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三的专题讲座(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
课题三的专题讲座(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唱历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要研究人类与歌唱的渊源,那首先还得从歌唱的起源说起。
一、歌唱的起源
歌唱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三种说法:“情感说”、“异性求爱说”和“口头传承说”是比较常见的说法。
情感说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歌唱是一种情感抒发的需要,这是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的和我们教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想法。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观念未免把歌唱看得过于简单了。
异性求爱说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还有些专家认为口头传承说是歌唱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因为我们现在依旧可以在 一些少数民族的部族中看到,那些依赖口头传统的民族,歌唱功能更多的是记录而不娱乐。因为在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最容易接受的传承方式就是歌唱,而且歌唱也是最容易记忆的传承方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许多史前文化得以传承并保留了下来,比如《荷马史诗》。
西方大致在亚历士多德年代,中国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书写文字的出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就是意味着书写产生之前的人类是落后和野蛮的。但口头传统的研究昭示了所谓“史前文化”同样是丰富和复杂的,仅仅反思一下华夏文化最璀璨的时期不是书写文化千年历史长河的中下游,而是书写产生之初——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就会意识到那些思想更多的是形成于口头传统,只不过被书写文字记录了下来。
入选“世界口头非遗”项目:古琴、昆曲,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都属于这种口头传承文化;今年入选22项“世界非遗”项目中,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也有很多是口头传承文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口头语言的效率在很多方面优于书写语言。
同时也引起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应不应该加强重视音乐课,应该重视到什么程度?歌唱不仅仅是娱乐功能,审美功能了,它更是人们传承文化,学习文化的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我们看流行音乐的流行程度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文化,显而易见,畅销书榜首的发行量,永远不可能与畅销唱片相提并论;另外:我们发现,歌曲更便于记忆,在音乐的背景下记忆效果也更好。
二、如何看待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形象鲜明、富于表情、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学生。因此,唱歌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教学时数也安排最多。一些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把唱歌教学理解为“单纯地教唱歌”,“只要教学生学几首歌就算完成了音乐教学任务”,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 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 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 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歌、舞、音乐于一体,是高度综合的音乐艺术。
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而且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沃土。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最容易表达大众的思想情感,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家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音乐教育的范例,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堪称是一个经典的、值得推广和学习的成功范例。作曲家民族音乐家 理论家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从每一个孩子做起,进行歌唱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有方法,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如街边商业音乐来的有策划,有技巧,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阵地就必然会输给这些街边音乐。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研究我们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们一片纯净的,唯美的音乐天空,让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变得美丽。
让我们先来看看匈牙利早期音乐教育状况 : 殖民化的文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儿童的灵魂被押进了一个外国的模子里,从而助长了不幸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大量音盲从学校里涌现,学校里的歌声和艺术毫不沾边,甚至远远不如人们本能的自然唱法,受教育的人群中,存在着大量的音盲;音乐厅里没有真正的音乐会听众,节目越有价值,音乐厅就越空,高雅的音乐会只会使他们感觉头痛,而避之唯恐不及。
另一方面:柯达伊认为,音乐上的颓废堕落比音盲更糟,国家花费巨大代价维持音乐学院,只是为了少数人,而成百万人成为音盲和糟糕音乐的牺牲品,除了少数孩子外,一般孩子只能见到街道音乐的残渣。并且,坏的趣味传播很快,低俗的艺术趣味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传染病,它将人们的心灵禁锢起来,使之无法接触经典作品所赋予生命的营养,没有了营养,精神就会萎缩或者阻碍发育,整个性格就会打上怪异的烙印。而承担这种预防工作的学校,不但没有去进行免疫,反而却在传播着腐败。
这种情形我们会觉得那么熟悉,我们看到柯达伊笔下的这种所谓的音盲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呢?大有人在,太多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因为自己是音盲,他们很痛苦,他们也很向往音乐,但是他们不会歌唱,听到音乐时,一脸的茫然,不能享受其中。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不是音盲,会不会在其中诞生一些像爱因斯坦一样的人物呢?
还有那不幸的人们,那些生活在道德与法制边缘的人,他们当中又有几个人是受到过音乐的熏陶的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柯达伊认为: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歌唱,歌唱是人心灵的表现,真正的歌唱教育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求,是人的精神食粮,没有歌唱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歌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美和快乐,它把四分五裂、毫无凝聚力的社会生活编织到一起,使人民具有文化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音乐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享受,是整个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应该属于每个人,使音乐成为一种公共财产,让每个人在淳朴而伟大的音乐作品中,享受到幸福和美好,应该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只有歌唱才能够实现以上的理想,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因为,只有歌唱不需要区分贫贱和富贵,在歌唱面前,人人平等。
同时歌唱还具有情感教育功能,使儿童在学校里愉快而不痛苦的学到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会持续终生。
美好的良性的情感体验,会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积极心态,帮助人们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困扰,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要想让一个社会具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状态,首先要让每一个人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但是这里面一定要甄别,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向上的,街边的音乐有的是,残渣音乐比比皆是,非但培养不了健康的心态,高尚的情感,更培养不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歌唱的审美教育功能
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渴望美好的音乐,会使人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更重要的是歌唱中的民族艺术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教育,使歌唱成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使歌唱成为民族信念的一部分。因为,民族音乐语言、民族音乐思维对于培养民族情感和培养本民族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是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视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识谱环节
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演音乐。为了掌握一定的识谱技能,必须进行系统的乐理知识讲授和视唱听音训练。乐理知识应和视唱有机地配合。我国音乐教学中对识谱是这样要求的: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以学习简谱为主,五年级开始可根据条件学习五线谱。视唱曲应按照系统的要求编写,其中包括一些我国优秀的民歌旋律。
音乐知识教学还要通过唱歌和欣赏,使学生获得一些音乐常识。如音乐的各种表现作用,声乐和器乐的表演形式,民族音乐和民歌的知识,中外著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等。
1、首调唱名法
字母谱起过渡辅助作用,竖写字母谱建立音高概念,字母谱和音高分开练习,降低难度
2、节奏读法
歌谣、歌词节奏的摹仿;节奏时值符号化:如:慢走、走、跑跑、快跑快跑、跑走跑、走欧走、跑澳跑、嘘、嘶;节奏重拍用接排球的休息方法,师生围成一圈:
拍、接
拍、接、投
拍、接、自拍、自接
3、手势
:用手势辅助识谱教学
不是柯达伊先生的首创但他把手势运用得淋漓尽致
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解决到主和弦,手指的上下方向标志的各音解决的方向
4-#4:拇指下-上解决到3、5;
3-5:手心下-外
2-6:五指尖斜上-下,解决到3、5 7-b7:食指上-下,解决到1、6(6是小调的主音)
手势的作用,可以暗示音准、表示乐汇片断(视谱)、二声部训练,大小音程和弦,转调,变化音级和自然音级的比较等
四、合 唱 教 学
合唱教学是歌唱教学的最高形式,体现歌唱的深度是对歌唱更深层次的诠释
图表一:中国初中唱歌作品声部分析 年级 全学年歌曲数目 多声部歌曲数目 二声部 三声部 四声部 多声部歌曲百分比 初一 26 5 3 2 19% 初二 18 2 2
11% 初三 13 4 4
31% 总计 57 11 9 2
19%
第二篇: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写写帮推荐)
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歌唱历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要研究人类与歌唱的渊源,那首先还得从歌唱的起源说起。
一、歌唱的起源
歌唱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三种说法:“情感说”、“异性求爱说”和“口头传承说”是比较常见的说法。
情感说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歌唱是一种情感抒发的需要,这是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的和我们教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想法。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观念未免把歌唱看得过于简单了。
异性求爱说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还有些专家认为口头传承说是歌唱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因为我们现在依旧可以在 一些少数民族的部族中看到,那些依赖口头传统的民族,歌唱功能更多的是记录而不娱乐。因为在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最容易接受的传承方式就是歌唱,而且歌唱也是最容易记忆的传承方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许多史前文化得以传承并保留了下来,比如《荷马史诗》。
西方大致在亚历士多德年代,中国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书写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书写文字的出现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就是意味着书写产生之前的人类是落后和野蛮的。但口头传统的研究昭示了所谓“史前文化”同样是丰富和复杂的,仅仅反思一下华夏文化最璀璨的时期不是书写文化千年历史长河的中下游,而是书写产生之初——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就会意识到那些思想更多的是形成于口头传统,只不过被书写文字记录了下来。
入选“世界口头非遗”项目:古琴、昆曲,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都属于这种口头传承文化;今年入选22项“世界非遗”项目中,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也有很多是口头传承文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口头语言的效率在很多方面优于书写语言。
同时也引起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应不应该加强重视音乐课,应该重视到什么程度?歌唱不仅仅是娱乐功能,审美功能了,它更是人们传承文化,学习文化的最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我们看流行音乐的流行程度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文化,显而易见,畅销书榜首的发行量,永远不可能与畅销唱片相提并论;另外:我们发现,歌曲更便于记忆,在音乐的背景下记忆效果也更好。
二、如何看待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形象鲜明、富于表情、内容丰富、旋律优美的歌曲,最能感染、教育学生。因此,唱歌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教学时数也安排最多。一些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把唱歌教学理解为“单纯地教唱歌”,“只要教学生学几首歌就算完成了音乐教学任务”,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 音乐家,他曾写过许多论述音乐的随笔,我们可以在论语中看到他对音乐的一些评论。孔子在古琴方面的 造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并把悲哀与欢乐付诸琴韵之中。孔子把琴艺亲自传授给弟子,在他的 三千弟子中,通六艺者就达七十二人。他的教学内容,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 理天地阴阳之秩序,“乐”即取得和谐。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 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融诗、歌、舞、音乐于一体,是高度综合的音乐艺术。
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而且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沃土。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最容易表达大众的思想情感,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家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音乐教育的范例,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堪称是一个经典的、值得推广和学习的成功范例。作曲家 民族音乐家 理论家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从每一个孩子做起,进行歌唱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有方法,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如街边商业音乐来的有策划,有技巧,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阵地就必然会输给这些街边音乐。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研究我们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们一片纯净的,唯美的音乐天空,让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变得美丽。
让我们先来看看匈牙利早期音乐教育状况 : 殖民化的文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儿童的灵魂被押进了一个外国的模子里,从而助长了不幸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大量音盲从学校里涌现,学校里的歌声和艺术毫不沾边,甚至远远不如人们本能的自然唱法,受教育的人群中,存在着大量的音盲;音乐厅里没有真正的音乐会听众,节目越有价值,音乐厅就越空,高雅的音乐会只会使他们感觉头痛,而避之唯恐不及。
另一方面:柯达伊认为,音乐上的颓废堕落比音盲更糟,国家花费巨大代价维持音乐学院,只是为了少数人,而成百万人成为音盲和糟糕音乐的牺牲品,除了少数孩子外,一般孩子只能见到街道音乐的残渣。并且,坏的趣味传播很快,低俗的艺术趣味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传染病,它将人们的心灵禁锢起来,使之无法接触经典作品所赋予生命的营养,没有了营养,精神就会萎缩或者阻碍发育,整个性格就会打上怪异的烙印。而承担这种预防工作的学校,不但没有去进行免疫,反而却在传播着腐败。
这种情形我们会觉得那么熟悉,我们看到柯达伊笔下的这种所谓的音盲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呢?大有人在,太多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因为自己是音盲,他们很痛苦,他们也很向往音乐,但是他们不会歌唱,听到音乐时,一脸的茫然,不能享受其中。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不是音盲,会不会在其中诞生一些像爱因斯坦一样的人物呢?
还有那不幸的人们,那些生活在道德与法制边缘的人,他们当中又有几个人是受到过音乐的熏陶的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柯达伊认为: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歌唱,歌唱是人心灵的表现,真正的歌唱教育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求,是人的精神食粮,没有歌唱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歌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美和快乐,它把四分五裂、毫无凝聚力的社会生活编织到一起,使人民具有文化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音乐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享受,是整个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应该属于每个人,使音乐成为一种公共财产,让每个人在淳朴而伟大的音乐作品中,享受到幸福和美好,应该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只有歌唱才能够实现以上的理想,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因为,只有歌唱不需要区分贫贱和富贵,在歌唱面前,人人平等。
同时歌唱还具有情感教育功能,使儿童在学校里愉快而不痛苦的学到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会持续终生。
美好的良性的情感体验,会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积极心态,帮助人们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困扰,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要想让一个社会具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状态,首先要让每一个人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但是这里面一定要甄别,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向上的,街边的音乐有的是,残渣音乐比比皆是,非但培养不了健康的心态,高尚的情感,更培养不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反思《中小学唱歌教学研究》。
歌唱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渴望美好的音乐,会使人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更重要的是歌唱中的民族艺术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教育,使歌唱成为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使歌唱成为民族信念的一部分。因为,民族音乐语言、民族音乐思维对于培养民族情感和培养本民族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是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视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识谱环节
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演音乐。
为了掌握一定的识谱技能,必须进行系统的乐理知识讲授和视唱听音训练。乐理知识应和视唱有机地配合。我国音乐教学中对识谱是这样要求的: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以学习简谱为主,五年级开始可根据条件学习五线谱。视唱曲应按照系统的要求编写,其中包括一些我国优秀的民歌旋律。音乐知识教学还要通过唱歌和欣赏,使学生获得一些音乐常识。如音乐的各种表现作用,声乐和器乐的表演形式,民族音乐和民歌的知识,中外著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等。
1、首调唱名法
字母谱起过渡辅助作用,竖写字母谱建立音高概念,字母谱和音高分开练习,降低难度
2、节奏读法
歌谣、歌词节奏的摹仿;节奏时值符号化:如:慢走、走、跑跑、快跑快跑、跑走跑、走欧走、跑澳跑、嘘、嘶;节奏重拍用接排球的休息方法,师生围成一圈:
拍、接
拍、接、投
拍、接、自拍、自接
3、手势
:用手势辅助识谱教学不是柯达伊先生的首创 但他把手势运用得淋漓尽致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解决到主和弦,手指的上下方向标志的各音解决的方向
4-#4:拇指下-上解决到3、5;
3-5:手心下-外
2-6:五指尖斜上-下,解决到3、57-b7:食指上-下,解决到1、6(6是小调的主音)
手势的作用,可以暗示音准、表示乐汇片断(视谱)、二声部训练,大小音程和弦,转调,变化音级和自然音级的比较等
四、合 唱 教 学
合唱教学是歌唱教学的最高形式,体现歌唱的深度是对歌唱更深层次的诠释
图表一:中国初中唱歌作品声部分析
年级 全学年歌曲数目 多声部歌曲数目 二声部 三声部 四声部 多声部歌曲百分比 初一 26 5 3 219% 初二 18 2 211% 初三 13 4 431% 总计 57 11 9 219%
表二:日本初中唱歌作品声部分析
年级 全学年歌曲数目 多声部歌曲数目 二声部 三声部 四声部 多声部歌曲百分比 初一 28 19 16 367% 初二 29 24 11 10 3 83% 初三 17 17 2 11 4 100% 总计 74 60 29 24 7 81%
表三:中国、日本初中音乐教材中多声部歌曲比重
从中日两国音乐教材的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端倪,一学期下来只简单的唱几首歌的责任也不全在教师,教材就那么几首歌有的不是经典之作,有的不是适合孩子们音域的作品,还有的不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没有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还有的就是过于陈旧,没有时代感,孩子们不爱唱,也不爱听,老师们也不爱教,另外,教材没有深度,也是中国孩子们歌唱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合唱教学中重视卡农的应用,是柯达伊教学法中的另一成功的经验;回声式摹仿、小节卡农、乐汇卡农、乐句卡农、伴奏式和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合唱训练方法。
五、培养歌唱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技巧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唱歌技巧包括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唱歌技巧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唱歌教学过程之中。发声练习要同唱歌有机结合,要有目的地进行。唱歌时必须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正确。为了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独立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的能力,在训练和教唱时,要适当使用乐器。齐唱要求声音整齐,统一;合唱要求各声部和谐,均衡要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特别是变声期的学生)的嗓子。歌唱时必须防止音量过大、时间过长等不良现象。
歌唱能力的提高,对于能力的提高应讲系统性、连续性和 可持续性。这样才能有计划性,也才能提到科学性。比如:气息控制从小学讲到高中,但学 生水平不见明显进步,就是教材在知识、技能上缺乏系统性,造成教师教学缺乏计划性,学生能力的提高就缺乏可持续性。
唱歌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首歌曲的独特韵味,认真练习范唱,努力把这些韵味表达出来;
2.教师应该知道使歌曲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要素的特征
3.教师应该运用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模仿”的过程,学习歌曲的韵味;
4.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使歌曲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并能够学会通过提高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韵味。
这样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演唱歌曲的方法和规律,为其今后学习演唱和更好地欣赏声乐作品打下基础,而不仅仅是唱几首简单的歌。
六、范唱
范唱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到三到位:
1、对歌曲的全面了解要到位。(歌曲背景资料、思想感情、音乐要素,歌曲处理等的提前把握。)
2、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要到位
3、对歌曲范唱前的设问要到位。
多样化的范唱形式:
示范式范唱、提示、启发式范唱、校正式范唱、领唱式范唱、小结式范唱
如何唱好范唱?首先把握几种常用风格
1、民歌风格:不同 地域、地形特点、不同方言特点、不同民族特点
2、儿歌演唱风格:声音甜美、表演亲切、接近真声、声情并茂
3、美声声乐作品风格:声音:清澈、穿透力、高亢、嘹亮,气息:饱满、通畅,共鸣:充分、转换自然
抓住风格迥异范唱特点,把握更多作品风格:
风格一:音色的不同/发音位置的不同例如,藏族民歌、印度民歌
风格二:节奏的特点,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
风格三:唱腔的特点 例如戏歌
风格四:装饰音的特点例如 藏族的震古唱法
风格五:调式的特点大小调、各种五声 六声、七声调式等
风格六:方言的特点例如 京韵大鼓北京琴书
风格七:地域的特点例如江南小调 西北山歌
风格八:选录银城的特点,例如,印度歌曲旋律音程,蒙族民歌的音程特点,新疆民歌的音程河南民歌特点等
另外 各种风格的发展演变 融合,也是我们音乐教师范唱应该准确把握的,1、美声与通俗的融合,例如:帕瓦罗蒂《今夜无人入睡》、沙拉不莱曼《今夜无人入睡》
2、摇滚 通俗与民歌,例如:刀郎、斯琴格日乐的摇滚民歌
3、世俗与宗教的融合,例如:《修女也疯狂》中的宗教歌曲
4、流行与戏曲,例如,许多京歌《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
总之,教学中的范唱要做到:
风格迥异姿态万千
不求形同但求神似
贵在表现重在气息
真情实感打动自己
七、发声练习
1、气息:狗喘气 人闻花腹式呼吸等
2、位置: 根本在于人的声带闭合首先要好
3、方法 :轻声假声 真声气生 京剧曲艺 各有千秋
4、变声期 完全可以歌唱 关键在于方法
5、跑调 在于耳朵的分辨,变声期的男生,教师要学着男生的音色,唱低八度,孩子就不容易跑调了。
6、兴趣:卡农 增加旋律性练声曲将难点化为练声曲一举多得等等
八、作品分析
我们的音乐课堂上真正的作品分析基本上没有有的只是对歌曲情绪的简单猜测,真正的作品分析,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入手,但是 这么枯燥乏味的知识,怎么讲给中小学生们听?
1、上下句的师生对答,2、起承转合是四句乐段,3、aba是带再现的三句乐段
4、abaca是带有回旋意味的5句乐段
这些曲式结构知识,都可以在歌唱课的作品分析中得到很好的渗透,同时,也给作品以最合理的诠释。
九、拓展练习在学唱的歌曲基础上创编
1、创编节奏符号
2、创编四部声势
3、创编伴奏式和声
4、a句,创编bcd句,要求做到起承转合。
十、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要有实效性,避免浮夸、作秀。
2、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环节,避免照搬。因为教学对象是不同的,照搬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生成,在普及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每个孩子有特殊个性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音乐教学的分层特点。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视角上看问题。在学生的认识程度上再加上引导
3、讲授相关文化要与音乐有关,不能上成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政治课等
4、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避免视觉淹没听觉。现在视频、图片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涌来,不仅淹没了学生,也淹没了老师,离开了电子课件,老师们几乎不会上课了。适时适量的科学使用这些辅助手段,是我音乐教师的研究课题。
5、注意语言的情感,声音缺乏情感,也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另外,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语言情感,语气、音色特点与孩子的心靠拢,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
李瑶
二零一零年七月
第三篇:中小学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基础教育教学类杂志,其读者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研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本刊己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凡论文不愿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上刊载的作者,请在来稿中声明。
作者给本刊投稿共有2种方式:
1.将文章直接上传至本网站上(站长推荐),具体上传方式另见“本刊信息”栏目。
2.邮箱投稿
邮箱投稿:
本刊设有4个投稿邮箱,具体投稿邮箱及对稿件要求如下:
一、投稿邮箱
jxyjzhw@163.com
中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
jxyjlxh@163.com
小学数学,政治,历史
jxyjlyu@163.com
中学语文,体育,音乐,美术
jxyjfu@163.com
小学语文,英语,地理,生物,思品,科学,综合实践
请作者根据稿件学科内容投至相应邮箱,并在稿件中注明本人的姓名、单位、邮编、电话、邮箱等信息。
请作者保存原稿,且不要一稿多投。
若在来稿中发现有抄袭、剽窃他人文章的内容,由该文章作者负完全责任,并取消在本刊发表文章的资格。
二、对稿件有关内容要求
来稿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编。
1.题目:置全文最前,要能概括文章要旨,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作者署名:接题目下居中安排。如系多作者,各姓名间空一格。如多作者不属同一单位,须在姓名右上角按单位排序用1,2,3„„标出。同一单位作者须用同一序号。多作者属同一单位的,不用加标志。
2.作者单位:接姓名下居中安排。基本要素依次为:单位全称(省、市、区、学校)、邮政编码。
示例:沈阳市皇姑区第一小学,辽宁 沈阳 110032
3.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历。
示例:张晓明(1970-),男,辽宁沈阳人,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本刊对发表在课程改革研究、课标教材、学科教学等栏目的文章要求写有摘要、关键词。
4.摘要: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其基本要素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避免对题目的重复和一般性内容的叙述(如研究背景、意义、重要性等)。
5.关键词:接置“摘要”项下。限量3~8个。须选用文中最能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性的词,词间用“;”隔开,最后一个词后不用标点。
6.参考文献:附有参考文献的文章其参考文献应按在文中出现的的先后顺序排列,书写格式如下:
专著类
[序号]著者.文献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48-74.期刊类
[序号]作者.文章题目[J].刊名,出版年(期).示例:刘甲平.我国中小学课堂提问环节常见问题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1).本刊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46-2号 邮编:110032
联系电话:024-86896604 86893505
《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郑重声明
近期,有不法人员以“教育部期刊管理中心长沙分站”名义在互联网上发布“教育部期刊管理中心函件”和“教育部期刊征稿(订)函”,编造了《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电子信箱“kcjgjf81@126.com”,伪造了所谓的“《课程·教材·教法》杂志教研版”,并让作者将出版费通过邮政储蓄汇款打入户名:陈桃,卡号:6221 8855 1000 3723 156,收取订阅费每年60元,骗取作者和读者钱财。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刊的声誉和其他合法权益。为此本刊郑重声明:
一、《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为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CSSCI来源刊,月刊,每期一本,没有其他版本。所谓的“《课程·教材·教法》教研版”是不法人员盗用本刊名义粗制滥造的非法出版物。
二、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也从未以任何方式向作者收取所谓的版面费、稿件出版费、订阅费用等。
三、本刊编辑部设在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大楼内,仅此一处,未在其他任何地方设立编辑部;本刊的联系电话为010-58758977和010-58758975,投稿电子信箱为maed@pep.com.cn,传真号为010-58758991。
四、本刊提醒大家辨别真伪,不要上当受骗。本刊将采取措施,打击伪冒本刊名义进行的各种非法行为,维护本刊和广大读者、作者的合法权益。欢迎大家向我刊举报各种假冒我刊的非法行为和现象。
《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
2010年7月6日
第四篇: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十二五课题指南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十二五”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以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以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注重教育发展薄弱地区、课程教学薄弱环节、教学改革发展难点、社会关注教育热点等问题研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我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繁荣教育科学,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
二、课题指南
(一)关于学校管理与办学体制问题 1.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研究 2.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3.高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探索 4.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研究 5.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探索
6.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 7.积极推进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8.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研究 9.健全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研究 10.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方式的研究 11.民办教育区域发展特点研究 12.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3.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策略和实践研究 14.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研究 15.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16.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17.学校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研究 18.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9.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 20.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二)关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1.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2.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3.课程、教学与教育创新问题研究 4.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5.考试政策与考试法研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7.地方教育史、教育志的研究
8.借鉴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教育现代化服务的研究 9.基础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10.若干新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11.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调查研究
12.学生综合素质总体设计与教育培养过程、策略的实验研究 13.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14.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
15.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 16.符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的研究 17.社会实践活动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 19.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现象研究 20.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机衔接的研究
21.中小学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实验研究
(三)关于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德育课堂主渠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研究。
2.各学科课程教学加强德育、立德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5.在德育体系中整合相关专题教育的研究。6.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7.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研究。8.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9.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研究。10.德育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11.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研究。1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13.大众传播、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4.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四)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问题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2.课程改革认真总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新阶段工作研究。3.深化课程改革在解决好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4.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研究。5.国家课程实施研究。6.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7.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8.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研究。9.教材、教辅资料等教学资源开发、编制、使用研究。10.特殊教育课程与实践研究。11.学前教育保教内容开发与实施研究。12.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实施课程研究。
13.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研究。14.综合课程设置与推广研究。
15.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研究。16.教学用书评价研究。
17.课程资源开发与创建办学特色研究。18.学校课程发展研究。19.学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研究。20.专题教育实施研究。
(五)关于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 1.教育教学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论与应用研究。3.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4.先进教学方法推广实验研究。5.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研究。6.小班化教学、选课制等教学模式研究。7.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研究。8.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研究。9.减少学生作业量研究。10.缩小校际差异教学研究。1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1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研究。13.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教学策略研究。14.学前教育保教模式、方法研究。
15.学前教育“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小衔接”关系研究。
16.特殊教育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17.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研究。18.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研究。19.跨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研究。20.实验课设计与实施研究。21.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普通高中走班制、分层教学、拔尖学生培养、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23.普通高中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六)关于考试评价制度问题
1.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实践研究 2.高考制度成效的追踪研究 3.中考制度省内外对比研究
4.中小学及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 5.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 6.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7.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
8.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9.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
10.学生“成长袋”的建立、使用、评价的研究 1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机制研究 12.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设研究 13.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性评价研究
14.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 15.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七)关于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1.地方教研室建设研究。2.区域教研制度建设研究。
3.学校教研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研究。4.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5.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6.青年教师成长路径研究。
7.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8.任教非本专业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9.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发展研究。10.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教学研究。11.教育科研教研成果应用研究。
(八)关于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与教育技术应用问题 1.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2.教学资源共享技术、模式、机制研究。3.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专用室场馆应用研究。4.学校图书、教学资料应用研究。5.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7.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应用研究。8.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研和网络教学研究。9.主题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九)关于学前教育问题 1.幼儿数学教育操作学具的研究 2.学前教育艺术领域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3.学前艺术领域幼儿发展促进策略研究 4.幼儿教师入职专业水平的评价研究 5.促进幼教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6.园本教研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7.幼儿美工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 8.生态教育主题活动资源的开发研究
9.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实施观察和指导的策略研究 10.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11.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开展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 12.运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研究 13.幼儿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5.促进幼儿大肌肉运动发展的实践研究 16.体育活动中提高幼儿体能的研究
17.幼儿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1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与认证制度研究 19.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早期儿童科学教育研究(十)关于职业与特殊教育问题
1.校企合作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机制研究 2.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实践研究 3.职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 4.社区成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5.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研究 6.职业学校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研究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研究 8.职高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9.《广域网接入与监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10.《计算机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11.《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管理方式的研究14.职高电脑美术专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15.运用课堂观察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研究16.提高职业高中专业特色班管理实效性的研究17.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8.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19.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20.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究21.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22.特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模式研究23.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研究24.特殊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25.满足聋人学生特殊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26.聋校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研究27.适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律动训练研究28.辅助技术在盲校理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9.提高工读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研究30.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五篇: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课题指南
附件2: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课题指南
一、课题简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同意,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于1995年开始设立。该系列课题注重课程教学及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面向全省幼儿园、中小学等领域的一线教师及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每两年申报一次。今年申报的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
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两种。对于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会给予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资助;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所在单位承担。
二、申报资格
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对象为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院校、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的集体或个人。
⒉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小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否则,须由两名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书面推荐。尚未完成我室第七期以及第八期正在进行研究的教学研究课题的单位与个人不得参与此次申报。
3.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只能有1—2人。
三、申报程序
⒈申报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评审书活页》,其电子稿(用课题名称命名)和文字稿(一式4份)报送至县(市、区)教育局教科研部门。
⒉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初审后,将《课题申报、评审书》及《课题评审书活页》一式3份报送至市教育局教研或科研部门。市教科研部门根据申报数量的分配指标组织对本市申报课题进行初审,将通过初审的课题评审书及活页的电子稿和文字稿(一式3份)报送到省教研室(《课题评审书活页》电子稿和文字稿单列、单放),并将本市申报的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详细目录用word文档的格式发送到zf828@126.com邮箱。
⒊课题申报者及各大市教研室教管人员需到省教研室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首页的 “课题研究”中下载2011的相关表格,按照统一格式填写。
⒋省直属师范院校的课题申报材料直接报送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省属市管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校的申报材料先报送到所在市的教科研部门参加初审。
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并公布评审结果。
四、申报时间
申报工作从2011年4月15日开始,2011年9月10日截止,逾期将不再受理。请各市教研室抓紧时间,认真组织好课题申报工作,切实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
五、报送数量
每个市报送省教研室的课题数量不超过35项。
六、课题类别及管理方式
⒈不论是重点课题还是立项课题,课题所在单位及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
行,切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⒉重点课题主持人的培训、课题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估检查、检查和结题验收等课题管理工作,由省教研室组织进行。立项课题的相关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市教研室负责。
⒊各课题申报单位要规范课题的日常管理,强化课题的评审、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杜绝“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努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
⒋本期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原则上在2014年年底之前全部结题。
⒌第九期课题的具体管理办法将在今年下半年与课题评审结果一并公布。
七、参考选题
下面列出的部分是第九期课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仅供研究者参考。课题研究人员可选择某一研究领域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个切入点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将研究课题具体化,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课题研究。
⒈综合问题研究
苏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中介组织机制及监管研究。
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及监控评估体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拔尖学生、优异学
生特殊培养机制研究;国内外基础教育比较研究;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研究;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惩罚教育研究;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过重课业辅导问题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缓解择校压力问题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⒊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研究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探讨与对策研究;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幼小衔接教育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幼儿园办学成本及经费供给保障机制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研究;学前教育办园体制与机制研究。
4、学校建设与特色发展研究
中小学建设标准研究;中小学品牌建设研究;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学校特色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影响力研究;百年老校教育渊源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小学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共青团、少先队时代特色与活动创新研究;学生主体教育研究;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新媒体下学校宣传工作研究。
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和渗透研究;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国防教育与学科融合性研究;中小学生抗挫心理训练研究;新时期学生价值观标准研究;学生厌学心理教育与疏导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文明素养研究;学生网络迷恋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治研究。
⒍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阳光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性研究;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模式及实效性研究;《江苏省学
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实践性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践性研究;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实践性研究;戏剧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体育艺术2+1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小学生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师资培养与培训研究;学生疾病防控及其应急救治体制研究;学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研究。
⒎课程、教材与教学发展研究
建设教育强省框架下的地方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江苏特色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初中综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高中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材的研究;开放性教学研修的研究;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研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研究。
⒏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研究
教研室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与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新形势下中考改革的研究;民办学校准入和退出机制研究;学生意外伤害责任鉴定及责任分担机制研究;幼儿园、中小学安全防范工作机制研究;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校长领导力研究。
⒐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模式研究;名师、名校长培养途径研究;省级学科带头人标准的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的研究;教师教学质量标准研究;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区域教师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校长、园长专业化成长及培养机制研究;绩效工资背景下民办学校教师绩效评价及待遇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