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

时间:2019-05-15 06:3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

第一篇: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

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 ——以四下五单元为例

“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庖丁以娴熟的杀牛技巧宰牛十九载,刀刃依旧锋利如新,原因在于庖丁探求的是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宰牛的技术。阅读也一样,如果学生有了深层次阅读的需求,他们的目光就不会再在情节中逗留,而是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摸索写作的规律。久而久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化繁为简,将文本在表达上的秘妙纳为己用,写出精彩的作文。

怎样才能燃起学生深层次的阅读需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何在?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通道在于“习作任务前置”。所谓习作任务前置,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先认真分析每一次习作要求,揣测学生可能产生的习作困惑,然后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研究该单元的课文,看看有哪些课文的习作性因素是在学生在本次习作中能模仿、运用的。在整体衡量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习作的任务去阅读、去思考、去借鉴。

一、聚焦课题

一个好题目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学会拟题成了写作教学的第一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简单、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起到命题的示范作用。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归类指导,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如《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是以中心思想为题的;《永生的眼睛》是以写作对象为题的;《触摸春天》是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暗蕴其中的文章信息,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结合单元提示,教师呈现本单元所有课题,指导学生将课题归类。紧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本单元课文内容和口语交际·习作要求——说、写热爱生命的故事(人和事),思考、讨论写作内容,并尝试着模仿课题类型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写作内容命题。

讲读课文时,教师教给学生评判题目的方法——能否借助课题概括文章内容。大多数优秀的题目如同文章的“窗口”,读者可以借助扩充课题的方法透视文章内容。在扩充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怎样取题。与此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得到了训练,学会了长话短说,以扼要的语言抓住梗概,直切文章要点。

二、聚焦“文心”

许多文章都有“文心”,“文心”或在作者反复吟咏处,或在作者情感勃发处„„“文心”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它格外醒目,常常在最初阅读时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托尔斯泰也曾对“文心”发表过看法:“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对“文心”,语文教师必须高度敏感,紧抓不放。

《触摸春天》讲述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春天的故事。在学生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后,笔者指导学生将长文短读:“有个词足以概括主要内容,它就躲在文章里面。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有没有豁然一亮?”在片刻的沉思后,学生找出了“奇迹”。随后,学生聚焦“奇迹”,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话题,抓住课文中最为关键的词句或段落,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匹配、重组,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抓住了“文眼”,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整体把握文章。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笔者借机启迪学生的思绪:“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概括自己打算写的内容,你选哪个词?你会选哪些材料来描述这一内容?”

刘勰明确主张“为情造文”,的确,“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很多时候,“文心”都是作者的情感浓郁处,它最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四上《花的勇气》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该句中,破折号的运用、恰当的重复,都可谓匠心独具,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强度。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的强烈震撼,我出示了句子“我的心头怦然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朗读中,学生认识了语言的生动性。随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想想在哪一种生命现象打动了他们,能不能模仿这样的句式来陈述来进行表达。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我打算写蚂蚁为寻找食物爬上七楼。我觉得可以这样写‘我看后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知道了生活的意义是什 2

么,是——奋斗!’”“我准备写螳螂,‘看见母螳螂将公螳螂吃得一干二净,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知道了生命的延续意味着什么,是——无私的奉献。”„„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抓住了“文心”,就如同抓住了串珍珠的线,穿糖葫芦的签,可以“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知晓整篇文章的脉络;抓住了“文心”,就如同找到了叙述的钥匙,抓住了写作的秘妙,可以“闲话少说”,紧紧围绕中心来表情达意。

三、聚焦表达规律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章都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作者在写作时,总会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为主,哪些内容为辅。让学生带着习作任务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有助于开启学生思维大门,对文本进行纵向整体把握,尝试模仿运用。

四下五单元习作是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感受最深的热爱生命的现象或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对中年级的学生而言生命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决定在该单元的课文中先选择让学生模仿的范本。在比较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笔者发现《生命 生命》行文结构较易模仿,文中的二至五段都采用了“记叙生命现象,引发人生思考,散文感悟生命可贵”的表达方式。倘若学生能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写写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是轻松可行的。于是,在教学开始前,笔者就将习作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一种俯瞰的目光投入到阅读中,去摸索作者的行文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是如何将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现象描绘得如此生动、具体的。学生带着指向性明确的目标去阅读,发现了“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在紧随其后进行片断练习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如写字的“描临入体”一般,走向规范、严密。一篇篇结构谨然的文章,让人很难想象这居然出自四年级学生之手。并列段式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将习作教学带入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源动力,主动学习、主动思索,以主人翁的姿态探索写作奥秘,从根源上解决 “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的问题,使他们的语言建构达到了“量”与“质”的齐升。

四、聚焦语言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写作的文本典范。读着文章,常会有某些看似违反常理的遣词造句跃入我们的眼帘,让我们眼前蓦然一亮:原来,文章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擦亮双眼,去发现、感受语言现象背后的情感,进而模仿、运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无疑是一件让人称快的事。

《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别具匠心,文章有许多语言看似很特殊。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圈划出用得特别妙的,平时不会这么写的词句,细细地品味,想想自己在作文时能不能用上这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很快,许多特别的句子被“揪”了出来。如文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遗憾,学生发现这句话很特别,却说不明白它特殊在哪儿。笔者让学生先读整段话,感受该段的情感总基调,然后细细品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写具体的。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俯瞰,明白这段话是围绕着“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来写的,深切地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渗透的除了失望还是失望。而对情感失落的大力渲染,正是为了给下文见到花儿开放时情绪的激昂做好铺垫作用。在感悟、品味中,无声的文字就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再现了文章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与此同时,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也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写飞蛾扑灯。没有光明的生活是寂寞的„„”“我写的是要好好把握自己的生命。没有拼搏的生命是寂寞的„„”

教师将目光聚焦在文章语言上,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直觉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独具慧眼”的语文敏感力,更有利于形成焕发无穷魅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读文本很重要,但是解读生本更重要。阅读教学一定要从文本走向生本,立足于学生的需要,相机诱导,引领学生踏上“寻宝”之旅,在觅“宝”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之花。

第二篇: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解读:“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通过探索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白它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课文由四个方面组成,即:“重现:丝路何其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再认或再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教学难点: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古罗马废墟中出土的汉代绢的图片,设问:汉代的绢为什么出现在罗马的废墟中?

讲授新课:

一、丝路何其遥远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8-71,在书上划出重要知识点,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一、丝路何其遥远

1.对照张骞出使西域地图,填一填:

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你发现A、()为丝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B、丝路最早开辟于()朝。

2.请你描述一下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3.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4.对照亚洲分区图,你发现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有:

二、丝路何以畅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军事、外交、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

1.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

2.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 行政上: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论从史出】

史料一:“(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1、汉朝长城与秦朝长城功能有何不同?

2、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丝路通畅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史料二:“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根据材料说说西汉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丝绸之路?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这则史料说明丝路得以通畅还有什么原因?

三、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意义

1.出示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设问:提取墓砖壁画中的历史信息,说说丝路通畅后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驿使图》纪念邮票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反映了当时邮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

四、汉代丝路古镇

【小组合作】 如果你沿丝绸之路观光旅游,你认为最值得去的名胜古迹是哪一处?为什么?

【巩固练习】

请指出以下某同学读书笔记的四处错误并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 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课堂小结】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以来就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联在一起,成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板书: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经过的路线

探寻丝绸之路 探讨:丝路何以畅通畅通的原因

确认:《驿使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依据

寻访:汉代丝路古镇龟兹

第三篇: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种高层境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叶老先生还告诉我们:“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可以说,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如此,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阅读可以影响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人的思想和观点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活动。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以及阅读的方式。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当然,阅读有多种目的,为了消遣,为了积累知识,对此,我们在阅读时,应有选择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看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越能辨真假,明优劣,去糟粕,存精华。正如清代的学者龚自珍在他的《随缘诗话》中写道:“盖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吞食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菜花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读书要吸取精华,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写文章得益于广泛的阅读。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让写作写出精彩,写出新颖!

但在多年的农村教学生涯当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状: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感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尤其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再加上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甚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去借阅读拓展写作思维,没有借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面,虽然懂得了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简而言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

因此,如果不会把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用到写作上,不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阅读再多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小学语文中如何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基于对阅读和写作的这些认识,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坚持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1.丰富学生的读物

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读物,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且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5)另外还可以有目的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有时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从中截取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而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看到过的读物互相推荐,彼此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以阅读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吸收经典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源源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吸取生活的活水。这样的语文才是活的语文。正如“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授之学生读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应该要因人而异,抓住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读课外阅读的内容,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认为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

有效地读书,才能积累语言,沉淀情感,才能笔下生花!3.创设学生的读书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

首先,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书法、写字比赛、报刊剪贴、编辑赛、口头作文赛、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比赛等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的价值所在。

第二,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表扬奖励一批读书收获大的学生,抽取他们的读书笔记,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放假期间则让学生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三,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班级经常性组织学生之间开展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会,以学生阅读时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增进对阅读的进一步了解,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动力,促进了读书的劲头。

第四,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此外,老师可在班级图书角订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报刊。如《青年报》、《作文成功之路》、《少年博览》等。学生喜爱的新书报一到,大家必定会争先恐后来看,这样互助传阅也便于形成一种读书气氛。

通过创设各种阅读活动氛围,丰富课外生活,开拓学语文的天地。这样,学生学语文就不以为苦,而是生龙活虎,兴味盎然了。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也开拓了视野。

1.读记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学生乐读、想读、愿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才能将材料积累下来,否则盲目性地阅读会如“水过鸭背”“走马观花”。

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即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即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即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2.读中导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见待有迹象的死板的文字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学生投入到阅读氛围中,融入到文章情节里,跟作者真正产生情感共鸣后,作为老师应该进一步趁热打铁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畅说自己在读中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通过“说”来检验他的“读”,而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阅读所得渗透到自己的见解阐述中来。因此学生“读后会说”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知识财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阅读所得,有了个人情感和个人认识的理解,再诵读积累,这不仅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将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沃土上,培植创新意识之芽,孕育创新意识之花。

(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

1.读写结合

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2.读中想象

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文化方面、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编写故事等。

总之,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阅读与写作两手抓,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这两柄“利剑”,相信一定会“双剑合璧,威力剧增”。

小学生如何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第四篇:写作教学与多媒体

写作教学与多媒体

【内容摘要】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写作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主动参与

品尝乐趣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笔者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写作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写作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 “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 “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 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写作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把评改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写作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写作引来了活水,给写作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写作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教学体会:心灵的探寻

教学体会:心灵的探寻

题引: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现在的生活将会是个什么样。但是,现在,经了几年生活世故,得了些许人生经验,我已经能够在心里十分明确坚定地告诉自己一点:假如没能与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心灵相遇,那将是我人生的最大遗憾之一。并且,我还私自以为,这也将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大人生遗憾。

曾记得大约在三年前的暑假,我在朋友办的一本教育刊物上看到过一篇题为《来函与回信》的文章,文中一位中学教师写给钱理群教授的一封信中的一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便是信中开首的几句话:“尽管我在认真地教书,但我没有做成任何事情。留给学生的,暑假一过也就差不多了,他们毕业以后,我甚至可能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尽管他们现在对我抱着喜爱和尊重。可我仍然不得不相信,社会现实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撕碎我苦心经营起来的一切……”(摘自钱理群《来信与回函》)同为教育界同仁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深受震动甚至病中的反复思考下也为此回复了一封深表理解、关切而情真意切的信。作为一名有着相似“生命体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说当时我内心受到的强烈共鸣丝毫不亚于钱理群先生本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读完之后便那样激动不安地在笔记本上摘抄文中词句的情景,甚至于还几次想过也提笔写上一篇文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共鸣呢?我时常反复而痛苦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学校或自己工作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的所谓“教育”(仅限于教室黑板之内的学校教育)究竟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我不得不无数次地想到,除了学校、教师、书本等极其有限的单向教育影响外,孩子们还将更直接更长期地受到社会、家长的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种种影响。这将使我们苦心对孩子施加的各种教育影响化为乌有,但是,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所寄予的哪能仅只于此?我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因此,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疯狂地搜集、埋头研读古今中外有关“家庭教育”的著作,因为我那么忧心地感到了自己工作的局限性,那么多令人痛心焦虑却又无能为力的事在我眼前发生(如农村孩子的辍学等),面对这一切,我不能不经常感到自己是那么空虚乏力、势单力薄。因而对自身教育工作的价值、意义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怀疑甚至失望。

就像一个人面对着一幅令人惊叹的艺术珍品或欣赏完一曲美妙无比的音乐后一样,对于苏霍姆林斯基,那种阅读完之后内心的激动惊奇、心灵的强烈震撼却是难以用言语来精确表达的。因为,几年来的阅读经验使我再一次地坚信:真正的阅读必定是某种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探寻、思想与思想的交替碰撞不断融合。并且,这样的阅读对于阅读者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是对阅读者直指内心以及自我良心的逼视、质疑、拷问与考验。

但是,我总是反复地想弄清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在有些人眼里已经有些“遥远”的文字如此深深地打动我呢?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中冥冥之间的心灵相遇或精神巧合呢?是的,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校长,只是一个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地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一生的教育者。但是,透过如此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教育诗篇,我们难道能对这样一个品德高尚、心地纯美、把心都献给了孩子的“心灵演说家”无动于衷吗?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想到苏氏所说的——“一个教师的平凡的沉重的劳动中那些细微末节的小事”,以及由关注思考探索这些琐碎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令人激动不安的、有时候是痛苦探索与思考,发现与挫折”。因此,苏氏的阅读更是促使并加深了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一名学校教导主任,不可避免地必须经常开开会,处理学校的各种事务(如听课评课、主持一些校内活动等),或根据上级的“一般指示”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学习、培训,此外还有一些所谓各种应酬等,而这些琐碎(有时是临时性、阶段性)的、甚至枯燥沉闷的各种事务性工作所必须耗费的时间、精力却是不少的,这经常使我感到学校事务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冲突或两边不能兼顾的苦恼。此外,就我所了解到的事实便是,现在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有些甚至还年纪轻轻)自己并不担任主科教学甚至不参与任何实际教学工作。那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我想这只能是如苏氏所说的——“实质上是凌驾于教师之上的督学,是一个行政长官,职责就是监督教师,监视他是否正确讲授大纲,有无越轨或不当之处”。因此,迫使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一名真正的学校行政(如校长、教导等)来说,更重要的或应该始终摆在首位的到底是教育性工作还是事务性工作?我努力回顾起两年的学校工作,当我把学校事务性工作视为主要工作,[课 件 ]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止步不前甚至一无所知时,我便感到自己如同一个与学校、孩子无关的局外人,这更使我对学校教育的各种工作都显得既焦虑不安又力不从心。当然,或许我的这点有限的经验、思考大概是算不得什么的。于是,通过阅读,我多么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这一思考又在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魏书生等一大批身体力行的伟大教育家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尤其是苏霍姆林斯基,正如这位在一所普通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0多年的校长说的,如同医院的主治医师没有自己的患者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一样,一个校长如没有自己的学生就无法领导教师。于是我更加确立了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对于一名学校行政来说,学校的事务性工作当然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把学校教育性工作始终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

前年我偶然地在一本教育刊物上看过一篇文字,题为《苏霍姆林斯基夫人的访谈录》,现把这位忠实地陪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家夫人三年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摘录如下:“在学校开展‘蓝天下的学校’、‘让故事登上语文的讲台’、办‘家长学校’、开展课外活动,适当增删教育内容等教育改革项目在当时都是违背作为法规性文件的教学大纲的,因而是吃力不讨好的。对于上级的错误指令(如春耕时让学生停课,农村学校停开音乐、体育、美术课等),他拒绝执行……在他生前,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没能出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首先是在德国出版的,为此,他差一点被开除党藉啊!……”我想对于“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一位在世界教育史上享有极高荣誉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教育家,广大教育同行们应该是不会陌生的。然而,我想,在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后大概很有些读者(尤其是惊叹感佩于“苏”在教育上在全世界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教育同行们)还是会感到惊讶甚至有点“失望”吧?何以这样一个把整个一生无私奉献给教育并在教育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教育家”却与教育当局、教育制度产生如此紧张、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呢?但是,试想,这个“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中学校长,如果没有违背教学大纲、没有拒绝执行上级的错误指令?他能够在教育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而成其为真正的伟大教育家吗?今天作为读者的我们还能够读到有幸读到像《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样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名著吗?……我想肯定地对所有亲爱的读者说: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是什么使得这位在一所普通学校任教35年的普通中学校长竟有如此的勇气、自信和力量来对抗并最终战胜这庞大且人人望而生畏的所谓“规章制度”呢?在执行各种反教育反人性的“上级的错误指令”及“爱孩子”的冲突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现在,我几乎可以确定地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冲突以及作出这样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正是充分地体现了一个真正把心灵献给孩子的教育者的内在良知以及对孩子、教育的正确性的坚定深沉的强烈责任感。

最后,作为一名时常感到精神空虚、落寞甚至常常在人生价值、教育工作中迷失方向的教育者,我想再一次发自内心地千百次地感激这几年来的生命体验、坚忍阅读、激情与颓废,这使我现在得以如此幸运地探寻了这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心灵,因为它使我重新领悟了什么才是生命的崇高、幸福以及生活、工作的真正价值……并且,作为他即使是跨越时空的教育同仁,我由衷地感到十二分的骄傲与自豪,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豪!现在,我仅以自己十二分的真诚渴望着能有更多的善良亲爱的朋友(无论家长、教师、学者等)来阅读、结识这颗“真正的人”的心灵……

下载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接口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与理想探寻论文

    摘要:童话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几种误区: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剖析剥夺体验、牵引制约参与等。要克服这些误区,让童话精神进入课堂,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趣味为依据来选择童话......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寻光的路线》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初步设想。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分析与总结、实验、收集、活动。......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高中语文写作与口语教学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口语交际的要求与以前的口语交际、说话能力相比,有哪几点明显的不同? 1、更强调口语交际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了设计课程目标三......

    三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

    三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戴晓娜 阅读教学: 阅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即准确地把握课文重点内容,体会出文章蕴涵情感,二是课外阅读,即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而帮助学生利用所学英语知识正确地表达所思所想,某描写所见所闻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

    浅谈”阅读与写作教学”

    浅谈“阅读与写作教学” 语文组 戴迎晨 阅读与写作,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鸟儿就无法飞向蓝天,翱翔远方。写作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任何人要想写一......

    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中需不需要教知识,甚至写作教学中有没有知识,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写作有知识,写作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这对于学生写作有帮助;也有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