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 教育信息网

时间:2019-05-15 05: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 教育信息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 教育信息网》。

第一篇: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 教育信息网

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东坑镇第一小学 谢艳琼

【摘要】课外美术教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常规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论述开展“变废为宝”的艺术特色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变废为宝”的深远意义;作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利用废旧物品可再生性;巧妙地把“变废为宝”这一把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只要动手脑“废”也能变成“宝”的道理。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是作者一直坚持走的路。

关键词:变废为宝 化蝶 环保

在春暖花开的假日里,我跟四岁的儿子漫步在松山湖的小径上,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轻轻地“吻”过朵朵无名小花。儿子指着蝴蝶好奇地问道:“妈妈,这么漂亮的蝴蝶是不是从它们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我笑了笑耐心地答道:“当然不是,蝴蝶是由蛹虫破茧而成的……” “那漂亮的蝴蝶在出生之前是一条蛹虫?真恶心!”儿子疑惑地问。对!丑陋的蛹虫经破茧后可以变成美丽的蝴蝶,就像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这个童话故事一样令人惊喜万分。同样,臭气熏天的生活垃圾时刻扮演着蛹虫、丑小鸭的角色,每天被人视为废墟、别无用处的烂摊子。人类为何不反思一下:废品堆里也有“宝”,废品用处大?人类为何不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要充当“环保大使”的角色,教会学生如何从废品堆里进行“化蝶”。有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学校在课外美术教学中搞陶艺、搞机压版画、油画等特色,我校经济条件差,无法在这方面作投资。从儿子追问“蛹虫化蝶”一事中一言惊醒梦中人,启发了我这一灵感——从“变废为宝”入手,利用孩子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创造出创意无限的美术作品。在近两年的课外美术教学经验中,我是这样带动学生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的:

一、学生理解“变废为宝”意义深远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因社会和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善。然而,人们生活富裕了以后,将面临着另一项重要问题——环保。环保教育不容忽视!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逐年上升,马路上、水沟里、河流里的垃圾随处可见,若不妥善处理好,将会影响城市形象、社会发展。唤起当今人类的“环保意识”、“变废为宝”意识意义深远。学校是传授环保知识的主基地,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导者,而且 教师也是倡导学生把废品“化蝶”的主要力量。

科技魔法演绎“变废为宝”最终发展循环经济纪实。粪池沼气产电力、碳灰煤渣盖高楼、咸苦海水泡香茶……似乎是天方夜谭,坚决瞄准循环经济,用科技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变废为宝”的传奇故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产业。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创造能力是作为美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时常提醒学生:“人身上除了大脑,最为奇妙的就是手, 手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想想手为人们做了多少事情:如进食、穿衣、写字、画画……想想手为我们传达出多少感情:如拥抱、握手、打手势……我借助美术教学这个平台,教学生用手去把废弃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使廉价的东西变成无价的东西,意义深远,真正达到把废品“化蝶”的目的。

二、以可再生废品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垃圾堆中的饮料瓶、包装盒、旧报纸等应运而生,人们常常疏忽它们的可再生性而丢弃了,其实这些被弃物质地好,可直接运用。通过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把外表并不美观的废品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新作品。孩子们从“拾废”到“变废”,使废品“脱胎换骨”成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动手制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将废品变成有用的东西、可观赏的东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到:“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过去两年我到市内兄弟学校去观摩其课外美术教学,别人投资上10万元搞陶艺、机压版画等艺术特色,在我心里认为只有具有雄厚资金才能搞特色,把特色搞活。其实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在没有雄厚资金支撑的条件下同样可以搞特色、搞突破。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必要利用自身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外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去挖掘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废品),通过看看、想想、做做等方法进行“嫁接”,从而获得废品“化蝶”后的活动乐趣。

在课外美术教学中,我教导学生平时重于收集多种废品,如易拉罐、旧书报杂志、沐浴露和洗发水瓶等,待日后有“用武之地”。当需要用的时候可信手拿来剪剪贴贴、捏捏刻刻,把它们制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去点缀生活。在第二课堂上我让学生利用不同的质材,通过大脑推敲分析做出别开生面的作品。如用碎布作拼贴画;用纸巾筒砌成巨龙;用旧书报杂志撕贴成人物和动物;在扇贝上画成北京福娃等等。通过变废为宝的 2 制作,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现成的手工制作资源不足,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废品艺术,乐在其中。大家在课余时都会比比谁的“蝶”化得漂亮,谁的“蝶”化得有道理,逐步形成一股高涨的废品“化蝶”活动氛围。

黎慧聪、吴艳媚 12岁

卢建忠

9岁

谢玉君、谢淑芬

13岁

禤泳君

12岁

三、“变废为宝”融入孩子日常生活当中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的日常用品品味也不断提高,用的、吃的、穿的讲求名牌,挥霍已成潮流。不像老人那样节俭,一张布满补丁的旧被子、一个缺了口的饭碗、一把生了锈的剪刀等等都舍不得扔掉。由此引起我的联想:废品来源于生活,何不用于生活?有句话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教会学生把废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何不可行?

随着“变废为宝”的课题研究的深入,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我把其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

1.自发式收集活动

由于废物利用需要大量的废品,而取得大量废品有待于平时的积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见到可以利用的废品他们都主动去收集。有一次我去上三年级的课,还没进入课室便听到吵架的声音,我急忙走进课室就看见黄××同学跟谢××同学吵得面红耳赤,我马上上前询问情况。事情是这样的:黄××同学看见谢××同学把吃完的果冻盒随手就扔在地上,他就捡起果冻盒来收集好,谢××同学取笑他,并称他“垃圾佬”。黄××同学不服气便与谢××同学大吵起来。据我的调查,原来黄××同学其目的是为了收集废品来做手工,何常不是一件乐事?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他已无形地把生活废品看作是宝贵的可利用的“财产”,我应该好好保护他那珍贵的“小不点行为”,让他自发式地收集生活废品。

2.把废品变成礼品赠送于人

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之美。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都把自己的作品融 3 入了生活,融入了一种“不起眼”却“反传统”的表现形式。日益增多的废旧物品为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经艺术家的精心加工却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同样,把废旧物品经过天资聪颖的孩子们也可创作出一些巧夺天工的作品出来。如在今年母亲节里,我在校搞了一个“母亲节”真情贺卡制作比赛,学生们在制卡片的过程中除了用手绘外,还用了实物粘贴。如用鸡蛋壳粘成爱心、用干花做装饰、用断珠链拼英文字母等等,学生们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觉得没用的东西都“搬”到贺卡制作上去。他们利用废品制成独一无二的贺卡赠送给母亲,令母亲乐开花,做到既省钱又能尽一片孝心。

3.变废品为玩具,乐在其中

曾几何时,一把小刀、一个树叉就可削成一个弹弓;一片瓦片、一块泥巴可捏刻成一个小泥人,天然的材料伴随我们削削切切、捏捏刻刻度过了一个充满创意的童年。能亲手自制玩具是儿童的本能,更是儿童的天性。沉浸于物质过于充裕的现代人,逐渐厌倦了机器制作出来的刻板与雷同,开始追求一种个人独特的品位和自我的表达。当人们追求手工制作的细腻独特时,寻找儿时的记忆愈发变得珍贵起来。成人们开始爱上了儿童那份最原始的创意潜能,无不为儿童的创新思维而称赞。

时下,许多孩子都喜欢带家长去商店里购买玩具,玩具玩腻了便变成“高级垃圾”,太可惜了!美术教师应注重这一点,指引孩子利用废品自制玩具。孩子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把饮料瓶、包装纸、纸盒、碎布等废旧物品,变成可爱的娃娃,有趣的木偶、小汽车等等。一件件心爱的变废玩具在孩子们手中“诞生”实在让他们爱不释手,乐在其中。

谢蔼妍 13岁

学生活动图片

变废为宝可以使我们少花钱做出漂亮事。我校开展“变废为宝”的艺术特色活动,大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感觉。引导学生积极地探询、发现生活中的美,鼓励学生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是我最基本却又最重要的工作。参考资料: 《美术课程标准》

《材料的幻想》(广东美术馆广州市少年宫编)《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06 2/3)

在“2006年东莞市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第二篇:走艺术教育之路

走艺术教育之路 拓素质发展之途

临澧县实验小学

临澧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88年,现有106名教师,31个教学班,1828名学生。近年来,我们本着“以人为本,自主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规划》,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跨越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盐城市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模范学校”光荣称号。

一、解放思想 加强领导 健全师资队伍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好艺术教育领导是关键。我校领导班子对此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艺术工作的领导。通过宣传、发动,统一认识,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地位,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责任,落实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而且工作网络健全、分工明确:由校长室负责各年级按教学计划开足音乐课、美术课,以及书法课,保证教学时间,执行艺术教育标准,教导处、教研处、艺教组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各项教育活动,总务处负责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器材购置。

学校在“十五”、“十一五”规划及学期、学年工作计划、总结中均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艺教组,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工作中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领导的重视,不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班主任、任课教师工作责任性不断增强,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普遍做到关心、教育、督促学生参加艺术的各种课外活动,对学校开展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目前全校师生人人重视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参与、支持艺术教育工作已蔚然成风。

2、加强艺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而,我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引进艺术专职教师3人,1名是从大学中挑选的优秀毕业生,2名是从其它学校引进的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现在学校共有6名专职艺教教师,另外,还有长期兼职的艺术指导老师4名。我们还制订了特长教师培训计划,即每学期培训十名艺术特长教师,要求学校所有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行选择一个项目,可以是器乐,可以是美术,可以是书法等。学校提供相关设施,聘请辅导教师,定期进行艺术学科专业辅导。我们曾聘请盐城师范学院的艺术教师、盐城歌舞团的知名演员、盐城文联的书法家、画家等到校培训教师。通过培训,我们形成了一批有艺术特长的教师队伍。他们不光有一定艺术理论基础;而且有一定的艺术专长。在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中各显神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校还对艺术教师建立了三级培训制度,学校一级主要由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教研处负责进行培训,跟踪听课、指导、协调、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参加培训等;教研组一级主要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实施“青蓝工程”是第三级培训,要求青年教师要拜师结对,互相听课,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氛围。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一支师德水准高,业务能力强,奋发向上的专兼职艺术教师队伍。有十名教师成为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四十人次在省、市级艺术学科类竞技比赛中获奖。音乐教师胥虹被评为区教学能手;美术教师郭晓勇被评为盐城市教学能手。

二、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创设育人氛围

1、加大投入,完善艺教设施。

没有相当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我校的《艺术教育规划》中,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为了使我校艺术教育能得到健康发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校先后多方筹措资金近千万元,新建了三幢五层的综合教学大楼,修缮了一幢旧教学楼,调整了校园里不合理的布局,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安装了卫星地面接受系统、音视频双向传输系统,建起了校园电视台,班班配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了校园网,基本实现了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同时我们装备了功能齐全的音乐教育、美术专用教室、多媒体艺术教室、舞蹈房、书画作品展览室、体育器材室、学生演播厅;添置了进行艺术教育所需的各种教具、挂图等设施,满足了正常活动、专业训练及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购置了一套大型民乐乐器,添置了千余件演出服装,组建了学校雏鹰艺术团;添置了100套鼓号服,组建了100人的大型鼓号方阵。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开展艺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浓郁艺术氛围。

优美的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建设上,我们从自然、人文两方面突出艺术教育的作用。

(1)自然环境:我们本着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的规划思路,对学校进行了统一规划。具有艺术建筑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运动场,兰黄相间的健身器材,使人赏心悦目;花坛的鲜花、四周的小草,使人心旷神怡。校园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硬化,做到了无路不硬、无土不绿、无处不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嬉戏玩耍,静心学习,身心得到了美的陶冶。(2)人文环境:我校下了很大功夫进行整体布局,还没走进校园就可见到醒目的校训“仁爱、勤勉、精致”;走近校园,主楼上“爱满校园”四个金色的大字映入眼帘,艺术型的大门对面,猩红的大理石升旗台上,庄严的国旗迎风飘扬;楼道内两侧及教学楼走道,悬挂着名人字画、学生获奖的书法作品;走进教室,五星红旗悬挂在黑板上方,国旗两边,是各班富有特色的班风。这样的精心设置,时时处处规范着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我们还在校园内开辟了书画墙和全国小学独一无二的绘画壁、习字壁。我校把书画墙、绘画壁的美化管理分到班级,做到每月一换,进行评比,给学生一处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大胆发挥,成功创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校园里无不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无不显示出艺教之花在校园里盛开。

三、突出重点 拓展内涵 打造特色品牌

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面广量大,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切入点。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选择了书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硬笔书法训练。

1、面向全体,科学训练

在抓书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要求全校学生人人参与,以楷书为基础的书法训练,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安排了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尚处于书法启蒙教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侧重于执笔、运笔和简单笔画的训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在执笔教学中,我们精心自编了有趣而琅琅上口简单实用的执笔口诀“一二三指紧握笔,小四小五往外顶,写字毛笔要竖直“;在运笔教学中,我们设计了穿插画线索、画圆圈、写简单篆书、画生动形象的墨画等练习,从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其中的中锋运笔、笔的提按、墨汁量的控制等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中高年级段在继续进行笔画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笔画的运笔方法和书写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间架结构、结字规律教学。为了确保书法教学取得实效,我校调整了每天下午的课程时间,设置了30分钟书法课,保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广播系统播放中外名曲等,像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让学生每天沐浴在浓郁的民族艺术气氛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自1998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书法训练以来,我校先后多次成功地开放了书法表演现场,受到了前来观摩的省书法协会主席尉天池的高度评价。特别是2004年11月,在我校召开的全国书研会华东大区第七届写字教育年会上,我校1000多人的书法现场给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被授予“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此后,我校又编制出了学校写字校本课程标准,开发出了低、中、高版系列写字校本教材,建立健全了写字教师培训制度、领导督查制度、质量抽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构起科学的训练体系,逐步使写字教育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2、因材施教 培养特长

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特培养书法特长生列为书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纳入正常教学中。每学期,我们都对全校学生进行书法月考和段位考核,通过这种形式及时将楷书过关的学生挑选出来,然后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行、魏、隶、篆等书体的书法特长班。特长班变统一辅导为逐个辅导,因材施教。教师手把手传授用笔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手感,体会到运笔的快慢节奏,提、按、顿、挫。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字体的结构变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我们注重特长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借此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先后有近千人次在“碑林杯”、“金球杯”全国少儿书法竞赛及中国、新加坡国际儿童书法竞赛等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邱妍宾、胡晓蔚、曹莉、徐季、陈印超、刘聪等数十名同学的书法作品或入选西安碑林,或远赴韩国、日本、新加坡参展。每年都有600人通过全国书画考级5-10级。

3、科研先导 提升品位

从1998年起,我校就将书法纳入课程,并重视书法教研活动的质量,重视上好每一堂书法课。学校书法教育领导小组每月与书法教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研讨如何上好每堂书法课,并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开展多媒体书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每学期组织一次书法教育研究,切实提高书法课的质量。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在写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成了我校全体书法教师共同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家一致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后学的楷模。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自然而深刻,学生在行云流水中,与几千年前的大家的进行心灵的交流,为之倾倒,为之震撼。由此,他们不但学会了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2001年《写字教学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了市级结题鉴定。随后,又申报了省级立项课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起了“个人艺术成长档案袋”,里面装有“个人学籍卡”、“书法艺术学习的作品”、“艺术学习的成绩证明(获奖证书)”、“老师、家长、同伴和自我评价表”,它记录着每个学生书法艺术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成长的轨迹,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我们经过几度改进,编撰了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书法校本教材《颜体书法基本教程》、《柳体书法基础教程》、《赵体行书集字对联》等。目前,此课题研究成果进入总结推广阶段。

四、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提高育人质量 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我校进一步拓宽了艺术教育的途径,开启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艺术教育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我们严格依照课程标准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做到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定期考核,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艺术教育仅仅靠课内教学远远不够。因此,学校先后组建了器乐队、舞蹈队、戏曲队、合唱队、鼓号队、曲艺队、棋类队,成立了美术、摄影、艺术手工等兴趣小组,有机的将书法艺术渗透到各兴趣小组中,棋琴书画相得益彰。这些兴趣小组做到了“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器材、指导教师”五落实,终于走出了一条艺术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学校雏鹰艺术团先后以“雏鹰飞翔”、“桃李之歌”、“未来之星”为主题的综合文艺节目,在市新世纪文化城面向全市公演达二十场次,场场爆满。在这些演出中,将书法艺术搬上了舞台。剑与书法的表演,引人入胜,传承了中华之瑰宝;戏曲与书法的有机结合,精彩纷呈,弘扬了华夏之文明;优美的舞姿配上绝妙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淮剧表演《小小县令》,京剧表演《中华脸谱》等一部分优秀节目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收到广泛的社会效益。

2、艺术教育与学科课程交叉渗透。

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诸多学科都涉及到艺术教育内容。因此,我们要求全校教师把艺术教育融于各科教学之中,让艺术教育与学科课程交叉渗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学习和朗读抽测、朗读大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数学教学通过认识几何图形等让学生感知美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自然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社会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感受到山川地貌的壮丽之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之美;体育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充满活力的运动美和健康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深化,为艺术教育不断创造发展的空间和机遇,渠道的拓宽及让学生提升了对艺术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使学科教育活动生动化。

3、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竞赛活动。

我们积极倡导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开展小型多样、群众性的艺术比赛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体育、艺术节在每年的“六·一”期间我校都要组织深受市民欢迎的文艺汇演。在“五·一”、“十·一”每班还要进行庆祝联欢活动。这些演出,无论是参赛班级的人数,节目数,表演水平,一年比一年更上一个台阶。在这样的氛围中,无论是对学生演员,还是学生观众都是一种宣传和教育熏陶和感染。学生徐季成功地在市书画院举办了全市首次少儿个人书画展,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学生郑玉在盐城师院成功地举办了全市首次少儿个人钢琴音乐会。在美术方面我们每年都要不定期举办一次“美展”,美展的内容包括:书法、绘画、美工作品等等,有评比、有奖励,获奖作品用画框在教学楼走道长期展出,使学生们的美术素质在交流得到提高。

辛勤的耕耘,迎来了丰盈的收获。每年的省、市、区校园文化艺术节,雏鹰艺术团都夺得数枚金奖、银奖。学校体育舞蹈屡次在国内大赛获一、二等奖;学校游泳队员季志强已成为了省游泳队的主力队员,在今年的“十运会”上夺得了江苏省该项目唯一的一枚铜牌;学生屈琳连续两年在世界跳水比赛中夺金掠银。在长期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上升,目前,学校已成为市区窗口学校。

回顾我们的工作,仅在艺教这块天地里作出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展望未来,艺教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懈的努力,扎实地工作,在新的起跑线上,瞄准更高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是我国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的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条件的社会化。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要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部分办学条件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课堂、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

——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一个个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成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实现评价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主体要社会化,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要社会化,要把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是否让受教育者自身满意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四篇:走教育创新之路,打造特色学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走教育创新之路,打造特色学校

作者:袁道川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6期

21世纪的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认识到:人才的第一要素是思想素质,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是学校办学的关键。在多年办学的过程中,由于领导、教师高度重视,我校的德育始终做到了系统化、细致化、经常化,学校的系列教育丰富多彩,并针对不同年级,赋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初一抓日常行为规范,初二抓理想、前途、勤奋教育,初三抓做人立世教育。我校倡导的“清除卫生死角”、我为学校“换新装”、“爱心无价”等活动,更增添了文明教育之生气。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了周周有重点,项项有内容,件件有实效,声色并茂。另外,我们还充分体会到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将校园环境修缮一新,校门美观、校园内栽有四季长青的绿树,建设了规范的旗台、文化墙,荣誉栏中有“明星学生、文明标兵”激励学生努力上进,每日的学生执勤,卫生监督岗,使校园更洁净、更文明。

二、依法执教,活跃法制宣传教育主阵地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校也非世外桃源,自然也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有部分学生将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带进校园,视为时髦、时尚,还有的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厌学、失常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多次进行了后进生形成原因、心理状态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等专题研究,采取了有效措施,实施爱心感化,真情相助,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学习跟上学校的要求。同时,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如:每年三月、九月就是我校法制宣传月。在宣传月中,我们均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加强了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求取得依法治校和法制宣传较大实效,并注重法制宣传教育五个结合,即与校风教育相结合,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与《守则》《规范》相结合,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着力培养复合性人才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采用多媒体自制课件等实施教学的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多媒体在学校课堂中的日益普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增强新世纪人才的本领,在校学生必须掌握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这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鉴别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校在计算机多媒体等方面的硬件设施设备上,率先投入、超前投入,给全校师生打造了一流的教育、学习主阵地。同时,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把理论教育和上机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辅导,保证学生学有乐趣,学有所得。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计算机兴趣小组,对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特殊训练。并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资源,大胆创新,尽力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性人才。

第五篇:走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

走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 胡兴宏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非常多,主要有三条:

第一,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一位师范院校毕业生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可能还站不稳三尺讲坛,不会当班主任,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变得比较有经验了,但是仅仅依靠自然积累,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不快,达到的水平也不高。

第二。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听和读)。由于能够比较集中而快速地获得理论的指导并借鉴他人的经验,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可以明显加快,达到较高水平。但据研究,这条途径不容易解决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发展是离不开自身的实践体验的,因此以听讲课、看书籍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进修,其实际效果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

第三.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这条途径强调教师为了改进工作、提高实效,不断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并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既有个人经验的积累,又有针对性的学习借鉴,更注重深入的思考和有计划的行动。因此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实际上是在推动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学习进修与教育研究三者融合起来。增加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研究”含量。

对于中小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学习和科研是兼容的。其实,在新的背景下,三者也很难单独实现其效能。这是因为,教育对象的流动性、教育情景的不可完全重复性、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社会对学校教育期望值的不断提升,不但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学习、进修来更新自己的专业内涵,而且使得教育工作需要并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专业工作;学习、进修的重要使命,不是为了快捷地获得来自专家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现实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变得更有效和更有意义;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学术”过程和用实践检验理念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载体。教师的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是任务驱动下的问题解决和学习。因此,三者的融合将会带来多赢,而它们的相互分离只会导致各自的低水平。

学校教育科研的追求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普教系统曾经有过一次关于教育科研如何走出“高原期”、获得新发展的讨论,讨论中涉及了对广大教师参与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看法的分歧和争论。

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学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手段,坚持不懈,完全可以在教育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

有人则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他们没有很多机会获得科研前沿的大量信息,也不太具备从事理论探索的主客观条件,因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科研只能是低层次的重复,所谓群众性教育科研只是在搞群众运动、运动群众。

两种意见各执一端,都有一定道理,当时的争论没有具体结果。现在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表面来看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事实上相反观点的背后是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即以人们头脑中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来审视教师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范式,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如同专业研究人员,按照规范的科学程序、选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规律,为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我们的问题是:把发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规律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的目标,它的认识基础是否合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去认识和发现规律?怎样的规律是我们广大教师能发现和揭示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为理论建设作贡献时,他们的任务和途径是否应该有区别?

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可以有三个追求:“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成果”。以前,人们一直把“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看作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核心价值所在,这在各级(特别是高级别的)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当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实际上,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课题能够在官方的教育科研规划中批准立项的是少之又少的。我们感到,学校的群众性教育科研的价值追求需要重新定位,要把“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作为更为现实和重要的追求。“发现规律、获得科研成果”主要是在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结果。

根据这样的定位,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活动是将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学习和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更关注实践探索的过程、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发现能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它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教师科研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

教师进行研究的特点

学校教育科研把改进工作、提高自我作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走教育教学工作、学习进修和教育教学研究三者融合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行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之外的活动。因此,中小学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就具有了显著不同的特点。

就研究的目的而言,是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教师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好自己的学生,是为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为了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教师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学校、班级、学生和教师自身。

就研究的方法而言,是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学习。我们当然并不否认少数中小学老师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能力,但从总体上看,教师的研究是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不能述而不作,不能为理论而理论,研究、学习和行动不能分离。

就研究的形式而言,以项目为载体,重视非正式课题。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的研究需要任务驱动和以项目的形式展开。研究项目可以是正式立项的课题,也可以是针对实际问题而临时确定的小项目,不必过分追求研究方案和过程的规范性,但要重视研究过程中材料的积累。

就研究的过程而言,要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依靠个人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同伴之间、不同背景人员之间的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对于教师展开项目研究、深化实践探索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就研究的条件而言,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能够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会有利于打开视野,获得启迪;实践工作者中的专家型教师、身边的有专长教师、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提高教师实践研究水平的重要资源。

教师进行研究的关键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教师的研究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粗粗一看没有问题的地方能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时候能聚焦问题,对于推进教师的实践探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师研究结果的表达

教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表达,是为了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思路,使实践探索的经验明晰化、系统化,它是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措施之一。

教师实践研究的成果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现实性的特点,需要努力提炼加工,但不必过于期望揭示前人未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教师进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追求理论的突破,而是为了求得自己实践的改善和专业的提升,因此研究成果的表达应该有与此相匹配的旨趣。当然,教师研究的成果至少需要有个人行为的改进来佐证。那些连研究者自己都不相信、用不了的东西,也不会令别人信服。因此,教师表达自己的实践探索成果,应该有这样的基本要求:

第一,说真话,即文中的观点应是自己内心认同的,材料应该是真实的。有的老师写文章,喜欢抄录一些自己并不认同、甚至不很理解的应景性内容,那就失去了总结的价值。

第二,说自己的话,即用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加以表达。教师撰写科研文章,不必刻意模仿专业理论工作者的论文、研究报告的写法,说自己的话,既容易写,也更能打动人。

第三,说实在的话,即不必讲套话、空话。不需要每篇文章都从国际、国内、古代、现代谈起,重复一些人所共知的大道理,反而会把自己的精彩淹没了。

第四,说有依据的话,即要有比较充分的事实基础。教师进行研究,重要的是注意积累数据、案例材料,总结时就能有丰富而扎实的材料支撑。

第五,说经过加工提炼的话,即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理性思考有一定深度,阐述得条理清晰、逻辑性比较强。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是在追求自身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境界,这是一种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境界。

最近我们对来自中小学一线的几十位教师进行了案例研究。这些教师中有的是著名的特级教师,有的是成长中的教坛新秀,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都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改进实践、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因而我们称之为“研究型教师”。

对于研究型教师成长过程的追溯研究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速度、程度会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都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他们都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执著热爱的人。这种热爱最先是想把工作做好的朴素的愿望,然后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最后发展成为一种融人个人生命价值系统的专业情感。

其次,他们对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能打破内心认识世界的自我屏障,不满足于现状,能够独立思考,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到全局,将“看不见”的问题变成“看得见”的、可以去研究去琢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第三,他们能为自己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过程之中而快乐。这种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不断追求教育工作的完美。因为追求完美是没有终点的,所以追求也是不断的。因为有不断的追求,所以他们前面始终有很现实的目标,这种目标又让他们把对教育工作的期许和脚踏实地的工作统一起来,把借鉴别人和自己的探索结合起来。

第四,他们不排斥理论的学习,努力地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同时,他们更注重不断地通过思想与行动的交互作用来有意识地积累、建构自身的实践理论,因而他们是一群有想法、有思想的人。

第五,他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理论而研究,他的旨趣和目的在于改进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质量,努力践行着“知行合一”,经常自觉地回眸自身实践,“不犯重复错误”。

总之,他们是一群以很大的热情和严谨的实践不断追求教育工作完美的“有思想的行动者”。

我们的研究发现,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行动学习的过程,他们起步于追问实践、向经验学习,并具体表现为在过程中的不断地“行为跟进’’和进一步进行多元的、主动的探索性实践。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累积效应,而且这种进步会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教师做研究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不断增加学习反思的因素,使得实践知识理论化和理论知识实践化,在正反馈的作用下产生叠加的效应。这个过程表现为前段成长相对缓慢,后段成长加速,而且常常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

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就是要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实践。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人民教育杂志)

下载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 教育信息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从废品堆里的“化蝶”之路 - 教育信息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高中教育怎样走内涵发展之路

    普通高中教育怎样走内涵发展之路 ——关于普通高中“圆梦”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做出重要部署。一系列重要决定必然影......

    加强艺术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追求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努力创造条件,加强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就我校近几年来的艺术教育工作作一简要小结。一、......

    打破自身瓶颈从文字堆里翻身的培训心得

    说来惭愧,从事党群工作已有近两年,几乎天天和文字打交道,却常常是被文字所奴役,满心愁苦地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总感觉身边空虚没有东西入笔,也不知道怎么去把所见所闻所想见诸笔端......

    (走阳光生命教育之路)学校特色简介

    阳光和谐发展 提高生命质量 ——芜湖师范附属小学办学特色情况汇报—— 芜湖师范附属小学创办于1964年,原名抗大小学、黄果山小学,1979年更名为芜湖师范附属小学。校址坐落于......

    走校本研训之路 促教育长足发展

    走校本研训之路 促教育长足发展 罗田县三里畈初级中学 教育大计,质量为本;学校发展,教师为先。我们三里畈初级中学长期坚持把校本研训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创办人民满意学校......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优质教育品牌

    走内涵发展之路创优质教育品牌—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一、学校自然情况学校始建于1999年9月,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有24个教......

    加强艺术教育走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加强艺体教育走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陕西省商洛商州区中学商洛市商州区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教育积淀百年老校,现有114个教学班、7500余名在校学生。我校......

    加强艺术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大全

    加强艺术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近几年来,我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追求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努力创造条件,加强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下面就我校近几年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