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5篇)

时间:2019-05-12 22: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

第一篇: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

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专题四: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区域地理内容在原来的课程当中是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部分内容,但现在在新课程当中规定为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放在必修三模块当中,而且课程标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部分内容必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这次的案例不同于我们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小型的案例,是一种大型的案例,所以这部份案例的教学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就是看怎么来设计好一次案例教学,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原理之后怎么来进行拓展学习。必修三模块案例教学牵扯到区域发展的一些问题,区域发展研究肯定要涉及到对区域知识进行一定的铺垫,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铺垫,是把它放在案例呈现之前来进行铺垫还是在案例教学过程当中来提供区域背景。下面我们看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是同一个课例当中不同的渗透方法。

第一次来到我们高一二班,所以首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有着非常美丽的名字《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来给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月牙泉。我知道同学们的感受,可能看了这幅月牙泉的图片以后,大家心里边会觉得有一点失望,因为没有这么美,那么为什么呢?月牙泉在甘肃省东环市向南5公里处,市周围这座山叫做鸣沙山,在沙丘的环绕之中有一湾清泉,转如弯月,故得名月牙泉。它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市周围被沙丘所环绕,但是却不被流沙所淹没,沙水共深,千年不干,号称沙漠第一景,沙漠第一绝。但是现在这个月牙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它的面积已经不足过去的1/3,过去最大的水深是7到8米,而现在大概只有1米左右。月牙泉快要从我们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同学如果想看这个月牙泉的话,千万不要等到高三毕业以后再去,今年暑假赶紧去,还来得及和月牙泉道一声告别。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而且人为原因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我这里有一些摄影爱好者在西北地区拍摄到的一些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干涸的河床遭遇罕见的红褐色的沙尘暴。沙尘暴已经很可怕了,而且是红褐色,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我把它取名叫跋山涉沙。一家三口,小孩在前面,另一个是他的父母亲。这个叫天苍苍野茫茫,草地现牛羊,牛羊比较多。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移民地区,甘肃的闽清县。首先我们要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请一个同学在这个图上把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这四个行政区划的位置大概指出来。这个是新疆。这个是甘肃,它的形状很狭长的。这个是宁夏。这个是内蒙古。再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兴安岭——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贺兰山在哪里?这个应该是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贺兰山,这个是祁连山,河西走廊很有名的,这个是阿尔金山,这个是昆仑山,这个是天山。

再来看一下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在哪里? 这个应该是准噶尔盆地,这个最大的叫做塔里木盆地,这里有一个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们就大概了解了所谓的西北地区,如果从行政区划上来讲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北部地区,还有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从自然分区上来讲,它位于非季风区,它的降水量是在400毫米以下,在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就是所谓的西北地区。

我还有三个很小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的。你觉得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自然地貌应该是什么?荒漠?还有同学说是荒漠草原?主要的是沙漠和沙地。看这幅图,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等很多。你觉得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在亚欧大陆的内陆或者讲离海洋比较的远。从宏观上去看,西北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它的地形有很多的高原,还有很多的盆地,还有很多的山脉,所以它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一个字,比较的高。它主要多山脉、高原和盆地。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课例,这个课例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堂课中的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一个是导入,导入是以《月牙泉》这样一个优美的歌、图片作为一个导入的。第二个是铺垫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的知识,通过景观这种方式。因为区域地理是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学生虽然有一些印象但是不深刻了。所以这个地方铺垫了一些西北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再一个就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些荒漠化的景观。这堂课的主题是荒漠化的防治,这个案例是取自西北地区,刚才这个山的展示的片段当中,像月牙泉的缩小、民情的生态移民实际上都在揭示荒漠化,这也是给整个课一个比较好的铺垫吧。在案例教学当中提供区域地理知识的背景,可能各个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案例教学毕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的区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案例的知识,我们的关键就是通过案例来学习地理的原理或者地理的思想,所以我们经常说:案例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来很好的呈现案例,然后让案例能够在获得原理和应用到实践中相互融合起来,能够相互渗透。下面给大家呈现两个课例,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老师可以看看他们这种设计分别是怎样的一个思路。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以月牙泉所在的西北地区为例谈一下关于荒漠化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荒漠化。荒漠等同于荒漠化吗?那么荒漠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实提到荒漠这个名词,我可以想象在座同学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景观图片,大漠孤烟直、荒芜人烟等等,我这边也有几幅图片,大家可以来看一下。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沙特阿拉伯的荒漠,美国犹他州的盐碱地,其实等同于不毛之地了,恐怖的沙尘暴,遗失的楼兰,哭泣的胡杨。其实最后的三幅图片大家都知道,在哪个国家? 生:中国。

师:刚才我给同学们呈现的是不同的图片,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而已。我这里也有一幅图片,它也反映了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样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环境特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它的气候应该是比较干旱,降水不是很多,河流不是很多,可能水量也很小。因为水比较少,而且草也比较少,所以生物也少。师:它的土壤呢?

生:土壤很贫瘠的,缺水,或者说养分也很少。师: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生:近似于荒漠。师:是荒漠吗?

生:不是荒漠,它有草。

师:所以结合起来,叫做荒漠草原。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自然环境,它的环境特征我们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对不对?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这样一个荒漠草原有可能会退化成荒漠? 生:人们乱砍乱伐。

师:这的草要用“砍”吗?其实就是破坏了。把草给拔掉、铲掉,或者过多的放牧。还有没有别的情况?

生:就是河流当中的水被人们污染了。

师:或者过多的利用,是吧?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自然环境,氢气,沙尘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果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气候越来越干旱,有可能草会跟我们说再见。可能荒漠草原,草没有了,就变成荒漠了。其实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过程,从荒漠草原,到变成荒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荒漠化的过程?完全可以,对不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你觉得荒漠化应该发生在什么样的地区?像我们这样的江南水乡,目前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应该不可能。那么估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地区? 生:比较干旱的。

师:或者说就是降水量比较少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它的年降水量都是比较少的。对不对?你觉得它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有人为的原因,还有自然的原因。

师:由于自然的因素和人类的这种活动的共同的作用之下,最后产生的一种结果。那么荒漠化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没有生物,没有植被,生物会越来越少。

师:好,也就是说,耕地会退化,草地会退化,林地会退化。因为土壤里面的水份和养分会越来越来越少。对不对?最后我们就得到所谓荒漠化的实质,其实它是土地的退化,肥力的长期的丧失。如果我们把这几点串起来,我想什么叫做荒漠化,在座的各位心中已经非常了解了。也就是说,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后造成了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自身岩石化。这些都是属于荒漠。那么我们肯定想去了解一下,目前世界荒漠化的形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这边有一个材料,大家可以来看一看。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即每分钟有1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焚噬,全球有1/5的土地都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下。科学家警告,若不制止沙漠的蔓延,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最后一句话: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如果说真正我们半个地球都荒漠化的话,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高一二班的同学会在哪里出现?这是世界主要的沙漠分布区,大家大概可以看得出来,在非洲的北部,在中亚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澳大利亚的西北地区等等。可以说,荒漠化发生主要的地区,主要是在大陆的内部,或者是在一些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会出现。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对不对?40%以上国家受影响,每年损失42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能算少吧?当然引起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重视。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2006年刚刚过去,它就是一个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国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呢?肯定也是不容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数字,完全可以说明问题。27.9%,超过1/5; 18个省区,超过一半;540多亿,这个可能是人民币,也不少了。我这里有一幅图,中国的环境问题,这里主要呈现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表示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大家完全可以告诉我,目前我们国家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应该主要在哪里? 生:西北。

师:对,主要在我们中国的西北地区。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以西北地区为案例,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情况。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荒漠化防治的课例,这个课例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也就是说,他首先展示了他的设计思路,是从一般到个别。他一开始就把荒漠化的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今天这一堂课讲的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的防治。通过提出原理,呈现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再来验证这个原理,最后再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案例,就是顺着这个思路设计的。这种方法是比较普遍的,比较常用的。因为演绎是思考的工具,演绎的优点主要就在于一开始就给学的人一种明确的方向,他就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道理在哪里,我应该如何来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先把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来了,然后把荒漠化跟荒漠区别开来,然后体现荒漠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首先把这些基本的东西表现出来。荒漠化关键就是这个“化”字,因为现在高中生可能讲到荒漠并不陌生,但他们的头脑中的景观可能会是一片沙漠,实际上和我们要学的荒漠化并不是一回事情。所以要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要把一个地区从非荒漠逐渐发展成为荒漠扩展过程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节课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有荒漠化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有人为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学生就沿着这个方向开始思考问题。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到,荒漠化就是研究方法,这位老师所采取的演绎的方法是比较循序渐进的,是一层一层展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揭示,最后来寻找原理,来找到答案的。他是透过演绎的方法来呈现案例的,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另外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个老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她不是一下子先把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是怎样的一个规律表达出来。他首先通过一首《春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优美的歌曲来烘托气氛,让学生通过这个歌曲和一组画面来体会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显性的标志,然后打出主题“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他怎么进入到这个具体的案例呢?他不是一下子就拿出课本上给出的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而是给出五个区域: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河西走廊、珠江三角洲,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区域,研究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你会选择哪个区?学生通过这个判断,还有他自己已有的知识,一般能够得出个结论,就是选择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因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比较成熟,也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找到,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两个结论。老师继续设计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你去研究,你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方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学生认为我选择长三角比较合适,因为我的家乡就住在长三角,我对长三角这一块内容整个资料各方面比较熟悉。第三个问题老师又提出,如果现在不让你去研究长三角,要去研究珠三角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现实的条件下,你需要获得哪些帮助?这个老师通过这样设计让学生要知道,我要去研究这块区域必须得获得非常充分的图文资料,通过图文资料来对这个地区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所以她这个课例当中首先从这五个区当中来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了之后,老师马上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

李守银的老家原来在安徽,曾经在江淮地区生活,种水稻,后来他搬迁到珠江三角洲,到了珠江三角洲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他生活变化的过程当中,可以折射出他所在的这块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这个资料给的非常详细。刚开始几年,李守银还能见到一些鸡场农业,但是没过几年,附近的鸡场农业被一家家工厂所替代了,出现了一些花卉、蔬菜种植。后来到了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了当地的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许多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的人员。二十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一下提高到20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的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又被搬迁。现在李守银家就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里,房价变为每平方米5000元。

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之后,让学生完成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自己设计一份表格,来说明当地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学生从时间角度,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90年代,列了三个时间,然后看一下李守银家、工作的变迁、收入变化、住房变化、地价变化,从这样的一个表格设计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变化的痕迹。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呈现的这些材料和表格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的问题能够质量比较高,相互有些竞争,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问题多而且质量好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都是针对故事情节提出来的。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归类梳理,把这些问题提炼归纳出研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五个方面,比如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差异怎么来进行研究,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怎么来进行对比研究,为什么会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课例设计的还是比较庞大的,与前面那个荒漠化防治的课例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个课例采用了归纳的方法。他是先讲了一个故事,而且他那个故事里边的主人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第二册的时候出现过的李守银。这个李守银的老家是在皖北——安徽北部,他从老家搬迁到珠江三角洲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先展示李守银这个家庭的个例,然后由这个个例推导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这个课例的内容非常丰富,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也大。尽管这个课例它本身是虚拟的,也就是不一定真的,但是却真实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些原因。我觉得从这个课例的设计和选材来看,应该说是和课本的教学内容非常匹配的,可读性也比较强的。

我觉得这个课例会引起一些思考,甚至是思维上的、观念上的一些碰撞。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前面的荒漠化防治是不同的。他呈现了一个事实,然后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了一些问题。他是从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来启发学生思考,来引出思路,从而来找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最后归纳出原理。从李守银一家的变化抓出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居住地的变化,这是空间上的,从皖北来到了珠三角,在珠三角当中又有多次的变化,大变化里又有小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他工作的变化,一个是从农民,他洗净泥腿、放下裤管,从农民成为工人,进入了非农产业,成为城市居民。城市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标志,所以这里要点到这个题。然后他首先是在一个箱包厂工作,后来又转到了一个电子工厂工作,他追求的是经济收入。第三个线索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从开始的比较简陋的租住的房子,然后搬到了公房,最后又搬到了新的小区,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房价也在不断的上升。这里已经把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来推动工业化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讲述出来了。而且这个故事里还包括他的职业的不断变化,隐含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在升级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他一开始是箱包厂,后来是电子厂。箱包、制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是一开始在珠三角地区、浙江一带都是比较普遍的产业,现在也在向一些新兴的工业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的一些升级换代。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它的居住区从城区的小房子搬到了原来是郊外现在也是城区的高大的小区。他的一家子进了工厂,而且这个工厂还有和他们同样的来自内地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他们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了。

刚才我们看到这两个课例中,西北荒漠化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采用的是归纳的方式。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案例教学中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以探究学习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案例教学中要获得成功,教师根据材料能够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刚才的两个课题当中,接下去教师是怎么来设计这种有梯度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荒漠化的这个课例,老师在前面先是分析原理,原理过后呈现具体的西北地区的案例。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西北荒漠化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所以教师呈现西北地区荒漠化让他分析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个是: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可能还是从区域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干旱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发生有何关联?实际上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首先要知道干旱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干旱的背景跟荒漠化发生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个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第四个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要能够总结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这四个问题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和一些图片应该是能够可以得出这些结论的。下面我们看一个片段,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怎么组织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教师跟学生是怎么互动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地表水贫乏,流水过弱,还有植被很少,对土地保护少,土壤发育少,再加上风力作用强,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力条件,这样就会容易导致荒漠的形成,有荒漠景观出现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就容易发生荒漠化。什么特定的环境?就是再加上人为的因素。我们现在偏重于自然特征——气候干旱,其实属于异常的状况。我觉得第二小组的这种分析还是蛮有道理的,可能你没有听的清楚,其实我的分析跟他差不多是类似的。我这里给同学们找了一些关键词,其实这些词在同学们嘴巴里刚才都已经出现了。气候干旱、土壤植被、风力作用,通过这些关键词我想看一下到底这种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样关系。它现在很凌乱,我想来把它给理清。气候干旱,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在这样的干旱条件之下,大家可以来看看,以下的一些因素会怎么样?气候比较干旱,它的地表水会很丰富?不会。流水作用也比较的微弱。但是比较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却是非常的显著,对不对?它的植被肯定比较的稀少,没有植被的覆盖,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也是比较的贫瘠、比较的疏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必然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有同学会想,怎么搞的电脑有问题,还有两个没有下来?我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也想一想,气候干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它是一个静态的。荒漠化只有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发生?对。气候异常的状况之下,特别是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气候异常的条件之下,可以促使荒漠化的加剧,促使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开始呈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气候干旱不一定就一定意味着可以发生荒漠化,它只是给荒漠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而已,它只是决定着这边的生态环境肯定是比较的脆弱,还不至于完全失衡。但是如果碰到气候异常的状况,有这样的一个主要的自然因素存在的话,它原本脆弱的这种生态环境马上就会失衡,失衡就会导致荒漠化的发展。所以说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当中的问题是如何设计的,如何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这个课题。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课例当中,老师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这些问题有主干问题,也有细节问题,问题交织成问题链,而这些问题链相互交错,形成一个问题的网络。比如说工业化发展的条件,提出了这一些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条件?在分组讨论当中提出了在珠江三角洲的这些条件当中对珠三角影响最大的最关键的是哪个?这就是一个比较细节的比较具体的问题。另外,把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或者把珠三角和皖北地区相比较,差异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老师提出了在这些工业化的条件当中,作为皖北地区来说,它的哪些特征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皖北地区的工业化滞后,珠三角的条件哪些是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这是通过比较提出的问题,再结合材料,也就是学生手里的学案来分析皖北地区自身有哪些发展条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就是对珠三角的特征、皖北地区的特征,已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的提出一个问题:能否为皖北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一些设计?或者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些探究的内容。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途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分析为什么珠江三角洲进行产业升级是必需的,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比如说完成一些产业结构变化的图,并在图上来注明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原因、特征。这样就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有所化解。那么再有珠三角我们讲到产业提升,珠三角的发展,珠三角的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这里也把问题提到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层面上,比如提出了珠三角产业提升带来哪些其他的影响,比如珠三角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这也是紧扣教材对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的一些分析。另外的一种提问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表格本身所呈现的内容,学生要把它填出来也就是答出了这个问题。再有就是开放一点的另外一种形式,给学生一些任务,比如说,了解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前工业的主要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再有了解我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学的数量及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像这一些实际上也是引领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如何来阅读材料,如何从材料当中来找到信息,如何来提出探究问题。这个课例当中问的问题还是比较庞大的,概括起来有五个主干问题,可能下面就是五个主干问题当中又有一系列的小问题,把它串起来回答这些问题还是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课例当中教师提供了大概近10个背景的学案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资料的学习回答这些问题。从两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有梯度的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现在有问题呈现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组织课堂有效的讨论活动,因为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自主的讨论活动应该是一个中心。现在就看在整个案例教学当中讨论活动时间怎么安排,空间组织形式怎样,就是我们这个讨论过程当中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讨论,他们之间的任务怎么来进行分配。我们先看一下西北荒漠化防治这个课例当中,这个老师是来怎么进行组织讨论。

按照我们平时分好的组,每一个组有一个任务,来把这个任务进行一个探讨。你们有记录员,有发言者,等会要给大家来汇报你们的成果,所以大家下面可以按照你们的分组自由的组合一下。我们这边是第几组?第二小组。每个同学可以把你们的观点说出来,记录员记录下来,然后再汇总一下,然后结合一下就比较精炼了。

从这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出老师他所采用的这种组织方式——讨论方式,基本上要求学生是自由组合,然后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大组,这个自由组合的小组当中有一个主持人,还有一个记录员。大概整个的过程讨论时间是五分钟左右,那么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课结束之后,学生对课堂当中安排的这种讨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访问者:你们平时这种讨论的机会多不多? 生:这种机会还是蛮多的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种形式吗? 生:比较喜欢 比较喜欢的 比较喜欢的 访问者:像你们时间的这种安排觉得安排的是不是充分?比如说还意犹未尽,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认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组织你们讨论的什么样的形式最受欢迎? 生:今天这个课上的蛮好的 这种讨论形式比较新颖 比较有趣 比较有趣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样的讨论吗? 生:挺喜欢的 挺喜欢的

可以就是自己兴趣爱好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一起,很多话我们自己相同,观念有可能也比较相同,这样说出来,可能就会代表我们这一组同学意见,就比较有代表性。访问者:你们觉得这个讨论的时候获得的这种知识与老师上课讲的对比感觉上有没有什么差异?

生:因为是我们自己讨论,毕竟我们是这么多同学在一起,这么多人一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单单比老师跟我们讲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访问者:你们喜欢讨论这样的方式?

生:我觉得这是智慧的碰撞,能够产生知识的火花,所以一起讨论的话,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

访问者:那么你们觉得那个讨论希望老师给你们多长时间? 生:我觉得就是还是老师上课的内容要紧,然后像今天老师安排的时间我觉得也就基本上也就够大家来讨论了。

访问者:你感觉到有几分钟? 生:五六分钟以上应该也够了。访问者:你觉得要根据老师不同的情况来安排这个时间?

生:因为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后的时间继续讨论,还可以去找老师咨询,主要还是上课45分钟的效率也要抓好,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时间安排的还是很合适的。访问者:那你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

在合作中,我觉得那个学生会更加投入,然后得到结果以后也会有一种很自豪感。许多老师在课堂当中,特别是案例教学当中,也经常组织这种讨论的活动在安排时间、人员组成中也有很多的经验和做法,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些老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一些观点。案例有的会专门抽出一个时间,有的案例就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整一节课就是围绕着这个案例来进行,一般来讲讨论我还是比较喜欢就是固定组的,我的思维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所以我的那个固定就是按照你现有的座位,要保持一个课堂的秩序,我一般不会打乱现有的座位,基本上还是前后左右的这些人,相对的来聚集在一起。讨论的过程当中,肯定有人积极,有人不积极。我觉得也不能通过地理课的一节课来改变他的个性。可能外向的同学讲话的机会比较多,但是内向的同学至少要做一个很认真的倾听者,因为你倾听别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学习,最后基本上汇报的都是应该选择比较内向的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案例最终要和原理结合在一起,这个案例通过你思考的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些事情我通常让比较内向的同学来回答。这样的话,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不积极发言,可以好象是没有很认真的参与,其实他的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参与,最后他要形成一个观点。基本上我是这样来做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可能比较习惯于教师还是对课堂有很好的就是掌控的。这可能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并不是每一堂案例课都到电脑房,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肯定也有差异,如果就在自己班级进行的话,要考虑到讨论活动不影响到周围的一个正常的教学,所以我一般在教室里进行比较多一些,要保证教室的秩序。如何设计一次案例教学,今天我们主要选取了四个角度来介绍。一个是怎么在案例教学当中呈现区域知识背景,还有一个是怎么来以演绎或者归纳的方式来呈现案例,还有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欢迎老师们针对本课当中出现的一些课例和观点可以提出你的一些想法。请老师们课后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案例教学当中如何来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第二个是在案例教学当中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第二篇: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小编推荐)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用方法

区域地理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混杂在一起,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又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1、运用比较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 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进行比较,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加强对地理位置记忆;二要多采用对比法,对知识进点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类比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国家时,教师可通过前面讲的国家,让学生对后面的国家自主学习,和前面的国家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3、联比法: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比如,学到南亚、东南亚、西亚这部分完全可以放到前面学的大洲部分——亚洲。最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4、专比法: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东南亚和南亚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①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②比较两个地 区的交通、资源分布。③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只要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区域地理的讲解更适用。

第三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第四篇:地理教学案例

课堂与周公孰“美”

一、背景

我任教的对象是省二级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他们还是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

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所以学生只有在初三才接触到历史与社会书中的地理。而且初中时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多数并不是考点,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二、问题

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去某个理科班上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班原本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都恹恹,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或打着哈欠,对于课上的视频天气预报也兴趣平平,对于我的提问就更没有几位学生回应了。原本热情如火的我就好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课的激情褪去了大半。那节课的形成性练习画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大部分学生画得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画,就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有一天中午,自己带的班的某位女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昨天的地理课睡过去了,发下来的练习卷我都不会做,昨天许老师讲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块内容,你能不能什么时候给我补一课?”

课上犯困、睡觉对于高中生来讲非常普遍,普遍并不代表合理,教师不能够漠视学生课上这样的行为。

课上犯困、睡觉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课上一时的犯困、睡觉很有可能使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而导致整节课都听得糊里糊涂,知识点丢三落四,做题时张冠李戴。而且我们现在所用的地理教科书是湘教版的,书上的内容较为简单,课上需要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地理课上的犯困与睡觉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学生上课犯困、睡觉还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影响整体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对老师而言,学生课上犯困、睡觉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减少学生在地理课上犯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犯困的原因,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三、方法

通过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发放问卷,初步整理出致使学生课上犯困、睡觉的4大原因。晚上或中自修由于补作业、看杂志、聊天、失眠等原因使得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本身就没有兴趣,看到地理课本、地理老师就想睡觉。3 学生不喜欢某位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4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中的知识不感兴趣。

看病要对症下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根源要用不同的药引。课堂也一样,同样的课堂表现,不同的原因,也要有不同的方案。原因一方案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可向学生说明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觉得困的同学可自觉地站起来到教室最后站着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具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活动,这样学生才不易犯困。

教师课上发现有犯困、睡觉的学生,可以通过盯人微笑、身体接触(拍拍学生肩膀)、请学生回答问题等善意、温和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对于班级中经常犯困、睡觉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一起分析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并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是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差,作业来不及做,要牺牲睡眠时间。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该生的地理作业量。

如果是因为学生晚上看杂志、聊天等娱乐活动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恩”,同时寝室长应尽到监督室友的责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如果是因为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他人(老师、同学、家长)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原因二方案

教师应多与这类学生交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之谈话,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你。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比如与关心生活的学生聊天,谈到明天大降温,老师就可以和他谈谈降温的原因,就能谈到地理中的冷高压、寒潮、冷锋等。再比如与喜欢关注政治的学生谈钓鱼岛时,老师可以谈谈钓鱼岛对我国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就能谈到地理中的板块运动。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这门课,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原因三方案

教师首先应该调查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喜欢,还是极少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劣势。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的课,与该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要学习网上的优质课,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中的不足。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喜欢,教师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找出他们不喜欢的点,倾听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多方面权衡之后,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点这些个别学生喜欢的要素。原因四方案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的知识点不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几个名词,编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在讲冷锋形成时,我们可以说冷气团大军,装备好,攻向暖气团大军,暖气团打败了,都哭丧着脸,就下雨了。再比如计算性比较强的课——时区与区时,教师可采取小组竞争的活动方式,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上述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在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使学生明确老师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得以良好维持,犯困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在同学的提醒下或自己站起来,使大脑保持清醒。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老师,我在别的课上犯困,都要抑制自己站起来的冲动。看来运用站立醒脑法,我还要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课上盯人微笑等温和、善意的提醒学生一般都立即接受,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气氛不再尴尬,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关注课上犯困的学生,课后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制定方案。这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平等,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并贯彻共同商讨出来的办法。甚至有学生主动要向我立“军令状”。

课外与那些放弃地理的学生“搞好关系”,课上这些学生也会怀着“给你面子”的想法,较为认真地上课。同时,我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有趣的话题,给这些“哥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融入到课堂中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调整,对于我一个实习教师来讲还很难。但我会在感到学生听得很疲倦的时候,讲两句笑话或故意犯个小错,娱乐一下学生,提一提他们的精神。

对于课本中几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课,我设计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些活动使得课堂有点混乱,难以控制,但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嘴、动手的频率,使得他们没有犯困的机会。

但通过课后分析教学录像,我发现自己上课时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显得话特多,我的话一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让学生多做做。另外,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还需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虽然学生在做活动时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但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较少,使得课堂效率不高。

最后,其实解决上课犯困、睡觉问题并不难,这要靠我们的坚持、努力与积极进取。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好,学生睡眠质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变生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上课睡觉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我相信每位高中生都能克服上课睡觉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带微笑的走人生路!

第五篇: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看到,如天气的阴晴、冷暖;春天潍坊风筝节时的大风;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寒潮等,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先后用到了如下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CCTV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比如,春天潍坊的风筝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潍坊会多大风天气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结合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的具体天气,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三,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

下载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

    浅议地理案例教学

    浅议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探索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区域地......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区域地理教学的反思 区域地理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区域有自己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这些都需要记忆。但区域地理就是单纯的记忆罗列吗?我不这样认为。每个区域......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1 高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4、5)班的地理课程,为了抓好教学,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五篇材料)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马锦南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是用板图教学方法边画边讲,让学生形成一个空间概念 把区域定位教学落实到每一堂课中,教会学生动手画图。我在某一区域教学的每一课时,首先都在黑板......

    关于区域地理部分教学反思

    关于区域地理的部分教学反思 对区域地理的教课学有认识 杨立荣 根据高中地理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