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

时间:2019-05-12 23:2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

第一篇: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

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的评析。关于郑桂华老师,从王教授的介绍中,知道了他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王教授从课堂的生态、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三个方面作了点评,同时引用了另一位未署名的老师的同题设计,尽进行了比较论证。就我读的感受,王教授对郑老师的课是全盘肯定,而对另一位老师是全盘否定。

关于课堂的生态,王教授引用了钟启泉先生在比较中日两国老师在教学观摩课的不同表现,我也录在此,不妨对照我们的行为:日本的老师在观课的时候,眼睛朝着学生;我国的老师在观课的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上课的老师。

在评析郑老师的教学流程之前,王教授首先把《安塞腰鼓》与《世间最美的坟墓》做了一番比较,他认为,《安塞腰鼓》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背后”没有东西,所有的一切都在前台,都在它的言语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都用他的言辞表达出来了,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引用了刘锡庆先生、厚夫先生和作者刘成章自己的评价来佐证。他们都认为,这是作者精心做出来的散文,是刻意的艺术追求,呈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是精雕玉琢的语言艺术品。至于那些写在目标中的一些“深刻领悟”“精神内涵”“启迪”之类的词,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在一个学期里的教案里什么都有了,高尚情操有了、个性发展有了、创造性思维有了、文学鉴赏有了,能想到的都有了,如果语文老师在教案里写的教学目标真的在课堂里教过,在课堂里实现了,哪怕是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那么中国的中学语文课程,一定一个学期足够。事实上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教授说,郑桂华老师的这堂课的流程终点是:对文本语句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

从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上来看,郑桂华老师是引导学生摆脱上课前的“无感觉”状态,引导学生从对录像内容的感觉迁移到对文本内容的感觉,以便进一步引导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文本言语的关注。

这是一篇中学课文的教学,但同作为语言教学,我也觉得这堂课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抓住语言不放。郑老师从学生的感觉入手,但不是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而是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也就是,把感觉化作语言,体验表达。这还不算。接下来,郑老师又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中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句式和词汇)影响了我们的感觉,造成了我们如此这般的印象。郑老师不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聊天,而是处处扣紧课文的语言形式做文章。郑老师搭起了一座情感和语言之间的桥梁。这才是语文课。

听郑桂华教授的《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作者: 吴新梅(初中语文 广西灵山县初中语文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13 / 549 发表日期: 2011-11-16

17:11:40 在2009年10月参加“广西中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时,有幸听了郑桂华教授给初一学生上的一节作文课,内容是《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时间虽然过去已两年,但仍记忆犹新。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步骤、环节:

一、课前增进感情。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上课时才与学生见面,和学生谈家庭、儿子,自己业余时间的安排,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写作文。投影出示一幅图片,要求学生将图片中的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字数不限。(图中两只鸭子凫在水中。郑老师将黑板分成两半,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作文,其余在下面写。约15分钟后,有一半学生交了习作,20分钟基本交齐。)

三、改作文。以黑板的两篇学生习作为例文,让学生修改。第一步:先把叙述和抒情的句子划掉。第二步:把想象和联想的内容划掉。第三步:把运用修辞 手法的句子划掉。

(改完黑板上的,再把学生习作发下,根据示范自己动手修改。)

四、结果交流。学生谈作文思路,如何作文,修改作文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感悟。(很多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怎样才是描写。)

郑老师的这节课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丰厚的语文教学经验积累,没有熟练的教学技巧的驾驭能力,高深的理论基础,不会将这一节课上得这么游刃有余。使我收获颇丰:

1、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技巧新颖。这一节课既有公开课难见的大量板书,又有多媒体课件;既有做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培养,又有指导观察景物;既有构思步骤、写出创见的引导,又有适时的写作方法的点拨。在这个教学方法多样课堂里,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自由构思、动笔作文、口语表述、思考顿悟;也感受到了教师课前的愉悦沟通、课中的智慧对话,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增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当堂有效。新课程课堂是追求教学高效益的新课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课堂。课堂学习方法指导要求有效性,促使学生愿学→学会→会学→会创,在这一节课当中,训练的目标只有一个,完成得也很有效,做到了知识、能力的当堂掌握和发展。郑老师课后提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很多老师制订教学目标时,每一节课往往有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大三点下还有几个小点。试想一节课才40分钟,能落实好一个已经很了不起了,制订这么多的目标,完成的质量会好吗? 郑老师的《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是一堂很有研究价值的课,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价值追求,很值得大家共同来分享和探讨。

郑桂华:描写的奥妙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中作文练习和作文评价的重点内容。一篇记叙文,假如没有足够的描写,或不会描写,会被扣去很多分,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总是反复提醒学生要留意描写。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靠学生一次一次的习作摸索,自己“悟道”。比如作文里的“描写”,教师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求学生要“写具体”,“写生动”,有的教师也能讲明白“什么是具体、生动”,但是,在作文指导课上,针对一个具体的描写片段,教学生“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教师往往就语焉不详了,更缺乏定点的、带有方法意义的,可以操作性的练习。因此,作文课上,同样的描写要求教师会重复多遍,学生作文中描写上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多次,作文教学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而会描写的学生、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也往往不认可其作文水平是在课堂里由老师教出来的。

教师要改变描写教学这种笼统地提要求,抽象地做指导的现状,是针对“描写”这个练习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一排排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练习,使学生对描写的熟悉,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出色到出色。

下面是我在初一班级指导“描写”练习的课堂教学实录的一部分,代表了我在作文教学过程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师:刚才几个同学们谈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仔细很正确的。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师:(对刚才描述老师模样的学生说)你怎么没有举手?

生:我不会。

师: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投影:一幅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

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

(学生写)

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师:第二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师:第三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安闲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板书:对象 主人公)

师: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生:湖水。(也有学生叫“水”“池塘”)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

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字)可能各有特点,或者这么说,他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生:特征。

师:上面几句有那些词语是表示鸭子、水的特征的?

生: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

师:还有自由安闲,嬉戏。也是他们的样子。假如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够具体。

师:对。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个的表达还更好一些?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你看看你写得,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

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定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所描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戏闹。

师:出色吧?

生:非常出色。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生上讲台写)

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再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描写对象: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特征: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有人还感觉到它像什么,用了比喻。这样一来,你们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

生:出色。

师:这段描写就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出色了。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只有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一些没有看到的人。那么,假如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肯定要告诉我们“那里有什么?”(板书:有什么)

这副画面上有什么?刚才几个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有鸭子,有水

师:光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知道他们的特征、动作、细节,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板书:怎么样)

刚才几位同学也告诉我们了,鸭子怎么样,水怎么样,对吧?

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板书:像什么)

你看,有了这三条,他的描写就不一样了,是不是?

“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这三条原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过程化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知识介绍。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把握的图式。

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总结出一类描写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练习的真正目的。假如不能上升到类的熟悉,个别语言现象的学习再多也没有多少效用,因为个别语言现象是无法穷尽的。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对这个画面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生: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生: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生: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师: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留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当然,虚构是另外一回事。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生:在散步或者是漫步。

生:欢快也看不出。

师:对,这几个词需要调整一下。那么可爱的孩子可不可以追闹?

生:可以。

生:“碧绿”不太好。

师:我们写一下。(板书:碧绿)还有吗?

生:改成蔚蓝色。

师:(板书:蔚蓝)蔚蓝常用来形容水色的是吧?还有其它词吗?关于湖水,有好几位同学用了平静的,宁静的。(板书:平静的宁静的)

生:柔柔的。

师:柔柔的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用讲到康河的柔波。

那么,我为什么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大家关注呢?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这几个词使描写的角度……

生:增多了。

师: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那么有了清澈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蔚蓝的是水的颜色,平静的柔柔的呢,是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描写更具体一些呢?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蔚蓝、平静的,柔柔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那么,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

好,这位同学来试一下。我们在形容的时候,在讲它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样?

生:不同。

师:也就是从……

生:多方面。

师:非常好。(板书:多方面)假如能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写和形容,是不是就具体些了啊?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

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齐生背)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有多少个角度?

一个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是它的情态,“嫩嫩的”两个,“绿绿的”三个,“一大片一大片”四个。朱自清的水平无非也就是这样啊,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归纳:

(投影)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介绍正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

师: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

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下面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更好。

师:现在还有谁要告诉我他还不会描写,请举手。

没有了?没有了。

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还要再检验一下。这一次,要给你们难一点的了。

师:(投影:风车的画面)

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风车)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去。我不要求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呆会儿我会把几位同学写的收上来,请他们念给我们听,请大家来评论。时间可以是三到四分钟。开始吧。

(生写作,教师巡视课堂)

怎么样?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

好的,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

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贡献给大家呢?谁先来?

有几位举手的同学都已经回答过问题了,有没有其它人呢?其实我上课喜欢叫不举手的同学往返答问题。好了,靠近墙角的那位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读得响亮一点,大家要好好听。

生:清晨,在宁静漂亮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出色吗?

生:出色。

师:请坐。他写到了时间,写到了一种感觉。

生: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的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似乎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师:请坐。你对风车的描写还有没有跟两位同学不一样的,来念给我们听。

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师:请坐。他用了两个比喻。大家记下来。还有没有比过他的?

生: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师:这是你刚写出来的吗?

生:是的师:不得了,你可以当作家了。

刚才大家留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实际上大家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风车,还投向了是什么?

生:环境。

师:环境,整个的一个场面。那么要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留意些什么呢?(投影:描写复杂的场景)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你想想应该留意些什么?

生:重点。

师;好,我们要留意重点。(板书:重点)重点的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多一点的,要详写。

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留意层次,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要写出个性来。

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人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需要长期练习。

好了,我这里还有一幅图片,(换投影画面)这是什么场景啊?

生:草原。

师:重点是什么?

生:羊群。

师:对,羊是草原的当然主角。还有什么?

生:山,云,天空。

师:有爱好的同学回去可以把这副图景描写一下,也描写你家乡的一处景场。今天我们重点练习的是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更多的练习要回到家里去做。下课!

这是我在某地借班执教的一节描写练习课。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练习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以期把握描写的大体要求。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又有变化和推进。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练习,依靠与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练习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 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练习步骤。用这样的一套练习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前一个条件上,几代语文教育前辈为我们的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沔尊先生编撰的《国文百八课》,就把作文能力分成108个练习点,陈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讲义》则把作文52个练习点,后来,作文教学研究和探索者还有许多不同分法,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作文练习的主体内容的确定,如观察,描写,抒情、论证基本一致,他们都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学生介绍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在这些点上的写作要求。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练习程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好因人而异,而大多数语文教材的作文部分索性只列作文题目,不附空无用处的作文知识。

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练习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把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从执教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定点练习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我采用这个设计,多在不同省份、面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差不多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普遍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全班由个别同学会描写到普遍会描写,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拟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从实录中可以看出,稍加练习后,学生描写的场景、语句即能相当出色。

当然,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描写因了描写对象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会不一样,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有的以平实为美,有的以绮丽为佳等,但是,描写的许多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当多的共性,如正确、清楚、具体、生动等,本节描写练习即是扣住描写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反复练习,使学生了解描写的基本要求,达成基本能力;另外,一个描写,所涉及范围极广泛,如选择描写对象,描写的详略,描写与主题一致,转换视角,侧面描写,借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等等。在一节作文课里,在这些公共知识点上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练习,再说,中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这些内容。因此,这节练习课仅仅是在作文这面大墙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学生窥见描写奥妙之一斑。假如加以时日,假如在作文的许多点上都能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这样有迹可循的练习,我相信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当有相当明显的指导效果。

对作文过程化练习的批评可能来自这样的理由:这种设计的原理是抽象出可能影响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然后围绕这些要素——知识点进行分项练习,这难免有要素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嫌疑。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作文过程也是综合性活动,把整体性的活动拆分成零件,把精神创造活动当作机器制造活动。这种判定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分科制课程体系全部都是建立在各学科要素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学习内容都是对本学科要素、学科知识的枚举,其区别知识在于你选择哪些知识而已。而且,作文课堂练习并不是作文的全部,学生还有其他语文学习方式,还有更多的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空间,分项过程练习只不过是学生建构作文整体能力的材料。

揭开描写的奥秘 绘出生活的真美

梁庆娟(学员)发布时间: 2010-07-14 08:56:42

揭开描写的奥秘 绘出生活的真美

——评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教学课《描写》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是最具挑战性而又最头痛的事情。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沿用“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过程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靠学生一次一次的习作摸索,自己“悟道”。而在郑桂华老师执教的《描写》这堂作文教学课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桂华老师强调对作文写作过程的指导,包括“一次完整的习作过程的指导”和“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指导”,她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静物素描”,学习和具体运用“描写”的有效方法,做到言之有物。郑老师把课堂变成一个活动的观察场景,始终让学生处在一个活动的、开放的、也是具体的情景中,来逐步感受描写的三个层次——清楚、具体、生动,在实践中揭开了描写的奥妙,并发现了描写的妙处和乐趣,从而描绘出生活的真实与美丽。从中我获益匪浅。

一、联系切身生活,点燃写作热情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想学生所想,爱学生所爱。联系学生的生活抛文题,唤醒学生的个人记忆、激活学生的个人经验、丰富学生的自我心灵、调动学生的语词积累,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初中作文训练和作文评价的重点内容。郑老师的这堂作文教学课是面向初一学生上的,按照初一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他们对写作,特别是描写都存畏惧心理,正如郑老师刚上课时对学生说“会描写的人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然而郑老师先知先觉,提问之前就引导学生谈了对老师的印象,并肯定其“观察还是很仔细很准确的”,因此,在学生回答“不会”之后,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接着郑老师展示了一幅生活常景“鸭子游水图”,让学生根据画面联想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学生由画面的“静”想到现在生活中画面情景的“动”:“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它们你追我赶地嬉戏。”写作来源于现实,现实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创作的源泉。郑老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切身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走进社会生活的画面,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开启学生的联想之门,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采撷材料,为文章添砖加瓦,奠定了一篇精彩文章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看生活,悟生活,写生活,从生活中抽取场景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达到“呼之欲出,出之可用”的境地。

二、立足基本技能,明示过程方法

郑老师的这堂课写作指导课立足于“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每个阶段训练什么内容、侧重提高什么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郑桂华老师的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掌握写作的大体要求:第一是,试写,描写两个浮在蓝色水面上的鸭子。初步得出写作的规律。第二是,师生一起评析,并借助课文的例子领悟写法,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第三是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第四是总结归纳方法规律,描写的要点:(1)有什么——叙述——清楚;(2)怎么样——描摹——具体;(3)像什么——比喻——生动。这节课教给学生的是描写的知识,是能切切实实的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公共知识”。郑老师开始上课的时候并没有说描写有哪些注意事项,而是呈现一幅画,让学生进行描写,画面里有两个鸭子,背景是蔚蓝色的海水。现场动笔,现场点评,然后共同总结出规律性的规律,再指导实践,具体,操作性强,可以说这样的训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郑老师掌握了教学知识的有效指导方式——强调过程、策略、方法的明示,在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指导中,郑桂华老师能根据作文教学的总目标设计出一个明确系统的训练序列,避免纯粹的写作知识介绍。在这堂写作教学课上她针对“描写”这个训练点,找到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一排排台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训练,使学生对描写的认识,一步一步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精彩到精彩,正如郑老师说 “要引导学生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要努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一句话、一个场景的描写总结出一类描写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背后的道理,举一反三,才能起到过程化训练的真正目的。”郑老师强调过程方法的明示不仅体现在整体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提问艺术上,众所周知,课堂上,少不了老师提问学生的环节,但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极少可以看见老师们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有效的到位的点评(如“这个问题这样回答为什么不对”),情况往往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参考答案,老师就叫学生坐下,接着另请一位学生来回答,所以,类似的课堂问答,学生始终诚惶诚恐。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她每一次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与点评都是那么到位。例如: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注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当然,虚构是另外一回事。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

师: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这样的师生问答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学习,是过程、方法的明示。老师首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学生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在收获,在分享,在成长。郑老师以有效的指导方式,撩开了描写的面纱,让学生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让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仿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让学生真正懂得了描写的奥秒。

三、生成教学过程,开启心灵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解放学生的心灵。虽然郑老师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实际上她的课堂教学具体内容基本不是预设的,而是现场生成的,是灵动的,这节课的主要载体是一幅图片,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对图片的描述逐渐生成,课堂上大时间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顺势而下。但郑老师应对自如,总是能够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稚嫩的笔触之中,发现哪些地方写的好,哪些地方写的不好,揭示出描写的三步曲:有什么——描写的对象;怎么样——多角度具体描写;像什么——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郑桂华老师的课堂是一条河流,一条泛着波浪的河流,流淌得舒坦,她时时把握着课堂的流向,她冷静地观察着水流的湍急与徐缓。学生随着老师下水,一起泛舟,一起划向彼岸,过程流畅而美好。

这堂《描写》课就好比郑老师让学生坐上了一艘艘命名为“描写”的行舟,告诉他们穿越课堂这条河流,去浇灌那片属于自己的美丽桃林,谁的桃林花开最多,谁就是胜利者。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不久,他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报告自己桃林花开的数目,在基本没有一片桃林是桃花朵朵开的情形下,于是,郑老师在每个学生的耳边说一句什么悄悄话,给他们一个法宝,于是学生们又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不久,他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尝到甜头的学生高兴地汇报着法宝真管用,那些还没有看见桃花全部盛开的学生,就亟待向老师讨下一个法宝,拿到后兴冲冲又出发了。一趟一趟的行动过后,你就看见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学生都是成功者,没有两手空空的失败着。这堂课,郑桂华老师掏给学生唤醒花开(描写)的法宝与奥秘是:真实、准确、具体生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引导学生联想自我生活,从学生自己生变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学会观察生活,采撷生活的浪花,感悟生活的真谛,从而说真话,写真人,抒真情。

学生就是拿着手中的笔,在郑老师的引领之下,开启心灵之门,走进生活,欣喜地观察生活,采撷生活的浪花,感悟生活的真谛,描绘生活的真、善、美。

第二篇: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吴瑜敏

最近这几天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读后感觉受益匪浅,发现自己虽然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是很多时候依然像无头的苍蝇一样转来转去,却无法找到教学中的突破口。而读了以后,就感觉豁然开朗,以前很大程度上我们上课都往往归结为教什么,现在转变到学生要学什么。我发前认为好的一堂课只要抓住“启发性、自主性、探究性”就可以了。而王荣生教授却说“我们在提倡互动时,更应强调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让他们吃透,吃好才是学习的关键,一味的放纵并不是最好的手段。”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但现在我们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问题放手让他自己从中找到答案,自己寻求解决的手段。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殊不知这样有时候也像一个框框把孩子们定死在里头。王荣生教授还说到,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好课,同样可以取得启发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的效果。看到这里我有点模糊了,到底怎样教课才算是一堂好的课?怎样让学生自己创新?自己去领悟这堂课的精髓呢?怎样才能有的放矢既要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作答,又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关系到这堂课究竟在教什么,究竟要教什么?王荣生教授在这里还指出叫我们大家不妨换个思路,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学生的真实感受中,这堂课他们究竟学了什么呢?通常学生谈论就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已。就比如说我们上课的时候会让同学读课题,然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问什么?”很多同学都大胆说出了自己看到这个课题想到的问题,教师接着说“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就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学习,然后在学习过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我们常规的教学,也是正规的,但是看到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事实上我样再次犯了这个错误,我在教我想教的,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被要求学的。他提出的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教程的语文”令我震撼。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

书中还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比喻的修辞,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教,一直到高三还在教,可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修辞(暗喻或借喻),这最后只能归结为我们可能一直都没有深入地去教,有的只是数堂课中的三五分钟的引导点拨而已,不然,岂会出现一个简单的比喻要教上十年还有不会的学生呢?故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一篇课文中可教的内容非常多,如果你什么都想去教,到头来,就可能出现是什么都在课堂中出现了,但学生却是什么也没有学到。

我们的很多老师,在上课前总是在认真的备好课,认真的体验、认真在提炼上课所需的问题,但如何去发现不同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在上课时不仅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都要靠老师的一把火,点燃学生激情。

到底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算一堂好语文课呢?王荣生教授力主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他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具体有3点,(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语文课“好课”的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具体有两点,(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语文课“好课”的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具体有两点,(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语文课“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有两点,(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面对如此简洁清晰的“好课”标准,每天的忙忙碌碌不是瞎折腾,又是什么?最多,也只能算是作秀。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的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所以王荣生教授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余威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也就是在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及时反思一下:在这堂课前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落实了这些目标,可以在课后问一下学生,他在这堂课中是否真的达到了你所预期的目标,是否真的学有所得,教学目标是否真的落到实处了。

书中还建议“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我想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应该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三篇: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

语文教学的新思考:为什么而教?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后,感觉上,我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另一个新的空间,一个思索很久,苦恼很久的问题: 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我的迷惘,我的彷徨,通过看着这本书一步一步揭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清晰观察的教育环境,我可以清楚地看见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评课精选。书中对各种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课例进行了评点和探讨。全书的每个部分各有特色,使人感身受语文教学的不同视角的解读,让我深受启发,而且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有着不同的评价,给人很多的启示。好书读起来特别的有味,而且能够带领人去深思,去探索,去思考,去评价,再深入教学的实践的融合,比较,差异。在读导言中明白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让我第一次了解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这使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角度。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这样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平时教学的迷惘得到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过于看重,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我们应注重教学的技巧,还有对自己课堂的评价反思。

同时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这样改变了很多的平常教学的中的一些不同的观评方式。王教授的这个评课要点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老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也让我理解了: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曾经模范好的公开课,现在反思:那就是环境的不可比,而且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学生是动态的,教学也要因我们的环境而变化,让我更深层的体会到教学内容连续性,王荣生先生也从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提出着眼点——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这样的观念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感触,那就是教学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语文这个学科不是靠某一节,某一阶段来完成教学的所有任务,教学的内容内在的系统化,日积月累的效应,不在一堂课,而在每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的连续。

在观课评教的过程中,王教授不单单给我们一个观点,一种角度,同时也给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让阅读者充分的思考的空间,比如散文类课文的教学:

1、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以散文为主导文类对不对头?如何使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与试图达成的目标一致起来?

2、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角度——以散文为主导文类给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哪些难题?如何面对这些难题?

3、从语文课程的实施的角度——语文教师在教学散文时教学内容正确吗?一篇散文作品,教学哪些内容才是合宜的?

而这些问题的提示,是给我们一个教学的思考,反思,探索的角度,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单单是完成教学,更是引导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提出了教学迷惘之处: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教学生“如何感受和鉴赏抒情散文”,但实际在教的东西是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浸透作者情感的“景”被当成似乎人人能见着的客观之物。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甚至猜测。教师写教案常规上是有“教学目标”的,即“想教什么”,但在一堂课后,任课教师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想教的是否真的教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想教什么与在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这种考察几乎完全被忽略了,不同的观课者往往按照各自的“想法”发表各自的“意见”,往往要求(建议)任课教师体现他原本就没有想过要教的东西,而忘记了该堂课的使命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地体现该教师原本想教的内容。是的,我们在教学中有太多要思考的问题,评价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的听课是在什么方面呢?我反思自己的听课?评课?我们时刻要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过程,教什么?如何教?等等。

看完本书,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在这里,王教授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的标准,这个标准,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兹录于此: 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理想标准——语文课程课程标准的有效达成

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需要。

上马小学 陈 飞

第四篇:郑桂华老师上作文课

看郑桂华老师上作文课

2010年10月14日下午,我受邀“名师棕北行”作嘉宾主持。棕北中学美丽的陈校长让我再一次亲密接触郑桂华老师,再一次感受桂花老师兰桂一样清雅幽香的质朴芳华。

郑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课题是《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以及棕北中学和棕北联中的全校教师,以及成都市各兄弟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济济一堂,众目倾注,沉浸在郑老师独有的课堂风采:激情中的流转,平实中的精彩,娓娓中的深切。

郑老师的作文课,在“序曲——范示——分析——运用”的流程里,顺理成章的展现了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序曲部分,郑老师引导学生回想在作文写作上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即兴发言,无不是学生的习得见解。学生的基本素质,生动的见证了棕北中学“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信念。尤其一位学生谈到文章写作上要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足够的注重,还举例说“你好”在不同标点的标示下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让我感觉学生的习得状态很不一般。其间,学生的相关体验回顾,也还涉及到了词语选用问题,句式选择问题,写作心理问题。5分钟的序曲,问题从学生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既是唤醒也是催生。如此集思广益,如此

相互启迪,不仅仅是教学上的“热身”,更是一种“铺垫”,一种“渲染”,一种“潜移默化”,一种隐忍待发的“蓄势”。对于学生,是身心的放松,是学习心智的开启,是学习情绪的激扬。

范示部分,郑老师展示了范示文本,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这个文本里的“曲折”状态。引用的资料是一首表达奇特别有奇趣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仙桃献至亲。”从“骂得狠”而“赞的美”,而又“骂得绝”及至“赞的妙”,曲折回环,在“逆转”的状态极尽赞美,赞美儿孙孝顺、聪明、有能耐。通俗易懂而又别有奇趣的文字阅读,在资料的引证上,在思考的支撑上,启发我们对于辅助性思考材料的选择,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趣味性。郑老师板书的曲线图示和文字说明,清晰的展示了“逆转”即“曲折”的线路变化,一目了然,简洁明快。

分析部分,郑老师引述的是《三顾茅庐》的现代简洁版,完整的叙述了整个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参考范示分析进行具体的曲线图示和文字表述。一共抽了四位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余学生自己在笔记本上分析。整个过程,基于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曲折”,怎样在“逆转”,如何求“变化”。随后,又例举了很有名的短文《猎狮》,师生一起总结了求取叙事“曲折”的具体因素。一是设置障碍、困难(有变化),二是出乎意外,三是误解。看似逆情悖理,实则合情合理,出乎意料,却又情理之中。郑老师尤其对于

“合情合理”的曲折叙述,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解释,更是旗帜鲜明的主张了叙事曲折的合理性和情理性。

运用部分,郑老师出示了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我流泪了》,叙述的是“我和兔子”的故事,要求学生讨论修改。这一个环节,完全的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完全的聚焦于此。无数学生的精彩发言,充分折射了对于“曲折”对于“逆转”对于“变化”的实际理解和深刻程度。用一些一线教师的听课感受说,在这一环节学生真正的“热”起来了。这样的一种“热的状态”,正也是良好的学习状态的呈现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相互的交流,是一种分享和共享,是一种彼此的碰撞,是一种共生共长的共同存在。

听完郑老师的课,我深刻的感受在于这样的三句话: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让课堂实在地“活”起来了,让学习具体地“实”起来了。

表演的课,也是一种课型,但是郑老师的课与“表演”无关,而是“本真、本色、本朴”的“真本事”的蕴涵。用我曾经对于郑老师的赞美话语说,那就是“一个教师能够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光辉照耀,必得有沉潜而来的底气,必得有涵蕴而来的功夫。最是沉潜见底色,春秋涵蕴磨刀功。”郑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富有“沉潜底气”和“涵蕴功夫”的老师。在随后的讲座里,郑老师反复申说自己“是一位没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事实上,郑老师的课富有“不精彩的精彩,去

魅惑的魅力”的内在质感。我戏说她,“郑老师反复检讨自己没有魅力,其实这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与妩媚无关与媚惑无关而与职业的尊严和生命的诗意有关的魅力存在。还是那句老话——她的出现,就是美丽;她的存在,就是价值。”

因为时间关系,郑老师仅仅就《有效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征》作了讲座,我称之为“郑氏定律”,因为这本就是她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宏观而看,她概括为“正确、具体、弹性、集中、连续”这样的五个特征。具体而论,分述见下。

正确:

1、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内容

2、符合该年段的教学内容

具体:

1、具体的才是明确的2、具体的才是可达成的3、具体的才是可检测的弹性:

1、学生是不一样的2、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3教学的契机是不一样的集中:

1、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2、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连续:

1、某项具体目标的分解和逐步达成2、数项具体目标的关联和融合3、教学内容逐步扩展、深化、提高

4、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5、结果必须互相关联,反映同样的价值倾向

郑老师对于“有效教学目标”的概括和论述,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对于语文学科在学理和学术上的一个建设,其路漫漫,我们期待郑老师更多的精彩,但是我们也希望郑老师爱惜身体,不要太忙了,也不要太累了。东奔西走,南征北战,盛名之下,也该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留一些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昨天傍晚,我又在电话里听到她依然是兴高采烈的激情洋洋,她在河南参与高中教师的新课程培

训。无论如何,祝福郑老师把平实的路走的精彩,把精彩的路走的平坦。

看当今中国语文讲台,桂花飘香,处处留香。

第五篇: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凤冈一小:孙锡辉

前段时间,课题组的同事们推荐了一本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在刚听到题目时,还以为此书就是简单的评课议课技能介绍,但刚读了几页内心对此书的看法便有了改变,原来不但有技能的介绍,更有作者对语文课程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有他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独到见解,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将作者的思想全部吸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语文的诸多思考,下面我只将自己认同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思路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观课评教要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平常我们去评价一节课或者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学生需要怎么学,需要学什么,而是更多的去思考我要怎么教。“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方法”,这个我们都理解。“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知识点的梳理,而是你为了达到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一步一步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观课评教,他说:“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极为有限。相反,如果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些,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因此,今后我在进行备课构思的时候就需要将重心进行转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学生么,需要什么方式方法去进行学习。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当然这也是作者从教学内容入手观课评教观点的核心体现。二、一堂好课的标准。王老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了三个层面:最低标准、较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作为最低层面老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个层面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是最低层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是一个关键点,人文性的兼顾我想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也就是那句“简简单单教语文”所包含的意思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连自己都不知道某节课、某个教学内容需要交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对学生需要学生么都没有弄清楚,就像我们干工作一样,有的人就是在混日子混工资,而有的人却要将工作进行细化,今天要干什么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明天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作为比第一个层面又有所提升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即: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及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就要确保教的是语文,其次就是保证教的是正确的语文。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我们先听听两位在中国语文界都很有名气的老师的想法:

贾志敏老师认为一堂好课要体现三个原则,即: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二是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三是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总之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薛法根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一是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是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三是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四是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五是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是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总之,我认为无论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议都要注重教学内容本身和学生这个主体,不能老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怎么教上,也就是总是在思考自己而忘记了作为教学纽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的的学生,当然我们现行的教学内容本身可能就有问题。此外,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课成为好课,要教语文,教正确的语文。

下载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近读的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王荣生有感

    读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有感 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吴立东 辛辛苦苦啃完王荣生教授撰写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终于对萦绕自己很久的那个问题:“语文到底教什么?”有了些......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有感

    听王荣生教授讲座有感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学能手”培训项目淮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 2012年9月5日下午,在淮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三楼多功能教室听了王荣生教授关于“以‘......

    读王荣生教授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读书心得近两周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感觉收获颇丰。 一、通过语文教学研究归属参照系,树立语文教育研究的框架意识。 分......

    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

    (转)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 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一) 推荐阅读书目(一) 王荣生编 语文学科基础 (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

    王荣生老师讲座感想

    王荣生老师讲座感想 王王英 12010120 中本121 在昨天的讲座上,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每次写教学设计,或......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这两天在家里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我知道这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影响力的专著,因此......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5篇可选)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所著,书中全部采用语文课例,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