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时间:2019-05-15 05:1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第一篇: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姓名:席海峰 工作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卫华小学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构建师生情感交流平台,以鼓励、赞美为主融洽师生情感、师生互动、激活情感交流的火花三个方面,改善师生冷漠的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取得预定的效果。

关键词 情感交流 信息技术 教学 构建 激活

反思我这两年来的教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总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减弱,探索原因,我发现自己只是机械地把知识传授下去,很少考虑学情,很少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冷淡。没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是冷漠的,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僵死的,尤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更多面对的是没有情感的计算机,这时,教师的情感交流就尤为重要。

教学和情感交流是相联系的:首先教学的对象是人,而每个人都是具有情感的;其次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最后要使教学过程真正“互动”,就需要师生情感的充分激发和调动,事实证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的必要条件,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软件”。教学和情感交流密不可分的关系,便是尊重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尊重进行教育活动的个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卢家楣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一、情驻于课堂,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和方式。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感兴趣,精通教材,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加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形象有趣的教具,倾注于感情,声情并茂、灵活多样地进行授课,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感交流方式。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合理创设一些群体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师生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次,要及时更新课堂教学的理念。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集教学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也是今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要跳出传统学科的教学理念,更多地融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结合生活实践,做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在课堂教育中注重“控”和“导”的合理分配,“控”要控的稳、控的严、控的合理,严格按照学习目标的底线。“导”要导的好、导的活、导的实用,把课外的学生需求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负责何真诚。

再次,要塑造良好的课堂风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教师应该将自己稳定、奔放、充满激情的情感面貌在课堂上洋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课堂上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将会把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来。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有了心灵的沟通,复习迎新,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要在课堂中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执着追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满腔热情的工作,把爱奉献给学生,就能实现“情倾于课堂,情驻于课堂”。

二、情倾于学生,融洽情感交流的渠道

(一)以鼓励为主,使学生爱学习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只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感受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已做的不错,自已所在的班级也是优秀的。第二,在教学用语上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和他们站在起的,在共同努力下去实现某一目标。第三,决不要把对个别学生的不满波及到对整个班的评价,因为个别学生而批评整个班级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第四,教师要对教学工作保持完全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会以语音、语调、表情及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气氛。笔者在教学中这样的经历,在我带的一届三年级中,有一个班级普遍反映纪律不好、难管理,于是我对这个班级管理得相当严格,上课前第一件事就是管纪律,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加以指责,并常常拿好的班级和他们比较,结果这个班级上课气氛总是不活跃,有点沉闷,还有个别学生和我对着干,最后在学生评教时,这个班对我的评价在我所任教的几个班中相对较低。分析原因,由于其他老师对这个班的看法让我先入为主,对待这个班时批评多了,表扬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挫伤了,课堂气氛就偏向沉默,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很差。第二学期,我改变了对这个班的态度,不再吝啬对他们的赞扬,当他们有进步时我会及时表扬他们、奖励他们,当他们做得不够好时,我更多的是鼓励他们。时间一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则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二)以表扬为主,使学生近老师 1.对待习惯差的学生,放大其优点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小心,处理得好与不好都会影响到整个班。当有学生调皮时如果在课堂上点他的名,开始会有效果,到后来他们对点名就已经不在乎了,在他们看来反正挨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批过了,也不在乎你一个信息技术课老师的批评了,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随着冲突的增加,教师就可能对整个班级进行负面的评价,课堂上的气氛就这样被破坏了。如果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从不在课堂上点名批评,而是在学生们做课堂练习时走到他边上或是拍拍他的肩提醒一下,或是小声地和他交谈,并总是在批评之后给予鼓励和指导。这样的情感交流给足了学生的面子,既不会造成对抗情绪也不会影响课堂气氛。

因此在与这些学生交流时首先要给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成就感,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好的”,“不错”,“有创意”等语句来评价学生。其次,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要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来说很可能就是一种动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去帮助他,更不要去指责,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再试试”、“我相信你能行的”、“再改进一下是不是更有创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个别学生挨批评挨惯了,班主任谈话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谈一次话就老实几天,过几天又那样了。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都拿他没办法,要希望他在信息技术课上像上节课上讲过,这节课上就老实了那并不现实,对这样的学生必须有耐心,经常地去提醒他、鼓励他。五年级有一个男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不仅不认真听课,还经常在下面无故起哄,而且还带动其他学生和他一块起哄,经常弄得信息技术课没法进行下去,于是我就找他谈话,他说他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课,听不懂我上课在说些什么,于是我就耐心的给他单独再讲一篇,可下次来上课又依然如故。后经多方了解,原来他计算机玩得很好,因为行为习惯不好的原因,经常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因而总对老师有一种偏见,有机会总想发泄一下。一次我看到他难得做了一次作业,发现他作业中的优点还是很多的,作业中既有当堂课中的内容,也有还没学过的内容,并且作业中还加入了一些他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在课堂上专门挑出他的作业给全班同学讲评,评价他的作业做得不仅认真而且有创意,并且号召全面同学像他那样在作业中体现出自己的创意来。在以后的几次课堂作业中,我都及时的指出了他作业中的优点,并且商量着和他一块把作业修改得更好,后来他上课再也不起哄了,每次如质如量的做完作业后还主动帮我辅导班上其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做作业。像这样的例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是比较常见的,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远比直接批评教育的效果好得多。

2、对待习惯好的学生,要求其提升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其它课成绩优秀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并不一定就好,而其它课并不怎么样的学生计算机可能玩的很熟,对于他们要区别地对待。第一类是悟性比较高,各门课都能学好,又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对他们不应该与其它学生绑在一起教学,可以鼓励他们加快一些进度,或是结合他们所学的学科,指导他们做一些与学科有关的小课题,这样既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拓宽他们的学科知识面,也不会让他们觉得上课无聊。第二类是其它课成绩很一般,甚至比较差的,但计算机玩的很熟,这些学生其实对信息技术课并不一定有什么兴趣,对计算机的兴趣主要在游戏和上网。对于这些学生不能象前一类学生那样给予过多的自由,而要培养他们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兴趣。平时要多赞扬多鼓励,使他们有成就感,还可以对他们提一些更高难度的要求,给他们以挑战(至少也得让他们有事情做)。否则的话很快他们就会觉得课上得乏味,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第三类是他们其它功课成绩非常优秀,但在他们看来,计算机是玩玩的,没什么意义,学不学好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把主课学好。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意思,上课时无精打采,有时还会把别的课的作业带进机房,连上网都不喜欢。对于这样的学生关键要转变他们的认识,比如向他们展示计算机处理所带来的实实在的的效率;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丰富的资源结合他们所学的学科,查一些学科资料;或是把计算机应用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甚至还可以先想办法煞煞他们的傲气,让他们尊重你,从而认真对待你所上的课。

三、互动生成,激活情感交流的火花

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不会来源于考试成绩。因此,如何“将自身信息素养转变为学习兴趣”,就成为了一道难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动态生成”、“多元评价”等方式来促进情感交流,激活情感交流的火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科学运用“任务驱动”。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的设计、安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前我们经常在一些课堂上看到,老师为了控制学生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埋头操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的空间,课堂气氛沉闷,为此设计任务时可以有意识的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例如电脑设计小报不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一个作品,可以让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合作、集思广益完成一个精品;课堂上对一些简单操作可不做演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然后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做的好、方法多,这样可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要有梯度,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并帮助进行总结,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提高到理。

(二)合理运用“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老师善于把学生不经意之间冒出的思维的火花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合理运用“动态生成”显的尤为重要,信息课所涉及的知识点,通常是由多种操作方法完成,一般教师只介绍其中最规范的一种,这个时候,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例如我在讲解word中文字的复制、粘贴这个技能时,只讲解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通过点击编辑中的复制、粘贴来实现,这时,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通过常用工具栏、通过快捷键,这些都是正确的方法,这时,我让全班学生停了下来,让提出不同操作方法的学生把自己的操作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让其他同学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这样,会使这些同学产生自豪感,遇到问题时更愿意提出来,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三)积极善用“多元评价”。

传统的评价在于帮组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弥补漏洞,更多的是发挥评价的诊断动能和选拔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具有目的多元性、主体多元性、表达形式多元性的特点。在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加工”的学习中,我利用学习网站将学生制作的个人宣传海报全部发表,让全校师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评价,投票选出十佳海报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等单项奖。学生都有好奇和好胜心,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美观大方并能获奖,同学们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计、美化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然而,情感交流的实施和现实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高;机房中显示器成为师生间交流的客观障碍;信息技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和新课程倡导方向相左等。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阻隔我们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借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自然而然的渗透情感交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更高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第二篇: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音乐不象绘画、雕塑,把具体事物再现到画面或空间,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它是随时间的不断延续,逐步将作品的各个部分陆续显示出来,并发展到结束。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充分利用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的成果,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应该善于运用语言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在情感上对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做到用他的语言去表达音乐,使学生进人音乐之中。在这方面,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他既要掌握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家的创作流派及特征,更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在教学中使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使深刻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音乐艺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使人们在精神上爆发出火花。

第三篇: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

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

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结 论: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俞子正.歌唱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第四篇: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乐清市乐清镇第四中学

林旭清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往往被人忽视,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与评价,都需情感交流,因此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关键词】

情感教育

情感教学 【正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题目的思路是一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正如1+1=2是无法更改的一样,何谈情感教学呢?加之数学的教学没有语文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没有历史教学集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的特点,所以学生学习数学时就大伤脑筋。久而久之,便对数学敬而远之了;教师则越教越乏味,用我们同行的话说:“教的最苦,分数最低”。

教师的情感教学不突出这是事实,但把学生引进数学王国中,让他们能真正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却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学生是厌倦你的课还是期待上你的课,这与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是分不开的。因此,情感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教育界很早就强调: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要力求达到心理学所说的情感共鸣,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开端,提高讲课的艺术性

1、注意引课的技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引入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自然、新颖、符合本节内容的引入方式。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课前两分钟,唱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当学生唱到“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时,我止住并让同学们找出这首歌中含有哪种运算?同学们齐声答到:“加法”。我趁热打铁地说:“本节课我们在掌握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 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

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浑,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二、创设教学情景和氛围,真正贯彻情感教学

1、结合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如在学习数轴的概念时,仅让学生明确并强调“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学生不一定就能接受。我创设以下情景:拿杆秤称物体的重量,这样秤杆具有了三要素:度量的起点(原点),度量的单位(单位长度),增减的方向(正方向),这一事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加深了对数轴的三要素的理解。

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你们见过圣诞老人吗?圣诞老人的帽子是怎么样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红的,圆锥形)圣诞节前夕,丁丁嚷着要妈妈给他要买个圣诞帽,可店里的帽子给丁丁都太大了。怎么办呢?丁丁的妈妈灵机一动,买了一块小红布,回去后量了丁丁的头围,剪出一个扇形,马上就做好了。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由此,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引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表现在既要有导的作用又要有导的效力。教学的对象是有感情而又情绪不够稳定的学生,因此数学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事实性的知识,教师不应单纯地把知识传授学生,需要教与学两方面的融洽交流。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指导学生的最佳时机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冥思苦想,百思不得其解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生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要及时搭设思维跳板,点其要害,拔其迷障,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三、保持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1、对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设身处地的体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期望感,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上我常常大力表扬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表扬会学习的学生。这样,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引导学生,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更融洽,学生愿学并乐学数学。

例如,学生对问题解答有了新思路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测试成绩有进步时,给以肯定的的鼓励性的表扬:学生对作业有畏难情绪时,教师给予耐心引导,这样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在愉快中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2、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激活课堂。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参与并不断变化。教师一般可从学生的眼神、回答问题的态度、语言、课堂气氛等诸方面综合了解学生情绪的变化。教师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让学生热心地投入其中,例如,学习几何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具,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把学生从被动推向与教师一起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位置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表现。这样,学生才能满怀希望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数字”环保意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利用,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造成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因此,加强环保教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入:我们知道,森林是地球之肺,可见它对人类实在太重要了,而非洲、亚洲,以及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人类乱砍滥伐,使森林面积下降很快,那么同学们试想,现在地球之肺还健康吗?我们是否应该去保护森林呢?(学生回答:是),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例1:

例1: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1991-2000年的10年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呈直线下降趋势,其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 ①算出这10年内全世界每年的森林面积S平均每年减少多少亿公顷;

②算出这10年内全世界每年的森林面积S(亿公顷)与年份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若这10年内全世界每年砍伐的与每年增加(指自然增加及植树)森林面积均不变,且每年砍伐面积是每年增加面积的3倍,即0.01亿公顷 ,问这10年内全世界砍伐 的森林面积为多少亿公顷。

讲解后可进一步进行讨论:我们乐清市面积为1174平方公里,全世界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0.094亿公顷,同学们计算出大约每年要砍光60多个乐清市的陆地面积,算出后的结果实在让人痛心,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个震憾。

接着很自然的引出:森林是地球之肺,而水可是人类之源,万物可离不开水呀,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吃而可以喝水可以活7-8天,而一个人不喝水(既使进一些干粮)最多也只能活3-4天,引入例2。

例2: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不足已严重制约台州市的工业发展,觖决缺水的根本在于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每万元工业产值的用水量都是有力的举措,据《台州日报》4月26日报导,目前,该市工业用水每天只能供应10万吨,重复利用率45%,先进地区为78%,工业每万元产值平均用水25吨,而先进地区为10吨,可见该市节水空间很大。

①若该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为方便起见,假设工业用水只重复利用一次)由目前的45%增加到60%,那么每天还可以增加多少吨工业用水?

②写出该市工业重复利用率由45%增加到x%(45

想一想:我们家庭用水有重复利用吗?(学生肯定回答无),如果你家每月用水5吨,重复利用率达60%(只重复利用一次),那么你家一年可节约用水多少?可以少开支多少钱?

通过想一想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情感调控可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注意,只要我们全体教学同仁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文课已毕,兴犹存”教学境界。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他们认为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随时期待上我们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沃苏青

曹存富主编《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 宁波出版社2002年7月

第五篇: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西和县实验小学

杨非

2011年9月8日

摘要---------3 关键词------3 引言---------3

一、情感概述-------------------------3

二、情感在教学中的意义----------3

三、情感与教学实例对比-----------4 结论----------6 注释----------6 参考文献----6

摘要:简要介绍情感教学的大致内容,通过对教学中的实例分析,提出小学教育中情感对学习的作用。关键词:小学教育;情感作用。引言

当今社会的小学教育不断发展变革,不管是“满堂灌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还是“三三六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情感”越来越被家长和教育者重视。影响个体发展和学习兴趣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固然很多,但是不管是学生的主体学习发展还是个体发展,都与情感密不可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者与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学结果,这也是此次研究的课题。

一、情感概述

情感分很多种,有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等,狭义的情感也可认为是个体的喜、怒、哀、乐、愁等。是人的精神体验,诸多情感中唯教者与学者的情感最为特殊,在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是友情又别于友情,非亲情胜似亲情。这种情感能促使学生心理成熟,能督促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情感依托,需要关心与交流,这样能使孩子建立信任,责任感,以及健全道德人格。在教学中如果缺少情感,孩子将会发展为“问题学生”,甚至厌学惰学。现代教育不仅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需要道德和精神的发展,所以重视情感在小学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情感在教学中的意义

现代实际教学中教者面临着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结果不理想,“问题学生”指导困难,而情感对小学的教育作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情感在学习中可以起到一个无形的监督作用,在管理中可以成为约束力,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可使学习兴趣有增无减,个体发展更加健康全面。能保护环境,热爱生命。

在小学教学中情感的监督胜过严肃的脸庞,在孩子的心中会因为情感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做任何事都会分析对与错,因为后果与情感息息相关。有了情感孩子会注重行为,会思考自己所做的事在教者方面会怎样理解。教者与学生建立了情感,孩子们会对这门学科有着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会因为情感的程度而变化,没有情感的建立与交流,孩子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与情感成正比了。并且在情感的感召与教育之下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会健全的发展。

对教者而言,情感的建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建立了情感可以方便的管理班级,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教育,提高孩子的技能水平,使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能彻底的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便于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一、实例对比

1、教学阶段小学

教学对象固定班四年级1班 教者固定 时长2学期

教法“合作学习”

教者与学生没有情感

教者与学者建立情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问题学生11%

问题学生10% 学困生25%

学困生25% 不稳定学生59%

优秀生5%

一学期教学成果

没有学习兴趣者20%

及格率30%

优秀率6%

主动学习者20%

2、教学阶段小学

教学对象固定班三年级4班 教者固定 时长2学期

教法“三三六模式”

教者与学生没有情感

第一学期

问题学生13%

学困生30%

不稳定学生42%

优秀生15%

不稳定学生%59 优秀生6% 一学期教学成果

没有学习兴趣者0% 及格率96.6% 优秀率20% 主动学习者80% 教者与学者建立情感

第二学期

问题学生5% 学困生25% 不稳定学生%40

优秀生30%

一学期教学成果

一学期教学成果

没有学习兴趣者25%

没有学习兴趣者2% 及格率42%

及格率80% 优秀率10%

优秀率20% 主动学习者30%

主动学习者70% 通过两组数据比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情感对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情感不仅提升了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提升了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学生的可塑性。结论

在有效的教学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决定了教者,更是小学阶段学者精神体验与技能掌握和道德观念的前提条件。所以教者要通过情感营造更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总之,情感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只有了解和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实施管理与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释

三三六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推出的教学模式,三个特点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是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参考文献

下载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网络上的旖旎风光

    网络上的旖旎风光 ——浅谈QQ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学校电脑配置的越来越好,上网条件也越来越好,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却越来越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 实施素质 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 现代 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

    《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李豫颖编写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有些多余内容可删减) 问题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P5-P6)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概括地讲......

    《信息交流》教学设计

    《信息交流》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很多学生对互联网都有所了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应用。但仍没有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信息交流工具进行交流。 二......

    初中信息计术教学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

    论打击乐教学中的音乐情感培养

    论打击乐教学中的音乐情感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及亲身经历的打击乐学习与教学过程,对如何更好地提高和推动现有的打击乐教学进行阐述,旨在探析如何在打击乐教学中通......

    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精选五篇)

    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