是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1、要让学生会“学习”,教师首先要先会“学习”

如何能让同学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进行优秀经典艺术的欣赏与学习,是我在课前思考最多的。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去搜集相关资料;同时让学生做的我也做了,且做得更多。我查阅、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真是教学相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对经典艺术的认识与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2、课堂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课中我让同学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在解决了一个个疑惑中,使同学们对经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都说:我们平时只看卡通画,现在我们觉得好多世界名画很有欣赏价值,今后我们会更多地去关注。

3、注重艺术作品的选择,设计富有创意的课件

课中的选材,(音像资料、影视资料,有创意的课件制作)特别重要。绚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本身就会以艺术的魅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选择经典、优秀的作品能产生很好的感染效果。

第三篇: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在说到学生的发展时,总会说到一句话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发展是首位,我们常常忽视了“美劳”的发展。“美”即是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而美育常常以艺术教育为载体。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对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等等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同样,审美和鉴赏能力也要从小培养起来。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都要让学生了解。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要注意筛选出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

在前几年,网络风靡的“非主流”风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许多学生留着长长的刘海儿,留着“杀马特”发型,网络空间用着旁人看不懂的“火星文”记录自己的心情,如今回过头看,这的确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段经历。其实这就是审美的从众性,留着新奇的发型,创造“自己的”文字,是青少年体现个性的方式,然而一些网络红人在宣扬非主流的时候更宣扬自己暗黑、消极的价值观,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受到影响,学会了一些消极的消减压力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现今各种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大量充斥着拜金、浮夸风的影视作品影响着学生,一些华而不实的明星偶像的大行其道,使得青少年愈发浮躁,更多地注重外表,还言之为“看脸的社会”,让更多的青少年不再注重人的文化内涵,而是更多地注重人的外貌——当然,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是要内外兼修,既要有好看的面孔,也要有有趣的灵魂。暑期里所谓的大热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被曝出原作抄袭、“粉丝锁场”扰乱市场等负面新闻后,仍有上亿的票房收入,这让人很震惊;而纪录抗日时期慰安妇生活的电影《二十二》则由于许多人口口相传,票房和放映场次才有所上升。尤其是抄袭作品,在现今仍能大行其道,让相关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而认真搞原创的人反而清贫度日,这不仅仅是需要板正的审美问题,更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学有着其它学科不能相比的强大的情感教育功能,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在精神上,语文课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加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探索。

一、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语文教材都是精品与经典,都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精妙的篇章结构,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形象或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教师要找准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接受美的熏陶,感受美的真谛。

1.品味细节,感悟美好形象

许多文学大师特别注重细节的精雕细刻,通过细节的深入描写刻画,真切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教师要抓住课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细节之处,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感悟文本的生动形象,接受审美熏陶。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细节,充分领略湖心亭的清灵绝美。如品读有关湖心亭的对联,充分感受湖心亭之美。像陈子豪的“一片山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郑燮的“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陈觉的“双峰云起,古寺钟声、试把酒临流,恰对着曲院风荷,六桥烟柳;三面山环,一亭水绕,倘倚栏凭吊,犹想见旧时帝子,何处人家?”这些精妙的咏叹湖心亭的对联,把学生带入了湖心亭的美丽景色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湖心亭的魅力,自然对湖心亭的景致觉得别有韵味。

2.品味语言,体验美好情趣

语言是作者情感、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构筑起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浸润,体验审美情趣。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数词“一”,通过体味,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绝美图画。天地间“上下一白”,浑然难辨,足见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极写人和景物之小,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构成一幅有远近、有大小、有高低、有浓淡、有疏密、有点面的层层分明、立体感极强的富有灵动色彩的天地美景图,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提升了审美情趣。

3.想象场景,感悟审美意境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通过对作者所描述的场景的合理想象,真切地感悟文章所展现的意境。如教学峻青的《海边仲夏夜》,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三幅优美的自然图画,教师让学生仔细品味优美的语言,在头脑中描画出美好的意境:海滨夜景图、海滩休憩图、海滩月色图。夏夜的海滩多么温柔和顺,多么美丽可爱,多么绚丽迷人!晚霞“像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启明星“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中的灯”,月亮“像银盘似的”。先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美妙的图景依次在头脑中展现,学生一定会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情景之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研读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接触,感悟真情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影响和感染客观世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和接纳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形象同喜同悲,接受美育熏陶。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现了多姿的秋,多味的秋。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本文于悲伤苍凉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到作者的真切的爱国之情。学生1:“故都的秋,我觉得是冷清的、寂静的、悲凉的。‘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蓝色白色的牵牛花’,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学生2:“写槐树的落蕊表现了凋零之感。还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作者借‘蝉’表达了自己艰难的处境,更何况是‘秋蝉’呢?”学生3:“第十一段中写‘枣树叶落,枣子红完’,更增加了萧瑟之感。另外,作者还选择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等描写草木零落景象的诗词,抒发作者心中的悲哀。”学生4:“作者笔下的秋试悲凉的,也是美丽的,是一种凄冷的美。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中无情地消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地藏在简单的文字之中,让我们从悲凉之中读出了美丽,读出了高贵的心灵。”教师引导:“作者写这篇文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1934年,正是国民党白色恐怖弥漫的时期,作者笔下的秋正是悲凉的秋。作者不仅仅是在悲秋,他能把故都的秋写得如此之美说明他是深深地爱着故都的秋天而且爱得如此深切、真情,情愿以寿折秋说明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故都的秋,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入了故都的秋,作者在用自己的心血书写着对故都的秋的情与爱,对祖国的情与爱。”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融为一体,真切地接受了作者的思想熏陶。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将美育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能只培养知识的精英,而要把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和谐、追求向上、品行雅致的新时代的公民作为自己的重任。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摘要: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学习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美是指生活中能让人赏心悦目的一切事物,包括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而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审是一个审查审视的过程,不是人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培养的出来的,而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形成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教学经验表明,审美教育和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如何在教学教育生活中语文教学和审美情感培养融为一体?

关键词:审美,中学语文教学,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

引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很多文章著作都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里面对于环境的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的突出。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感触,对生命生活的热爱。通过语言文字的教育解读,带领同学们走进文章作者笔下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吸收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于各种美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饱满的独特的审美观念。

一:审美意识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审美

美的哲学概念,一般是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如果说美是事物的内在的秩序,那审美就是对事物内在秩序的识别和认同。它是一种包括了主观意识和客观评价的活动,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种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具有很大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成长阶段的各种接触和培养以及社会大背景会对孩子今后的审美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什么是审美情感

审美的建立是一种归纳思维,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内涵的直接联系,但正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会不断变化,每个个体会发生随之环境的各种变化,于是乎各种对于美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随之的审美也会发生改变,在适应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学生们属于自己的审美。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语文的美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美,在语言文字中流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环境,长期地孕育着中国文化,使中国语言成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李太白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范文正登上岳阳楼,留下的何止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章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却也是从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满腔热血,集于斯文,若无斯人,吾谁与归!雄心壮志,却也渐渐衰退。祖国大好河山的气势的美好,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展示了美。

自古以来,很多优秀作家创作时都非常重视对词语的修炼,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很多词语的选择上都千锤百炼狠下功夫,而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解读这些语言文字,带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之美,进而扩充到生活中,让其在生活中得到扩展,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很重要的一步。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着重从这几个方面给学生解读文字,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并且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老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将文字中的美带入生活,从而逐渐形成生活中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培养

(一):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学习语文知识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是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一个方式方法,在语文文字教学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是区别生活中不好一面的能力,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中审美培养的着手点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字词锤炼之美,关注作家精心锤炼过的动词,在学习中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和形象特点;感受句子的节奏之美,节奏美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作者利用他们的慧眼和妙笔赋予文字以乐音,以深情,赋予那些平行的文字以各种有美的节奏,舒徐流畅,轻盈飘逸,或者急促快捷,紧张激烈,或高昂,或低沉,思绪万千,要注意感悟;感受语言修辞之美,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使用使得文字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感受语言音韵之美,尤其是古今词句,一手好诗,一首好词,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曲;感受语言细节美,形象的丰富离不开细节,作家文字都擅长在细节处做文章,抓住细节进行品读,能够更好的走进任务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中审美培养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语文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认知规律和美学规律创造性的运用。

教学过程中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审美化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课本中的美,去品味课本中的美,使学生感觉身心都融入其中,甚至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最基本的是要在教学中要学会把握扩展意境之美,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要交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提高体味文章所要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更要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关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时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这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诗人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为了开阔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那将是什么样子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意境,想象一下,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样壮阔的景色面前,日月星汉都显的渺小了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带入意境,还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通过对词语的改易,句式的变化,修辞的增删等对比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悟作品中词的精当,从而获得思想上的顿悟,情感上的熏陶,语感的提升。还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写道: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这时候感悟作者此刻的心情,才能理解为什么热闹的蛙声蝉鸣作者却不怎么喜欢。还可以在教学中用音乐,图片和幻灯片等有表情的语言动作等,加强学生对于美的体会和提高审美意识,例如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我先播放了根据诗的内容谱写的乐曲,让学生配乐朗读。当他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抑扬顿挫的朗读诗歌的内容时,学生们接触到的就不仅仅是一句句的语言文字,而是在诗词欣赏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唤起了情感的共鸣,从而在脑海里构成了一幅自然亲切、情感真挚的送别的画面。

这些都是情感的凝练,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施教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得教的活动成为审美对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了审美的意味,具有了美的风格。

结束语: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教育也是对学生重要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融合审美教育和平常的语文教学于一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注重对他们感悟美的人格的培养,不仅仅能欣赏美,更能够分辨美的态度,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也是语文的教育教学中的极致所归。

参考文献:《有效上课》《有效学习专题读本》

下载[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案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

    培养审美的眼睛

    培养审美的眼睛 濮阳县实验高中葛明超 课型: 欣赏课 教学方法:欣赏与思考,讨论结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介绍不同形式的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艺......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唤起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

    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

    美育中培养审美素养

    论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摘要】:在夸大素质教育的当代社会,美学教育更是不能忽略的一门课,怎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美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

    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中心小学/舒凤英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获......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