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xiexiebang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因此,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课堂提问的方法
1、跟随式提问法。每篇课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课文分析是主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是铺垫,以文本为基础展开的联想是延展。每学一篇新课文,都会经过从铺垫性问题过渡到主干性问题再拓展到延展性问题这样的一般性教学思路。教师可在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教学环节中随机提问,学生也可跟随提问,教师随时回答。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板书题目,依据题目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就会回答:“专列”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为燕子开专列?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边听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对衔接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有促进作用。
2、设疑式提问法。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奥妙但又一时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 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跟据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材在这方面加强了训练。更羸无须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会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了“真有这样的事情吗?”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疑问阅读下去。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如,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在一起打猎的人为什么没想到这个办法?教师适时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3、开启式提问法。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开启式提问法,就是结合教科书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5课《争吵》这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以先板书题目,依据题目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学生也能很快地作答: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的结果怎样?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
4、设悬念提问法。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设悬念提问要选取故事情节曲折,可读性强的课文,抓住文章构思上的精巧之处提问,这样可以形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体会作者 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事件大致经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1)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是怎么样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2)面包店老板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
5、设计情境提问法。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就是要创设情感交流的场,因此,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从题目、故事情节、作者、题材、体裁、时代背景等多个角度入手,采用描述、声音效果、图像等各种手段都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画杨桃》时,教师在学习课文即将结束时,把准备好的几个杨桃放在讲台上,让每个学生先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再交换几个座位依次观察,等学生观察完毕后,教师趁机提问:在不同的座位上,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和组内的同学交流。通过观察和交流后,再让学生读一读老师说的最后一段话,想一想,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看”,“一读”,“一想”过后,学生就什么都明白了。总比教师不停地说教强多了。
6、多媒体提问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而学生所了解到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少之又少,不外乎就是圆月如玉盘,弯月似小船之类。教学这篇课文初时,教师最好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月球的录 像片,并相机提问: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么美好的遐想!人们会有哪些遐想呢?学生会答:月球有多大?月球从哪儿来的?月球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人类能否在月球上生存?借助多媒体辅助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法。
7、引出兴趣提问法。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交流受阻、学生状态不佳等现象时调整教学进度,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精神,重新燃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由“趣”激“兴”,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欲望”心理的支配下,让学生自已融入文本,发问于文本,这样的效果更好。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老师首先出示一幅放大的蟋蟀图片,然后提问:“认识这个小昆虫吗?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后,再一次激趣提问:“这是它的大名,它还有小名呢?”。作为四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对小昆虫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会认真的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老师用了这样的谈话:“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一个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他该是多么高兴啊!可后来,他又带着沮丧的心情把一条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孩子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读文本,就比单纯地、漫无目的地读课文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 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课堂提问还应讲究一定的原则。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轨道,时间上要恰到好处。
2、层次性原则。一堂课所预设的问题要少而精,因为教学是一个整体,所以问题前后要保持连贯,由浅入深或牵一发而动全身,切不可盲目随意,令学生的思维在原地打转。
3、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要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有趣,同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提问形式,做到常提常新。
4、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问题不仅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也要易于接受。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与能力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5、针对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一定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6、思想性原则。语文教学教书与育人紧密相关,为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再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师生的相互交流是依仗课堂提问进行展开的,所以课堂问题设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 的成败。尤其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方法,提出的问题巧妙,时机准确,那么学生会反映得比较活跃,教学任务也会落实得相应比较到位;相反如果问题大众化,则会反响平淡,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地,知识点落实起来难度就会增大。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让课堂提问更有效的为我们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
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去反思,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风格,只有认真准备,潜心钻研,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到学生的精彩纷呈。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课堂提问疏于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对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实课堂提问是极具艺术性的,因而,作为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应是我不断探究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领域的改革春潮再起,素质教育改革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生。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是当代一线教师的明智之选。用素质教育的眼光看当今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过于呆板,仍然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改革课堂提问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我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素质教育改革主阵地,结合小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以期找到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分析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改革措施
小于语文教学提问要体现以小学生为本的思想,就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应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五篇: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是学校完成其基本教育职能的中心地域,在这一有限空间中,要求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包括教师与学生,调动起自身的所有能量,尽最大可能最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将课堂塑造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优质互动的平台,于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以有效提问为重要途径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正成为热议的对象。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有助于师生双方的互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有效提问”的理解不同,以及个人教学风格的差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构的问题,却不能够真正体现“有效”二字,造成的结果是,表面上热闹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究竟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算得上是“有效提问”,怎样才能通过建构有效的提问达到引领教学方向的目的,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师生之间达到有效互动,正是我们努力思考的问题。
非凡的课堂教学艺术,诞生于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往往能够使学生孜孜以求的答案得以催生。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检验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呢?结合笔者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参照听评课所得,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在提问上做到“六要”
1.提问要紧扣作者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所提问题一定要紧扣作者思路,使学生从问题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的教师这样问:“作者是怎样浏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错乱作者的文脉,也易打搅学生的思路。若问:“能把作者游双龙洞的地点按顺序说出来吗?”学生定会跃跃欲试,接着问:“每到一处,作者有什么见闻?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教师再把学生所答问题简明扼要地板书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更重要的是体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赤壁之战》一文,重难点是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若直接以此发问显得很笼统,学生不易掌握,若问:“为什么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并引导学生认识曹军把船连接起来行动不便,这样一问一答,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1
3.提问要有思考性
“伸而不获,跃而得之”,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使学生在问题启发下获得教师的教学目的。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若问:“本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显得一掠而过,或问:“本文里为什么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学生又难以一时答出。换一个问法:“‘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学生很快会找出。接着再问:“三次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结合刚才所答就会说出,作者的情感海涛澎湃,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激昂。这样,学生在启发思考下就会理解作者就要离开生他养他的热土,离开伤痕累累而又可亲可爱的母亲,心中那刻骨铭心的爱,浓烈眷恋之情就会呼之欲出。
4.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如《跳水》一文,服从“事物的联系”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如何让学生认识联系的发生与发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且较为抽象,若问:“人与猴子有什么联系?”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若这样设计:①哪些地方介绍了大人逗孩子?②哪些地方描写了猴子逗孩子?③人与猴子相互联系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易答也乐于答,再加上教师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事物的联系”这个训练重点。
5.提问要适时
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①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②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③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谈课堂提问》中说:“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不很清楚。根据这一难点,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嫂、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爱护;然后提问:那你们说说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又做了什么呢?通过对中朝军民双方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的理解,来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也推动了教学过程的进展。”
6.提问要有适度性
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度,否则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授课时,明明是一语道破的问题,偏偏让学生费尽口舌,绕着圈子找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兴趣索然。如《跳水》,文中几次出现孩子表情变化,曾有教师这样问:“水手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怎样?”“水手的笑声更大了,那个孩子又怎样?”如此提问,答案业已明朗,学生们又怎么有兴趣去答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总而言之,教师提问要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问题不提不行,学生不答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