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走入孩子的世界
走入孩子的世界
陈雅凤 有时老师放下架子,换一种身份,换一种方式,换一种环境,说不定会使沟通更流畅。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了解自己的学生,师生沟通良好是管理好班级的先决条件。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们和学生谈心总是目的太明确,一对一的谈心,结果效果不大,老师很难从他身上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刚接班的时候,学生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学生。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了让大家轻松下,我打算用班费买些材料搞个做寿司的活动。原想这种活动大家一定很喜欢。这时通校生(小丽)跳了起来,嚷道:“又用班费,班费就是这样被你乱花的,寿司又不好吃,我不喜欢吃,你们做也不要用我的班费!”我当时就愣住了那你交的钱还是班费吗?我万万没想到外表看似水一样温柔清澈的小丽居然有这么自私的一面,看来我真不了解我的学生。
这次事件后,我对小丽的印象颠覆了,她是一个脾气很大,说话很冲,非常自私的人。她是班上的一个刺头,必须铲除。首先我从她身边的同学入手,经调查后,知道小丽从小很懂事也很勤快,初三开始就自己在外面打工,边打工边读书,我想她之所以能有那么强大的反应,跟她的人生阅历有关,过早进入社会,对社会的世态炎凉早已耳熟目染,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观。她的这种思想在切实社会中是常见的。但是作为一名学生,我不希望她过早的“世俗化”,学生本应该有一颗善良纯净的心。于是我找她到办公室谈话了,然而效果不是很大,几乎都停留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上。
我想我必须改变我的战略方式。有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欧尚在搞促销活动,我喜欢的相宜本草护肤品正在打折,我欣喜若狂。正当我想下手时,突然想到我们班的小丽就在欧尚做兼职,何不叫她帮忙呢,我想出了“鬼点子”。说不定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我快速地给她发了条信息,像她询问活动的具体情况。她马上给我回了信息: “老师,您要买吗?数量有限哦,我可以帮您预订!~” 瞧,她嘴真甜~我假装不相信:“小丫头,嘴真甜~是正品吗?”
她又很快回我:“老师放心啦,绝对正品,老师这产品很好的……您买一盒吧,我还可以拿折扣!”
呵呵,我终于明白了她的用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不过我也肯定了她的工作态度,敬业,真
诚。基于本人的需要,我想如果花这个价格能买到我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值得的。于是我说行,帮我预订好,她开心得发了个笑脸。
这时,我又有了一种奇想,我何不亲自去买呢,还可以了解下她的工作环境。于是我亲自去了欧尚。很巧,她正在上晚班,看到我的时候她正在收银,穿着工作服,开柜关柜,一副熟练的样子。当看到我的时候,她傻眼了,脸上出现了十七岁女孩羞涩的红润:“老师,您怎么来了?何必跑那么远的路呢?~~~”
“我来看看你啊?呵呵,晚上工作到几点啊?” “哦,十点下班”
“呵呵,看了你很久,工作蛮认真,挺负责的嘛。“
“咳,没有办法,钱不是好赚的,看人脸色吃饭。还是学校好啊,所以我是不会放弃学习的。” “看来你在社会大学里学了不少啊。不过晚上十点下班太晚了点,要格外注意安全啊” “老师放心,我妈妈会来接我的”
迫于环境的关系,我们不便多聊了,自从这次聊天后,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我们的感情越近了一大步。
晚上十点半,我给小丽发了条信息,问她安全回家了没有。她又很快回了,报了个平安,并唠叨今天看到我时是如何惊喜,工作又是如何累,碰到了哪个没素质的顾客把她气的半死……我们像朋友一样聊了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末了我回了句,身体健康最重要,工作,学习都要革命的本钱。她说,老师谢谢你,今天你特别亲人。
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一直暖到了心窝里,这是不是她对我的肯定和认可呢…….一周后,我批到她写的周记,她说:跟班主任聊天,其实挺快乐的。像我的好朋友一样,一点老师架子都没有,老师会关心我,会担心我……班主任突然驾到,我快乐,我激动,我兴奋。以前的老师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即使碰到也只会严肃地问作业完成了没有,看书了没有。。。而现在的班主任是我认识的老师中感觉最亲切的一个,我尊敬她,我爱她……
这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其实孩子的心思很简单,她只需要别人多一份关心和细心,知道有她的存在,能真诚的很她们聊天,她们就很快乐了。因人施教,有时老师放下架子,换一种身份,换一种方式,换一种环境,说不定会使沟通更流畅。
之后,小丽再也没有顶撞过我的言行,课上我们是友好的师生关系,课后我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轻轻地走入她们的世界,真诚地和她们交流,你会获得很多快乐和惊喜!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走入世界
中国当代文学走入世界
《 人民日报 》(2012年10月13日03 版)
李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莫言获奖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会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另一方面,拉近了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文学界的距离。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作家群、读者群、最大的文学作品产量,长篇小说一年出版数千部,网络小说更是数不胜数,还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等。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实体不应该被诺贝尔文学奖忽视,我们希
望莫言获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希望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奉献给中国读者和世界读者。
铁凝(中国作协主席):
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因而不仅深受国内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国外也深受一大批读者的喜爱,我和他一起在西班牙参加中西文学论坛的时候,他生病住进医院,主治医生竟然也是他的读者。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的作品可能也是译成国外语种最多的。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关注,表明几代中国作家孜孜不倦的实践和努力,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
对于一个成熟的、把文学视为生命的作家而言,获得任何一种奖项,都不会是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我相信莫言和一大批中国作家,以及一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优秀华人作家同行们将继续勤奋写作,积攒充沛的创造的能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文化财富的积累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上世纪80年代,莫言开始在文坛上“冒”了出来,直到今天,他仍然保持着旺盛而持续的创造力。通过那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社会现实持续而敏感的观察,对历史文化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照人们的命运和心灵,生存状态、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这对具有相似经验的中国读者而言,具有强烈的共鸣和吸引。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彰显了莫言的创作理想、文学天赋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莫言得到中国和世界读者的肯定具有必然性。
雷达(文学评论家):
莫言的小说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融合在一起,成功地结合了世界文学经验和民间本土经验,因而具有一种奇异的魅惑力。我认为《红高粱家族》这一系列仍是莫言迄今
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与我国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面目迥异,它虽也是一种历史真实,却是一种陌生而异样的、处处留着主体猛烈燃烧过的印痕,布满奇思狂想的历史真实。我们大口呼吸着高粱地里弥漫的腥甜气息,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体验和融身于历史的“浑一”状态。其最深刻的根源乃在于作家主体把握历史的思维方式之巨变。陈晓明(文学评论家):
过去西方承认的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最多到现代,而对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文学一直存在抵触和偏见,通过莫言的获奖,西方将会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接受当代中国。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一直在寻找文化上的肯定,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给莫言,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客观的肯定。这些年媒体上很多对中国文学的批评和贬损是很不客观的,常常建立在没有充分阅读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常常为了博取眼球而把一些片面的观点发挥到极端。莫言的获奖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回到对文本认真探讨的批评立场上来。范小青(作家):
莫言的获奖没有让我特别意外,因为莫言作品的个性是如此鲜明,没有谁能取代他。这么多年来,他的许许多多作品一直保持这种特立独行的气质,这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天赋分不开的。莫言获得诺奖,既是他个人多年潜心创作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中国作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作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渐渐地为世界所了解,所接纳。
(本报记者董阳采访整理)
他还是中国的莫言
《 人民日报 》(2012年10月13日03 版)
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路透社在莫言获奖后发表评论提到,莫言的成就归功于他早年艰苦的生活经历。法新社认为,莫言作品饱含了对故乡和故土的深切依恋。
数十年来,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葛浩文向媒体表示:“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并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我喜欢它们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酒国》可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方面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作品;《生死疲劳》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檀香刑》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极富音乐之美。”
日本各大报纸12日都以很大的篇幅详细报道此事。《朝日新闻》更是在一版刊登了莫言的照片,并以“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为题进行报道。莫言的《牛》和《筑路》两部作品的日语译者菱沼彬晁先生对记者说,莫言的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了日语,随便去一家书店都会有他的作品。“中国的莫言”之所以能变成“世界的莫言”,就是因为他在探求自己从哪里来的旅途中发现“地球是一个小的村庄”,这一点让他越过了文学的地平线。莫言《丰乳肥臀》《酒国》等多部作品的法语译者、普罗旺斯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教授诺埃尔·杜特莱说:“我相信诺贝尔奖评委会的成员们没有颁错这个奖项。莫言的作品让任何人都为之动容。”另一家出版亚洲作家作品的法国比基艾出版社编辑菲利普·比基艾表示,“是时候让大家了解和发现中国当代作家了”。他认为,在中国文学的“森林”里,莫言无疑是一棵“大树”。
阿拉伯新闻网在第一时间的报道中认为,中国作家获此殊荣,说明西方开始承认中国的文化地位和文学成就,中国作家跻身世界文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在加速。埃及《民族尊严报》评论说,诺贝尔文学奖一向以西方为中心,在其一个世纪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次颁发给了发展中国家的作家。而今,中国作家莫言以其不争的文学实力创造辉煌,不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第三世界全体人民的光荣。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对莫言获奖表示欢迎。“对我来说没有更好人选了,他(获奖)是实至名归。”“我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福克纳并肩。”《世界报》报道,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表示,莫言获奖“再次证实了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德国电视一台书评栏目“油墨未干”节目主持人丹尼斯·薛克表示,“文学的星空多了一颗恒星”。
西班牙卡伊拉斯出版社是莫言作品的西班牙语出版商。卡伊拉斯出版社负责莫言作品的编辑安赫尔·费尔南德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还明显不够。从文化上来讲,西方世界应当努力更好地认识中国,中西双方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让双方的文明对话更为顺畅和卓有成效。
12日的瑞典各大媒体几乎无一遗漏,头版封面都是莫言的巨幅照片。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都很为瑞典文坛看重,而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国际书展上被隆重推荐。12日瑞典的两大报纸《每日新闻》和《瑞典日报》都有专版介绍这本书。
俄罗斯各大媒体均广泛报道了莫言获奖一事。莫言的作品在俄罗斯尚无完整译文,仅有零星片段问世。俄罗斯作家协会副主席亚历山德拉·舍佩季娜向俄塔社透露,莫言作品俄文版将在明年9月份首次参加第二十六届莫斯科国际图书博览会。
比利时根特大学语言哲学院的巴得胜教授对记者说,莫言作为中国作家获奖,无疑给世界又一次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机会,希望通过他和他的作品,帮助更多欧美人了解中国。而莫言作为一个为世界所接受的好作家,也能对中国和世界的对话有所帮助。(本报驻外记者温宪、刘军国、崔悦、黄培昭、黄发红、丁大伟、刘仲华、谢亚宏、刘歌报道)
第三篇:让绘本走入孩子的阅读世界 ——读《我爸爸》有感
让绘本走入孩子的阅读世界 ——读《我爸爸》有感
让绘本走入孩子的阅读世界
——读《我爸爸》有感
一直都喜欢读绘本,在阅读绘本时总能让心灵回到纯真的童真时代。当我又一次教一年级,我希望能尝试把绘本带到课堂上,借助绘本的“东风”帮助孩子爱上阅读,乐于表达。前段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我爸爸》这本绘本。
这本绘本的作者是安东尼?布朗,一位英国有名的画家。刚拿到绘本的时候,一个让孩子喜爱的爸爸形象,一个全新的孩子视觉的爸爸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本绘本描述的是一个孩子对自己爸爸各种形象的想象,文中从孩子的角度感受生活中的爸爸,让爸爸在文字中,在孩子的脑海中逐渐丰满、形象、可爱、生动„„清新的文字、温暖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走进了故事中的爸爸,更让孩子勾画着自己的爸爸,让孩子走进爸爸,爱上爸爸„„
打开第一页,“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一位胖胖的父亲端坐在桌子前,穿着睡衣,满眼惺忪,头发乱糟糟,哪里能看出来这位父亲很“酷”呢?文字和图画的错位让我哑然失笑。可是再接着看,爸爸背后的墙上贴着一幅画着“太阳”的画,从稚嫩和简单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是出自孩子之手,这难道是作者在暗示我们:爸爸在我的印象中,就像太阳一样温暖?
再往后看,图文并茂的描绘了一幅“他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爸爸叉着腰,大野狼正灰溜溜地往外走,门上的太阳呼应了前面墙上的太阳。再仔细一看,躲在门外树背后的是小红帽和三只小猪,呵,他们可是最怕大野狼的呀!“我”爸爸是如此的孔武有力,无所畏惧的画面。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野狼来进行对比呢?可能因为它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能打败大野狼的爸爸可以提供给孩子安全的保障——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再往后看,“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爸爸的头变成了马头,连椅子腿儿都变成了马蹄,可是,仍然看得出来这是“我”爸爸,为什么?因为笑容还是爸爸招牌式的笑容,睡衣还是爸爸标志性的睡衣。这就是表现安东尼。布朗超现实主义画风的典型图画,孩子看到这样随意组合的形象,更加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能从图画的描绘中感受到孩子爱爸爸,爸爸爱孩子的美好情感。
最后,画面中出现了“孩子的手伸在爸爸的胸前,小太阳又出现在爸爸的睡衣纽扣上,爸爸露出慈祥的笑容和温柔的目光”这样的画面。再翻到最后,“他也爱我。(永远爱我)”,爸爸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从画面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我爸爸》这本绘本的每一页,从封面到封底,连蝴蝶页也采用了它的花纹。能让我们更深的感受到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作者把对父亲的哀思,把生命中巨大的疼痛,把有些人要留着眼泪诉说的不幸,用这样一种夸张的,喜悦的,幸福的,阳光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或许才更接近爸爸的愿望。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不仅如此,他们还很乐于表达自己对图画的理解。课后。我让孩子写一写自己的爸爸,就有孩子写到“我爸爸在水里像鱼一样灵活,我爱我的爸爸,永远爱他!”“我爸爸是个大厨师,能做各种各样好吃的饭菜,我爱我的爸爸”等,孩子稚嫩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的爱,并且乐于把自己的感受用学到的语言表达出来。绘本教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也许孩子语言不够完美,但能让他们乐于表达!
绘本教学,对于初次探索的我来说还很难,也许沿路布满荆棘,但我希望能像本书作者安东尼一样坚强快乐地生活着,笑着面对生命中的一切苦难,让我们试着学习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阳光,寻找快乐,感恩的生活着!
第四篇:乡下孩子教学案例
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儿
——《乡下孩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
姜淑兰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二类生字和十个一类生字,.能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学会书写“ 怀、坏、野”;
2.理解文中的词语,体会乡下生活的自由自在和无边的乐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识字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乡下孩子》是一首短小、生动的小诗,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力求抓住认读的难点,提升识字的有效性;抓住理解的关键点,丰厚识字的内涵性;抓住想象的训练点,提升识字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发现,在识字的过程中探究,在识字的过程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识字成为乐趣,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儿。【教学过程】
一、城乡比照,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老师特意为你们带来了一本图画书,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出城市,感受另外一片世界。
2.配乐播放绘本故事《俺们农村》中的部分图片;
3.交流: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
4.师:这本有趣的书叫《俺们农村》,你想认识那里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到农村去看看那里孩子的生活(板书“乡下孩子”)
【设计意图: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的大楼、川流不息的马路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对乡下孩子的生活很难体会,学好这一课首先要带领
学生入境。而图片则是最直观、最能产生深刻印象的媒介,所以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采用欣赏绘本的方法。《俺们农村》是一位七十多岁从未学过绘画技巧的河南农村老奶奶的作品,画面稚拙,孩子们特别喜欢,同时画面内容体现了农村特有的风貌和人们劳动、娱乐的场景,一下子将学生带进最淳朴的乡村生活中。】
二、抓住短语,读通课文:
1.师:乡下孩子的生活跟我们城里孩子有什么不同呢?读读这首小诗,要求把每个字都看到眼里,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读不通的地方来回多读几遍。2.初读检查:开火车一人读一小节,其他同学用笔在读得不对的地方做个记号,正音、练读;
3.短语练读:“欢唱的黄鹂”变红,这个由“的”字连接的短语要连读,不能拖音,中间的“的”要念得又轻又短。(1)老师范读,然后指名读;
(2)这样的短语文中还有好几个(其他几个也变红)指名读,齐读。4.再读课文:短语读好了,节奏就出来了,小诗就读得更好听了,谁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学生在认读上的难点,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本课的认读环节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首先是学生自己结合拼音认读课文,尝试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但这一目标在第一遍读课文后很难全面达成,于是我结合初读检查的结果,安排了第二个层次的认读,即短语的练读。原因有二:首先,本课短语很多,可以说是小诗的主要组成“单位”,并且包含了大部分的生字词,短语读正确了,课文基本上就能读正确;其次,在初读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读到带有“的”字的短语时拖音、唱读,影响了课文诵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初读环节通过这两个层次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扎实过好认读关,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随文识字,细读理解:
(一)感悟第一小节:乡下孩子的幸福
1.(出示小女孩的图)小朋友,你们看,乡下孩子朝我们走来了,这个孩子,她曾经是——(出示前半句齐读),她曾经是——(出示后半句齐读);
2.“曾”字是什么意思?那时乡下孩子还很小呢,爸爸妈妈可喜欢了,你瞧,她躺在妈妈的——,爸爸的——(妈妈的怀里,爸爸的背上)
3.可课文里说妈妈抱的是“欢唱的黄鹂”,爸爸背的是“盛开的野菊”这是怎么回事?
4.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
(1)见过黄鹂吗?瞧(出示黄鹂图片),听(播放黄鹂叫声),黄鹂的叫声怎么样?就像孩子在笑、在唱、在叫,多好听啊!指名朗读前两行。
(2)她还是爸爸背上的野菊呢(播放野菊花图片),野菊真美,爸爸背上的小姑娘你觉得她怎样呢?(出示图)指名朗读后两行。
5.小朋友们也在妈妈怀里躺过,在爸爸背上趴过,那是什么感觉?适机教学“怀里”:妈妈吧她的爱通过这暖暖的怀抱传递给你了,所以“怀”的偏旁是?(老师给“竖心旁”描红),妈妈的心跟你贴得多近啊!
6.你能把温暖、幸福、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小节虽然只有一句话,四小行,但却是全文理解上最难的,学生要通过“欢唱的黄鹂”和“盛开的野菊”两个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比喻,感受乡下孩子的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的快乐和幸福非常困难。比喻句的理解最有效的方法是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点,乡下孩子与黄鹂和野菊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我让孩子们听一听黄鹂的叫声,感受叫声的悦耳;看一看山间、田野里的野菊,感受野菊的美丽。直观的欣赏让学生看到了乡下孩子。然而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教学还没有结束。“怀里”和“背上”是我设计的情感体验的抓手,尤其是生字“怀”的教学,借助偏旁巧妙地将“怀里”和幸福联系到了一起,让学生在充满温情的氛围里感悟、朗读。】
(二)体验二、三小节:乡下生活的乐趣
过渡:慢慢的,孩子长大了,她从妈妈的怀里、爸爸的背上走下来,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好玩的事,她一下子就投入了进去,玩了起来,读读二、三小节,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
1.学生自读二、三小节;
2.你看到乡下孩子了吗?根据回答出示词卡:“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你想跟他们一起去玩吗?
3.捉蝴蝶
(1)师:一个暖洋洋的午后,我们跟乡下孩子一起来到了田野里,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瞧,一只蝴蝶飞过来了,谁来捉住它。
(2)第一个孩子没有捉到,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捉到蝴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指着板书“捉”字分析:脚步要轻出手要敏捷,手脚配合,学生再次表演。(3)乡下孩子看着美丽的蝴蝶还编了个美丽的故事呢,她会编什么故事呢?(学生想象,编出各种故事)
(4)出示“编织”词卡,读读这个词,边读边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偏旁与什么有关?(出示图)妈妈用线在编织什么?在编织美丽的故事里,编织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田野里,捉了一只蝴蝶,还编了一个故事,你们羡慕不羡慕乡下孩子?你还想去玩什么?(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顺序根据学生回答来决定。)4.含草叶
(1)你也来含一片试试?(学生上台面对大家表演)
(2)能吹响吗?如果是乡下孩子呢?猜猜她会吹什么歌?唱一句。这些动听的歌曲,乡下孩子能用草叶吹出来,你觉得乡下孩子怎么样?(评价:多能干、多厉害)5.挖野菜
(1)根据学生回答,问:你准备挖多少?
(2)(指图)小猪吃得多饱呀,肚子有多大——撑圆了(出示词卡)做出动作认读,(评价:吃呀吃呀,肚子越撑越大,像个大气球了,真是贪吃的小猪啊)。(3)谁能做着动作读这一句话?(时机范读)6.逮小鱼
(1)喂饱了小猪,别忘了猫咪,谁想去逮小鱼?(出示小河里小鱼游动的动画)小鱼在水里可灵活了,我们城里的孩子会逮小鱼吗?学生交流。老师评:那是钓,那是捕。
(2)理解“逮”字:要用手直接去逮。平时我们常说“逮老鼠”、“逮小偷”、“逮蚂蚱”,“逮”字告诉我们动作要快,看老师的(老师表演“逮小鱼”的动作)
(3)一条小鱼我们都不容易逮住,乡下孩子逮了多少?本领真大!这串小鱼把猫咪给“乐坏了”(出示词卡认读)乐坏了的猫咪喵喵叫,好像在说什么?(再读词卡,读出小猫的快乐)
7.男女生对读二、三小节,比一比谁传递的快乐多;
8.你们去过乡下吗?乡下还有哪些好玩的事让你也很羡慕?(板书其中一两个,如:捉蚂蚁、摘果子)捉蚂蚁干什么,摘果子干什么,谁学着课文编一编? 【设计意图:
二、三两小节里课文安排了四件有趣的事情,这两小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想象、表演等方式去体验,感受乡下孩子生活的快乐,对乡下孩子的生活充满憧憬。从形式上看,教学形式活泼、手段多样,媒体辅助生动有趣,以学生的想法来引领教学顺序,看上去“形散”。但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坚持以识字为重点,做到“神不散”,并且,将识字与课文理解相结合,识得有效,识得有趣。例如,“捉”、“逮”、“撑”与表演相结合;“编织”与生活做对比,理解其多义。学生在课堂设置的情境中学会了捉蝴蝶,学会了逮小鱼,喜欢上了编故事,等等,尽情地表达、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深情而夸张地朗读,是学习这一部分的最佳课堂状态。】
(四)诵读第四小节:乡下生活的遐想
1.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出示第四小节,师:哦,乡下孩子,生:—— 2.读全诗:乡下孩子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捧起书,我们一起读课文(先全班读,然后指名一个朗读好的学生当代表读)总结:乡下是这么有趣,乡下孩子是那么快乐,我们城里孩子又有怎样的快乐,下节课让我们也做小诗人,也来写一写、编一编。
(五)指导书写:
1.出示“野、怀、坏”认读,辩读“怀、坏” 2.认识新偏旁;
3.分析结构,利用竖中线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两种情况:左右同宽,左窄右宽;
4.“野”字左右长度的比较,发现“上齐下不齐”的规律; 5.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这首小诗,让人深刻感受到乡下是一个让人着迷和向往的地方。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里,远离农村,远离自然的孩子们来说,这首小诗在他们的心灵里铺上了一片绿色,打开了童年生活的另一片天地。有人说孩子就
是诗人,在学习这首灵动、快乐的小诗时,孩子们的这种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无需多刻意引导,孩子们的语言就是一句句诗,有的孩子说:“爸爸的背就是大地,孩子就像一朵野菊盛开在大地上。”多诗意!有个孩子在编织故事时这样想象:“蝴蝶在花丛里遇到了最美丽的花,他们结婚了。”多浪漫!有个孩子在放飞愿望时说:“我多希望光着脚丫,到乡下的田埂上走一走。”多自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心灵自然生长,童性得以抒发。除了教法上的有效、适切,更重要的是教师俯下身子,与孩子们一起感受快乐,与他们一起游戏,成为孩子们的伙伴,建立起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儿!】
第五篇:《海底世界》教学案例
《海底世界》教学案例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作者:张亚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9
作者:张亚明: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海底世界》这一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中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作者抓住了典型事物,运用了艺术手法,凸现了事物特点。根据教学常识性课文的注意点及本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
1、情趣性。虽然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以介绍知识为主,但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枯燥的教学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让这些知识形象生动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海底世界,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而是乐于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植情感。
2、工具性。这篇课文之所以能让人读后留下形象鲜明的印象,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巧妙地采用多种写作方法,突出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运用对比的方法等的作用,并努力掌握,灵活运用,使自己写的也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3、以读学写。本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让学生读中悟,读后仿。片断:
师:海底真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 生:不是。师:有什么声音? 生:动物发出的声音。
生:海底动物“窃窃私语”的声音。
师:既然有声音,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生:那是因为动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太小了 师:所以,虽然海面上—— 生:(齐)波涛汹涌。师:但是,海底依然是—— 生:(齐)宁静的!
师:那怎样才能听到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呢? 生:必须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师:好,我们每人都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用心听一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生:可以听到“啾啾”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 生:嗡嗡。
师:有的像小鸟一样—— 生:啾啾。
师:有的像公鸡一样—— 生:喔窝。
师:有的像小羊一样—— 生:咩咩。
师:有的像青蛙一样—— 生:呱呱。
师:有的像鸽子一样—— 生:咕咕。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用了省略号。
生:书上讲,“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生:不同种类的海底动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就是同一种类的动物,也因为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上来扮演海底动物,哪些同学来? 生:(兴趣盎然,争相要上台表演)
师:(指名八位学生)请下面的同学做评委,看看谁表演得像。生:(一学生声音很响亮地)嗡嗡嗡—— 生:(有的连忙捂住耳朵,不少人哈哈大笑)师:他演得如何?为什么? 生:他的声音太响了!生:我感觉像轰炸机过来了!
生:因为海底动物是“窃窃私语”的,声音不应该这样响!师:让他再来一次,怎样? 生:(该生声音很小地)嗡嗡嗡—— 生:老师,我听不到。
生:老师,他没发出声音,我也没听到 师:还不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生:(坐在下面的学生装作用上特制水中听音器的样子,屏息凝视,侧耳倾听;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依次发出声音)师:(学生发出声音后,马上问)像什么一样发出的声音? 生:像蜜蜂一样嗡嗡; 生:像小鸟一样啾啾; 生:像小狗一样汪汪; 生:像小猫一样喵喵; ……
师:请取下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这时,你们还能听到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吗? 生:听不到了。师: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之后,你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声音,听后感想如何?
生:海底世界看上去宁静,其实,非常奇妙!
生: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各种各样,说明海底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多。
生:到海底去遨游,既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动物,又能听到奇妙的交响乐,实在是享受!
生:到底哪一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一样嗡嗡? 生:书上可没告诉我们。师:是啊,可以怎么办? 生:我去读课外书了解。生:我到网上去搜索。
生:我去问一位生物老师,他的学问可多了!
师:行,可要说到做到。如果有了结果,请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也分享你搜索的成果。愿意吗? 简析:
从这一教学片断种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说其中不乏亮点和精彩。
一、巧用“矛盾”。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两处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是“海底依然是宁静的”,一是“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此片断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组矛盾,引导学生非常准确地体会了“窃窃私语”的含义,又实实在在地体会了“特制水中听音器”的重要与神奇。
二、善用“空白”。本篇课文在具体描述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时,共列举了四例,后面就用省略号代替。这里的省略号固然是作者不必一一穷尽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案例中充分运用了这一艺术“空白”,拓展、丰富、充实了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将原来抽象的省略号变成了可爱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倘若教师习惯于就文教文,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和专项能力的训练,其效果就要大相径庭了。
三、妙用“表演”。“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案例中教者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请了八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做评委。学生评价的过程,不仅仅是被评价者在不知不觉中乐意吸纳相关信息的过程,也是评价者与其他学生自然地交流、平等地对话的过程。表演的学生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则津津有味地听,全神贯注地辨,又兴致勃勃地说,岂不是又培养了学生专心听、仔细辨、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四、利用“信息”。本教学片断中,学生在畅谈欣赏海底世界动物的各种各样神奇的声音的感受时,提出了“到底哪一种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一样嗡嗡”。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自然生成的教学信息的可利用价值,以“是啊,可以怎么办”,引发学生出主意、提建议、谈经验,既是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去运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又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还渗透了学法指导。应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课
件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