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4 05: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第一篇: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类比构思

执教者 华东师范大学 郑桂华杭州市第九中学高一学生

师课前聊天之后提及-----说清楚一下,把敏锐的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语文课常做的事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类比构思法之后,教师出示冰心的《霞光》,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师:请大家说说看,写了什么?作者想写什么?

生: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必太在意。

师:写的是霞的物象,但写的是快乐和痛苦,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什么好处?

生:容易让读者有兴趣,不枯燥。

师:生命是庄严的话题,神圣的大话题,用这个物象写,容易让作者喜欢。

生:引发读者的共鸣。

师:不直接讲出来。含蓄。

生:霞和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有相似的地方。

师:更加直观

生:更加透彻,更具体。

师:所以有时候选择一个物象来承载就要更加直观形象。

屏幕显示谈生命(节选文字)

之后屏幕上只有三个大字人生像?

师:你能想到哪些物象来表达人生感受,写得越多越好„„大于等于8个

学生思考,写。

生:繁星迷宫小草浮云 沙丘战争白纸彩绘乐谱程序 游戏

农场赌博 搓麻将(学生想解释的时候,被教师忽略)

生继续表达:像高尔基文中的海燕 像登山,到山顶的那种香烟——抽到高兴的时候就没有了

公交车——有些人陪你到终点,有些只是过客浓咖啡—有苦也有甜

子弹—一瞬间的人生没有彩排的电影风筝----只有制约着才能飞得更高

五颜六色的调味盒餐巾纸—看看还多,其实快用完了雷雨—狂风暴雨后才见彩虹一场旅行瀑布——蓄势待发,倾泻一瞬间火箭——扔掉一些东西才能飞得更高 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将这些物象一一写在黑板上,并标上了序号。

师:现在请大家转换身份,写作文大部分时候是给别人看的,现在请大家当一下读者。作为读者,你最愿意看哪一篇呢,暂时不考虑内容。凭理性思考,只投一票。

师:投好后,请回忆反思,交流一下,为什么投给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理由是什么? 生:给“没有彩排的电影”感觉很文艺。

师:是不是很期待?

生:会引发我的阅读兴趣,人生思考。(教师板书 人生思考)

生:我也选这个,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有共同点。

师:也就是有足够的联系相通(板书)

生:人生像一场战争,最能激发人的兴趣,因为人往往一不注意就被撂倒,人生太激烈了。师:你一定很有感触。(板书 最有感触)

生:搓麻将 因为人生沉重,而用这样调侃的笔法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有一个反差(板书)更能激发阅读期待(板书)

生:风筝很好,有老师家长的制约,很像。

师:大家更关注这些带形容词的物象。更清楚?

生:遐想的空间更大。

生:不确定因素更多,更能切合人生的主题。

生:写作就像外科医生一一,切入点很小,但是却力求更细微具体。

师:会更细致,更具体

师:回到那个,没有彩排的电影有吗?

生:会自己去创造,反而引发读者的感慨。

师:读者会有哪些可能的感受?

生:会很好奇。会觉得虚伪。会反感等等。

师板书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这六个要求,反思一下自己选择的物象怎么样?

1、合理性

2、有感触

3、联系性

4、产生共鸣

5、引发思考

6、最高要求是反差 师:请大家对照要求,调整一下你的物象。

生:“子弹”不好,虽然有联系,但不能引发共鸣

师:而且你见过子弹吗?见过真实的吗?

生:见过

师:但引发共鸣比较少吧

生:“海燕”那个不好,其实人生不只是挑战,也有平淡,而且海燕很远,因此我换成“白纸”了。师:下面,围绕你选择的物象,列举至少五个特点„„挑战一下。

生:搓麻将

1、具有随机性,因为骰子的点数本身就随机的。(众笑)

2、机遇性,这和随机性不一样的,这是指牌。

3、主动性,因为你如果主动碰吃之后牌就不一样了。

4、不可控性,因为你想吃的是被碰了。

5、被动性

6、耐心

7、挑战性

生:我选的也是这个,我补充一下不要贪心,你可能因为胡大牌儿结果被别人胡了。

师:当我们看到随机性三个字的时候你想到搓麻将了吗?同样,单凭机遇性,挑战性你觉得是麻将?这些事麻将所独有的特点吗?所以当我们在描绘这些特点的时候可以上升到独有的,这才能写出个性的地方。后面的交代描述是关键,前面那些事感觉,师评价性的,如机遇性等。当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一定要描述物象所独有,尽量用描述性的,少用评价性的文字。接下来就是寻找这个物象中与人生相关的点,具体写下来,拟一个提纲。

最后时间匆忙,老师再让你们思考一下:哪些作文题,适合这个作文的方法?

第二篇:郑桂华老师上作文课

看郑桂华老师上作文课

2010年10月14日下午,我受邀“名师棕北行”作嘉宾主持。棕北中学美丽的陈校长让我再一次亲密接触郑桂华老师,再一次感受桂花老师兰桂一样清雅幽香的质朴芳华。

郑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课题是《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以及棕北中学和棕北联中的全校教师,以及成都市各兄弟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济济一堂,众目倾注,沉浸在郑老师独有的课堂风采:激情中的流转,平实中的精彩,娓娓中的深切。

郑老师的作文课,在“序曲——范示——分析——运用”的流程里,顺理成章的展现了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序曲部分,郑老师引导学生回想在作文写作上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即兴发言,无不是学生的习得见解。学生的基本素质,生动的见证了棕北中学“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信念。尤其一位学生谈到文章写作上要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足够的注重,还举例说“你好”在不同标点的标示下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让我感觉学生的习得状态很不一般。其间,学生的相关体验回顾,也还涉及到了词语选用问题,句式选择问题,写作心理问题。5分钟的序曲,问题从学生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既是唤醒也是催生。如此集思广益,如此

相互启迪,不仅仅是教学上的“热身”,更是一种“铺垫”,一种“渲染”,一种“潜移默化”,一种隐忍待发的“蓄势”。对于学生,是身心的放松,是学习心智的开启,是学习情绪的激扬。

范示部分,郑老师展示了范示文本,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这个文本里的“曲折”状态。引用的资料是一首表达奇特别有奇趣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仙桃献至亲。”从“骂得狠”而“赞的美”,而又“骂得绝”及至“赞的妙”,曲折回环,在“逆转”的状态极尽赞美,赞美儿孙孝顺、聪明、有能耐。通俗易懂而又别有奇趣的文字阅读,在资料的引证上,在思考的支撑上,启发我们对于辅助性思考材料的选择,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趣味性。郑老师板书的曲线图示和文字说明,清晰的展示了“逆转”即“曲折”的线路变化,一目了然,简洁明快。

分析部分,郑老师引述的是《三顾茅庐》的现代简洁版,完整的叙述了整个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参考范示分析进行具体的曲线图示和文字表述。一共抽了四位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余学生自己在笔记本上分析。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曲折”,怎样在“逆转”,如何求“变化”。随后,又例举了很有名的短文《猎狮》,师生一起总结了求取叙事“曲折”的具体因素。一是设置障碍、困难(有变化),二是出乎意外,三是误解。看似逆情悖理,实则合情合理,出乎意料,却又情理之中。郑老师尤其对于

“合情合理”的曲折叙述,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更是旗帜鲜明的主张了叙事曲折的合理性和情理性。

运用部分,郑老师出示了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我流泪了》,叙述的是“我和兔子”的故事,要求学生讨论修改。这一个环节,完全的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完全的聚焦于此。无数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折射了对于“曲折”对于“逆转”对于“变化”的实际理解和深刻程度。用一些一线教师的听课感受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真正的“热”起来了。这样的一种“热的状态”,正也是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呈现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分享和共享,是一种彼此的碰撞,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共同存在。

听完郑老师的课,我深刻的感受在于这样的三句话: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让课堂实在地“活”起来了,让学习具体地“实”起来了。

表演的课,也是一种课型,但是郑老师的课与“表演”无关,而是“本真、本色、本朴”的“真本事”的蕴涵。用我曾经对于郑老师的赞美话语说,那就是“一个教师能够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光辉照耀,必得有沉潜而来的底气,必得有涵蕴而来的功夫。最是沉潜见底色,春秋涵蕴磨刀功。”郑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富有“沉潜底气”和“涵蕴功夫”的老师。在随后的讲座里,郑老师反复申说自己“是一位没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事实上,郑老师的课富有“不精彩的精彩,去

魅惑的魅力”的内在质感。我戏说她,“郑老师反复检讨自己没有魅力,其实这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与妩媚无关与媚惑无关而与职业的尊严和生命的诗意有关的魅力存在。还是那句老话——她的出现,就是美丽;她的存在,就是价值。”

因为时间关系,郑老师仅仅就《有效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征》作了讲座,我称之为“郑氏定律”,因为这本就是她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宏观而看,她概括为“正确、具体、弹性、集中、连续”这样的五个特征。具体而论,分述见下。

正确:

1、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内容

2、符合该年段的教学内容

具体:

1、具体的才是明确的2、具体的才是可达成的3、具体的才是可检测的弹性:

1、学生是不一样的2、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3教学的契机是不一样的集中:

1、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2、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连续:

1、某项具体目标的分解和逐步达成2、数项具体目标的关联和融合3、教学内容逐步扩展、深化、提高

4、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5、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郑老师对于“有效教学目标”的概括和论述,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对于语文学科在学理和学术上的一个建设,其路漫漫,我们期待郑老师更多的精彩,但是我们也希望郑老师爱惜身体,不要太忙了,也不要太累了。东奔西走,南征北战,盛名之下,也该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留一些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昨天傍晚,我又在电话里听到她依然是兴高采烈的激情洋洋,她在河南参与高中教师的新课程培

训。无论如何,祝福郑老师把平实的路走的精彩,把精彩的路走的平坦。

看当今中国语文讲台,桂花飘香,处处留香。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上海师大 郑桂华 视频课)笔记整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上海师大视频课)笔记整理 第一讲 说明:

本课(大课程)主要分三大板块:

语文教学设计要领;阅读教学设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和选修课教学设计。

第一讲 课程导学~回顾学习经历

一、学习回顾

开讲请老师学生谈谈,教育学、心理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或者启发……

生答: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2.教学的母的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3.教学是帮助学生自我建构……

1.教学一词的源流

教学:teach,learn ,instruct,teach and learn。

教:通过信号或符号引起别人对事物、人物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做出反应。teach 和 instruct 的区别:

teach 与教师行为有联系,是一种活动。insteuct与教学情境有关,强调教学过程。

2.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有目的地促进学习以达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活动。(史密斯、雷根)

经过教学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加涅)(ps:事件说明其可设计、可控制)

3.教学设计的定义

指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

4.请学生回忆中学最难忘的语文课的经历,谈完后谈启发。生答:a.语文课的趣味性;

b.语文课中的突发情况,教师要灵活应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偶遇,同时要指向语文课堂。)

c.将生活资源应用到语文课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d.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所发展。

5.推荐书目

《如何阅读文学》 泰瑞·伊格顿著,黄煜文译。

二、了解课程框架·课程目标 总括六点:

a.基本知识

b.基本方法技能

c.各个领域的关键点

d.写一个结构合理、表述规范的教学设计 e.对已有的阅读、写作经验的反思、整合f.感受教学设计是有挑战的。具体是: a.基本知识:

知道语文教学设计涉及的基本知识。如学情、文体类型、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学习方式。

举例: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为 年龄+/_2 分钟。

认知风格分为场依赖型,唱独立型。Generally speaking,前者喜欢合作学习,后者适合独自学习。

b.基本技能方法:

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活动、运用教学评价策略、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

c.各个领域的关键点

了解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及选修课的教学特点,掌握其教学设计要领。

d.写教学设计

能独立撰写结构合理、表达规范的语文教学方案。e.反思整合

能整合学过的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不同文体的特点等,整理与反思自己的阅读策略、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经验等,并自觉地将这些经验运用于教学设计中。

f教学设计的挑战性

培养从语文课程和学习者两个角度做教学设计的意识,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了解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1.语文教学设计 2.阅读教学设计

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选修课教学设计

每个版块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学习教学设计的一两项要点。

四、了解课程框架·学习方式

倡导“基于真实任务中的语文教学设计”,如基于以往的学习经历,针对真实的教学任务、研讨真实的教学情景。

实行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相结合,其中课前、课后延伸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学习由师生共同完成。

注重案例研讨,精选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案例,包括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习价值的案例。

发挥教师团队的特点:突出优势、强调分享。

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面对的学情不同,承载的学习目标有差别,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举例《荷塘月色》

人教版 高一,第一单元,散文单元。与《囚绿记》《故都的秋》在一起。苏教版 高三,第二单元,意境单元。与《雨巷》《荷花淀》在一起。

给华师大附二中和怀宁一中上课也不同

四、独立回顾

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我在哪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哪些方面比较薄弱? 关于语文教学设计,我能做…….关于语文教学设计,我希望老师……

五、参考书目

加涅等著,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老师推荐必读!!)

莫里森、罗斯、肯普著,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做人力资源培训的也可以看看。)

安德森等编,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华东师大2008年出版(老师推荐必读!!)

王荣生、宋冬生主编《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郑桂华《高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六、阅读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必须精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必须精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对每篇课文都应该比较熟悉)

课程教材研究所汇编《20世纪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从事教师行业,最好买来研究)

看完视频课的感受:

1.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思考,经常对学生提问(哈哈哈,听说她在上师被叫巫婆,经常点人回答问题……哈哈哈,她自己都说学生上她的课十分紧张,每一分钟都不敢放松)2.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或者知识建构。(比如让学生谈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中学的学习经历的一些启发)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分享经历时,会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都让学生说完,对学生回答的点评都是正面鼓励的。

4.老师很爱笑,严厉外给人一种亲和力。5.鼓励学生与她进行私下交流,公布邮箱。

6.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学生提的建议,能做到的尽量做到。

第二讲 语文教学设计要领·模块介绍

一、模块介绍

a.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b.学习内容;c.学习方式;d.学习时间;e.学习评估。

二、学习重点

a.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b.设计合宜的教学目标 c.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活动 d.设计有效的学习评价

三、学习内容

1.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a.语文教学设计的价值 b.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c.语文教学方案的基本结构 d.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 e.语文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2.语文教学设计专项要领 a.学情分析 b.教材分析

c.教学目标的确定 d.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e.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创设 f.作业与学习评价的设计

第三讲 语文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方案的作用

a.体现教学观念 b.呈现教学目标 c.标记教学重点 d.提示教学流程 e.规范教学活动f.保障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价值

有经验的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会强化精确性、关注和专门化的知识等方面,以避免由于缺乏细致设计的教学及其导致的效果差、效率低、不能激励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1.教学观念的体现 2.教学(学习)过程的指引3.学习结果的保障 教学反思和研究的凭据。

具体:

以三个教学设计片段为案例进行分析。1.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以作文《一件开心的事》的问题设计为案例,问题设置为:该作文是记事、状物、写景?一件、两件、几件?开心、难过?

该教学设计的问题在于,不把学生当学生(而是弱智……)教学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阅读《囚绿记》的教学目标要求为例,目标设置为:要求学生能独立鉴赏文学作品,能知人论世,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有点超出对一个高一学生的要求…….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指引和点拨。2.专门化知识,精确性设计

以《沉船之前》的教学设计为例,提问“以简要语言概括文中三个画面”(提示: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问题所在:首先提问不明确(是分别概括还是一起讲);其次,一直给学生强调把“地点”说进去,板书时却没有体现,学生不懂为什么要强调地点,其意义何在。

所以,有经验的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会强化精确性、关注和专门的知识等。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面向学习者,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的。2.以课程观统领语文教学设计

3.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

4.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提供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的可能 5.根据不同的功能额课型进行教学设计 6.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听课感受:

郑老师说的一句,“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未来。”

第四五六讲

第五讲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面向学习者,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2.以课程观统领语文教学设计

3.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

4.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提供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的可能 5.根据不同功能的课型进行教学设计 6.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一、最基本原则:面向学习者 传统课堂与建构主义课堂党的区别

传统:a.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处于权威的地位。b.评估是通过测试和订正答案。c.知识被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d.学生主要是独立学习。

建构:a.教师的角色是互动者,要与学生协商。b.评估的方法有批改学生的作业、观察、评判学生的观点和测试。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c.知识被看作是动态的,随着我们的经验而变化。d.学生主要是小组学习。

建构主义课堂强调对话——最根本的是倾听,不是靠教师单向信息传递。学生学习的个性及学习内容的差异性带来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显性标志是“时间”,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观念之一即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写作、讨论、分享。新课程改革同样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之二:以课程观统领

知道课程的构成;了解课程的类型;分析课程的取向。1.课程观统领要求教师既了解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内容的独特性,又要注意 他们之间的联系。

2.课程观统领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握语文课程的整体取向。

案例:沪教版 高一下册小说单元课文 《哦,香雪》(作者铁凝)

课堂实录中的两个环节: 1.老师让学生讲故事情节 2.问学生,香雪用妈妈辛苦攒下的40只鸡蛋换一个铅笔盒,并且走了30里夜路是否值得?

答“不值得”的学生有说到理由:妈妈辛苦攒的,不容易;走了30里夜路;并未真正挽回尊严;跟母亲说谎,丧失了纯真;让伙伴担心。

“值得”的学生给出的理由是:铅笔盒是尊严的象征,城市文明的象征;对知识的追求。最后教师总结到: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1.老师过于注重文本内容,而忽视语文教学的目标。2.老师并未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辩证的发展。

经验:

a.语文教学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小说阅读的教学离不开对环境对人物的分析。同时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解读。要立足文本的类型。

b.注重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教师应该对其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c.教师可以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改造,但是改造以后必须要凸显这篇文本的关键内容。

对以上的教学活动的修改方案有如下两种;

(一))1.在那些回答“不值得”的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要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刚刚的那些理由都是从哪些角度思考的。

比如;客观条件,结果上…… 2.1.在那些回答“值得”的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要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刚刚的那些理由都是从哪些角度思考的。

这样才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是全面的思考,才是发展的眼光。

(二)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作者的哪些文字传递出了她对香雪这样做的思考?作者是持怎样的态度? 原文: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同时又流露出对传统、纯朴的担忧。

带着课程意识做教学设计要注意的是:

1.语文教学应更多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2.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获得,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学生和教师借助教材利用环境来开展互动和对话。

加涅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1.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

教学设计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最终的目标与预期学习结果指导学习活动的选择与设 计。

2.学习是一个受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的过程。

卡罗尔提出“学校学习模式”5个主要变量为:a.学生的毅力 b.允许学习的时间 c.教学质量 d.学生的能力倾向

e.学生的学习能力。

3.教学设计模型可以在多种水平上运用。

教学设计原理有很直接的价值对于教师和研究课程开发的人而言。

4.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5.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由一些可识别的相关子过程组成。

简单水平:教学设计将预期的结果、教学方法、学生的评价联系起来。

细致的包括:确定预期的结果、开发一些将学习者置于其真实任务中的活动,设计备用的练习形式、评价与反馈。

6.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没有一种教授所有事物的最佳方式。

课程的类型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c.学习者中心模式、社会中心模式、知识中心模式 d.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第七讲 教学方案的基本格式与设计流程

一、基本格式:

1、执教者

2、执教年级(公开课需要写清楚)

3、教材分析

4、学情分析

5、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6、教学重点和难点

7、教学时间

8、教学活动形式

9、教学媒体

(8、9两项可以不写)

10、教学流程(需要详细展开)

11、板书

教学设计达不到预想效果,原因往往是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不够,对学生的情况没有足够去设想。

二、写好一份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内容完整 板块清晰 表达简明

用好详案与简案的各自优势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1、分析语文教材

2、分析学情

3、确定学习目标

4、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创设

5、选择教学策略

6、设计教学实施与管理流程

7、设计学习评价与反馈

四、语文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区分不同功能的课型:

1、家常课(让学生有所发展)展示课(充分体现某一方面的追求)

研究课(就某一点研究,比如研究老师的手势对学生的反馈的影响)、竞赛课

2、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3、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

4、必修课、选修课

区分单节课与单元教学设

第八讲 学情分析

一、学习目标

a.知道学情分析的基本内容 b.尝试进行学情分析 c.知道教材分析的内容 d.初步教材分析的方法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年龄特点、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学习习惯等。

2、阅读量、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与阅读偏好等

3、写作量、写作习惯、写作兴趣等

4、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5、课堂表现、语文成绩等。

认知风格:

整体性、分散性、言语性、表象性。

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一定要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细致一点,精确一点。

三、学习该项内容的基本情况分析 a.学生的学习基础——起点

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对《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的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回忆性散文的情感等。

b.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展点

对情感主旨的把握。通过以前学过的复杂回忆性散文情感的把握来体会。c,学习该项内容的困难和问题——障碍点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些问题老是没有预设到。《囚绿记》为什么要囚绿,《荷花淀》的主旨…….学情分析的重点,会因教学目标、学生的发展点以及以往的教学而具有不确定性。

基本学情不需要每一次课都作分析,具体学情每一次备课都应认真分析。

四、有关学生的知识 a.学生年龄特征的知识 b.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知识 c,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知识 d.学生兴趣和文化传承的知识成分

第九讲

教材分析

一、维度

a.该套语文教材的框架

b.所在单元的主题、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功能、地位。c.该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功能、地位

d.助读系统(包括提示、注释)练习系统。

二、教材单元案列分析

以沪教版 高一的诗歌单元(第四单元啊)为例分析

《再别康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双桅船》《地球,我的母亲》《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论文)

教材整体框架 :《中国……心理》是知识文,好了解新诗发展的脉络,更好了解新诗的特点。

这些诗歌都是新诗,注重意象,有新月诗派,朦胧诗派…… 《再别康桥》为本单元第一课…… 思考与练习里提及到的意象……

第十讲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作业分享

此版块为学生在全班展示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作业完成。

一、学情分析 作业分享 以《变形记》(节选)为例。

该生先分析这个班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上海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博雅班——特色班,升学压力大,学生成绩优异,语文的底蕴深厚,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习惯好,平时阅读量大,小说创作能力强。

为了分析学习该篇课文的一些基本情况,该生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或步骤)1.布置预习

包括三个任务:a.阅读完这个短篇小说的全文

b.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目的:检测学生是否读了全文;情节属于小说三要素;该任务是学生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概括中发现问题)c.谈读完后的感受(内容不限,可以是小说情节,主旨,人物,艺术手法,或者自己的独特感受等。)

ps:这种预习作业的形式要适宜。2.估量已知

学生学习的起点是由已知和未知一起影响和决定的。包括三个步骤:

a.批阅:看学生是低/高质量完成——是否按要求完成

b.判别:这些信息有效还是无效。有效:能反映这个班级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的信息。c.分析:在有效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已知属于哪一层级:浅层次,深层次。NOTICE:学生知道=?学生理解了。

个人的情况=?整体情况。(不能以优秀学生水平作为衡量全班同学的标准)3.整理归纳

将学生提的问题整理出来,进行分类: 属于小说主旨,人物形象,异化主题…….有的问题不能合并则搁置,确定重点,有的则穿插,见机解决。找到学生不懂的原因。4.分析学情

根据以上的具体情况即可得到学情。

二、教材分析作业分享 《木兰诗》

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该单元另有《黄河颂》(诗歌)《最后一课》(小说)《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理散文),《木兰诗》(古诗文)为最后一课属于自读课文。

论述这个单元各篇文章的体式、主要内容,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再接着分析《木兰诗》具体在该单元的作用,功能…… 借助教材的助读系统(导读、提示、知识卡片)作业系统(思考与练习)来分析该课文……

第十一讲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目标

2.能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合宜

3.知道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四个依据 4.初步掌握设计教学目标的方法

(注:此学习目标为整个教学目标的总的概括)

一、教学目标是什么

1.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什么,老师要教给他们什么?

教学目标的近义词:学习结果、教学目的、教学意图、教学预期等。(注:教学目标=?老师让学生做某件事的目的)

举例:老师让学生徒步清溪峡(学生经常上下学经过的地方)

教学目标分析:老师想让学生体验家乡的生活,发现经常忽略的东西。做这件事的目的还可能包括老师想要了解学生……

2.三种学习结果

a.既不能记住什么,也不能理解或应用什么,这就是“无效学习”; b.虽然能记住什么,但没有理解也不会应用,这就是“机械学习”; c.不仅能记住,更善于应用和迁移,这就是“意义学习”。

二、教学目标对于教与学的作用

1.教师可以借助目标明确说明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并满怀希望地以此组织教学。

2.在结构松散的教学中,目标会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举例:紧凑式:告诉学生将学习名词活用的11种用法。

松散式:让学生谈《再别康桥》的体会,学生自己可以得到意象,音乐美等,并非一个单一的结果。

3.师生之间往往存在相互猜测的情况。如果把目标传达给学生的话,就会消除很多误解,提高师生的交流水平。比如学生经常关注老师的表情,总是试图从老师那里获取信息,或者他所谓的老师想要的答案。

4.目标帮助教师与学生关注将受到评估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框架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推荐书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二)安德森认知目标二维分类

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每一点都要反过来对已做的事情加以认知,并且修正,把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分析)

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三)情感领域

克拉斯沃尔提出从最少介入到最深介入: 1.接受:知道或听到某事

2.反应:作为体验的结果的新行为 3.价值评估:显示出某种介入

4.组织:把一个新价值融合到已有价值之中。5.价值内化:坚持按新价值标准行事

(四)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定向: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心理准备)、生理定向(生理准备)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知觉是其先决条件

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通过教师或一适当标准可以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为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四、有效目标的特征

正确:符合不同学段语文学科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生获得的认知情意等发展是明确的 弹性:目标考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 集中:课时目标相对集中,不是大而空多而杂的 连续:前后学习的目标能彼此关联

第十二讲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语文教学目标中常见的问题: 1.目标表述上的问题:

表述错误(例:想象、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但,想象并非修辞手

法),病句,活动主体前后不统一(例:认识...理解……培养学生……,主体一会儿学生,一会儿是老师),三维目标表述不正确(知识,能力,情感/德育……应该会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目标确定上的问题:

目标的错误(例:《我的叔叔于勒》目标定为:解读金钱关系下于勒的形象……应该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与学段不符合;目标大而空;多而杂;非语文学科特点(例如:《曹刿论战》让学生了解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鲁国以少胜多背后的战略、战术思想……这更像是历史、政治)

二、实例:

举一个比较明确集中的目标: 国内例子:

目标:区分 事实和看法

“客观事实”和“个人看法”之间有两种辨认方式。

第一,“事实”的陈述是可以确认的,如“上海是一座城市。”;而“看法”的陈述则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如“上海是座美丽的城市”。

第二,“事实”陈述使用那些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欧洲、”木头“等。而”看法“使用的词是个人理解得,带有主观色彩。如“美好,丑陋。”

国外例子:

1.让学生通过学习正式讲演的元素,体验劝导和税赋性的写作方式和修辞。2.让学生掌握劝导性技巧的文学元素。

3.让学生掌握跟所学的演讲辞相关的历史背景,学习欣赏演讲辞的方法。

魏书生:“一堂课要设计不同的目标,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目标的具体性: 1.比较

a.学习具体生动地描写

b.知道具体生动的描写所具备的三个要素,尝试运用这三个要素 2.比较

a.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故事。b.在可以自主 选择的读物的时候,能自主选择阅读古诗;在作文中能引用或化用古诗句,一篇作文中至少1-2次;这节课后能选择阅读羁旅之思主题的古诗,并背诵其中的3—5首。

三、关于描写的教学小 例

备课:学生在描写起步阶段常犯的错——将想当然代替描写;将主观评价代替描写。克服:有什么写什么;从多角度展开写(湖中水的颜色,湖的状态,湖的清浊...);从局部——整体展开

四、把文章写长——材料补充 1.论证严谨一:材料与观点 核查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 a.材料中的信息是准确的吗? b.材料是否不支持观点? c.材料与观点是否有偏差?

(对策:选择那些核心特征与观点吻合的材料;具有多面性的材料,叙述该材料则应该有所侧重。)

d.材料的局部与观点一致,但整体倾向性是否有问题? 2.论证严谨二:材料与观点

材料的分析与材料中的叙述是否一致? 材料的分析与观点是否一致?

五、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情 2.语文教材

3.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4.教师

a.教师的优良品质、健康个性、丰厚的积累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b.教师不宜过分张扬某些个性,如愤世嫉俗等;教师也不宜过分宣扬某些偏激、边缘化的观点。

六、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方法 1.目标表述的基本结构

动词与动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

名词(或名词短语)——涉及学科内容 动词(或动词短语)——涉及认知过程

举例:阅读论说文的基本思路

圈划重要概念,比较、辨析,明确核心概念; 梳理作者对核心概念的解说过程 概括作者对核心概念的解说 对作者的学说进行推敲、质疑 借鉴学说,反思生活 2.陈述教学目标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陈述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会说什么等。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第十三讲 学习活动设计

一、设计活动要合乎学的逻辑

1.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2.学习活动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环环相扣)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宜的教学活动(包括 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节奏等多方面的设想)

4.教学活动板块要少(简明),各自的功能要清晰 5.根据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活动设计要领 1.活动对应教学目标 举例《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理解个人的永久孤独性,以及之后的悲观之感。活动设计:

a.请生活经验出发问学生有感到孤独吗。b.找到登幽州台歌的主题体

c.在三维中找主客体位置,关系。从古人——来者。感受作者永恒孤独性。

将目标放在活动中一个个对应,检查。

《琵琶行》(反例)

教学目标:懂作者所叙之事,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一叹,感受绝妙的音乐描写。

教学活动:相逢、相识、相知。整个过程中并未涉及到欣赏音乐美。

《陋室铭》(反例)

教学目标:铭这一文体,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时落实关于铭的目标,但安贫乐道精神解读有误。改进:

教学目标:背诵全文,对铭这一文体特点的把握进而把握作者的精神(对自我的肯定和对名利的淡薄)

教学活动:让学生朗读,感受铭(短小,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内容上看铭是称颂还是警戒还是兼而有之。

(注: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学习活动设计前后形成关联。

教学活动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的关键是:找到一根主线。

举例:《出师表》,表示臣对君。而《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身份除了是臣子,还是亚父(他与刘禅的关系)(殷切的希望与教导。)

《狼》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a.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其一/犬/坐于前)

b.复述故事;并分别从狼、屠夫、屠夫妻子等角度讲述故事 c.从故事叙述的视角,探讨作者想要寄寓的道理。

举例:《岳阳楼记》(反例)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a.对岳阳楼介绍

b.诵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字词,熟练翻译。c.找出文中写景、抒情句 d.找出文章主旨句。理解旷达胸襟,先忧后乐,政治抱负,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活动散漫。

改进:先读文章,找到关键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优后乐。”再找到与其相关的句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喜洋洋者矣。“”滕子君谪守巴陵郡“”微斯人,吾谁与归。“

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 a.避免突然转移话题

b.避免“因刺激而受阻的事件”:因无须注意的一件事或一个物体的脱离正在进行的活动

c.避免赘述和分割

————卡罗尔·西蒙·温斯坦著,田庆轩译。《中学课堂管理》华师大出版。

案例:《故都的秋》

1.教学目标: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作者”悲情“审美观

2.活动过程: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整体感受;这些感受从何而来(文章的物象);补充郁达夫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对比老舍的《想北平》;得出结论。

评价:将”悲情“审美把握很好。

建议改进:把知人论世的教育目标去掉,将目标集中在”悲情“上。去掉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去掉与老舍的对比。从细碎的物象以及虚词来感受作者的那种”清静悲凉“。虚词能舒缓节奏。

(补充)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重点一定包含在教学目标中 教学难点有三种情况:

a.难点即重点 b.难点是普通的教学目标 c.难点只是达成教学目标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

建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最好分开呈现 举例:《陋室铭》中将背诵全文设置为重难点。背诵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但算不上重点或难点。

重点一定在目标中,但难点不一定,难点是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3、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宜的教学活动)

启动性活动(5-10分钟)———发展性活动(25-35分钟)————总结性活动(5-10分钟)

启动性活动:有趣有用,做得到,学得会,让学生进入并带给其挑战,为学生的发展做准备。

启动性活动是为启动后面的学习,发展性活动是主体的最后总结,(从案例或目标开始),接下来使主体活动,比如讨论。总结性活动并不一定是来口头总结,也可以是作业,画概念图等。

举例:

《皇帝的新装》

教学活动:读课文,了解是怎样的皇帝;探究情节,概括;人物怎样围绕“骗”活动。

《故都的秋》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找文中的关键句。这一做法是不合适的。抒情性散文是需要品读和感受的。快速浏览适合的是实用类文体。而且文中的关键句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忽略了学生自己读完后的感受了。

《岳阳楼记》《陋室铭》这就需要朗读、诵读。另外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小组讨论

4.版块简明,功能清晰。

反例:一老师讲授一课时的课文,教学目标多达18个,大的教学活动多达8个,一堂课45分钟根本不可能实现。

5.根据学情选合宜活动

低年段的学生,教学活动的形式宜相对丰富;高年段的学生,教学活动的思维容量应更大。

《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一篇课文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不同。薄弱一点: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字,作者经历了哪些地方,景象有哪些特点。基础强:这些活动设置就过于简单。

活动的挑战性要考虑学情。

举例:《双桅船》的学习流程:(学生华师大附中)a.自由朗读,获得感受。b.寻找意象

c.判断核心意象和辅助意象

d.通过辅助意象明晰核心意象的内涵 e.判断“私设象征“与”公共象征“ f.解读朦胧诗的朦胧特点

学生找到了核心意象:船和岸。找到关系:游子与故乡;大陆与台湾;爱情;理想。

学生指出 但文中”在另一个纬度相遇“这是不确定的,而故乡是固定的,台湾与大陆也是如此。所以不合适。(通过辅助意象来解读核心意象)爱情也不合适,在于她当时的创作背景。

最后确定为理想。

探讨,之所以解读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于朦胧诗的朦胧特征,诗人多采用的是私设象征而不是公共象征。

接下来,要提供有效的支架,学习材料,让对话有效展开。

比如,口语交际课。品析经典广告语

品析要求:用普通话,口齿清楚;语意连贯,思路清晰;表达完整,力求生动。1.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2.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3.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第十四讲 改进教学的一些技巧(十三讲的拓展)

一、10条改善讲课效果的建议

1.开篇故事或兴趣点:提供相关的典故、故事、图片或卡通等 2.启动性问题:提出一个中心问题

3.测试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动力——建立兴趣 4.提纲:将讲课的关键词缩减成几个关键词 5.举例和对比:对所讲观点提出现实生活的描述 6.视觉辅助:利用幻灯片、挂图等——最大化理解

7.现场挑战:间断性地停止讲课,让学生为已呈现的观念提供实例,或是回答现场小测验

8.说明性活动:——加强学生参与 9.应用问题

10。学生回顾;——强化讲解内容

二、10条促进讨论的技巧

1.小结:某位学生说过的话,这样该生会感觉到有人理解了,其他学生也能感到更精确的总结。

如:你的意思是…….2.检查:你对学生所述观点的理解或让学生来澄清他所说的。如:你是说…….?我不能肯定……能否给大家重述一遍? 3.赞扬:某一有趣或有见地的观点

4.阐述:学生对讨论的贡献,可以举例子,也可以建议一种新的视角。如:你从少数人的立场提出…….我们还可以看看多数人…….5.加强:某一观点,可以通过加快步调,使用幽默,或者必要时挑起更多的讨论。如:这对你是一个挑战!接下来的2分钟里。6.不同意:委婉地提出某学生的观点,以引发更深的讨论,如:我们清楚了你的观点,但是我不认为事情总是像你描述的那样,其他同学有过与xx同学的不同经历吗?

7.调节:针对同学间观点的差异,以缓解可能的紧张。如:我认为他俩并不是真正的反对,而是…….8.拉拢:针对多个观点,展现相互间的关系。

9.改变:通过改变参与的方法,或让团队进入下一阶段。如:让我们分成更小的团队,看看能否以某种标准…… 10.总结:团队主要观点

如:上述讨论中,我们大家提出三个主要观点…… 三、十个促进体验式活动的步骤

体验式活动能使学习更积极。此类活动一般包括角色扮演、游戏、模拟、视觉化和问题解决任务。

1.解释你的目标:学生喜欢和知道会发生什么和为什么 2.解释好处:说明为什么做该活动,它与以前活动的联系。3.在给出指导时语速要慢:也可以提供视觉北京呢,确保学生理解。4.如果指导很复杂,可以演示之。

5.在给出进一步的指导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6.告诉学生他们有多少时间:整个多少时间、间断性通知剩下的

7.保持活动连续:不要因为无休止记录学生的贡献而让活动慢下来,也不要让活动停下来。

8。挑战学生:若活动中产生中等水平的紧张,将更具活力。9.总结讨论活动

10.细致地组织第一感觉讨论:问少数几个问题,分成小组,轮流做简短分享

第十五讲 语文学习环境和课程资源创设

一、学习环境和课程资源的类型 1.学习环境的分类

教室、校园、家庭:真实的学习环境 网络所建构的虚拟学习环境 2.课程资源的分类

a.功能特点:素材性(直接为课程服务)资源和条件性(多为物理的、物质的)资源 b.来源范围: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c.存在形态: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d.信息化程度:传统信息课程和现代信息的课程资源 e.性质: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f.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包括校园的文化;教室桌椅的摆放;教师的状态,衣着…….)g.人的角度: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人士资源

二、设计学习环境

1.物理环境:光线、声音、课桌椅的排列 2.心理环境:安全、舒适

三、影响课堂行为的环境因素 1.自然因素:

a.桌椅的排列 b.噪声水平c.学习和运动的空间预备 d.冷气暖气 2.社会因素:

a.学生个别或小组学习b.学生相互间的行为 c.学生集中注意力 3.教育因素:

a.教师的教学方式 b.教师的肯定/否定c.教学任务类型要求d.活动模式的要求(注:桌椅的排列十分重要!!)1.不要以抽象的概念理解学习环境的设计 2.不要让学生感觉被孤立 3.让学生尽量在老师视线里

四、教室环境的6个功能

1.保障安全,并增强心理安全感 2.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3.展示班集体的“个性” 4.有助于完成任务

5.让学生和教师心情愉快 6.促进学生成长

——卡罗尔·西蒙·温斯坦著,田庆轩译《中学课堂管理》华东师大出版,06年

五、利用好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经验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1.学生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a.学生的质疑可以成为教学主要内容

b.学生的阅读、生活的积累能较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c.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教学的增长点 d.学生的特长(才艺)可以活跃课堂。e.检测学生的作业,据此引导课堂教学

六、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1.利用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料、增加交流等 2.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网络学习环境

3.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库,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材料 推荐书目: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第十六讲 作业与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了解作业的基本类型和功能 1.不同类型的语文作业 a.固定作业与临时作业(固定:周记、随笔、读书笔记等;保证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的,比如“每日一诗,每日一报。”)

b.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与个体独立完成的作业

(小组:编小报,编班刊,做项目,做课题;专题作业,如“作文分工合作完成”小组教学实验)

c.课前预习作业、课上作业纸、课后作业(导学案,课前,课中,课后)d.长作业与短作业 长作业示例:

专题作业:留住春天(让学生在25-20天里观察校园或上学路上或家里的植物,2天观察一次,拍照片,写文字,汇报,最后颁奖)

我的2004、我的一半高中生活(回顾自己的设生活,以适当形式展现,每周2名学生汇报,有写到《一个人的蜚短流长》《我在成长》)

小课题论文:《语文教材中的疑问与初步解答(文言部分)》(该生找小学文言教材中的注释不正确、缺失等问题,并做出最后总结)

2.作业的功能

a.用于教学组织的作业:激发兴趣、推进教学等。b.用于语文学习积累的作业 c.用于学习准备的语文预习作业 d.用于巩固和迁移学习内容的作业 e.用于检验学习成果的作业

补充:推荐书目《课堂管理要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课堂作业:在独立作业或小组作业中应用观点或技能,教师监督学生的进展情况,给个别学生提供帮助,为后续的课程或活动做准备

家庭作业:练习以提高熟悉程度,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学习与生活的关联。项目:学会完成长期的任务,深化所学知识,形成能力。短文、报告:写作表达能力

小测验:某一学习目标的进展情况 考试:课标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二、设计合宜的作业

(一)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作业 1.指向教学目标

a.课前预习作业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关联(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解决课堂中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必须解决的学习内容。)

举例:《荷塘月色》课前预习作业:

上网查阅1927年7月前后的中国社会现状和朱自清先生个人的生活状况,筛选主要信息,抄录其中3-5条事实;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荷塘风韵,欣赏月色之美

b.课后作业应该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与迁移 举例:《哦,香雪》作业:

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或全知全能视角续写《二十年后又见香雪》

教学目标:

欣赏小说采用“全知全能叙述视角”写人物、写场景的妙处;透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艺术,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深层次情感,深入开掘主题内涵。

2.适合不同的学生

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 适合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魏书生,教师上课”十条“中指出,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

3.增加作业的课程性

一个学习周期的连续作业:作业内容相关、作业目的集中。一周连续的作业,一个单元连续的作业。

4.方便教师批阅(及时批阅才能及时反馈,反馈不及时则收效甚微)

(二)暑假读书笔记的12种模样

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2.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 3.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经历了什么。

4.根据该书表现的某一个主题写一篇短文。(例,主题是爱,写关于爱的文章,并用上书中的例子)

5.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6.根据书中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张画或图表,并作出相应的详细解释。7.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问他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

8.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有趣或无趣,都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你会推荐这本书给朋友吗,为什么?

9.写出书中的主要问题或冲突,涉及到的人物,以及结局。

10.将下面这个句子填写完整:我喜欢(不喜欢)作者(或某一人物)……的方式,因为(字数250-300)

11.描述一下你读这本书书时的感受(愉快、悲伤、解脱、愤怒或充满希望等),并解释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12.为这本书设计一套试题。包括5-10道判断题,10道多项选择题,5道简答题,1篇作文。并制作一页完整的答案。

三、试题的编制

(一)辨析一些试题

a.从测试目的看试题的质量

b.从试题的测量目标(考点)分析试题的质量 c.从试题语言表述分析试题的质量

(二)高考考点能力类型(补充)1.认读与理解 2.分析与综合 3.表达与应用 4.鉴赏与评价

(三)试题编制的程序 1.确定考试目的

2.明确所要考核的教学内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3.设计试题编制计划表(一张双向细目表,说明试卷所要测量的知识与能力,各项在测量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所采用的题型、题量、难度系数等。)

4.拟订试题

5.编制标准答案,规定评分标准

(四)命题要点

1.题意指向要清晰,相对集中 2.书写量与分值要匹配 3.思维容量与分值要匹配 4,。命题开放又要有度 5.考试以所教的内容为主

6.减少对学生造成干扰的试题阅读量

(五)拟定试题要注意的点

1.试题的内容与范围与事先编制的双向细目表一致 2.每道试题内容要互相独立

3.避免试题纯粹以个人认知为基础 4.题干中不要包括无关的内容 5.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

6.试题必须正确无误,答案应当明确,不引起争议 7.试题的表述要清晰明确,符合学生的语言理解诶水平8.试题的数量要比所需的试题略多,以便进行筛选 9.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必须符合考试的需要 10.试题的排列一般先易后难,有一定的阶梯。

(六)编制标准答案,规定评分标准

试题拟定后,教师必须进行试答,对考生答卷的时间、速读、答卷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多种回答等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十七讲 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事实描述 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包括量或质的描述。其基本要素要求是客观性,即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找找证据)

2.价值判断

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作出评判。价值判断的结论与评价者本身对事物“应该怎样”的认识有关,反映了评价者的主题需要和愿望。

3.评价=事实描述(基于证据)+价值判断(体现导向)4.标准

a.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要求,通常以国家课程标准的方式呈现。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b.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内容标准(划定了学习领域,即学什么)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这些领域应该达到的水平,即学到多好的程度)显示学生在内容标准方面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其实践能力的具体例子和明确的定义。

c.我国采取的是基本标准,即绝大多数人经过学习应该学到的额知识技能等达到的水平。

5.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

背景:针对“基于常模评价”(强调群体的相互比较)提出。实质:强调与客观统一的标准要求进行比较

二、比较 标准和常模的评价 1.基于标准的评价

a.功能:诊断改进,发展学生为主,低利害

b.目的:努力又明确方向,所有学生都可能是成功者,一种绝对评价 c.结果:分数、等级与标准相对应,能够解释等级或分数背后的含义

d.内容:强调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态度,情感、高阶思维、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多维评价

e.方式:纸笔测试,日常观察,表现性任务等 f.判断:将个体的表现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

2.基于常模的评价

a.功能:甄别选拔,竞争为主,高利害

b.目的:没有明确固定的目标,竞争有限的等级,相对评价

c.结果:每一个学科只有一个综合分数或百分比的结果,结果内涵难以解释 d.内容: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评价 e.方式:以纸笔测试为主

f.判断:将个人的表现与其所处群体的其他人进行比较

三、评价的基本路径

(一)整体设计学段、学年、学期和日常评价框架 1.如何将学科课标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标准? 2.是否所有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都需要评价? 3.不同的内容标准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更有效? 4.不同评价任务的操作条件有何建议?

(二)根据评价框架设计和选择评价任务

1、通过这样的评价达到什么功能和目的?

2、选择什么内容能有助于学生充分表现? 3.选择何种评价方式有助于达成评价目的? 4.如何保证评价任务与要求符合课程标准?

(三)开展评价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1、不同类型的评价任务有何差异与要求?

2、教师日常观察记录中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3、教师在表现性任务中如何观察记录?

4、教师如何基于课标对学生做出合理分析?

(四)分析结果,诊断反思并改进

1、从哪些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学生表现如何给予建议促进发展?

3、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如何诊断改进教学?

4、如何根据表现提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四、课程标准的呈现(举例)

能拼读(行为表现)汉语拼音(对象)。

转化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行为条件)正确并熟练地(表现程度)拼读(行为表现)汉语拼音(对象)。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按标点停顿,语速恰当,音量适度。能比较正确地读好长句内的停顿。能读出陈述句、疑问句的语气。(一、二年级)

五、基于标准设计评价内容与形式

(最重要的是基于学生的表现)

1、方式思考:纸笔测试+真实性评价(日常特定的场景)+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呈现形式)

(这三者是并列关系,各有其优劣)

2、方法思考:观察+问卷+访谈+文本分析(手段)

3、观测思考:作业表现+课堂表现+活动表现+测验表现——行为规范+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同伴交往+个人责任+核心能力+知识技能

4、工具量表:指标与标准+问卷(家校互动)+访谈(走进学生)+作业分析+活动评价

六、基于标准的表现性评价

1、一般定义:在尽可能合乎其实的真实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

2、基本特点:

a.强调对着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态度情感、综合能力、高阶思维等各方面都的评价 b.强调完成的过程、实际的作品与各方面的表现

c.强调任务设计的综合性、开放性、形式多样性,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有效性。d.强调评价者要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评分规则作出判断。

七、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注意点

1.表现性评价任务不一定都要采用活动的形式

2、表现性评价任务评价的维度不宜过多

3、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情景创设要符合实际

4、表现性评价任务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

5、表现性评价不能用一个总分来进行结果判定

6、表现性评价任务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十八讲 阅读教学设计专题 模块介绍

一、学习目标

1.整合以前学过的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反思自己阅读策略;了解中学生阅读活动的特点和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学生阅读活动的特点和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古诗文和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教学设计基本要求,能设计基本符合要求的阅读教学设计。

3、培养从课程、学习者、学习理论等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的意识,使自己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和研究能力,为未来成长为具有较高起点、长期发展潜力的教师打下基础。

二、学习内容

1、阅读教学路径、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等

2、文学文本、非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3、古诗文阅读教学设计

4、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三、学习材料

1、课件

2、中学经典名篇文本解读精选若干

3、中学经典名篇阅读教学设计若干,包括优秀设计和有问题的设计,常规设计和个性化设计

4、相关研究论文

第十九讲 阅读教学的路径 前言:课堂教学的关键

合宜的教学内容(正确、对头,学生能学会,有用)有效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的内容怎样才能学得好)

关键知识:

基本概念: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 阅读教学的三条基本路径

一、基本概念: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1、阅读、阅读与理解

学生凭借语文经验(阅读能录)以及生活经验(百科知识)阅读某一具体文本时所产生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阅读是学生在阅读,学生要产生合适的理解感受。eg.聂作平《童年的馒头》课文中,“那时候”(挣工分)——人民公社时期,“如今”——改革开放

如果将“那时候”简单理解为“过去”,“如今”理解为“现在”则只是翻译,不是理解;

有学生将“挣工分”理解为“钱很少”很明显他是据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百科知识)来解读的,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但该生主注意到了应该注意的关键点“挣工分”。阅读方法对,则结果对。

(ps:动词、形容词、量词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猜其意思,但是名词和专业术语不可以,因为名词的定义大多是约定俗成的)

阅读是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是想象和联想(“五里外的村上小学”需要调动想象和联想时间的漫长)。时间和地点合起来构成理解人的环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

理解的过程:

1.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翻译)

2.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理解)

3.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理解)4.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对一个特定语篇的理解结果,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解码能力,也就是认字识词断句的基础能力。

2.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

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可以表述为阅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

广义的阅读能力是指 1.识字

2.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3.结合生活经验(包含于广泛的阅读理解中)来理解

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的重点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理解。对蓝色部分的解读是:

通过视线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读者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这就是阅读过程。

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并对此做深度的心理加工(精加工)。

阅读就是要找到课文理解的关键处

什么是关键处?

理解的前提是首先要看到关键点,——知道要看哪些东西

例如:顾城《远和近》朦胧诗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没有标点(产生各异的节奏和旋律);诗空行(现实和心理感受的距离)。这就是关键点。

(关键点可以是词语、写法、风格……)阅读是接收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意思 阅读方法一:眼镜要看到应该看到的地方

阅读方法二:从应该看到的地方产生合适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存在两条视线:一条是(眼睛)生理性的外部视线,一条是(大脑)心理性的内部视线。外部视线的”注视点“,其实就是内部视线的”意识点“。

2、阅读方法

a..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 即: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 b.对这些关键点,如何做深度加工? 即: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

阅读教学的核心

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终核心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3.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a.必须讲究方法。

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取其精华。b.必须使种种方法称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学生(凭借语文经验、人生经验)所获得的理解和最终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之间的一个落差。

ps: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临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 1.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2.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学生需学什么?——课文的关键点在哪?;学生怎样学才好?——学生阅读的问题和困难在哪?

三、阅读教学的路径

1.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2.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3.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一)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童年的馒头》的理解关键点2处,时间”那时候“,地点”五里外的村“。介绍背景,看图片(补充生活经验)。什么是挣工分,什么是空笼花。

通常情况下,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理解需要的经验唤起其相似的经验。

比如”村“,”五里路“:可以联想作者当时的场景,或者将累的、渴的感觉和饿的经验相联系。

还有《竹影》里”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冷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教授时,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长音阶和短音阶。(唤起学生的经验)。想象场景画面,通感……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例如,”工分“专有名词阅读,一是查资料、词典,二是问知道的人。“五里村外上小学”唤起生活经验。”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这里需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喻体,本体。补充唤起生活经验等体验性活动需要向前延伸,在学生具备理解的生活经验、百科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到语文的方法、知识。

(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案例: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1,自由诵读,把握原文大意。(学生用原有生活经验,自主理解课文)a.课文讲什么事 b.作者带什么情感写这篇文章 2.用点划评注的方法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点划其实就是找到课文的关键点,而评注则是理解感受。

评注示例: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晴朗“”积雪“是色彩明丽的,”灰黑色“则使色彩暗淡,给文章添上灰色沉重一笔。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2.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重“、”堕“反复的手法,与前文”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因虐杀弟弟童心无法补过而心情沉重);”重“、”堕“第四声,读起来有沉重的感觉。

补充鲁迅相关材料:

a.鲁迅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b.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 c.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

d.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时时刻刻解剖别人,更多地是解剖自己。

e.《风筝》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掷“、”踏“用了逗号,减慢了动作过程。这两个动作本该是快速有力,一气呵成的。但二十年后作者再度回忆起这件事,则是带着深深内疚和自责。

情感不在外面,在词语中,在词语的反复中,在声调里,在标点符号里。

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三)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1.有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

2.有些课文,多元理解得空间比较大,比如诗歌、童话、寓言、小说、戏剧等。这两种都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享经验。

但另一些,较远,则要老师进行组织。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课文老师可能会一讲到底。

如顾城《远和近》上课实例

老师发给学生这个课文,没有标题没有作者。

1.让学生多读几遍,背下来。(诗歌教学,背是教学的基础)

2.画三角形,画我、你、云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课文(诗歌)的意思结构。3.讨论交流,给诗拟标题。

学生拟题有”距离“,有”障碍“”优美(旋律、意境——画面)“”自然”(写得自然——语言,所处环境——想象)

第二十讲 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前言: 学习重点

阅读教学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什么关系? 阅读教学内容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

课堂教学的关键

合宜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有效教学组织(教学程序,怎样教)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含义

教学目标:学生应理解和感受的课文的关键点

教学内容:能理解感受、关键点,需要学习的阅读方法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备课备两头。备学生:学生能理解和不能理解得部分

备教材:找到课文关键点,也就是教学目标,依循文本体式。

合宜的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学什么 1.依循体式:确定课文的关键点 2.研判学情:学生起点

二、依循“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目标

1.依循文本体式——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举例:《藤野先生》

以往错误教法在于把它当做写人的记叙文,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找找与藤野先生有关的事,再来概括藤野先生的形象(贴标签)。(这种教法是大错特错的),照此分析,文中有2/3部分跟藤野先生是无关的。

这篇课文的关键点应从体式入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主要写的是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思想变化历程。

思想变化主要是受到2件事的刺激,一件是考试不及格事件,一件是中国人互相残杀纪录片。

那作者为什么要命名为《藤野先生》呢,因为《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作者某段(时期)生活中印象最深刻,对其影响最大的人或事作为标题。

儿童时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时代:《阿长与山海经》;日本留学《藤野先生》;回国《范爱农》

印证:作者在文中说到“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这篇课文的关键点就在于 这是一篇回忆散文,其次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受。

案列二:《守财奴》

有的老师认为小说就该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主题入手,这部小说就从人物形象分析,从事分析人

然而,没有意识到这部作品是巴尔扎克的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批判现实主义的显著特点就是 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在于:环境塑造人

所以,不同体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文类、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关键点和阅读方式不同。

案例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有老师建议用说评书的方式上此课,然后让同学交流讨论。这是比较合宜的,在于《水浒传》本身就是章回体的话本小说,说书人底本,适合耳听。”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引起悬念”也只能是在说评书中有那种感觉。

备教材:抓住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特质,作者可以表达、理解必须关注的关键点(从体式入手),关键处。

依循体式建立在专业基础上,再找到关键点。

案例四:《统筹方法》华罗庚 魏书生老师上课环节:

1分钟让学生把其定义背下来,1分钟把课文内2个成语的注释背下来;解读烧开水泡茶;让学生举实例,应用统筹方法。

但魏书生没能抓住文章的关键点。即一是课文中的3个图表。(插述重要知识:非连续性文本,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混合文本:由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共同构成的单篇文本)

二是对统筹方法的定义。它是一种数学方法,用于生产管理。三是烧开水泡茶并非是统筹方法,它是一种类比,不是举例。

合适的阅读是要依循文本体式的。

阅读活动:阅读主体阅读某一特定文本类型。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教学,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

有的老师上《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看第一段,再看最后一段。这些都是违反阅读经验的,散文需要慢慢欣赏和品味。

如何找课文的关键点:

a.建立在自身阅读经验基础上。b.专业分析:依循文本体式。

2.确定教学目标——寻找课文的关键点

案例五:《生命,生命》杏林子

有的老师简单地把这堂课上成,让学生找找文中的3件事,和2段议论,并简而概括为以小见大。(这种教学也是有问题的)

这是散文,它是传递了作者独特人生经验。阅读散文也就是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言语的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这篇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写事本身而是写事的情感、感受、思想、情绪。

教学目标定为“理解三个事例给”我“带来的关于生命的震撼与感悟 a.了解作者,理解作者经历理解课文

b.从三段中”令我震惊“”擎天撼地“”给我极大震撼“感受作者人生经验。c.从两段议论中体认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d.体会”生命、生命“的意味。

散文的关键处在事给”我“的感受,引起”我“对生活的认识——必须对自己负责;应许自己;在于自己掌握;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阅读散文必须联系作者;文艺性标题(重复,逗号)有特殊意味。

备教材:依循文本体式找到课文的关键点,也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所需理解和掌握的。

三、研判学生自主阅读状况

备学生:研判学生自主阅读的概况,即学生自读的可能状态: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和学生理解感受有困难的。

这里的困难可能与关键点无关,可能与关键点重叠(理解感受的关键点与学生理解感受的困难问题相交)。

案例六:《百合花开》林清玄 老师上课环节:

a.让学生找到百合花开的描写“洁白、秀挺,最美的颜色”

b.开花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生长环境、野草蜜蜂等的讥笑嘲讽,并让学生表演)c.开花以后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不要骄傲,谨记第一株百合花的话...)

上完后,学生上完后提出了3个问题:

a.百合花已经漫山遍野,为什么还要默默开放? b.怎么理解“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c.花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人呢?

可以看出,这个百合花的“童话故事”学生都能读懂,文字能理解,但不嫩感受。因为散文阅读需移情,这样才能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

应该让学生表演百合花,老师表演杂草。这样才能感受其坚定信念。

这个课的缺陷在于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理解、感受有困难的地方,而这时文章理解的关键处。

又如《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老师去掉前两段,直接讲鸭蛋的描写。但是,汪的散文就在于他的文字的自然和精准,老师将这一部分逃避了。

这篇散文关键点在于其写法,枝枝蔓蔓。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进行的几步: 1.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专业分析,确定文章理解感受关键点(依循文本体式),必要时要参考文学。文艺学、语言学。

3.从学生角度看课文

《生命,生命》教学内容

a.散文阅读,必须联系作者的背景

b.从反复出现的同类语句中,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

c.分析一轮语句的重心,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语句的具体涵义。(eg:虽然...d但是...却……)(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它指的是生命)

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前提 a.基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验 b.基于语文专业知识

卞之琳《断章》 中重要的是代词、动词、名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老师是在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而不是努力和认真。

自身对课文的分析包括两方面:

a.自身的阅读能力——平常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信任尊重自己的阅读能力

b.分析能力(依循文本体式),找关键点是要下功夫的,它是一个学习、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要花时间,花精力,借助很多资料)

四、阅读的理解

1.从根本上讲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独特的理解。

2.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的阅读反应都是不同的,但是对于一篇作品的理解,在交流的层面上,他们的共同性会大于不同性。

我们强调的阅读是理性的层面,能用语言解释、交流。3.多元解读这一概念是文艺理论方向的。多元解读强调的是多元阐释。

合格的(理想的)阅读者(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用某一特定的理论对同一东西做不同的阐释和研究。

也就是说,他们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作者说了什么)是相同的,但是解释是不同的。(即作者说了什么,怎么去解释是不同的。)

d.文艺性标题(尤其是用了修辞格)往往有特殊意味。

第二十一讲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散文概念。

师让生自己来解答。生解答的关键词有,经历、见闻,情感,语言隽永、读起来有节奏感,诗化、个人化,章法灵活,手法多样。

师展示《辞海》中对“散文”的定义。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五四以后,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四大文体。其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

狭义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描写、议论各种形式兼而有之。

教学设计前提:对文本、文体的理解。

二、散文教学的依据 1.课程(要求、课标等)

2.学情(个人经历及情感体验)3.文本的独特性

三、例文研究

散文设计教学应做到: 1.寻文路 2.懂情怀 3.识理趣

案例

一、朱自清《春》

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 1.比喻词句(“雨”)eg.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2.感觉(体验)

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来写春天。知道 =?切身的身心体验

3.写的对象(景、物、人)——情感

同时也是一幅幅画(春草、春风、春雨、春花、赞春)4.动态,人(主线)

从草的成长,天气变暖,到人变多……都是一个运动的状态。以春意盎然来统领这四个方面。

建议:上这节课,可以联想古典诗词中的春天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雨: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花: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

朱自清都有化用,但是有所超越。

他不仅仅是展示春天的讯息,同时写到人的活动。

思考的切口在于,引导学生感受那句“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的力量得到全部的展现。

案例二 史铁生《合欢树》

散文是作家创作的千姿百态的个性化的东西。

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学情,即个人化的情感怎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师让生谈这篇课文的关键处。

1.独特的母子情深 母亲变化的词句

2.合欢树的象征意味(母亲的期望)母——子 3.死倒痛快——作品发表,活着(进小院)

4.合欢树出现(感情中的变化)(与作者心灵表述相关)

语言难以表达内心,与内心复杂程度相关。

高中阶段研究作品内容的独特性,无法回避内容的分析和讨论。

《合欢树》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作者的心理状态不同。在10-30岁,母亲在,有依赖。母亲“走”后,在街上瞎逛。想进小院,却退缩,心里一阵抖。(3次想进,最终都没能进。。)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改编“近院情更怯,不敢看合欢。”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学情、文本,更要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审美视野。案例三: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朴素与最美之间的矛盾。

“四个没有”——朴素(死后的墓碑)“有” —— 美丽(生前的作为)

极度非理性的判断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

散文教学设计

1.寻文路——发展、提升、成长《春》的情感之路

2.懂情怀——复杂、个性化的深邃情感,抓住,具体化《合欢树》

3.识理趣——表面无理性,实质是情理的高度融合。《世间最美的坟墓》

第二十二讲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前言: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1.现在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教诗歌的?

2.诗歌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

一、诗歌阅读教学现状

(一)现状之一

1.朗读是一道永恒的风景,朗读是目标还是活动,纠结不清。2.喜欢联系生活、设置情景,力图激发学生的体验。3.大谈感悟,重内容理解,轻诗歌语言形式的鉴赏。4.遇到教材中的诗歌不教或者少教。(这样的老师不少)

案例

一、《汗血马》(朗读是活动还是目标傻傻分不清)一老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有感情诵读,能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

b.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c.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味。

而教学活动中有关朗读的有3处,尤其是“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好”?

老师给出的朗读指导是“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细看,这一教学活动跟其目标并不匹配。

所以,朗读到底是作为目标还是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最终要实现,要到位。

案例二 《秋天》何其芳

(问题:创设情境,引导不到位……停留在印象,概念)

师开展教学时提出2个问题

a.你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生回答凄凉、忧伤、丰收、树叶都凋零……)b.描绘秋天的景色? 生答:凄凉的,美好的季节,美好的景色,成片成林的枫叶林,很好看。可以看出学生对秋天还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和感受。停留在浅表化,没有一种独特的感觉,这样成成片的枫林到处都有,即使是冬天也是成片的。

案例

三、《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听其朗诵,补充ppt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街市。”

生补充道“美丽的、热闹的、美妙的、繁华的、陈列很多物品的...很明显,老师需要学生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但是学生没有做到,主要是老师的引导不到位。

(二)阅读教学现状之二 强调诗歌语言的品味,但

1.注重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概念 2.强调一些重点词语的推敲 3.喜欢分析诗歌中的修辞佳

——局部语言的推敲是该项教学的重点

案例四:何其芳《秋天》

老师让学生谈最喜欢那一句,并说明理由。

生答第一句,听到露珠滴下来的声音,安详,平静。

诗中有一句“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是以渔家的生活经验来写他眼中的秋天,是充满乐趣和喜爱的。有细腻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

利用好助读系统而不是似是而非地进行分析。

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精炼的,但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都是整体的布局。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天上的明星现了”明“是反映由暗到亮的过程,而”现“则是由隐到显的过程。”远远的“则将人的视线带到地平线,然后与天相接……

二、诗歌阅读教学教什么

(一)确定的依据

1.学生阅读诗歌有哪些困难

2.诗歌在语文课程中有哪些独特的价值? 3.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4.诗歌对青少年的社会成长和语言能力发展有哪些功能? 5.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

(二)诗歌的地位

朱光潜认为”人类文化史上,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远在散文之先,甚至是文字之先。

艾略特认为“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最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 阿多尼斯“诗歌应该超越现实,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当世界上的一切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只有诗歌像爱情一样,可以表达最深刻的本质。”

(三)阅读诗歌的意义

1.语言积累,诗歌比较简短,语言精练。臧克家说“精练就是使语言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到了恰到好处的地步。

2.净化人的心灵世界。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是”一种内在的暴力,保护我们免受外部暴力的侵袭。它是一种反向而行的想象,对抗着现实的压力。说到底,它似乎关乎我们的自我保存;无疑,这正是诗歌的文句和声音有助于我们活得像人一样的原因所在。”

(四)诗歌的教育价值 在学校教育知识体系中,诗歌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儿童所念儿歌,里面有知识、有文学之类,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中学生阅读诗歌的主要目的,应该回归到关注诗的本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节奏韵律、语言精致等。

其中,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情感体验价值和语言积累价值最大,这也是诗歌阅读教学最需要着力的两个方面。

(五)学生阅读诗歌困难 1.整体意蕴的把握

2.诗歌节奏、旋律的感受与理解(戴望舒《我用那残损的手掌》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诗人内心起伏变化的曲线)

3.诗歌语言之美的鉴赏

(六)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路径 a.三个层次 b.两个维度

(七)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层次 1.诗歌阅读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eg;确定诗歌中的意象;把握旋律、节奏;精练语言;诗的意蕴 2.文学作品阅读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eg: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情感体验,体验情境,对文本不断认识,接近作者的认识意蕴

3.阅读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 理解文本内容积累语言

用诗歌阅读来培养阅读中的一般目标

(八)确定诗歌阅读教学目标的两个维度 a.诗歌文体等知识

b.阅读诗歌的方法与策略

(九)诗歌的主要特征 1.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是诗歌最本质的目的。

2.依靠形象思维、创造意象是诗歌的表达特征。跳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都是与形象思维有关的。“形象的目的不是其意义易于被我们理解,而是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

3.形成节奏和韵律。诗歌的分行、有韵脚、复沓等形式,都是形成诗歌节奏所需要的。4.语言凝练、精致是诗歌显著的文学特征。

案例分析:《双桅船》朦胧诗

找到意象,核心意象:船和岸的关系 辅助意象:风、风暴、灯

两者的关系,修饰、丰富、补充、限定。最终确定为追求理想价值实现、爱情……

(十)韵律与节奏

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状,或者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或者抑扬相同,这发现出来就成了诗的节奏。(节奏是诗的外形和生命。)

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的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

(十一)阅读诗歌的策略 朗读——阅读的方法 知人论世——阅读的方法

文本细读——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 移情与想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

构建不同类型诗歌的阅读图式——诗歌阅读策略

链接:《现代诗歌阅读》 导论

第一单元: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意象的组接——写实意象——写意意象——象征意象——荒诞意象——拆除深度意象——生活流诗歌)

第二单元:象征(隐喻与象征是一对难以分辨的孪生兄弟——寓言式象征——非寓言象征——公共象征——私设象征)

第三单元:情智(意象所蕴涵的整个精神世界——直觉——诗歌的情感的两种基本形态——理性——智性——反抒情——诗到语言为止)

第四单元:想象(诗人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奇特——抓住想象的触媒——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超现实想象)

第五单元:叙事(叙事可以更加有效地指涉现实语境——诗的叙事不同于叙述性文体——诗歌叙事形态——象叙事和象征叙事——叙事角度: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抒情诗中的事境)

第六单元:结构(线性结构和跳跃性结构——平面组合结构——结晶式结构——扩展——辐射式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内在的力的图示

第七单元:语言(历史上”诗“与”歌“的联姻——诗歌语言的格律化——语言的内在节奏与旋律——语言的散文化——语言的陌生化——语法的变构

第八单元:反讽(反讽成为诗歌重要的品格——克制性反讽——结构性反讽——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反讽——语词反讽——滑稽摹仿

第九单元:视角(一个新的视角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外视角和內视角——常规视角与非常规视角——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综合运用不同的视角)

第十单元:意蕴(”诗无达诂“——诗歌意蕴的三个层面——生命意识、历史意识、宇宙意识。

第二十三讲 小说阅读的教学设计

前言:纲要

小说教学现状扫描 什么是合适的小说阅读 什么是合适的小说教学

一、小说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非语文

某老师执教《智取生辰纲》,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杨志为何丢失生辰纲”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了8个原因:部下无能说、权力受制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

【点评】

社会学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评析 领导力研讨课、生活常识课。

【建议】感受语言;感受杨志的感受。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去叙述;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失败、紧张、焦虑、警惕。

执教《失街亭》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街亭失守,谁之过

3.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 【点评】

战例分析及反思报告会

分析、推理、判断、评价参与其间 提示:思辨不是读小说的方式

(二)非文学

有教师执教《祝福》,将祥林嫂的悲剧描述为现代版的“凶杀案”。教师让下学生模拟公安人员办案,找出事实真相:祥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 【点评】没有涉及小说言语表达意味的点评,阅读时无需体验、无需调动想象与情感。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处理成筛选信息的文章阅读。

虽然形式新颖,能吸引学生的额注意力,但是过于强调表面化的东西,这样很容脱离文本本身的内容。

(三)非小说

《阿Q正传》中阿Q想女人时的一段文字:“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被貂蝉害死了。”

老师让学生体会作者夹叙夹议的手法

【点评】夹叙夹议属于散文的读法。

小说应该注重的是叙述的技巧,它有特定的表达效果。

(四)类型化

类型化的小说教学: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有老师上《边城》“偏执”于体会性格单一的类型化人物,解读寡淡的情节。

《边城》是诗化的小说,有故事但不构成情节,有人物但不凸显性格。作者讲述事件、描写人物,主要为营造意境,渲染气氛,表现特殊的情调感,其本质特征是抒情性。

(五)其他

1.教学环节“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介绍——人物情节分析——主题思想概括。2.主题表述“格式化”

“通过…….揭露了和批判了…….” ”通过……表现和歌颂了……" 3.人物分析“论证化”

哪一细节体现人物的坚强?哪个动作表现人物的悲伤?哪一处是借景抒情?…….这些都不符合小说教学特点

二、合适的小说阅读

(一)什么是小说 1.文学理论家的定义:

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2.王安忆的定义:

小说是心灵的历史。(重情感、心灵体验)3.对小说的普遍看法 小说是叙事艺术。

“叙述”是小说所有元素中唯一不能删除的元素。“叙述“:如何讲故事。

(二)小说的基本类型

1.情节小说(有故事,长度)

《项链》《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陈焕生上城》

2.诗化小说

(叙述故事少,重点在于心灵)《边城》《孤独之旅》《荷花淀》《哦,香雪》

3.心理小说

(变形化的展示心灵)

《墙上的斑点》《变形记》《十八岁出门远行》

三、小说阅读教学要领

(一)总述

小说文本解读两大要素:”故事“与”话语“ 罗兰·巴特把叙述作品话语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故事系统,一是话语系统。1.故事系统:

叙述内容(故事与主题)

(故事包含 时间、地点、人物、情节)2.话语系统: 叙述方式(视角、时间)、叙述语言

(二)小说阅读原则:研读语言

汪曾祺”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1.人物语言

(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阿Q对革命的理解:

造法?有趣,…….来了一阵的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阿Q想得很多,思维很跳跃。他是分不清革命党的,更没有参加革命。

2.叙述语言

阿城 《棋王》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我不下了!)王一生“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 王一生两大爱好(好棋,好吃)

在火车上专心下棋,听到有人的饭盒叮当响,他嘴巴紧紧收着。我邀请他下棋,他一下子高兴起来,紧一紧手脸。

“软”,说明他之前的身子是硬挺的,可以看出他对下棋的全神贯注,一种亢奋的状态。而后精神支柱没了。当吃与下棋矛盾时,他选择了下棋,但又极力克制吃的诱惑,在这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嘴巴一紧”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一点。

叙述的语言也是为人物的性格展现服务的。

(三)故事系统

1.一个好故事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情感、细节、对话、场景? 2.最纯粹的故事包含三个要素: 冲突、行动。结局

3.冲突是故事的核心要素 冲突=欲望+障碍 取经+妖精=西游记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

以“冲突论”淡化 “情节论”。

开端其实就是欲望的出现,发展是障碍的出现,高潮是欲望和障碍的碰撞,结尾是欲望和障碍的结果。

以“冲突论”重构“人物性格论”。林冲的夫人遭高衙内调戏。林冲的欲望是好好治他,障碍是高衙内是他顶头上司的儿子,他最终是“将他的拳头放下来”——逆来顺受。

《卖火柴的小女孩》

欲望:温暖、饱、有人关心

障碍:什么都没有,冷、饿、没有人关心。

实现愿望的方式:划火柴,眼前出现火炉,烤鹅,祖母。

(四)僵化的小说主题理解方式 《祝福》:批判封建礼教的罪恶

《项链》: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套中人》:揭露沙皇警察制度的毒害

固定化的、单一的主题理解方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窒息对文学的敏感。小说主题教学演化成背答案、背结论。

主题不是作者的思想,不是小说的关键,小说不是思想的传声筒。

小说忌判断。小说把故事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用小说家的思想去钳制读者的思想。思想外溢,慷慨陈词的小说让人感觉到小说家的肤浅。

(五)如何把握 小说主题 多种意蕴的融合;

不直接显露在作品之中,但能在作品中感受到; 不靠归纳和演绎,依赖于感受和体悟;

像感受人生一样感受作品,必须往细腻处走。(例如:《祝福》”我“与祥林嫂的街头对话)

(六)话语系统

(中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把这些术语融入阅读教学中)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叙述时间 1.叙述语言 《阿Q正传》中阿Q想女人时的一段文字:“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被貂蝉害死了。”

作者为什么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这一段议论?夹叙夹议?

具有强烈的调侃和揶揄;为阿Q设置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报纸连载小说的需要;鲁迅特有的叙述风格。

2.叙述视角 《罗生门》

一个故事若干视角。

视角改变,意义随之改变。【思考】

《祝福》改成”祥林嫂的故事“如何? 《孔乙己》的“小伙计”有何价值?

案例:《阿Q正传》(借视点原理,读作品真味)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

——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②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丕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③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

举人老爷和赵府极力想要 掩盖,从全知视角到邹七嫂的视角,却将这一秘密无形中揭开 了。互相交叉碰撞形成了宏大的画面。

3.叙述时间 小说属于叙述 叙述离不开时间 取消时间意味着取消小说 解读小说必须高度关注——时间

生活时间 艺术时间

a.等述:

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由人物动作、对话构成。

如《祝福》中“我”与祥林嫂的一段关于“灵魂”的对话;《阿Q正传》中阿Q宣布革命一段就是等述。

b.扩述:

(应该加以细细品味)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的叙述。

它缓缓地描述事件发展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

如《孔乙己》中讲“孔乙己最后一次坐着蒲团用手移动到店”,《阿Q正传》中写“阿Q在土谷祠的一连串革命幻想”都用的是扩述。

《祝福》中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也是。c.概述

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 如,“三个月过去了”

四、两类小说

(一)传统小说

以故事情节为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人的外部生活世界,缺乏对心理世界的探求。

(二)现代小说

心理小说:以情感抒发与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 荒诞小说:对现实的夸张变形,“大写意”。

五、传统小说 【教学重点1:故事】

主要教学内容:情节、人物、主题 传统小说以故事情节取胜 情节元素:愿望、障碍、行动 取经+妖怪=西游记 【教学重点2:叙述方式】 全知视角

案例:《红楼梦》(研究叙述与对话:揣摩情节与人物)

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进谒。”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一家,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之职,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之流。故弟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

其中,对贾雨村的语言多与林如海的语言叙述,在与表现出贾雨村内心激动万分,谨慎,林如海的矜持。这样上下姿态的差别对比就出来了。贾雨村之前不过问林如海,在林看来他是清高的,而其实这都是他装的。

六、现代小说 1.心理小说

现代小说一个重要特点

小说结构心理化,以人物心理为小说中心 小说时空自由化,按照人物的“情绪哉”

而不是故事的“情节线”叙述。2.“荒诞化”小说;

基本手法:夸张变形、象征隐喻 3.诗化小说:韵味与情调

案例;《荷花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这一句描写充满诗意、审美、高洁。

七、对话研读 1.对话的作用 a.推进故事 b.展开性格 c.表现情绪

2.对话赏析工具 a.对话合作原则 b.话轮的转化与控制

案例《荷花淀》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脸涨红,气喘……叙述节奏放缓,说明水生心里有事,不知道怎么跟妻子交代参加大部队,把一家老小丢给她。院子里朦胧的月光下,妻子能看到这样仔细,说明妻子关心深爱丈夫。

第一个水生说有节奏放慢,他头脑飞转怎么面对妻子。问他爹是想转移话题,女人心里咯噔。水生接着问小华,没有”水生说“而是”说“,是生怕妻子接着问他。女人又将对话拉回来。

两人内心较量的温馨和美好。

为什么要读小说:

物理人生很短,人一生只能选择一种人生。每读一本小说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活一次,读得越多,人生越丰富。

第二十四讲 戏剧阅读与教学设计

一、戏剧文本特征

戏剧以对话为主要方式,完成叙事与抒情。阅读戏剧,尤需关注对话的艺术。剧本阅读两种方式 1.像读者那样读剧本

读出剧本通过对话推进情节,激化冲突,塑造人物的妙处 2像演员那样读剧本

将剧本台词还原到舞台上的表演,感受剧场的氛围…….二、戏剧教学内容

(一)人物对话补充、推动情节的作用

《窦娥冤》中刽子手押窦娥赴法场途中的对话

(刽子手)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

此处刽子手引起窦娥回忆,借窦娥之口,补充交代了爹爹的情况,与前后情节形成勾连。

(二)对话表现矛盾冲突

对话表现矛盾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控制话题的人物 2.说话方式的选择 3.说话包含的意蕴

(三)戏曲教学内容

戏曲魅力在曲词,曲词重在抒情。

1、曲词“

为角色唱调,负责抒情

解读唱词可借助诗词鉴赏方法,但必须与人物形象与情节结合。2.宾白(人物对话)负责叙事,交代基本剧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

二、戏剧教学常见误区 误区一:滥用媒体

不认真研读剧本,直接播放”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来了解分析剧情。误区二:忽略文体

虽然阅读剧本,但未按戏剧方式阅读,将读剧本与读小说混同,梳理情节、讨论人物形象与主题。

误区三:误用活动

以”演“代”读“,混同”阅读“与”表演“的界限。误区四:大讲戏剧知识。

三、荒诞派戏剧阅读教学 《等待戈多》

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无情节,无矛盾冲突,无完整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胡言乱语,毫无个性的几个人物。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绝望的心理。

教学: 剧情: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努力通读剧本,然后简要叙述剧作主要内容。没有这一过程,后续教学将难以开展。

人物:

关注点:反常——象征 人物没有主次之分,没有独特的个性。剧中五个人物都是作为人类存在的不同状态的象征而存在:

流浪汉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单调、困窘、无价值。他们卑微、低贱、迷离忧愁,浑浑噩噩,象征着不幸的人类。

教学方式:体验式

排演课本剧(或分角色朗读)

第二十五讲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前言:

主要的文本类型

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要点

一、文本类型

论文、文艺随笔、评论…….科普文章、说明文、调查报告…….新闻报道、消息、报告文学…….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1.学习目标失当 2.学习活动琐碎凌乱 3.学习评价机械单一

(一)学习目标失当

1.以掌握文本内容为学习目标

2.以文本内容作为引子,引发讨论或辩论 3.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学习重点 4,阅读方式与文体不匹配

5.缺少阅读策略、批判性阅读的指导

案例: 《松鼠》学习目标

1.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增强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并用生动的描述准确说明动物的特征。

很明显第一个目标偏向于生物课的内容了。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对克隆人有正确的认识。(重点)

此处是将课文内容当做学习目标,而且是重点学习目标,这是不当的,一般是将经典作品当学习目标。

原因分析:

对不同文体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课程意识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与问题——学情意识

教学设计的转化、表述能力不足——设计技巧

第四篇: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上传: 温小莉

更新时间:2013-6-7 9:32:36 窦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 师:猜猜我从哪来? 生:您从北京来。

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鼓励。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别人说的。

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学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窦。叫窦桂梅老师。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而且上面也写着。

师:不但听别人说,而且还注意观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也是更好的学习,再给她掌声。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家就在清华园里,我住的地方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你们猜猜是哪儿?有时候我会到那里去散散步,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生:圆明园。

师: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三个字。(师范写,生书空)师: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生1:想起了当时火烧圆明园的故事。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不起,事先一定对这两篇文章有了了解或者也读过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所以看到这三个字你就有这样的感受。

师: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可长、可短、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就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毁于一旦。

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说明同学们会读书,说明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走近了圆明园。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这个滋味沉淀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一份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比如同学们刚才说的那种感受,我们可能会想,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要是这样的去思考,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情感沉淀在我们心中,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所以我愿意用两堂课领着同学们再次走进圆明园。(课件: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

师:同学们看。这个“进”和刚才的“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近”是离圆明园不远了,另一个“进”是已经到达了圆明园。师:你准备怎样走进去? 生:用心走进去。

师:听他的,用我们的心,带着咱们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走进去,走一趟,体会一次,看看两堂课后我们又有怎样新的体会和思考?

师:我们打开文章,先看《圆明园的毁灭》,相信刚升入高年级的同学有这个自学能力,老师要和你们做一个测试,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能否流利、通顺地读一遍课文吗?如果行,你就用个动作、眼神告诉老师。(生示意会读)

师:不读了,相信你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生齐读)

师: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读词并板书:不可估量)我们走进圆明园,先走进这片废墟,(多媒体出示废墟图片)。圆明园有多大呢? 生:347公顷。

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10000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 生:3470000平方米。

师:估算一下我们听课的教室有多大? 生:200多平方米。

师: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 生:大约10000多个。

师:圆明园大不大?可我们刚才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可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

孩子们,这么大的一片废墟,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看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送到教材里,再读这段话。

师:再体会它就不一样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用上了一个连接词叫“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估量的价值。

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多好呀!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属于你们的创造。(生齐读)

师: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究竟有些什么? 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读、说说圆明园里有些什么?(生自读)

(生交流圆明园中曾有的景物)师归纳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师: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可真多呀,想看一处吗? 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大概多少年? 生:大概是2000年。

师: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啊,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

师:同学们都说完了,你再强调一遍也可以,亲爱的同学们,看来圆明园里有的是真多呀,你们用了这么多这么多,还有刚才同学们说的,写不下了,我们不写了,想看一处吗? 生:想!

师: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个地方“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算一下,还得用数学,学习就是要运用这些千军万马变成自己的力量。清朝时代往上走,到先秦时代,估计一下,是多少年? 生:大概是两千年。

师:看你会说话。“大概是”你怎么这么会用词呀!大概是两千年,要是准确的说是2400年,大家算2400年这段历史,一个年,一年里边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2400多件,那哪能一年就„„是呀!所以说,圆明园里这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数不—— 生:数不胜数

师:再换个成语。应有—— 生:应有尽有。师:再换个成语。生:琳琅满目。

师:可以,再换个成语。生:美不胜收。

师:也行,总之,同学们,咱要是用眼睛看,像你说的:琳琅满目、什么美不胜收、眼花缭乱,看不清,这样就看几处吧!(出示图片)

十二属相里我们就看三„„太大了,再看几幅名人字画吧!就这几幅,你可要想想这几千年里的,这几幅„„总之哟,课文里就有一句话,概括圆明园里有的所拥有的奇珍异宝,所拥有的这些这些这些,一句话,不愧是„„,哦,举手了,说吧!不愧是当时世界上—— 生接: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真好呀!这回呀,请同学们读课文了,端好,刚才你是讲出来的圆明园有什么,这回你要读读圆明园里,怎么就说人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注意,我可不讲“最大”,你得用读来告诉大家,怎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要让你的读来体会出来。让我们大家感觉到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以选择读一句也行,读一段也行。你愿意读哪就读哪!想读吗?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我知道你读的,你看“不但„„还„„”,当然我性格和她不一样,窦老师性格可能外向一点,我就非得瞪着眼睛告诉人家,你得听进去,“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能我会这样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把我的“哇”去掉就行!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我知道你的性格比我内向一些。来!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师笑着说:“哇”就不用了!既然是朗读,咱就不用“哇”了!那是自己的随意!请坐!这样讲,谁再来读!生2: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生3: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你怎么这么会读呀!和刚才的同学呀,“下至唐、宋、元、明、清”虽然用了顿号,可是人家听进去,就不像我班学生这样读,有时候:(快速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别人一听,诶!诶!所以她这一读,(仿生3读)“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怪不得是博物馆、艺术馆哪!会读,还有吗?再读。生4: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

师:你不要激动,刚才你读得稍快了一点。是什么样的“殿堂”、什么样的“庭台楼阁”?那可是不一样的哦!生4再读。

师:看,多自豪呀!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那同学的头都扬起来了!所以全班同学再读这句话!课文里的这句话再读!把刚才那些感受送到这里,来!生齐读: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诶!圆明园里有40个景点,叫圆明园四十景,有没有同学知道,诶,(有一生举手)真了不起!你能知道几处也行,说说他们的名字? 生:有海内安澜园„„,和„„,还有„„

师:我明白了。他也了不起,他刚才看到这里了,他说的“安澜园”,那是一个地点。我说的是四十景,是我们的古人呐,文人墨客,给他起的名字。叫“四十景”。这样。我先给大家推荐二十景,行不行? 生(齐说):行!(出示)

师:我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二十景,出示四十景中的二十景:正大光明„„开始!生齐读。

师:你看你读就读这么长时间,这才是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咱哪儿也不去,就游览这四十景,你打算住多少天?你打算游多少天? 生1:打算住上四十天,每天游一个景!师:不想回来了!

生2:我打算住四个月。平均每三天去一个地方。生3:我打算永远不回来了。全班哄堂大笑。

师:因为什么原因呢?用一个词。生3:因为它太美了。师:哦!一个字。生齐说:美!

师:那也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呀!这样吧,反正这景我们一个个也看不完,那我们去三处行不行? 生齐说:行!

师:准备出发!准备了啊!同学们,第一站来到——(出示图片)生齐说:蓬莱瑶台!

师:第二站——(出示图片)生齐说:平湖秋月!

师:最后来到——(出示图片)生齐说:雷峰夕照!

师:选择一处,谈谈感受!

生1: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象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师笑着说:看给你美的呀!生2:我这是在哪呀?

师:你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慨? 生2:就是在那个平湖秋月。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生2:因为我觉得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师: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换一个字或一个词。生2:(想了一下)还是美。

师:我给你建议一下,加个“妙”,连起来!生2:美妙!师:可以不!生2:可以!

师:所以你才说“我这是在哪呀?”

生3:我觉得“平湖秋月”很好!在那个楼阁里面,赏着月夜,吃上什么东西,观赏还很好。师:说个词,你就被—— 生3:被陶醉了。

师:还有吗?别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谁没有发过言?

生4:我觉得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 师:楼顶、峰顶、雷峰塔顶

生4:如果我在峰顶的话,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夕阳,所以这个“雷峰夕照”觉得很美。师:你在塔上看,你在塔下又看,这傍晚的云霞,和这雷峰塔整体感觉那真是—— 生4接:舒服!

师:你是舒服,哈哈!我可能和你感觉不一样。不过,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我尊重大家,总之,一句话,这里的景色,那个同学说“美”,咱再换,说吧!生1:美不胜收。

师:可以。还想说什么。生2:看得让我,目不暇接。

师:目不暇接。这可以再需要斟酌。这是把你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生3:妙。

师:哟!你看他,人家说一个“美”,他就说一个“妙”。用一个字,再换一个字。“美”、“妙”!生4:棒。

师:棒!还有一个字,诶,这个同学说出来了,什么?一起说!生齐答:奇!

师:哎呀呀,同学们哪!怎一个“美”,怎一个“妙”,怎一个“奇”了得呀!难怪呀,课文里这样赞叹!读!(出示)

生齐读: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师:因为这里是建筑艺术的 生接:精华。师:园林艺术的 生接:瑰宝。师:我可不讲什么叫“瑰宝”,你寻思去吧?刚才你们体会的,这回再端起课文,再读2、4自然段,这回再读我可问同学们了,你可不是说你要介绍这里是博物馆、艺术馆了。你要想让大家感受这里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哟!领着大家去读,感受要慢慢地品哟!让大家和真的你一起陶醉进去,发出你刚才“妙”“美”“奇”的赞叹!看,谁来?读哪都行!来,你领着大家走!

生1:我读第四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生读“雄伟”,师纠正),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师:我要是你的话,我会读:各种奇—珍—异—宝。再来读,你读哪? 生2:我读第2自然段。师:来!生2:读。

《圆明园》课堂实录

(三)执教者:窦桂梅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接上)师:你这样的圆明园、那万春园、那长春园,你说你这样一读,多快呀!别人还没想呢?眼前还没有电影呢?你就过去了,再来试试看!生2:再读。

师:这个词语运用得多好呀,“众星——” 生齐接:拱月。

师:再听他读这块。同学们跟着他的体会、陶醉,你要是没有领着大家走进去可就是你的责任了。此外,就从这—— 生2:再读。

师:你陶醉进去没有?

生2不好意思地说:我已经陶醉了。

师:哦!看来你就这性格,即便再怎么陶醉,我会说“众星拱月般的”(仿生语气)。当然,我要陶醉,就和你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师范读)其实你比我读的好多了。谁再领着大家走。生3:漫步园内„„境界里。师:那是因为,在圆明园中—— 生3接:有金碧辉煌„„山乡村野。

师:这块没有看够。也有着象征着田园风光的—— 生3接:山乡村野。

师:同学们都比你陶醉了,山—乡—村—野。继续!生4:园中许多景物„„武陵春色。

师:所以我们大家会和刚才大家的感受一样的。(师引读)漫步园内„„

师: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是怎么感受圆明园的呢?快,拿出这篇文章(学生拿出《雨果致巴特莱的信》),我们一起在圆明园里,在雨果的眼中感受的那样去表达一番。谁来? 生读:请您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名园。师:这座名园就是—— 生齐答:圆明园。

师:所以雨果这样深深地感慨到,读!(出示雨果的一段文字)生齐读。

师:这座圆明园简直是用言语无法形容呀!所以,亲爱的同学们呀,你们通过读书,获得了圆明园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变成一句话,也用上刚才的“是„„也是„„”,会吗?一个词,一段话就概括出来,举手的同学快开始。生齐答。

师:你们多会概括呀,看来,通过同学们的“走进”,我们透过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我们概括出来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那是“博物馆、艺术馆”,那是“瑰宝”也是“精华”。诶!那我还要问问同学们,你说这“瑰宝”,你说这“精华”都是源于谁的创造?一起说,谁的创造?

生:都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师:人的创造。我记得雨果有这样一番这样的话(出示)。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

师,原来,不管刚才那个同学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岁月沉淀,最终的结果,他是属于人类的。透过这些我们明白了,在圆明园里拥有的是人的—— 生:心血

师:还可以说是 生:结晶。师:还可以说是 生:智慧。师:还可以说是 生:劳动 师:等等,等等。把这些都用加法,你看到的这些,你概括出的这些,得出人类智慧、汗水、劳动、结晶,所有的这些加上之后,最后可以浓缩成一个词,圆明园里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就藏在课文里边,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乃至世界上的什么? 生1:奇迹。

师:奇迹,送进去,再送进去。生2:艺术。

师:艺术,送进去。祖国的„„,第一段里边的再读这一段话里边。拥有的是„„ 生3:损失。

师惊讶状:啊!不要太激动!再读读这句话里。生4:是幻想。

师:再送进去。怎么一个幻想还有这么多的现实。祖国的„„ 生5:祖国不可估量的奇迹。

师:奇迹不行,刚才说送进去。怎么?一起说。祖国的„„ 一生说:文化。

师请她大声说一遍,再说一遍:我们都平时说“文化文化”,现在我们终于透过这些过程的体会,我们终于明白了圆明园里原来拥有的是„„ 生齐接:文化。师:祖国的—— 生接:文化。师:世界的—— 生接:文化。

师:但是不是一个阶段的,是上自先秦到清朝,是中国的还有西洋的,所有的这一代一代,我们还可以在文化后边再加上一个字。生:史。

师:原来圆明园里拥有的是—— 生接:文化史。师:祖国的—— 生接:文化史。师:世界的—— 生接:文化史。

师:哎呀!这回,我亲爱的同学们,你再读这句话你该怎么读呀?恩!谁来?(出示)生1读。: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师:理直—— 生1接:气壮。

师:谁再来,注意,这句话不要为了朗读而朗读,你把它告诉别人,你该怎么读? 生2读。

《圆明园》课堂实录

(四)执教者:窦桂梅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接上)师:虽然后边是个叹号,但是你不像我似的喊,你没有,“不可估量的”,情也是深的。今天下午我们一会咱们中午就要分手了,回家要告诉妈妈,“妈妈呀,圆明园拥有的那是„„”你该怎样告诉妈妈? 生3读。

师:你妈妈肯定是个老师,你这样说你妈还能听进去,要不然妈妈要是别的职业的或者是生活中的,我女儿今天真吓人。那么,你要是把这句话告诉妈妈,你该怎么说,还得让妈妈听进去。生4读。

师:你想把这句话告诉谁? 生4:告诉我妈妈。

师:妈妈一听,我的孩子语文学得就是好。当然我的性格又是和同学们不一样的体会,可能回到家里我会——(范读)。行不行? 生齐说:行。

师:对,其实,心里有,感情有,不在于用怎么样的语气。重要的是能送到对方的心里去。好!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怎么读你就怎么读,我相信,我相信你们不是傻读,不是呆读,不是装模做样地读,现在这样,你愿意送给后边听课的老师,愿意送给同学们,愿意送给谁,你觉得你应该怎样的向别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就怎么说,开始!生自由读。师:然而,读 生: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样的文化史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读

生: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师:我听刚才同学们说,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统统拿走

师:真会用词,说的是统统拿走,那是怎么拿走,你能举个例子,或者用个比方,自己的理解,说说怎么是“统统拿走”? 生:我认为“统统拿走”就是把能拿走得就像抢的一样全部拿走。师:抢走,一点也

生1:就是一点也不留下

生2:全部夺走,一点都不留。师:全部夺走

生:只要是手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 生: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 生:叫牲口来搬运 师:用大车也得„„ 生:运走

师:用一个成语„„ 生:片甲不留

师:啊呀,就像同学们说的,你还想说

生:我还想说他们是将所有的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掠走

师:你真会用词。“夺”“抢”“掠”,所有说的这些就叫做“统统” 师生:“拿走”

师:你们刚才还说,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生:毁掉

师:注意,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任意破坏毁掉,你能举个例子,用事实,打比方都可以。

生:用脚踢,还有用棍子去打 师:踢、打,还有吗?

生:就是如果那些名画的话,也可以撕掉 师:撕

生:我觉得那些英法联军自己的心里想的就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然后就任意摧毁 师:毁

生:就是用榔头捶

师:捶,啊哟,捶的是那么一个,什么,可能就是精致的 生:青铜

师:青铜器呀,一下子 生:陶瓷

师:对,陶瓷,就会给他捶烂了 生:拿不掉的就用斧子砍 师:啊哟,砍 生:用砖头砸 师:砸

生:把那东西摔地上,然后用脚踩 师:踩

生:用大火烧 师:同学们哪,我这有两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了当时他们是怎么样像你们形容的,说明的“统统拿走”“任意破坏”毁掉的叙述这是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里的,我把它摘录给大家,谁来读读这段话,他们是怎么抢的,怎么拿的、掠的,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介绍,来,你读给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生: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织锦 生:织锦绸缎

师:后面还有省略号,他们就是这样。再看一段。来,你来读,你离得近

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和你们刚才看的读的这段资料有没有感受,有吗?哦,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来读,谁来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圆明园》课堂实录

(五)执教者:窦桂梅

班级:沙洲小学五(2)班 时间:2005.1.15(接上)师:此时,你的心里什么滋味儿 生:不高兴

师:哦,就一个不高兴,就像你说的,课前,他们真坏 生:还有是十分的难过

师:哦,你难过,我听出这个词了,不高兴,坏,最后落脚在你心里难过,我听你读了,你没让人家能听出来你的心里是这样的难过,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一读我就知道你真难过

生:再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师:谁还想读,你什么滋味儿 生:我是心疼

师:哦,你是心疼,那你就心疼地表达吧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啊哟,这毁掉的太轻松了,要是我的话,多心疼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幕幕文化史哦,所以,我要是告诉人家,我可能会这样:他们把里面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了,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啊呀,她心疼,你呢?

生:我火冒三丈

师:那你就火冒三丈地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师:实在运不走的就 师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毁掉。你呢?

生:我的感觉就是跟那个相媛差不多,不过比她还要厉害点,想把他们全部杀掉 师:那意思就是恨吧 生:嗯

师:恨,你就恨着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师:这还没完,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得烧,烧几天呀,那个火着的 师生:三天三夜 师:一天多少小时 生:24小时

师:我们还得学数学,三天多少小时 生:72小时

师:三天就是72小时,哈哈,一小时多少分钟 生:60分钟

师:72小时多少分钟 生:4320分钟

师:4320分钟,4320分钟相当于多少个半分钟 生:8640个半分钟

师:8640个半分钟,我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半分钟就刚才你们体会的平湖秋月瞬间就化为灰烬,一幅字画不用几秒钟就变为一片灰烬,那么,这8600个这样长的时间里,你想想,烧掉的„„所以现在请同学们抬头,让我们静静地去体会,这8640个半分钟里的一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呀?

生看火烧圆明园图像(半分钟)

师:同学们,轻易地过去半分钟你不觉得什么,当你静静地去体会它的时候,像着这样的圆明园被烧掉的时候,我想同学们是怎么样的心情。是这样8640个这样长的时间哪,烧掉的,烧掉的,烧掉的,而且是在我们所说的将近一万多个这样大的面积的地方,火呀,熊熊的烧,烧了8640个这么长的半分钟,所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哪,就这样——,所以,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边说边在原有板书关联词上添加“没有”两字)生:殿堂

师: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 生:亭台楼阁 师:没有了象征着

生: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师: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建造的景观,比如 生: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 师:还没有了民族建筑 生:西洋景观

师: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 生:青铜礼器 师:下至

生: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都没有了

师:什么都没有了,有的,没了,谁来也用上他们再说一说这些话,谁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那个“了”说得太快了,“没有”和“没有了”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yi)透的亭台楼阁 师:(师正音)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谁再说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好,收了,现在来看下一句

生:圆明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师:第三句,谁来,好,这么多举手的,举手的说

生齐:圆明园中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来问,你来答,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

师:玲珑剔透的楼阁 生:也没有了

师:园中,民族建筑不仅 生:没有了 师:西洋景观 生: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是,换一个字儿 师生:还没有了,都可以

师:再来,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没有了

师: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生:也没有了

师: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生: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成是 生:都没有了

师:都没有了。我亲爱的同学们哪,总之一句话,圆明园就是一片 师生:灰烬,废墟

师:难怪,我们的先驱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样感慨,读(出示诗句)

师生: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挽烟飞。——李大钊

师:一曲悲笳怎么吹也吹不尽我心中的 生:悲

第五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王桂华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王桂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

我在第13课《坐井观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一词,我把学生分成6个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刚开始,有几个同学怕,不敢参加,读书很小声,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边引导,并鼓励他们。

片断: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呢?

生:读得很好!

师:怎样好?说来听听。

生:老师读得很流利、有感情。

生:老师的声音会变,听起来好像是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因为在读的时候,老师已经把自己当成小鸟和青蛙了,所以读的时候就真情流露了。你们想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想。

师:那么,你想当谁就读谁的话,好吗?

生:我想当小鸟。

生:我想当青蛙。

师:那好吧,记住读小鸟的话时要读出有耐心劝告的语气,声音要小些,读青蛙的话时要读出自以为是,不耐烦的语气,声音大些。

通过引导,同学们开始由一人读,到两个读,最后到4个小组读。渐渐地终于有几个小组争着要上台表演,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大胆地分角色朗读,而且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边读边做动作,读出反问句和感叹句,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还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可以卷起来观看天大小的纸张发给没有纸张的同学,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下载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桂华作文教学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吕桂华体会

    国培计划(201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 学习心得体会 大泉源乡天仁中心小学 吕桂华 今年10月份,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在培训学习期间,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

    郑秀华事迹材料

    愿化春雨育新苗 ——记闫家村教学点班主任郑秀华 早6点10分郑秀华走出家门,在通勤站点等车。每天这个时间,郑秀华都会早早来到这里,然后乘坐一个多小时车到达新兴区安乐学校.然......

    华桂中学教学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华桂中学教学教研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精神,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请大家指正)《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生(合):喜欢。(教师板书:前仰后合、肚子......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请大家指正) 《有趣的游戏》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一、回顾游戏,指导说写一段话 师:同学们,星期一我们做的“拼句”游戏,大家喜欢吗?生(合):喜欢。 (教师板书:前仰后合、......

    郑立华《分香蕉》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 水师营中心小学 郑立华 我有幸参加了青年教师讲课活动,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香蕉》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

    郑立华《分香蕉》教学设计

    分香蕉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 二、 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四课。通过对前面的......

    《狮王进行曲》教学设计+郑昭华

    课题: 聆听《狮王进行曲》 执教:郑昭华 教材版本:人音版第四册第六课《兽王》 执教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一桑的管弦乐与钢琴组曲《动物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