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合浦县山口中心小学
郑常杰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去唤起学生的乐学情趣,把教学的激情带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尽情表演、展示自己的舞台。惟有这样,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地参与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 构建 有趣 生活化 展现自我 数学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数学真没味道”,“数学课真繁”,“数学课真讨厌”„„诸如此类的埋怨声、诉苦声。是的,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是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点调料、多点浪漫色彩,那结果可能就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呢?下面我就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共同拥有有趣的数学课堂。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饱满的热情,良好平和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生才能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在学生产生困惑或回答问题有困难的时候,耐心引导、细心启发,用“别急,慢慢来”等温柔体贴的话语安慰他,排除紧张尴尬的局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兴奋、沉思、惊讶等表情,做出相应的赞许、鼓励的微笑,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这就要求我们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有疑就问,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例如:在上“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中,我不是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什么样的图形就是角,而是让学生先从主体图上去感知角的存在,在让学生自由讨论:你心目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角的初步认知用学具设计出一个角吗?你还能用纸折叠一个角吗?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学生不拘一格的动作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参与了动手实践,接着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做的角,紧接着让学生试着画角,再和全班小朋友一起归纳角的画法。整个一课堂,同学们都是在民主求真的情境中去获取知识的养分的。同时其间的小游戏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乐趣无穷,从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也大大加强了。
实践证明,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对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培养创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和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和贴近学生生活,极其平常的生活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学生就乐此不疲,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著名数学家话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解放数学课堂,创造一个学生自我“表演”的舞台
解放数学课堂,创造一个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的教学突出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按照数学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竭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表演,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采取鼓励手段,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应在课堂上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每遇到问题,要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这样既保证了一解,又惊喜地呈现了多解,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的空间,以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 “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阶段,应该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展开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的目的。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中,都有渴望求知的火把,我们应想方设法去点燃它,让课堂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学生啊,学生!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是一个有智慧、有追求、有创造的人。我们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平等相处。这样做至少有如下三个优点:(1)学生讲教师听与教师举例学生听,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完全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主宰、不是权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2)学生对教材理解更深刻,否则讲不出道理来;(3)学生要讲出道理,也要搜肠刮肚,灵活运用旧知识,永远比教师指出所用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这当然是较高水平的主体发现。
3、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
在我的数学课堂中,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动脑、动手、动嘴巴。许许多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而来的。然后再留一定的时空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展示成果的机会。他们这样轮流登场亮相,尽管开始做得很幼稚,说得很生涩,但经过几次的锻炼后,同学们的思想就日趋成熟了,最后达到了闪亮登场的最佳效果。这样教学舞台俨然不再是我的专利了,而成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舞台,学生也在参与“演”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同时也因汲取了知识的养分而健康茁壮地成长了。
总之,愉悦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方法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
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构建有趣的数学课堂》
合浦县山口中心小学 郑常杰
第二篇:教学论文《构建有趣、实效的数学 课堂》
教学论文:
构建有趣的、实效的数学课堂
自贡市育才小学 刘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数学的学习枯燥,乏味,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要素。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怎样构建有趣的、又实效的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引起学生数学兴趣的东西很多,但许多老师过于的依赖多媒体的使用、教具的新颖、物质的刺激等外在的因素。而这种外在的兴趣是暂时的、短暂的,过多的使用这些外在的刺激大大降低了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有趣又不缺少实效性,只有通过对数学本身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引发孩子对数学本身的兴趣,才能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对数学缺少了兴趣,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垂线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我是这样引入的,如图,小兰的家在公路边,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小兰的爸爸想修一条水泥路直通公路,怎样修才能使路程最短。请在图上画出来并说明理由。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垂线段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也学到了运用垂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让数学贴近生活,体现数学的魅力。
有的孩子数学考试成绩很好,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操作,是一部学习数学的工具。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
题,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数学的能力。
例如,组织孩子出外游玩,怎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租车,准备多少食物和矿泉水,怎样买门票最合算,每个孩子应缴多少钱,„„。这些都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又如,怎样帮助农民伯伯算出堆在墙角的谷堆的重量,通过思考学生知道要求谷堆的重量,先要求出谷堆的体积,怎样求谷堆的体积呢?先要知道谷堆底面的半径,„„通过一番讨论,操作、研究。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充满了兴趣。
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是一个难点。我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思考: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米,一个小孩身高1.4米,他虽然不会游泳,但肯定不会在这条河里淹死。你说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是一个平均数,但并不是说河里的每一个地方的深度都是1米,而是可能有比1米浅的地方,也有比1米深的地方。
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给磁带设计包装盒,如果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一种更省包装纸?若有8盒呢?
孩子们对于解决自己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永远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
三、成功的体验,也是数学的趣味所在。
只要爱好起来就可以。每次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就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为自己解决了问题而高兴,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枯燥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要认识 “1/2”,我出示一个月饼,分成两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半。有的画一个三角形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等等。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孩子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有的孩子就提出可以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吗?我同意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
理解了什么是1/
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孩子们来表示,这是那些画图的孩子才认识到分数的存在意义,终于接受了分数。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
四、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数学不再枯燥。
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能增强对于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水彩笔沿着各种图形的边缘描一描,用手摸一摸数学书边沿,观看蚂蚁绕树叶的边沿爬一周,再总结周长的概念。
在测量周长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数学书的周长,硬币的周长,树桩的周长等等。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孩子都认为比起语文或其它学科,数学实用性不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为了让孩子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的巨大作用,我在教学数学编码时,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号编排,身份证的号码所表示的含义,为什么电话号码会各不相同,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编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结合生活中购买物品打折优惠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利率时我让孩子自己去存压岁钱,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制作花边,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数学学科的价值。
六、挖掘数学故事和典故,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后我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公元7世纪,在古罗马城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叫珍妮,一次敌人攻占了古罗马城,其父母在激战中双亡,珍妮被迫带着残兵和几位大臣背井离乡,来到非洲的北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她们想在这里安定下来以图大业,但安定下来需要向当地的地主买一块土地。
于是珍妮公主和几位大臣带着一些金子去地主那里买地,地主看了看她们带来的金子,轻蔑地说:“你们带来的这些钱,只能换取一张牛皮围起来的土地”,说完后收起金子扬长而去。聪明伶俐的珍妮公主想了想,终于想出了对付地主的办法,她用刀子把牛皮割成很细很细的牛皮条,又把这些牛皮条一根一根地连结起来,于是得到一根很长的牛皮绳。用这根绳子可以围成一块面积很大的土地。这位公主究竟应该围城一个什么形状,才能使所围得土地面积最大? 通过研究学生知道了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效的学习数学。
第三篇:构建自觉数学课堂
【网络直播】名师课堂之 潘建明 “找规律”
录入:刘茂全 时间:2012-10-22 点击次数:659 【大 中 小】
时 间:10月24.日下午2:00 授课人:潘建明
课 题:找规律
研讨主题:构建自觉数学课堂
地 点: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构建自觉数学课堂
人物简介:
潘建明,现任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初中数学教育潘建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自觉数学教育创始人。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出版《解读自觉数学课堂》等多部学术专著。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成员,在全国送培送教达200余场次。话题背景:
现在我们正处在新旧教育教学方式冲突、转型和更替时期,教育的理性是如何让数学素质教育走向有效和高效?如何走向优效和优质?如何走向有序和有道?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育人不得不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我们关注的课堂教学质量应从“有效”——“高效”——“优效”——“自觉”,优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就看高效教学的“持续性保持”中有没有“道”,有了“道”优效课堂的“持续性保持”才能实现从服从走向自觉。上位理念: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执行,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向内涵发展期,最显要的特征是数学教学文化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要从以“数学学科体系为中心”转向“以学生成长为本”为旨归,从关注“教得完整”向学生“学得完整”和“成长得完整”变革。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知识汇聚、思维碰撞、思想交锋和情感融合,只有构建好学生的自觉数学学习行为文化,才有建构自觉数学课堂的可能。主题内涵:
自觉数学教学思想的内涵是在尊重差异和了解学生数学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性主体作用,精心策划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因材循导;通过帮扶式引领,促进处于成长性主体的学生进行自觉体悟;再通过变式引领和自主创新等环节,使学生达到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理解和自觉运用,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品质和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尊重、自信、热情、互爱等阳光品质的形成和人格健全成长.
教学主张:因材循导、自觉体悟、平等对话。
(1)因材循导——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主体地位。所谓因材是基于学生差异、学生的数学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为背景,遵循学生知识、能力、认知水平和情感成长逻辑链的规律,抓住核心知识发生发展的根本,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精心组织凸显数学本质的学习活动;所谓循导是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做到变“教”为“导”,让学生变“听”为“学”,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引导观察,指导操作,诱导思考,启发探究等。因材循导是在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体的作用,通过科学策划和适合的帮扶引领,践行有效的学教互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生成.
(2)自觉体悟——突出学生的成长性主体地位。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领悟、感悟和顿悟.因此,数学教学应由“知识给出”转向“引起活动”,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来组织,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活力、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数学自我发展期望,使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不断提高.自觉体悟是在突出学生的成长性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增长能力,在多维互动中释放出“本质力量”,实现“自觉成长”.
(3)平等对话——释放师生共生双赢正能量。数学课堂教学少不了师生、生生和生本间语言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但要师生间能实现“无障碍”的对话,前提是平等,特别是师生、生生间的人格尊重;平等对话就是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多向度、本质性地认识问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半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能释放出师生共生双赢正能量,激活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让教师受到了“被教育”的“洗礼”,拓展其“教学视野”。
教学策略:思(引发真学)——展(多维促进)——变(变式引领)——悟(感悟反思)——归(思想、基础)。
潘建明上课材料.doc
1--找规律.ppt
向 省 一 流 学 校 迈 进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简介
钟山风雨,茅山福地,孕育一方物华天宝;玉裁段字,罗庚华章,蕴育一方人杰地灵。2003年8月,华罗庚实验学校由华罗庚实验初中与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原金坛市实验小学强强合作组建而成。学校地处环境幽雅的金坛城南风景区,她是金坛基础教育的旗帜,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她秉承华罗庚勤奋治学、爱岗敬业、勤勉工作的精神,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和创建“江苏一流、国内知名”的办学目标。她一直以“观念新,体制优,管理实”、“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高、办学效益高”为宗旨,培养出了华罗庚、汤定元、孙枢、周源等科学院院士和其他各类杰出人才,在历届“华杯赛”中我校共有40多人夺得金牌,在其他各类竞赛中,学校师生获奖屡见不鲜。学校开办以来,社会各界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每学期要求转到我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还连续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少年军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苏省心理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少年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爱国卫生单位、江苏省平安创建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常州市绿化达标单位、常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常州市学习型先进集体、常州市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和金坛市名学校等。
学校现占地面积130多亩,现有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校门口,著名数学家王元题写的“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苍劲有力。走进校园,正门广场上矗立着6根粗大的真石罗马柱,气宇轩昂。与罗马柱相映衬的是集“音控、程控、手控”多功能于一体的旱喷圆池。华老塑像镶嵌在正面教学楼上,神情端庄慈祥,殷殷期盼的目光激励着每一位实验学校师生。四幢教学楼与东区体育馆、科技综合楼既古朴典雅,又浑然一体。校园内,树木四季常绿,绿草如茵,花卉飘香,错落有致。徜徉在校园中,处处整洁如新,使人赏心悦目。整个校园,既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又焕发着盎然的生机和蓬勃向上的活力。清华大学教授、华老的女儿华苏参观了校园后夸奖说:“你们的校园是全国最美的校园之一。”全校现有班级83个(小学52个),学生4438名(小学2855名)。281名教职工(小学161名)中,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人、江苏省特级教师4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9人(小学22人)、常州市骨干教师46人(小学28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华杯赛”金牌教练等国家荣誉20多人,获江苏省级教学基本功大奖赛、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省级荣誉20多人,每年教师发表论文百余篇。学校校园美、发展快、班子强、队伍优、管理严、质量高、办学效益显著,在我市有较高声誉,是教师施展才华,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可以放心的好学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在上级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一定能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绘现代教育蓝图,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特色,与时俱进,努力打造“常州一流,全省知名”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金坛的教育争光添彩!
章晓东
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无锡市甘露学校校长,民进无锡市委教工委主任(兼),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教育厅 “送培到县”专家组成员,无锡市首批网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几年来,在省内外上公开课作讲学几十次,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主编参编教学用书10本,曾获全国、省市评优课一二等奖。
吕水庚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校长,常州市劳动模范,常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全国优秀辅导员,主要从事中学数学和奥数研究。
第四篇:《有趣的数学课堂》读书笔记
《有趣的数学课堂》读书笔记
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中国93岁高龄的数学家陈省身老先生挥毫题词“数学好玩”,简单而朴实的四个字,表达了陈老先生一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对中国未来数学的期望。作为一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不禁深思,如何让学生从小喜爱数学,在不断地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真谛,我想,应该从让学生喜爱数学课堂生活开始。
1、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学会思考,体验成功。
例如:在教学《比长短》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将两枝长度不同的铅笔笔尖朝上(短的那枝反而高出一点),另一端握在手中,然后问学生“这两枝铅笔长度怎样?”大部分学生都坚定地认为高出的那枝铅笔长,还有个别学生眼光里充满疑惑,可能在猜测老师的用意。当我的手松开,两枝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时,学生恍然大悟。我笑着问学生“怎么会上当的?”孩子们争着说“两枝铅笔的另一头没有对齐。”于是我追问“那你们认为两样东西比长短时应该怎样?”孩子们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将两个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才能比出长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接下来学生运用自己获得的比较长短的方法进行练习,不断地取得成功,并且因为体验到成功,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活中得到尊重,成为主人。
记得在一节教学分类的数学课上,我让学生把一群小动物按照能不能在水里生活分成两类,还没等大家都分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青蛙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应该怎样分?”我肯定了他的提问,并指出把青蛙分在能在水里生活的那一类。等学生都分好,我又问学生“根据刚才那个同学的发现,如果让你们自己来分类,你们认为这些小动物应该分成几类?”孩子们很快又把这些小动物分成了三类,当时,那个提问的学生非常得意。接下来再教学给一些蔬菜和水果进行分类时,学生再也不需要我给出分类的标准了,他们按照
颜色、形状、味道、数量、大小等不同的标准分出了不同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时,都得到了肯定和称赞。
3、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形象因素,使数学课堂生动鲜活。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形象性。教师只有善于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才能使数学课堂生动鲜活。
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类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探索中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在教学"体积"一课时,我先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里面放同样多的水,先往一个杯子中放一个石块,让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想想为什么?很容易得出:因为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我又往另一个杯子中放一个大点儿的橡皮,又得出:水面升得更高,是因为橡皮占的空间更大了。从而领悟到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不同,占有的空间大小也不同。这时,老师适时点拨: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深刻理解了体积的含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我们还要经常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习题,进行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激发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始终充满新鲜感;要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问题,从而使能力得到提高,价值得以体现。让数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思维碰激火花,使数学教学更具生命力。
第五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等化解为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丰富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两瓶酒—嘉善黄酒、钱江啤酒”,让学生说说哪种酒容易喝醉人,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两种酒的酒精度不同,然后思考“酒精度”表示什么意义,进而揭示新课。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从中领略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2、挖掘教材中潜在数学资源。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中也存
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有些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问题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增强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再如,学习了比例尺后,就可以凭借地图,根据地图的比例尺,量得地图上自己与远方亲朋居住地的距离,然后求出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设计学校平面图。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为课堂教学服务。
3、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开展“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
中要注重把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1、通过探索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数学课堂中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花园图案设计”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1)猜一猜:如果给长方形贺卡镶花边,该从老师提供的三种长度不同的彩带的尺寸中,选择哪种长度的彩带最节省?(2)议一议:要准确确定、选择彩带的尺寸,要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要收集哪些数据?从而引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数学问题。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合作、实践等方式参与长方形计算,求出花边的长度,明确花边的长度就是长方形周长,不仅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而且也据此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也经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从数学的视角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乏味。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六年级28人到西塘旅游,门票每张40元;如果购买团体票,每张门票可以打八折,团体票必须30张以上,请设计一个购票方案。让学生利用分数、百分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探索等,设计出最合理的方案,并进行交流直接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
上。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利息》前,可安排学生到银行或储蓄所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等;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工厂、农村、商场、银行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整理数据、编制统计图表。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深的认识到数学价值,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4、在数学化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思想,如统计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分解组合思想、分类思想及极限思想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循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让学生抛掷一枚一元的硬币若干次,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然后计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占总投掷次数的百分之几。使学生发现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正、反面出现的百分数都越来越接近50% ;再让学生分析买各种彩票、摸奖中的中奖概率,从而渗透概率的思想。再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从而渗透数学的化归问题,即,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其产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教学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
2、周宏、高长梅:《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九洲图书出版社
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