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扬州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利用
浅谈扬州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利用
摘 要:教师应将乡土历史穿插在全国通用历史课本中讲述,以全国通用历史课本为主,乡土历史为辅。讲述乡土历史的目的:一是普及乡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二是对全国通用历史课本进行补充,使学生对历史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关 键 词:中学 历史教学 新课程 乡土历史
乡土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看得到、容易很快接受的知识。新课改将乡土历史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了一项活动建议,即“搜集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材料,考察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乡土历史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扬州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目前,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初一年级就发放了《扬州历史》的乡土教材,但是到了初三中考前才使用,且有一定的考试范围提供,教师只是根据中考的考点在书上进行勾画,对于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去关注。学生对乡土史的了解,不是通过教学,而是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获得的。
由于各学校的初
一、初二历史专业教师的匮乏,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
一、初二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很少有教师结合《扬州历史》乡土教材来讲授。这就使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历史无法走进学生的视野。
二、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丰厚。在春秋,两汉、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尝试以扬州地区的历史遗迹为例,促进乡土历史和北师大版教材的衔接,以求丰富素材,引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1)、春秋争霸和邗沟的开凿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将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春秋争霸”这一内容时,简要的指出吴王夫差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开凿邗沟,并且筑邗城于蜀岗之上。因和乡土历史联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小诸侯国众多的分裂时期。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汉广陵王墓 扬州因两汉文化而著名,讲到汉朝时不能不提到扬州。扬州是汉朝初年分封“同姓王”时藩王的封地,先后建立过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等藩国,汉墓几乎占遍扬州周边的山峦,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广陵王墓。
通过课前调查大部分同学都没听说过汉广陵王墓时,我对其做了介绍: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地处蜀岗古城遗址南缘,展出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刘胥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六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距江苏省扬州市45公里处的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上,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发现了刘胥及其王后的两座大型墓葬。由于当地开山凿石,造成山石松动,不利墓葬的就地保护。后将汉墓迁至扬州汉墓博物馆。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定国都于广陵。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但其图谋篡夺帝位。他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学生认识到汉初分封的王国对中央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过渡到课文的正文部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陵前,有扬州学者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
隋炀帝这一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与扬州这座城市的渊源关系以及大运河与扬州城市兴衰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乡土史教育的机会。通过展示“隋炀帝陵”的图片导入《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一课,隋炀帝在皇位上的14年中,这位短命的君主始终忘不了扬州,先后三下扬州,直接把这里当作了帝家。据说,他三下扬州的过程中,龙舟绵延两百余里,单是船队的纤夫就有8万人,两岸还有20万骑兵护送。可谓乐极生悲,最终,他也在江都被部下所杀。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扬州城外的一掊黄土,还有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展示大运河扬州段图片,指出大运河对于扬州这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城市的重要性。联系现实指出今天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天下之盛,扬为首”与唐城遗址博物馆
扬州唐城遗址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之上,城廓明晰。几百件唐代出土文物,风采依旧。让您感受大唐文化的风采,领略盛唐扬州的繁荣景象。
唐代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经济地位已经超过了长安、洛阳,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在讲课文唐代“社会经济繁荣”这一目时,可以列举扬州的繁荣情况,位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之处的扬州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来自各地的货物在此集散、贸易,是中国东南的第一大都会,是造纸业、造船业、制锦业和铜镜制造业中心,也是盐业、茶叶、药材重要的集散地。教师可展示图片扬州出土的“打马球图铜镜”,指出这是我国紧存的两面有关打马球图案的铜镜。
(5)、“扬州繁华以盐盛”与个园
清代康雍乾时期,由于扬州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扬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在讲“明清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讲到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引出安徽商人中很多是盐商,清代扬州是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富可敌国的安徽盐商们很多都住在扬州城里,生活在全球最富庶城市里的盐商们又过着一种怎样的日子呢?这是当年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想知道的事情。与隋炀帝一样,这位满清皇帝也酷爱旅行,他一生中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扬州游玩。乾隆皇帝离开扬州后,当地的盐商找来颐和园白塔的工程图纸,按照原样建了一座真正的白塔。这就是今天瘦西湖白塔的由来。近代,一个以盐而兴旺的城市衰落了。今天,扬州的盐商为我们留下了个园等精致的园林宅院建筑,作为扬州城市的名片继续发挥出它的价值。
三、开展乡土史教学的途径
1、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的乡土历史读物、历史地图、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对丰富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2、历史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扬州市和周边县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利用假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加深其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3、社区历史资源。历史见证人、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乡土历史素材。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中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对家乡的了解。
4、历史音像资料和网络。学生上网查询各种历史教育网站,文献记录片和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这些是乡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乡土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与现行教材有机的融合。一般情况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是学科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而不应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防止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或打乱正常的教学内容。
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仍是进行乡土史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乡土史教学决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实践活动。
再次,要注意鉴别乡土史料的真伪。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加以分析和鉴别,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例如,关于瘦西湖白塔的由来的历史传说,显然掺杂了一些虚构成分。教师不妨加以解释,这从侧面反映了扬州盐商的富甲天下,以及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
五、开展乡土史教学的意义
1、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乡土史是感兴趣的,因为乡土史是他们身边的历史,与他们的距离最近,几乎是触手可及,当然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另外乡土史有相当一部分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趣味性很强的东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2、加强乡土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有效途径。
只有对家乡充满了爱才会引发出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的爱。乡土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加之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
短空间上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效果非常好,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
诸多理由让我们相信,加强乡土史教学很有必要。但是,目前乡土史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把学习历史教科书和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兰著:《扬州导游词》(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6)朱福烓著:《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11)
第二篇:浅谈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之我见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受。我相信,通过我校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将会探索出更过的运用模式。我更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乡土历史资源将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
第三篇:浅谈凤阳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浅谈凤阳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吴雅娴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科书也在努力地体现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其中地方区域性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它的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入手,对凤阳县的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一番呼吁和探讨。力求全面贯彻新课改提出的培养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凤阳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教学
引言: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书也指出:“课程资源的缺乏是困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必然要求学校提前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开放学校,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而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引入课程,即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条崭新途径。故本文旨在通过对凤阳县乡土历史资源的考察了解,穿插入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加深学生对本地历史的记忆,提高学生对故乡的乡土情感,促进学生对本地历史资源与课本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概念分析:
对乡土课程资源的了解,首先要从概念入手,只有深刻体会了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最大化的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乡土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教育学上的概念被独立出来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其核心和特色要落在“乡土”二字之上。《简明古汉语字典》中对,“乡”字的意义解释共有12种,其中核心要义包括: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城市以外的地区;地方;出生地,家乡。另外,“乡”字还含有一个特殊的语义就是“崇尚”。而字典上对“土”字的意义解释共有14种,其核心要义除了泥土、乡土等外,还有以下三个特殊含义:社神,土地之神;“八音”之一,指埙等陶制的乐器;通“杜”,指根。综合“乡”与“土”这两个语义的内涵元素,我们可以发现,“乡土”不仅仅是人们出生的城市以外的某一个特定的地方,里面还包含着祭祀、音乐以及值得人们崇尚的养育我们的根等丰富的内涵。台北师范学院吴明清教授就曾这样概括“乡土”的定义:“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乡土”这个概念呈现出“人、事、情、地方”这样一个动态回环立体的四维结构
2、课程资源的概念:
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而从“课程”扩充到“课程资源”,则其指向性和范围都得到了大大的扩充,在各种各样的文献和专家学者的论述中有不同的表述,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总的来说,“课程资源”是在课程活动中所使用到的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3、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可以说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地区的风物人情,是师生生活圈子中熟悉的领域中的熟悉事物。重视这些内容,并尝试在学习生活中引入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是有着深刻而现实的意义的。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引导师生回归到自己心灵中熟悉的领地,通过发现、重温和贴近这些资源,从而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进步。这也是同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内涵一脉相承的。因此,搞好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对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义、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获取乡土历史资料的方式: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志、地方性报刊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手稿、书刊等。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北隔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接壤。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在今临淮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城,钟离属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城又被吴王僚夺去。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元朝时,钟离县隶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临濠府(治临淮关),二十八年复为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兴领导农民军占领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张士诚夺去。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濠州又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为临濠府。
2、考察历史文化遗存──古代人们的住所、古代墓葬、古城堡、古战场以及宫殿、寺庙、牌坊、碑刻、石窟和古塔、桥梁等古代建筑物。
凤阳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已建成并开放了狼巷迷谷、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小岗村等旅游景点,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东部红色”旅游格局。凤阳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
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遗留的明中都皇城故城及其附属建筑、明皇陵、鼓楼、大龙兴寺、禅窟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1955年著名凤阳花鼓老艺人刘明英和欧家林应邀赴北京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王三姐赶集》,凤阳花鼓被周总理比作东方的芭蕾舞,自此凤阳花鼓又称东方芭蕾,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3、整理当地的历史传说、民间神话故事等。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他的父母和一些族人亦葬于凤阳县,明陵即明皇陵,就是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时,不过是几座矮小的民家坟丘。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成“宫阙殿宇,壮丽森严”的一代帝王陵寝。明末清初,历经沧桑,到乾隆年间,“唯二碑及石人石马仅存而已”。昔日“郁葱王气接邱坛,云绕乾坤得大观”的皇陵,此时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马卧幽宫”。但是,每当风雨之际,皇陵好象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那一簇簇苍松翠柏,野花蔓草,随风雨摇曳,沙沙作响,如述说历史的兴衰;那一对对石人石马、残碑断碣,任风雨侵蚀,潸然泪下,象泣诉悲惨的遭遇。因进景致奇异,人称“明陵风雨”。又有《庄子·秋水篇》记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后人为纪念庄惠观鱼,傍水建造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历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诗题咏,又给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观鱼遂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4、调查访问,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对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可以请老前辈、阅历丰富的长者回忆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走访、考查当地先民遗迹。例如凤阳鼓楼就坐落于安徽凤阳.凤阳鼓楼是我国最大的鼓楼。它的结构、方向与其它鼓楼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般鼓楼大多是南北向,而凤阳鼓楼却是东西向,它与西南六里之外的钟楼,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鼓楼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方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这四个御笔大字,其意旨至今仍为明史专家未能破解之谜。鼓楼上有楼房九间,“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
收集文字资料和开发社会资源一个最大不足是缺乏时效性,图书资料更新有一个过程,社会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准备,因此,利用现代互联网络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收集并加以整理,应该是最便捷的有效方式。而丰富多彩的影视音像资料也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三、乡土历史教学的实施:
只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些知识,将其作为一般常识性的内容放入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本地知识的吸收了解,加强学生对故乡的自豪感和乡土情结,进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道德修养和乡土文化情感。
1、教学过程中:
(1)穿插讲述: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尤其重视历史教材的应用,那么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材料就十分有必要的,这一方面亦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对自己所在地方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比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我们就可以穿插讲朱元璋的发家史。从朱元璋在历史中的地位讲起,诉说在元末混乱时期,朱元璋作为出生于凤阳的贫苦孩子,如何一步步登上皇帝的宝座的。更可以再之后,提及朱元璋建都凤阳,大兴土木,建立的明皇陵、凤阳鼓楼等,可见其雄心壮志。此外,有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经济体制改革标题下,自凤阳县小岗村开始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拉起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我们可以谈及凤阳小岗村十八名村名的红手印,在那样一个时代,有如此大的勇气,为生存和命运,展开了殊死搏斗。
(2)实物史料展示: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因与本地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在应用于教学时,完全可以为学生进行实物史料展示,比如凤阳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花鼓、城砖、文件等,都可以带学生一一观察了解,促进学生对当时情景的感受和体会。甚至可以请当事人或者老一辈的人,诉说凤阳县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中,全方位的了解那些逝去的故事和人物。
(3)问题引导:
而问题引导就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相关联,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先导作用,在上课之前,可以结合本地历史风俗,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认识和想法,在其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发挥,加深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增强对本地的归属感。如:“你对我们县的小岗村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凤阳县有哪些特产和历史古迹吗?”
2、课外活动中:
(1)参观历史遗迹:
凤阳县因朱元璋曾经建都,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留下的历史遗迹却很多,尤其要提明皇陵和凤阳鼓楼,六百多年前,朱元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帝国的大气,以及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君的何为而何不为了。朱元璋众所周知,唯一做过和
尚的皇帝,出生贫寒,为乞丐、为乱军,黄袍加身是为王上,最后一统天下是为太祖。明皇陵是朱元璋为其早逝的父母所造,埋下了他的十几位亲人,我们在本次参观中重点看到的就是石刻和石碑了,共有石像三十二对其中石麒麟二对、狮子八对、华表二对、马与控马者共六对,虎和样各四对,文臣、武勋和内侍各两对。其中最有特色的,我个人觉得这尤其要说那个仅以四条腿支持巨石马身的控马石雕,利用三角结构稳固的原理,在这逼真的马旁立一控马者,自然屹立千年不倒。有的马腹下之石刻上祥云图案,是为腾云驾雾的神马。而狮子雕像刻画的脸面如同人一般,憨厚可爱,目光悠远,但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狮子所带的石雕铃铛,均在文革时期被砸了个彻底,上面的图案也只能只闻其名,不见其身了。还有文官袍服带给大家的乐趣,中国人相信福气、运气之说,明朝文官袍服以禽类修饰,故而石刻文官的仙鹤袍服被古往今来的友人摸得油光泛亮了。而武官也分面圣和平时两类,加上唯一可接触皇室女子的内侍,充分展现了帝王风度。这些石刻都是朱元璋在孝道之下为其父母所造,其母死时只能以草席裹尸,连块像样的墓地都没有,朱元璋感其母所受磨难之深刻,希望父母能在死后享受到一些舒适,这点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常情,“孝”这个字给人的感受永远都是温暖而光明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情就是一杯酒的酿制过程,愈是时间久远,愈是观念更深。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就体现了朱元璋作为一个父亲的期望了。在碑文里,朱元璋描述了他早年的艰苦生活,以及起事打天下的不易,告知后辈子孙今日美好生活的不易,知其难,才能发奋图强,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守天下比打天下,向来更加不易,朱元璋的忧思不可谓不明智,而驼碑的赑屃(bixi),镇压在这有字碑之下,更是为天下求得平安康顺的愿望的体现了。
(2)图片展:
此外,课外活动当然缺不了图片展,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凤阳都有出名的人或事,这些名人名事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完全可以在学生常出入的地方设置乡土图片展,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本地历史常识。
(3)开办主题讲座
当然,也可以挑选一节课,专门开办一个关于乡土历史的主题讲座,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在演讲人大体说完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家族故事,将本地历史贯穿到生活之中。
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具体而生动的不可缺少的显有特殊作用的好素材。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与现实,优势劣势通过感性了解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一种永不消失的热爱之情,这也自然会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当听到“凤阳好、凤阳好、、、”这样的花鼓小调,自然会产生以一种思乡之情,也会对凤阳产生怀念和自豪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本地历史的见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2、有利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
以往多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陈旧、乏味,教材成了唯一学习的课程资源,国家统一审定的历史知识成了基本的学习内容,教材编排繁、难、偏、旧,课程设置不科学,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新课程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中,不仅仅加强了学生和教室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历史课程的改革,中学课程教育不仅仅是从课堂上加强,也从各个方面,多种方式中加强学生的学生和吸收。教学地点和方式不在单一化,历史课程教育也可以从多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新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兴趣盎然的良好历史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过去,中学学科课程内容单一,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乡土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而且更重要的要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就笔者而言,在凤阳县,既可以将朱元璋不忘根本,至孝精神进一步发扬,也可以就现当代,小岗村村民敢于发展和改变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也可以将沈浩同志高洁勤勉的党员作风在学生心中加重,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可以就凤阳当地的特色和风俗,例如花鼓戏、小吃等,让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忘本。
第四篇: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内容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合并处理组成一个交互性、集成性、可观性、教学形式多样性、虚拟性等特点于一体的一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扩大信息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以便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有两个基本的目的,第一是为高考服务,这是最直接或最现实目的。历史在文科高考中占100分,直接关系到文科学生是能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问题;第二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所规定的“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①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要训练能力,也要了解和运用史学方法,更要体验与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可能回避高考这一现实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如何完成这些目的和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创新、完善教学方法,更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让历史教学效果最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合并处理组成一个交互性、集成性、可观性、教学形式多样性、虚拟性等特点于一体的一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正如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提出的“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②
一、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教育理论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之一,自然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为指导。现代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其中直接的是视听教育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是说,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将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以及将实时控制动态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因此,多媒体提供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刺激。既然视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就应该将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而实现这一切在网络环境下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以历史为例,网络上大量的影视作品,文史图片,只要稍为剪辑就可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如在《北伐战争》一课中,可剪辑电影《大浪淘沙》片断,《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中,可剪辑《渡江侦察记》中攻占南京片断等。
教育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多媒体是优化教学的手段,媒体与学生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多媒体网络平台在这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后文将作更详细的论述。
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尚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最重要也是最先进的首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尤其是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其基本观点是:(1)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质就是创造一种学习情境,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如何优化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是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可以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还可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等资料,扩充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比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途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比如在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相关内容时,“遵义会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其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我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通过录像,可以看到红军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被动挨打、土气低落,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加深了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的记忆。
再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可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2.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及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比如在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声画同步,视听结合,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旁白,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很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作用。
在讲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时,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课文和插图,学生很难理解地动仪为什么能够测知地震的方向及地点?而通过录像剪辑,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明白,听得懂,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发明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迟一千多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既传授了历史知识,又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扩大信息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们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我不仅分析战争原因、性质、过程和影响,还用投影片对《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对照分析比较,使学生自然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加强了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必修1第9单元第27课《世界之交的世界格局》,主要讲述两极格局解体以及对世界局势的产生的影响,美国因想极力构建单极世界而不惜采取单边主义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都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学生对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制止战争和反恐的问题很难得出结论,因此,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供了如下两则材料,让学生提炼其中的观点,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应对新课程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开启学生智慧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正如《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所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应发挥出自己的才情,和学生一同融入这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同构体,引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走向“学生、教师、文本,平等对话;过程、情境、情智,立体展示”的历史教学新境界。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以便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 学号:2011161010 姓名:孙鲁鲁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要能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合理使用教科书,但教科书只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之一。教科书不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时的模仿对象,而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学校校园资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边观察边探究交流,讨论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校园中是四边形的建筑物,如:花坛、黑板、墙报、篮球挡板、教室、大门等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比较。在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再进行讨论,探究,小结。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其实,校园里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它们是最直观形象的“活”教具。学生可以摸,可以看,可以感触,可以比较......这比教师在黑板上循规蹈矩的画图形讲解更真实,更具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适时地利用校园资源来进行数学教学,既让数学融于生活,体现生活中学,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合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