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图形操作教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6: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数学图形操作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数学图形操作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数学图形操作教案

3.4 图形操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操作变换七巧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在现实情景中初步了解几何中割补法的思想,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拼摆七巧板,积累有关图形经验。难点:对割补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起源于宋代,是我国祖先创造的一项益智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可以拼排千变万化的几何图形,形似各种自然事物,因此,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被称为“东方魔板”,你想玩吗?

二、制作七巧板活动

1.学生活动: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1)把正方形纸板分成七部分。(如左图)(2)剪开成七块。(如右图)(3)分别涂上七种不同的颜色.

教师在学生动手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看清各点所在的位置,再动手操作. 2.七巧板游戏

(1)引导学生用自制七巧板拼出下面图形.

引导学生拼出茶具、飞禽,走兽由学生独立拼(并让1个学生到黑板上拼)。

投影显示课本P96图3-26.(2)学生讨论拼图

上面我们用七巧板拼了一个茶具、飞禽和走兽,你还能用七巧板拼出别的图案吗?(如数字、人物、动物等)学生活动:学生拼图后,叫4个学生上讲台,将自己拼的图贴在黑板上,并介绍图形名称。

3、归纳小结:

(1)七巧板游戏是将一个规则图形,经分割后拼成各种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我们也可以将一个不规则图形,经过截割拼补成一个规则图形(如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可还原成一个正方形)。这种朴素的数学思想就是割补思想。(2)割补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面积为ab,那么①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求呢?

②上、下底边长分别为a、b,高为h,则S=1/2(a+b)h,你能用拼图推出这个面积计算公式吗?

三、随堂练习

课本P97练习和动脑筋中的题目。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制作七巧板.通过制作七巧板,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几何内容、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

五、作业

1、课本P99复习题三A组第2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答题.

1.试用七巧板拼成字母C、S,数字3。

2.利用几套七巧板可以拼成更多的、生动的图案.如弹钢琴、乒乓球比赛等,如图所示,请你试一试。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角教案

4.6 角

一、教材分析

角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之一,一些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里面都含有角,有关角的一些概念、性质等知识都是今后研究较为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角对整个初中几何课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有关角的概念即角的两种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它既承接了上一节关于点和线的内容,又为以后学习与角有关的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在进一步认识角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美和数学的功能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角.

三、教学难点

从旋转的观点认识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列举有关角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角.体验和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在探索角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角的表示和度分秒的换算的自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对方位角知识的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欣赏一组画面.(课件演示)

2.问题:你有何联想?

教学设想:

①根据学生的诸多回答,自然引出本节课题,若学生的回答未能触及课题可作引导:由这些画面你能联想到小学学过的哪些图形?

②通过欣赏,一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形象,为进一步认识角作铺垫,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③通过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二)进一步认识角

l.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大量的角的实例.

2.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个角.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并体会几何图形就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而来的,即睹物取像.

3.问题:结合所画图形,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叫做角?

教学设想:

①让学生结合图形,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回答,并由多名学生相互补充纠正,直至共同探究出角的定义.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客观性、严密性和深刻性.

4.教师演示教具钟摆和演示课件“旋转角”,并提问:从运动的观点你能说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学设想: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②这样设计意在突破教材难点,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演示课件:平角、周角.

教学设想:

让学生感受平角、周角的本质特征,并感悟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和领会数学的化归思想方法.

(三)角的表示

1.问题:你能想出用适当方法表示你所画的角吗?

教学设想: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善于利用课本的好习惯.

2.练习:

(1)用各种方法表示你所画的角.

(2)图中有____个角,分别是_____.

(3)从(1)、(2)两小题中你发现表示角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教学设想:

①加深对角的表示方法的了解和记忆.

②强调四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注意点.

(四)度分秒的换算

1.填空:

(1)若把周角等分成360份,每一份就是1度,记作1°,则1周角=_______°,1平角=______°;

(2)若规定把1度等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一分,记作1′,则1°=______′;

(3)若规定把1分等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一秒,记作1″,则1′=______″;

(4)0.2°=_______′,20′=_________°,1°=_______″;

(5)度分秒的换算是_________进制,请举出一个相类似的生活实例:.

2.例题展示:

例1 18°15′和18.15°相等吗?哪一个较大?

教学设想:

①用阅读理解的方式来学习度分秒的换算,力求自学方式多样化,②对于例1由学生独立思考后,找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也可发表不同见解,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增强了思维的批判性.

(五)角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班同学刘洋的爸爸在大庙镇政府门口下了车,他想知道大庙镇中心中学位于镇政府的什么方向,你应该怎么告诉他呢?

2.课件演示第152页图4.6.5,学生口答第153页练习第1题.

3.例题展示:

例2 如图,OA是表示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

(1)南偏东25°;

(2)北偏西60°.

教学设想:

①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

③例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意志,并让学生领会和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小结

你有何收获和体会?还有何疑问?

教学设想:

若有学生提出问题,可鼓励其他学生解决,或由教师当堂解决.

(七)推荐作业

1.必做题:

第153页第3题,第159页第4题.

2.选做题:

(1)第153页第2题;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学校操场上描述各建筑物的方向.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是始终贯穿这些内容的主线,而且始终渗透着“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方法。

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方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划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归纳引出不等式的两条性质,为进一步讨论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有关概念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字系数)并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运用是重点。

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课时分配:

3.1 从算式到方程 2课时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 3课时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一)?? 4课时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 3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会识别一元一次方程;

3、了解方程的解,会验证方程的解;

4、知道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5、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是重点;

教学难点:怎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把问题中的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联系用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研究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方程?

二、怎样列方程

问题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青山 秀水 王家庄翠湖

1、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从青山到秀水用了多少时间?

2、请你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多少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多少千米?

4、由于汽车是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你能据此列出方程吗?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列方程的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设未知数,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可列方程4x=24①

(2)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1700+150 x=2450②

(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为x人,那么女生人数是多少?男生人数是多少?

女生人数为0.52 x人,男生人数为(1-0.52)x人。0.52 x-(1-0.52)x=80③ 观察方程①②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x+3;②2×6=12;③1/2x-3=2;④1/x+3x=5;⑤y=0.四、方程的解: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想一想:(1)x等于多少时,方程①的左右两边相等?

(2)x=5能使②的左右两边相等吗?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思考:x=2是方程3x-1=2x+1的解吗?为什么?

五、课堂练习:

课本82页1、2、3题。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列方程?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

际问题.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方程的解?你怎样知道某个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 作业:

课本84页1、2; 85页5、6、10(2)题。

教学后记:

3.1.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概念;

2、利用天平的经验分析得出等式的性质;

3、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天平经验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我们知道未知数的某个值是方程的解,但怎样才能知道方程的解是什么呢?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先来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等式及其性质:

1、等式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m+n=n+m,x+2x=3,3×3+1=5×2,3x+1=5y,等等。

注意:等式中一定含有等号。

我们可以用a=b来表示一般的等式。

2、等式的性质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在平衡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或式,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3 ÷3

观察天平的变化,你能发现了什么?

把平衡天平的两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仍保持平衡。

同样地,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球和正方体看成数,那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那么a/c=b/c(c≠0)。

注意:①等式两边除以一个数时,这个数必须不为0;②对等式变形必须同时进行,且是同一个数或式。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2)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1)从ab=bc,能否能到a=c,为什么?

(1)从a/b=c/b,能否能到a=c,为什么?

(1)从xy=1,能否能到x=1/y,为什么?

三、例题:

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1/3x-5=4.分析:解方程的结果就是将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为此,解方程就要将未知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解:(1)将常数项移到右边,得

x=26-7 化为x=a的形式,得 x=19。

篇二: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教科收第78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进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50?70 15?13??15?10??70?230 50?70 15?13??13?10??50?230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王皮溜二中 七(3)班 x?50 3?x?70 5,50?70 2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x?503?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

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x?70 5?60 xx 3?x?120 5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60;3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

(2)1 2(27-x)=4x.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作业设计

课本P84~85:

1、5 王皮溜二中 八(1)班

3.1.1 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自主尝试

1.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第67页的例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

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2 450-150x=1 700.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150x=2 450-1 700.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他的未知数为x吗?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

王皮溜二中 七(3)班

设这个学校的男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x+80),全校的学生数为(x+x+80).列方程:x+80=52%(x+x+80).

三、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让学生在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23-x=一7:(2)2a-b=3(3)y+3=6y-9;(4)0.32 m-(3+0.02 m)=0.7.(5)x2=1(6)1 2y?4?1 3y 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四、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①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可以像课本那样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 ②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解方程.

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

值代替未知数代人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五、课堂练习

练习课本第82页中练习

六、课堂小结

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③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

④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思考:课本第81页中的“思考”.(目的是体验用估算的方法有时会很麻烦)

七、作业设计

课本第84--85页习题3.1第2,6,7,8题

第11题.

王皮溜二中 八(1)班

3.1.2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2)0.28-0.13y=0.27y+1.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课本第71页图2.1-2的方法演示实验.

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

2.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

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11=8-11”.3.表示: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

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4.观察课本P71图2.1-3,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在学生观察图2.1一3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王皮溜二中 七(3)班

篇三:七年级数学_3.1.1一元一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课堂教学设计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教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因此,课本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从算式到方程,展开方程的学习,以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2.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运用分配律,?归纳“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始终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课本内容的呈现都以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号、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系数)

(2)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直接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础.因此本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1)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2)正确地列出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并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3.1.1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至第8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3.关键: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在小学里,我们已学习了像2x=50,3x+1=4等简单方程,那么什么叫方程呢?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呢?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能使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把问题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联系用等式形式表示出来.在研究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求出未知数.

怎样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怎样解方程?这是本章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章中丰富多彩的问题,你将进一步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并学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

1.怎样列方程?

让学生观察章前图表,根据图表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表,?你知道,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多少时间?青山到秀水呢?

(2)青山与翠湖、秀水到翠湖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3)本问题要求什么?

(4)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不妨试试列算式.

(5)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1)汽车从王家庄行驶到青山用了3小时,青山到秀水用了2小时.

(2)青山与翠湖的距离为50千米,秀水与翠湖的距离为70千米.

(3)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分析:要求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只要求出王家庄到青山的距离,?而王家庄到青山的时间为3小时,所以必需求汽车的速度.

如何求汽车的速度呢?

这里青山到秀水的时间为2小时,路程为(50+70)千米,因此可求的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0+70)÷2=60(千米/时)

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60×3=180(千米)

所以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180+50=230(千米)

列综合算式为:50?70×3+50 2(5)分析:先画出示意图,示意图往往有助于分析问题.

从上图中可以用含x的式子表示关于路程的数量:

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

从章前图表中可以得出关于时间的数量:

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3小时,从王家庄到秀水行车5小时.

由路程数量和行车时间的数量,可以得到行车速度的表达式.

汽车从王家庄开往青山时的速度为x?50千米/时,汽车从王家庄开往秀水的速度为3 x?70千米/时. 5 要列出方程,必需找出“相等关系”,题目中还有哪些相等关系吗?

根据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于是列出方程:

x?50x?70= 35 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x的值,?从而得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

思考:对于以上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根据汽车匀速行驶,可知各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所以还可以列方程:

x?5050?70x?7050?70=或= 3252(前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青山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后者是汽车从王家庄到翠湖与从青山到秀水,这两段路程的车速相等)

比较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能用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有了这个未知数,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有了方程后人们解决许多问题就更方便了,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分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周长为4x(cm),依题意,得4x=24.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分析:设再经过x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测时间,?根据每月再使用150小时,那么x月共使用150x小时.

能表示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相等关系是:已使用的时间1700小时+还可以使用的时间150x小时=规定的检测时间2450小时.

从而列出方程:1700+150x=2450.

找出表达问题意义的相等关系是列出方程的关键.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问: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那么男生占全体学生数的(1-52%),?如果设这个学校有x个学生,那么用含x的式子表示女、男学生数.

女生有52%x人,男生有(1-52%)x人;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女生比男生多80人)即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或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

列方程:0.52x-(1-0.52)x=80或0.52x=(1-0.52)x+80.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以上所列出的各方程,有什么特点?每个方程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多少?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2x-3=3x+1,y2-3=2y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而x+y=5,x+3x=2都不是一元2 一次方程.

以上分析过程可归纳为: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用含x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观察方程4x=24,不难发现,当x=6时,4x的值是24,?这时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6叫做方程4x=24的解,这就是说,方程4x=24中未知数x的值应是6.

从方程1700+150x=2450,你能估算出x的值吗?

这里x是正整数,如果x=1,那么方程左边=1700+150×1=1850≠右边

所以x≠1. 如果x=2,则方程左边=1700+150×2=2000≠右边,所以x≠2.

这时方程1700+150x=2450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5叫做方程1700+150x=2450的解,这就是说,方程1700+150x=2450中未知数x的值应是5.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你能从表中发现方程1700+150x=2600的解吗?

当x=6时,1700+150x的值为2600,即x=6时方程等号两边的值相等,所以这个方程的解是x=6.

思考:你能估算出方程2(x+1.5x)=24和方程0.52x-(1-0.52)x=80的解吗?

以上估算难度较大,第一个方程,当x=4时,方程左边=20<24;当x=5?时方程左边=25>24,所以取x=4.7或x=4.8.试一试,结果当x=4.8时,方程左边=24=右边,所以方程的解为x=4.8.第二个方程的解为x=2000,困难更大了,可以告诉学生,?当我们学习了方程的解法后,就很容易求出x的值了.

思考: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0页练习.

1.设沿跑道跑x周,可以跑3000m,根据相等关系──x周共长3000m.

所以列方程:400x=3000,如果x=7,则400x=2800<3000,如果x=8,?则400x=?3200>3000,如果x=7.5,则400x=4007.5=3000,所以沿跑道跑7周半,可以跑3000m.

2.如果设买甲种铅笔x枝,那么买乙种铅笔(20-x)枝,买甲种铅笔用去0.3x元,乙种铅笔用去0.6(20-x)元,相等关系是: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 实数教案

第三课时实数

学习目标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关系.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3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实数的概念

问题用计算机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5−3,7,8,1190,9

我们知道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所以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形式,反之,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那么无限不循环小数叫什么呢?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等都是无理数,π=3.1415926…也是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依此分类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3479115

正负之分,所以依此 分类为

正实数 正有理数

正无理数

实数0负有理数 负实数 负无理数

一、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0.6、-43、0、33、0.13、π、(1)有理数集合:{}

(2)无理数集合:{}

(3)整数集合 :{}

(4)分数集合:{}

(5)实数集合:{}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

事实上,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的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1)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何实数)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有

2、这节课你的收获有

3、这节课应注意的问题有

练习题

a1、若实数a满足a1,则()A、a0B、a0C、a0D、a0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B.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C.无理数是无限小数D.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3、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是()

A 整数B 有理数C 无理数D 实数

35x4、绝对值等于的数是,的相反数是,8的相反数是;12的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

5、如果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37,那么这个实数是

6、比较大小:-74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 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木棒,用长度为2厘米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厘米的木棒呢?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 .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完上面问题后想一想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 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 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②1.69③(-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②0.0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5 (2) =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和:5

(2):和: (3)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和:5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平方根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复习引入)

1、求下列和数的算术平方根4、9、100、9/16、0.25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又如:,则x等于多少呢?

二、探索新知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P45的图6.1-2.

图6.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 100 (2) (3) 0.25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

例5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出它们的值。

归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4、堂上练习:课本P46小练习1、2、3

三、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四、布置作业

P47-48习题6、1第3、4题。

五、板书设计:

6.1平方根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a的平方根记为:

3、平方根的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平方根》同步练习题

1已知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是6厘米,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比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大127立方厘米,试求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问题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而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出每个不等式,利用数轴求出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通过解几个有代表性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总结出求不等式组解集的法则、

情感态度:

运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今后经常用到,锻炼同学们数形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

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解:由于三角形中两边之____大于第三边,两边之____小于第三边,设c的长为xcm,则x<____,①

x>____,②

合起来,组成一个__________

由①解得_____________

由②解得_____________

在数轴上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__

容易看出: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____cm长并且比____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问题2:

由上面的解不等式组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可独立作业,也可分组自由讨论,10分钟后交流成果,逐步得出结论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组?

归纳结论

1、定义: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3)解不等式组: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求出每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便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2.会用面积法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用符号运算证明猜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拼图游戏中对平方差公式有一个直观的几何解释,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体验符号运算对猜想的作用,享受数学符号表示运算规律的简捷美.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和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准确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培养基本的运算技能.

三、教具准备

一块大正方形纸板,剪刀.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想一想,记作(1.7.2 A)

第二张:例3,记作(1.7.2 B)

第三张:例4,记作(1.7.2 C)

第四张:补充练习,记作(1.7.2 D)

四、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板拿出来,设它的边长为a.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a2.

[师]请你用手中的剪刀从这个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23).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图形(如上图阴影部分),你能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生]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余下图形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

[师]你能用阴影部分的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学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拼图的情况,了解同学们拼图的想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考试情况,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六、课时安排

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第一周正数和负数及有理数5课时

第二周有理数的加减法5课时

第三周有理数的乘法5课时

第四周有理数的乘方5课时

第五周第一单元复习与单元测试5课时

第六周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5课时

第七周整式----单项式5课时

第八周整式----多项式5课时

第九周整式的加减5课时

第十周期中复习及段考5课时

第十一周段考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 5课时

第十二周从算式到方程5课时第十三周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5课时第十四周解一元一次方程(二)5课时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三单元复习及测试测试质量分析及小结多姿多彩的图形及直线射线、线段、角期末复习及考试5课时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法则,会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基本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的推理过程及运用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表示什么意义?(是乘方运算,表示10个2相乘;也可以用来表示运算的结果)

2.下列四个式子① ,② ,③ ④ 中,运算结果是 的有哪些?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幂只有当底数相同时才可以乘起来,同时初步感受计算的方法)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米,若一年以 秒计算,那么光走一年的路程是多少米呢?

学生列出式子 。这个式子怎样运算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一般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你能计算出 吗?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那么 等于多少呢?更一般的, 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发现运算的方法了吗?

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用公式表示是: (、n都是正整数)

动脑筋

当3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时,怎样用公式表示运算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解答,最后教师总结: (,n,p都是正整数)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1) ;(2)

分析: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强调初学时要注意弄清楚计算的步骤。

例2 计算:(1) ;(2)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题意在进一步训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法则进行计算,点评时要强调对法则的运用。

例3 计算:(1) ;(2)

学生解答并讨论,教师注意拓展学生对法则的运用,培养符号演算的能力,指出公式中的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字母或式子表示的'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计算:

(1) ;(2) ;(3) ;(4)

2.计算:

(1) ;(2) ;(3) ;(4)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3. 计算 ;(2)

4.制作拉面需将长条形面团摔匀拉伸后对折,并不断重复若干次这组动作. 随着不断地对折, 面条根数不断增加. 若一碗面约有64 根面条,则面团需要对折多少次? 若一个拉面店一天能卖出2 048 碗拉面,用底数为2的幂表示拉面的总根数。

(用以提升学生运算的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五、小结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如:对法则的理解,解决了什么问题,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探索规律的数学思想等等)

六、布置作业

教材P40 第1题,P41 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七年级数学教案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第10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第11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xy46.41(xx5.646.4 )xx5.646.4与xy46.4比xy5.62较而由(2)可得yx5.6(3)。把(3)代入(1)。xy46.4中的y就是x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15xy9例1:解方程组 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 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知识拓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探寻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规律

(一)情境引入

本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在实际问题中引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借助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丹凤地图的实际情境探索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2、如图,已知A(–2,–3),根据下列条件,在相应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平移后的点,写出它们的坐标,并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变化.

(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

(2)将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2;

(3)将点A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3;

(4)将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4;

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明确:将哪个点沿着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单位后,得到的是哪个点.

3、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点的左右平移点的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

点的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

4、点的平移的应用.(见课件)

5、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点A(–4,2)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2)点A(–4,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3)点A(–4,2)先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4)点A(–4,2)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6、逆向思维:由点的变化探索点的方向和距离

(1)如果A,B的坐标分别为A(-4,5),B(-4,2),将点A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将点B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2)如果P、Q的坐标分别为P(-3,-5),Q(2,-5),将点P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将点Q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3)点A′(6,3)是由点A(-2,3)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点B(4,3)向______________得到B′(4,5)

7、应用平移解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1,3),要使它平移到点(-2,-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

下载七年级数学图形操作教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数学图形操作教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过程与方法:通过具......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1.2.4绝 对 值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教案湘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⑶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

    七年级下数学平行线教案

    京翰教育初中数学辅导网/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

    七年级数学整式教案2

    2.1 整式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

    七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

    科学记数法 课题: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大数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

    七年级数学探究性题目教案(精选)

    数学探究性题目 1.时钟上的数学 我们每个同学家里都有大大小小的钟,绝大部分钟都有时针、分针、秒针,时时刻刻都可以听到它们不停的“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当然他们的走动有......

    七年级数学下册5.1.2垂线教案

    5.1.2垂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理解垂线和垂线段的性质;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