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五

时间:2019-05-15 05:4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五》。

第一篇: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五

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五)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主要内容:如何写议论文的开头。

师;接下来的几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议论文写作的外在形式。今天先讨论议论文开头的写法。

先请同学们说说文章开头的重要性。

生:开头开得好,就能很好地吸引读者读下去。

生:开头可以把文章的要点写出来,以便读者一目了然。

生: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作文也是如此,所

以开头非常重要。

生:文章的开头好比给人的第一印象。

师:大家对文章的开头都有较好的认识。有人把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凰”的头,凤凰的头小,美,灵活,所以文章的开头也要娇小,美丽,灵活些。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如何写作文(时间最公正》的开头,看哪一组开头最好?

(学生讨论)

师:哪一组先说?

生:“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时间的消费,什么叫时间的消费„„”,从这一点引出全文,吸引读者看下去。

生:“我看到这样一则谜语:全国有12亿人,每个人都有一个12,但是全国12亿人所共同的只有一个‘12’。我想这个谜语可能就是钟表上的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与时间最公正是比较切实的。”因为这是一个谜,所以读者看了之后急于想知道谜底,从而有兴趣读下去。

师:钟表上的“1—12”提醒每个人只有一个12,从而吸引大家注意。

生:从提出伺题“时间是公正的吗”人手,接下来再展开议论。

师:关于文章的开头,我归纳一下,有这么几点要注意:

一、开头要短小,或开门见山,或引人人胜。

二、开头有四忌:一忌虚张声势;二忌故弄玄虚;三忌无病呻吟;四忌大而无道。

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开头用到的材料,下文一定要呼应,这就好比演话剧,开始看到一把宝剑没有出鞘,后面一定要把它拔出来;不要开头讲了很多材料,后面却都把这些材料“扔(忘)”掉了。

三、开头有四种基本类型:

1.描述式乙

2.设疑式。

3.亮靶式。

4.开宗明义式。

这四种类型,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五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叙述式的、描写式的、说明式的、议论式的、抒情式的。

下面,我出几个题目,请大家把每个题目用不同方式写几个开头:

1.下周,学校艺术节就要开幕了,此次艺术节的主题是:艺术——生命的元素。

2。使我心灵震撼的一本书

3.艺术与人生

生:“使我心灵震撼的一本书震撼,许多人见到“死亡”这两个字就“谈虎色变”,我们之中又有谁能成为死亡的沉默者呢?记得作者„„

师:这位同学看了《死亡日记》后感触很深,引起了心灵的震撼,一开始就表达一种感情。

生:“艺术——生命的元素”有两个不同的开头:

一种是:生命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物质的,精神的,其中有一种元素无形无影,却不可缺少,那就是艺术。„„

另一种是记叙性的:校艺术节开幕在即,在一周的时间内,师生们将充分地展示各自的艺术风采,生命会因此而丰富精彩。„„

师:“我们学校即将举行的艺术节,主题是:艺术——生命的元素,我认为这一主题定得很好。„„”这也是一种开头,接下来可以讲讲为什么这个主题定得好。

总之,作文的开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写,都要尽量写得“巧”一些。

最后,我出几个题目,请大家回去练一练,并指出你为什么要这样开头?

1.提倡写短文

2.礼貌小议

3.有感于王励勤夺冠

4.不为与有为

5.说“变脸”

选好角度

因“题”制宜

主要内容:议论文如何审题。

师:上次我出了五个题目,请大家拟开头。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谈谈,你是如何写的?

生:“王励勤是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在刚刚结束的世乒赛上,他帮助中国男队夺冠,并且在男单男双两个单项上获得了冠军,成为上海的骄傲。这是他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才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的。

师:开头概括地讲,后一句引出下文论述的重点。

生:(陆竣)

提倡写短文

有些同学偏爱长篇大论,一动笔便是洋洋洒洒几千字,要是细观其中的内容,却实在是“朴素”得可以,几百个字便可说清楚的观点,他偏要人为地拉长再拉长,原来颇为精彩的内容在“稀释”之后显得冗长乏味。所以我说:要提倡写短文。

有感于王励勤夺冠

本后世乒赛的最后一场男单决赛中,王励勤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反败为胜,击败了队友孔令辉,第一次夺得了男单世界冠军。

在为他高兴的同时,我感到他的成功来之不易。为什么说他夺冠来之不易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他这几年来的大赛经历吧。

不为与有为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所谓不为,即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年轻有为”,所谓有为,即获得成就,或曰:成功。

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即只有坚持原则不做某些事,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说“变脸”

变脸是川剧的一大“看家本领”,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说变脸就变脸,实在是太令人心寒了,就从我前些天的经历说起吧。

生:

使我心灵震撼的一本书

轻轻翻开这绚丽动人的画卷,我看到了一个古代日本的风情卷:遥远的平安王朝,华丽的贵族生活,复杂的宫建斗争,凄美的爱情故事,带着淡淡哀伤的散文式丈笔,一行行如泣如诉的描述。

《源氏物语》,一曲对没落王朝的挽歌。

《源氏物语》,让我心灵震撼。

《源氏物语》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源氏物语》成书于11世纪,作者紫氏部,全书共五十五由,故事以贵族生活为主,主要描写了光源氏的爱情故事,间接触及社会现实,全书语言典雅,极兵古典美,读来令人震撼。

生:(蒋)

艺术——生命的元素

组成水的元素是氢和氧,组成食盐的元素是钠和氯,组成全刚石的元素是碳,组成生伞的元素是什么?除了衣食住行外,还有什么?这,就是“艺术”。

常听人们说:“我没有艺术细胞,这辈予注定与艺术无缘。”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艺术乃生命的元素。

生:

说“变脸”

《镜花缘》描写了一个“两面国”:那儿的人都有两张脸,看见怎样的人就用怎样的脸来应付。现实生活中虽无“两面国”,但难道没有“两面人”吗?

眼皮一眨,面孔一张。舞台上“变脸”的把戏非常难学,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而那些“资历超众”的人变起脸来,更是“出神入化”得让人不忍学,也无从学起。

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刚才同学们的开头都很好,说明大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当然,在实际写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学开头很急促,好像飞机没有滑行就飞上了天;也有的同学开头很犹豫,论点的提出显得很不自然;还有的同学把后面要说的话统统放在开头来说,结果反而什么也没有说清。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议论文的审题。

请一、二、三、四组的同学分别考虑以下几个题目:

1.“提倡写短文”和“礼貌小议”;

2.“礼貌小议”和“有感于王励勤夺冠”;

3。“有感于王励勤夺冠”和“不为与有为”;

4.“不为与有为”和“说‘变脸”’。

分别把两个题目进行比较,考虑该怎么写?

师:下面,我们先看看“提倡写短文”与“礼貌小议”在写的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应该怎么写?

生:“提倡写短文”主要针对“为什么要写短文,怎样写短文”来写。“礼貌小议’则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写。

生:“提倡写短文”是针对一种现象来展开议论的,“礼貌小议”重要的是对“为什么要有礼貌”作进一步的阐述。

师: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写短文”题目本身就是明确的观点,而“礼貌小议”没有明确的观点。

有明确论点的题目,要重在证明,在证明时又要有针对性,要有一个假想的读者,不要泛泛而谈。比如,“提倡写短文”,要针对那些写长文章的人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认识道理,要提倡写,还要提出具体的写法。

没有明确观点的题目,要先提炼确定观点,选好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如“礼貌小议”首先明确“礼貌”是有限制性的范围,“小议”要注意它的启发性。

师:请大家模仿这两类题目分别再拟一些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第一类:

第二类:

时间最公正

有感于美国的霸权主义

注意环境保护

小议“疯牛病”

遵守交通法规

小议“人生价值”

师:下面,再对第二、三组题目进行比较。

生:“礼貌小议”可以针对社会上有的人对礼貌的看法,指出礼貌是什么。“有感于王励勤夺冠”可以从夺冠这一角度深挖他的精神。

师:“有感于王励勤夺冠”可以写王励勤本身,也可以写过去蔡振华对他的批评,也可以写最后一场如果王励勤不上场,结果会怎样,从而讲到用人的问题,还可以从王励勤讲到我们自身的学习,多种多样,生发开去。

“有感于„„”是第三类题目。过去高考出这样的题目: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这类题目很大,包括:“中学生活”——从初中到高中;“回顾”——语文课、数学课可以回顾,下乡学农、思想教育、艺术训练也可回顾;“思考”——提出什么问题。这类题目应该大题小作,选好

角度,突出一个侧面,可选一条线,也可选其中一块。

师:再说说“不为与有为”。

生:讲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把两者的概念阐述清楚,然后在文章中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出正确的观点。

师:这一类的题目是对举的概念,首先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再提供几个类似的题目:

1.想和做: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只想不做、只做不想都不行。

2.稻与稗;稻是好的,稗是坏的,一正一反,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

3.自大与自信:否定一个,肯定一个。

4.树木、森林、气候:互为因果。

5.不能与不为:辩证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这类题目要有所侧重,既要两点论,又要重点论。什么叫有所侧重,比如“想和做”,就要针对生活中的有些人只想不做,在这方面有所侧重,或针对有些人只做不想,不动脑筋,在这方面侧重。不要四面出击,面面俱到。

师:最后是“说‘变脸”’。说“变脸”是针对待人而言的,可从形象的描绘出发,加以引申,从物到人,从具体的形象到抽象的思想,从川剧的变脸到生活中的变脸。

最后,概括一下:

1.有明确观点的题目:重在证明。

2.没有明确观点的题目:确定论点。

3.大题目:选好角度,大题小做。

4.对举的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有所侧重,既要两点论,又要重点论。

5.说“变脸”之类:从形象的描绘加以引申。

6.作业:针对这五种类型,拟五道题目,然后讲讲题目的论点、中心是什么?

大题小做

纲举目张

主要内容:如何编写议论文的写作提纲。

师: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编写议论文的写作提纲。首先,我想问大家什么叫“蓝图”?

生:饱含美好愿望的计划。

生:光明的未来。

师:同学们讲的意思都对。但它的本义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叫“红图”“白图”呢?蓝图是在感光纸上画上建筑的图纸,晒了以后,会变成蓝颜色的线条。也就是说,在感光纸上制成的图纸,就叫蓝图。后来比喻成计划、规划等。写作提纲就等于作文的蓝图,要把作文写好,就要先有个设计,绘好蓝图。

师:下面,我再问,议论文的提纲应怎样着手编写?你们都编过,先请你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先从总的方面人手,即确立论点,然后确立分论点,再找出具体的依据。

生:在写提纲之前,先有个提纲的提纲。即先想好这篇文章有什么内容可以写,再把要写的东西在心里理一遭,然后再按一定的顺序编排出采,并标上序号。

师:提纲怎样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看清题目要求。

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毁树容易种树难。有的同学一看到树,就把种树乘凉搬上去,这就没有审清题目。因此,审题是编写提纲的前提。

2。大题小作,选好角度。

即切人点要小,口子不要开得过大,角度要独特新颖。

具体来说,议论文的提纲编写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提出问题(开头);

第二,分析问题(主体);

第三,解决问题(结尾)。

师: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开头时应注意什么?

生:开头要简短,要引人人胜,不能虚张声势,要明确。

师:分析问题部分又应该怎样写呢?怎么分段?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要有分论点,最好层层深入,并且与开头紧密结合在一起。

师:分析问题有三种方式:并列式论证、递进式论证、正反论证。

论证时要注意:

1.每一段要有观点,有材料,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各段的内容不要交错,不要纠缠在一起;

3.段与段之间要注意呼应;

4.在表现手法上要体现议论的色彩。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什么时候采用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这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有时也会出现交又的情况。

师:下面看结尾,结尾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用简短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再重申一下。

师:结尾要注意:

1.结尾是全文的归纳,但不是重复前文;

2.要注意提高引申;

3.要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思考。

上面讲了编写提纲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实践练习。

师:我出一个题目("破墙透绿”赞),请大家编提纲。(同学们讨论)

生:1.先陈述一下我们学校的“破墙透绿”工程。

2.然后提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可从两方面考虑:

对学校带来的好处:.借此展示学校的风采。

对行人带来的好处:看到更多的绿色。

3.再总结一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杰作。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列提纲:

1.开头:从学校的“破墙透绿”说起;

2.主体:“破墙透绿”美化市容;改善生态环境;把学生的生气勃勃的风貌展示给外界,显示教育的蓬勃发展。

3.结尾。

这是并列式。下面,我再讲一个材料,大家看看怎么写?

5月24日,郝海东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对中国足球队有关情况发表了看法,包括对主教练的训练、比赛等方面。

6月7日,中国足协的有关官员召开新闻发布会说:“郝海东的言论不合时宜,欠妥,发表的时间、时机、提出自己看法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对当时中国的国家队征战小组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一段时间以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学生讨论)

生:看到这则材料,我想起了我们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既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周全齐王的面子。由此看来,郝海东说话要注意场合、方法,要顾全大局。

师:像这样的题目,要先明确你是赞扬郝海东,还是赞扬中国足韧的官员,即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看了这则材料之后,可以联想到动机与效果。有了动机,还要看效果,郝海东的动机是好的,但效果不好,所以从这则材料得出的观点可确定为:说话做事要将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郝海东的言论对中国足球队比赛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作为一个球星,应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应在关键时候发表有损于比赛的言论。

当然,你也可以从这则材料得出其他观点,比如:听意见要有民主的风度。因为足球比赛本来就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广泛地听取意见,这样才有利于比赛成绩的提高。难道有的比赛成绩不好就是因为郝海东讲了这些话的结果吗?不能因为比赛成绩不好,而把罪都归在郝海东身上。如果全国人都说中国足球一定赢,那么中国队就能赢吗?所以听意见要有民主的风度,有时不能用行政措施来要人家讲话或不要人家讲话,特别是体育、艺术、文学更是应该百花齐放,而不要官方来发表什么谈话。

总之,大家要确定一个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时用并列、递进、一正一反的形式皆可。

下面,我再提供两个题目,作为课后练习:

1.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请就此会议主题谈谈你的感想与体会。

2.我校艺术节闭幕式进行电视直播时,有些班级的电视机只有影像,没有声音。因此,不少同学不看,埋头做功课,连班主任也是这样的态度,对此事置之不理。请就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篇: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课时一:

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谁知道?哪十大人物?你说。生:王百姓。

师:对了,王百姓。还有吗? 生:黄舸。

师:少年英雄黄舸。还有吗? 生:雷英雄。

师:不是雷英雄,是排雷英雄。丁晓兵一个手臂都没有了,被炸飞了。他走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看他用左臂,慢慢地抬起来,抬到了额前向全国观众行了个军礼,我看到这儿潸然泪下。还有吗? 生:还有华益慰。

师:对了,好军医华益慰。慈善家霍英东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以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所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读(教师指板书:感动)生:感动。

是:读得快一点,“感动”读!生:感动。(有所改变)

师:感动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师板书:在一瞬间)谁把这几个字念一下,你念。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不错,读得还可以。你读,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显然你读得比他好,谁再来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哎,太好了。你读呢? 生:感动在一瞬间。(读得有底气有感情)师:一起读。感动在一瞬间,起!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往往因为人家的一个眼神,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肢体也能让人感动。感动自己的什么?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很多。懂得感动的人,才会知道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姓夏,夏天的夏,夏衍哪。他是个老作家,生前写过许许多多一流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孩子,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是想着别人。特别是在他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谁知道弥留人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的意思。师:还生活在人世间,就是即将离开人世的意思。有一天,突然他的病情恶化了,在旁边的护理人员看了,着急得不得了。下劳你别急,我马上去找医生。就在这时,几度清醒几度昏迷的夏老,突然自己清醒过来,他猛然坐起身,瞪大了眼睛,伸出手,张大了嘴大声地说了一句话:“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倒在床上,死了。这是他一生当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你不是去叫医生,是去请医生。一个字之改足见他的人格。他始终想着别人,所以他说这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件事传开了,整个的医院上上下下,从医生到病人,从病人到护理人员,从护理人员到家属都感动不已。这件事被新闻记者知道了,写文章报道出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周围很多,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报纸上看到的,课本里面学到的,以及我们耳朵听到的,周围自己碰到的,到处都是。想想看看感动你的人和事有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了脑瘤。脑瘤占据了他的整个脑子,他失明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就说我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别人……(哽咽)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师:表扬他。(师沉重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眼膜捐给别人,把光明从给别人,光明是可以传递的。还有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也是失明了,他说他想到天安门看升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多人都来帮他,配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安门,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

师:我问一下,你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生:忘记了。

师:忘了我告诉你,叫新月。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女孩就要死了,他唯一的心愿是到天安门广场前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它是不可能去的。结果整个的城市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的城市都编造谎言,说我们带你到天安门去,于是就把他送到车上,用北京话报站名,模仿许多各地的方言,让他觉得现在是到北京了。然后在操场上,学生走起了军乐、国歌,升旗啦。他眼睛虽然看不见,嘴角却露出了微笑。这个节目我看过很多次,感动!还有吗? 生:四年级的时候。(师纠正:读四年级的时候)课文里面写的第九课是罗盛教,他是抗美援朝上的一个志愿军。他看到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面了,就不顾一切跳进去把那个孩子就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师:你知道这个孩子是中国的孩子吗? 生:他是朝鲜的孩子。师:对,朝鲜的。还有吗?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叫做《暖春》。里面有一位老爷爷,他抚养了一个孤儿,把他养成人,(师:不叫养成人,他本来就是人,培养成人。生:谢谢)培养成人以后,他有抚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的钱不舍得花,都用来抚养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最后就成了那各乡村的老师。

师:乡村女教师,好的。我们讲了电影里的,新闻中的,现在说说生活周围的。生: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的脚不小心跌伤了,我走楼梯的时候一直脚一跳一跳的,我们班的陈益明看见了,背我上了三楼。师:哪一个叫陈益明?请这位英雄站起来。我们为她鼓掌,(师过去同他握手)同英雄握手无上光荣。请坐。还有吗?

生:其实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生哽咽)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后来是妈妈帮助了我,他说你一定要坚强,师:现在妈妈跟你生活在一起吗? 生:对。

师:你回去带去老师对她的问候,说老师支持你,谢谢你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生:谢谢。

师:好还有谁?

生: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看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边讨饭,我们就去问她,她说他来找儿子,我们就打电话110,110来的时候说他已经送过很多次了。

师: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你看电视会为之感动,看报纸会为之感动,你这正开眼一看,大家都在帮助人关心人,令你感动,如果你把感动的人和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有了这个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好?不一定。那还得讲究谋篇布局,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把片子打开。则篇文章的题目我请小朋友来读读好吗? 生:诚实比金子更重要。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当过播音员吗?生:当过。生读。

师:你读得更深情。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大约700个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他看完。开始,注意读写的姿势。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此处有空缺,谅解。)学生课下自由作文。

课时二:

师:文章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写好了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以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不,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黑板上有一句话谁来念一下?第一句。生:文章不厌百回改。师:什么意思? 生:……

师:理解完全正确。这个百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另一句话,谁会读?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这小朋友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告诉大家,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错了。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师:为什么是端? 生:应为……

师:搬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指一学生)我们一起把桌子搬一搬。(师生搬桌子)把桌子搬到原来的地方。这是重物叫搬,老鸭汤碗需要搬吗?他没用扛那算好着呢!(众笑)教师用修改符号改搬。生:妈妈扯下两条腿,是老鸭腿……

师:多恐怖啊,妈妈扯下的两条什么腿啊?(鸭腿)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师:标点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这里都好改为句号。

师:对,意思变了,逗号改句号。看第一句话,漏了一个字。你说。生:我觉得是一碗老鸭汤。

师:那倒没有关系。漏了一个字。

生:我最喜欢后面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师:哎,对了。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气味?是滋味。(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有两个不明显的老师来改。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你说妈妈应该先放在谁的碗里? 生:奶奶。师:为什么?

生:因为尊重老人。

师:对了,先老的再小的。奶奶跟我位置得换一换。这一个词换一个可以突出晚辈尊敬长辈。

(教师模拟礼让场景。)这叫怎么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盛在。师:盛在,不对。

生:我觉得应该是夹在。生:推。生:按在。

师:对,按在,你不吃也不行,这是晚辈对您的孝敬。这样一改意思完全变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修改之前的句子。学生读句子。(教师随即评价)师:修改之后呢? 生读。

师小结:这样一句话,通过咱们思考,品味,动一动,改一改,位置换一换。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的文章改一改,谁来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生:感动……

师:这个写作改成作文。为什么,写作是属于创作的,是作家写文章叫写作。咱们小朋友叫作文。

生:……我获得了全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师:这个好成绩不要了,再读。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

师: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你表示惊喜,你加上呢,你试试看。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呢!师:这个获得应该是得到。生:我怕妈妈发现被没收…… 师:没收加引号了吗? 生:没有。

师:没收是指你不应该得到…… 生:便随手加在一本……

师:这里一个词用得好,随手用得好。随手时不经意的。生:回家后放在抽屉里。

师:回家后把草稿本放在抽屉里。要表达清楚。生:……当时我眉开眼笑,打算……

师:等一等,眉开眼笑这个词儿不错,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恰当吗?我心里暗暗高兴。这就够了。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评价)生:……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师: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加上个直。生:……我怎么不好好看看 师:这个好好改成仔细。教师适时插入辙的解释。鼓掌,鼓励。

生:……一位一大一小的母女……

师:等一等,母女有一大一小?这里母女就可以了。生:……母女展现在我眼前 师:不是展现,站在。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教师教学生打分,送给学生礼物作为奖励。另一个学生读文。(单亲家庭的那个孩子)生:那一刻,我……

师:那一刻,我……这个题目好!生:……妈妈把全部希望全寄托给了我

师:不是寄托给了我,使全寄托在我身上。生:……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

师: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用“只有……才能……”句式说。生:……那是相当地悲哀。(众笑)

师:……看来你要获取知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生:……头发有些乱,像个鸟窝 师:头发有些散乱,鸟窝不要了。生:……我们是收废品的

师:“我们”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对,只有母亲收废品,女儿不收,所以用词要非常的精到。生:……现在交给你

师:一百元是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给你,你得交待…… 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老师送给学生一支笔。教师出示例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统一修改。……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通顺了,说到底还是这句话,一起读。生:文章不厌该会改。

师:你们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读,不断的思,不断的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

“新体系作文进校园”第一站:

走进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教学实录

举重若轻,浑然天成

——贾志敏老师“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实录

一、教观察,给素材 师:写作文少不了观察,观察主要的手段就是用眼睛看周围的事物。可是如果光用眼睛看,不用脑子记,眼睛会欺骗你。我问两个问题,看你能回答吗?对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马路上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不陌生吧。见过吗?(生点头)红绿灯三个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绿的。哪一个灯在上面?

生:绿的灯在上。

师:看看。是绿的?(播放PPT)哪个在上? 生:红的灯。

师:尽管我们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熟视无睹,脑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会欺骗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进来跟你们见面,你们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点头)这件大衣是什么颜色的?你说。

生:黑色的。

师:黑色的,哦„„(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吗?不是的,还说是的。眼睛可以欺骗我们。所以观察要看仔细;脑子要记,记清楚。

师:下面看一段文字。(放PPT)有这么一段话,看得见吗?(生点头)看两遍。

(学生看PPT上文字)

师:看完了吗?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让耳朵来帮助你记忆。哪位同学读得好?她?好。你读好啊,一定读得清楚、准确,知道吗?好,试试。

生:(读)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事,闹出不少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居然摸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儿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嗯。看了两遍,耳朵又帮你记了一遍,三遍了。现在,我把它关了,没有了。谁能把这段话说出来?能记多少说多少。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有一天,他居然在回家的时候找错了门,摸到邻居家去,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真好。还有谁要展示展示自己?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犯糊涂。有时„„ 师:你说得比她好,她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你说的是“常常会犯糊涂事”。你记得比她清楚。

生:有时候,他手里提着眼镜,到处找眼镜。有一天,他回家跑错了门,跑到邻居家去了,差点被别人当作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真好,两个同学记住了,看了一分钟都不到,就把一段一百五十多字的文字记下来了,不但记下来,还能回忆出来告诉别人,这就是本事。所以观察不仅要靠眼睛看,还要靠脑子记,耳朵、嘴巴、鼻子,都可以用。

师:我们把这件事放到我们教室里来,写成一篇作文,时间变一变,地点变一变,人物变一变,事情变一变,变成这么一件事:爷爷有一个手机,他很喜欢,但他犯糊涂,找不到手机了,他非常着急地叫道:“手机呢?手机呢?”他怎么也找不到,就叫儿孙一起找。有的找厨房,有的找卧室,有的找客厅,都找不到。结果,小孙子跟他说:“爷爷,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开着开着。”“那我有办法了。”最后,小孙子把爷爷的手机号码输到自己的手机上,一拨,结果发现手机在冰箱里面叫。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手机真的在里面。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原来啊,吃好早饭,爷爷把剩下的饭菜放到冰箱里,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二、看表演,理框架

师:有趣吗?好,我们请四个同学跟我合作,把这件事演一演,你们推荐几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

(学生推荐)

师:好,你们四个同学,加上我,我们五个人,合作演一演,演得要好。很简单,给你们一分钟分配角色,我做你们的爷爷。哪一个做小孙子?(指一学生)你做是吧。(指另几名学生)那你做爸爸,你做妈妈,你做奶奶——我的老伴。

师:我出门的时候,发现手机不见了,我就叫“孩子们过来”,然后你们就出来了。奶奶问:“什么事啊?老爷子?”我说:“我手机不见了。”“哎呀,你手机不见了,怎么去给人家看病呢?”“是啊,快帮我去找。老伴,你到卧室里去找。你们两个,一个到客厅里找,一个到书房里找。”小孙子说:“爷爷,我上哪儿去找?”我说“你自己去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小孙子就问:“你手机开着还是关着?”“我手机开着。”“开着,我有办法了。”然后,小孙子就用铅笔盒当手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按几下。结果呢?小孙子说:“在冰箱里头。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小孙子打开冰箱一看,说:“爷爷,你的手机找到了。”我说:“啊,那真的是我的手机。”接着呢,你们都齐声责怪:“爷爷,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我就说:“哦,一定是我吃好早饭,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把手机都放进去了。”

师: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们都到旁边作准备。要演得逼真啊。演得好,我推荐你们上2014年的春晚。(众笑)

(师生开始表演)

师:把刚才的表演写成作文的话,要起一个题目,每个同学想一想,想好的,站起来回答。这样一件事,至少有三百个题目好起。好,说一个题目。

生:《巧找手机》《手机不见了》《找手机的最佳方法》《手机在冰箱里》《手机丢失记》

„„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那么这件事,我们写下来的话,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先写起因。

师:先写起因吗?“起因、经过、结果”,所有作文都是这样写吗?(生思考)

师:应该先写什么?刚出门„„

生:先写他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师:对,看一看。(放PPT)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他非常着急。第二句,请你来读一语。

生: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师:第三句应该写什么? 生:小孙子出妙招找手机。

生:当“我”得知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时,“我”就拨通了爷爷的手机。

师:看一看,是不是?(放PPT)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就拨通了他的手机。第四句呢?

生:结果手机和剩饭剩菜一起放在冰箱里。师:手机在冰箱里。怎么会呢?(放PPT)爷爷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第五句呢?

生:原来爷爷早上把剩饭剩菜放进在冰箱里的时候,把手机也一起放进去了。师:中国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要交代起因、经过、结果。这怎么回事呢?哦,要问爷爷。爷爷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五句话,就是一篇文章。我请她来读一读。题目就叫:找手机。

生:找手机。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不见了,非常着急。他让我们全家出动,寻找手机,结果一无所获。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开着的时候,“我”拨通了他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来,爷爷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饭菜送到冰箱里的时候,随手把手机也放进去了。

三、丰血肉,炼字句

师:真有趣,两百个字不到,把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这样写,这样交代,不具体。我们可以把一句变成几句,再把几句连起来。这里一共有五句话。(师指挥学生分组)每一组,把一句话变几句话。

(分配学生写作任务后,三分钟时间写作。)

师:先写好的同学,可以轻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通吗?顺吗?用词恰当吗?能不能再写得具体一点?清楚一点?生动一点?

(师选两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

生:爷爷是个医生,他天天都要去帮病人看病。可是,因为没有手机,所以联系病人很不方便,爸爸就帮他买了个手机。爷爷可喜欢这个手机了,去哪都要带上它。有一天,爷爷„„

师:不是有一天,今天——

生:今天,爷爷要出门去为病人看病,但是他却发现手机不见了,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师:就到这儿。该写的没有写具体,要你写的是出门的时候手机不见了,怎么着急的你没写。第二位。

生:爷爷折回了家,焦急地说:“哎呀,我的手机不见了,联系不到病人了。这可怎么办呀?”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拉过来,他让奶奶„„

师:把全家都拉过来?是拉吗?

生:说着,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师:都叫过来,唤过来。生:他赶紧把我们全家都叫过来。他让奶奶去卧室里找,让爸爸去客厅里找,让妈妈去书房里找。我心里着急了,手机丢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让我去找呢?我问爷爷:“我去哪找呀?”爷爷让我自己想办法。我想,爷爷大概上厕所的时候把手机掉在厕所了„„

师:厕所,我们一般不用,叫洗手间更文明。社会文明了,用词也文明了,所以不用“厕所”,用“上洗手间”。

生:我想,爷爷上洗手间的时候大概把手机落在洗手间里了,我怎么不去哪儿找呢?我跑过去找,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生:爷爷更加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我对爷爷说„„ 师:把好主意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生: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爷爷的手机开着,那我就可以拨通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可以找到爷爷的手机了。师:对了,把你的思想活动写出来,这叫什么?这叫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补充文章的不足。

生:于是,我对爷爷说:“爷爷„„” 师:“对爷爷说”改成“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生:我昂着头对爷爷说:“爷爷,你的手机开着吗?”

师:这个手机一定是你爷爷的,所以“爷爷,你的”就可以省略了。“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

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呢?”爷爷回答„„ 师:不耐烦地。他着急呀„„ 生:“当然开着啦。”爷爷不耐烦地回答。“那么,我有办法。”我说。我拨通了爷爷的„„

师:“有办法啦!”要读出惊喜的感觉。生:“有办法啦!”

师:可以了,可以了。写得还不错。生:“嘀嘀嘀”,我刚拨通爷爷的手机,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我循声找到厨房里„„

师:“循声”这个词很好,是跟着声音找到了地方。

生:我循声找到厨房里,竟然发现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唱歌”。师:“唱歌”后面加个“呢”。生:在冰箱里“唱歌”呢。“爷爷,手机找到了。在冰箱里。”找到手机的我激动万分,大叫了起来。

师:你写得最好。(对小组最后一个学生)你要交代事情的结果。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呢? 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把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再读一下。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呢? 师:改为“去了呢”。

生:爷爷的手机怎么会跑到冰箱里去了呢?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爷爷想了想,笑着说:“今天早晨„„”

师:“笑着说”,还不如用“不好意思地说”。生:“今天我吃完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顺手把手机也放了进去。真是年纪大了,又犯糊涂了。”

师:嗯,很好。

(生全部读完后,教师逐一点评五个同学的表现。)师:(请第二组同学上台)现在你们8个同学,注意了。一开始“爷爷犯糊涂„„”这段话记得么?这段话可以不可以摆到文章里面去?

生:可以。

师:应该放哪儿? 生:开头。

师:为什么可以放进去?

生:可以介绍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师:爷爷年纪大,犯糊涂,结果呢,发生了后面的事。开头这段话是总的介绍,然后引出一件具体的事。好,你们8个同学谁愿意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老干糊涂事,闹出许多笑话。有时候,他提着眼镜找眼镜。还有一次,他回家的时候,竟摸错了门。

师:这个“竟”比老师用得好,“竟摸错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结果发生了,用“竟”。

生:竟摸错了门,差点被人当成老贼,送到派出所去。可不,今天他又闹笑话了。

师:非常好。又闹什么笑话了呢?好,故事开始„„

生:今天爷爷出门给人看病时,发现手机不见了,就折回了家门,连忙大叫:“哎呀,我的手机呢?我的手机去哪了。”看到爷爷上蹿下跳„„

师:“上蹿下跳”不好,换个词好吗? 生:急得团团转。生:急得直跺脚。

生:爷爷急得心急如焚。师:爷爷心急如焚,“急得”就不要了。生:爷爷心急如焚,大声叫喊:“大家都出来啊。我的手机不见了。”全家都跑了出来。爷爷说:“你们快帮我找找。我的手机丢了。”老伴说:“我去卧室找。”“那我去书房找。”“那我就去客厅找找吧。”

师:你发现吗,你的话有点重复啰嗦。生:这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师:灵光一闪。(师伸大拇指赞扬)生:“爷爷,手机开着还是关着呀?”我抬头问爷爷。爷爷毫不犹豫地说:“开着呢,开着呢。”

师:对了。这里看起来好像重复很多,但符合生活的习惯。

生:我有办法了,我急忙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手机号码。师:真好。

生:丁零零,我一拨通爷爷的电话,就听见从厨房传来一阵手机的铃声。我赶忙跑去厨房。

师:跑去厨房?没这种说法。跑到厨房去。

生:我赶紧跑到厨房去。原来,爷爷的手机正躺在冰箱里“唱着歌”呢!师:还可以。来,这个同学。最后一段读出来就圆满了。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呢?爷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孙子们„„”

师:孙子们?儿孙们可以,知道吗?儿孙,儿女,孙子,这可以叫儿孙们。孙子们都是孙子了。

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爷爷说:“我老糊涂了,今早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

师:“吃早饭时,把剩菜剩饭放冰箱里„„”有这种说法么?“吃完了早餐——”

生:我年老糊涂了,吃完了早餐,把手机同剩菜剩饭一起关进了冰箱里。

四、加题目,做练习

师:自从我们生活当中出现了手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演变成许多故事。我们今天的故事是手机系列的一个,如果手机前面加一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

生:《找手机》 师:可以。可否在手机后面加几个字,变成一篇文章的题目呢? 生:《手机失踪了》 生:《手机去哪了》

师:现在有个电影叫《爸爸去哪儿》。如果这篇文章是写人的可以吗?什么题目?

生:《糊涂的爷爷》 师:《糊涂的爷爷》,如果爷爷放前面,这句话怎么说? 生:《爷爷真糊涂》 师:《爷爷真糊涂》,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提着眼镜找眼镜;第二个回家摸错了门,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差点被人当成老贼,抓到派出所去;第三个,手机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写出爷爷的糊涂。回家,把这篇文章写完整,写成五百个字,5段话,再加上第一段,6段话,认真地写,认真地改,最后加上一个妥当的题目就可以了。好吗?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执教: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整理: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沈燕、张玉兰、朱琥。)

《小学语文教师》2014、4、名师经典学科作文课例:综实作文《校园一角》(贾志敏)

贾老师:我们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告诉别人,让别人也分享幸福,是十分有意义的。怎样写景呢?首先要去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有时还需要用嘴去尝一尝。其次,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做到情景交融。

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

(贾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一棵大松树下)贾老师:这是一棵雪松。我们一起对它进行一番考察吧!它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甲:它位于操扬的西北角。

贾老师:它像什么? 学生乙:它像一座宝塔。

学生丙:它像一把收拢的大伞。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乙:墨绿的。

贾老师:你们用手去碰碰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甲:要扎人,扎得手心很疼。

贾老师: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可不要碰我呀!如果把它当作人,它像谁? 学生乙:像哨兵。

学生甲:像慈祥的老人。

贾老师: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花坛吧!(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花坛前)贾老师:我们的校园里一共有四个花坛。我们先看这个大花坛吧!花坛里栽着些什么花,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丙:我认识,这是月季花。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丁:有粉红的、深红的、朱红的„„

贾老师:让我们再去看看喷水池吧!(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喷水池边)贾老师:喷水池呈什么形状? 学生甲:像梅花的形状。

贾老师:水池里的水怎么样? 学生甲:水很清,清澈可以见底。水里还有几条金鱼在戏水。

贾老师:三座假山各像什么? 学生乙:有的像要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盘坐着的老和尚。

学生丙:有的像一条竖着的鳄鱼。

贾老师:像什么全凭自己的想像。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校园一角”,让我们写作文,有兴趣写吗? 众学生:有。我们有材料写的。

贾老师:我们先要看清题目,看懂题目的要求。既然是“校园一角”,那么绝不是要我们写校园的全部,只是要我们写校园的一个局部,一个角落。

至于写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选择你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因为你熟悉它,因为你喜爱它,你就比较了解它,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比如,怎样写校园里的那棵大雪松呢?可以先交代一下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这是写它的静态。也可以写它的动态,即当风轻轻吹过,松树是怎么摇动的,发出什么声响。你如果想像丰富一点的话,可以把它比作一个人,他怎么跟你说话的?说了些什么?„„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段美好的文字。你们试着写一写吧!(学生习作后交流)学生甲:许多人一跨进我们的学校,都会惊讶地说,“这个校园真美丽,真整洁。”的确,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教学大楼,有昂首挺立的松树,还有花坛。花坛呈L形的„„

贾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他写得很努力。可是他这么写有什么缺点? 学生乙:他先写了教学大楼,再写了松树,然后写花坛。我认为前面话可以都不写,开门见山地指出: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

贾老师: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平时说话要简明扼要,写文章更要这样,不要绕弯子,绕了半天才说到正题上去。建议你采纳这位同学的意见。

学生甲: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花坛不高,用白底红花的瓷砖砌成„„

贾老师:砖头一块一块地向上垒叫“砌”。这里该这么说,“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

学生甲:„„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第一个花坛里栽着菊花和一串红。秋天,一串红开了„„

贾老师:如果这么说,似乎更贴切些:“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

学生甲: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火红火红的,胜似春光,真是名副其实的一串红。菊花也争相开放„„

贾老师:应该是“竞相开放。”

学生甲:„„菊花也竞相开放,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形态各异,绚丽夺目。第二个花坛里栽的是蔷薇,有些是粉红的,有些是深红的;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则含苞待放。当你凑过近闻一闻,顿时芬芳扑鼻„„

贾老师:“当你„„”这是假设。不如改成“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

学生甲:„„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第三、第四个花坛里相继种着白玉兰„„

贾老师:将“相继”改成“分别”。

贾老师:为什么第三、第四个花坛就这么一笔带过

学生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贾老师:对。作文还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继续念下去。

学生甲:„„我们校园的花坛,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花草欣欣向荣,群芳斗艳„„

贾老师:冬季的花坛里也能“繁花似锦”吗 建议你这样改,“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

学生甲:„„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花坛只是校园的一角,它却把咱们的校园点缀得异常美丽。

贾老师:“点缀”用在这里十分恰当。结尾很好,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学生乙:我写的是“喷水池”。

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个喷水池„„

贾老师:点出喷水池的位置。

学生乙:喷水池呈梅花形„„

贾老师:写出了喷水池的形状。

学生乙:许多高低不平的假山耸立在里边„„

贾老师:马路可以说“高低不平”,假山也能这么用吗?这四个字中须换一个字就行了。换哪个字?另外,“耸立”用在这里也不妥。

学生乙:高矮不平。

贾老师:不对。

学生甲:高低不一。

贾老师:比原来好一些,但是还不贴切。

学生丙:高低不等。

贾老师:对。一字之差。意思迥异。这样写可以使假山显得高一些。把“许多”删去,“耸立”改成“竖立”。前面要把假山写得高一点,后面要把假山写得低一点。

学生乙:高低不等的假山竖立在里边,假山表面凹凸不平,上面有些小洞„„

贾老师:“小洞”改成“小孔”。

学生乙:上面有些小孔,左看假山是一个样子,右看假山又是一个样子,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贾老师:这句话引自哪首诗? 学生乙:是《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贾老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请你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假山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并且放了几盆美丽的花„„

贾老师:两个句子没有递进关系,因此不必用“并且”;“放了”改成“凸出的地方放着”。

学生乙:假山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凸出的地方放着几盆美丽的花。池中的水清澈透亮,水里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贾老师:把“水里”改成“水底”。

学生乙:„„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大小各异,颜色不一。小金鱼在这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其中有一条特别可爱,在金黄色的小身子后面长着一条大尾巴„„

贾老师:“长着”改成“拖着”。

学生乙:拖着一条大尾巴,在水中甩来甩去,游动起来,一摆一摆,好看极了„„

贾老师:这部分写得有些口罗嗦,建议你改成:“那些金黄色的小金鱼甩着大尾巴在清澈见底的水里游来游去,可爱极了。”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有时候,喷水池里的水会像一股清泉喷出来„„

贾老师:“有时候”指代不清。能不能换个说法,讲得清楚一些!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

贾老师:这样一改,意思清楚多了。“喷水池里的水”会喷出来吗?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喷出水来的?看清楚了吗? 学生丙:是从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来的。

贾老师:对呀,请你改一下。

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从三个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的水形状不一,有的像凉亭,有的似柳枝,有的如瀑布„„

贾老师:三个比喻句,用上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像”“似”“如”,词语有变化,很好。

学生乙:„„同学们都喜欢在喷水池前欣赏美景,交谈玩乐„„

贾老师:“同学们”改成“我们”,这样一改,把“我”也放进去了。前边交代过喷水池呈梅花形,因此,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了,得将“前”改成“边”;“欣赏美景、交谈玩乐”改成“逗留、交谈、玩耍。”

学生乙:„„课间,我们都喜欢在喷水池边逗留、交谈、玩耍。

贾老师:很好,写得有声有色。还有谁要交流? 学生丙:我写的是雪松。

贾老师:请你念吧

学生丙: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棵青翠挺拔的雪松。树干是灰褐色的,树皮斑斑驳驳,好像一位百岁老人额头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

贾老师:把“爬满了”删去,“一位”也删去。

学生丙:好像百岁老人额头上深深的皱纹。雪松的树干笔直,有三层楼那么高,树冠下面大,上面小,顶是尖尖的。近看像一座绿色的宝塔,远看像一把收拢的大伞;再远点看,它像一支绿色的、笔尖朝天的笔。它的树叶是针叶,又短又尖,硬硬的,针叶长得非常茂盛„„

贾老师:把“长得”圈去。

学生丙:针叶非常茂盛。你知道它的针叶有什么用处吗?„„

贾老师:这是设问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使文字严谨,语气连贯。

学生丙:原来针叶是用来储藏水分的。据说,雪松可以活到一百到三百多岁呢„„

老师:把“一百”删去。

学生丙:雪松可以活到三百岁呢 雪松虽然没有擎天树那么高大,也没有梧桐树那么粗壮,可是无论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它总是昂首挺胸,郁郁葱葱。每当微风吹过,它就发出一种亲切的声音„„

贾老师:“亲切”改成“沙沙的”。

学生丙:它就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说:“舒服,舒服。”

早晨,同学们来到校园里时,雪松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双臂„„

贾老师:“伸出”改成“张开”。

学生丙:张开双臂,热情地说:“小朋友欢迎你们来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傍晚,同学们离开校园时,雪松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张臂举手,谆谆嘱咐:”孩子们,做完功课,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学习呢 ”

贾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小朋友的文章真是一篇比一篇好。听了你们念的文章,我很感动,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十分高兴。

小朋友,“校园一角”是属于写景的文章。要写好它,首先要观察景物。因为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必须要审题。“校园”是范围,“一角”是对象。你选哪“一角”要先考虑定当,然后确定观察的角度——即位于什么地方看这“一角”,有时候,你可以移动,有时候,你可以不动,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记叙。当然,文章写好以后,还得反复诵读,认真修改,直到把文章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一讲:要形似,更要神似

时下,我们上商场购物,就怕买到假货。同样,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就怕读到假话。读到假话,就似乎遭人欺骗一般。俗话说的“假、大、空”均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远离人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作文,要吐真言,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写人,更要写真人,记真事。

老师常让我们学记人的记叙文,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的老师,同桌,榜样,我忘不了他等。这一类的作文怎么写? 我说,很简单,要写活他!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熟悉他。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熟悉他的一言一行,熟悉他的兴趣爱好,熟悉他的喜怒哀乐。

写人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写得传神。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人的外形特点;要写得传神,就必须抓住人的性格特点。一句话,要写活他,既要写得形似,更要写得神似。

先说写得像。把人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写好,这是第一步。

我一直记得十六年前读到的顾宇小朋友写的习作《 朱老师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练的笔墨把朱老师的外形特点给勾勒出来了: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文中的朱老师我认识,她的确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眼睛的确很有神,的确“会说话”。顾宇同学把朱老师写得很像。

还有一位小朋友,她叫唐文晔。她写了一篇叫《圆圆》的作文。她是这么描绘主人公圆圆的:

外婆家的隔壁有个小女孩叫文文,才五岁。这孩子有点儿特别,圆圆的胖脸蛋,圆圆的大眼睛,圆圆的小嘴巴,一笑,腮边就露出两个甜甜的小酒窝儿,又深又甜。一张小脸上,除了鼻子微微翘起以外,哪个部位都是没棱没角的。冲着这,大伙儿干脆都叫她“圆圆”。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惯了,至于她的真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你看,这个孩子的形象是不是给画出来了?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要写得像,不算太难;要写得传神,则不是那么容易了。所谓传神,就是笔触要深人到人的灵魂深处,要写出人的精神。只有写出了人的精神,这样的人才不会徒有外表,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达到了传神的地步,写出来的人物才能“面目精神,跃然纸上”。

《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是写彭德怀大元帅担任国防部长时下基层检查工作的小故事。当他发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他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对那位团长说:“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挨了严肃批评的团长很内疚,不肯坐下就餐。彭总发现了也感到自己批评过重,有点自责。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彩,把彭老总快人快语、坚持原则、敢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品质、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 把彭老总写活了。

果戈理是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作家。他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反复推敲,一再修改。不满意的作品,则毫不惋惜,往往付之一炬,不管那是自己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有一次,果戈理请当时的著名诗人茹科夫斯基来评价他的一个新剧。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起来。可是,年迈的诗人有午睡的习惯,他无法抗拒睡魔,静静地打起吨来。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这一切都让果戈理看到了。

“你看,华西里• 安特里维奇,”果戈理向诗人说,“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磕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话音刚落,果戈理就把自己的新作投人了正在燃烧的火炉之中。

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小朋友笔下的《表弟斌斌》: 一天,斌斌趴在桌子边看我写字。

“写错啦,写错啦!”他突然一迭声地叫喊起来,吓了我一大跳。没等我开口,他又操起橡皮擦去我刚写好的“犬”字,并拿起笔,歪歪抖料地写了个“大”字:“怎么样?„大‟字多写了一点吧!” 这么一个细节描写,把他表弟斌斌的淘气、天真、可爱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纸上的表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四周各种各样的人,留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一定能把人物写活的。切切记住:写人,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二讲: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纵然你烹饪技术再高,没有米,也是煮不出饭来的。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尽管你会遣词造句,会谋篇布局,倘若缺乏新鲜的、合适的材料,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

学生学写作文,碰到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写作文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成了学生学写作文的“拦路虎”了。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写起作文来材料信手拈来,大笔一挥而就,而有的人尽管搜索枯肠、冥思苦想,结果仍然无从落笔,白纸一张?

作文的材料究竟在哪里?说来,你也许不信,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说,就在你的身边。因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至于有的学生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那是由于你的眼睛没有留神去看,你的耳朵没有注意去听,你的脑子没有认真去思考。

吃喝拉撒里也有作文的材料。比如,不少同学禁受不住街头烧烤的羊肉串那股怪味的诱惑,偷偷地买上一串吃得津津有味,结果上吐下泻。这样的经历你也许有,如果写进作文,也可能是一篇绝妙的佳作。现摘录一段供大家欣赏:

… … 羊肉串香味扑鼻,让我馋涎欲滴。我吵着要爸爸买,爸爸说:“这羊肉很脏,吃了要闹肚子的。”“不会的,你看,有那么多人在买呢!”爸爸出于无奈,只得买了几串给我。

第二天,我真的病了,上吐下泻,体温高达39℃。妈妈赶紧带我上医院。服药无效,只能挂盐水。突然,我浑身抽搐,四肢颤抖,翻起白眼… … 等我醒来,我已躺在新华医院的抢救室里了。医生说我可能患了病毒性脑炎,得抽骨髓检查。四位医务人员按住我的四肢。只见一位医生手持针头五六寸长的针筒,插进我的腰稚,疼得我发出撕心裂肺般的惨叫。这一幕令我永远也忘不了。经化验,医生诊断我得的是肉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两个星期。我吃尽了天天挂四五瓶盐水的苦头。这次住院花了1777元医药费。出院那天,我望着那张记录着1777元医药费的收据,望着因操劳两个星期而苍老许多的妈妈,望着满是针眼的双手,淌下了后悔的泪。这香喷喷的羊肉串,让我尝到了它真正的滋味。

由于是亲身体验的事儿,所以感受真切,写得也动人。走走看看也能发现作文的好材料。生活就像一个气象万千的万花筒。只要你留意,随处走走看看,也能觅到作文的材料。一群学生放学回家,路过一个邮政信箱,瞥见信箱上注明开箱时间:x时x分。他们满以为这是写给百姓看的,流于形式,不可能准时开启信箱的。看了手表,发现离第三次开启信箱还有五分钟,于是他们等候在一旁想看个究竟,刚过五分钟,邮递员飘然而到,取走邮政信箱内的信件。

至此,这些孩子们有些信服了,转念一想,一次可能纯属偶然。于是他们相约连续数天继续观察,结果天天如此。于是,他们赞叹道,邮递员真准时,工作真认真呀!

你看,一篇好作文就这样产生了。

也许有的学生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早晨,爸爸送我上学校念书,下午,爸爸接我回家,晚上,就呆在家里做功课、看电视,“两点一线”,实在想不出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那么,每天要上好几节课,课的内容与形式又各不一样,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着实不少,你想一想,一定会发现作文的材料的。

一天常识课上,老师把小朋友带到实验室,指着金鱼缸里的金鱼,让小朋友数一数里边有多少条金鱼。起先,大家大惑不懈:这有什么难的!数数,我们念一年级时就学会了。然而,由于金鱼在游动,他们数了一遍又一遍,都没有成功。最后,老师启发他们按颜色来数:红的有几条,黄的有几条,黑的有几条。这一下,既快捷又准确。小作者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在文末,他感慨地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勤思考,连很简单的问题也不例外。

一篇记叙生动、叙述清楚、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作文又诞生了。

吃喝拉撒,游戏玩闹,走走看看,看书听歌,运动远足等都可以发现作文的材料。如果遇事之后,细细想一想,这一件事,这一番话,这一情景,能说明什么,能反映什么,能表现什么,如果有积极意义的,则一定是好的作文材料。大凡来说,动情点里必然有作文的好材料。什么是“动情点”?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我们遇事、遇人,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能引起我们感情起伏的就是“动情点”。

“大喜大悲”,必定有大材料。比如,我们乔迁新居,全家喜气洋洋;受我们爱戴的外公不幸去世,全家悲痛欲绝。这两个便是大材料,如果写成“搬家记”、“忆外公”的作文,作文时,能运用翔实的材料,倾注真挚的情感,可以相信这两篇作文一定不会俗的,别人看了,也一定会受到鼓舞或感染的。

“小喜小悲”也有小材料。比如,一位小朋友跟爸爸下棋时经常输。有一次,他意外赢了一盘,他高兴极了。小明的爸爸丢失了10元钱,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硬说是小明偷的,小明十分委屈。“高兴”了,“委屈”了,其间就有作文的材料。如果运用这两个材料分别写成“我终于赢了”、“我不是小偷”的作文,我相信,文章一定会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

总之,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发现它们,一要留心观察,二要深入思考。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三讲:生活不是作文

“作文的材料来自于生活。”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

“留意周围的事物,从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这些话很正确,很有道理,也是作文成功之经验。能不能把话反过来说,“生活即作文”呢?不能,生活绝对不是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文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一种提炼。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生活中众多的现象进行认真的组织,严格的筛选,然后再运用恰当的文字加以表达,最后才形成作文。一位四年级的同学把自己写的一则日记给我看,这则日记写得实在不短,足足有一千三百余字。开头是这么写的: “这次第八届全运会是本世纪我国最后一次体育盛会,而且在上海举行,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了解一些运动员的精神,就趁周末带我去上海新建的八万人体育场观看比赛。”

接着,小作者不厌其烦地把什么时候出的家门,乘坐的是什么公交车,拐弯抹角绕过了哪些地方,远远看到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宏伟建筑时什么样的感觉,一一描述,细细道来。当写到小作者走进体育场,被这气势恢宏的建筑物所吸引时,文章又把场馆规模之庞大、设施之先进、建造之不易以及在世上影响之不凡等等作了详尽而又具体的介绍,真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小作者又把万米赛跑中出现的壮观的一幕写得生动而又细腻,十分感人。结尾是这么写的:“只要坚持到底,终点就在脚下。我这才明白,今天父母带我来观看比赛的真正目的。”无疑,这位小作者写作的态度是认真的,叙述是清楚的,语句也是通顺的,然而,却不能说是一篇成功的习作。其症结所在,是犯了“生活即作文”的毛病。它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正由于重点不突出,中心也就不明确了。

我递给这孩子一把剪刀,说:“你自己修改吧!““不用笔而用剪刀修改?”孩子望着我,不解地问。“对,你用剪刀把这则日记一剪为二,变成两篇小文章。”他照着我的话去做了,把这一则日记变成两篇短文:

一、《宏伟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二、《终点就在脚下》。此时,他才明白,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砍掉多余的,倒成了好文章。

后来,这孩子把《 终点就在脚下》 寄送到《小学生学习周报》。经评选,这篇小文章居然得了该报举办的“第14次片断练习竞赛”一等奖!他欣喜若狂。一般而言,我们的生活平凡而又普通,吃饭、睡觉、逛街、购物、游公园、做作业、看电视、听广播等,如果把生活中的这一切都搬到作文中去,势必是一笔流水账,成了一个大杂烩,没有中心,说明不了问题。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一番,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定会发现其中必然会有蕴含着有益的启示的东西。舍弃其它的,抓住主要的,删繁就简,突出中心,便成了好题材,把它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四讲:“兰州拉面”与作文

“兰州拉面”与作文,风马牛不相及,怎么把它们扯到一块儿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这两者之间还真有点相似的地方。大凡来说,孩子们都怀有积极向上的愿望,看到别的孩子走上讲台领取奖状,心里直痒痒,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大步走上领奖台领取奖状或者奖品,那该多好;看到别的学生写出的作文让老师念出来或张贴在墙报上,顿生羡慕之心,如果有朝一日,自己的作文也能写得那么生动、形象,那该多美!

有美好的愿望是一码事,能否实现愿望又是一码事。而大多数同学缺乏的正是实现愿望的毅力与途径。

学写作文没有捷径可走,但是学写作文却有规律可循。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驻足观看“兰州拉面”。一位身强力壮的汉子揉好面粉团以后,开始“拉面”了,面团在他手里似乎十分听话,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 … 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

此时,我猛然想起,“兰州拉面”与我们写作文有相似的地方。写作文不也是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的吗?这“数百句话”也就成了一篇作文。

平时,我们练习作文时,首先是要“找准一句话”。所谓“找准一句话”,即“搜集的作文材料”,“确立的文章中心”。

下面列举的是几位小学生就老师命题“难忘的一件事”所确定的“一句话”:

1、闷热的一天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在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2、大年初一早晨,我随爸爸、妈妈上爷爷、奶奶家拜年,当爷爷得知我准备把压岁钱的一部分捐献给希望工程时,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3、一个夜晚突然停电了,我点亮了最心爱的生日蜡烛让同学做完了作业。

4、一天我随爸爸去逛街时,我央求爸爸为我买羊肉串吃,结果上吐下泻,住进了医院,花费了千余元不说,皮肉也受尽了痛苦。

以上的“一句话”,既是作文的题材,又是文章的中心。那么怎样变“一句话”为“几句话”呢?我们就要“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就第1例来说,我们可以把它扩展为下面几句话:

1、夏日的中午,天气十分闷热。

2、我向妈妈要了一元钱准备上街买冷饮。

3、大街上,我见一个小贩正在杀青蛙、卖青蛙。

4、我上前劝阻,但他不听。

5、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下了一只大青蛙。

6、归路上,我把它放回T大自然。

7、回到家,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她不但不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

其实,这几句话就是作文的提纲。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这段话便是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若要把主要内容变成作文,还要经过“扩展一句话”的过程。

如果第1句话:“夏日的中午,天气十分闷热。”

如果我们改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话就多了,描绘也生动了: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风伯伯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到哪儿去了,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拼命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时候装空调?什么时候装空调?‟大黄狗趴在树阴底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地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还是像断了线的珍珠,一个劲地在下流。难怪妈妈直理怨:„我活了那么多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精彩!

再如第6句:“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通过合理的想象,也可以扩展成一段话:

“我捧着青蛙,朝池塘走去。只见大青蛙鼓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放了我吧,我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我心中默默地说:„放心吧,我决不会伤害你的,我一定会把你放回大自然的。,我来到池塘边,蹲下身子,弯着腰,把青蛙轻轻地放入水中。青蛙一遇到水,便划着四肢,欢快地游走了。” 其他几句话,可以同样扩展成几段话,将这几段话有机地连在一起,便成了一篇具体、生动、形象的作文了。

“兰州拉面”,是由一个面团变成数百根面条,我们学写作文亦然:先根据题目选取材料,确立中心,“找准一句话”;然后根据确立的中心,编列提纲,“扩展成几句话”,最后根据提纲,“用事实说话”,“用形象表达,把几句话扩展成一篇作文。你看,“兰州拉面”与我们作文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五讲:“写不出”与“随便写”

“写不出”,是众多小学生在作文课上的坦言。明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明明有着非常生动的作文材料,然而,临到作文的时候,尽管他冥思苦想,却无从下笔,结果,仍然是“写不出”。为此,孩子们着实苦恼不已。

六月一日,是孩子们的节日,一年一度。今年的“六一”节,我们学校的孩子游玩得十分欢愉与尽兴。加之,这天下午,副市长亲临我们学校,看孩子们游戏,与小朋友同舞,他的到来,给节日增添了欢乐,令大家难忘。

次日晚,我出了两道题目让住校学生练习:

1、我在“六一”节

2、周副市长和我们共度“六一”节

佳作也有,但是极少。大多数小朋友全然没有了白天那股神采飞扬的高兴劲儿,反倒似几天没浇过水的小白菜,个个无精打采的。我鼓励大家努力写,这些孩子哭丧着脸说:“老师,我写不出。”又是一个“写不出”。

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作文的题材是那么的多样,小朋友投人的时候又是那么的专注,然而,一旦要他们运用文字加以表达的时候,却又为什么清一色的“写不出”呢?

固然有诸多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练习得太少”。走笔至此,我不由想起十余年前自己请教叶至善先生小时候习作的事儿。

叶至善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大公子。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叶至善先生同寝一个楼面。晚间,我向叶至善先生询问他小时候,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教他作文的。原以为,叶圣陶先生教子必然有方,其教授方法一定既科学又管用。想不到的是,叶至善先生用浓浓的苏州口音淡淡地说:“不教的。”这回答颇令人费解。然而,随着听完他以后的介绍,我才茅塞顿开。

原来,叶圣陶先生从不给孩子讲解写作方法、作文人门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其子女每天必须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则悉听尊便,你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鸟、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圣陶先生端坐在庭园中的藤椅上,让孩子把自己当日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他从不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仅说“我懂了”与“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呢?叶至善先生补充说明,如若父亲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我便得调遣词语,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他听明白。直到父亲说:“喔,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再读下来。”我才松了口气,继续读下去。

听叶至善先生说到这里,我明白:作文第一要做到的是:文通句顺,意思表达要清楚、明白。“通”则“懂”,“不通”则“不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记得,那个晚上叶圣善先生最后是这么说的:“我不晓得这算不算我父亲在教我作文否,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纵观叶至善老先生学习作文的途径是:

1、每天“随便写”一点东西

2、写好以后,多朗读,多修改

粗看,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然而仔细辨来,这实在是学习作文经验之精髓所在。即:多看,多写,多读,多改。而我们小学生见作文就头疼心烦,视作文为洪水猛兽,究其原因,无非是平时少看,少写,不读,不改。

美国作家海明威非常勤奋,有每天早上写几个小时的习惯。他把这种习惯看成是责任,看成一种痛苦的纪律。即使他生命垂危之际,仍不顾医生劝告,写作痴心不改,继续奋笔疾书,直到临终时,还在喊道:“快给我纸和笔。”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每天要写一则寓言。他写好以后总要反复地抄写,不断地推敲。他写的寓言诗《杜鹃和雄鸡》草稿有两百行左右,而发表出来的定稿竟只有二十一行!

那么,每天“随便写”些什么呢?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的,令人高兴的,叫人不满的,天上的,地下的,过去的,今天的… … 什么都可以写,既表达思想,又练习文字。

比如,下暴雨了,你可以用文字把这情景描绘下来:

刹那间,豆大的雨点劈里啪啦从天而降。天地之间像挂着一张硕大无比的珠帘,雨点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啪啪的声响,雨点打在对面房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不多会儿,地面上的雨水汇成了小溪。我们几个小顽童撑起小花伞,赤着脚在溪水中走过来,走过去,我们还把折成的小纸船放进小湾中,让它远航… …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说的“请倒过来试试吧”的事儿:

一个画家去访问阿道夫• 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要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门采尔认真地讲,“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它了。”这个故事应验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你想学会作文吗?那请你准备好纸和笔,每天“随便写”一点,不能偷懒,不能马虎,这样你就不会“写不出”了。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六讲:“百分”的作文不算好作文? 作文课上,我把一位同学写的一篇“百分”的作文念给小朋友听,满以为大家听了一定会啧啧赞叹:“啊,这篇作文写得真棒!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那该多好啊!”

没想到,文章才念到一半,大家都摇起了头,还纷纷举起了小手要求发言。当我念完了这篇作文,得到的却是满堂喝倒彩:“不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篇“百分”的作文是这么写的:

我十分喜欢观看电视,遇上精彩的电视节目,我十分高兴;如果看到剧中的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时,我就会十分同情他,有时还会黯然泪下。一个晚上,我因为看了电视而睡得十分的晚,所以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还是妈妈把我唤醒的呢!我以十分快的速度穿衣、套鞋、洗脸、刷牙,又十分快地吃完了早.点,背着书包出了家门。

我怕迟到,怀着十分焦急的心情向学校奔去。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值勤老师正轻轻地把门关上。我快步上前,十分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老师听了,态度十分和蔼地说:“小朋友,又是你呀,今后可要早睡早起呀!”

听着老师的话,我十分难为情,心想,今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我念完了作文问同学:“老师为什么称它是一篇„百分‟的作文?”小朋友听得倒也十分仔细,所以他们一语中的:“这篇短文里一共用了十个„十分‟,加起来就是„一百分‟,所以老师说它是一篇„百分‟的作文。”

原来,由于小作者词汇贫乏,没有变化,句式呆板,缺乏生气,这篇文章当然不生动了。

在生活中,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完全可以用多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要责怪对方“来得太晚了”,可以这以说:“你现在才来,让我们等得多焦急!”可以这么说:“你不可以来得早一点吗?如果你晚来一步,也许我们早就走了。”也可以这么说:“你做什么事儿都是磨磨蹭蹭的,今天你来得太„早‟了点吧!”

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批评对方不讲信用,来得太迟了。如果你动一下脑筋的话,还能想出一些别的说法来。

又比如,我们要表达“爷爷的身体十分好”这个意思,同样可以变换各种不同的说法:

“爷爷的身体多结实,身子骨多硬朗!”

“爷爷鹤发童颜,脸色红润,如果他自己不介绍,别人哪能知道他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呀!”

“虽说爷爷年过古稀,可是吃得多,睡得香,三十来斤的米袋,三下两下就上了肩,扛到五楼,脸不红,气不喘,连爸爸看了也自叹不如呢!”

三种写法,各具特色,有的简洁,有的明快,有的生动具体、一气呵成。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一篇“百分”的作文吧。如果动一番脑筋,每一个“十分”都可以去掉,去掉之后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如:我十分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可以换成:我上前一步,向老师敬了个队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又如:“听着老师的话,我十分难为情。”可以换成:“听着老师的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头也不敢抬起来了。”

只要肯动脑,你想出的句子也许比它们更生动、更形象。

我把这些道理讲给学生们听,他们掌握了方法之后,纷纷低头沉思,奋笔疾书,把一篇“百分”的作文改成没有一个“十分”的作文来:

我是个电视迷。遇上精彩的电视节目,我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有时还会边看边捧腹大笑,手舞足蹈;当我看到电视剧中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时,会非常同情他,甚至黯然泪下。有一个晚上,我因为看电视而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当然起不来了,还是妈妈把我唤醒的呢!我看了看墙上的钟,啊,不好,快七.点了!于是我一个鲤鱼打挺,翻身下床,见了裤子就套,摸到衣服就穿,洗了脸,刷了牙,三口两口吃完了早点,背着书包匆匆忙忙地出了家门。

我怕迟到,所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学校奔去,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学校门口,只见值勤老师正轻轻地把校门关上。我快步上前,向老师敬了个队礼,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您早!我来晚了。”老师见了,没有批评我,只是和蔼地说:“啊,又是你!小朋友,今后可要早睡早起呀!”

听着老师说的话,我感到脸上有些发烧,脸蛋微微往下沉。我心里默默地说:“今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纵观全文,没有了十个“十分”,文章照样通畅,意思仍然明达。看在眼里,赏心悦目,读在嘴上,琅琅上口。

说来道去,还是一个老道道:作文,要动脑筋!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七讲:从拍报名照谈起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有这么一句话:“须缴x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x张。”

免冠,意即不戴帽子。为何要“免冠”?因为戴着帽子,可能会遮去额头部分的特征。为何要“正面”?因为人的五官均在脸部,正面受影,人的主要特征就清晰无比。那么为什么不要全身而要“半身”呢?因为人体的下半身均大同小异,它无法表现人的主要特征,舍去下半身,留着上半身,人体的特征反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总之,报名照须最集中地表现报名者的外形的主要特征。

由此及彼,由拍摄报名照联想到我们的作文。我忽然感到它们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星半点儿相似的地方;拍报名照须找准人体上最能反映特征的东西,写文章何尝不是也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经验告诉我们:凡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必须泼墨如水,着力渲染;反之,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泼墨”与“惜墨”,则雷同于我们作文的“详写”与“略写”。

平时,我们说:“作文要有具体的内容。”这句话没有说错。因为少了“具体内容”,文章就显得空洞乏味,别人读了不可能获得一个真切的印象。

平时,我们还说:“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写具体。”这句话也没有说错。因为“主要部分”也是文章的“中心部分”。这一部分写具体、写生动了,文章的中心也就突出了。

如果有人说:“文章写得越具体越好。”这句话说得就不够准确,或者说它表达不够清楚、完整,有点以偏概全了。这是为什么?

众所周知,文章要有中心,而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所谓“中心”,即我们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了达到写作的目的,我们必须根据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凡是跟中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必须写具体,写详细。反之,则简略写,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如果我们不分主次,也不问轻重缓急,每个部分、每个细节都无一例外地写得详尽而又具体,周密而又细腻,必然淡化中心,读你作文的人也必然索然寡味,毫无兴致。我们学过的多篇课文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许地山先生所写的《落花生》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意欲通过一家老小对花生用处的议论,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着力描绘一家人议论花生用处的情景: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理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至于“我们姐弟几个”如何开垦荒地、如何播种、如何收获的则仅用了一句话:

我们姐弟几个都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几个月”里发生的事,作者仅用了一句话作了交代;“那晚上”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内容,却占据了整篇文章的四分之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道理很简单:该写具体的地方,必须写得详尽又细致,舍得花笔墨;不该写具体的地方,则要写得简略,不浪费一点儿笔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道理。

写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得略写?我们如何去把握与确定它呢?比较容易的是:从题目人手。

比如写《拜年记》这样的作文,必须把“向谁拜年”、“怎样拜年”等内容描绘具体,至于大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收看电视节目”、“丰盛的家宴”等与“拜年”不沾边的内容可以只字不提。又如,要写《爱养花的爷爷》这样的作文,必须把爷爷如何酷爱养花的事例一一列举出来,爷爷说的话、做的事、心里想的等等都要作明确的交代、细致的刻画。至于爷爷其他的性格特点、有趣的事儿,因与本文中心无关,可以概不介绍。

让我再回到本文的题目上去:我们上照相馆照相,如果讲明要的是报名照,摄影师是绝不会把你的身体、手足等一并照出来的,除非他是一个对照相技术一窍不通的庸才。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八讲:尝个新 图个鲜

记得年幼时候,尽管家境不太好,但是,在九九艳阳之后,母亲总是节衣缩食,买回一点春笋,用它和着肉煮汤给我们吃。还说,春笋刚上市,尝个新,图个鲜。的确,春笋美味无穷,我们姐妹兄弟都抢着吃。如今,我年已六旬,仍然喜欢“尝新图鲜”,春天,买笋吃,秋天,买栗子吃。

由生活中的尝新,联想到作文中的图鲜。

平时,我们就怕看到那些材料落俗、写法陈旧的习作。这种作文,唠唠叨叨尽讲些别人不知讲过多少遍的旧事老话。什么“马路上捡到皮夹子”、“十字路口扶送盲人瞎子”、“公园里帮助迷路小孩子”、“公共车辆上给大爷大娘让位子”等等。看了令人生厌,叫人欲睡。相反,当我们看到那些视角新、材料好、安排巧的文章,常常会产生精神振奋、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我十分希冀孩子们能体验生活,拓展视野,多写一点儿新鲜的东西,给我们的小学生作文注人一份活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氢们的习作就应该积极地去表现这“发展”、去反映这“进步”。

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每天、每个地方都在发生着林林总总的事儿。因为这些事儿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与大家的周围,所以人们对此特别关注,格外熟悉。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写进作文里去,既能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还是让我们看几个例子吧!

廿年之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政府制定了发展多种经济的政策。顿时,市场搞活,经济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记得,当时一位小学生写了一篇《喜事》的作文参加上海市小学生作文比赛。它的主要意思是:

小作者的小舅舅是工厂里的“五好工人”。他技术精,思想好。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辞去了工作,向工商部门申领了营业执照,开了个馄饨店。开业那天,爆竹升空,张灯结彩,真是一件“喜事”。担任评委的专家看了这篇习作,众口一辞,说这篇习作具创见,不落俗套,百里挑一。大家不约而同地投它一票,尽管文章的遣词设譬尚有欠缺之处,但最终它还是被评为最高奖。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当时人们的世俗目光里,似乎“喜结良缘”可算作喜事;评上先进劳模可称得上喜事;晋升工资、乔迁新居当属喜事,除此之外,好像没什么可以成为喜事的了。没想到,小作者把小舅舅“开了个馄饨店”既方便了居民,又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算作喜事一桩。难怪大家称赞它有新意。

“四人帮”粉碎以后,邓小平爷爷力挽狂澜,拨乱反正,社会风气日臻好转。这,又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特点。一个叫翁钦露的小朋友的习作《车厢里的笑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它叙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

“我”的电子娃娃真有意思,只要一拔掉它嘴上的奶头,娃娃会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一次,“我”抱着它乘公共汽车,由于人多车挤,奶头被挤掉了,电子娃娃发出了逼真的哭声。“哭声”惊四座。售票员恳求大家让座;坐着的乘客纷纷起立;个别乘客竟然责怪起“我”这个妈妈,闹出了一场有趣的误会。文章反映了“礼貌待人,互相帮助”已成为社会的时尚。这正是当时人们所期盼的,也是当时社会的热点,它一旦被小作者抓住了,所以大家喜欢这篇习作也不足为奇了。

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导致许多职工的下岗、待业。它涉及面极广,影响极大,已成为社会的热点。如果我们对它作一番了解,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去反映,去表现,其效果也一定不会错的。我看到过一篇反映这方面情况的作文。它写得很生动,也很感人。说的是,母亲下岗了,她不想“窝”在家里,准备去当“钟点工”。母亲的决定遭到全家人的反对。然而,母亲力排众议,不改初衷,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母亲的成功,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母亲的话语振聋发馈:“咱自食其力,靠劳动挣钱,光荣!”

今年的暑假,在法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倾倒亿万球迷观众,大家如痴如醉,言必及球,其间又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年盛夏,我国长江中下游、黑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洪水泛滥灾害,田地被淹,房屋遭毁。此时,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构筑水下长城,其情其境着实令人感动不已。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如果我们关心一下的话,一定会发现许多值得写进作文里去的材料。比如,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经济并不宽俗,他们合计着如何贩灾捐款,最后,决定把各人省下的一天费用用来贩灾:“我”改乘车为步行,省下1元钱;父亲一天不抽烟,省下一盒烟款5.6元;母亲省下了一天的菜金20元,晚上招待大家吃光面。当“我”把26.6元送到里委时,“我”总感到它沉甸甸的。这篇习作口子很小,立意却颇深,可以算上是一篇佳作。

作文,要反映生活,更要表现社会的热点。“尝个新,图个鲜”,往往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贾志敏老师作文指导十九讲之第十九讲:话说“衬托”

孩提时代,读到过一则故事。因为它颇有趣,故其内容至今仍记忆犹新。原文则背不出来了,只能叙述个大概的意思。

故事讲的是偷儿的事。一个偷儿窃物本领极高。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串豪门,闯富宅,如人无人之境。故被称作“神偷”。此“神偷”的本领大到竟能从呼吸声中判断出床上主人是真睡着还是假睡着。他凭着这本领走南闯北,屡屡得手。

有一次,他得知一老翁携巨款人住一客栈,便乘隙潜人栈房寻找下手机会。在窗外,当他探得老翁呼吸均匀,酣声大起,断定住客早已进人梦乡,便大胆人室闯窃。他悄无声息地打点好窃得的金银财宝准备离开时,却冷不丁地被人擒住,动弹不得。回头看去,刚才还酣睡的老翁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他背后了。原来,此老翁是一个亦干这一行当的高手,他竟然能让“神偷”失算。“神偷”栽倒在老翁手下,说明老翁更是技高一筹。

此故事有无实际意义,暂且不论。我们要研究的倒是它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神偷”的本领,其用意全在衬托那个老翁。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衬托,是利用与某事物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陪衬某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具有突出表现主要思想和着力描述主要事物的作用。主要事物叫做本体,衬托的事物叫做他体。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是正衬,即利用事物的类似关系,采用和主要事物同类或近似的事物来作为正面陪衬,如用人物甲来陪衬人物乙,使人物乙显得更高大或者更渺小;如用美好的景物陪衬欢乐,用凄凉的景物陪衬悲哀,使欢者更欢、悲者更悲。也可以是反衬,即利用事物的相对关系,采用和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作反面陪衬。比如鲁迅在《祝福》中,用除夕的欢乐景象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一位小学生的习作《生日蜡烛》。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十岁生日前夕,收到了许多礼物。有会唱歌的生日贺卡,有漂亮的连衣裙,有双层的奶油蛋糕,还有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些礼物我都喜爱,不过,我更珍爱的是父亲送我的那一对生日蜡烛。

记得,父亲送我生日蜡烛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蜡烛最可贵的一点是,它照亮了别人,却耗尽了自己。我希望你能像蜡烛那样,多给别人一点帮助。”

我把这一对蜡烛珍藏在书柜里,我更把父亲说的那一句话记在心底里。

小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烘托出生日蜡烛的珍贵。她先说喜爱“生日贺卡”、“连衣裙”、“奶油蛋糕”、“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然后将这些东西和父亲赠送的“生日蜡烛”相比,则“更珍爱父亲送我的那一对生日蜡烛”。

小作者接着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我刚做完作业,灯灭了,我暗暗庆幸自己没有受到影响时,却想到了邻居小明。原来,小明是一个慢性子,做什么事都是磨磨蹭蹭的,恐怕他正在为灯灭了做不成作业而发愁呢!于是,我摸着黑去小明家看个究竟。果不其然,小明在呜呜地哭着。此时,我想到了生日蜡烛,为了帮助同学克服困难,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我毅然返身回家,从书柜中取出心爱的蜡烛。

蜡烛点燃了,火苗在跳动,小明在烛光下终于完成了作业。蜡烛燃尽了,桌子上只剩下一摊蜡烛头,此时,电接通了,灯也亮,我和小明紧握着手… …

小作者把蜡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相比,友谊又胜过心爱的蜡烛。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洁的,是高尚的,是高于一切的。

纵观这一篇习作提供的材料,我们不妨用下面两幅画来加以说明:

生日蜡烛与其他礼物相比,蜡烛超过其他礼物;用友谊与生日蜡烛相比,友谊又超过生日蜡烛。其他礼物衬托了生日蜡烛,生日蜡烛又衬托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小作者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方法,成功地告诉人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在作文练习中,你不妨用这种方法试试。

名师经典学科作文课例:综实作文《找手机》(贾志敏)

《习作指导<找手机>》课堂实录(贾志敏)

第一教时: 师: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就是把平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就像玩一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但是,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往往碰到许多困难,比较多的有两种:第一个是语句罗嗦,表达不清楚。第二个是写得不具体、不形象,因此,文章显得不生动。

怎样来克服这两种毛病呢?很简单,我们只要学会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长的变成短的”(板书:长的变成短的),就是概括(板书:概括)。第二种,是“把短的变成长的”(板书:短的变成长的),就是展开,你就能写具体了(板书:具体)。在阅读课上我们学得比较多的,练得比较多的是“把长的变成短的”,也就是学习一段话,老师让你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学了一篇文章,老师让你提炼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那就是要“把长的变成短的”。在作文课上比较多的,是要“把短的变成长的”,把一句话展开,写具体。

下面,老师读几段话,认真地听,仔细地想每段话讲的是什么,然后请你把长的变成短的。

请听第一段:

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做什么事都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妈妈叫他上街买油,他话没听清楚,提着酱油瓶出去了;数学课上,他不是把“+”看成了“×”,就是把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因此,小明从来没有得过满分;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默写“老大娘”,他粗枝大叶把“娘”写成“狼”,变成“老大狼”。(生笑)难怪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小马虎。(稍作停顿)听明白了吧,很长的一段话,你把它变短,变成一句话。谁来说?

生:写了小明很粗心。

师:好的,请坐。谁再来说?

生:小明是……

师:(纠正道)这段话讲的是什么?

生: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师:(评价)两个同学的发言,你呢(指第一个同学),声音讲得很轻,说话断断续续;她呢(指第二个同学),声音很响,说话很连贯。她比你(对第一个同学)说得好,你要向他学习。

师:请听第二段:

河马的嘴比一般的动物都大,它张开大嘴的时候,一个人跳进去恐怕还填不满哩。有人亲眼看到它一口把一条小船给咬成两截。当它咬嚼起5、6厘米粗的芦苇杆子,就好比人们吃韭菜那么容易。

这段话把它变短,用一句话来概括。(指着刚才那位女生)像这个小朋友这么说,要大声、响亮、语气连贯。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呀?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河马的嘴很大。师:讲得没错。

生:这段话主要讲河马的嘴很大。

师:这两个同学都讲对了,但说什么也没有她讲得好。她说得很连贯。谁再来说?

生:河马……

师:(纠正)这段话讲什么?

生:这段话讲的是河马的嘴是动物中最大的一个。

师:你话讲得复杂,但是声音还响亮。

生:这段话讲河马的嘴很大,吃起东西来很轻松。

师:吃起东西来很轻松跟“大”没有关系。

生:不是,那就是河马的嘴很大。

师:哎,对呀!(示意该生坐下)好,你们几个同学都说对了,但没有一个同学说得“很好”,话要说得连贯、流畅。这段话讲什么呀?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河马的嘴很大。

师:好的。这段话主要讲的是河马的嘴很大,比一般的(突然发现一生还举着手)哦,你还要说。(走到该生面前,生犹豫)没关系的。

生:我现在觉得这段话主要讲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大。

师:他听得很仔细,我刚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河马的嘴比一般的动物都大。他听清楚了,而且听得很仔细。

请听第三段:

我是一个集邮迷,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邮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便把它剪下来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邮册里。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风风火火赶到邮局排队等候开门。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古隆冬的洞里面放着好多好多我喜爱的邮票,这下我乐不可支,就伸手去掏。掏啊掏,邮票没有掏着,却挨了爸爸重重的一个巴掌。我捂着脸,歪着脖子,呆呆地望着爸爸,心想: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呢?只见爸爸怒气冲冲用手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掏、掏、掏(众笑),掏什么来着?”

这段话这么长,把它变短,讲什么呀?请你说(走向一生)。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个集邮迷。

师:讲得对,但是没讲好。这段话讲的什么呀?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个集邮迷,珍藏了许多邮票。

师:好,也对的,但是没有讲好。话要说好。你说说看。

生:这段话主要讲的……

师:我告诉你,要像她这么说。(示范)这段话主要讲了——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您是一个集邮迷。

师:什么?“您”是一个集邮迷,这里面“我”是一个集邮迷。谁再来说?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

师:(仍不满意)也对的,但没讲好。

生:这段话——

师:(指着被表扬的那位)你来讲。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

师:对,就是这么说。这段话主要讲了——再来一次。

生:(清晰而流畅地)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个集邮迷。

师:(满意地)对了,要这么讲,知道吗?很清晰,很流畅。谁再来说,要像她一样。好,这小朋友充满自信。

生:(清晰地)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

师:对,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把长的变成短的”了。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短的变成长的”。比方说,这么一句话(板书: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这一句话谁会读?

生:(大声)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嗯,不错!“不错”的意思就是马马虎虎。谁再来念好它?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这位同学读得比较连贯。谁再来读好它?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嗯,不错!但是没有一个小朋友能读得很好。我读一遍给大家听听。(声情并茂地)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会了吧?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对啦!就是这么读,就是要像她这么读。会吗?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对了,就是这么读,读出感觉来了,谁再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师在一旁作手式,给她鼓劲)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对了,(欣慰地)就这么读!好,请这个小朋友再来读一遍。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嗯,你很认真,很努力的。(对另一生)你行吗?

生:(抑扬顿挫地)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十分赞许)我发现你特别聪明,你这一次读跟第一次的读完全不一样,第一次发言有气无力。注意,字变成词就有意思,词变成句子就有感情了。所以,你现在读得真好,我们请他再为我们示范一下好吗?好,我们鼓掌(生鼓掌)。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些——一些糊涂事。

师:不要紧张,再来一次好吗?慢慢地读好了,失败是很正常的,读得不好也是可以原谅的。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一些糊涂事。

师:读得真好!我发现到目前为止,这个小朋友是读得最好的。这个小朋友是全班最聪明,学得最好的。

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呢?年岁大了,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他干了哪些糊涂事啊?(对一生)你们看哪,那个聪明的孩子又举手了,他常常为我们做出榜样。(举手越来越多)对了,讲得不好没关系,老师最喜欢“讲得不好”的孩子。(众笑)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妈妈让他去买 油,他却买成了盐。

师:好的,爷爷真糊涂。还有吗?说得更好一点。

生:爷爷年岁大了,(师扶了扶他的肩膀)

师:你站直,你现在还不是爷爷啊。(生大笑)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嗯,有一次,他想填一张……填一张明信片,结果填他几岁的那里,他填成了姓名。

师:哦,他看错了,这不是糊涂,眼睛花了应该体谅。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有一次他烧菜把油当成了水。

师:把油当成了水?那不对了,我发现是你有点糊涂了。(众笑)

生:本来我想说把油换错了,换成水了。

师:把盐当作糖不是蛮好吗?颜色差不多,形状也一样,换一下好吗?你很聪明,一定能说好的。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他烧菜,把盐当成了糖。

师:结果——

生:结果大家……,结果大家吃的菜变成……

师:结果大家都不爱——

生:不爱吃爷爷烧的菜。

师:好,这是个例子,很好。把盐当作糖啦!

生:爷爷年岁大了,师:你这样说好不好?不要这样“年岁大——了”(师模仿该生将“大”字拖长)要这样,(示范)爷爷年岁大了,连着一块儿说。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有一次,他出门,把自己的鞋子配错了,大家看了都笑起来。

师:嗯!好的。把鞋子配错了。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就像昨天,他把奶奶的手指当成烟杆,直往嘴里塞。(众笑)

师:这——把奶奶的手指当作烟杆往嘴里塞,那不是糊涂,那是痴呆了啊!(众笑)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有一次,他在烧红烧鱼时把醋当成了酱油,害得大家吃了一顿酸鱼。

师:嗯,好的。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爷爷要淘米,结果把米看成了面粉,把面粉看成了米,结果,往水,那个,往锅里……

师:没关系,慢慢讲。

生:把那个水倒进锅里去,然后那个他淘了两下,把水全倒光,结果他一看,他才非常惊奇,咦,那个米怎么没了?

师:(语重心长地)你发现了吗?你想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说明我们要好好学习语文。知道吗?你真的要好好学,你的意思表达得不清楚啊!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他把电扇的,那种,就是那个叶子——

师:又讲不出来啦?

生:嗯。

师:唉呀,看来语文的确得好好学。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上次,他想出去,结果把家里门的钥匙拿成了报纸(信箱)的钥匙。

师:不是叫报纸的钥匙,是“信箱钥匙”。你看,学语文多重要啊!词不达意。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回,他填一个单子,年龄栏里他少填了一个零,结果他成了7岁。

师:啊,好的,爷爷7岁了(众笑),闹了笑话。刚才一次交流,有的小朋友说得很好,找的例子很恰当;有的小朋友找的例子就过分啦;有的小朋友明明知道自己要想说的,但是却词不达意,就说明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非常重要。

现在,我把这句话改成分号(板书),再加一个分号,(板书)再来一个句号。(板书)这是聪明人的游戏了(摇摇手),一般的同学就没办法参加了。(转身指着黑板)你能不能说这么一句话,把它再想得多一点,用三个例子说明他糊涂。刚才大家用过的也可以再用。话要简明,要扼要。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这不——

师:“这不”用得非常好,“这不”意思就是“不是吗”的意思,那为什么要加“这不”呢?就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生:这不,人家要他买醋他却买成了酱油;人家要他往菜里放盐他却放成了糖;……

师:不是放成了糖,是“放的是糖”。

生:(继续)……放的是糖,还经常把鞋子穿错让人家哈哈笑。

师:好,讲得很好。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手 机)这是什么?

生:(齐声)手机!

师:手机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手机是现在最便捷的通讯工具,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发生了许多和手机有关的新鲜事。关于手机的新鲜事,你有吗?

生:手机要拨电话号码才能通讯,有些人常常会打错电话号码。结果本来是找他认识的人打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家里。

师:啊,这不是手机的毛病,那么座机上面也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不算新鲜事。谁还能说?

生:有的时候那个造手机的厂家把那1234位置搞混了。

师:怎么造手机的厂家会把1234搞混了呢?

生:就是上次电视上那个什么“算摸移动”,什么通讯,就是在两个国家使用的。

师:哦,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啊,说了一件连老师都不知道的事。(众笑)还有吗?

生:上次我在少年宫画画的时候,我的包里装着我妈妈的手机,然后我上课上到一半,那个手机突然,那个手机突然叮铃叮铃响起来了,然后我把那个挂掉,然后过一会儿它又叮叮铃铃响起来了。

师:影响了你们上课,是吧?好,她把妈妈的手机带到课堂里,结果妈妈的手机响了,影响了大家上课。这也是个新闻,也是一件新鲜事。还有吗?

生:有一次,我妈妈带着手机走进公共场所,因为公共场所里要安静,所以她把手机变成了那种发动的,然后她就放在桌子上。

师:不是“发动”的,是“震动”的。

生:震动的。然后她就把手机放在桌子上,突然那个手机震荡了,然后移移移……

师:震动了。

生:震动了。然后移移移,掉到地上了,后来妈妈发现,就放到桌子上,后来又震动了,又掉到地上去了。

师:后来又震动了,又掉到地上去了,又捡起来,是吧?(众笑)

生:嗯!

师:好的,你不觉得罗嗦吗?(众笑)

生:(该生承认)罗嗦。

生:就是我妈妈那个手机把它调成震动的,然后就把它竖直立放在桌子上,然后,电话响起来了,那个手机就在桌子上跳舞。

师:哎,在跳舞了,啊!好的(回到讲台前),那么大家思路没打开,这手机的故事很多,它的作用很大。

生:我妈妈有一台手机没交费,然后,她把那台手机给我了,有一次我在少年宫上课,奶奶给我打电话,打不进来,原来是那个电信公司把那个手机给停掉了,因为不交费。

师:哦,不交费,以后要催促你妈妈按时交费。

生:上次,我发了个短信给我姐姐说“你还好吗,要多注意身体。”后来我姐姐说我发过来的是“你外号多注意身体。” 师:你发的是什么?

生:你还好吗?注意身体。

师:结果她看到的是什么?

生:你外号多注意身体。

师:那估计是你的拼音没掌握好。

生:很早的时候,我爸爸买了个大哥大,用2万多块钱……

师:那要跟你说一下,“大哥大”当时不得了,改革开放初期,有大哥大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啊。

生:两个月过去了,大哥大下岗了。(众笑)

师:哦,下岗了,说明我们更新换代实在太快,所以我告诉你,大哥大已成历史了,当初大哥大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手里面拿着个大哥大往桌子上一放,大家就对他刮目相看,呦,哪来的大老板啊?

好了,关于手机的故事很多,有一个小朋友,关于手机写了个故事,很有趣。下面我把他写的这段话念给大家听,大家拿出笔,拿出纸,把它记录下来。它这段话一共有这么几句话,我把它打乱了。

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这下他可急坏了。()

原来,爷爷吃完早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同手机一块儿放进去啦。()

我问了爷爷,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爷爷告诉我“开着“,于是,我心里就有谱了。()

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

听写完了,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请这孩子站起来。你们在听写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的书写姿势特别好,这个小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她坐得正,笔拿得直。下面就请你任选一句话读给我听,随便你读哪一句啊!你读第几句?

生:我读第一句。

师:(示范)我读第一句。

生:我读第一句。

师:你刚才进步了,再快一点,我读第一句。

生:我读第一句。

师:再快一点,我读第一句。

生:我读第一句。

师:就要读得这么快!

生: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师:你这个“还是”念得很好,但是读得不连贯。再来!

生:我读第二句。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这下他可急坏了。

师:她读得有味儿。你读。

生:我读最后一句。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

师:就这么读。你读。

生:我读第五句。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师:你读得很认真,但是没读好啊!要读好不容易呀!说实在的,除了她读得让我比较满意,其它还没有一个人让我满意的。你读吧!

生: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这一下他可急坏了。

师:读得不错。你来。

生:我问了——我问了爷爷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的,爷爷告诉我开着的,于是,我心里就有谱了。

师:嗯!你属于读得好的,但不属于很好的。你读。

生:原来,爷爷吃完早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同手机一同放进去啦。

师:嗯,读得蛮好。你读。

生: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找……找到……结果找到一无所获。

师:结果找到一无所获了,是吧?(众笑)

生:于是,奶奶、爸爸……

师:我告诉你呀,你人长得漂亮,音色也很好,你必须要好好读书,知道吗?你现在读得很好。

生: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师:“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还要读得连贯点啊。你读。

生: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师:好的。这一段话共六句,顺序是乱的,你自己找一找看,哪句是第一句,哪句是第二句?在每个括号里加上一个数字。(生找顺序)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把六个数字填在上面,你来。

师:这两个小朋友不约而同都是“2、1、6、3、5、4”,对吗?

生:对!

师:对的。现在,你们根据这个顺序轻松地读一遍。(生读)现在我们请这两个小朋友把这一段话读一遍。你读。

生: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这下他可急坏了。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我问了爷爷手机是开的还是关的,爷爷告诉我开着。于是,我心里就有谱了。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原来,爷爷吃完早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手机一同放进去啦。

师:读得不错,到现在为止这个小朋友是读得最好的一个。你要好好赶上她。

生:爷爷刚要出门……

师:一天早上——

生:一天早上,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

师:对啦,读得非常好。

生:他可急——这下他可急坏了。

师:对呀!

生:于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

师:读得真好。

生: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师:嗯,有点过头。

生:我问了爷爷手机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爷爷告诉我开着,于是,我心里就有了土(众笑)。

师:有什么?

生:(不确定地)有了土。

师:有了土啊?(众笑)有了谱。“谱”是什么意思呢,“谱”就是主意、办法,“有谱”就是有底了,有办法了。

生:于是,我的心里就有谱了。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地找。

师: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找。

生: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找。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原来,爷爷吃完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的时候连手机也一同放进去啦。

师:这两个小朋友念得都不错。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女同学比那个男同学要读得好,读得连贯,清晰。这个男同学呢,很认真,力求把它读好,结果呢,却弄巧成拙,还把“谱”变成了“土”,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啊。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

第二教时: 师:后来呢?孩子把这段话写成稿件寄到《贾老师教语文》杂志社。编辑看了,感到这篇稿子题材非常好,可是没写好,就写了一封信给这个小朋友。结果这个小朋友没等到文章发表,却等到了编辑部给他的一封信。

这封信我已把它印给了各位小朋友,大家拿起来看,老师把它念一下。

《贾老师教语文》编辑部给小明同学的一封信:

王小明同学,你寄来的《我帮爷爷找手机》的习作已经收到了,谢谢你对我们杂志的关心。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看了你的稿子很高兴,都说写得不错。爷爷糊涂得竟然把手机放到冰箱里了,非常有趣。如果小读者看了你的习作以后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的。但是,这篇习作内容过于简单,有些情节没有展开,显得有些单薄,别人读了以后不可能得到一个真切的印象,因此,这篇稿子暂不能刊用。建议你按照下述要求作些补充和修改再寄给我们。如果符合要求,我们一定会把你的习作刊登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第一,你说爷爷真糊涂,是怎么糊涂的?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比方说,拿着眼镜找眼镜等等。

第二,手机找不着了,很是着急,那么爷爷怎么急的呢?额头上冒汗了吗?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他嘴上说了些什么话?

第三,大家一块儿帮他找,结果一无所获,这个“大家”指哪些人?大家是怎么分头去找的?

第四,我问爷爷这个手机是开着关着的时候,他说开着,我是怎么知道的?爷爷高兴的时候表情、动作又是怎样?

第五,原来爷爷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大家听了这些话后又是怎么评论爷爷的?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一一回答了,那么,文章就有具体内容了。有了具体内容,文章就形象了,也就生动了。

总之,写文章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作文是写出来的,但是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一百遍也不算多,这是一个大作家说过的话。所以,希望你仔细考虑,认真修改,把改好的稿子再寄还给我们。

这篇稿子就是刚才两位同学读的那段话,过于简单啦。如果我们把它展开、拉长,把短的变成长的,把它写具体一点,就是一篇好文章。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写具体呢?也不是,主要是和中心有关系的地方要写得具体一点,具体了就形象了,形象了才生动。

我们现在分七个组,每组负责扩写一句话。

第一句,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些糊涂事。这句话我们请这四位小朋友负责好吗?这四个小朋友把第一句话后面举两、三个例子,把它写具体,好吗?

“一天早上,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他十分着急。”这句话我们请这六个小朋友来把它展开,好吧?他怎么发现的?他怎么急的?请你们来写。

“大家分头去帮他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这一句请这六个小朋友来写。

“我问爷爷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爷爷告诉我手机是开着,这时候我心里有谱了。”这句话请这六位小朋友来展开。

接下去“我连忙拨通了手机号,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结果在冰箱里找到了手机。”这句话请这一组来完成。

最后一段,这是怎么回事呀?哦,原来……你要问爷爷啦,怎么会把手机放到冰箱里去呢?请最后一组写这一段话。

总共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好好地写,认真地思考,尽量把它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

(学生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

(八分钟后)师:小朋友,时间到了,都写了好吗?这孩子最好,令行禁止!老师说不写了我们就放下笔,而且你看这个小孩坐得最好。

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们已经写完了,我们拿出来一起交流,一起再来改,我跟你们一起改。文章写得不好很正常,重要的是认真地去修改。

第一句话,这段话谁来?你上来读。第二,你读。第三,请你。第四,谁来?第五,你来。第六,你来。第七,最后一段,很简短的,你来好吗?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什么意思呢?文章如果写得不够好的话,读得好可以弥补文章里边的不足,要读好。

生:爷爷年岁大了。

师:可以,你读得已经可以了,再响一点就更好。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一些糊涂事,有时候分明手里拿着眼镜还一个劲地问:“我的眼镜呢?我的眼镜呢?”

师:你看,写得多好啊。分明手里拿着自己的眼镜,还到处问:“我的眼镜呢?我的眼镜呢?”说明他糊涂得可以,举了一个例子。再读下去。

生:还有一次,师:还有一次,前面用了“有一次”,第二次前面必须加个“还”,还有一次。

生:还有一次,在一天晚上他多喝了点酒,师:还有一次,在一天晚上,“在”不要啦。

生:还有一次,一天晚上,他多喝了点酒,回家时候敲错了,不是,回家时候摸错了门,掏着钥匙开人家的门去了,气得那家人错把他当作是小偷,说什么要把他送到派……

师:说他是“小偷”就不对了。爷爷年纪大了,用“小偷”不合适,可以说他是“老贼”(众笑)。

生:气得那家人错把他当作老贼,说什么要把他送到派出所里去,吓得他直喊冤枉。你看,爷爷糊涂吧。

师:两个例子一举,最后一句话收口:你看爷爷糊涂吧。用事实说话,很好。第二句。

生:爷爷刚出门,师:一天早上,生:一天早上,爷爷刚出门,想给他的好友打电话,他摸了摸口袋:“咦,我的手机到哪去了?——”

师:好,这小孩写的语句非常流畅,一句挨着一句说。重头来。

生:一天早上,师:怎么样啊?

生:爷爷刚出门,师:刚出门,怎么样啊?

生:想给他的好友打电话,师:那么打电话发生什么事啊?

生:他摸了摸口袋,师:摸了摸口袋又有什么情况啊?

生:咦,我的手机到哪儿去啦?

师:你看,这就叫通顺,这叫连贯。所以你写不出话,你自己问自己呀,怎么样啊?为什么啊?话就出来了,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让大家好好欣赏。

生:一天早上,爷爷刚出门,想给他的好友打个电话,他摸了摸口袋,咦?我的手机到哪儿去啦?爷爷找遍了全身也没有找到,他急得直冒冷汗。

师:等会儿,等会儿,找遍什么?

生:全身。

师:全身不对。是全身的口袋,是吧?“全身”那是检查啦,不好用“全身”,改成“找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生:爷爷找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也没有找到,他急得直冒冷汗,心想我是不是把手机忘在家里了?是不是我的手机丢了?

师:不是“是不是”,是“是”手机放在家里啦?后面是“还是”。你前边用“是”,那么后边必须用“还是”,不是“是不是”。

生:爷爷心想,是把手机忘在家里啦,还是我的手机丢了?可是急也没用呀,(老师肯定地点了点头)爷爷只能抱着一丝希望回家找一找了。

师:好啊!你写得真好!(指向第三个同学)

生:这一下,奶奶、爸爸、妈妈可忙坏了,妈妈还在爷爷的房间里寻找,抽屉里,床单下,桌子上,都翻遍了,可是爷爷的手机还是没有出现。

师:不是没有出现,它不会出现的,还是没有什么——

生:(齐声)找到。

师:这是妈妈找的。那么奶奶、“我”怎么找的?“我”到什么地方去找?

生:“我”没讲……

师:你就写了一个奶奶呀?

生:我就写了奶奶、爸爸还有妈妈。

师:那么,奶奶怎么找的?爸爸怎么找的?要分开找呀,是吧?再说下去几句。

生:爸爸可找了好一会儿,沙发上,桌子下,凳子上,他的脸上一颗豆大的汗珠滚下来,接着第二颗,第三颗……

师:哦,这个不要,这个写它干什么,结果还是没有找到。

生:结果还是没有找到。(生想怎么往下说)

师:大家来到了客厅里,都说——

生:还有奶奶。

师:奶奶就不要写了。大家来到客厅里,生:大家来到客厅里,师:都说,生:都说——

师:(轻声提示)没找到。

生:没找到。没了。

师:好的。你写得没有第二个小朋友好,要努力呀。(请第四个学生)接下去。

生:看着爷爷头上直冒汗——

师:等一等,这句话又错了。谁听得出问题?

生:看着爷爷头上直冒汗。

师:好的,谁来说,错在哪里?(几生举手,指一生)你说。

生:头上是不会冒汗的。

师:(又指一生)你说呢?

生:头是不会冒汗的,额头上才会。

师:哎,对了。(师握生的手)我们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也是这么想的。(指着自己的头)头上怎么会冒汗,(几生笑)额头上才冒汗哪。虽说额头是头的一部分,但具体位置要准确。(指着额头)额头冒汗。

生:看着爷爷额头上直冒汗。

师:直冒“汗水”,——读起来顺些。

生:看着爷爷额头上直冒汗水,急急忙忙地找,真觉得不是滋味。突然,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念头,师:好!什么念头?

生:只要打爷爷的手机号码不就行了吗?

师:对呀!

生:我急急忙忙跑——

师:这里加上“想到这儿”,句子就顺了。

生:想到这儿,我急急忙忙跑上去,问爷爷的手机是开的还是关的,爷爷回答是开的。于是,我就把我的想——

师:这里面要这样:爷爷不耐烦地说:“开着,开着,这个时候还问这个干什么呀!”是吧?你这么一说,爷爷的性格特点就写出来了。

生:爷爷不耐烦地回答说:“开的,开的。”

师:“不耐烦地回答说”,“回答”就是“说”,“说”就是“回答”,用了“回答”就不用“说”了,用了“说”就不用“回答”。(生笑)

生:爷爷不耐烦地回答:“开的,开的。”

师:对,两个“开的”,就是表示不耐烦。

生:问这个干啥?

师:对,说得好。(翘起拇指)

生:于是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哈,我的手机有救啦!”爷爷高兴地叫道。他急急忙忙拨着手机号码。随着清脆的铃声,我急急忙忙寻找着。“找到了,找到了。”

师:唉,你怎么把人家的饭都吃了呢,后边的话是人家说的。你这段短短的话,里边一连用了三个“急急忙忙”。说明什么呢?词汇贫乏!要多看书,啊?(指向第五位同学)不管她的,你写你的。

生:我一听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师:不是“一听”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这句话不通。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或者:“我一听爷爷说手机是开着的,”这里可以用“一听”。

生:当我一听爷爷……

师:当我知道……

生: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马上向妈妈借过她的电话……

师:把“电话”改成“手机”。

生: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马上向妈妈借过她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电话,大家都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一边把手机放在耳朵旁听,一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仔细地找过去——

师:好的。

生:从卧室找到厕所……

师:这厕所不要好吗?臭得不得了(生笑),不要玷污了我们的文章。从卧室找到客厅,好吗?

生:从卧室找到客厅。

师:从客厅找到厨房。

生:从客厅找到厨房,最后我听到了一阵很微妙的铃声。

师:好。(指向第六位学生)这是你的了,是吧?

生: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师:我发现啊,前面几个同学朗读的时候都是很急,就怕来不及读下去。你呢,读得很沉稳,就要像你这么读。听你的读是放心的,听他们读,总是不放心,好好读。

生: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我把手机还给爷爷,爷爷高兴得手舞足蹈。

师:唉,等等,等等。“手舞足蹈”这个词是很形象,很不错,但是,你想用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上好吗?那不是糊涂了,是神经有点错乱(众笑),谁给他换一个词?

生:高兴得叫了起来。

师:可以的。好,高兴得叫了起来。那么,她是四个字也还她四个字。

生:高兴得笑逐颜开。

师:笑逐颜开,可以的。

生:兴高采烈

师:啊呀,他也过分一点啦。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师:(点头)这可以。

生:破涕为笑。(众笑)

师:还没哭怎么叫破涕为笑呢?(众笑)

生:眉开眼笑。

师:这可以。我感到还是你这个比较好,高兴得眉开眼笑,那么“眉开眼 笑”就是“高兴”,这个“高兴”就不好用了。算了,我们就马马虎虎吧,凑合一下,高兴得眉开眼笑。

生:爷爷高兴得眉开眼笑,所以一个劲地说:“终于找到了,谢谢。”我心里还有疑问,便问爷爷:“爷爷,你怎么会把手机放在冰箱里呢?”

师:嗯,引出下文来了。(指另一生)

生:我那个,偏离题意了。

师:不要紧的,来,你说说看。

生:不是的。(把自己写的拿给师看)

师:啊,你写错了是吧?那么最后一段她写错啦。(走向后排)谁来帮她忙?(对最后一组学生)行吗?最后怎么回事?(另一组学生举手)哦,你有办法。好,来,“破涕为笑”来了。(众笑)

生:原来,爷爷匆匆忙忙吃完早饭时把——把——

师:等一等,“吃早饭”不是“匆匆忙忙”。“匆匆忙忙”是把饭菜放到冰箱里的时候,不是放在吃早饭的时候,他吃完早饭匆匆忙忙把饭菜——

生:爷爷吃完早饭,匆匆忙忙地把剩余的饭菜——

师:嗯,你讲得比老师好。

生:把剩余的饭菜放进冰箱里时,连手机也一块儿带进去了。

师:好了吗?

生:嗯。

师:好的,我发现这七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指一生)她读得很好;(指另一生)这个小朋友要表扬的,当人家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来帮助她完成;(又指另一生)这个小朋友写得非常好。

好的章节段落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对该生和另一生)请你们来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很好。(再指一生上台来)这三个小朋友写得特别好,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生:(较慢)爷爷年岁大了,师:不要这样读。(加快语速)爷爷年岁大了,生:爷爷年岁大了,师:对。

生:他常常会干一些糊涂事,有时候分明手里拿着眼镜还一个劲地问:“我的眼镜呢?我的眼镜呢?”还有一次,一天晚上,他多喝了点酒,回家的时候摸错了门,掏着钥匙开人家的门去了,气得那家人错把他当作是老贼,说什么要把他送到派出所里去,吓得他直哆嗦喊冤枉。你看,爷爷糊涂吧。

师:嗯,糊涂吧,写得多好。你的一段,也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爷爷刚出门,想给他的好友打个电话,他摸了摸口袋:“咦,我的手机放到哪去了?”爷爷找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没有找到,他急得直冒冷汗。心想:是把手机忘在家里啦,还是我的手机丢了?可是急也没用呀,爷爷只能抱着一丝希望回家找一找了。

师:好啊,写得多好,清清爽爽。你呢?

生: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我把手机还给爷爷,爷爷高兴得眉开眼笑,所以一个劲地说:“终于找到了,谢谢。”

师:嗯,好的。

关于手机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个作文材料,就是受到报纸上一个真实的小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故事说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乘客,突然发现他的手机没有了,很着急。他说,“我刚买来的呢。”一个聪明的乘客告诉他,“你的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他说,“我开着,我刚刚上车的时候还跟朋友打过电话呢。”他说,“那不要紧。你赶快拨你的手机号,我借给你手机。”结果拨了以后,一个人身上的手机响起来了,很轻而易举地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

我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作文材料让大家来写,今天小朋友们写得很好。但是,(拿出一篇文章)写得好的同学还多着呢。下面,我读一篇一个四年级小朋友写的。他写得可好了,请听:

找手机

爷爷今年已经是七十开外的人了,可他仍然橡年轻人一样特爱赶时髦。

五年以前他就有了一只当时很流行的“新译通”手机,至今已经更换了两个。爷爷把他的手机当作稀世珍宝整天形影不离,生怕被别人拿走,逢人便说,“我的手机质量好,款式新颖,有了这玩意可方便多了。”

因为年纪大了,爷爷的记忆大不如前,常常闹出带着眼镜找眼镜,系着皮带说皮带没了,忙得不亦乐乎的笑话来。

一天晚上,只见爷爷满头是汗,神情慌张地走进我们的房间,用他那既是询问又是命令的口吻说:“我的手机看到了没有啊?快帮我找找呀!”话音刚落,我们全家五口人,就连平时不爱管闲事的奶奶也参加了我们搜捕手机的大行动。书柜底下、床底下,我们都蹲着找了个遍,就连卫生间也没放过。爷爷奶奶找了厨房翻抽屉,找了卧室翻大橱,一家人把大小四个房间全找了个遍,仍然不见手机的踪影。

这时,爷爷已经找不到往日的那个神气劲儿,只见他无精打采地半躺在沙发上。忽然,一个灵感闪过我的脑子,便急步走到电话机旁,抓起电话,快速拨了爷爷的手机号码。叮铃……叮铃……一阵熟悉的手机铃声响起,我寻声望去,哎,这铃声怎么会从冰箱里传出来。

我迷惑不解地打开冰箱,只见这小家伙正悠闲地躲在冰箱里避暑呢。(生笑,师:你看,人家写得多具体,多生动。)

“爷爷,爷爷,手机找到啦!”我抓起手机往爷爷的房间里奔。这时候听到叫声的爷爷,“唰”地从沙发上蹦了起来,从我手里接过他心爱的手机,“哈哈,哈哈……”爷爷摸着后脑勺大笑起来。

原来呀,他在把饭菜放到冰箱里的时候,连同他的宝贝手机也一起放进去啦。

你们看,跟我们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他写得相当生动。

好吧,同学们,我们文章写好了给他取个题目,如果围绕手机来做题目,写一个什么比较好?

生:《手机失踪记》

师:你总是有创造性的思维。

生:《寻找手机》

师:《寻找手机》这个题目太平常了。

生:《手机流浪记》。

师:手机流浪,那不对的。

生:《手机避暑记》

师:好,手机避暑。(板书: 手机)这样前面加一个字。

生:《糊涂爷爷找手机》

师:加一个字。

生:找

师:找手机,还有吗?

生:寻手机

师:当然也可以呀。(板书:手机)如果手机放在前面呢?

生:《手机不见了》

师:很好。

生:《手机没了》

师:手机没了,跟他一样。

生:《手机“案件”》

师:那么“案件”上面要加引号了,是吗?好,那么大家再看,如果把(板书:爷爷、手机)爷爷摆进去呢?

生:《爷爷手机的新家》

师:这个想像太丰富了。

生:《爷爷找手机》

生:《糊涂爷爷找手机》

师:好啊。

生:《爷爷寻手机》

生:《爷爷的手机不见了》

师:(板书:冰箱、手机)冰箱、手机放在里面,再编。生:《冰箱里有手机》

师:冰箱里有手机真是奇怪,冰箱里怎么会有手机呢?

生:冰箱里的手机。

师:冰箱里的手机,好的,还有吗?

生:《冰箱里的手机客人》

生:《手机放在冰箱里》

生:《手机到冰箱里做一回客》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

师:手机怎么会到冰箱里了呢?

生:《手机去冰箱做客》

生:《手机躲进冰箱了》

师:好。

生:《手机在冰箱里过夏天》

生:《手机在冰箱里避暑》

师:这个题目好啊。(板书:我、爷爷、手机)

生:《我帮爷爷找手机》

生:《我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师:这个题目太长了点。

生:《我破了手机消失案》

生:《我找到了这个小东西——手机》

师:我找到了这个小东西,就行了。

好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作文一点都不难。作文就好比是做游戏,像玩一样。作文是用笔说话,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顺序写下来。我们作文中常犯的两个毛病:罗嗦,那“要把长的变短的”;写不具体,“要把短的变长的”,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如果掌握了这两种方法,我们一定能写好作文。

当然,好作文还有个条件,那就是要千锤百炼地改。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名师经典学科作文课例:思品作文《两个苹果》(贾志敏)

课题:两个苹果 执教:贾志敏 年级:四年级 第一课时

师:黑板上有一句没写完的话(板书:我感到十分________。)你看填上什么词才完整呢? 生:我感到十分高兴。师:嗯,对的。

生:我感到十分难过。师:也可以。

生:我感到十分伤心。师:还有吗?

生:我感到十分惭愧。师:好的。

生:我感到十分抱歉。

师:或者说我感到十分歉意。

刚才小朋友都能开动脑筋,填上这些词后句子就完整了。接下来老师要念一段话,小朋友要仔细听,念完后要根据这段话所叙述的内容,再填上合适的词。

〔评:开始提出简单问题,稳定学生情绪,吸引其注意力〕

念:我站在老师的跟前,聋拉着脑袋,脸红到脖子根,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泪水在眼睛这里直打转,鼻子一煽一煽的,两片嘴唇翻动几下想说话又不敢,一双手没地方放,只是无意识地搓着衣角,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体,心里真不是滋味。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队干部,我却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我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如果地上真有一条裂逢的话,我一定钻进去了事!

师:老师念完了,你看这段话写的是我感到什么?(听两位学生说悄悄话)

师:看来是英雄听见略同,两位小朋友都说对了。谁来说完整?别怕,说错没关系。

生:惭愧。

师:应该把话说完整。生:我感到十分惭愧。〔板书〕我感到十分惭愧

师:讨了,这段话就是写了我做事后惭愧的样子。你看“我站在老师的跟前,耷拉着脑袋,脸红到脖子根,两只眼晴眨巴眨巴的,泪水在眼睛这里直打转,鼻子一煽一煽的,两片嘴唇翻动几下想说话又不敢,一双手没地方放,只是无意地搓着衣角,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体,心里不是滋味”,这一段写我的外部表现,接着由外到里,写我的心里活动,然后再写外,“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具体地描写了我惭愧的样子。那么是黑板上这句话好呢,还是我读的这段话好?

生:你读的这段话好,因为这段话写得非常具体。

师:老师认为一样的,这要看它们不同的用处,有时需要简略的描写,而有时则需要把文章写具体,而文章要具体,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

〔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由广泛到集中,由具体到抽象〕 师:下面老师要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取出一个苹果)这是一个苹果(板书:一个苹果)

如果老师要求把这个苹果写具体,应从哪几方面来写呢? 贾老师以前在自己班级上课时,小朋友想出了几个方面,我看大家能动脑筋想出几方面?

生:可以写苹果的外表。

师:外表包含的内容很多,能不能更具体点? 生:可以写重量和大小。

师:对了,可以从苹果的重量和大小来写它。(板书:重量、大小)生:味道。师:(板书:味道)对呀,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呢?是甜还是酸、是酥还是脆呢?

生:品种。

师:这是一个什么苹果呢?这就是苹果的品种。(板书:品种)生:还可以写形状。师:(板书:形状)生:颜色。

师;对呀,你看这个苹果的颜色多漂亮呀。(板书:颜色)生:香味。师:(板书:香味)

还有吗?还可以从哪一方面写?你们看,我是上海人,大家是常州,这是? 生:产地。

师:对了,这个苹果的出产地,不过我们人不能说产地,我出产在上海,你们出产在常州,这可就闹笑话,只能说

我是上海人,你们是常州人。(板书:产地)

师:小朋友刚才找了一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写这个苹果,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讨论怎么把这几方面写具体。

(一起讨论)

师:这个苹果的太小怎样? 生:是一个大苹果。

师:能不能打个比方?(用拳头比划)生:象拳头一样大。

师:你看,这个苹果和你的拳头一样大吗?(笑)在前面加个词来说明。生:象两个拳头那么大。(笑)师:两个拳头?到底应该说什么? 生:象爸爸的拳头那么大。

师:对了,你看(伸出拳头比)这个苹果大概和爸爸的拳头差不多大,那么它的形状呢?

生:圆形的。师:颜色呢? 生:青里透红。

师:那么它的香味呢?(给一个学生)闻着,可别咬啊。(笑)

生:有一股清香。

师:为什么不说香味而说清香呢? 生:因为它的香味不是很浓的。

师:对,因为苹果的香味不是很浓的,不象有些化妆品的香味那样,所以用清香这个词。

那么这个香味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明(作了一个动作)师:苹果的香味我闻了垂涎三尺。

生:到底用哪一个词?老师写一个字提醒大家。(板书,沁)生:(齐)沁人心脾。师:(板书:沁人心脾)

师:哪个小朋友来掂一掂这个苹果大概有多少重? 生:大概有二两。(笑)生:大概有一两。(笑)

师:小朋友平时不买菜,所以不能估计准确,谁还来试试? 生:有四两半。

师:对,这是一个大约半斤重的大苹果。那么这个苹果的品种呢? 生:是红蕉苹果。

师:苹果有好多品种,红蕉苹果的味道是怎样的?谁能用两个字来概括? 生:酥、甜。(板书:)酥、甜。

师:这种苹果谁最喜欢吃呢? 生:老大爷,老奶奶喜欢吃?

师:把这两个词概括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老人。

师:老人喜欢吃红蕉苹果,还有谁也喜欢吃呢? 生:还有小孩。

师:因为这种苹果又酥又甜,服以老人和小孩都爱吃,这种苹果出产在什么地方?

生:青岛、烟台。师:是不是呢? 生:山东烟台。

师:刚才我们从八个方面来讨论怎样写这个苹果,我们写文章时不但要仔细观察而且观察的时候要有顺序,这八个方面中先着到什么?

生:是颜色、大小和形状。

师:如果走近一点,拿在手里,可以写什么? 生:重量和香味。师:然后想到什么呢? 生:品种,产地和味道。

师:写作文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纸,用这八个方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把这个苹果写具体,先写第一方面颜色形状和大小,接着写第二方面苹果的重量和香味,最后写它的品种、产地和味道,也就是想到的,以老师给你的这句话开头,这个苹果____________。

〔评:运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然后解决作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开始写,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师:好,老师请两位小朋友来念自己写的文章,写得好的我们要好好品味,不好的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需要老师帮助的请举手。

(两位学生上讲台读)

生:这个苹果是圆形的,颜色青里加红(师插话:应该说青里透红),很美丽(师插话:苹果不能说很美丽)这个苹果有我爸爸的拳头般大小(师:这里写得形象)走近些,只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师:扑鼻而来这个是用得好能用上自己的词)闻了使人感到十分舒服,咬一口,一定合适老人和孩子(师:咬一口,感到怎样?用上“又„„又„„”这个连词,“一定”改成“因此”)这种品种是红蕉的(师:“的”可以省略),产地产在山东烟台(师:后面一个“产”不要)

师:这个小朋友基本上能把这个苹果写具体,但她是根据板书的提示来做填充题,语句没能很好的组织,请一位小朋友念。

生:这个苹果青里透红,大约有爸爸的拳头般大,拿到手中掂,足有四两多重,放到鼻子前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听爸爸介绍这种苹果是红蕉,它产在山东烟台,这种苹果又酥又甜,所以受到老人和牙齿没长全的孩子的欢迎。

师:这个小朋友的语句组织就比较好,不过有两个地方还可 以写得更好,“拿在手上掂一掂后面加一个“哟”字,更能体现这个苹果的大,“放到鼻前一闻”后面还可加 个“啊”字,读起来就通顺了,一个苹果写了,这是什么?(拿出一个小苹果)这也是一个红蕉苹果,不过小了一点儿,一个苹果会写了,两个苹果会不会写呢?是不是每一部分都要写?

生:不用写。

师:写小苹果时,只要和大苹果进行比较,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把不同点写具体,写这个苹果时可以用老师给你的这几句连起来:这个苹果也是„„,也是„„,也是„„、只不过„„。

(写完请两位学生念)

生:另一个苹果也是青里透红,也是红蕉,也是产在山东烟台,只不过个头小了点。

生:另一个苹果也是圆圆的,也是青里透红,也是红蕉苹果,只不过个头小了点,如果放在一起,一个是胖大哥,一个是瘦弟弟。

师:第二位小朋友要比前一位写得好,特别苹果的大小他写得很形象。“如果放在一起,一个是胖大哥,一个是瘦小弟。”

这一节课我们把“两个苹果”写具体了,先下课休息一会儿。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把一个大苹果写具体了,另一个小苹果也写了,写大苹果是用什么方法?

生:(齐)详写。师:写小苹果呢? 生:略写(齐)

师:写两个苹果时,要交代清相同点,这要详写,指出不同点。〔评:指导后学生反馈,教会学生详写与略写的写作方法〕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合作,表演“一分钟小品”,老师把剧情介绍一下,一天黄昏,明明在做作业,弟弟在房里看电视,明明也饿极了,可爸爸还不回来,突然传来敲门声,爸爸终于回来了,取出一大一小的两个红蕉苹果,明明取过苹果,心想,我比弟弟大,我应读吃

小的,于是朝房里走去,高声喊:“弟弟,爸爸给你一 个大苹果!”

(老师充当爸爸角色,邀一位同学充当明明,师生共同 表演小品)

(表演之后,请同学评议,指出其成功,不足及其改进 意见,教师请第二位同学再次与老师合作表演小品)师:刚才演的小品,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

第三篇: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课时一:

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谁知道?哪十大人物?你说。生:王百姓。

师:对了,王百姓。还有吗? 生:黄舸。

师:少年英雄黄舸。还有吗? 生:雷英雄。

师:不是雷英雄,是排雷英雄。丁晓兵一个手臂都没有了,被炸飞了。他走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看他用左臂,慢慢地抬起来,抬到了额前向全国观众行了个军礼,我看到这儿潸然泪下。还有吗? 生:还有华益慰。

师:对了,好军医华益慰。慈善家霍英东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以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所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读(教师指板书:感动)生:感动。

是:读得快一点,“感动”读!生:感动。(有所改变)

师:感动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师板书:在一瞬间)谁把这几个字念一下,你念。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不错,读得还可以。你读,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显然你读得比他好,谁再来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哎,太好了。你读呢? 生:感动在一瞬间。(读得有底气有感情)师:一起读。感动在一瞬间,起!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往往因为人家的一个眼神,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肢体也能让人感动。感动自己的什么?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很多。懂得感动的人,才会知道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姓夏,夏天的夏,夏衍哪。他是个老作家,生前写过许许多多一流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孩子,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是想着别人。特别是在他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谁知道弥留人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的意思。师:还生活在人世间,就是即将离开人世的意思。有一天,突然他的病情恶化了,在旁边的护理人员看了,着急得不得了。下劳你别急,我马上去找医生。就在这时,几度清醒几度昏迷的夏老,突然自己清醒过来,他猛然坐起身,瞪大了眼睛,伸出手,张大了嘴大声地说了一句话:“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倒在床上,死了。这是他一生当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你不是去叫医生,是去请医生。一个字之改足见他的人格。他始终想着别人,所以他说这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件事传开了,整个的医院上上下下,从医生到病人,从病人到护理人员,从护理人员到家属都感动不已。这件事被新闻记者知道了,写文章报道出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周围很多,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报纸上看到的,课本里面学到的,以及我们耳朵听到的,周围自己碰到的,到处都是。想想看看感动你的人和事有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了脑瘤。脑瘤占据了他的整个脑子,他失明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就说我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别人……(哽咽)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师:表扬他。(师沉重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眼膜捐给别人,把光明从给别人,光明是可以传递的。还有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也是失明了,他说他想到天安门看升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多人都来帮他,配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安门,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

师:我问一下,你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生:忘记了。

师:忘了我告诉你,叫新月。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女孩就要死了,他唯一的心愿是到天安门广场前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它是不可能去的。结果整个的城市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的城市都编造谎言,说我们带你到天安门去,于是就把他送到车上,用北京话报站名,模仿许多各地的方言,让他觉得现在是到北京了。然后在操场上,学生走起了军乐、国歌,升旗啦。他眼睛虽然看不见,嘴角却露出了微笑。这个节目我看过很多次,感动!还有吗? 生:四年级的时候。(师纠正:读四年级的时候)课文里面写的第九课是罗盛教,他是抗美援朝上的一个志愿军。他看到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面了,就不顾一切跳进去把那个孩子就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师:你知道这个孩子是中国的孩子吗? 生:他是朝鲜的孩子。

师:对,朝鲜的。还有吗?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叫做《暖春》。里面有一位老爷爷,他抚养了一个孤儿,把他养成人,(师:不叫养成人,他本来就是人,培养成人。生:谢谢)培养成人以后,他有抚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的钱不舍得花,都用来抚养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最后就成了那各乡村的老师。

师:乡村女教师,好的。我们讲了电影里的,新闻中的,现在说说生活周围的。生: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的脚不小心跌伤了,我走楼梯的时候一直脚一跳一跳的,我们班的陈益明看见了,背我上了三楼。师:哪一个叫陈益明?请这位英雄站起来。我们为她鼓掌,(师过去同他握手)同英雄握手无上光荣。请坐。还有吗?

生:其实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生哽咽)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后来是妈妈帮助了我,他说你一定要坚强,师:现在妈妈跟你生活在一起吗? 生:对。

师:你回去带去老师对她的问候,说老师支持你,谢谢你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生:谢谢。

师:好还有谁?

生: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看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边讨饭,我们就去问她,她说他来找儿子,我们就打电话110,110来的时候说他已经送过很多次了。

师: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你看电视会为之感动,看报纸会为之感动,你这正开眼一看,大家都在帮助人关心人,令你感动,如果你把感动的人和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有了这个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好?不一定。那还得讲究谋篇布局,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把片子打开。则篇文章的题目我请小朋友来读读好吗? 生:诚实比金子更重要。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当过播音员吗?生:当过。生读。

师:你读得更深情。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大约700个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他看完。开始,注意读写的姿势。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此处有空缺,谅解。)学生课下自由作文。

课时二:

师:文章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写好了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以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不,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黑板上有一句话谁来念一下?第一句。生:文章不厌百回改。师:什么意思? 生:……

师:理解完全正确。这个百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另一句话,谁会读?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这小朋友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告诉大家,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错了。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师:为什么是端? 生:应为……

师:搬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指一学生)我们一起把桌子搬一搬。(师生搬桌子)把桌子搬到原来的地方。这是重物叫搬,老鸭汤碗需要搬吗?他没用扛那算好着呢!(众笑)教师用修改符号改搬。生:妈妈扯下两条腿,是老鸭腿……

师:多恐怖啊,妈妈扯下的两条什么腿啊?(鸭腿)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师:标点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这里都好改为句号。

师:对,意思变了,逗号改句号。看第一句话,漏了一个字。你说。生:我觉得是一碗老鸭汤。

师:那倒没有关系。漏了一个字。

生:我最喜欢后面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

师:哎,对了。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气味?是滋味。(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有两个不明显的老师来改。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你说妈妈应该先放在谁的碗里? 生:奶奶。师:为什么?

生:因为尊重老人。

师:对了,先老的再小的。奶奶跟我位置得换一换。这一个词换一个可以突出晚辈尊敬长辈。

(教师模拟礼让场景。)这叫怎么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盛在。师:盛在,不对。

生:我觉得应该是夹在。生:推。生:按在。

师:对,按在,你不吃也不行,这是晚辈对您的孝敬。这样一改意思完全变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修改之前的句子。学生读句子。(教师随即评价)师:修改之后呢? 生读。

师小结:这样一句话,通过咱们思考,品味,动一动,改一改,位置换一换。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的文章改一改,谁来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生:感动……

师:这个写作改成作文。为什么,写作是属于创作的,是作家写文章叫写作。咱们小朋友叫作文。

生:……我获得了全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师:这个好成绩不要了,再读。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

师: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你表示惊喜,你加上呢,你试试看。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呢!师:这个获得应该是得到。生:我怕妈妈发现被没收…… 师:没收加引号了吗? 生:没有。

师:没收是指你不应该得到…… 生:便随手加在一本……

师:这里一个词用得好,随手用得好。随手时不经意的。生:回家后放在抽屉里。

师:回家后把草稿本放在抽屉里。要表达清楚。生:……当时我眉开眼笑,打算……

师:等一等,眉开眼笑这个词儿不错,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恰当吗?我心里暗暗高兴。这就够了。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评价)生:……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师: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加上个直。生:……我怎么不好好看看 师:这个好好改成仔细。教师适时插入辙的解释。鼓掌,鼓励。

生:……一位一大一小的母女……

师:等一等,母女有一大一小?这里母女就可以了。生:……母女展现在我眼前 师:不是展现,站在。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教师教学生打分,送给学生礼物作为奖励。另一个学生读文。(单亲家庭的那个孩子)生:那一刻,我……

师:那一刻,我……这个题目好!

生:……妈妈把全部希望全寄托给了我

师:不是寄托给了我,使全寄托在我身上。生:……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

师: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用“只有……才能……”句式说。生:……那是相当地悲哀。(众笑)

师:……看来你要获取知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生:……头发有些乱,像个鸟窝 师:头发有些散乱,鸟窝不要了。生:……我们是收废品的

师:“我们”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对,只有母亲收废品,女儿不收,所以用词要非常的精到。生:……现在交给你

师:一百元是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给你,你得交待…… 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老师送给学生一支笔。教师出示例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统一修改。……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通顺了,说到底还是这句话,一起读。生:文章不厌该会改。

师:你们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读,不断的思,不断的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下课。

第四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请大家指正)

《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

生(合):喜欢。

(教师板书:前仰后合、肚子疼、老师)

师:请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老师”这几个词语,把咱们做的游戏说一说,看谁说得

好。

生甲: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最后都肚子疼了。

师:我们在哪儿做的这个游戏?

生乙: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肚子疼了。

师:再完整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的游戏,这个游戏怎么样,好玩吗?

生丙: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乐得同学们有的前

仰后合,有的趴在桌 子上直喊肚子疼。

师:看来这个游戏大家都非常喜欢,所以记忆犹新。你能用笔把这个游戏用一段话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吗?

生(合):能——

师:写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谁还记得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来?(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开头、结尾——不对,不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

点、人 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段话写一写这个游戏,注意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写清楚。

(学生动笔写游戏)五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自己写的这段话?

(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师:是不是大家今天不在状态呀?怎么不如做游戏时积极高呢?

(逐渐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生甲: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写完纸条后,就开始读纸条,同

学们拼出的句子五花八门,教室里传出同学们阵阵笑声。这个游戏真有趣。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这段话,时间是——(生答:星期一)地点是——(生答:教室)人物是——(生答:老师和同学)事情起因是——(生答: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经过是——(生答:同学们拼出了五花八门的句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结果是——(生 答:这个游戏真有趣)还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吗?

生乙:星期一第二节课,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组,每人一张纸条,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不同的内容。写完纸条后,每组站起一名同学读纸条的内容,拼

出的句子五花八门。乐得同学们有的前仰后合,有的笑得直喊肚子疼。这个游戏我还想再做一次。

师:这位同学看来确实非常喜欢这个游戏,这段话写得真精彩。

二、指导回顾过程,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师:刚才,我们用一段话把这个游戏写了出来,这段话中包含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你觉得这几部分,哪部

分应该重点去写?

生(合):游戏的经过。

师:为了能把这个游戏写得更精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星期一的游戏。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板

书:师进教室)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的?

生甲:笑嘻嘻的生乙:笑容满面的生丙:大踏步、红光满面的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一上课就精神百倍。(生笑)老师进教室后,先讲的什么?

生(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师:同学们说什么了?大家什么表情?

生:同学们说喜欢,大家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高兴得紧紧抱住同桌,有的在高声尖叫,还有的在问

什么叫拼句游戏。

师:你讲得真好,看来你平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老师接着又干什么了,宣布什么了?

生: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条,并宣布了游戏规则。

(师板书:宣布游戏规则)

师:谁能再说一下游戏规则?

(学生又沉默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师:怎么了,大家怎么这么小气,你们还害怕听课的老师偷学去了吗?

(师生哈哈大笑,举手的同学渐渐多了。)

生:游戏规则是:一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姓名”;二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在什么地方”;三组的同学在纸条上 写“怎么样地”;四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干什么”。写完后,每组起来一名同学读纸条上的内

容,这样就会拼成一句话。

师:这名同学讲得很清楚,很详细。老师讲完游戏规则后,同学们就开始做什么了?

生甲:读纸条。

师:这个游戏就是有吸引力,这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要读纸条了。是“读纸条”吗?

生乙:不对,应该是写纸条。

(师板书:写纸条)

师:在同学们写纸条的时候,你注意观察大家的表情、动作了吗?

生丙:一组写“姓名”的同学有的站起来,找要写的对象,有的四处张望,寻找目标,有的边写边笑;二组写“在什么地方”的同学稍微思考了一下,才开始写的;我们组的同学提笔就写,很快就写完了;四组

写“干什么”的同学有的不假思索就写完了,有的也是在沉思了一会儿才写的。

师: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这位同学能一心二用,边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边观察其他同学,而且观察得真

仔细。

(师生鼓掌、笑)

师:写完纸条,下一步就是——(生答:读纸条)

(师板书:读纸条)

师:这一部分,在你的作文中,你觉得应该怎样写?

生:应该详细写一写,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师:好,这一部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哈哈大笑”这三个词,看谁用得好!

生:先哈哈大笑——再前仰后合——最后肚子疼

师:说一下你这样安排这三个词的理由。

生:“哈哈大笑”在这三个词中,笑得程度最浅,“前仰后合”居中,“肚子疼”笑得程度最深。

师:怪不得平时你的作文水平高呢!原来你的作文造诣高,实在是高。老师跟你握握手。

(师生笑)

师:现在这三个词的顺序已经安排好了。你想一想你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哈哈大笑的?

生甲:“张达在公园里伤心地读书。”

生乙:“苏月在教室里着急地叠被子。”

生丙:“马烨在操场上快乐地吃油条。”

生丁:“商明紫在太空中高兴地刷碗。”

„„

师:回顾一下你听了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的?

生甲:“赵明明在教室里高兴地爬树。”

生乙:“李奇在池塘里大声地睡觉。”

生丙:“孙大朋在床上伤心地跑步。”

„„

师:你觉得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肚子疼的?

生甲:“刘智伟在铅笔盒里快乐地踢足球。”

生乙:“张尧尧在桌洞里高兴地跳舞。”

生丙:“李国艺在厕所里幸福地吃汉堡。”

„„

三、写作方法指导,语句通顺、衔接连贯

师:怎样把这些让你听了哈哈大笑、前仰后合、肚子疼的句子串联起来,使你写的文章更通顺呢?

(学生思考)

生甲:“开始读纸条了,同学们组成的句子真是五花八门。”引出使大家哈哈大笑的句子。描写一下同学

们哈哈大笑的场面。

生乙:“越往后读,同学们笑得越厉害。”引出使同学们前仰后合的句子,同时描写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

后合的样子。

生丙:“还有更可笑的呢。”引出使同学们笑得肚子疼的句子。把当时的场面细致描写。

师:同学们笑得肚子疼怎样表现出来?

生甲: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停地拍着桌子,嘴里还直喊着“哎哟!笑死我了!”

生乙:有的同学笑得从座位上溜到了地下,嘴里喊着“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

师:哎!对了,你注意到在句子中出现名字的同学是什么表现吗?

生甲:很生气。

生乙:很无辜。

生丙:脸红了。

师:还是让他们来讲一讲他们的感受吧!

张达:我怎么是伤心地读书呢?真可笑!

刘智伟:我怎么可能在铅笔盒里踢足球呢?我听了后真是哭笑不得。

张尧尧:我成小矮人了?桌洞里能装下我吗?我听了又可气又好笑。

„„

师:怎样把这几位同学的样子(表情、神态)融入到作文中?

生甲:在描写其他同学笑得样子后,加上“你再看看,ХХХ同学,在那儿红着脸,似笑非笑,简直就是

哭笑不得。”

生乙:ХХХ同学站起来,故做生气的样子,指着写他名字的同学大声喊着:“是你,不是我。”

„„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希望在写作文时,能真正把这一部分写详细、写生动。读完纸条后呢?

生:下课啦!

师:同学们听到铃声什么感受?

(师板书:感受)

生:意犹未尽。

生: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师:从游戏中,你悟出点什么?

生:今后应该多积累好词好句,说话、写作文时注意句子的准确性。

生:说话要注意句子的合理性。不要闹出笑话来。

师:好,这个游戏的脉络我们已经理清楚了。“师进教室——宣布游戏规则——写纸条——读纸条——感

受”哪部分重点写,同学们也知道了,下面我们开始写作文。

四、独立习作,个别指导

(学生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交流,指正修改

师:谁来给大家展现一下自己的作品?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优点、不足。)(略)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交流,互批互改,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是否

通顺。

(学生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的作文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写的内容具体,语言生动,主次分明,语句连贯 通顺。希望今后,同学们多留心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身边物,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

边。

第五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请大家指正)《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

生(合):喜欢。

(教师板书:前仰后合、肚子疼、老师)

师:请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老师”这几个词语,把咱们做的游戏说一说,看谁说得好。

生甲: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最后都肚子疼了。师:我们在哪儿做的这个游戏?

生乙: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肚子疼了。

师:再完整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的游戏,这个游戏怎么样,好玩吗? 生丙: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乐得同学们有的前仰后合,有的趴在桌 子上直喊肚子疼。

师:看来这个游戏大家都非常喜欢,所以记忆犹新。你能用笔把这个游戏用一段话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合):能——

师:写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谁还记得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来?(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开头、结尾——不对,不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师:看来,同学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段话写一写这个游戏,注意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写清楚。(学生动笔写游戏)五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自己写的这段话?(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师:是不是大家今天不在状态呀?怎么不如做游戏时积极高呢?(逐渐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生甲:星期一,语文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同学们写完纸条后,就开始读纸条,同学们拼出的句子五花八门,教室里传出同学们阵阵笑声。这个游戏真有趣。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这段话,时间是——(生答:星期一)地点是——(生答:教室)人物是——(生答:老师和同学)事情起因是——(生答: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经过是——(生答:同学们拼出了五花八门的句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结果是——(生 答:这个游戏真有趣)还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吗? 生乙:星期一第二节课,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拼句”游戏。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组,每人一张纸条,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不同的内容。写完纸条后,每组站起一名同学读纸条的内容,拼出的句子五花八门。乐得同学们有的前仰后合,有的笑得直喊肚子疼。这个游戏我还想再做一次。

师:这位同学看来确实非常喜欢这个游戏,这段话写得真精彩。

二、指导回顾过程,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师:刚才,我们用一段话把这个游戏写了出来,这段话中包含了记叙文的六要素,你觉得这几部分,哪部分应该重点去写? 生(合):游戏的经过。

师:为了能把这个游戏写得更精彩,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星期一的游戏。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板书:师进教室)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的? 生甲:笑嘻嘻的 生乙:笑容满面的

生丙:大踏步、红光满面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一上课就精神百倍。(生笑)老师进教室后,先讲的什么? 生(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师:同学们说什么了?大家什么表情?

生:同学们说喜欢,大家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高兴得紧紧抱住同桌,有的在高声尖叫,还有的在问什么叫拼句游戏。

师:你讲得真好,看来你平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师:老师接着又干什么了,宣布什么了?

生: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条,并宣布了游戏规则。(师板书:宣布游戏规则)师:谁能再说一下游戏规则?

(学生又沉默了,只有几个同学举手)

师:怎么了,大家怎么这么小气,你们还害怕听课的老师偷学去了吗?(师生哈哈大笑,举手的同学渐渐多了。)

生:游戏规则是:一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姓名”;二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在什么地方”;三组的同学在纸条上 写“怎么样地”;四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干什么”。写完后,每组起来一名同学读纸条上的内容,这样就会拼成一句话。

师:这名同学讲得很清楚,很详细。老师讲完游戏规则后,同学们就开始做什么了? 生甲:读纸条。

师:这个游戏就是有吸引力,这位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要读纸条了。是“读纸条”吗? 生乙:不对,应该是写纸条。(师板书:写纸条)

师:在同学们写纸条的时候,你注意观察大家的表情、动作了吗? 生丙:一组写“姓名”的同学有的站起来,找要写的对象,有的四处张望,寻找目标,有的边写边笑;二组写“在什么地方”的同学稍微思考了一下,才开始写的;我们组的同学提笔就写,很快就写完了;四组写“干什么”的同学有的不假思索就写完了,有的也是在沉思了一会儿才写的。

师: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这位同学能一心二用,边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边观察其他同学,而且观察得真仔细。(师生鼓掌、笑)

师:写完纸条,下一步就是——(生答:读纸条)(师板书:读纸条)

师:这一部分,在你的作文中,你觉得应该怎样写? 生:应该详细写一写,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师:好,这一部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上“前仰后合”、“肚子疼”和“哈哈大笑”这三个词,看谁用得好!

生:先哈哈大笑——再前仰后合——最后肚子疼 师:说一下你这样安排这三个词的理由。

生:“哈哈大笑”在这三个词中,笑得程度最浅,“前仰后合”居中,“肚子疼”笑得程度最深。

师:怪不得平时你的作文水平高呢!原来你的作文造诣高,实在是高。老师跟你握握手。(师生笑)

师:现在这三个词的顺序已经安排好了。你想一想你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哈哈大笑的? 生甲:“张达在公园里伤心地读书。” 生乙:“苏月在教室里着急地叠被子。” 生丙:“马烨在操场上快乐地吃油条。” 生丁:“商明紫在太空中高兴地刷碗。”

„„

师:回顾一下你听了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前仰后合的? 生甲:“赵明明在教室里高兴地爬树。” 生乙:“李奇在池塘里大声地睡觉。” 生丙:“孙大朋在床上伤心地跑步。”

„„

师:你觉得听到哪些句子是让你笑得肚子疼的? 生甲:“刘智伟在铅笔盒里快乐地踢足球。” 生乙:“张尧尧在桌洞里高兴地跳舞。” 生丙:“李国艺在厕所里幸福地吃汉堡。”

„„

三、写作方法指导,语句通顺、衔接连贯 师:怎样把这些让你听了哈哈大笑、前仰后合、肚子疼的句子串联起来,使你写的文章更通顺呢?(学生思考)

生甲:“开始读纸条了,同学们组成的句子真是五花八门。”引出使大家哈哈大笑的句子。描写一下同学们哈哈大笑的场面。

生乙:“越往后读,同学们笑得越厉害。”引出使同学们前仰后合的句子,同时描写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

生丙:“还有更可笑的呢。”引出使同学们笑得肚子疼的句子。把当时的场面细致描写。师:同学们笑得肚子疼怎样表现出来?

生甲: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停地拍着桌子,嘴里还直喊着“哎哟!笑死我了!” 生乙:有的同学笑得从座位上溜到了地下,嘴里喊着“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

师:哎!对了,你注意到在句子中出现名字的同学是什么表现吗? 生甲:很生气。生乙:很无辜。生丙:脸红了。

师:还是让他们来讲一讲他们的感受吧!张达:我怎么是伤心地读书呢?真可笑!

刘智伟:我怎么可能在铅笔盒里踢足球呢?我听了后真是哭笑不得。张尧尧:我成小矮人了?桌洞里能装下我吗?我听了又可气又好笑。

„„

师:怎样把这几位同学的样子(表情、神态)融入到作文中?

生甲:在描写其他同学笑得样子后,加上“你再看看,ХХХ同学,在那儿红着脸,似笑非笑,简直就是哭笑不得。”

生乙:ХХХ同学站起来,故做生气的样子,指着写他名字的同学大声喊着:“是你,不是我。” „„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希望在写作文时,能真正把这一部分写详细、写生动。读完纸条后呢? 生:下课啦!

师:同学们听到铃声什么感受?(师板书:感受)生:意犹未尽。

生: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 师:从游戏中,你悟出点什么? 生:今后应该多积累好词好句,说话、写作文时注意句子的准确性。生:说话要注意句子的合理性。不要闹出笑话来。

师:好,这个游戏的脉络我们已经理清楚了。“师进教室——宣布游戏规则——写纸条——读纸条——感受”哪部分重点写,同学们也知道了,下面我们开始写作文。

四、独立习作,个别指导

(学生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交流,指正修改

师:谁来给大家展现一下自己的作品?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优点、不足。)(略)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交流,互批互改,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学生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的作文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写的内容具体,语言生动,主次分明,语句连贯 通顺。希望今后,同学们多留心观察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身边物,写作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

有趣的游戏

李泽鑫

“哈哈哈”一阵阵笑声从我们班传来,事情是这样的:老师来到教室里,问我们喜不喜欢游戏,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老师拿出一些小纸条,把它们发给我们,我们不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发完纸条,老师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并且把游戏的名称写在了黑板上,叫做“拼句游戏”。写完,老师又和我们说“一组写名称,二组写在什么地方,三组写怎么样的,四组写干什么。”然后,老师就让我们开始写纸条。

我看有些同学提笔就写,有些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在写,有些同学写完了,在那儿东张西望,看看读完了以后会不会好笑。老师看见我们都写完了,就让我们起来读,有的连成一句话非常好笑。例如:“孙悟空在操场上难过地扫地。”“杜丰华在公园里高兴的洗澡。”“王佳在太空中生气地和外星人打架。”“小木偶在天空中高兴的修自行车”„„杜丰华和王佳听了以后哭笑不得,就是这些好笑的句子才使我们哈哈大笑的。

有一句竟然是“李泽鑫在厕所里高兴地吃饭。” 同学们听了笑得前仰后合,王佳和吕舒笑得趴在了桌子上。我听了以后假装生气了,问这是谁写的,他们都在笑,也没有人理我。老师在一旁也被逗笑了!

还有更可笑的呢!“青蛙在天上痛苦地玩耍。”“刘明在公园郁闷地洗澡。”“高詹在铅笔盒里高兴地炒菜。” 大家写出的句子千奇百怪,个个都能惹人笑破肚皮。王超已经在求饶了“哎哟!哎哟!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

时间过得真快,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说,这个游戏可不是只让我们觉得好笑,我们还应该从中知道用词语要准确,要不然就会闹出今天游戏中出现的笑话。有趣的游戏 董浩

星期一下午,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上课铃响后,语文老师笑嘻嘻地走进教室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喜欢.” 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拼句游戏。”你看,同学们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高兴得紧紧抱住同桌,有的在高声尖叫,还有的在问什么叫拼句游戏。

老师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马上给每人发了一张小纸条,并开始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把我们分成四个组,一组同学写“名字”,二组的同学写“在什么地方”.三组的同学写“怎么样地”,四组的同学写“干什么”.最后每组起来一名同学把手中的纸条读出来,这样四名同学读的内容就连成了一句话。

老师讲明规则后,便让同学们开始写纸条,有的同学写的时候是绞尽脑汁,似乎遇到了什么问题;有的同学提笔便写,写的十分轻松,而且面带笑容;有的认真思考,但也显的非常高兴.读纸条时太有意思了。同学们拼出了许多有趣的句子,例如:“王佳在游乐园难过地植树.”“张达在公园里伤心地读书。” “马烨在操场上快乐地吃油条。”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你再看张达、马烨、王佳他们脸上露出很无辜的怪象,引的大家又是一阵大笑。后面的句子更好玩了,同学们也笑得越来越厉害了.“小明在老虎洞里高兴地看电视。”“小丽在超市里愉快地滑冰。” “赵明明在教室里高兴地爬树。”“李奇在池塘里大声地睡觉。”同学们听完笑得前仰后合。“赵明明,我们教室里哪来的树呀?”“李奇,你的本事可真大,在池塘里睡觉。”“哈哈!”“哈哈!”

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句子呢.“刘智伟在铅笔盒里快乐地踢足球。”“张尧尧在桌洞里高兴地跳舞。”“李国艺在厕所里幸福地吃汉堡。”„„“不会吧?我能在铅笔盒里踢足球?”“你才在桌洞里跳舞呢!”“谁写的?你才在厕所里吃汉堡呢?” 刘智伟、李国艺、张尧尧哭笑不得的样子,逗的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你看,刘小雨、张正已经趴到桌子下面了,嘴里还直喊肚子疼。

有趣的“拼句”游戏在下课铃声中结束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这次游戏使我明白了用词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一件快乐的事.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丁晓楠

“哈--哈”!从四年级一班的教室传出来一阵阵笑声。奇怪吗?我告诉你吧,我们正在做一个“拼句”的游戏呢!

老师一走进教室,就问我们:“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喜欢!”于是,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拼句”的游戏。老师先发纸条,并告诉我们:“每人一张!”发完纸条之后,老师讲了游戏规则,规则是:一组写“名字”,二组写“在哪里”,三组写“怎么样地”四组写“干什么”。

讲完规则后,同学们便开始写纸条了。有的同学提笔就写,有的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写完纸条后,开始读纸条了。每轮老师都从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中各选一名同学。第一轮开始了,第一个同学说:“椅子”。第二个说:“在天上”。第三个说:“悲伤地”。第四个说:“扫地”。连起来就是:“椅子在天上悲伤地扫地。”乐得同学们合不上嘴,好像有人点了“笑穴”似的。第二轮开始了!第一个说:“阿凡提”,第二个说:“在教室”,第三个说:“飞快地”,第四个说:“打羽毛球”。连起来就是:“阿凡提在教室里飞快地打羽毛球!”笑得同学们前仰后合。

还有更可笑的呢!“王红在锅里高兴地卖菜”。“李丽在书橱里幸福地拔草。”“孙硕在床上着急地游泳。”同学们边笑边说“孙硕,你是不是尿床了?哈哈!”“哈哈!” 你看,有的同学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不停地拍着桌子,嘴里还直喊着“哎哟!笑死我了!”有的同学笑得从座位上蹲到了地下,嘴里喊着“别再读了,我受不了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通过这个游戏,我认识到用词的重要性。我真想再来一次。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赵昱

星期一下午语文课上,老师刚进教室,就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先发给大家每人一张纸条,然后给同学们分组,共分四个小组,然后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一组同学写名字,二组同学写在什么地方,三组同学写怎么样地,四组同学写干什么,写完以后每组一名同学起来读出自己纸条上写的内容,这样就能连成一句话。

听完老师的游戏规则,同学们很快地行动起来:有的同学提笔就写,有的同学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再写。

写完后,同学们东张西望,饶有兴趣得想看看别的同学写了什么。老师点名同学读纸条,开始读了:“多啦A梦在地底下高兴地踢足球。”“哈哈„„”同学们哄堂大笑了起来,多啦A梦怎么钻到地底下去了呀,更何况是踢足球呢!又开始读了,“孙悟空在操场上悲痛欲绝地扫地!”刚读完,又是一阵“哈哈„„”的笑声,“猪八戒在太空中高兴地切房子!”“哈哈„„”真是一个比一个有趣,一个比一个刺激,“王佳在操场上高兴地洗澡。”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王佳更是哭笑不得,样子有趣极了。“杜丰华在太空里飞快地扫地!”“哈!哈!哈!„„”同学们笑得捂着肚子,眼泪都流出来了。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醉在这个游戏当中。通过这个游戏,我明白了用词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根据词语写童话作文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后的资料袋,及语文园地三中的“我的发现”。

2、了解长围巾、雨伞、枯井各自的特点用途,小梅花鹿、兔子 的生活习性。

二、指导步骤方法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册书第三组课文有什么特点呀?(都是童话)。你对童话有什么印象?(生:语言美,生: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生:故事有趣„„)你想不想当一个小作家写出自己的童话呀?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几个词语,(板书词语)让我们根据这几个词语一起动脑筋编一个小白兔救小梅花鹿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围巾、雨伞 有什么用途?发挥想象,看谁想到的用途多,枯井是什么样的?小梅花鹿、兔子 的本领。

3、小梅花鹿掉到什么地方去了?兔子怎样救小梅花鹿?说一说各自的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最快的营救方法,指名完整地讲一讲。班内评议。

4、小结:刚才几位同学讲得非常好,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建议、意见。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营救方法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5、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班内交流习作,师生评议。(评议要求:方案优秀,语句通顺连贯,故事完整。)对需要修改的习作再次修改。

7、小结:今天大家习作积极性很高,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写出了自己的童话,不仅生动,还连贯通顺。希望今后,同学们多阅读课外书,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不断汲取知识,拓展能力,将来写出更好的文章。

8、作业:将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教学建议

1、习作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方面的紧密联系,会听才会说,听懂才能说好,会读才会写,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要充分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良好习惯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本次习作的重点要求。因此,课堂气氛要和谐、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想象,出现明显错误,教师要善意提出,切忌“一棍子打死”。

3、注意平时语言的积累,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朗读训练:表情、语气、语调的变化。

4、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及时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

5、童话故事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对世上事物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从而潜移默化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生自编的童话很多是孩子的观点,有的可能与大人理解的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引导、规范,切忌实行“霸权主义”。

课堂教学实录 谈话导入课题(略)师:长围巾有什么用途?

生:冬天的时候可以围住脖子、嘴巴防风、防雪。生:腰带断了时,可以当腰带用。生:可以当绳子绑东西。

生:发生火灾时,沾上水捂住鼻子逃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长围巾用途还真不少呢!我们再来说一说雨伞有什么用途? 生:下雨时遮雨,夏天遮太阳。生:下雪时也可以打伞。生:路滑时还可以当拐棍。生:不对,折叠伞就不行。

师:现在雨伞有多种,到时候根据你编的童话故事情景用你认为适合的伞。你见过枯井吗,它是什么样的? 生:枯井里没有水。

生:枯井里落有树叶等垃圾。

生:枯井周围长满了杂草,不容易发现。

师:我们可不要到枯井旁玩耍,万一掉进去后果不堪设想。对了,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知道兔子、小梅花鹿的特点吗? 生:它们跑得很快。

生:它们都是食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师:你真厉害,比老师懂得还多。生:它们都很善良。„„

师:今天,我们就用“长围巾、雨伞、兔子、小梅花鹿、枯井”这几个词来编一个兔子救小梅花鹿的童话故事,有没有困难?(没有)(有)。有困难的同学,课堂上只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加上自己大胆合理的想象,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编出一个有趣的童话来。如果你写得特别棒,还有机会在少儿刊物上发表呢!(教师的话让作文好的同学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让有困难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

师:老师只给大家这五个词,告诉你要编一个兔子救小梅花鹿的童话故事。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小梅花鹿遇到了什么危险?(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是不是这个童话里只能有“兔子”“小梅花鹿”这两种动物? 师:这倒不一定,但是兔子、小梅花鹿是主角,如果有其他动物也只能是配角。(生笑)好!现在来说一下小梅花鹿遇到了什么危险? 生:梅花鹿掉到枯井里了。师:它为什么掉进枯井里的?

生:它被狮子追的,慌不择路掉进去了。生:它自己出来找食物,不小心掉进去了。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它自己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

生:不可能,老师说的是小梅花鹿,鹿角还没长出来呢!师:是的,小梅花鹿的鹿角还没长出来。生:它被长围巾缠住脚了。„„

师:小梅花鹿真倒霉,刚才让大家给它设计了这么多危险,该“蝙蝠侠”兔子出场了。(生笑)你想让兔子怎样救它,你可想好了,别没把小梅花鹿救上来,还把“蝙蝠侠”兔子搭进去了。(老师幽默的话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积极举手,课堂氛围较好。)(小组内根据给小梅花鹿设计的危险交流营救方法。然后班内指名交流。)师:让小梅花鹿掉进枯井里的同学讲一讲你们“教给”兔子的营救方法。生:兔子用长围巾绑住小梅花鹿,再喊几只动物来一起把它拉上来。生:要是长围巾不够长呢?

生:不够长可以绑在伞上,兔子抓住伞柄,其他动物抓住兔子一起用力往上拉。

师:方案可行,但是如果小梅花鹿不是自己掉进枯井里的,而是被狮子等猛兽追到枯井里去的,猛兽还在枯井旁,怎么办呢?

生:凭借着兔子的机灵,把猛兽引开后再救小梅花鹿。师: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来办吧。(生笑)„„

师:让小梅花鹿被猛兽追杀的同学,怎样安排“蝙蝠侠”兔子营救小梅花鹿?

生:兔子把长围巾绑在伞柄上,兔子藏在大树后拖着伞在枯井边移动,猛兽跑过来正好掉进枯井里。

师:好,再用石头把猛兽打死。

生:不用了,枯井太深,猛兽爬不上来,就会饿死了。师:你真聪明,比老师的想象力还丰富呢!(老师的表扬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兔子和梅花鹿藏在伞底下,躲在枯井旁边,挑动长围巾把猛兽引到枯井里。

生:兔子的伞里藏着枪,兔子勾动扳机把猛兽打死了,用长围巾拖着猛兽到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

师:你的经济头脑很好,将来肯定是一位腰缠万贯有爱心的企业家。(生笑)„„

师:刚才同学都变成了“智多星”,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能告诉我故事背景吗? 生:夏天的一个早晨,兔子去森林采蘑菇,发现小梅花鹿遇到危险了。生:反对,如果是夏天就用不到长围巾了,应该是冬天下雪天。

(此时,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不管是哪个季节,只要你能合理的运用好老师给你的道具,就可以了。)

师:根据你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季节。小梅花鹿遇到什么危险,想象一下它和兔子各自的表情、动作、语言。

(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三分钟后班内交流。)生:小梅花鹿在枯井里大声地喊着“救命”“救命”。

生:我没让小梅花鹿掉进枯井里,小梅花鹿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喊着“妈妈救我”“妈妈救我”

生:兔子沉着地对小梅花鹿说“不要慌张,我来救你!” 生:兔子急忙把小梅花鹿拉到大树后“嘘!别出声!” 生:兔子急忙把小梅花鹿藏到伞底下。„„

师:兔子救了小梅花鹿后,小梅花鹿会说什么?

生:小梅花鹿会对兔子说:“谢谢你兔子妹妹,要不是你来的及时,我可能就没命了。” 生:小梅花鹿会对兔子说:“谢谢你兔子弟弟,你真聪明。” „„

师:兔子呢,会说什么?

生:兔子会对小梅花鹿说:“不客气,因为我们是朋友。” 生:兔子会对小梅花鹿说:“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

生:兔子会对小梅花鹿说:“小梅花鹿以后可不要自己一个人乱跑了,你看,多危险啊!” „„

师:你能把刚才你讲的这些串联起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吗?(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相互点评;然后班内交流,师生点评。)生:我讲《小梅花鹿得救了》

一场雷阵雨刚刚下过,森林里空气非常清新。小梅花鹿悄悄地离开妈妈,独自来到森林深处找吃的。

啊!空气多么新鲜!花儿多么鲜艳!小梅花鹿越走越远,小梅花鹿迷路了,着急的小梅花鹿在森林里乱窜。忽然,小梅花鹿感觉到身子一沉,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小梅花鹿醒来了,发现自己掉进了一口枯井里,身上多处擦伤,小梅花鹿试着动了动四肢,还好,骨头没受伤。小梅花鹿站起来大声喊:“救命!救命!”

一只在雨后采蘑菇的兔子,正提着篮子往家走。隐隐约约听到了喊救命的声音,急忙寻着声音找寻去。兔子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听到声音似乎从地下发出的,兔子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发现是一口枯井,声音果然是从这里发出的。兔子向下望去:呀!是小梅花鹿!兔子连忙对着井口喊到:“小梅花鹿,别着急,我来救你!”兔子发现自己没有工具,急忙跑回家拿来了一条长围巾,兔子把长围巾一头绑在树上,另一头扔到井里,结果长围巾不够长。怎么办呢?正好兔子的两个哥哥路过这里,它们也加入到救援的行列。兔子哥哥把自己带的雨伞拿出来,绑在长围巾上。这样长围巾一头绑在了小梅花鹿身上,一头有三只兔子拉着,三只兔子“一二,一二”终于把小梅花鹿拉上来了。

小梅花鹿对兔子说:“谢谢你们救了我。”兔子告诉小梅花鹿,以后要注意安全,在没长大之前不要随便离开妈妈。

师:我们大家评一评刚才孙鑫同学的故事。

生:故事比较完整,但是在小梅花鹿迷路时,是不是再加上大声喊着妈妈,更能表现出小梅花鹿的着急。

生:有些句子用的比较好,如:“隐隐约约听到了喊救命的声音”“兔子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

生:结尾似乎应该再加上:“小兔子帮着小梅花鹿找到了妈妈。” „„

师:刚才几位同学点评的很好,我们再找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编的童话故事。生:我讲《一对好朋友》(略)师:我们来点评一下他的优点和不足。生:他的故事中没有交代清楚时间。生:他讲故事的表情、语气很生动。

生:他的故事如果把营救过程讲得再详细些,会更生动。

师: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也很好,老师也来说两句,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把兔子救了小梅花鹿后的高兴心情突出出来,梅花鹿的感激之情表现出来。生:我讲《智救梅花鹿》(略)„„

生:我讲《患难见真情》(略)„„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真精彩。兔子在老虎面前镇定、机智、勇敢,兔子在朋友遇到困难时,奋不顾身,竭尽全力营救自己的朋友„„表现了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师:把自己编的童话故事写下来可以吗?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写完后组内交流,点评、修改。)

师:下面请几位小作家再给我们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希望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能像前面一样做出点评。

(指名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优点、不足。)(略)

师:结合组内、班内的点评,同学们再修改一下,相信你越修改,你的作品就越精彩。(学生独立修改,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师:今天大家习作积极性很高,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写出了自己的童话,不仅生动,还连贯通顺。老师发现我们很多同学都有作文天赋,只要我们平时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积累好词佳句,大胆发言,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家的作文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希望今后,同学们多阅读课外书,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不断汲取知识,拓展能力,将来写出更好的文章。

(作业: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好朋友 陈晓阳

冬天到了,大地又穿上了银色的衣服,小兔子和小梅花鹿在家门外堆雪人,打雪仗。小梅花鹿觉得光这样玩没有意思,就对小兔子说:“咱们来玩捉迷藏吧!” 小兔子想了想,说:“好吧。”

小梅花鹿先藏,小兔子捉。小兔子就开始数数了,可还没数到十,就听见了梅花鹿“哎呀”的叫声,小兔子回头一看,梅花鹿不见了,只听到小梅花鹿在喊:“救命!”“救命”的声音。小兔子仔细听了听,声音似乎是从地下发出的,小兔子一边着急地喊:“小梅花鹿你在哪儿?”一边顺着声音找。

“救命!”“救命!”小兔子听清楚了,就在附近,小兔子突然发现前面雪白的大地上张着一张黑糊糊的大嘴。小兔子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口枯井,小梅花鹿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小兔子趴在井口对正在呼救的小梅花鹿说:“小梅花鹿你受伤了吗?别着急,我马上想办法救你上来。”“你可快一点儿呀!吓死我啦!”小兔子赶忙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的长围巾呢?”妈妈说:“什么事这么急?”小兔子说:“小梅花鹿掉到枯井里了,请你和我一起去救她吧!”于是,小兔子和妈妈带上长围巾和雨伞,来到了枯井旁,小兔子把雨伞打开,然后把长围巾的一头绑在雨伞把上,小兔子对小梅花鹿说:“你坐在雨伞上,让我和妈妈把你拉上来。”小梅花鹿小心地坐在雨伞上,小兔子和妈妈齐心协力把小梅花鹿救了上来。

小梅花鹿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救了我。”小兔子说:“不用谢,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嘛!”兔妈妈和小兔子、小梅花鹿搬来一块大石板,盖住了枯井。这下捉迷藏可放心了。

梅花鹿得救了 张小语

冬天到了,兔子准备到市场上买些生活用品。

兔子抬头看看天空:天阴沉沉的,好象要下雪的样子。兔子拿上了一把花雨伞,戴上长围巾,挎着篮子出门了。兔子路过一条幽静的小路时,突然听到“妈妈救我”“妈妈救我”。兔子连忙四处寻找,声音越来越近,兔子看清楚了:一只小梅花鹿边跑边呼喊救命,后面是一只瘦瘦的老狼在紧紧追赶着。

“小梅花鹿,快点跟我跑!”兔子边跑边招呼小梅花鹿。兔子领着小梅花鹿跑进了树林里,兔子想起,在一棵大松树旁有一口枯井。兔子和小梅花鹿来到大松树旁,兔子让小梅花鹿赶快藏到松树后面,自己解下长围巾,两头绑在枯井边上的两棵树上;接着在枯井上面铺了几根树枝,然后撑开雨伞,藏在枯井的对面,学着小梅花鹿的声音“妈妈救我”“妈妈救我”。小梅花鹿从树后面露出头来,颤抖着问:“兔子哥哥,太危险了,我们还是赶快跑吧?”兔子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小梅花鹿,我有办法对付这只老狼。”

老狼寻着声音,闻着气味,跑了过来。兔子在伞底下,不停地叫着。狼看到花雨伞了,心想这次你可跑不了了,猛地一扑,结果被长围巾绊了一下,正好扑通掉进了兔子眼前的枯井中。兔子对松树后面的小梅花鹿说:“喂!小梅花鹿,快点出来吧,老狼掉进枯井里了。” 兔子和小梅花鹿趴在枯井边上,对老狼说:“老狼先生,你在里面可好哇?要不要给你送点心呀?”兔子和小梅花鹿边说边往枯井里扔了几块石头,只听见枯井里不时传来狼痛苦的叫声。“算啦,我们还是留点力气去买东西吧。”兔子往枯井上盖上一块大石板。

“小梅花鹿,你该回家了,要不妈妈会着急的。”兔子学着大人说话的语气。小梅花鹿一口一个谢谢,让兔子都有点不好意思啦:“嗨!你就别再谢我啦,我要去买东西,正好送你一程吧!”森林里响起了“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一对好朋友

刘奕辰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兔子白白正在和小梅花鹿通电话:“喂,是小梅花鹿达达吗?”“是呀,你是谁呀?”“我是兔子白白。你今天有空吗?到我家来我们一起堆雪人吧!”“好,我这就去,你等着我吧。”

达达穿上羽绒服,戴上长围巾,朝白白家跑去。因为大雪覆盖了地面,把白白家附近的一口枯井也掩盖住了。在快到白白家时,达达想滚一个大雪球做雪人的身子。说干就干,雪球越滚越大,达达一不小心掉进了枯井里。达达拼命往上爬,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达达失望到了极点,“呜——呜——”大声哭了起来。

白白在家里左等右等,也不见达达的身影。十五分钟的路程,怎么一个小时了也没到?是不是达达迷路了?还是——白白不敢往下想了,穿上棉衣,就往外冲,冲出家门:又下雪了。白白返回屋中,拿上雨伞,一步一滑地向达达家的方向走去,边走边喊:“达达——”“达达——”

当白白走到枯井旁时,突然听到“呜呜”的哭声,白白小心翼翼地走到枯井边上,往井内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靠在一个大雪球上哭泣。“达达你没事吧?”“白白,你终于来了,快把我救上去吧,我在里面好难受啊!”白白围着井口转了两圈:有了!“达达,把你的长围巾扔出来。”达达点点头。白白把长围巾绑在伞柄上,自己抓着伞,把长围巾递给达达,可是达达太重了,差一点把白白拉进井里。白白眼睛盯住了井里的大雪球。“达达,你能站到雪球上吗?”“我试试吧。”达达颤颤巍巍地站到了雪球上,白白告诉达达:“我用力拉的时候,你也用力往上跳。”两个人一起喊着“一二加油!”达达终于逃出了枯井。达达紧紧地握住白白的手:“谢谢!谢谢!你真是我的好朋友。”白白笑着说:“当别人有困难时,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

下载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方仁工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5则范文

    《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生(合):喜欢。 (教师板书:前仰后合、肚子疼、老师) 师:请同学们用......

    三年级方老师作文(写写帮整理)

    趣味游戏今天,方老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告诉大家要做一个游戏。 同学们惊讶极了,嘴巴张的好大好大,都可以吞下一幢房子了。接下来,教室异常安静,扔颗针也听得见声音,这时,老师问:“......

    河南安阳吴莉莉老师四年级作文课堂实录

    《中小学作文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课题开题会四年级作文教学课堂实录执教者:吴莉莉师:今天的课堂我们不拿语文书,同学们说说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生:这样的课堂好奇怪。生:很轻......

    方老师三视图补缺线教学设计[5篇]

    《三视图补缺线》教学设计 金华六中方战红 一、教学目标 理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掌握形体分析法、切割模型法补缺线、画轴测图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

    论文五:遵循新诗特征 创新教学方1

    浅谈新诗的教学模式 【摘要】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二)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

    李卫东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写给谁?为什么写? 执教者 李卫东杭州风帆中学初二学生 开场白中确定 真正的主角是你们。之后明确内容——写给谁,为什么写? 先讲一个故事——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

    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类比构思执教者 华东师范大学 郑桂华杭州市第九中学高一学生师课前聊天之后提及-----说清楚一下,把敏锐的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语文课常做的事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全国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二年级:说说我的家 南京长江路小学 宋建玲课前谈话: 学生唱歌,活跃气氛。 教学过程: 1. 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家》。 2. 揭示课题:说说我的家。 3. 怎么才能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