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案例1
小班美文《四月的雨》案例设计展示
设计意图:
孩子特别喜欢下雨天,《四月的雨》中,不论是轻得像猫的脚步,还是象给小树洗头,在作家的笔下,都披上了幻想的外衣,焕发出童趣、机敏与诗情。本次活动紧紧围绕感受诗歌的童趣和表现散文中的下雨的情景展开,环节简单,让孩子先充分感受散文中的想象和趣味,然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散文中对下雨的描写展开想象。2.能体验并简单表现下雨中快活的感受。
活动准备 课件:散文内容的动画配上配乐朗诵。活动过程
一、引入
现在是春天的四月,是最喜欢下雨的季节。你们看见过下雨吗?谁可以告诉我雨点是怎样掉下来的?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篇很美的散文,名字叫《四月的雨》,看看这里见面下的雨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
二、初次欣赏散文
1.(提醒幼儿:仔细听,雨点来了)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三、再次欣赏散文 1.小朋友听得真仔细,你们的小耳朵真棒。现在我们让小眼睛和小耳朵一起动起来,看看大电影,看看是不是像你们听到的那样。2.播放动画课件。3.提问:谁落下来了?怎样来的?像什么?为什么像小猫一样轻轻的?我们一起来做做看,小雨点怎么来的。
4.幼儿自己表现,教师带着幼儿念散文第一句。鼓励表现突出的幼儿。5.提问:雨点后来有什么变化?猜猜看。大大的雨点会怎么来呢?那大大的重重的雨点来做什么?我们一起来用动作表演大大的雨点和摇着脑袋的小树。6.幼儿表现,教师带着幼儿念散文后半部分,必要时可以做引导。
四、朗诵表现散文 1.小朋友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们和电影里的阿姨比赛一下朗诵,看看谁念得更好。(幼儿跟着课件朗诵)
2.小朋友朗诵得非常棒,这次我们自己来朗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来表演,我们比阿姨朗诵得更好。(幼儿再次朗诵)
五、互动表现
1.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当雨点,你们当小树。雨点小的时候小树会怎样?雨点大的时候小树会怎样?我们一起来一遍朗诵一边表演。(老师当雨点,幼儿当小树表演)
2.看你们表演得那样开心,我也想当小树了,那谁来当雨点?我们再来表演一次。(老师和部分幼儿当小树在中间,其余幼儿当雨点在旁边表演)
六、结束部分
雨点除了会落在地上、小树上,还会落在哪里?他们会怎样?(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导)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学一学他们说出的样子。
七、延伸
四月的雨下得真是太美了!你们看旁边的老师也很开心,他们也想和你们一起表演,哪个大方的宝宝愿意和老师们一起表演呢?
1.(请一个老师和一个幼儿对话)你想当什么?请你到后面去请一位老师,和她商量一下,你们扮演什么角色一起表演。2.请其他的宝宝去找大朋友一起表演。
活动反思《四月的雨》选自《幼儿园美文诵读》(小班、下册),这篇散文从幼儿的视角来观察下雨的情景,表现幼儿的想象、心理和趣味。不论是轻得像猫的脚步,还是像给小树洗头,四月的雨在作家的笔下,都表现出了“童眼看世界”的精彩,焕发出童趣与天真,同时散发着幼儿对自然的美好情感。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那么令人向往,让人回味。
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感受作品中的文学想象并能简单地表现作品,就成为本次活动的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个目标和要求,在设计本活动时我主要突出了以下方面:
1.活动过程从文学作品入手,至始至终贯穿着“想象”。如:引入部分,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关于下雨的经验后提问:“你觉得雨点像什么?”让幼儿带着想象进入作品,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完整欣赏散文后,提问:“轻轻的雨点像什么?大大的重重的雨点像什么?”不仅能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而且能让幼儿感受到作品中雨点所幻想出来的形象,原来就是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是那么的快乐。活动结束的延伸环节,提问:“你觉得雨点还像什么?”虽然问题引入部分类似,但是孩子现在已经有了散文的经验,觉得原来雨点就像我们周围熟悉的一切啊!所以这时候孩子的思维意境扩散开了,他们的回答也开始五花八门起来,有的说像蝴蝶,有的说像飞机„„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可笑的答案,可是孩子们却觉得很有趣,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分体验到了想象的快乐。
2.表现活动的游戏性。在文学启蒙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多元化地表现活动,鼓励他们在原有的重复性表现的基础上,积极大胆地进行创造性表现。幼儿文学启蒙教育是诗意的、游戏性的、充满幻想和满足幼儿内在精神需要的教育活动,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一个亮点就是活的游戏性。首先是把文本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生动、有趣的认识,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体验。其次,散文中夸张的雨点形象和有趣的下雨的情节,也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空间,激发幼儿参与其中。可听、可说、可观看、可表演、可仿编,使幼儿乐于参与。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积极用动作扮演。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动作”的特征。让幼儿在动作游戏中感知体验。
3.创设宽松的语言交往情境,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有效促进师幼互动。在整个活动,我遵循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原则,摘下教师管理者和控制者的面具,始终成为幼儿游戏中的伙伴,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着,孩子们非常愿意交流,师幼互动就显得十分和谐。特别是在游戏表现环节,第一次幼儿结束后,我说:“我觉得你们当小树很好玩,我也想当小树,谁来当小雨点?”孩子们非常惊喜,原来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玩有趣的游戏,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啊!他们快乐地选择了喜欢的角色进行游戏,并且表现得比第一次更好。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师幼始终处于平等的关系,形成了积极地师幼互动。在活动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对作品的挖掘还不够。整个作品的基调是非常舒缓,柔美的,在活动中应该把这一基调贯穿始终。而这一点我做的显然不够,孩子们没能完全进入散文的意境。比如散文中“雨点先是轻轻地落在地上,像猫的脚步。”这一句应该让孩子充分感受“轻轻地”,并能用轻轻的动作,轻轻的语言等方式把散文表现出来。而实际活动中,我把这个环节处理得太快了,没能完全进入那种轻柔的氛围就结束了,有点浮于表面。
2.活动中教师节奏控制不好。在活动的后半部分,当我看到有孩子走神了,就有些慌乱了,就非常急切地想把孩子控制下来,效果却适得其反。诚如前面所说,幼儿喜欢无拘无束的、完全释放自我的环境。幼儿文学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活动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彻底放松的。这就要在文学教育活动中创设一个开放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理解的不成熟性、不规范性保持充分宽容的态度。使幼儿不会因为过多的“规矩”束缚而失去兴趣和乐趣。可以说,自由是游戏的灵魂,是幼儿是否真正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一个标志。
第二篇:如何进行案例分析1
如何进行案例分析的“小贴士”
一.什么是案例
一般来说,一个案例应包括对组织、组织的经营环境以及组织当前的处境的描述,而组织面临的具体问题可能在案例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也可能并不清晰。同时,一个案例可能提出某项要求,也可能并不提出任何要求。和现实生活一样,由于我们通常难以获得完备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在案例中建立适当的假设条件。学生将在案例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组织的处境并提出适当的对策或建议。这种制定企业金融决策的方法可以按照组织目标的需要用于解决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可以用于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作出适当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的基本程序是: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拟出对策或建议。此外,学生还必须仔细阅读案例并以口头或书面等形式作出结论。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 案例的组织。一个好的组织方法会带来良好的结果。
案例分析方法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
(一)案例的阅读
1.如果案例有要求,那么,第一步就是阅读要求。这些要求无论在案例中,还是在补充材料中,都将为结论提供参考条件。如果没有要求,则需要学生从原 有的案例材料中以及在问题的识别过程中确认要求。
2.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识别自己的角色、决策(报告、建议)的使
用者,同时确立组织的目标和成功的主要因素。
(1)角色
由于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考虑的重点不同,因而,确定角色是十分重要 的。例如,在银行贷款决策中,学生扮演银行家的角色和学生作为个人向银行提 出融资建议所处的立场就是不同的。
(2)使用者
使用者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基调。例如,一份资本预算项目的报告若要 呈交给公司的总经理,其技术指标的含量就应比呈交给直接管理者低。使用者可 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若干人组成的小组,如董事会。同时,应对所有成员间的 关系进行描述,哪怕是十分简要的描述。
(3)目标与成功的主要因素
对于恰如其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作出决策来说,组织的目标与成功 的主要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案例中,这些项目,特别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可能反 映得并不清晰。这时,学生就必须了解:在一定的环境下,组织需要怎样做才能 实现有效的经营?
在仔细地阅读案例之后,我们就可以确定可用于案例分析的提纲了。
事实上,在仔细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就已对组织及其处境进行了衡量。
(二)问题的识别
如果案例给出了特定的要求,那么,它往往是针对主要问题而言的,尽管事 实可能并非如此。问题的识别是案例分析中最困难的一个方面。在许多情况下,最初发现的主要问题事实证明却并不重要,它只不过显示了主要问题的征兆。例 如,在一家公司确定一个价格进行投标时,通过对产品成本构成的考察,学生们 必须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成本控制不足。
1.主要问题与其他问题。大多数案例的问题并不止一个,因而,学生们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从而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部分精力花在主要问题上面。在考试中,主要问题应占有较高的分值,而将主要问题与其他问题分开就可以增加主要问题的分值比重。
在仔细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应当进行问题的识别。问题被识别出来之后,就 应当将其记录下来。
在对问题进行排序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决策?应将这些决策与组织的目标以及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起来。
(2)什么时候需要决策?明天?下个月?时间往往能够决定问题的关键性 程度。
(3)使用者的要求是什么?需要什么?当存在不止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只要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被识别出来。问题识别的关键在于确定需要作出的决策并对已被识别的问题按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而后,才能开始进行恰如其份的分析。
(三)分析问题
分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在确定了问题以及特定的环境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分析,但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分析的种类—定量或定性。
1.选择
公司金融管理案例至少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做与不做的决策中进行选择,另一种为其他选择,例如,在可以获得的有限的资金中,对各种各样的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同时,在一切可能的选择中我们只能考虑合理的选择。
2.定量分析
首先,我们要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将决定定量分析时所使用的方法。特定种类的决策需要特定种类的分析方法。例如,在企业根据剩余(生产)能力确定指标地位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贡献分析,而在制定购买决策时则需进行相关成本的分析等等。最后,在识别问题时,应当将这些方法记录下来。
3.定性分析
在定性分析中应当包括: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的正反两方面的考虑、对定 量分析的阐述以及对假设条件的说明。必要时,我们还应建立假设条件,但这些 假设不应与案例事实相矛盾,它们应建立在案例所提供的信息、专业判断或常识 的基础之上。
(四)做出决策
在做出决策或提出建议之后,案例分析的任务才最终完成。很多学生在完成 分析阶段的任务后,往往不再做任何工作。事实上,我们必须根据以前分析的结 果确立具体的行动方案,这些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应给出具体实施 方案的方法,其中,尤其要考虑成本与效益因素。同样,这些方案还应与组织目 标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主要成功因素的形成。对每一个问题都应给出相应的决策或建议。
(五)案例分析方法小结
案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阅读案例要求。
(2)仔细阅读案例并写出提纲。
(3)在阅读及阐述案例资料的过程中识别问题。
(4)对适当的选择方案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并建立必需的假设条件。
(5)对所有问题做出具体的决策。
三.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进行案例分析以及对不同观点进行讨 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地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以确保学生采 用恰当的分析方法。讨论需要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需要他们陈述 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总之,课堂 讨论应做到充分交流,使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第三篇: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1
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高中地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专题四:区域地理教学当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区域地理内容在原来的课程当中是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部分内容,但现在在新课程当中规定为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放在必修三模块当中,而且课程标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部分内容必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这次的案例不同于我们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小型的案例,是一种大型的案例,所以这部份案例的教学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就是看怎么来设计好一次案例教学,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原理之后怎么来进行拓展学习。必修三模块案例教学牵扯到区域发展的一些问题,区域发展研究肯定要涉及到对区域知识进行一定的铺垫,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铺垫,是把它放在案例呈现之前来进行铺垫还是在案例教学过程当中来提供区域背景。下面我们看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是同一个课例当中不同的渗透方法。
第一次来到我们高一二班,所以首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有着非常美丽的名字《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来给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月牙泉。我知道同学们的感受,可能看了这幅月牙泉的图片以后,大家心里边会觉得有一点失望,因为没有这么美,那么为什么呢?月牙泉在甘肃省东环市向南5公里处,市周围这座山叫做鸣沙山,在沙丘的环绕之中有一湾清泉,转如弯月,故得名月牙泉。它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市周围被沙丘所环绕,但是却不被流沙所淹没,沙水共深,千年不干,号称沙漠第一景,沙漠第一绝。但是现在这个月牙泉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它的面积已经不足过去的1/3,过去最大的水深是7到8米,而现在大概只有1米左右。月牙泉快要从我们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同学如果想看这个月牙泉的话,千万不要等到高三毕业以后再去,今年暑假赶紧去,还来得及和月牙泉道一声告别。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而且人为原因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我这里有一些摄影爱好者在西北地区拍摄到的一些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干涸的河床遭遇罕见的红褐色的沙尘暴。沙尘暴已经很可怕了,而且是红褐色,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我把它取名叫跋山涉沙。一家三口,小孩在前面,另一个是他的父母亲。这个叫天苍苍野茫茫,草地现牛羊,牛羊比较多。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移民地区,甘肃的闽清县。首先我们要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请一个同学在这个图上把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这四个行政区划的位置大概指出来。这个是新疆。这个是甘肃,它的形状很狭长的。这个是宁夏。这个是内蒙古。再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兴安岭——古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贺兰山在哪里?这个应该是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贺兰山,这个是祁连山,河西走廊很有名的,这个是阿尔金山,这个是昆仑山,这个是天山。
再来看一下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青藏高原在哪里? 这个应该是准噶尔盆地,这个最大的叫做塔里木盆地,这里有一个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们就大概了解了所谓的西北地区,如果从行政区划上来讲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北部地区,还有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从自然分区上来讲,它位于非季风区,它的降水量是在400毫米以下,在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就是所谓的西北地区。
我还有三个很小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的。你觉得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自然地貌应该是什么?荒漠?还有同学说是荒漠草原?主要的是沙漠和沙地。看这幅图,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等很多。你觉得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在亚欧大陆的内陆或者讲离海洋比较的远。从宏观上去看,西北地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它的地形有很多的高原,还有很多的盆地,还有很多的山脉,所以它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一个字,比较的高。它主要多山脉、高原和盆地。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课例,这个课例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堂课中的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一个是导入,导入是以《月牙泉》这样一个优美的歌、图片作为一个导入的。第二个是铺垫西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的知识,通过景观这种方式。因为区域地理是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的,学生虽然有一些印象但是不深刻了。所以这个地方铺垫了一些西北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再一个就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一些荒漠化的景观。这堂课的主题是荒漠化的防治,这个案例是取自西北地区,刚才这个山的展示的片段当中,像月牙泉的缩小、民情的生态移民实际上都在揭示荒漠化,这也是给整个课一个比较好的铺垫吧。在案例教学当中提供区域地理知识的背景,可能各个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案例教学毕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的区域,不是去学某个具体案例的知识,我们的关键就是通过案例来学习地理的原理或者地理的思想,所以我们经常说:案例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来很好的呈现案例,然后让案例能够在获得原理和应用到实践中相互融合起来,能够相互渗透。下面给大家呈现两个课例,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老师可以看看他们这种设计分别是怎样的一个思路。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以月牙泉所在的西北地区为例谈一下关于荒漠化的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荒漠化。荒漠等同于荒漠化吗?那么荒漠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实提到荒漠这个名词,我可以想象在座同学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景观图片,大漠孤烟直、荒芜人烟等等,我这边也有几幅图片,大家可以来看一下。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沙特阿拉伯的荒漠,美国犹他州的盐碱地,其实等同于不毛之地了,恐怖的沙尘暴,遗失的楼兰,哭泣的胡杨。其实最后的三幅图片大家都知道,在哪个国家? 生:中国。
师:刚才我给同学们呈现的是不同的图片,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而已。我这里也有一幅图片,它也反映了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样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它的环境特征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它的气候应该是比较干旱,降水不是很多,河流不是很多,可能水量也很小。因为水比较少,而且草也比较少,所以生物也少。师:它的土壤呢?
生:土壤很贫瘠的,缺水,或者说养分也很少。师: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生:近似于荒漠。师:是荒漠吗?
生:不是荒漠,它有草。
师:所以结合起来,叫做荒漠草原。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自然环境,它的环境特征我们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对不对?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这样一个荒漠草原有可能会退化成荒漠? 生:人们乱砍乱伐。
师:这的草要用“砍”吗?其实就是破坏了。把草给拔掉、铲掉,或者过多的放牧。还有没有别的情况?
生:就是河流当中的水被人们污染了。
师:或者过多的利用,是吧?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自然环境,氢气,沙尘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果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气候越来越干旱,有可能草会跟我们说再见。可能荒漠草原,草没有了,就变成荒漠了。其实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过程,从荒漠草原,到变成荒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可不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荒漠化的过程?完全可以,对不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你觉得荒漠化应该发生在什么样的地区?像我们这样的江南水乡,目前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应该不可能。那么估计应该是什么样的地区? 生:比较干旱的。
师:或者说就是降水量比较少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它的年降水量都是比较少的。对不对?你觉得它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有人为的原因,还有自然的原因。
师:由于自然的因素和人类的这种活动的共同的作用之下,最后产生的一种结果。那么荒漠化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没有生物,没有植被,生物会越来越少。
师:好,也就是说,耕地会退化,草地会退化,林地会退化。因为土壤里面的水份和养分会越来越来越少。对不对?最后我们就得到所谓荒漠化的实质,其实它是土地的退化,肥力的长期的丧失。如果我们把这几点串起来,我想什么叫做荒漠化,在座的各位心中已经非常了解了。也就是说,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后造成了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自身岩石化。这些都是属于荒漠。那么我们肯定想去了解一下,目前世界荒漠化的形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这边有一个材料,大家可以来看一看。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即每分钟有1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焚噬,全球有1/5的土地都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下。科学家警告,若不制止沙漠的蔓延,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最后一句话:半个地球都将沙漠化。如果说真正我们半个地球都荒漠化的话,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高一二班的同学会在哪里出现?这是世界主要的沙漠分布区,大家大概可以看得出来,在非洲的北部,在中亚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澳大利亚的西北地区等等。可以说,荒漠化发生主要的地区,主要是在大陆的内部,或者是在一些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会出现。目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对不对?40%以上国家受影响,每年损失42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能算少吧?当然引起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重视。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2006年刚刚过去,它就是一个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世界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国的形势是怎么样的呢?肯定也是不容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数字,完全可以说明问题。27.9%,超过1/5; 18个省区,超过一半;540多亿,这个可能是人民币,也不少了。我这里有一幅图,中国的环境问题,这里主要呈现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表示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大家完全可以告诉我,目前我们国家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应该主要在哪里? 生:西北。
师:对,主要在我们中国的西北地区。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以西北地区为案例,来了解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情况。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荒漠化防治的课例,这个课例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也就是说,他首先展示了他的设计思路,是从一般到个别。他一开始就把荒漠化的问题提出来了:我们今天这一堂课讲的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以及荒漠化的防治。通过提出原理,呈现案例,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再来验证这个原理,最后再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案例,就是顺着这个思路设计的。这种方法是比较普遍的,比较常用的。因为演绎是思考的工具,演绎的优点主要就在于一开始就给学的人一种明确的方向,他就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道理在哪里,我应该如何来思考这个问题。这节课先把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来了,然后把荒漠化跟荒漠区别开来,然后体现荒漠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首先把这些基本的东西表现出来。荒漠化关键就是这个“化”字,因为现在高中生可能讲到荒漠并不陌生,但他们的头脑中的景观可能会是一片沙漠,实际上和我们要学的荒漠化并不是一回事情。所以要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要把一个地区从非荒漠逐渐发展成为荒漠扩展过程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这节课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有荒漠化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有人为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学生就沿着这个方向开始思考问题。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到,荒漠化就是研究方法,这位老师所采取的演绎的方法是比较循序渐进的,是一层一层展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揭示,最后来寻找原理,来找到答案的。他是透过演绎的方法来呈现案例的,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另外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个老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她不是一下子先把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是怎样的一个规律表达出来。他首先通过一首《春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优美的歌曲来烘托气氛,让学生通过这个歌曲和一组画面来体会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最显性的标志,然后打出主题“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他怎么进入到这个具体的案例呢?他不是一下子就拿出课本上给出的珠江三角洲的案例,而是给出五个区域: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河西走廊、珠江三角洲,让学生去进行判断: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区域,研究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你会选择哪个区?学生通过这个判断,还有他自己已有的知识,一般能够得出个结论,就是选择长三角和珠三角来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因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比较成熟,也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找到,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两个结论。老师继续设计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你去研究,你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方选择哪一个?为什么?学生认为我选择长三角比较合适,因为我的家乡就住在长三角,我对长三角这一块内容整个资料各方面比较熟悉。第三个问题老师又提出,如果现在不让你去研究长三角,要去研究珠三角的工业化城市化,在现实的条件下,你需要获得哪些帮助?这个老师通过这样设计让学生要知道,我要去研究这块区域必须得获得非常充分的图文资料,通过图文资料来对这个地区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所以她这个课例当中首先从这五个区当中来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选择了之后,老师马上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
李守银的老家原来在安徽,曾经在江淮地区生活,种水稻,后来他搬迁到珠江三角洲,到了珠江三角洲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他生活变化的过程当中,可以折射出他所在的这块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状况。这个资料给的非常详细。刚开始几年,李守银还能见到一些鸡场农业,但是没过几年,附近的鸡场农业被一家家工厂所替代了,出现了一些花卉、蔬菜种植。后来到了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了当地的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许多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的人员。二十世纪90年代,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守银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一下提高到20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的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守银的房子又被搬迁。现在李守银家就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里,房价变为每平方米5000元。
教师呈现了这样一个带有故事情节的案例之后,让学生完成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自己设计一份表格,来说明当地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学生从时间角度,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90年代,列了三个时间,然后看一下李守银家、工作的变迁、收入变化、住房变化、地价变化,从这样的一个表格设计可以看出工业化城市化变化的痕迹。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呈现的这些材料和表格设计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的问题能够质量比较高,相互有些竞争,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问题多而且质量好的小组可以获得胜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都是针对故事情节提出来的。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归类梳理,把这些问题提炼归纳出研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五个方面,比如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差异怎么来进行研究,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怎么来进行对比研究,为什么会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课例设计的还是比较庞大的,与前面那个荒漠化防治的课例不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个课例采用了归纳的方法。他是先讲了一个故事,而且他那个故事里边的主人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第二册的时候出现过的李守银。这个李守银的老家是在皖北——安徽北部,他从老家搬迁到珠江三角洲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先展示李守银这个家庭的个例,然后由这个个例推导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律。这个课例的内容非常丰富,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也大。尽管这个课例它本身是虚拟的,也就是不一定真的,但是却真实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一些原因。我觉得从这个课例的设计和选材来看,应该说是和课本的教学内容非常匹配的,可读性也比较强的。
我觉得这个课例会引起一些思考,甚至是思维上的、观念上的一些碰撞。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前面的荒漠化防治是不同的。他呈现了一个事实,然后根据这个事实设计了一些问题。他是从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来启发学生思考,来引出思路,从而来找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最后归纳出原理。从李守银一家的变化抓出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居住地的变化,这是空间上的,从皖北来到了珠三角,在珠三角当中又有多次的变化,大变化里又有小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他工作的变化,一个是从农民,他洗净泥腿、放下裤管,从农民成为工人,进入了非农产业,成为城市居民。城市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标志,所以这里要点到这个题。然后他首先是在一个箱包厂工作,后来又转到了一个电子工厂工作,他追求的是经济收入。第三个线索是居住条件的改善,从开始的比较简陋的租住的房子,然后搬到了公房,最后又搬到了新的小区,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房价也在不断的上升。这里已经把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来推动工业化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讲述出来了。而且这个故事里还包括他的职业的不断变化,隐含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在升级变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他一开始是箱包厂,后来是电子厂。箱包、制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是一开始在珠三角地区、浙江一带都是比较普遍的产业,现在也在向一些新兴的工业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的一些升级换代。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它的居住区从城区的小房子搬到了原来是郊外现在也是城区的高大的小区。他的一家子进了工厂,而且这个工厂还有和他们同样的来自内地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他们从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了。
刚才我们看到这两个课例中,西北荒漠化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采用的是归纳的方式。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案例教学中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是以探究学习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案例教学中要获得成功,教师根据材料能够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我们看一看刚才的两个课题当中,接下去教师是怎么来设计这种有梯度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荒漠化的这个课例,老师在前面先是分析原理,原理过后呈现具体的西北地区的案例。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西北荒漠化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所以教师呈现西北地区荒漠化让他分析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四个问题。第一个是: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可能还是从区域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干旱的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发生有何关联?实际上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首先要知道干旱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干旱的背景跟荒漠化发生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个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第四个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要能够总结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这四个问题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和一些图片应该是能够可以得出这些结论的。下面我们看一个片段,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怎么组织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教师跟学生是怎么互动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地表水贫乏,流水过弱,还有植被很少,对土地保护少,土壤发育少,再加上风力作用强,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有力条件,这样就会容易导致荒漠的形成,有荒漠景观出现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就容易发生荒漠化。什么特定的环境?就是再加上人为的因素。我们现在偏重于自然特征——气候干旱,其实属于异常的状况。我觉得第二小组的这种分析还是蛮有道理的,可能你没有听的清楚,其实我的分析跟他差不多是类似的。我这里给同学们找了一些关键词,其实这些词在同学们嘴巴里刚才都已经出现了。气候干旱、土壤植被、风力作用,通过这些关键词我想看一下到底这种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样关系。它现在很凌乱,我想来把它给理清。气候干旱,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在这样的干旱条件之下,大家可以来看看,以下的一些因素会怎么样?气候比较干旱,它的地表水会很丰富?不会。流水作用也比较的微弱。但是比较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却是非常的显著,对不对?它的植被肯定比较的稀少,没有植被的覆盖,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也是比较的贫瘠、比较的疏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必然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有同学会想,怎么搞的电脑有问题,还有两个没有下来?我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也想一想,气候干旱,形成了干旱的自然景观,它是一个静态的。荒漠化只有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发生?对。气候异常的状况之下,特别是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气候异常的条件之下,可以促使荒漠化的加剧,促使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开始呈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也就是说,气候干旱不一定就一定意味着可以发生荒漠化,它只是给荒漠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而已,它只是决定着这边的生态环境肯定是比较的脆弱,还不至于完全失衡。但是如果碰到气候异常的状况,有这样的一个主要的自然因素存在的话,它原本脆弱的这种生态环境马上就会失衡,失衡就会导致荒漠化的发展。所以说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之间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刚才我们看了荒漠化的防治当中的问题是如何设计的,如何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这个课题。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课例当中,老师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这些问题有主干问题,也有细节问题,问题交织成问题链,而这些问题链相互交错,形成一个问题的网络。比如说工业化发展的条件,提出了这一些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有哪些条件?在分组讨论当中提出了在珠江三角洲的这些条件当中对珠三角影响最大的最关键的是哪个?这就是一个比较细节的比较具体的问题。另外,把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或者把珠三角和皖北地区相比较,差异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老师提出了在这些工业化的条件当中,作为皖北地区来说,它的哪些特征比较明显。也就是说,皖北地区的工业化滞后,珠三角的条件哪些是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这是通过比较提出的问题,再结合材料,也就是学生手里的学案来分析皖北地区自身有哪些发展条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就是对珠三角的特征、皖北地区的特征,已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的提出一个问题:能否为皖北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一些设计?或者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些探究的内容。对于工业化发展的途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分析为什么珠江三角洲进行产业升级是必需的,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比如说完成一些产业结构变化的图,并在图上来注明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原因、特征。这样就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有所化解。那么再有珠三角我们讲到产业提升,珠三角的发展,珠三角的进一步工业化、城市化。这里也把问题提到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层面上,比如提出了珠三角产业提升带来哪些其他的影响,比如珠三角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这也是紧扣教材对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的一些分析。另外的一种提问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表格本身所呈现的内容,学生要把它填出来也就是答出了这个问题。再有就是开放一点的另外一种形式,给学生一些任务,比如说,了解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前工业的主要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差异,再有了解我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分布,了解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学的数量及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像这一些实际上也是引领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如何来阅读材料,如何从材料当中来找到信息,如何来提出探究问题。这个课例当中问的问题还是比较庞大的,概括起来有五个主干问题,可能下面就是五个主干问题当中又有一系列的小问题,把它串起来回答这些问题还是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课例当中教师提供了大概近10个背景的学案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资料的学习回答这些问题。从两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到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有梯度的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现在有问题呈现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组织课堂有效的讨论活动,因为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自主的讨论活动应该是一个中心。现在就看在整个案例教学当中讨论活动时间怎么安排,空间组织形式怎样,就是我们这个讨论过程当中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讨论,他们之间的任务怎么来进行分配。我们先看一下西北荒漠化防治这个课例当中,这个老师是来怎么进行组织讨论。
按照我们平时分好的组,每一个组有一个任务,来把这个任务进行一个探讨。你们有记录员,有发言者,等会要给大家来汇报你们的成果,所以大家下面可以按照你们的分组自由的组合一下。我们这边是第几组?第二小组。每个同学可以把你们的观点说出来,记录员记录下来,然后再汇总一下,然后结合一下就比较精炼了。
从这个课例当中可以看出老师他所采用的这种组织方式——讨论方式,基本上要求学生是自由组合,然后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大组,这个自由组合的小组当中有一个主持人,还有一个记录员。大概整个的过程讨论时间是五分钟左右,那么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课结束之后,学生对课堂当中安排的这种讨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访问者:你们平时这种讨论的机会多不多? 生:这种机会还是蛮多的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种形式吗? 生:比较喜欢 比较喜欢的 比较喜欢的 访问者:像你们时间的这种安排觉得安排的是不是充分?比如说还意犹未尽,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认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组织你们讨论的什么样的形式最受欢迎? 生:今天这个课上的蛮好的 这种讨论形式比较新颖 比较有趣 比较有趣
访问者:你们喜欢这样的讨论吗? 生:挺喜欢的 挺喜欢的
可以就是自己兴趣爱好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一起,很多话我们自己相同,观念有可能也比较相同,这样说出来,可能就会代表我们这一组同学意见,就比较有代表性。访问者:你们觉得这个讨论的时候获得的这种知识与老师上课讲的对比感觉上有没有什么差异?
生:因为是我们自己讨论,毕竟我们是这么多同学在一起,这么多人一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单单比老师跟我们讲可能效果会更好一点。访问者:你们喜欢讨论这样的方式?
生:我觉得这是智慧的碰撞,能够产生知识的火花,所以一起讨论的话,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
访问者:那么你们觉得那个讨论希望老师给你们多长时间? 生:我觉得就是还是老师上课的内容要紧,然后像今天老师安排的时间我觉得也就基本上也就够大家来讨论了。
访问者:你感觉到有几分钟? 生:五六分钟以上应该也够了。访问者:你觉得要根据老师不同的情况来安排这个时间?
生:因为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后的时间继续讨论,还可以去找老师咨询,主要还是上课45分钟的效率也要抓好,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时间安排的还是很合适的。访问者:那你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
在合作中,我觉得那个学生会更加投入,然后得到结果以后也会有一种很自豪感。许多老师在课堂当中,特别是案例教学当中,也经常组织这种讨论的活动在安排时间、人员组成中也有很多的经验和做法,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些老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一些观点。案例有的会专门抽出一个时间,有的案例就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整一节课就是围绕着这个案例来进行,一般来讲讨论我还是比较喜欢就是固定组的,我的思维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所以我的那个固定就是按照你现有的座位,要保持一个课堂的秩序,我一般不会打乱现有的座位,基本上还是前后左右的这些人,相对的来聚集在一起。讨论的过程当中,肯定有人积极,有人不积极。我觉得也不能通过地理课的一节课来改变他的个性。可能外向的同学讲话的机会比较多,但是内向的同学至少要做一个很认真的倾听者,因为你倾听别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学习,最后基本上汇报的都是应该选择比较内向的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案例最终要和原理结合在一起,这个案例通过你思考的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些事情我通常让比较内向的同学来回答。这样的话,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不积极发言,可以好象是没有很认真的参与,其实他的认真倾听也是一种参与,最后他要形成一个观点。基本上我是这样来做的。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可能比较习惯于教师还是对课堂有很好的就是掌控的。这可能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并不是每一堂案例课都到电脑房,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肯定也有差异,如果就在自己班级进行的话,要考虑到讨论活动不影响到周围的一个正常的教学,所以我一般在教室里进行比较多一些,要保证教室的秩序。如何设计一次案例教学,今天我们主要选取了四个角度来介绍。一个是怎么在案例教学当中呈现区域知识背景,还有一个是怎么来以演绎或者归纳的方式来呈现案例,还有在案例教学当中怎么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欢迎老师们针对本课当中出现的一些课例和观点可以提出你的一些想法。请老师们课后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案例教学当中如何来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第二个是在案例教学当中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第四篇:在幼儿园进行竖笛教学的研究.
“在幼儿园进行竖笛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二00五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园课题“在幼儿园进行竖笛教学的研究”将以园工作计划、区园教科研计划为指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深入开展竖笛教学,全面推进艺术特色教育,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在竖笛吹奏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再创造。
二、工作重点
1、探索如何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培养幼儿对竖笛吹奏的兴趣,提高幼儿吹笛的技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2、研究在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民族乐器的吹奏技能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竖笛。
3、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具体目标:
中班:培养幼儿对竖笛活动的兴趣,能简单地吹出单音,激起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乐意吹笛,有初步的音乐感受力。
大班:加强幼儿掌握竖笛吹奏的基本技能,掌握正确的竖笛吹奏的方法和姿势,较熟练地吹奏熟悉的简单乐曲,并能进行简单的伴奏活动。
三、主要工作:
1、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明确总课题方案和课题研究的阶段计划、目标、研究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制订实验班的子课题阶段实施计划。其次,帮助教师再次明确有关概念的界定,对在幼儿园、竖笛教学有科学的认知。尤其是在竖笛教学的理解上,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幼儿,运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地实施课题研究,达到幼儿易学,乐吹的效果。最后要求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为班级子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
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条件,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与渗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自身的指导。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何指导幼儿有效的学习吹奏竖笛,教师要在研究学习中不断探索、实践,自觉融入到竖笛吹奏的研究中来。
3、开展丰富的课题组活动,提高教师的课题实践能力。本学期具体的课题组活动,我们计划有: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公开活动观摩、案例分析、课题中期汇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探讨,在交流中分享、互助、在评估中反思、改进,不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能力,与孩子在一次次活动中共同成长。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拟订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2、各班制定子课题阶段计划。
十月份:
1、理论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
2、园内研究课活动。
3、每月课题实施情况汇总。
十一月份:
1、专题研讨:竖笛教学的有效方法。
2、园内研究课活动。
3、每月课题实施情况汇总。十二月份:
1、园内研究课活动。
2、课题组教师理论学习交流。
3、每月课题组实施情况汇总。
4、理论学习:质的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一月份:
1、理论学习:幼儿园教科研工作漫谈。
2、园内研究课活动。
3、课题总结、经验论文交流。
4、迎新年竖笛吹奏音乐会。
5、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茶山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0五年九月
第五篇:浅谈幼儿园如何进行打击乐教学
浅谈幼儿园如何进行打击乐教学
南康市幼儿园 伍玉华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领域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打击乐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浅谈对幼儿园打击乐教育的新思考。
一、选取符合幼儿兴趣和年龄特点的音乐。
打击乐器演奏是根据乐曲来打击乐器,通过各种乐器给音乐配伴奏使其更动听。同时也能使幼儿通过敲击乐器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音乐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音乐之前要先了解分析本班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已有的音乐和生活经验水平。要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选择节奏鲜明并且孩子们感兴趣的乐曲,不但容易敲出效果,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特点,更能引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二、分析乐曲,熟悉乐曲的特点。
音乐选择好了,接下来是要分析音乐,即老师在组织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之前要先熟悉乐曲的特点。比如:
1.选择的乐曲有什么风格,是抒情的还是节奏欢快的曲调;
2.选择的音乐作品是几拍子的,因为拍子不同节奏特点会有所不同,两拍子的节奏特点是强、弱,三拍子的节奏特点是强、弱、弱,四拍子的节奏特点是强、弱、次强、次弱;
3.选择的音乐作品是什么段式的,如是ABA、ABAB、ABCA等;
4.能确定所选音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总之,老师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重点难点找准确了,在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活动中就能使幼儿获得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三、要创新,音乐要发展幼儿想象力。
1、让孩子喜欢学、主动学,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在学习歌曲时,可通过即兴创编动作、创编歌词等活动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例如:儿歌《两只老虎》,为了让孩子熟悉旋律,创编出“三只老虎......四只老虎......”或创编出“两只老鼠,两只小鸡……我们也可以在更多歌曲中运用。
2、音乐活动其实还有许多新鲜有趣的方式。例如:“在
让幼儿做节奏练习时,不采用“哒哒”的单调形式,而是用儿歌来引导,如:“×0×”我是小钟表“嘀嗒”;“×××”我是小鼓手“咚咚咚”;“×××”大母鸡下蛋了“咯咯哒”等,可重复地说。快乐的模仿创编中不仅反复熟悉了歌曲旋律及内容,还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选乐器、配乐器。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要了解其特点。打击乐器一般分为三种:
金属乐器:如三角铁、碰铃等,属高音乐器,声音高亢、明亮。
木制乐器:如双响筒、木鱼、响板等,属中音乐器,声音清脆。
散响乐器:如铃鼓、沙锤等,特点是发出的声音小、声音散,可以持续演奏长音。
打击乐器演奏没有固定的配器模式,由于它是听觉艺术,其配器原则以好听为前提,因此可根据音乐本身的性质来确定如何配器。一般来说,节奏欢快的适合使用铃鼓、沙锤等,抒情的适合使用三角铁,节奏明显的适合使用响板。值得注意的是,所用乐器的多少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及乐曲的需要来确定,要能根据音乐的性质充分发挥出各种乐器的特点才会使打击乐好听。
五、教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演奏。
由于打击乐的特殊性,持乐器的方法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打击乐演奏的效果。乐器不同所持的方法也不同,而且敲击出的声音会不同,甚至有可能是噪音。比如,双响筒分高低音,所以在进行打击乐演奏之前教师要先帮助幼儿弄清楚高低音,最好做上标记,这样幼儿敲出来的声音才会一致;沙锤是需要抖动手腕的,把双手放在胸部靠下或是身体的两侧,这样抖动出来的声音适中,不能使劲甩,越使劲甩声音反而越小;三角铁要用左手提在绳上,不能用手抓握,这样敲出来的声音才会有颤音;铃鼓要用左手拿鼓,右手的手指敲击鼓面,而不是整个巴掌敲打,这样发出的声音柔和、清脆而且好听。因此教师要特别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持乐器,用正确的方法来表现,才会有较好的打击乐效果。
六、教幼儿学会看指挥。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的特殊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
1、总谱法——通过使用幼儿可以接受的“变通总谱”来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
2、指挥法——通过让幼儿学会看别人指挥来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
3、创作法——通过让幼儿参加制定音乐作品的配器方案和参加编制变通总谱的过程来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
我们通常用的是指挥法,即通过让幼儿学会看别人指挥来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因此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教幼儿学会看指挥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演奏的练习时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幼儿熟悉乐曲,了解乐曲的特点以及节奏型,然后先用手练习拍节奏,再练习用乐器敲击节奏,接着让幼儿听音乐进行打击乐伴奏,而且要不断的提醒幼儿看指挥。由于幼儿所持的乐器不同,不是所有的乐器同时敲击一种节奏,也不一定都要同时敲,再加上幼儿年龄特点限制,他们往往注重自我表达而忽略集体的合作,所以要求幼儿必须要看指挥,这也是打击乐独有的特点。同时也要求指挥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指挥者应知道如何用动作表示“准备”、“开始”和“结束”,并使自己的动作清楚、明确,易于让被指挥者做出反应。
(2)在指挥时应将身体倾向于被指挥者,用眼睛亲切、热情地注视被指挥者,并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
(3)在转换声部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在组织建立声部时,尽量使用手势和眼神,尽可能的减少语言指示。
七、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常规的培养。
好的常规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打击乐演奏也不例
外。活动开始之前,让幼儿看指挥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取出,乐器取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或身体两边,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开始演奏前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势。开始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配合,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并努力与他人协调一致,注意力集中,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情。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轻轻收回放到指定的位臵。
八、打击乐器演奏的空间处理。
在打击乐器演奏的活动中,幼儿座位安排的有序性和声部音色的混响效果都将成为活动整体审美效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乐器及幼儿座位空间位臵的处理也是有一定科学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讲,金属乐器在一起,木制乐器在一起,散响乐器在一起。由于同一种乐器敲击的节奏相同,这样声音也会集中,且便于指挥;乐队的排列有以下几种:如半圆形、单马蹄形、双马蹄形、品字形、满天星形等。“半圆形”的排列,一般适合用于小班,可用“分段切割”的方法来安排不同的音乐组。“满天星”队形一般适用于中大班,每相邻两列队为一个音乐组。
打击乐演奏教育活动是一种娱乐,也是一项艺术。它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同时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合作才能完成的过程,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
性,抓住时机,相互学习,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与表现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