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世界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案1
第六章世界区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日本
一、教学内容标准 标
准
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活动建议
观看介绍日本的专题录像。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进行一次针对地震灾害的自救演习。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日本的有关地理问题。
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中华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选择某一主题,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并在全班演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 难
点
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及背景。
三、教学过程设计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教师活动:首先放映一段《名侦探柯南》的卡通片。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动漫主人公柯南的家———日本;然后展示日本的地形图(图7.2),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并描出轮廓。标出日本首都东京以及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广岛、长崎等重要城市。
学生活动:收看卡通片;根据教师要求在世界地图上(图7.1)找出日本的位置,并描出日本四个大岛的轮廓,以加深印象。(教师在班内巡视,观察每名同学的参与程度,并个别指导)
教师活动:大屏幕显示图7.1日本地形图和卡通人物柯南的图片。结合图片教师利用“柯南”的身份给学生布置活动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认真观察日本地形图的基础上(图7.2),充分挖掘地图上蕴藏的各地理知识要素。各小组内部通过讨论,然后以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由地图上挖掘出的知识点多。(注:这些知识有读图获取的,有分析得出的。教师应提前给出读图提纲,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通过观察地图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图7.1理解日本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植被、水利、土地资源等特点,以及由于受到这些地理条件的限制,对日本的工农业分布,经济活动和人口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如海岸线长,使日本的渔业、造船业较发达,且便于对外交流;而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日本本来就不大的国土,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变得更为紧张。小组之间互相竞赛,看哪个组能够从地图上准确地挖掘出更多的地理要素。学生通过竞赛总结出日本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给日本工业、农业等经济方面和人口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适时地加入学生的讨论,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进行全班或个别小组的指导或点拨)
教师活动:教师继续利用“柯南”的身份,到富士山旅游,播放富士山风光的视频。并由“柯南”介绍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然而这么美丽的山峰却是一座火山,进而引出日本的火山和地震。
让学生直观感知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并通过活动中图7.5回答:日本为什么火山、地震活动这么频繁?
教师追问:火山地震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火山可以为人类造福吗?
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震级的灾害,日本的损失程度比其他的国家小。讨论日本预防火山、地震减轻灾害损失的方法。并对照我国的情况,研究讨论减灾防震的一些常识和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富士山风光的视频课件,领略世界名山的风采;对教师给出的图7.5进行研究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带的成因。结合日本利用火山的办法,学会辩证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地和地学科研基地。在图7.5上对比我国和日本的位置,得出我国也是属于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国家。学生之间通过讨论日本对国民的减灾防灾措施,借鉴日本的经验,交流总结减灾防震和变害为利的方法。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师活动:利用“柯南”的身份,请学生列举自己身边见过或使用过的日本的产品。结合教材上该部分的资料,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
一、在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以及日本的工业产品行销全世界等几个方面和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图(图7.11),1998年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图7.12),导出日本是经济强国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图7.9),1998年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7.10),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图7.13),带领学生回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部分共同讨论过的日本的地理位置,海岸线、土地、资源等分布情况,归纳出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作用。
学生活动:列举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日本产品。分组研究分析教师给出的图表,小组成员讨论、评价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教师指导:共同讨论过的日本的地理位置、海岸线、土地、资源等特点,归纳出日本自然条件对经济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教师在教室中巡视,及时帮助或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
教师活动:通过归纳出日本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利弊两方面的影响,组织学生探究日本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经济的原因,即为什么日本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教师追问:日本把工业区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教师鼓励: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制成品需大量出口,经济发展对外依赖非常严重。日本根据本国的国情,发挥科学技术先进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多天然良港和航海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将眼光瞄准世界,因此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点。同时,日本将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也是为了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学生结合我国国情,为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进言献策。
教师活动:屏幕出示1998年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图7.12)和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图7.11)。将学生分组,研究所给图表,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现状,讨论总结日本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加大海外投资,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对图表观察,研究,依据日本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日本经济自身的特点,设置正方、反方,组织辩论。正方的辩题为日本的经济活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较大;反方的辩题为世界经济对日本的经济活动影响较大。通过辩论,使学生对日本经济活动有个全面的正确的科学认识。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给出的图表,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的经济现状,总结日本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加大海外投资,积极开发海外市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制成品需大量出口,运输成本较高,经济发展对外依赖非常严重。
学生活动:分组扮演正反两方,展开课堂辩论(辩论适可而止,只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可)。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教师活动:让学生归纳列举典型的日本传统文化类型,和现代化日本的西方“洋”文化的实例。结合图7.14“和服与‘洋服’并存”和图7.15“和屋与‘洋’房并存”,让学生思考,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结合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列举中国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如建筑风格、书法等等。
学生活动:讨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日本的社会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并尝试列举这种兼容的文化对日本社会所起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具体体现。再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异域文化对我国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种异域文化的影响。
学生活动:列举日本传统文化类型,如歌舞伎、花道、茶道、书道、剑道、柔道、相扑,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服、木屐,生鱼片、寿司、青酒,榻榻米等等以及融入现代西方文化的方面,如现在人们衣着多为西装和职业装,吃西餐,唱流行歌曲,听摇滚乐,游迪尼斯乐园,逛海底世界,过圣诞节。具体指出一些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现象,同学之间讨论这种兼容的文化对日本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列举出一些具体现象;结合我国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讨论总结异域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生活所起到的影响。
四、设计思路拓展建议
可以从日本的“发达加工贸易经济”入手切入本节课程内容,通过介绍日本的经济成就,引导学生推断日本“发达加工贸易经济”形成的背景,即日本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的制约影响作用,从而引出“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再介绍日本同世界其他地域、国家的经济往来,促进日本同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使日本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国家。
可以日本的“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为先导,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状况,使学生领会到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探寻日本产生这一文化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的交流,而促使这一文化交流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上的往来,推导出日本“发达加工贸易经济”,再继续引导学生推断“发达加工贸易经济”背后的原因,即“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将整个教学过程做成一个推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篇:高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总结
高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总结
专题一:位置:
一、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汉26’N-10汉S, 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专题二:气候: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
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
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
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
纬度高,热量小;
②
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
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 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 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专题三:地形:
一、东亚:
1、总括:(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著名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著名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著名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4、著名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著名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著名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著名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著名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著名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著名山脉: 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陆冰川;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
专题四: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
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烈底ㄒ祷 ?/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专题五: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
一、东亚: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南亚: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三、中亚:
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
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
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
四、西亚:
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大洋洲:
1、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
专题六: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专题七: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第三篇: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世界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总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60分)1.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并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国家是
①俄罗斯 ②加拿大 ③挪威 ④美国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2.摩尔曼斯克濒临北冰洋,却是不冻港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决定的 B.温带海洋性气候决定的 C.地形决定的 D.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致 读下列两幅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图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图比例尺较大的是右图
B.两图所示国家历史上都曾沦为同一个国家的殖民地 C.两图所示国家地形都以高原、平原为主 D.两图所示国家都有丰富的铁、锰和石油资源
4.上面右图所示国家将首都由F点迁至E地的主要原因是
A.F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原始热带雨林面积广大,交通不便 .
B.E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又有利于对广大内地的管理和开发
C.F地工业发展缓慢,在该国的经济地位下降,环境污染严重
D.E地由于交通方便,欧洲殖民者和他们从非洲掳掠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一带,地区经济发展快,现已成为人口稠密区
5.当中国盛行偏南风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尼罗河河水上涨,进入汛期 ②南非高原大部分地区都一片葱绿
③刚果盆地寒冷干燥 ④开普敦正处温和多雨的季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7.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关于这一特点的下列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8.下图中四条大河的共同特点是
A.流域内人口都很稠密 B、入海三角洲的气候类型都属于季风气候 C.下游地区都盛产纺织原料 D、下游两岸灌溉农业都很发达
9.下列地区中,民族最复杂,国家数目最多的是
A.亚平宁半岛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伊比利亚半岛 D.巴尔干半岛 10.地中海气候区盛产的水果和木本经济作物有
A.椰枣、菠萝、无花果 B.椰子、苹果、梨
C.葡萄、柠檬、香蕉 D.油橄榄、柑橘、葡萄 11.当美国的洛杉矶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B.全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C.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 D.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时30分,美英联军不顾世界人民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行动。据此回答12-13题。
12. 军事行动开始时,与伊拉克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全球的
A.一半 B.不到一半 C.一半以上 D.超过三分之二 13.有关伊拉克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大部分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C.首都为德黑兰 D.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 14.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品制造业发展很快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D.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 15.某地年平均气温为15℃,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为750毫米,且各月分配均匀,该地位于
A.亚洲东部 B.非洲北部 C、欧洲西部 D、北美洲东北部
16.德国濒临的海有()
①地中海②北海③波罗的海④挪威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四国为世界主要国家,读图回答17~20题:
17.四国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河流径流量稳定 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D.丁国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贫乏 19.有关四国的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②乙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③丙国位于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④丁国的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有关四国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国的首都职能均属单一 B.四国最大城市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C.四国的城市都分布在沿海 D.乙、丙、丁三国的最大港口皆受到暖流的影响 21.游客在德国的莱茵河上看见一艘轮船满载货物向鲁尔区方向驶去,若该货物的运量很大,则该货物最有可能是()
A.煤炭 B.钢材 C.机械 D.铁矿石 22.下列欧洲地理现象中,属于冰川活动造成的是()
A.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 B.亚平宁山脉南部多火山
C.植被在地中海沿岸以常绿灌木为主 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的西海岸 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下面的四幅图中,与右图中甲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A. B. C. D. 24.有关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两岸
读图,一艘往西北航行的船只于北京时间12: 00经过图中M地时,太阳正从海平面上升起。据此回答25—28题: 25.从该海峡经过的船只,其装船货物贸易额最大的产品是()
A.粮食 B.煤炭 C.铁矿石
D.石油
26.经过该海峡后,轮船的吃水线将会()
A.变浅 B.加深 C.不变 D.无法判断 27.此时,M地的区时是()
A.8: 08 B.6: 08 C.5: 00 D.7: 00 28.此时,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是()A.北京B.新加坡C.曼谷D.利雅得 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31—33题。
29.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 ②洋流 ③海陆位置 ④地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凸出,等温线最北点距大陆最南端距离最长的时间是()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31.图中C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寒流经过 B.暖流经过 C.有上升流 D.寒暖流交汇
材料一:中国
35.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A.东北方 D.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36.长城站到南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2960千米 B.3060千米 C.3160千米 D.3260千米 37.中山站出现极昼期间,下列河流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湄公河 B.莱茵河 C、亚马孙河 D.赞比西河 读右面图,回答38—39题: 38.该岛东部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39.形成该气候的因素有
①纬度较低 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 ③受东南季风影响 ④受东南信风影响 ⑤受暖流影响 ⑥受寒流影响 ⑦位于海洋气流的迎风坡
A.①② B.①③⑤⑦ C、①④⑤⑦ D、①④⑥ 根据所学知识,读南亚地区图回答42~46题: 40、伊斯兰堡是下列哪个国家的首都()A.巴基斯坦 B.印度 C.斯里兰卡
D.孟加拉国
41、关于A、B两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城为加尔各答,B城为孟买 B.A城是印度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港口 C.B城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D.B城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42、关于印度农作物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
B.棉花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
C.黄麻分布在恒河中上游
D.茶叶分布在东北部
43、中国春节时,印度()
A.盛行西南季风
B.盛行西北季风
C.是雨季
D.是旱季
44、关于南亚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部为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B.中部为印度河和恒河平原 C.南部为德于高原 D.德干高原东高西低
52.飞机首先到达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因为法兰克福是德国()
A.最大的城市 B.最大的航空港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C.最大的港口 D.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53.如果游客要参观欧洲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应该去()
A.杜伊斯堡 B.汉堡 C.法兰克福 D.慕尼黑 54.有关欧洲西部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侧多曲折的峡湾,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B.本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西部为平原、南、北多山脉分布 C.莱茵河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东欧平原
D.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山脉两侧也有湖泊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 5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环绕非洲大陆的地理事物的是()
A.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波斯湾—好望角
B.土耳其海峡—地中海—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C.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好望角
D.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 56.有关地中海沿岸的植被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常绿硬叶灌木为主
B.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C.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D.根系深,有耐旱特征 57.欧洲西部与非洲之间的重要水道是()
A.英吉利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58.下列哪些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
A.德雷克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B.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C.台湾海峡、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 59.读下图,据图得出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国重要海港主要分布在C海沿岸
B.A、B所在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是中国
C.穿过A、B间海峡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隧道
D.该国著名渔场的形成主要是因秘鲁附近的上升流带来了充足的饵料 60.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二、非选择题(40分)材料一: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58分55.2秒,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5.9°)发生8.7级地震。地震发生数分钟后,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迅速袭击了距离震中最近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两小时以后,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此次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有15万人。(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材料二:印度洋地震、海啸示意图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图。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2002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生产量的43%,2004年石油净进口重达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并且将维持20年左右。61.读上述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印度西亚尼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有那些?(3分)
(3)位于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峡是什么海峡?为什么我国也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3分)
62.读图和孟买气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②地五月平均温度为全年最高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2)H地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在印度和中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地区在___________,棉纺工业中心在_____________(填城市名),图中①②③三个城市中,______(填写代码)是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城市。(3分)(4)与印度相邻的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很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3.(11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峰A的名称是_________山,河流B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海。(3分)(2)湖泊E是仅次于_____________湖的世界
(3)在图5的下图内画出沿AB线的垂直剖面图。(4)冬季A、B、C、D 四点中气温最高的应是 点,原因是。(5)①、②两地中降水量多的是,原因是
图5。
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DCBD CBCDD 11-------20 BCDDC DACBD 21----30 DDACD ADBBC 31------40 CBDCB BABCA 41----50 DCDDC BDBBB 51------60 CBDBC BBACD
二、非选择题 61(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交界处附近.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正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2)震级大,震源浅,海啸级大;受灾的地区大多是人口稠密或者旅游者聚集的地区;受灾的地区普遍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警机制。
(3)马六甲 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四篇:高二区域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巴西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国家的课程内容有9条,“巴西”一节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5.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河流等自然地理特点。2.理解巴西多元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
3.掌握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以及分布特点。
4.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雨林被破坏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拯救雨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指图、绘图、填图、析图等过程,分析、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和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结合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等资源,综合分析巴西农业、工业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归纳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2.分析巴西人口分布、人种构成以及多元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巴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过程、特点。
(二)教学难点
结合巴西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分析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策略
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打造合格的社会公民。
教材简析:巴西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国家地理的基础和经验,本节课重点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在课程资源方面,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在能力培养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任务:
1.课前预习。积极预习课本,查阅巴西的相关视频资料、文本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从感性方面熟悉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展示,与其他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任务:
1.组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
2.引领学生学会分析、归纳,进行知识整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视频文件、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外搜集巴西的相关资料;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里约奥运会主题曲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第31届世界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承转过渡: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巴西,我们学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哪些方面学习? 预设学生回答:知道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口、农业、工业、城市这9方面学习。
承转过渡: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巴西,了解巴西。我们学习的总体思路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认识巴西。
【设计意图】运用奥运会主题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直接转向巴西知识的学习;通过询问,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了解一个国家,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
【展示目标】
学生结合课件,研读学习目标,互设自探,教师做简单解释,明确重点和难点。【设计意图】认领目标,有利于实现学习的有序性,初步建立知识网络。【学习新课】
游戏课堂:翻转课堂:假如你是导游„„ 教师布置任务:全班分6组,每组负责讲清讲会某一知识点并且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的导游,带领我们一同游览巴西这个美丽的国家.导游要求:
1、请用导游词
2、结合地图进行导游
3、游客不懂的地方导游必须耐心讲解,如导游讲不清,由导游团队其他队员帮忙讲解
【互设自探】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完成任务,上讲台展示: 导游一展示一巴西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 导游展示时应完成以下任务
(1)读图,分别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半球位置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指图、讨论进行分析、总结。
(2)指图总结:巴西的位置特点:巴西地处低纬度,位于拉丁美洲,东邻大西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在西半球。
【设计意图】读图、指图分析、描述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用图能力; 承转过渡:教师点评导游发言,请出第二组导游 导游二展示:巴西的地形与河流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读巴西的地形、河流图,分析巴西的地形、河流有什么特点? 学生完成任务:
1.读图找出巴西的主要地形区?巴西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2.找出巴西的主要河流?结合课本分析巴西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点评学生导游效果,运用课件展示相关答案。
【设计意图】读图分析地形、河流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地形区和河流自述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合探】: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
学生分析总结:(预设探究结果)
亚马孙河所处地区地势低平,北、中、南地势高,便于水的汇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位置是主导因素,位置影响到气候,气候影响河流,河流影响地形,地形影响河流。
承转过渡:教师点评导游发言,请出第三组导游 导游三展示三:巴西的气候
教师:呈现巴西气候图,布置任务:
找出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结合气候特征图分析巴西的气候特点。学生:按照要求找出巴西的主要类型,描述气候分布和气候特点。总结巴西的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较多,气候以湿热为主。
承转过渡:我们一直在说雨林,那雨林什么样子,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互动合探】关注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学生欣赏图片并阅读资料:
1.走进“动植物王国” 2.感受“地球之肺”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热带雨林有哪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这些环境效益中,哪些能对全球产生影响,哪些主要影响当地?
2.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热带雨林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4.学法引导:学会比较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比相同类别的事物时,能够找出差异和相同点。
4.初步讨论:雨林的生态效应? 5.深入讨论:如何保护雨林? 教师指导:
1)巴西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2)阶段小结:
想一想:如何解决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预设回答:开发热带雨林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应该适当开发热带雨林,注意加强保护热带雨林,做到可持续发展。
例如:砍伐后及时补种,分片开发,有计划开发„„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呈现相关答案 【互设自探】巴西人文地理 导游四展示:巴西人口 导游完成下列任务:
1.巴西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亚马孙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巴西的首都在哪里?找出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
1.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是: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等。
2.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原因是:亚马孙河流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交通不便等。
3.学生指图回答。
教师总结: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位置、地形和气候;人文因素主要是交通、开发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互动合探】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都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 4.初步讨论:巴西人口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原因 5.深入讨论:巴西城市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原因 学生总结发言,老师实时纠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对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导游四继续展示巴西人种构成 导游完成下列任务:
1.读图归纳巴西人种构成的特点。
2.巴西混血种人数量最多,这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本P83的内容,分析原因并结合卞卡一家成员构成图、巴西足球队员图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预设学生回答:欧洲殖民者进入巴西,贩卖黑奴到巴西,居民通婚,出现混血种人。教师:出示相关图片,点评学生回答情况。【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本环节活动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分析相关图片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注重知识的生成。
导游五展示:巴西工业和农业
步骤1: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巴西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2.巴西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预设学生答案:经历了五个阶段:木材采伐、种甘蔗发展制糖业、采金热、咖啡种植、种植天然橡胶。
学生:指图说出巴西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预设学生回答:咖啡、可可、天然橡胶、香蕉、大豆、剑麻、甘蔗等。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学生:指图说明巴西的主要矿产及其分布。
预设学生回答:主要有铁矿、金矿、石油、锰矿等,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教师评论导游同时强调: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量好,除本国使用外,还大量出口,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基地就大量进口巴西的铁矿。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互设自探】学生完成任务:
1.巴西产量占世界首位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 2.巴西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有哪些?(答案见课件展示)
步骤2:工业发展突飞猛进
教师:布置任务:二战后,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学生完成任务:(读图、指图、讨论、展示)1.巴西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2.在9.24图中找出:铁、煤、石油主要分布在哪里? 教师任务: 1.呈现课件 2.总结提升:
(1)工业分布要考虑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
(2)巴西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承转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完成板书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内容,要充分地读图、讨论、分析、归纳,进行知识整合;运用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热带雨林开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出示课堂训练题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较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强化本节学习内容,可以检验学习效果,也是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拓展和巩固。
八、教学反思
教学特点:重视学生阅读地图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整个学习过程基本都是以学生的表现、表达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不足:最好将学习任务再进行细致布局,可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收获较大。
第五篇: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
2.2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灯塔市第一高级中学 郝鹏涛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中。2.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初中有关于气候和气象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借此我们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一起来学习由于冷和热而导致温度不同从而影响的大气运动。
3.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电脑技术,简单的地理实验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Flash、Powerpoint等多种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视频等手段,把宏观的现象微观化,把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通过简单的地理实验使问题简单化,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通过热力环流实验,及多媒体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 践能力。
③通过研究风的形成,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学会学以致用,增强大气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2.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
【实验导入】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差异,地表冷热不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小实验。关闭门窗,点燃一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影响),过一会儿,再把卫生香垂直插在一小盆冰块里,让学生观察此时卫生香烟柱发生的变化。
【学生总结】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教师总结】这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学习新课(板书)
【教师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30页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提问】地球大气的能量来源? 【学生回答】太阳辐射
【教师引导】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热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过程如何? 【投影图片】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学生回答】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教师板书】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阅读】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
【教师引导】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也为长波辐射。
【电脑演示教师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关系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大气上界大气吸收大大气气大气辐增吸收地面射温辐射向地面射地面“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知识扩展】大气的削弱作用和温室效应
地面增温“大地暖大气” 【小组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复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者之间 【小组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教材31页活动(1)、(2)【小组结论】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教师引导】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极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小组结论】地球上有大气,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温度不会太高;夜晚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温度不会太低。而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直接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很快。再加上月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有增无减,力求丰富饱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简单记忆:太阳暖地面)-----地面辐射使地面增温(简单记忆:地面暖大气)----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简单记忆:大气还地面)。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依照“大气受热过程”,分析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布置作业:
学生自己根据口诀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