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辛弃疾词三首》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5:4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辛弃疾词三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辛弃疾词三首》教案》。

第一篇: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辛弃疾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2.词句的鉴赏。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青玉案•元夕》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

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春风春风不染白髭须:春风吹绿枯草,却不能使白须转黑。欧阳修有【圣天忧】词:'好景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 提示:“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2.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示: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鹧鸪天》

2.分析《鹧鸪天》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

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可怜:值得怜悯。⑵长安:代指都城汴京。

⑶江晚正愁余:愁,使„„悲愁,使动用法。3.背诵默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提示: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这首词的开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由此起兴。' 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布置作业:

1.熟读并默写辛弃疾词三首。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第二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 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这是一首题壁词。(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词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感悟理解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勉强作诗,硬要说愁。

教师辅导: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愁”是不需要说的,去拼杀,去收复,才是少年的意愿。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也许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想说。也可能不愿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止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谈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2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之情与之共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将成,调子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2.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作者自己说是壮词,“壮”在哪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提示: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梦回吹角连营”是回忆,更是理想,现实和理想一开篇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

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句深深的叹息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⑶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还有语意双关的含义。既是用典,又表示连营之广,阵容之壮。

⑷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表现出一望无际的边塞特点。

这首词与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很相似,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说说你的看法。三.《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重点词语: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花灯舞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灯火零落稀少的样子。2.词意概说: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写元宵佳节,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下阕先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意图又是什么?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渲染出元宵之夜一种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繁华喜庆的氛围,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重点研讨: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赏析要点: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又有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小结: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杰出豪放派的代表。大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第三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辛词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4、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赏析《青玉案》

一、导语设计

由苏轼开创豪放词风谈起,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 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青玉案》的主旨和教学要点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贬斥狂欢的人们,褒扬“那人”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托寓手法的运用

(2)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4、齐读《鹧鸪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鹧鸪天》和《菩萨蛮》,小结

一、赏析《鹧鸪天》

1、指名朗诵,整体感知

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学生讨论本诗的艺术手法,教师再作归纳(1)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2)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4、齐读《鹧鸪天》

二、赏析《菩萨蛮》

1、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登临怀古伤今

2、自由读,分析字词

3、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朦胧性(2)沉郁顿挫的风格

4、齐读《菩萨蛮》

三、小结

辛弃疾的诗歌特点

1、以沉郁豪放为主体而兼具多种风格

2、娴熟而多样的表现手法:(1)善用比兴托寓(2)善于用典

(3)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

第五篇:词三首 教案

词三首

我曾听过一则故事,说的是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听到他父王在海外打了胜仗的消息,心中总是十分忧虑。他担心他的老子全全世界的领土都征服了,像他这样一位英雄将来就没了用武之地。

我想,紧跟着诗歌的伟大时代唐朝而成长起来的宋代诗人准有类似的感觉,唐人出征得太远了,宋人想要再有所作为,实在是太难了。他们又很聪明,便在另一个领域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是足以与唐诗比肩的宋词。

宋词向有婉约和豪放之分。同学们能说你所知道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的名字吗?好,我们就一同来欣赏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听听名家是怎样朗诵这首词的,听的时候要注意读音、节奏和韵律。

同学们听得很投入,已然沉浸在柳永的《雨霖铃》的世界里。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风流才子和歌楼艺妓之间缠绵悱恻的离情,两个有情人相爱却不能相伴,真是难言之痛!

这是一总体上抒写离愁别绪的词,你认为词中的哪些句子能表达词人的这么深的离愁?你更钟情哪一句?它是怎么打动你?请同学们自由结合,讨论并交流,看能不能达成共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即秋蝉,因为生命即将完结,所以叫声凄厉,词人呢,即将和心爱之人分离,肚肠寸断,这就叫“景中有情”!

长亭,自古就是离别之地,也是眼泪倾泻最多的地方,加上暮色笼罩,无端地添了几分沉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方留恋情浓,一方面舟子催发,处于欲留不能,欲走不忍,不走不行的矛盾煎熬之中,自然“帐饮无绪”。

“执行相看破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是重点,体会情感。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怕到的时刻还是到了,该说些什么呢?忆昨日观情,叙今朝别苦,想他日离愁?随便拈出一桩,都是说不尽的话题,那千种柔情,万般蜜意,全在那汪汪泪眼之中了,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阔一空荡荡的,渺茫,这是未别的预想,楚天茫茫,渺无涯际,诗人下一程该置身何处呢?那种无奈,那种惆怅,便通过暮霭笼罩着的空旷的楚天传达出来了,这也是情景交融。

“伤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语题,更何况是在凄凉寥落,冷清的秋天呢!“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看这七个字,意境自然就出来了,这就是古典诗诗词中的名词连缀创设意境,这样的例子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愁》“枯藤老树昏鸦”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言简意赅,又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让我们一同来品味“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三个名词意象!

杨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杨柳与诗人想留不成的心总吻合。

晓风:晓是指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早晨)晨风吹到身上会有什么感觉?(凉)对!它不仅写出了外在的感觉,还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残月:苏东坡有诗“月有阴情圆缺,人月悲欢离合”,吕本中《采桑子》下片说:“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两首诗中都把月残和人的不团圆联系在一起,这三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氛围。就是这句诗,有以为画的,有以作曲的,足见其深入人心,让我们一同来想象吧:上片说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有些醉了;下片诗人设想别后的情景,扁舟夜发,一梦醒来,诗人置身何处呢?“杨柳岸”,这种只见杨柳袅娜,不见情人情影;只有晓风入怀,没有情人依偎;只见残月斜倚,不见情人明眸的场景,的确精警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七字一出,遂绝唱千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此一别,相会难期,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绿水青山枉自多”。浩浩千里烟波,脉脉此情谁诉?飘零之感,羁旅之愁,油然而生!

刚才,我们赏析的句子有直接抒情的,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也有借景抒情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接抒情,情易写尽;借景抒情,绵远悠长,诗人笔下的景无一不牵愁,无一不助愁,无一不添愁,凄清的景与难舍难分的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是“情景交融!”(板书)

再听(视时间而定)请同学们推荐咱班朗诵

刚才我们学习了情景交融的佳作《雨霖铃》接下来再欣赏一首情景交融的婉约词,姜夔的《扬州慢》(板书)我们一同来听朗诵,听的时候要细心体会词人的情感。

杜牧和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扬州因杜牧而色彩斑斓,引人入胜,那么,杜牧笔下的扬州到底是什么样儿呢?好,同学们齐读《游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写出了扬州音乐缭绕,歌声阵阵的热闹。《寄扬州韩绛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五人何处教吹箫”会让人想象当时扬州游人如织,笑语喧腾。

《赠别》“春风千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美女来衬托美女,可见当实扬州美女如云,这也是一种繁华。

《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说明正是扬州繁华热闹才使杜牧曾经十年一梦。

显而易见,杜牧写的是唐朝扬州的盛景,回忆起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想,在惜别之余,李白也会生出几分嫉妒吧!毕竟孟浩然是在一个繁华的季节到达一个繁华的城市----扬州!扬州实在是太美了:富贾云集,人才荟萃,美景撩人!姜白石没到过扬州,但他似乎对扬州十分熟悉,在他心目中,扬州就是“人间天堂”!

让我们帮助姜白石完成他的扬州美景图:(春风十里)红袖绿裙,轻歌曼舞,箫声笛韵;雕梁画栋,画舫兑渡,管管弦逐波。

太熟悉了,正好路过,自然会“解鞍少驻”,当然要看一看,他都看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词上片,“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尽,写出了面积之广,青青:葱郁,长势良好,十里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野草了,一片荒凉,这与杜甫的“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异曲同工,以少总多,情景交融,废池乔木居然是和写景来议论,也就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扬州的破败跃然纸上。

接着诗人转到听觉上“清角吹寒”,寒本是天气给人的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使诗人的悲情自现。

面对眼前扬州,姜夔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因为心中象与眼前景构成的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愤慨与哀伤也就袒露无余了,这就是写景的妙处,只因晚了四百年,扬州便由天堂堕入地狱!也因为南宋王朝任人宰割却不思进取,由人凌侮,却不思反抗,山河破碎却依旧醉生梦死,所以扬州也只能是繁华一梦,唐朝扬州的盛景将永远成为放在姜白石心中的海市蜃楼。

同学们迅速下片,看有没有写景的句子,如果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仍:依旧 从前二十四桥:游人如织,笑语欢歌仿佛感染了天上的月亮,所以月有声、月暖,而今呢,一切喧闹都化为一片沉寂,月自然也无声,月冷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芍药热烈,绚烂地绽放,是乐景却是衷情,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的笔法,物是人非之感写尽了也写足了,让人不由得沉思:繁花落尽,开花为谁,一个则 出这是虚写之景!景虚情实!

《扬州慢》化用杜牧的诗,将唐朝扬州的盛景和宋代扬州的破败作对比,抒发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读书)

中国文人是含蓄的,他们似乎更愿意委婉地表情达意,例如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展现内心的澄澈和平静;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传达时光易逝的感伤;用“雕栏五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抒发物是人非之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情和景相互渗透,情景交融,诚如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也为我们今后阅读古典诗词提供了一条通道,不要轻视写景的句子,因为“景中有情”啊!

下载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辛弃疾词三首》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辛弃疾词三首》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飞云居实用教学案 必修4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一:辛弃疾词两首 表格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

    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

    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Word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词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