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论文
探究 让学习充满魅力
-----我的生物课堂
摘要: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及课内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不断拓展思维,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堂以探究为导航的生物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对个体心灵深处的一次洗涤。关键词:探究 生物课堂 蒸腾作用 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大核心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特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事先准备让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探究知识
教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生物课堂,探究有关生命的话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科学的世界有拉 2
近了一点点距离。首先我们在几幅优美得图片中走进课堂学习……
欣赏后咱们先来个民意调查活动:如果现在你手上有一张旅游卡,可以选择到其中的一个地方度假,你会选择哪儿? 92%学生选择1、2、5图 8%学生选择3、4图
教师:和同学们一样 老师会选择到图1环境中去,因为郁郁葱葱的森林让我们更舒适,同样为地球陆地的一角,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距?今天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打开课本第四节《蒸腾作用》先来“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科学的探究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针对问题,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散失的吗? 学生2: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出来的呢? 学生3: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茎散失的吗?……
教师:同学们这么积极动脑,很好。请同学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按照学生2的问题推理和判断,做出自己的假设,谁来先回答?
学生1: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有叶片散失的。
学生2:叶片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教师:请说一下你做出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
1、我知道叶片上面有气孔可以进行水分散失。学生
2、叶片的数量多,叶片内有叶脉,海绵组织疏松,表皮上有气孔。
教师:非常好,假设实际上就是对实验结果的一种预测。为了证明假设是否准确,应该设计实验方案,具体步骤包括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案。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现在请组长代表本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案。学生:各小组组组长汇报,各组交流。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对我启发很大,选材经济方便,方法科学得当。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实验装置,便于互相学习。大家注意看,这是老师课前根据教材提示准备的实验装置,和同学们大同小异。实验材料有:杨树枝条、试管、塑料袋,透明胶布、食用油。大家仔细看一下甲乙装置有什么差别?
学生:甲保留了叶片,乙减掉了叶片。教师:请你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为了设置对照试验。
教师:设置对照试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除了对照因素不同,其余因素都要保持不变。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俨然像一个小科学家。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结果,真实准确的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请一组同学汇报一下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甲装置塑料袋内壁上出现大量水珠。乙装置塑料袋内壁上出现少微水珠。
教师:想想,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进行认真分析: 问题一:这些水珠从哪儿来? 问题二: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失来?
问题三:为什么水分只能从叶片的这个地方中散失来? 问题四:水分是以液态形式还是气体形式散失? 问题五:叶片上下表皮气泡数目一样吗?
学生:依次回答
叶片。
气孔。
因为角质层不透水。
气态的形式。
下表皮要多。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较到位,现在总结一下,得出结论。学生:家装置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有枝条上的叶片以水蒸气的形态散失凝结而成的。
教师:结论和假设相符,说明假设是正确的,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奖励。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真高兴。最后我们在总结一下收获:水分散失的形式、器官、途径、环境各是什么呢?
学生:形式:气体。器官:叶片。途径:气孔。环境:由内向外。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蒸腾作用?这种作用有什么意义? 学生: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由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对植物体内自身的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有重
要的促进作用,降低叶片温度,防止灼伤叶肉组织。更可以促进自然界的水分的良性循环。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二环节:能力提升(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教师:根据所学思考生活现象。问题1:为什么秋天植物会落叶?
问题2:炎炎夏日在野外活动,只有一塑料袋和植物的情况
下如何取水?
学生:交流讨论,颇有兴趣。第三环节:思考生命
1、看图片,讨论 “如果没有植物蒸腾,世界将会怎样”
在学生的激情和悲愤中号召全班同学宣誓: 保护森林资源,从我做起,绝不乱砍一棵树!
2、建议同看一本书。
课堂反思:
从课堂上下来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兴奋,因为感动,或又因为一点点的自我满足。始终记得一位前辈的指导:没有绝对的成功课堂,只是你的课堂闪光点越多,越接近成功课堂。今天这一课在事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认为达到了期望的教学效果,个人较满意之处有三:
1对课堂过程和环节的安排上。本课教学中通过知识探究----能力提升---思考生命三个环节层层提升,使内容教学和情感教育一点点渗入到学生的思想里,有系统的、有条理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2学习方法的安排上。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及课内外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不断拓展思维,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科教学中我从导入语、问题设置上层层设疑,虽内容不同,但都是以引起学生兴趣,8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原则,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解疑中通过探究有了新的发现、结论。课堂氛围上。探究使同学们充满兴趣,感受着求知的乐趣。课堂上个体的独立思考,群体的合作交流,积极乐观的课堂给了我很多很多鼓励。
但细细回味其中也不乏有不足之处:如对于课堂的整体氛围及教学方向上不能完全释然,教师仍掌控着课堂知识走向,在授之以渔的同时过分关注鱼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和改进的。
曲周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宋艳新 联系电话:*** 9
第二篇:教学论文和案例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大围山镇东门完小:涂静茹
一、课文内容描述:《中彩那天》记叙了在二战前发生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发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当时正在上学的“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当父亲开着获奖的奔驰车缓缓驶过拥挤的大街时,却发现父亲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自然会感到“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可贵,感受到“诚信是金”的道理。
二、学法探讨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想象中拓展文本。
1、注重阅读感悟。“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把“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比如出示句子:“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让学生读后说说心中的疑问。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面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难题?我再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反复朗读7,8两个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即培养了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注重探究式学习。综观整个教学无论是引导学习3——8自然段,还是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状态。小组合作的形式多样,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注重发挥学生想象力。本文的故事有丰富的想象的空间,如教学课文第9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再写一写。最后请学生在全班交流。有的说:眼看着车子被开走,我心里有些不舍得,但我会向爸爸学习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有的说:虽然,车子被开走了,但爸爸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学生奇妙的想象中赋予故事新的内容,使学生懂得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道理。
2014年8月29日
怎样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大围山镇东门完小:涂静茹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二、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2014年8月29日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大围山镇东门完小:曹钰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教材通过图形和多个例子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就是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编者试图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从而经历一个严谨的科学归纳过程。
在教学时我按照编者意图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题目中的情境图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新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并通过多种方法都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然后进行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教学过程一切自然流畅。
下课后,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还没有讲清楚呢?教材的设计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相等。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种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找到旧教材,发现旧教材中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学忽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孩子们高兴地说分数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同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考:在新课改实验中,面对新教材中新的思想和方法与旧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取舍,如何有机结合?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例题:把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5,使学生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像÷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
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代替学生去思维。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散,偏离重点,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最后只能自己替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计算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3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2014年8月29日
浅谈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大围山镇东门完小:曹钰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想让他们四十分钟保持安静都很难,何况还要他们专心听课呢 ?可在减负再减负的今天,学习任务又不能减的情况下,上课可真得花上一定的心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上好一节课还是要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入手。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课堂上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情绪不稳定性和多动症的特点,因此采取活泼多样的游戏形式教学是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最好办法。例如上低年级的识字课时,我就常设计游戏的环节。游戏一:“找朋友”。在教生字课中,我就把写有生字的偏旁部首的卡片发给学生,让一些学生手持卡片找到能与自己的偏旁卡片组成生字的学生,两人就是朋友。还能把组合成的生字读出来的是好朋友,会组词并能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的有“苹果”或“星星”奖品。这样一来,学生在玩乐中学会了生字词,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能不喜欢你上的课吗?游戏二:“猜谜”。低年级学生上课时都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新鲜的、未知的事物,越是不知道的东西越好奇,所以在学习表示动作的字词时,我又设计了“猜谜”这样的游戏。上课时,老师先做动作,问学生:“老师是做什么呀?”学生猜对了就出示相对应的字词来拼读。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把词语卡片发给学生,请一个同学到上面做动作,其他各组同学按动作抢答(很快地出示词语卡片),并会正确拼读的为胜。或者是同桌互相做游戏,一个做动作,一个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然后互调。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让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既对上课充满了激情,也能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深刻。
为了激发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保持注意力集中,生动形象的课件也是一种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资源。特别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平日间又很少接触到的,如果老师只是口头上作详尽的解释,学生肯定没耐心听,也很难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在备课时把要学的内容做成课件,上课时在恰当的时候点击出来让学生看看。既可使学生的小眼发光,也让学生一目了然,哦!原来是这样。比如在上四年级上册的《白鹅》一课时,里面就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所没见过的。其中有这么一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现在很少有人养鹅,没见过鹅的学生根本想象不出来鹅走路是什么样子,更别说理解了。里面把“鹅的步态”比作“京剧的净角出场”,可现在哪有学生看京剧,哪懂什么叫净角。这个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现,学生对理解课文就充满了兴趣,注意力也提高了,也很容易明白了作者为何要把“鹅的步态”比作 “净角出场“了。从而更深刻地感悟了鹅的傲慢态度。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智慧的火花也被点燃了。
在农村小学里,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能使用多媒体。在条件的限制下,又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那就尽量使用生活中的资源吧。在上二年级的乘法口诀时,我总会对同学们说:“看看或是想想,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学习今天的乘法口诀呢?”一语击起千层浪,所有的学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学乘法口诀二时,他们说:每人两只手,两人就是四只人。可以用来学习乘法口诀二。还有每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脚,每个教室有两个门,都可以用来学习乘法口诀二。在学乘法口诀三时,学生又说:教室里的每扇窗叶有三块玻璃,教室外墙有三只窗户,学校每周发放三面劳动红旗,都可以学习三的乘法口诀。有个常吃零食的学生这时还说了句:每块西瓜3毛钱,买2块西瓜是用三乘以二的口诀算的。学生们的思维像火山一样在爆发,学习的热情高涨不下。他们每一张小脸是那么自信,是那么满足,他们就像拔节的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
在每一节课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应不吝啬自己称赞的话语,让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他们就没有了厌烦,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因为他们时时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也就想享受着处处能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和赞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时刻为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而由衷赞美,使得教室里满是灿烂的阳光。学生的情感和智慧也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培养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014年8月29日
第三篇:统计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2]胡嘉牧。案例教学法在统计探究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4,(1):53~54.[3]黄金梅。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69~71.
第四篇:教学论论文——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邓萍 112062010006 摘要:从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角度对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可能与一定》进行分析。最后对这堂进行了综合平析。
关键词: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综合分析
一、从教学主体看课堂
教学主体是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活动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成为了重复加工产品的工人,而学生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成为学习的机器。
新课程则强调,教学不是孤立的活动,更不是枯燥的课本内容的机械传递。因而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老师在教学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游戏、小组互动等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予了学生从分的时间让他们玩一玩,画一画,记一记,想一想,并让学生们充分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学习的活动又是在老师悉心指导下进行的,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有效地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在一起。
二、从教学目标角度看课堂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向导、监控、激励、评价的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及时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同时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
1、通过各种生活情境和适当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或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可能与一定的问题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普遍现象,并初步培养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切合新课程的标准,体现了教学目标知识维度(把握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或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技能维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培养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三维目标的和谐。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注意到了“知识”、“感受”、“应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涵盖齐全。)、灵活性、科学性原则。
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不仅体现在教案设计中,还体现在学实践活动中。这堂课中,老师设定了游戏、活动、小组交流等活泼且符合教学对象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在有趣的活动中发展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三、从教学内容角度看课堂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作用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教学内容中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也不容忽视。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从学生的生活空间选取了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取了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出发,引发学生对生、死可能性的思考等内容的选取既满足了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也关照了教育对象的特点,选取“手心手背”等游戏内容有十分贴近生活,其一,它是与学生的认知经验、认知能力一致的,他能被学生所认识,所理解,而不是让学生茫然不知为何物。其二,教师对他的选用不是随意的“信手拈来”,而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来,但又不囿于生活经验,而是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的随机环境中亲自体验问题的随机性,经历研究随机性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从对可能与一定的表面认识,上升到对可能与一定隐含的科学性的探索上,从对故事、游戏的兴趣,上升到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上。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教育意义,是活化教学材料。他不仅能引发学生认知的共鸣,而且能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传统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而新课程则关注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更多的鼓励教师更具自身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使用教科书。
四、从教学方法角度看课堂
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还受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游戏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广泛应用。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谈话时,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切合教材和教学目标,难度适宜,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如在“手心手背”游戏环节时,老师设问“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情况下‘一样’?什么时候‘不一样’?”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切和教学的主题,问题联系紧密,启发性强。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以游戏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能与一定”的教学思维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较为抽象。因此,选择了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数学思维。老师把整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的蕴涵在“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以及“摸笔”的游戏中。在游戏的进展中,老师能激励学生在“玩”中“学”,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进行有效数学学习和有效数学思考。学生在游戏中亲自体验实际问题的随机性,经历研究随机性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可能”与“一定”的表面认识,上升到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新知。这些服务与学生的游戏,优化了课堂教学,给本课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摸笔”游戏中,当学生的猜测结果出现分歧时,教师又适时的给予科学试验方法的指导,例如“我们大胆猜测是好的,但光靠才不可靠。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确定?”。“我们只实验了8次,次数很有限。在科学的问题上,实验80次、800次都不叫多,可是我们这节课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自己试一试,就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了。”
五、综合评价
整体看来,该堂课的几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综观这节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突出体现了现实性、思考性、有效性。
首先是现实性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食物。因此,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如“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环节)和实践环节(摸笔游戏)。这些直观的教学设计能符合低年级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具有现实性特征。
其次是思考性。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情境联系生活同时激发有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数学,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刺激和引起学生主动发生反应,以培养独立的数学思维。
再次是有效性。数学教学情境多种多样。如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运用的游戏情境(如“手心手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环节)和启发性的实践情境。此外,数学教学情境还有很多,如比赛情境、猜谜情境等。对于教学情境的选择关键在于考虑教学的有效性。选择互动性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更能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
(二)课堂因快乐精彩,学生因快乐而聪灵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因其抽象、复杂,加之教材内容枯燥,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课堂沉闷。现今,愉快的课堂气氛受到广大教师群体的关注。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教学只能够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要改变教学中呆板、严肃的形式,让学生学得快乐。”
这堂“可能与一定”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气氛欢乐融洽,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舞台。体现在: 首先,教学游戏贯穿教学全程,创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做游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游戏”。
其次,教师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活跃了教学气氛。教师合理适度的鼓励褒扬促进了学生的参与、互动。
(三)多维互动、小组合作中学习知识
首先,知识是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本堂课采用谈话的教学方法本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师生、生生、师组等多维的互动贯穿整堂课。
其次,小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合作团队精神。总体看来,这是一堂较好体现新课程思想的课。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点。
课堂教学案例
师:这节数学课,我们研究“可能与一定”。刘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王国的监狱里关着一位犯人,这个犯人即将被执行死刑,但这个国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定:在每个犯人被执行死刑之前给他一次机会抽签,盒子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小朋友们猜猜有可能摸到哪一张?
生:摸到“生”。生:摸到“死”。
师:对!犯人摸到“生”就释放,摸到“死”就杀头,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很可惜,这个犯人有一个仇人,这个仇人希望他一定死掉,于是偷偷把“生”这张纸条换成“死”,两张纸条都写着“死”,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的死是“可能”?还是“一定”?
生:一定。
师:这个犯人是不幸的,但他又是万幸的。犯人从好朋友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他想了一夜,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临刑前,法官让他抽签,犯人抽出一张,你们猜他抽到的一定是什么?
生:一定是“死”。
师:于是他没有把纸条打开,而是一下子吞到肚子里。因为剩下的那张纸条上写着“死”,所以大家推断犯人吃下的纸条一定是“生”。犯人当场释放。师:下面我们两人一组,玩一个“手心手背”的游戏。师: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可能两人出的一样,有可能两人出的不一样。教师板书:一样 不一样 师:再玩一下试试。学生继续玩游戏。
师:停!通过两次玩游戏我们知道出手心手背时,有可能出的一样,也有可能出的不一样,这个研究成果非常重要。下面我们要深入研究“一样”的时候有几种可能。两个人为单位,研究一下。生:两个都是手心。
生:还有可能两个都是手背。心、心
教师板书:{背、背
师:用刚才我们研究的方法继续研究“不一样”会有几种可能。学生继续讨论。
生:有可能是一个手心、一个手背。生:还有可能是一个手背、一个手心。
心、背 教师板书:{背、心
师:总结我们玩手心手背游戏时,初步研究的两种可能,一种是一样,一种是不一样,后来深入研究,发现这里面有四种可能,心心、背背、心背、背心。谁能闭着眼睛背一遍?
师:下面我们换一种游戏继续研究,这个游戏叫做“石头、剪子、布”。请同学们跟刘老师一起玩。
师:我出的是剪刀,出什么的赢了? 生:出石头的赢了。师:什么输了? 生:出布的输了。
师:出剪刀的算平。(教师投影展示石头、剪刀、布)师:这三样哪样最厉害? 生:石头。生:一样。
生:一样厉害。布可以赢石头,石头可以赢剪刀,剪刀可以赢布,不分上下。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开始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有十次机会与刘老师玩这个游戏,每次是赢、输、还是平,请你做好10次记录。(老师给每人发一张记录纸,上面有个小孩头,学生用不同的表情表示赢、输、平,然后进行统计。)
学生汇报自己的输赢平的情况。生:我赢1次,平5次,输4次。
师:老师非常欣赏这位同学,虽然赢的次数很少,但他很诚实,或者说,他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赢就是赢,输就是输,赢和输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严肃和科学的精神。还想汇报吗?
生:我赢6,平3,输1。师:你很幸运。
师:下面,我们要做这样一件事:盒子里放入3支笔,3支都是黄色的,摇一摇,闭着眼睛摸一支,什么颜色?
生:黄色。
师:可能是黄色还是一定是黄色? 生:一定是黄色。
师:换一换,拿出一支黄的,放进1支红的,2支黄,1支红,放进盒子里,摇一摇,抽一支,什么颜色?
生:有可能是黄的,有可能是红的。师:能说得更清楚吗?
生:有可能是2支黄,有可能是1支黄,1支红。师:是1黄1红的可能性大,还是2黄的可能性大? 生:两黄。生:1黄1红。
师:这个同学真不错,这么多同学都说两黄,可他还难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黄色比红色多,所以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黄。
师:我们能大胆猜测是重要的,但光靠猜有时候不可靠。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摸一摸试试。
师:对不起,我们班有四十多位同学,我们只能请8位同学做代表。
老师请8位同学做代表排队做实验,结果摸出两黄3次,一红一黄5次。
师:刚才8位同学摸笔的结果是5比3,摸出红黄的可能性大。明明里面有两支黄色,一支红色,为什么是1支红色摸出的可能性这么多呢?这里边很有学问。我们只实验了8次,次数很有限。在科学的问题上,实验80次、800次都不叫多,可是我们这节课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自己试一试,就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了。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之我谈
——透过案例浅析如何巧妙利用已有资源优化小学美术课堂
摘要:中国每所小学都有着一般小学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特性。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自身及自己的学生特性、了解自己所处教学环境,并用最优资源整合方式提升自己,使自己融入所处环境,悦纳自我、与学生良性互动、与学校共同成长。
关键词:合理利用资源
案例分析
差异共存
融合相互作用
我所在单位地处农村乡镇,可算是典型“城乡结合部”小学中的一员。我校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生流动性大、学情复杂。我是千万个工作在第一线普通美术教师中的一员,本文所述可算作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采样切片”。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抱怨单位硬件设施不够好、学生素质不高、学校和家长不重视美术教育......抱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只会影响自身情绪让工作受阻。我开始思考在现有条件下自己可利用、可改变的部分有哪些,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一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事实上我校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有美术室、书法室等功能室,只是功能室内部物资不够或不好用。相对许多小学来说,我所在单位已经有非常不错的硬件设施了。
案例一:小学五年级下册《能干的工程车》,这一课要求学生用线描及做手工的方式画或做工程车。备课之前我想到我校大门口就有一大片工地正在施工,每天各种工程车进出其间,突然想到:正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有没有我的学生家长呢?找孩子们一聊天询问,原来五年级每个班都有部分家长从事的工作就是开工程车!比如挖掘机、大卡车、起重机、压路机等等,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观察学校周边工地上的“大家伙”。我请几位同学征得家长同意后拍下了他们和他们家工程车的合影,并将这些照片放在我的教学课件的第一页,作为导入环节。课上,孩子们的反应让我惊喜。他们对自己熟悉的、就在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出现在课堂教学环节十分兴奋,从前美术课堂上的艺术作品、画坛巨匠离他们比较遥远。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工具进行创作又总有许多不带工具的孩子,而且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老师,我没什么美术细胞。”这一次的课堂体验让孩子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知识,他们讲的许多东西都让我意外,比如孩子们讲解各种工程车的各部分名称、颜色标志含义、各部分功能、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听着他们熟练地谈起这些,特别是平时总是捣乱、从未好好完成作品的几个小男孩也那样流畅地讲得头头是道,我知道,他们对于美术课堂的看法有了改变。虽然后来的作业环节经过了几次修改、重新讲解示范并更改了作业要求,但是孩子们最后的作业效果普遍超过了从前的水平。也许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没有想到,他们常见的,赖以谋生的工具会出现在美术课堂上,后来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又加入了感恩父辈的环节,孩子们谈到自己父母的辛苦工作,觉得他们身为普通劳动人民光荣而伟大。这一课可以说是为我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在后来的美术课堂上,带工具材料的孩子明显增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找到他们的兴奋点并抓住学生优势、特质,才能更好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了信心、兴趣,才能保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课堂,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彩云衣》。这一课要求学生学习基本服饰文化,绘制关于服装的图画。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学到了开福区某位教师用一块很大的布绕在身上,做出三件不同款式的“衣服”。我将这个导入活动带入我的课堂,向学生展示。这一展示所需材料不多,却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活跃又解决了衣服款式讲解的问题。后来的作业也运用了事先打印“衣模”,添画衣服的方法,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快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完成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在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时候我都特别珍惜学习提升的机会,并且对于可以运用到我自己单位、课堂的一些好方式方法特别留心。我分析了哪些是我的可用资源,1.教学参考用书、光碟课件。2.培训学习时学到的好的经验、知识。3.与同事、别的学校教师交流,互换资源。4.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5.网络资源。这些都是非常有用、有效的可用资源。如何运用?当然不能搬来就用,必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还有我自身的特点。
案例三:环保主题文化艺术节。我校新装了一批活动黑板,包装黑板用的大纸板箱我和另一名美术老师觉得扔掉特别可惜,总想用它们做点什么。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后我们用纸板做展板,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贴出来,做了一个小型画展,还用大纸板画出超人、蝙蝠侠、白雪公主等有趣的形象,用大纸箱裁切拼搭了一个小房子,供孩子们游戏。我们出具海报征集孩子们的新鲜想法,就好像头脑风暴一样,孩子们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了非常多有趣的手工作品。学生自制海报,分年级组织了有趣的跳蚤市场活动,学校组织来接低年级孩子的家长也参与了活动,场面火爆,让老师们都觉得特别有趣。许多孩子的家长本身是做一些小生意的小老板,这些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干聪明让我印象深刻。后来学生手工作品进行了全校性的评奖,每一个学期都举办“假期手工作品展”和跳蚤市场活动,跳蚤市场活动的收入通过少先队大队部的学生会议,拿出一部分捐助家庭有困难的孩子。这样的活动,所费不多,但是收获的效果却是让人惊喜的,学校对美术活动的认可;家长对孩子参加学校活动、制作手工作品的看法;美术教师的自我成长提升;学生和老师的自我价值体现都因这一系列的校园活动而改变着,特别是家长、社会对学校美术教育的理解、支持,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非常重要的动力。学生通过活动更加直观的了解了美术展览、绘画、手工制作的用途、海报的运用等,教育的确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能利用身边的资源,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感受创作、合作的快乐,对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帮助。学生自觉主动习得的知识,比教师重复讲解更让学生印象深刻。我们身边的可用、好用资源其实非常多,在充分了解了学情、了解了所处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合理利用,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教师、学校,融合共生,相互促进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我觉得,让我校学生树立学好美术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是在我校这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长给与孩子的美术学习支持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用精心设计、量身打造的美术课堂推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更加重要。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