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05: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教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教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篇:历史教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作为基础而爆发的,使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其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政治事件。在工业革命中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进一步要求扩大权利,他们不断推行革命或改革,巩固资产阶级在本国的统治。同时,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外殖民扩张,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因此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要前提。

重点分析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重点。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要说明它的必然性必须讲清其背景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革命后不足三百年的今天,人类世界从使用第一架机器发展到原子能、信息时代,这种巨变充分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变,而且导致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它使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它使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突破方案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时,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基本条件入手,注意归纳前面讲过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内容。分析工业革命所需客观条件的同时,注意分析工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优越得多,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学生容易只看到工业革命物质方面的后果,不注意分析它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没有政治影响,因此,对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的结论难以理解。

难点突破方案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既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革命。讲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再次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后集中起来解决“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两个难点。为解决这一点,让学生回忆“重商主义”的产生条件、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经过思维活动自己得到答案。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 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如何?

第二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工业革命总结

黑奴贸易对欧洲、非洲、美洲三地分别有什么影响?欧洲:获得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非洲:非洲损失了上亿人口,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美洲:补充了美洲的劳动力,但也在三角贸易中丧失了大量的资源。

2.印度民族大起义

原因: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民族矛盾激化时间:1857—1859年

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结果:失败,但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积累原始资本的方式:黑人奴隶贸易、殖民掠夺、种族灭绝

第二次革命

1、发源地:美国、德国。

2、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3.、政治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4主要标志:电力的发明与使用

5、特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

6、三大领域: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力、石油、煤(2)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发明:汽车、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7、电力的应用:电灯、留声机、电视机、有轨电车

8、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生产力:是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力突飞猛进(2)对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10、汽车的利与弊:

利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害处:汽车尾气造成环境污染,声音造成噪声污染,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繁。

第三篇: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从工业革命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究竟是对立还是统一,我们是否该如工业革命一样“先污染,后治理”,还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其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分析,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在倡导新世纪,我们应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工业革命;协调统一

1.前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的谋求发展中生存。为了生存,充满智慧的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之前的大自然自净能力被打破,环境污染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演变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危机。从此,人类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看似“矛盾”的两个名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

2.工业革命

2.1 工业革命 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此后机器生产扩展到采煤、冶金、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工业革命从此开始。1785 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于投入使用以后,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工场日趋衰落,新兴的生产形式—工厂兴旺发达,生产力大幅度增长,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和机床制造业迅速成长,运输网络迅速开拓。煤成为重要能源,它是蒸汽动力的源泉。铁路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网的构建储备了强大的后劲。如果说,动力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引擎,那么煤在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先是普及蒸汽动力,后又发展电力取代它,并最终整个生产部门均为电力所囊括。

2.2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善了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后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工业生产的新阶段。相对于原来的家庭手工业来说,工厂制生产具有这样鲜明的特点,一是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二是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三是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棉纺织业为例,由于阿克莱特的水力机和克伦斯顿的骡机的发明,迅速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如果要纺织100 磅的棉花,印度手工纺线工需要用50000 个劳动工作时,而一台装有100 个纱锭的骡机(1790 年)需要1000 个工作时;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骡机(1795 年)只需300 个工作时;到1825 年,使用罗伯特的自动化骡机仅用135 个工作时。

工厂制的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工厂主是在为了利润而生产,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可以迅速地增加个人的财富,满足着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并且正是在工厂制度下,或者说在工业体系下,工厂主不顾一切地扩大生产赚取利润的这种内在冲动,也能在机器这一物质力量的条件下得到实现和放大。历史学家保尔·芒图说道,工厂的目的就是只在生产商品,在于尽可能快地生产无限量的商品。因此,在19 世纪30 年代初期,纺织厂在迅速建造中,“其速度之快足以使任何人为之瞠目”,英国人的船舶象飞虫一样地蜂涌云集;他们的印花布覆盖了全世界。当时的社会不仅狂热地建造工厂,也投资建造铁路,“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铁路一时蔚然成风,如火如荼。英格兰的铁路已经打好了蓝图。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利润和百分率被广泛地引证。伦敦——伯明翰铁路的前景和力量被说得天花乱坠。”

建造运河也是同样如此。

马克思曾指出: “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因此,在工业革命这100 年的时间里,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近代大工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巨大的财富。人类的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3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

在经济的空前发展下,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学术界一致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煤炭成为最为重要的能源,如果说蒸汽机直接提供了工业动力的话,那么煤炭就是蒸汽机的直接能源。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但同时,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天空煤烟滚滚,烟雾弥漫,使得天空、建筑物等都变成了一片黝黑。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兴的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到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人在城里呆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在伦敦,烟与雾相互混杂,形成浓浓的黄色烟雾,长年萦绕在城市上空,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将此斥之为“伦敦特色”。

二是河流的污染。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是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也是生产量最大的部门,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最为严重。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 的利益,而不顾及环境的问题,直接将纺织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英国学者卡特莱特指出,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的饮用水供应,这些地区的河流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以致河里鱼都没有了。最典型的就是伦敦的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这年6月,臭气冲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其中许多人并非溺水死亡,而是因为喝进了污染的河水。

三是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在工业革命中,继棉纺织业之后,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作为重工业的钢铁业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炼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炼铁厂在沃里克郡、斯塔福德郡、赫里福德郡、伍斯特郡、蒙默思郡、格洛斯特郡和萨洛普郡的发展,对当地的森林中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样的破坏直接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英国,大片的森林早已不复存在,人造林的面积也特别小,直至今日,英国的郊外依然是草多树少。不仅如此,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的大量集聚,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排水设施不畅,住房和地下室常常积满了水,即使是有排水沟,其中流淌的污水也充斥着化学污染物的怪味,甚至会有硫化氢的水蒸汽逸出,这些气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就城市的居住环境而言,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居住的大小城镇都是些可怕的地方,充满了令人厌恶的景象和气味,促进健康和幸福的东西几乎样样都缺。”特别是在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形成了城市中的贫民区,在这些贫民区里,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到处都是死水洼,高高地堆积在这些死水洼之间的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来污染四周的空气,而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

令人悲痛的是,环境污染的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疾病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为自己肆意的破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资料显示,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其程度比1832年还要严重,死亡人数超过7.2万。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的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仅在伦敦,1873、1880、1892和1952年就发生过四次毒雾事件,造成非常惨重的死亡。1952年的这次烟雾事件在四天内就有4000多人死亡。

3、结论

3.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传统观点是认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的、矛盾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正如部分发达国家一样,他们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以毁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告诉发展。然而,工业革命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不可取的!尤其在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其实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一定是矛盾的,而且完全是可以共存的,共同促进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的都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之所以出现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两难境地,是因为没有衡量二者之间的成本和效益关系。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二者的结合,即保护了人们的环境权,又为人们充分而全面的实现发展权创造了条件。尤其在新实际,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一方面,二十一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环境权。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以优良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发展即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620平方公里,仅及苏州面积的十兰分之一,约相当于太仓的面积.然而,今天的新加坡在经济上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1986年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即高达7000多美元,财政盈余达30亿美元,外汇储备额达282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高,失业率极低,物价稳定,中小学教育免费,住房和医疗均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私人拥有的汽车、电视机的比例为东南亚之首.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同时也是一个处处是树木、草地和花丛,一片绿色土地簇拥着幢幢高楼大厦的国家.进而成为备受赞誉的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优美的环境强烈的刺激了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起一系列的经济链,促进了新加坡经济又稳又快发展。

3.2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杨林林.“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山东政法学院毕业论文.2011-3-23.2邢 舒.谭永波.《赤子》2009年第10期.3 李远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4敖艳红.裴浩.“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治理途径”.内蒙古气象.2009年第1期.5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史海钩沉.6 鲁运庚.“英国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四篇:川版九上历史教案 第1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版)

第1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促进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发明和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谜语:“远看像道墙,近看一排房,走时快如飞,脚下雷声响。”(打一交通工具)(学生可能猜到是火车)

点引:对!是火车!今天,当一列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从我们面前呼啸而过,迅速地从视野消失驶向远方时,我们禁不住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发明火车的人真伟大,为后人留下这种既快又方便、舒适的交通工具。

其实不仅是火车,还有蒸汽机、轮船等,它们的诞生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工业文明的新时代!今天我们将一同来学习这段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 1 页 点拨:什么是工业革命?

所谓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二、学习新课

(一)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改良 阅读:P107-109,勾画批注

1.分析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进行的原因。(1)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3)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引导:除了教材提到是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

资料: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它的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18世纪中叶,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随之扩大,商品的需要量随之增加。而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技术革新就成为紧迫的要求,这是工业革命进行的必要条件。

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庞大的无产者队伍,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生产所必须的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机械学理论等的出现,为发明机器提供了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分工更为精细,这都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以上条件,所以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

点拨: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市场条件: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随之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革新成为紧迫的要求。

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科技条件:16世纪至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发明机器提供了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这为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

资本条件: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

点引: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具备以上条件,所以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

第 2 页 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那么,英国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什么行业呢?为什么?

2.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发生于新兴的棉纺织业?

由于棉纺织业是当时新兴的工业,对于新方法的采用较为容易,加之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的大生产。

点拨:棉纺织品销路好,赢利快。此外英国为了与印度进衍棉纺织业的竞争,亟待提高产量和质量,这一切,促使了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在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中,纺纱和织布各个环节相互促进。1733年,纺织师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供不应求。176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所以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

3.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创造。

发明了飞梭、珍妮纺织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和改良了蒸汽机。图片:珍妮纺织机

看图回答:①该机器的名称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它用什么作动力? 名称:珍妮纺织机

功能:能同时纺织16-18支棉纱 动力:人力(手摇)

②该机器的发明者是哪国人?它有什么优点?它的发明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优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影响:这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人们把此项发明视为工业革命的起点

点拨:哈格里夫斯用女儿的名字称呼这架机器。此后从珍妮机到水力纺纱机、骡机,纺纱机的不断更新又使织布业落后了。纺纱业的进步促进了织布业的发展,就这样,水力织布机应运而生。

引导: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这些机器的转动呢?

人力、水力、畜力、风力等。

点拨:人们最初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后来用风力、水力、畜力等自然力代替人力,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动力又各有利弊。

第 3 页 风力本身不需要成本,但不稳定,难以控制,不能广泛应用;水力易于驾驭,但受地医和季节的限制,有时甚至枯竭;马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以及矿井排水,但太昂贵,又麻烦。因此,一种新的动力机器产生了,这就是蒸汽机。

4.想想:工业革命中,各项新技术之间怎样相互推动?

从纺织业中,织布速度加快,引导纺织机器的改良,促进了织布机的发明; 机器的使用促进动力问题的解决,从而出现了改良的蒸汽机;

动力的解决,促进了机器的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5.思考:工业革命扩展的过程及其意义。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应用机器生产的大工厂建立起来,真正的工业时代到来了,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

图片:瓦特改良蒸汽机(P108)

看图回答:①图中人物是谁?他的突出成果是什么? 瓦特,制成了性能比较优良的新一代蒸汽机——瓦特蒸汽机。②蒸汽机可用于哪些领域?

首先是纺织部门,然后广泛地应用于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等。

点引: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轮船和火车的出现 阅读:P109-110,勾画批注

1.轮船、火车出现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由于大机器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原料,并运走大量的产品。原来的交通运输已不能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交通运输进行变革。于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火车就发明出来了。

2.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者、国籍、时间,并口述他们的发明经历。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1814年美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的意义。

轮船和火车的发明促进了陆上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的飞跃发展,使世界交通运输进入了“汽轮时代”和“铁路时代”。

第 4 页 4.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英、法、美等主婴资本主义}司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三、学习总结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以纺织机械为内容的工作机革命,以蒸汽机为内容的动力机革命,到以汽船和火车为内容的运输革命构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整乐章。

②工业革命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通过阅读史料来了解。

★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他是一个夏季当木工、冬季当织工的工匠。

★瓦特的父亲是一个熟练的造船装配工人,由于家庭贫穷,瓦特身体也不好,在受完初等教育后就辍学了。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漫长历程,终于实现了蒸汽机的彻底革命。

★祖籍爱尔兰的美国发明家、艺术家富尔顿,出身农民家庭,曾做首饰店学徒。后开始对有关船舶推进的新发明产生兴趣。发明了“克莱蒙”号,这是第一艘正式使用的蒸汽船。

★英国铁路机车主要发明家史蒂芬孙,出身矿工家庭,没受过学校教育,他工作之余参加夜校学习并坚持自学。1814年,研制了一台蒸汽机车,被尊为“火车之父”。

思考:你从以上的资料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四、课堂检测

(一)课后测评

(二)练习册

第 5 页

第五篇:智能电网和第三次工业革命

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也将对能源和电力工业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关键要把握时代特征,立足行业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国能源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当前,随着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创新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华民族都落后了,追赶了二百多年。以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深刻认识工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优势,推动能源电力工业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二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已经先后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纵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能源变革对工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影响,推动着工业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水平演进。

(一)能源变革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

始于18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煤炭迅速取代柴薪,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建立和大发展。在这次变革中抢占先机的英国,从1770年到1860年的90年中,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炭工业,到19世纪中期,英国煤炭产量已占全球的2/3以上,并以此为基础加快发展近代纺织、钢铁、机械、铁路运输等工业,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近代工业体系。

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电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大发展,不仅产生了电力、电器、石油、化工、汽车、通讯、信息等新的工业部门,而且推动了纺织、钢铁、机械、铁路运输等旧的工业部门升级。在这次变革中抢占先机的美国,从1910年到2010年的100年中,电力装机、用电量、电网规模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美国也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如今电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从全球范围看,以电为中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并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1980年-2012年,全球电力消费增长200%左右,而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只分别增长40%、130%、110%左右,全球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从30%提高到40%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0%上升至20%左右。

从两次工业革命可以看出:能源变革对工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没有蒸汽机技术的突破,就不会有近代工业,没有电力的广泛应用,现代工业也无从谈起;同时能源变革对工业发展又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既推动新的工业行业出现,也推动旧的工业行业升级。总之,能源变革与工业革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动力。

进入新世纪后,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凸显,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逐步陷入困境,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这一轮能源变革,是以电为中心、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能源变革。2000年-2012年间,全球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由1793万千瓦、140万千瓦增长到2.8亿千瓦、1亿千瓦,分别增长了15倍和71倍。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的到来,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突破,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正在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一轮能源变革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再次相伴发生,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因为能源变革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谁能牢牢把握能源变革这个根本,谁就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二)发展智能电网是推动能源变革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由之路

从历史进程看,建立在化石能源传统利用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已经难以为继,第三次 工业革命应建立在可持续供应的能源基础上。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今后的能源变革都将围绕更清洁更经济的发电、更安全更高效的配置、更便捷更可靠的用电展开,由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来的电能全面取代化石能源只是时间问题。

电力广泛应用,必须依靠电网来实现。1886年,美国西屋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交流输电系统,从此世界电网遵循电压等级由低到高、联网规模由小到大、配置能力由弱到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客观规律快速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电网阶段(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主要是基于早期控制技术、小机组发电技术,以低电压、弱联系为特征,以城市或局部区域电力配置为主的小型孤立电网。二是互联电网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主要是基于现代控制技术、大机组稳定发电技术、大规模远距离输电技术,以高电压、强互联为特征,具有全国或跨国电力配置能力的大型同步电网。三是智能电网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基于新能源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超远距离超大规模输电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电网进入智能电网发展阶段。

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网架坚强,是指电网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适应风电、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适应供用电关系灵活转换,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主网架的电压等级包括特高压、超高压、高压等。广泛互联,是指互联既跨地域,也跨行业。洲际骨干网架、国家骨干网架、地区电网、配电网、微电网协调发展、紧密衔接,构成广泛覆盖的电力资源配置体系;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等相互融合,构成功能强大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的广泛性带来了资源配置的广泛性,既广泛配置电力资源,也广泛配置其他公共服务资源。高度智能,是指广泛使用信息网络、广域测量、高速传感、高性能计算、智能控制等技术,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高度智能化、自动化运行,自动预判、识别大多数故障和风险,具备故障自愈功能。开放互动,是指发挥电网的网络市场功能,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在能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用户与各类用电设备广泛交互、与电网双向互动,能源流在用户、供应商之间双向流动。

智能电网是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平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

一是推动能源开发方式变革。地球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世界能源理事会估算,全球陆地风电资源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还有丰富的海洋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地热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智能电网基于新能源发电技术和大规模储能技术,对间歇式、不稳定电源大规模接入的适应性更强,能支撑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开发,推动能源开发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同时,在智能电网中,千家万户都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能源生产模式从以集中生产为主,向集中生产与分布式生产并重转变。

二是推动能源配置方式变革。经过上百年开发,世界许多国家的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风能、太阳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远离负荷中心的严寒、酷热及沙漠、戈壁等地区。智能电网基于超远距离超大规模输电技术,能源配置范围更广、能力更强,只有通过智能电网才能实现这些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实现能源从就地平衡向大范围优化配置、更大范围统筹平衡转变。

三是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随着分布式电源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拥有能源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发用电关系灵活转换。智能家电广泛普及后,用户的智能用电和互动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电网的电力流只能从供应侧向需求侧单向传输,难以适应这些新的需求。只有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智能电网,才能适应能源消费的新变化,推动能源消费从单向接收、模式单一的用电方式,向互动、灵活的智能化用电方式转变。

四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智能电网对未来社会影响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基于智能电网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将推动生产生活的低碳化;智能电网与物联网、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后,将构成价值无法估量的社会公共平台,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家政医疗、物流交通、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各方面的服务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实现公共服务集成化;智能电网将支撑智能家庭、智能楼宇、智能小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智慧化。

五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的互联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技术密集型特征更加突出,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已将发展智能电网纳入国家战略,欧盟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新兴经济的重要支柱,估算未来20年的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欧元;美国将智能电网作为实现经济复苏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估算未来20年的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我国规划确定的2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绝大多数与智能电网密切相关。

二、把握战略机遇,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创新发展

从英、美两国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经验看,谁能在能源变革中抢占先机,确立竞争优势,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电力行业应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顺应发展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智能电网,牢牢占据新一轮能源变革的制高点,推动我国能源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展智能电网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

智能电网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联接多种网络和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智能电网集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最为关键的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于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发展智能电网的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智能电网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设备研制、标准制定、工程建设、实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建成投运多项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建成中新天津生态城、张北风光储输等一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形成了功能齐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试验研究体系,智能电网标准制定工作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全面建设智能电网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要遵循电网电压等级越来越高、联网规模越来越大、配置能力越来越强的发展规律,把智能电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一要研究制定财税、价格、投资、金融等配套政策,大力支持智能电网建设。二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集中力量攻克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储能、多网融合、智能装备关键技术。三要积极参与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制定,将我国企业已经形成的标准推向世界,为我国智能电网的技术和产品参与全球竞争打好基础。

(二)发展智能电网要战略引领、科学规划

要将智能电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坚持战略引领、重点突破,明确智能电网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一特四大”战略,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大型水电、大型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通过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向东中部负荷中心地区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能源和电力资源。全面实施电能替代战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解决东中部地区日益突出的雾霾污染。加大向东中部地区跨区送电力度;把工业锅炉、工业煤窑炉、居民取暖厨炊等用煤改为用电,大幅减少直燃煤污染;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气化轨道交通等,减少燃油排放,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为主要内容的电能替代战略。

要将智能电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国家级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智能电网作出了部署,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国家层面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战略部署难以落地。应抓紧制定国家级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统筹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发展,统筹智能电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智能电网与互联网、物联网建设。

(三)发展智能电网要立足于能源安全、清洁、环保、友好发展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一是总量供应问题。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6.4亿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9%、32%左右。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今后较长时期能源供应都面临较大压力。二是资源配置问题。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均衡,全国70%以上的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依靠现有电网,难以实现这些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三是能源效率问题。我国能源在开发环节,集约化程度偏低;在传输环节,过度依赖输煤,消耗高品质能源来传输低品质能源;在使用环节,大量煤炭仍然直接燃烧,整体能效偏低。能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效率都需要提高。四是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发展长期追求就地平衡,带来土壤、水质、大气突出污染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以PM2.5为主要特征的大气污染,本质上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能源发展方式的“后天失调”这一对矛盾的长期积累和集中暴露。

发展智能电网,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实现我国能源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安全发展,就是以智能电网为市场载体和配置平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促进能源大规模集约开发、大范围优化配置、高效率充分利用,增加供应总量,降低能源强度,减少能源损耗,防止供需失衡,保证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清洁发展,就是通过智能电网促进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改善能源结构,保护自然生态,最大限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环保发展,就是充分发挥智能电网作用,统筹利用全国环境容量,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提高电气化水平,有效解决东中部地区大气(雾霾)、水质、土壤污染问题。友好发展,就是基于智能电网开放互动优势,灵活适应各类电源发电上网和客户多样化用电需求,使能源开发和消费方便快捷,让生活更加舒适、经济。

(四)发展智能电网要加快推进关键环节突破

一是加快建设特高压网架。以构建华北—华东—华中特高压同步电网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交流网架和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具备4.5亿千瓦电力大范围配置能力,满足5.5亿千瓦清洁能源送出和消纳的需要。二是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建设技术领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高效灵活,具备故障自愈能力的智能配电网,适应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加快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快提升电网互动能力。建设智能用户管理与双向互动平台,让普通家庭能够通过智能电网实现用户能源管理、移动终端购电、水电气多表集抄、综合信息服务、远程家电控制等,全面提高百姓生活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快构建全国电力市场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以智能电网为载体,构建集能源输送、资源配置、市场交易、客户服务于一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电力市场体系。

能否牢牢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我国新能源、智能电网发展均走在世界前列,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处于有利地位,具备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勇立潮头、引领发展的条件。历史不应重演,机遇稍纵即逝。能源电力行业要自觉承担起历史重托,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巩固和扩大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已经形成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下载历史教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教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讲稿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讲稿 【PPT第二张讲稿】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在15世纪时期,西方因受马可波罗的影响开始疯狂追求黄金,也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本特点并非与劳......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第三章第一节的内......

    八年级历史教案: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初二历史教案: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学目标 清朝嘉庆帝统治时国势衰落的具体情况;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感受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感受 哈耶克它的自由论掩盖实际上的不公平已经暴露无遗,已经破产了。它的自由主义今天在西方那些鼓吹骗人把戏的都不敢提,现在马克思主义正在深入......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3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这样一个题目完全可以作一篇博士论文了,甚至写一本长篇巨著也难以讨论详尽。因此作为课下的思考,就简单的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