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羌族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羌族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绵阳市滨江小学 郭纪太 乡土文化教材内容是学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必不可少。乡土内容教材是地方文化艺术与人文特征的再现,深入挖掘整理乡土文化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是传播、弘扬、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北川是我们生长的沃土,作为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和生活的一个人,我们怎能不知道羌族的文化呢?羌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时光的流逝,朝代的更替,历经2008年5、12大地震遗存已是寥寥无几,古老的羌族文化淹没在残垣断壁之中,且多数已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光环,逐渐消失。因材,在校本教学中引入羌族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依据上述教育原则,结合我们绵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民间美术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激发创造,开发极具羌族特色的乡土教材课程。
一、感受羌寨风土人情,了解羌族文化艺术。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如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禹故里。那里传承着悠久的羌文化,但在5、12大地震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一个出生在大禹故里的青年教师,有必要、有义务将悠久、厚重的羌文化传播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孩子们感观一幅幅羌绣、一根根围腰、一双双绣花鞋,展现悠久、厚重的羌文化是进行乡土教学的重要方式。羌文化主要有以下载体:
风俗文化: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占神秘文化的光辉。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饮食文化:羌族人主食有大米、玉米、麦类、豆类等。喜欢食用猪膘(腊肉),喜欢饮咂酒。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玉米饭中也有掺入大米混蒸的,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有的是将玉米磨成面,不经发酵加以麦面做成馍馍,先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俗称“锅塌子”。
民族服饰文化: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有的衣领上还镶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系绣花腰带,足穿勾尖绣花鞋,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挑绣的图案大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民间美术:羌族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我们羌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羌族文化艺术,主要有:雕刻、挑花、刺绣、编织、印刷等。享誉天下的羌绣就是羌族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传统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物象的图案;二是各式几何图案花纹;三是文字图案。这些传统纹样图案多取材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影像资料和实物展示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羌族的手工制作;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羌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喜乐和忧愁。
二、赏析羌文化之悠远,品味乡土教材之特点。
乡土教材特点是由乡土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教育性质决定的。因此,要注意其特点:
(一)融汇性。乡土文化襄括诸方面融于一体,成为整体民族文化内容。不排除消极落后文化的存在,不避开地域封闭的文化圈,由时代的具体经济手段和经济生活形式,制约于相对范围。不排队外来文化影响,并恰当融汇于乡土文化中。因此,乡土文化融含民族文化质点,乡土教育应把握民族文化质点,排除消极因素,突破封闭圈。
(二)风俗性。乡土风俗是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形式培养成的。乡土风俗受约于地域经济环境的交通联系量,形成为习惯性地域风情。因此乡土风俗体现着民族网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性,因不能排队陈旧风俗的影响,所以乡土教育应在因俗随教的同时,注意易革陋俗,在教学中注入健康进步的新风。
(三)实在性。乡土教育发生在乡土经济文化基础上,体现乡土民族文化特点,具备指导乡土生活的实在功能。乡土教育能融汇优秀文化因素于乡俗,使先进文化在具体乡土环境得到实际体现,从而剔除糟粕,推动乡土文化健康发展。因为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直接继承性教育,所以体现出教育效果的具体实在性。
(四)激奋性。乡土教育是培养乡土民族文化意识,激发乡土民族情感,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乡土教育具备培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自立自信心,激励民族奋斗精神的基本功能。乡土教育要冲破旧文化的束缚,振奋民族风尚。要求乡土教育在接受外来文化因素时能比较鉴别,以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影响外来文化因素,使之融于乡土教育的主体目标澡。不强调教育容易而注重教育内容,激发民族心理意识,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我们要弘扬悠久的羌族文化,更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全民族大团结精神,将感恩教育融入到乡土教学中,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五)灵活性。乡土教材,立足于乡土生活风俗的动态需要基础上。不求面面俱到,侧重把握羌族优秀文化传统及乡土特色。乡土教育不固定模式,随时根据乡土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或时代需要,变换教育内容或改变 教育模式。乡土教育具有因而随变性和意识超前指导性功能,因此乡土教育表现出灵活随变的特性。
三、开展乡土美术教学,树立民族自豪感
乡土美术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涉及到羌族各门民间艺术,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艺术,了解北川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少数民族的人民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将羌族乡土文化教育建成树立民族自豪感的有效载体。
第二篇: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现阶段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学习经验、学习兴趣、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方向予以普遍的关注,利用和开发所有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美术资源。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为切入点,对其在美术课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具体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开发;利用
引言: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到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对于小学美术和乡土资源是双赢的举措:乡土美术借助小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延续,以避免发生绝迹和断裂;小学美术由于增加乡土美术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得到贴近生活的直观教材和史料。乡土美术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思想观念,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另外对乡土美术资源的灵活运用,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情感和美术、文化和美术、社会和美术、生活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为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发展的新机会。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
乡土美术资源中的“乡土”是地域概念,具体含义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乡土的范围会随着情况和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其范围最小为乡镇,最大为省内。具体而言就是小学周边村镇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等资源,包括有生活生产经验、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乡土地理等等。美术教育资源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并推动美术学习的实物和信息。乡土美术资源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产区,能够适应民族习惯并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但是乡土美术资源和美术课程不能等同,这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此过程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结合课程设计来予以完成。
二、乡土美术资源应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土美术能够将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满足学生多方位体验的需求。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及课程形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开展文物古迹的欣赏,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带到传统文化 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形式、材料制作各种美术作品,例如春节和元宵节时会制作用于游艺活动的花灯。乡土美术中面塑、泥塑、剪纸等活动就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补充,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体验的要求。这些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为美术教育增加更多的活力。
其次乡土美术资源是小学生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教材。小学美术将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和爱生活的情感作为教育主要目的,乡土美术就是身边的美,是将美用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困难,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人们在日常用具、生活设施中将自然朴素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欣赏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物件,就是他们生活所用,那时候艺术和生活更加接近和融合。我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在某种层面上看,乡土美术为小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情境。
最后合理运用乡土美术资源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城市中的小学生,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多为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玩具,虽然也有去博物馆参观艺术品的机会,但和生活具有较远的距离,他们没有与其长时间接触的机会。
乡土美术本身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就很浓厚,和生活自然相融合,所以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和重新认识,这也是认同乡土、回归自然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的博大精深教材。
三、小学美术教育包含的乡土资源具体种类
首先从内容上对资源进行划分,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校园、村社、城市等自然景观;家禽虫鱼、田地花草、瓜果作物、木石沙土等自然材料。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传统美术文化;现行服饰和建筑、当代美术作品等现代美术文化。社会生活资源包括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庆典祭祀活动等各种主体活动,也有展览馆、图书馆、青少活动中心等社会活动机构。
其次以资源具有的动态资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原生美术资源、延生美术资源两大类。原生乡土资源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但必须要经过开发才能够生成的一种资源,由自然资源和人物、风景、民俗、历史等传承性文化资源共同组成的。延生资源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利用,它的作用依然存在的一种资源,其表现为以物质资源为基础而衍生出的文化以及教育功能。例如现保存下来的牌楼、神庙、祠堂等,它们会用文化形态和人文内涵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
上世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小学美术课开展大范围的扩展,并更加关注乡土美术在其中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在美术课程中设置“探索、综合”学习的领域,让美术突破自身限制,拓展到社会、文化、自然中,乡土美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小学美术教学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所以怎么样合理、科学的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理想,是特别重要的。
(一)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科地位为中心
小学美术课程不但要传授美术相关知识,还要训练美术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以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为目标进行美术教育时,要确立美术学科具有的中心位置,但是目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美术的人文性过分强调,对知识积累和技巧学习比较忽视。其次对整合资源的目的予以忽视,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削弱美术中心地位,失去乡土化美术最根本的东西。
(二)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要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增加运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对满足学生兴趣、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要求,把教学活动具有直接、间接联系的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后予以配置,让它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
(三)组织适当的活动,对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进行观摩实践,学校要组织小学生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观看画家创作的过程,让他们对基本技法进行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根雕厂、泥塑作坊、陶瓷厂,对于工艺品的特点以及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其次组织小学生去拜访专家,既可以将专家和艺人请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他们的工作室,通过拜访和交流,提高学生对艺术和乡土美术的认识。最后进行作品展览。让学生运用联想、体验、记忆、观察等方式绘制美术作品或者进行工艺品的制作,班级和学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利用每个场合对学生创作欲和进取心进行启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间接为其布置课外作业。
结束语:
总之将乡土资源和美术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对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予以培养,不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美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创造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乡土美术资源为基础,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在教学中不但强调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对乡土美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激发起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周兵武.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5
[2] 洪磊.地域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乡土美术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10-28
[3] 李永新.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以福建省乡
土美术资源的利用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11-08
第三篇: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附表1:教学论文封面
标题: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姓 名:王冬凤
工作单位: _翁源县新江镇中心小学_ 职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科:____美术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2015年 5 月 17 日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摘要:小学美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素养,而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得到广泛的课程资源支持。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区域特色浓烈,实践性强,其开发与利用不仅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而且对学生、教师、学校、乡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字:兴趣 积极性 乡土资源
现在大部分小学美术课程面对的特点:学生的兴趣不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学校徒名虚有的开设了美术课程,农村师资缺乏。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兼课教师也大多没把美术这门所谓的“副科”放在重要位置,美术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这样的状况有很多原因,主要社会原因有,美术课程非统考科目;个人原因,学生对美术并不感兴趣;客观原因,学生对教材根本无法接受,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很多美术学习用具和环境是无法满足的;因为我们农村小学共同的特点,大班级,人数较多。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以就近利用我们的乡土环境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美术课,农村自有农村的优势,只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将会魅力无限。因此,农村的术课完全可以用活的乡土资源充实死的课堂,让美术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为提高我们美术课的质量,利用乡土资源,开放教学命题,摆脱教材束缚,贴近学生实际我们应该要排除美术课程并非所谓的杂科观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和提高美术课程的质量,我们可以利用好我们学校,身边的自身环境特点、乡土风情、古建筑特点来丰富我们的美术课。
我们农村学校环境大,花草树木绿化很美,在这样大的校园里,我们可以利用在美术课上带学生走入校园环境的写生,把美丽的校园写入画纸中,让学生对我们学校更有深层的了解,大家共同树立意识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一、利用家乡的特别活动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特色。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喜庆热闹的节日,也就少不了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例如,我们的端午节主要传统习俗是赛龙舟,而在我们本土,我们除了赛龙舟外,我们可以看到大街小巷摆满了品种多样的麻花和被染得红彤彤的鸡蛋,这一种端午节的代表我们可以用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去,更增加我们对本乡土的端午节的认识。
二、在我们本土,每到夏天,三华李挂满枝头,学生可以利用本土特产融入我们的绘画中,不但可以为我们美丽丰富的三华李而自豪,而且可以带给别人美的感受及宣传我们的特色。
我们农村身边有许多古老的房子、建筑和祠堂,让学生自发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的美,如我们身边的炮楼,这里有古老的战争历史,同学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粤北山区的我们,让孩子们尽情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光见识,增体验。例如,带领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菜市场以及组织各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真切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绘画素材,厚积薄发,创出特色,画出精彩。春景是我们写生绘画的一大优势,春天的田野里少不了看到耕牛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农民伯伯在春耕的画面,在这些我们日常生活的画面里我们可以很熟悉地运用到剪纸和绘画中去,而这种利用乡土资源,开放课堂教学命题的形式,既能让学生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又能进一步调动起他们观察、研究、表现家乡乡土美术素材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的情感,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父母辛苦劳动的那一份感动。
坐落在山区的我们,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韶关是我国重点林区,是我省重要的用材林、水源林、天然林基地及重点毛竹基地,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居省内首位,在这么有优势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采集到各种美丽的大自然景色,运用到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去。
乡土资源运用到美术教材中去的作用
(一)身边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比较丰富,如:树叶、种子、果实等把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绘画区中,把稻草和麦桔放在手工艺区进行拼贴;把种子、果实放在绘画中,进行拼豆子绘画;把种子、橘子皮当绘画布置的材料展示在图画上。有利于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自然发展的趋势,掌握自然景物美的发展基本线索。
(二)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特点,适量的地方史进行教学,不仅为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打下基础。
(三)有利于激发学习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养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我们立足于乡土资源,推进美术课程的开发,对于当前美术教育中优秀成果是一个很好结合点、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开发其思维,提高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农村学校学生美术兴趣培养和美术课程形成特色的打造。
第四篇: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教材资源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翔实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图片资料、再现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直观的实物资源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眼花缭乱,异彩纷呈,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依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除课本正文外,还补充了许多史料、图片、动脑筋、活动探究等等相关内容,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愿与各位同行相互切磋探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让才能闪出光辉。新版历史教
材在结构和体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课之前都有导言部分,其内容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图文结合,新颖、生动,其主旨是对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简要概括和引导。在设计课前导入时如能合理利用导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材导言部分,一幅“斐迪南大公遇刺”图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一段故事性的文字叙述,悬念迭生,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禁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会遇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有什么样的矛盾?而这件事又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点,将为本课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本资料,补充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首先,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精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养成。新教材在正文之外,还设计编排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楷体小字资料。这些补充的相关史料,一方面能充实说明正文大字的内容观点,或补充新的知识点,有时其内容,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大字内容,一般不作要求;另一方面,课本中补充的大量史料,为教师节省了寻找资料的时间,也为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提升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和挖掘,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以世界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为例,在讲到电气时代到来一目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电是如何被发现并被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看过课本正文及小字资料后,都能找到相应答案,在此基础之上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你能从中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的特点吗?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者多是熟练工人,科技含量小,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通过对这段小字资料的挖掘利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肖川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教学的灵魂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会(操作技能)”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最高层级就是“我们究竟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由此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的补充文字材料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碑文、报刊中所选取的资料等,这些材料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还是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讲到“发明大王”爱迪生,教材补充了大段爱迪生的生平简介及电灯问世 3 的艰难历程,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用非常醒目的黑体字展示了爱迪生的一段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些补充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找出爱迪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这位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其巨大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课本插图,情境再现;以图说史,以图引思。
新教材中各种图片在教材中约占2/5的篇幅,“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大量图示信号的输入,生动直观,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敏锐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和进行情感教育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对于图片资料,教师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课本有这样一幅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学生翻看这一课时,还没接触到课本正文内容,图中大腹便便的人物形象就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哑然失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这幅漫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地讨论并评价,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图说史,以图思史,用语言重建和再造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
其次,教材中还有各种人物肖像、历史场面等图片,生动而具体地补充了教材的内容,科学地运用好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大有帮助。例如:世界史上册有两幅关于明治维新的插图,《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和《东京街头有了电灯》的插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观察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堂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装束有何变化?黑板上写的是什么?(社会生活,文明开化)(2)东京街头为什么会有电灯?仔细观察,还有些什么变化?(经济方面改革,学习欧美,发展近代化工业)。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四、活动探究,补充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新教材中,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设置了一些“动脑筋”题和活动探究题。应该说这些思考题和活动探究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弹性教学内容,源于教学基础和基本教学方法,又略高于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世界史上册讲到汽车的问世时,课本设计了这样一个动脑筋题: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另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认他们谁说得对?你认为究竟应当怎么办?此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汽车问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时设置的,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矛盾中学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动脑筋”题成为激励学生开拓创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
五、课题引领,画龙点睛,扩展标题,提升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按不同的学习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的单元主题、课题、小标题,对于学生整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很有帮助的。如世界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在学习小结本单元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的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俄国、日本的改革,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构建一个完
整的知识网络。同样,在每一课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课的标题及小标题,如,世界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本课第一个小标题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黑奴,第二个小标题是“日不落帝国”在印度――殖民掠夺,在小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归纳,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从中可以看到早期资本积累的“血腥性质――残酷、贪婪。通过对课题及小标题的解读,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提升了学生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教材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抛弃教材,也不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对教材中的各类信息灵活处理和巧妙地运用,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教材为自己的“活”教材,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素质,进一步优化中学历史教学。
第五篇: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联系单位:云南省华宁县宁州镇葫芦冲小学
联系教师:孔 蕾
联系电话:***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摘要】: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也是美术课堂的宝贵财富。通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去传授、理解和传承民间美术文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美术综合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
渗透
本土资源
《标准(试验稿)》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强调,大大突破了原有“以美术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美术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不会自觉进入美术课程领域,它需要由师生合力进行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也是美术课堂的宝贵财富,它取材容易,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因此开发和利用本土美术资源,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如何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呢?我近来开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一些探索,寻求恰当的课堂呈现形式以更好的突出地方文化色彩。总结下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就地取材,充实美术课程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课程资源”在具体的学科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的概念和研究热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成了美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怎样拓展美术课堂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又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让学生享受到美术课程的愉悦性?我认为,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以美术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抛弃国家发行的美术教材资源,既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拓展教材,“理性且有个性地展开美术教学活动。”因此,我因地制宜,努力尝试着让学生以乡土艺术为起点,走进世界多元文化的领域。
华宁地处滇中,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区县。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开口就是歌,起步便是舞。在华宁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民间歌舞浩如烟海。无论是在云雾缭绕的登楼山,还是在华灯霓彩的小县城,都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不论是喜庆节日,还是闲暇傍晚,你都能看到翩翩起舞的人们。这婀娜多姿的民间舞蹈,为美丽的华宁凭添了道道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便是开发乡土课程、教材的最佳资源。据此,我应因势利导,围绕当地的建筑、民俗、艺术以及土特产等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将它们作为校本美术教材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资源。这些地方文化资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那么又如何让学生走出学校去收集本土美术资源呢?为了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同时,激发灵感,充实绘画素材,提高绘画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进行写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置身郊外,眼前秀美的自然山水让学生们分外的激动——回到自然的怀抱,享受在山水间拿起画笔的惬意,这是在教室中面对课本时无法找到的感觉。选定景点,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打开画箱,支开画板,心无旁骛地调动着盘上的颜料。学生们作画的时候,老师在一旁认真巡视、悉心指导。写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感悟美,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大自然”中写生,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幅写生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写生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绘画技能,感受到了本土美术资源的美。课后我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本土美术资料,利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索活动。融合美术课程的内容,通过综合性、有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美术文化,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美术资源的意识,形成美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发展。
二、突出乡土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表明美术教学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尤其不能忽略在课堂教学中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以美术教师除了教授课本内容以外,更应注重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当地的地方文化,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将美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又使得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了解,并将它们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综合探究能力。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进行教学中,要突出乡土性、人文性、综合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教学特色。《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本土美术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受、热爱家乡的美术文化和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各民族的风格。民族服饰,就是独具民族韵味的美术文化。彝族和苗族是爱美的,特别喜爱花,爱美和爱花充分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而这样的服饰就为我们的美术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民族服饰时,教师展示彝族姑娘的服饰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我们的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彝族服饰在我们周围随处都能看到。孩子们对于彝族服饰了解得很透彻,随口就能说出服饰的特点,“彝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装饰图案以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等民间工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解各民族的服装特色,以此来触发学生的灵感,引发设计构思、描绘和上色。让学生广泛吸收本民族及生活中有特色、有价值的事物来进行创作,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学习效益。拓展中要求学生根据彝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学生制作的民族服饰,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因为有了平时的了解、观察和积累,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剪出衣服的款式,并能在服饰上添加图案、上色,制作服装的配饰。
由此可见,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具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乡土美术,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本地域、本社区的文化,了解本土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本土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的文化,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教学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会有发言权。
三、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有益于世,谠其不而,便不足存。”美术课程需要关注文化与生活,需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周围环境相联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美术资源,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地方美术文化的历史及特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能力。美术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加强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表现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注意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体验生活的乐趣,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表现生活。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始终认为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在美术课堂上形成融趣味性、游戏性、生活性、知识性为一体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积极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探索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我在教学《家乡的建筑》一课中,收集了大量的农村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建筑物时都显得异常的兴奋,抢着向大家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描绘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时,许多学生都能模仿或创造一些新的造型,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达到真实和完美。学生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积极与人合作、交流、动手动脑,进行创作。
通过欣赏、理解直观的传统造型艺术和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的学习实践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方自然景观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主动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表现自然。同时也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意识到: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放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引导他们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尹少淳
段鹏
主编
2、《华宁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