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

时间:2019-05-15 05: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

第一篇: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

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

专业班级:历史师范0501

学生姓名:史俊卫 指导教师: 马

称:教

摘 要: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人物,被后人称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也没有像张之洞的《劝学篇》那样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他在镇压太平军以及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由此萌生了富国富民、自强御侮的近代洋务思想。在创办近代洋务企业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将近代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其近代的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对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近代教育 思想 实践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人物,被后人称为“中兴勋臣冠”者,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也没有像张之洞的《劝学篇》那样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他在镇压太平军的以及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由此萌生了富国富民、自强御侮的近代洋务思想。在创办近代洋务企业的同时,曾国藩认识到洋务人才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将近代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其近代的教育思想,并为此身体力行,进行了一些实践。

学界研究曾国藩的思想体系,往往对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学术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领域倍加重视,所出成果也主要集中于此。在曾国藩教育思想的领域,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宏观把握者较少,众多的研究是着力于家庭教育方面,对其近代教育思想的探讨尤少,纵有论述,论者也多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等角度提及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但未有更深入的论证。从曾国藩的生平来看,其后半生的理学经世实践对时人的影响最深,这种经世实践的思想与其开创近代洋务事业的活动密不可分。因此,探讨曾国藩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不能不涉及到他的近代教育思想。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一、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曾国藩洋务思想的产生,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康乾盛世过后,开始走下坡路的封建末世,千疮百孔,危机四伏。在外强交逼,祸在眉睫之际,统治者身处危机而不自知,依然混混噩噩,虚骄自大。清政府充斥着“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而外不知人材为何物”的蒙昧昏庸者。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两年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被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一去而不复返,尽管有少数开明的知识分子,对清政府鸦片战争的败局知耻后勇,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但鸦片战争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先知先觉者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几乎对统治者未产生丝毫的影响。

到19世纪六十年代,再次经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蹂躏后,清政府才真正开始了求强御侮的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朝野上下几乎“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音”。位居中枢的奕、文祥等人率先行动,要求改弦更张,寻求自强之道,“探原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1]又谓“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2] “夫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身处这样的时代与社会氛围,不能不为“千年未有之变局”而深受触动。特别是在他镇压太平军的后期,亲眼见到了西洋武器的先进与军事的强大后,自然而然地萌发了“师夷”、“制夷”的思想,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主张。此后,曾国藩还多次指出:发展洋务,“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其自强御侮的目的,十分的明确而又强烈。

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也与他治学的理念暗合。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开始在思想界崛起,而修习程朱理学的唐鉴、倭仁等人,均不同程度地注意到经世致用,在鸦片战争以后形成一股声势不大,但却影响深远的理学经世思潮。曾国藩则是理学经世思潮的集大成者和躬身实践者。曾国藩虽然信奉程朱理学,但对其他学派却并无门户之见,而主张博采众长,调和汉宋。正如他所说的:“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4],且“国藩常谓性命之学,五子为宗;经济之学,诸史咸备,而渊源全在六经” [5]。在出任直隶总督后,明确宣告士子“为学之术有四”,将儒学划分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门,并明确地划分了四门学问的界限:“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艺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6]并把“经济之学”看作“四者阙一不可”的独立门类。实际上,在他向理学家唐鉴问学之时,唐鉴明确告诉他为学只有义理、考据、辞章三门,经济之学包括在义理之中。曾国藩注重“经世”的态度,使得他终于突破了前人的条框,超越了他的师友,在学术理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其后近代教育思想萌发的先声。

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的深化,更与他的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在30岁之前,曾国藩走的是一条传统士人飞黄腾达的必经之路:读书、中进士、进翰林院。30岁以后,曾国藩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太平军兴,曾国藩愤然而起,投笔从戎,在家乡办理团练。随后编练湘军,以儒生统帅三军,担负起抗击太平军的任务,并最终打败了太平军。在组建湘军与太平军抗衡之初,他就注意到行军打仗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军饷的筹集、军队的编练、战术选择等等。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新式军事装备的威力,从而刺激了他对“外洋船炮”的追求。1862年,他在安庆设立军械所,但并不满足手工制造船炮,又于1863年派遣容闳赴美购买制造机器所需的机器,准备建立近代机器工业。他与李鸿章、毛鸿宾、杨岳斌等人商议,在经费上给予容闳尽可能的支持,终于1867年创办了位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成为近代工矿企业的摇篮,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正是在曾国藩的洋务实践活动中,其培养近代科技人才、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的近代教育思想形成,也正是在他洋务实践的探索中,其近代教育思想也不断走向深入。

二、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颇具体系,约略算来,当有如下三点:(一)人才观。制夷之本,在培养练兵、制器等洋务人才。

曾国藩认为,国门洞开之后,中国“窃维洋务之棘手,由于人才之匮乏” [7]。他一直把振衰起危、扭转时局的根本途径放在人才的搜求与培养上。尤其是在他兴办近代军工企业、从事洋务实践之后,时常为清王朝封建末世人才匮乏的现状忧虑不已,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船等具为下手功夫。”[8]他把西方列强军力强盛的原因归结为军事技术的精良,“至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9]曾国藩看到西方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背后,是西方国家教育的发达与人才的兴盛,是西方新式的教育制度。“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 [10],因此“借法自强”的关键在于改革原有的教育制度,加强对能够制造西式枪炮船舰的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

曾国藩强调,“借法自强”的目的是能尽快掌握西方国家机器制造技术,尽快摆脱对洋务企业中外国工程师的依赖,培养懂得机器制造与工作原理与操作的近代科技人才便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为此他命容闳赴美采购机器,1865年容闳将机器运送回国后,于1867年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容闳“乘此机会,复劝其于厂房立一兵工学校,招中国学生肄业其中,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试验,以期中国将来不必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以培养科技人才。曾国藩对此“极赞许”,“不久遂得实行”。由此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式职业学校,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机械技术人才。容闳后来也欣慰地回忆到:“今日制造局之兵工学校,已造就无数机械工程师矣。”[11] 此外,曾国藩认为,“师夷智以造船制炮”,首先要能读懂描述夷“技”的书籍,故而对译书倾力倡导,所谓“中国学外国之技,则须以翻译为第一要义,得洋人一技之长,始明其迹,继探其意,既乃翻译汉文,使中国人人通晓,可见施行” [12]在江南机器制造局设立翻译馆极为关注,并对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翻译馆的译书成效十分满意:“今上海局中所翻诸书,颇能窥洋学之奥密。若勤求不已,将来创立新法,别出绝技,亦属意中之事。”[13](二)留学教育,首次提出派留学生出洋留学

留学教育,是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体系中又一重要内容。洋务留学教育的兴起,与洋务事业亟需大量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有直接关系。曾国藩早在1861年便已认识到举办洋务事业与近代科技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他延揽了一大批了解西方科技知识的有识之士,如华蘅芳、李善兰、徐寿等人,为洋务企业服务。同时,为弥补制造近代枪炮、轮船、机器等近代军事工业人才的不足,曾国藩还对召募外国工匠寄予希望。1862年(同治二年),他派容闳为委员,负责采购开办铁厂所需之机器,并“欲借以招致智巧洋人”为他所用。为使洋务事业能够真正成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强盛之道,必须在引进外国科技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国洋务人才的培养。

曾国藩认为,欲使中国免除外患,必须讲求实际之学,而讲求实际的方法,“其大要不外三端,曰制器,曰学技,曰操兵。”[14]将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作为近代教育三大内容之一,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学习“外国之技”的方法与途径而言,曾国藩认为首先应该翻译西书,“中国学外国之技,则须以翻译为第一要义,得洋人一技之长,始明其迹,继探其意,既乃翻译汉文,使中国人人通晓,可见施行。”[15]其次,曾国藩认为,派遣留学生直接到欧美各国学校进行专门学习,才能尽快掌握西方列强强盛之“技”,从而能“尽彼之长”,而达到“制夷”的目的,故“臣又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书院及军政、船政等院,分门学习。”[16]只有做到“彼来则延访,我往则就教”,“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时进行,才能够“尽彼之长”,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1868年容闳提出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的教育计划,他十分重视。尽管这一计划并未被清廷立即批准,但在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曾国藩赶赴天津处理交涉之际,容闳亲自向曾国藩面商。终于促使曾国藩、李鸿章等四位大臣联袂上奏,请准选派聪颖子弟出洋留学。促使清政府下定决心在1872年派出了首批官费派遣的留美学生,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由此而兴,并于甲午战后掀起出洋留学的热潮,在二十世纪初达到了高峰。尽管曾国藩已于幼童赴美前病逝,但无论是容闳还是曾国藩,均会以此事而名垂千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主张“为我所用”;在教育内容上,倾向于实用主义,“讲求实际”;至于教育功能,则强调“经世致用”,以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三)海防教育,“师夷智以造船制炮”。

海防教育思想,是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点。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后期,看到了西方列强武器装备的先进,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的奏折中,认为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他主张“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倡导“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17]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创设安庆军械所,揭开了洋务自强运动的序幕。洋务新政是在“自强”的口号下展开的,“自强”意味着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基础上逐步仿造并最终能够摆脱对外国的依赖,逐步实现自主,从而始终“权操自我”。

曾国藩在提出“师夷制以造炮制船”口号的同时,主张“始以洋人教华人,继以华人教华人” [18],以求达到不受制于外人的目的。曾国藩始终坚持“兵权仍操自中国,不致授人以柄”, 标榜其独立、自主的精神。曾国藩的海防教育思想,为洋务派官员所继承,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对加强清政府的海防建设有过多次明确的论说。1862年3月,李鸿章在率淮军出战后不久,就“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感到“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李鸿章开始认识到,中国欲自立必须向西方学习,指出:“惟各国洋人,不但麇集海口,更且深入长江,其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稍有衅端,动辄胁制,中国一无足持,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1868年,左宗棠在《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对购买轮船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顿水师不可;欲整顿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更为系统地阐述了对于海防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海防乃目前当务之急,又为日后久远之图,赞赏总理衙门陈请六条“洵为救时要策” [19]。沈葆桢则将船政和海防作为自强、御侮之道。1867年,他出任福州船政大臣后,为福州船政局的建设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还将海防教育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指出“船厂根本在于学堂”。因而福州船政局所开设的船政学堂创办极为成功,清末规模较大的五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黄埔广东水师学堂、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毕业生中,“共有毕业生二千多名,其中闽籍约占七、八成之多。”[20]故中国海军军官中闽籍居多。福建船政学堂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留学生中出现了不少高级将领、高级技术人员和著名学者,如严复、刘步蟾、邓世昌等,在近代海军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可见沈葆桢海防教育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三、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评价与地位

曾国藩近代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他的近代教育思想与实践,既继承了百年来湖湘思想中的经世传统,又有“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新的时代特点。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制夷”思想还只是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的话,那么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则不但有所创新,而且在洋务活动中加以实践,得到了检验。曾国藩将创办企业、培养人才的近代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机器工业,制造出一批近代化的新式枪炮轮船,设立译书局并附设洋务学堂,选派了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培养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科技人才„„这些近代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成为洋务运动的先声,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与实践,启发激励着后世循其开创的道路不断深入,形成了长达三十年的“同光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统治,也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大门。清末曾有名士评价说:“数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曾国藩)之政术、学术也。”

曾国藩的思想虽然并未在顽固的封建保守壁垒中引起共鸣,也未对出国留学章程的制订产生实际影响,但是曾国藩提出的关于近代教育的思想,已经触及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核心问题;他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学校废除读经、学生废除学习经史大义,但他的“到洋以后但重专习洋文,不复兼攻汉业”的思想,至少在留学生这一领域中已隐含了这层含意,这无疑成了近代中国教育废除读经的一个起点。

总之,曾国藩由制器以谋自强出发,认识到具有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之重要,进而谋教育之改革。虽然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对传统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育方针提出具体的改革意见和措施,但是他通过翻译西书,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积极支持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对如何处理学习传统教学内容与近代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所有这些,对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起了重大作用。参考文献: [1][2][3] 宝黎.《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4][5][6][7][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9][10][12][13][14][15][1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11]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7][18]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9]李鸿章.李鸿章年谱[M].台湾:商务出版社,1997.[20]张侠.清末海军史料[M].青岛:海洋出版社,1982.

第二篇:曾国藩思想学术

曾国藩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饮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历史学家钟书河 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

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进步。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

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第三篇: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重点精华

核心线索:是近代世界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东西方的实践过程;西方国家,近代中国两条线索的关系 ①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实践源头(英国是源头)③近代民主思想又为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④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又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源头和实践的借鉴者

近代民主思想的线索—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民主革命的实践线索;民主与专制的搏斗(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完善;工人民主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无产阶级的实践

一、西方的专制理论

【产生历史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意识形态,从神学的角度肯定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为现存的政治秩序辩护;②随着欧洲君主专制的形成并日益强化,王权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一些思想家和君主必然为君权辩护。】

1、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教权和王权的矛盾更为尖锐。为了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阿奎那提出“君权神圣”思想。

(2)内容:教权高于王权,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君主应服从教会和教皇;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托马斯·阿奎那:主张:①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神权思想

主要内容:教会和国家的关系{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为接近自然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势,是符合上帝本意的。核心:论证教权高于君权(前提)目的:维护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实质: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自然法则”思想)2.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1)背景: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詹姆士一世极力鼓吹“君权神授”。

(2)主要内容: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只须对上帝负责。

【詹姆士一世:主张:①提出君权神授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②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③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④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⑤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⑥把国王比作神,并与上帝相提并论。

结果: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英国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化,封建君主专制也逐渐丧失了它的统治基础。)】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与中国董仲舒的什么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影响有何不同?

(1)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相似。(2)中国的新儒学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思想则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君权神圣、君权神授意义:积极意义: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消极意义: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合时宜。】

【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功过:积极:①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国内外市场);③有利于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消极: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②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

二、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因: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③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思想解放。】

1.斯宾诺莎:提出包含人权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最优论。【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

2.洛克:提出社会契约学说、天赋人权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提出自由、法治的原则他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分权理论经过孟德斯鸠改造后,对18世纪的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民主思想提出的背景:①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资本主义政权建立;②1689年洛克发表《政府论》,为新秩序提出理论论证。主要思想: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自由、法治;③主张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影响:洛克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权分立”学说提出的背景: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政治要求;②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人权的实现;③18世纪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④孟德斯鸠吸收和发展了斯宾诺莎、洛克等人的思想。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要求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

目的: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原则:权力间的制约和平衡。

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抨击封建制度,主张“主权在民”,指出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专制夺回自己的权力是合理而且合法的。他的思想后来转化为法国大革命的檄文《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也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的主要思想:①社会契约思想;②“主权在民”思想。(核心思想);③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 【对近代民主思想的评价:①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②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③鼓励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表】

思想家,时期、国籍,思想核心,实践

斯宾诺莎:17世纪中叶的荷兰(天赋人权)北美《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 洛克:17世纪晚期的英国(权力分立)美国三权分立、中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卢梭:18世纪初期的法国(主权在民)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三、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焦点: 财政问题。原因:财政危机与对外战争不断失利的情况下,查理一世不得不于1628年召开议会,接受了《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维护自己的利益,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 1.《权利请愿书》:查理一世和议会因税收矛盾尖锐,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要求限制王权,但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权利请愿书》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专制王权的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2.《大抗议书》:1641年,议会通过《大抗议书》,抨击王权,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查理一世拒接受,导致内战。

【《大抗议书》:内容:收税、财政拨款、实际上的人事任免权。评价:体现了议会与君主的权力之争已进入关键领域,加速了君主与议会的彻底决裂;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王权、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3.民主与专制的反复斗争:

(1)国王挑起内战1641年,议会胜利1648年,国王被处死1649年,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国;

(2)克伦戚尔掌权后,解散长期议会,建立独裁的护国主政体;(3)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l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大宪章》与《权利请愿书》相比有什么异同?《大抗议书》同《权利请愿书》相比,有什么新特点?它们的出台体现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什么传统?

①相同点:以法律限制王权,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不能随意侵犯人身自由。不同点:《大宪章》主要是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权利请愿书》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②一是从历史背景看,《大抗议书》是在国王与议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条件下通过的。二是从内容是看,《权利请愿书》还只是从一般的权利角度对国王加以限制,《大抗议书》则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政治改革,特别是提出议会的相关权力,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权的要求。三是从结果上看,《大抗议书》通过后,国王坚持不接受,并挑起了内战。③《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的出台体现了英国早期的议会政治传统。总之,《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是在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前的三个重要法律文件。总的趋势是日益加强对王权的限制。】

四、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美国的《独立宣言》

(1)体现了民主思想:自由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等。(2)它使启蒙思想首次贯彻到建立近代国家的政治实践中。

(3)《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适应了北美人民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2.法国的《人权宣言》:阐明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推动了欧美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

【《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是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主要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等。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法治和平等。意义: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批驳了专制王权封建等级,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标志法国社会的根本变化,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亚洲国家社会改造;《人权宣言》成为1791年宪法的序言,标志着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观念,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化。

五、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权利法案》:它规定了议会主权的原则,并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7世纪初的外交委员会发展为内阁;“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常设机构;18世纪,沃尔波尔完善内阁制度;19世纪中期,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制内阁正式确立。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和创新性。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确立联邦制、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2)影响: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1787年宪法:背景:①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②根据1781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结构,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③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④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目的: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内容:①确立了“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体制;②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③确立了联邦制,对州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做了规定(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评价:①这是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的第一次实践,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相互均衡,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都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政体。③严格的平衡制约机制,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键因素。④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力,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宪法中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后来得到补充和完善,做到了与时俱进。】

3.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都实行分权和制衡原则;都实行“主权在民”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2)不同点:国家元首职权不同:美国国家元首拥有实权,英国国家元首无实权;政府体制不同: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比较英美政体:相同之处:①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②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已;③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④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不同之处:①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②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民主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③君主立宪制的国王(或女王)无实权;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掌握大权。形成的历史因素:英国:①议会历史特别悠久,且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权大权;②资产阶级兴起强大后控制了议会并同王权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③议会权力增长形成了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的情况。美国:①没有封建专制传统,殖民地一独立就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②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斗争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③政治家们有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

六、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法国大革命——民主与共和的初步斗争,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颁布《人权宣言》,否定封建专制;制订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国内: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直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③革命条件——财政危机的加剧;④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⑤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

2.民主与共和的反复斗争:从第一帝国到波旁王朝复辟,从七月王朝到第二共和国,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

3.斗争的最终结果: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原因:①君主派的内讧;②各派分歧太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在共和派与巴黎人民的努力下,共和制终于通过;③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①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西学的不断传入;⑤近代教育的发展。】

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办革命团体,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①20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②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③清政府预备立宪(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它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明确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机构之间分权和制约的原则。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确立了法律依据。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2.维护共和的斗争: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3.斗争的认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通向民主的道路艰难曲折,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八、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英国的宪章运动:1837年,《人民宪章》的起草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此后英国的工人阶级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宪章运动:背景: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开展,工人阶级形成;②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③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过程:1839年、1842年、1848年三次请愿运动,结果被镇压或夭折。影响:①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宪章运动所倡导的一些要求在后来陆续得到了实现;②宪章运动为以后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③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序幕。列宁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第一国际: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在各国建立支部,支持工人罢工及进步运动。

3.巴黎公社:在实行人民普选权,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加强法制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尝试民主制度的建设。

【巴黎公社的背景:①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第一国际的领导力量增强,国际工人运动也重新高涨,这是巴黎公社出现的历史大背景;②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但巴黎工人拒绝放下武器,并组成了国民自卫军保卫自己的国土。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卖国行径以及对工人的镇压,导致了巴黎人民的起义,这是巴黎公社形成的直接原因;③工人力量的壮大。】

4.第二国际:倡导合法斗争,为工人争取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积极推动工人为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劳动条件而斗争。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相同点:①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②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③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第二国际活动前期的指导;④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不同点:①组成不同: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②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③组织形式不同: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组织的上级组织,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

5.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普选制和减租减息制等民主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全国人民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开展斗争;抗战胜利后围绕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由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大事年表】 1940年3月 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建设民主国家的原则 1946年1月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国统区领导了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4月以后在中共领导下的民主统一战线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第四篇:曾国藩的经世思想作者(范文)

曾国藩的经世思想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382

更新时间:2009-4-20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干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

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华演讲网】www.xiexiebang.com 原文链接地址:

第五篇: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专题报告: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

主讲人:孙杰远(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第一部分:教育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思想,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熟度的标志。

何为“思想”

思:心之田,给心灵一个空间 想:心之相,给心灵一种意象

关于人的定义: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卡西尔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柏拉图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思想”。“思想”在不同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何为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里包含的诸多教育思想,如“教育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天不生仲尼则万世如黑夜。孔子的教育思想照亮了民族前进的方向。

世界古代文明,之所以大都没能传承下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伟大的教育思想的传承。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在学科的贡献之外,大都有伟大的教育思想。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爱因斯坦

孙杰远教授,似乎还是缺乏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多的只是罗列,缺少基于自身理解的阐述与提升。

第二部分:教育思想的生成考据

介绍苏格拉底的生平(再次缺乏基于自己理解的提升)

今天,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要回头看看公元前四百年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两个强大的帝国,最后同归于尽。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四步骤

讥讽(诘问)——助产——归纳——定义

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现在还在世。1983年出版《智能的结构》,引起轰动。成为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能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3.空间智能:指的是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指人们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5„„

第三部分:教育思想生成的条件

陶行知的人生历程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曾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杜威对其影响很大。杜威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创建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从杜威“从做中学”进一步发展而提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2.“生活及教育”

杜威在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及生活”的观点,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

3.“社会即学校”

在“学校及社会”的基础上提出,这是生活教育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陶行知指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这是不够的。

教育思想生成的条件:

1.热爱学生与教育事业

2.学习理论与改善知识结构 3.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4.持之以恒地反思与进取

没有实践的经验和实践的检验,就不能叫做教育思想,只能叫做教育观点、教育判断、教育假设

第四部分:砥砺升华——教育思想的沉淀与应用

星期六,久违的艳阳普照山城,教室窗外的玉兰树绿意葱茏。

上午,为我们做专题报告的是孙杰远教授。他是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孙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围绕《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实践》这一主题,对古今中外诸多伟大的教育家及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他的报告里,苏格拉底、杜威、蒙台梭利,孔子、陶行知、陈鹤琴„„一个个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的师者,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孙教授的报告,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理解了教育思想的生成条件,更认识到了教育思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沉淀与应用。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钻研本学科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积淀自己的教育思想!

下载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曾国藩的近代教育思想及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孔子编纂了《诗》、《书》、《礼》、《乐》、《易......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摘要李镇西被誉为“中国式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实践一直被其他的学校、老师模仿,本文从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两个方面对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阐释。关键词:李镇西;爱心教......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5篇

    计划使我们看得见自己的成长,计划使我们忙而不乱,以下是我在教育方面的三年(05/08)计划。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走上三尺讲台已有好几年了,我发现我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在不断的深入。我......

    专题3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 科技思想

    专题三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 科技思想 一、考点整合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间,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原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忙于......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什么叫洋务思想?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包括哪些方面?长期以来学术界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包括兴办军工科技一个方面,一种意见......

    20 外国学前教育史二A:近代西方教育实践(大纲)

    07 外国学前教育史二A:近代西方教育实践 07 外国学前教育史二:近代A 第五章,近代西方教育实践一 【近代英国】 【大纲】识记:1,欧文幼儿学校2,免费幼儿园 领会:1,欧文幼儿学校产生的......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题九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题要点】 一、西方的专制理论 1.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背景: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教权和王权的矛盾更为尖锐。为了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洛克 主要观点:天赋人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割,提倡法治;实行分权; 练习1、洛克的人权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2、下列属于洛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