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论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园主题课程与幼儿的自我完善有机的结合,幼儿出于自我意识,有计划,有目的,主动积极地去参加主题教学活动。教师运用主题环境创设的隐性教学功能,主题教学活动的功能,区域活动的功能,以及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自主的游戏,自由的探索,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主题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字: 幼儿 主题活动 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索
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学习,培养,发展的主体是幼儿,最终教育结果的反应还是幼儿。由于学龄前的幼儿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很好的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借助主题活动的实施,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出于自我意识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如何来挖掘幼儿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发挥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隐性教育功能,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运用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环境的方式,使幼儿从主观意识出发,去感受主题活动。通过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有目的的去想,有计划的去学,积极地融入主题活动。
1.师生共同参与创设主题墙饰。①、收集关于主题活动的图片及信息
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幼儿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为主题课程开展做准备。如主题课程《春天真美》,收集关于春天特征的图片,如春雨、春笋、春天的花,嫩绿的小草等,并把它装饰在主题墙饰上。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资料,共同学习,提升经验。
②、记录并表述主题课程的内容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记录。主题课程《春天真美》,幼儿通过栽种各种各样的种子,运用记录表,记录种子发芽,幼苗,成苗,开花,结果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表述,大胆的说说自己记录的过程,并将这记录表展示在主题墙饰上,让幼儿在空余时间与同伴交流经验,对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根据主题活动,利用幼儿的美术、手工作品,布置走廊。
有效的利用幼儿的美术作品,手工作品,装饰幼儿园的走廊,美化校园。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出来,不仅合理的分配了主题教学活动下的作品,而且使幼儿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还可以学习借鉴同伴间好的作品。促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积极,情绪高昂,学习兴趣很浓,知识接受较快,想象力活跃。使幼儿的创造力,发现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举多得,这样循序渐进,幼儿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极大的发挥。3.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布置幼儿园的宣传窗。
幼儿在探索主题课程中会遇到问题,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告诉教师。教师将布置在主题宣传窗内,幼儿去解决心中的疑问,扩展自己的兴趣,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让幼儿自己在看看,说说中领略主题教学活动的魅力。比如:主题活动《欢乐春节》,“外国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中国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等等,都很受幼儿的欢迎。放学的时间有很多的孩子拉着家长围观,学习。
二、发挥主题教学活动的功能,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1、平等的主题教学环境,激发幼儿自由的表达与表现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能参加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探索,我发现》的时候,其中的一节教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镜子》,镜子是幼儿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探索镜子成像,反光等奇妙现象,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镜子中不同的自己的摸样,大胆的猜测并表述自己对镜子的认识,在玩玩,说说中发现镜子反光的秘密,并与自己的伙伴们分享经验,幼儿在听中学,说中学,自觉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始终都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平等的主题教学环境中,体现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2、游戏化的主题教学模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游戏蕴藏着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动静结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新教材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充分的体现了游戏性。如主题活动《蜗牛爬啊爬》教学活动中穿插游戏环节:“小蜗牛的舞会”、“蜗牛爬爬”、“蜗牛旅行记”等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有计划,有目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师的评价,激发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学习自信心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幼儿对主题活动学习的自信心,愿意学,主动学,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教师的评价在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运用,及时的鼓励性语言,让幼儿重拾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我们中班段开展主题为《建筑工人辛苦了》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体育活动为《爬梯》,中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当他们看到老师搬过来的是高高的爬梯的时候,几乎没有幼儿自告奋勇的说自己想尝试,一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幼儿的这一表现就知道孩子是因为害怕的心理所引起的,为了使得孩子的这种心理能够得到克服,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我立即提出先请大胆的幼儿尝试爬一边的梯子,然后在说全班的幼儿尝试,在此期间并不断的鼓励孩子“你真棒!”“你可以的,老师相信你!”全班的幼儿有了对一边梯子的攀爬后,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性,并对于老师的鼓励也建立了自信心,所以在后面谁能够左右进行攀爬时,幼儿都能够自告奋勇的提出要向尝试,后面幼儿的积极性是越来越高涨。
三、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主题课程。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区域活动充分的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将主题活动内容合理的安排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的选择,大胆的操作,既巩固了主题活动,又发展幼儿的能力。在开展主题活动《医生,您好》中,在角色表演区我们创建了一个塘溪镇小小卫生院,将玩具听诊器,针筒,瓶子,管子,纱布,白大褂等医用器材投放其中,并开设挂号室,门诊室,药房,输液室等科室。幼儿通过角色分配,积极主动的参与医院游戏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又学会了与同伴分工合作。在益智区投放大型的牙具和正确刷牙的步骤图,让幼儿学习刷牙等。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自由的去探索,去学习,表现出我要玩,我要学,我是主题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四、从幼儿的身边出发,主题活动实施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从幼儿的生活的点滴出发,把主题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使幼儿身心得到发展。除了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开展主题活动。
1.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分享幼儿关于主题课程的已有经验。
利用晨谈时间,创设敢说,想说,愿意说的谈话环境,让幼儿大胆主动地分享自己的原有经验,并从同伴中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在中班主题课程“我快乐,我勇敢”的晨间谈话中,教师问幼儿“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吗?你知道勇敢是什么?”有的幼儿说“勇敢就是不怕黑”有的幼儿说“勇敢就是不怕吃药”还有的幼儿说“勇敢就是会一个人睡觉”。大家群策群力,归纳得出勇敢就是能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害怕,这就是勇敢的含义。因此短暂的晨间谈话时间,却发挥了莫大的作用,为主题活动开展奠定结实的基础。
2、利用午餐休息时间,拓展幼儿对于主题课程的认知。
利用午餐休息时间,幼儿将收集到的主题活动音像资料,借助多媒体,分享给伙伴们。主题《我们的祖国真大》,幼儿观看世博会、2008年的奥运会、火箭上天以及阅兵式等等视屏文件,了解“中国在这个世界在哪个位置”,“中国有哪些特色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中国有哪几种军队,他们分别长什么样子?”.“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多方面更深入的去认识中国。扩展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视野。
3、利用离园前准备时间,巩固延伸主题课程的内容。
离园前15分钟,复习和巩固主题教学活动内容,让幼儿提出关于这个主题活动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幼儿回家去解决,并分享。主题活动《玩沙玩水真快乐》中,复习巩固水的知识,其中一名幼儿提出了“什么是水蒸气”,“它也是水吗?”对水蒸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带着问题每位幼儿网上查资料,咨询家长并记录,第二天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幼儿主动提问,主动探索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有了这个过程,幼儿养成了探索发现的良好习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主题课程开展的原动力,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出于自己意识的去参加主题活动,才能真正的发挥主题活动的作用。提升幼儿的认知,锻炼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情感。让每位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梁志燊.2012.3.2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学前教育学》
第二篇:论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论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论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引论:
方式方法的正面论述(主观):
1、信任激励法:信任激励法一个社会的运行必须以人与人的基本信任做,不然,社
会就无法正常有序地运传。信任是加速人体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自信比努力对于成才讲更为重要。信任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单位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领导干部对群众信任体现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扬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上;对下属的信任则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下属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只有在信任基础之上的放手使用,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还可超水平的发挥,取得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
2、职务激励法:一个德才兼备、会、善用人、能够开辟一个部门新局面的可造就之才。
就应把握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及时地提拔重用,以免打击了“千里马”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单位的领导就是要有识才的慧眼,千万不能因领导者自身的私利,而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压制和埋没人才只能使企业蒙受损失。对于在实践检验中确属“真金”者,要及时地给任务压担子,引入竟争和激励机制,形成“优秀干部有成就感,平庸干部有压力感,不称职干部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
3、知识激励法: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的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
识更新速度的不段加快,干部对伍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对单位一般员工可采取自学和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对各类人才也可以进行脱产学习、参观考察,进高等院校深造等激励措施,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人才也应掌握必要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能够应用因特网获的各类信息(本单位也应建立高效率的信息情报网络),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在“专”和“博”上下工夫,不段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活动素质、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使其能够成为“T”型或“A”人才。知识激励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4、情感激励法: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
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情感可分为利它主义情感、好胜情感、享乐主义情感等类型,这就要求领导多关心群众的生活,敢于勇于说真话、动真情办实事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一般员工和各类人才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以建立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同志氛围、朋友氛围、家庭氛围;以切实培养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对本单位的归属感。
5、目标激励法: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段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动其奋发向上的内
在动力。
在目标激励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大目标与小目标,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群众目标,理想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侧面论述(客观):
充分论述影响主论点不能达成目的的客观原因所在:
在我们部门经常存在着这样的事情: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需要其他同事帮忙时,大家都不会主动过来帮忙。有时,经理会带着他们来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但是抱怨声却从未间断过,“都要吃饭了,还占用我们的时间”、“还叫我贴,我就不贴,能把我怎么样?”…员工们都在被动地做事,他们想得很简单,只是完成任务或打发一天的时间,然后按时发工资就行了。什么时候能把“要我做”改为“我要做”的局面呢?我想人为的制造外部压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办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客观论述***
一、了解员工
了解部门内员工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同时对其处理事情的能力进行估算,做到心中有数。在分配工作时,要根据个人的特点、特长,合理分配。同时也要关心员工。如夜间生产需更换阀门,那么没住宿的值班员工的家离公司远吗?他路上安全吗?他能及时赶到吗?对此要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自己不仅会放心很多,同时这样的关心和询问无形中让员工觉得肩上的份量,就有了把这事做好的欲望。
二、尊重员工
安全培训枯燥无味,但又必须得做,可是谁都不愿意安稳地坐下来听讲,大多数人都有抵触情绪,总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改变其思想要有针对性,平时闲聊时,要挑他们感兴趣的事说,探查出他们心里想知道的事,顺藤摸瓜式的带出一些化学品名,及相互间的关系,让员工参与讨论,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对成品细节工作也是如此,桶上的标识如人穿衣,怎样贴才算是规范,才能好看,不要因细节而失去信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员工自己去讲,把培训工作搞得跟讲故事一样动听。
三、适当奖罚
公司的考核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的有力措施,可这不是摆着看的,得要落实得让人心服口服,每一项都要大家进行讨论一下,对照自己言行评分,当然也可以互评,同时也设立小奖项,并作出宣布和落实,形成竞争心理。如成品与原料之间可以比,装卸工之间可以比,造成一种盼头,同时也给予了希望。
四、加强交流与沟通
笑容是永不言败的战术。只要以微笑面对大家,员工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再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易行了,大家心靠在一起的力量是巨大的,又何愁做不好工作呢?用心交流,相信创建埃及金字塔的智慧和壮举也会在这里发生。
小结:主观能动性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种严肃的爱,是个人魅力的体现,进行有目的的激发员工的潜能,达到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质量的效果。
综合论述及举例说明:对于公司大多数员工来说,大家的工作主动性都是很高的,也有一部分员工看似工作不主动不积极,实际上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可能正是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才患得患失,不敢轻易去做,或是缺乏一定的工作方法,如没有及时和领导沟通或工作需要别人的配合而又缺乏协调能力,才致使整个工作显得有点拖拉,跟不上领导的要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危机感,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那么,公司所希望的主动工作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主动性有多少呢?
第一个层次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便能积极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第二个层次是:领导安排任务后,才去做领导安排的工作,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领导不安排就不知道去做;第三个层次是:领导安排任务后,多次督促,迫于形势才去做;第四个层次是:领导安排任务后,告诉他怎么做,并且盯着他才去做。员工提高工作主动性的几个对策 显而易见,公司所希望的主动工作便是主动性的第一个层次,即不论领导是否安排,都能积极主动并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为什么常出现被领导认为是“缺乏主动性”的情况呢?遇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呢?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基于以下原因:
一、自己的意见和领导不一致,又很少和领导及时沟通。对策:多请示,早汇报。自己和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这说明你和领导的想法有分歧,这就需要及时和领导沟通,多请示,早汇报,和领导的意见达成一致。不然,自作主张肯定得不到领导认可,又耽误工作进程。
二、自己制订的工作标准低,又不认为自己的标准低,没完成任务的理由太多,借口太多。对策:制订高标准。对每一件工作,领导的要求往往比较高,我们自己有时标准低一点也正常,问题是,当领导提出高标准时,我们要按领导的要求积极努力想办法完成,千万别认为领导要求太离谱,太苛刻,不可能完成;或认为:我反正就这水平,要么领导另请高明。领导的要求高,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又是一次自我挑战和升华。
三、领导没给标准和时间,思想上松懈。对策:按自己理解的标准和时间,在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听取领导意见。领导没定好方案时,要报几份方案供领导选择,并催促领导早点定夺。领导之所以没给出任务完成的标准和时间,要么时间紧忘记了,要么还没考虑成熟。不等于领导没有标准和时间意识,从而可以拖延办理。要记住,领导没给标准和时间,你自己要有标准和时间,并把你的理解向领导汇报,千万不能思想松懈。任何工作,能及时完成的尽量及早完成。
四、工作中牵涉到别人的配合,而别人配合不力,又不去催促,怕得罪人。对策:恳求、督促对方的配合,如恳求、督促无效时,要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或更换合作伙伴。我们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别人配合,要么是同事,要么是商业合作伙伴。如果别人配合不力怎么办?就要恳求、督促对方的配合,但是要注意语气,不能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如别人有其他原因,恳求、督促无效时,要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或更换合作伙伴。
五、领导安排的工作自己认为“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而消极怠工。对策:要站在领导和公司的立场上看问题,努力做好领导安排的每一件事情。要知道,领导为什么把不是你职责范围的事交给你做。说明领导相信你的能力,也可能对你进行考验。每一家公司,每一个领导都欣赏愿意勇挑重担、不讨价还价的员工。领导把不是你职责范围的事交给你做,是领导对你的重视和考验,从表面看是实现了公司的近期利益,实则有利于你自己的长远利益。
建议:
一、从制度上规避。公司管理层缺乏主动性,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是一价两家的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制度有缺陷。要彻底解决就必须从制度上规避。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建立简单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二、要培训干部主动工作的习惯。现在,干部有时出现主动性不足,一是工作抓不住重点,分不清轻重缓急而拖延耽搁工作。二是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针对这种情况,对所有管理层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培训也分两个方面。一是让大家如何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正确进行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二是提高大家的工作经验,让大家的目标和老总要求的一致,更要和公司的目标一致。三是任何事情不能考虑的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认真仔细干好工作,不能有“大概”、“差不多”、“估计”、“应该是”等字眼。
总结:*******************************************************************
第三篇:社团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社会方面活动
立足自我,发挥优势参与社会活动
学生社团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社会方面的活动,而在此之前必须考虑社团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目标,首先学生社团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如果在此前提下没有做好,社团会员意见大,甚至出现退社团的现象,这样的社团是没有能力去做好社会工作的,第二,学校学院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基础,在任何时候,社团的发展不能脱离学校学院的指导和管理,如果学校社团一味追求社会的美誉,而脱离学校的管理,这样的发展也是背离学生社团的本质的。因此在此条件下,我对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方面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认清自我,发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社会活动。社团的发展有自己的特色活动,特色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参与,也能在社会上发挥优势。如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支教协会发挥公益社团的优势,主动承接社会公益活动,像比赛的志愿者招募,敬老院幼儿园服务。
2.发挥社团校内影响力,开发优秀社会项目,将优秀社会项目引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社会项目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只有基础好了才能促进社团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如文明行为进校园等活动。
3.发挥社团组织的领导作用,社团负责人是社团的核心,社团的领导应该在战略高度,社团发展高度,对待社会项目,以及如何去寻找社会项目,如果违背了社团的发展方向,即使承接了项目对其发展有负面影响。
因此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如何更好发挥主动性去参与社会方面的活动,一定要立足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去参与符合社团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活动,并且立足于学校学院,以学生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好参与或者承接社会活动。
第四篇: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
论幼儿美术活动方案设计技巧与实施
姓名:魏书文
班级:2014级学前教育本科班
学号:145430326
指导老师:冯秀花
摘要: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不但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幼儿操作,怎样引导孩子操作,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前面的讲解示范和最后的作品评价教师应怎样预设,都是美术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美术活动 方案设计 设计技巧 组织实施
引言: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 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正文
一、美术活动方案设计与技巧
(一)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贴近幼儿生活
一节好的教学活动,选材至关重要,它既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思维的特点,又要来源于幼儿生活,新颖有趣。让每个孩子熟悉活动内容,又充满了探究愿望,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小班的教学活动印画“彩色服装”,是一节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装饰画课型。教师把幼儿常用的插塑玩具做为印画原材料,请幼儿在事先画好的服装轮廓中,用不同形状的玩具蘸色印画进行装饰的活动。这一活动的选材创新之处在于材料的创新,教师把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来玩的玩具作为装饰画的工具,孩子们既感到新颖,富有浓厚的操作兴趣,又拓宽了思路,发现了玩具的多种用途。这正符合《纲要》中指出的让孩子“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的要求。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生活中的美是他们最容易接触和发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多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世界,多从生活中选择美术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拓宽创造美、表现美的思路,能用多种手段去表现生活中的美。比如“手形添加想象画”、“手指点画”、“撕纸面条”、“泥工饺子”等,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孩子们既感兴趣,又在动手中发展了技能。
(二)目标制定要恰当,紧扣主题,指导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活动对幼儿培养的定位、情感发展及教育的价值观等问题,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鉴定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
(三)目标制定要来源于课程标准,符合纲要精神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我们制定
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就要紧紧围绕纲要精神和美术教育的目标,制定合理,不要超越课程标准和孩子的能力所及。
1.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目标不要过大,过于空洞,哪节教学活动都能使用,无法操作,形同虚设。比如,有的教学活动目标定为“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从目标中既看不出是什么领域的活动,也看不出具体课型是什么,哪个领域哪个活动中都能用,又都不能用,没有可操作性,更不用谈怎么完成了。2.目标制定要把握好“度”,体现新经验
我们制定的目标不能过低,那样对孩子来讲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过高,孩子渴望 不可及,失去了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知孩子的经验基础,美术活动已经掌握了什 技能技巧,这次预定的目标是发展孩子什么新经验,哪些常规是已有的,哪些方面是 要新教授的。新授的点不能太多,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一节活动能够完成。
比如教学活动印画“彩色服装”,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的目标为 尝试用两种不同的玩具材料对应颜色在衣服上印画,装饰彩色的衣服。欣赏自己装饰的的彩色衣服,享受创作的快乐。孩子对颜色的认知是已有经验,一一对应也已经有所接触,但玩具与颜色对应印画,二者的结合是新的知识经验,需要孩子能够明确对应关系。另一个新经验是要在衣服上用两种图形印两种颜色装饰。这对小班幼儿是一个挑战,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喜欢专注于件事情,会用一种玩具不交换的印起来,所以将它也作为一条新经验制定到目标之中,具体明确,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准备工作要细致,摆放合理,为活动服务
美术教育活动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既要有孩子经验基础的了解,又要有孩子操 的教具学具,人手一份,非常繁琐,所以一定要细致考虑,让它发挥好作用,为教学 动服务。
(1)考虑幼儿年龄阶段,准备教具要科学恰当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材料适宜简单,数量不要过多,不要复杂。如印画“彩色 装”中,我们就给孩子准备两种玩具,两种颜色,而且保证每组幼儿人手一个玩具来 作,数量充足。操作的玩具适宜印画,外形是多种多样,有镂空效果。不能是实体玩具 印出来图案就是一个色块,不美观,也不能接触面太细,不易蘸上颜色,影响印画效果 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哪种材料合适,以保证印画效果。(2)教学具分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我们要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基础,准备不同层次的教学具。有的是从数量上提高 求,能力强的孩子多去制作完成几个。比如折纸、泥工,都可以给孩子多一些纸或泥 在完成基本量的基础上继续制作。有的是从质量上要求,多去添画、涂色,把作品完 的更美观。还有的是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能力强的孩子去帮助稍弱的孩子共同完成作。(3)准备充分,取放方便,不要让材料成为活动的干扰
准备充分一方面指数量充足,另一方面是指考虑细致,比如在玩色游戏的活动中 孩子服装的准备、色彩的摆放、擦手的物品都要准备好。可以给孩子穿上兜兜褂、带 套袖,把颜色摆放在组的中央,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不要放到一边,以免孩子够不到 料或者颜色到处滴,成为活动的干扰。可以给孩子准备擦手的毛巾、湿巾,便于随时 掉蘸在手上的颜料。盛颜料的器皿一般是废物利用,快餐盒、元宵盒、果冻盒等,方 快捷,一具多用,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孩子们在色彩的世界里自由展现丰富多彩的图案 界。
(四)活动过程要有序,考虑周全,时间分配合理
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各环节的重点及
进性、衔接性。事先考虑好时间分配,合理展开。对于美术教学,教师的导入和示范 解时间约占30%,孩子的操作时间占50%,讲评环节最多占20%。1.导入环节,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美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该以孩子操作绘制为主,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导入稍微多一点关联问题,时间就会浪费掉。另外,导入的形式要吸引孩子,提问精练,不宜过多孩子来回答。
(1)抓住孩子心理,生动有趣,调动积极性
可以采用变魔术、猜谜语、说儿歌等孩子感兴趣的形式,也可以结合最近孩子学过的故事、歌曲或者熟悉的动画片,根据已有经验直接引出主题,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调动起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2)紧紧围绕活动,直入主题,不饶弯子
今天是什么活动主题,就要直接进入,切忌长篇大论的讲一个故事,只用其中一句话或者只为引出一个角色。比如,印画“彩色服装”,一开始老师结合前面孩子学过的故事《小老鼠裁缝店》设计的的导入环节是“美丽的春天来了,人们都换上了好看的衣服,小老鼠裁缝店的小老鼠要设计更加漂亮的衣服了,可是他忘了全部设计上图案了,请小朋友来帮忙。”前面几句话就没有用,春天,人们都和此主题没有关系。就可以改为“小老鼠裁缝店又要开张了,今天小老鼠给大家设计了一套新衣服,请小朋友看衣服上的图案是用什么印出来的?”。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观察图案,引出材料。2.讲解示范,抓住重点,清晰到位
讲解示范语言要清晰简练,示范重点。孩子已有技能和经验一带而过,新授的技能 验重点讲。可以运用儿歌的形式,可以运用形象的语言,让孩子们一听就懂。(1)出示示范作品,激发创作愿望
活动前,教师要事先制作作品范样,一是体验操作过程,发现问题掌握要领,二 给子提供富有艺术性、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作品不宜难度太大,稍高于孩子的实际水 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2)教师现场示范,有目的传授新的知识经验
根据情况教师现场示范作品,可以是示范重点步骤,可以是示范操作方法,可以 完过程示范,但要选准重点,有目的的给孩子传授新的技能技法,促进提高。另外可以 准备几个范样,除新授的现场示范外,其它步骤直接拿出范样让孩子们看即可。(3)清晰简练,便于操作记忆
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记忆的顺口溜、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记住操作要领 比印画“彩色服装”,老师就运用顺口溜给孩子进行示范“先挽小袖子,再选小玩具,好同样色,轻轻蘸一蘸,印在轮廓里,衣服变漂亮。”基本步骤完成,教师再指导孩 换色、组合,装饰的更加漂亮。(4)要求明确,恰当提醒
简明扼要提出活动要求。孩子操作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主 操步骤是什么,绘画时应注意什么。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以免出现 注重细节的勾画,大的造型轮廓没有完成。再就是要有常规要求,安静作画制作,运用 的材料物归原处,不乱丢杂物等。3.巡回指导,目标明确,积极有效
活动中,教师巡回指导时要有目的地发现孩子的作品,哪些特色突出,值得大家借鉴,哪些存在共性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引导大家立即改进。要有目的地发现问题,给予恰当适时指导,同时做好讲评作品的准备,想请谁讲,准备用哪幅作品重点讲解,分析优势与不足,引导大家进步。
4.作品讲评,评价到位,引领提升
美术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最后的作品评价,它既是对本次活动幼儿参与积极性、能力提高、技能掌握等方面的一个评判,更是对幼儿今后美术活动发展的一个有效指导。所以这一环节不能少,更要讲究方法,富有针对性。
从评价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教师评、幼儿评。先是幼儿评,教师从幼儿评价中可以发现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技能的掌握,把握评价的方向,为教师评积累第一手资料。教师评是对活动的一次全面评价,是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的一次总结。要以鼓励为主,把握好本次活动的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技能技巧的提高、良好品质的培养等几方面给幼儿客观性评价。同时还要提出活动的希望,体现出评价的渐进性,为今后的活动奠定基础。
从评价形式说,可采用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可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然后请小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的创意。这一过程一定要有,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然后教师再有重点的讲评两幅,发挥引领作用,为孩子们指出努力方向。作品展示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全部作品张贴展览,幼儿去参观;可以是重点作品前面展示,其它作品小组间互相交流;也可以是将作品展览到区域中,随时观摩。教师可以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也可以对同伴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看幼儿是否能发现同伴的优势与不足,考验的是孩子的心理品质。不管幼儿评价如何,教师首先要积极肯定幼儿的发言,表扬幼儿的自信与大胆参与。其次再对评价进行分析,帮幼儿梳理思路,进行有效评价的引导。
从评价内容评,可以对作品的构思、创意、色彩搭配、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但不要面面俱到,把握好本次活动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教师要紧扣主题进行针对性评价。讲评作品在三幅左右为宜,切忌盲无目的的抓过几幅作品随便一说草草了事。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幼儿的优点,鼓励进步,表扬先进,给幼儿以正面示范,但建议和不足也要委婉的提出,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就需要教师讲究评价的策略与艺术。
从评价的时间来说,有活动中的随机评价、有活动后的整体评价,还有活动结束后的延伸评价。活动中的评价以指点和帮助为主,恰当点拨。活动后的评价,要系统到位,目标指向性强,起好引领提高作用。还可以将作品展览,以供幼儿更直接的参观交流,互相学习借鉴,进行延续评价。
有效的活动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参与活动者深受其益,意犹未尽,提升活动的质量,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无效的活动评价或没有活动评价,会使活动虎头蛇尾,对幼儿美术素质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是不成功的活动。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注重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精心准备、细心发现、用心评价,促进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应根据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符合其自身规律的原则。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是整个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1.审美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个性化原则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实施的一般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完成美术教学目标,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总称。教育方法对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活动的效果。美术教育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等几类。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及能力差异等灵活机动地选择运用各种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向幼儿传递信息和指导幼儿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是美术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对话法和讨论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幼儿传递信息,从而使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2)对话法
对话法,是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的一种方法。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迦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例下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话法摒弃了传统的高支配低统整的灌输法,它使得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通过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总之,幼儿的潜力将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幼儿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和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幼儿的观察等,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经验的方法。这类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最能体现美术学科活动以视觉为主的特点。这类方法包括观察法和演示法。(1)观察法
美术活动中无沦欣赏或创作都离不开观察。启发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2)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当堂示范或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等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方法。演示法能直观、生动地把所要描绘的形象或要制作的物体展示在幼儿面前,使幼儿获得具体、形象、真实的感性认识。3.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方法
以指导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绘画、制作等实践活动,从而熟悉和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以幼儿的实
践活动为特征的。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对美术的认识向高层次发展,把技能变为技巧。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包括外部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特别是美术表现技能的形成,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与调节。美术技能不仅仅依靠语言传递,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实际练习。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是指让幼儿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美术欣赏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探究法的主要特征是相关的美术技能不是直接教给幼儿,而是在相关范例的启发下,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解决认识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幼儿园美术操作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美术操作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感知与体验
感知是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幼儿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可以是课堂上组织的通过图片、幻灯、影片等手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知活动,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
总之,感知与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环节主要是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探究与尝试。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尝试错误,在自我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美术技法或操作材料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精神。探索与发现阶段是幼儿初步尝试与操作材料接触,引发幼儿产生创作意图和愿望,并将自己的意图逐步明朗和实现的过程,这对幼儿以后的创作与表现兴趣及动力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从无目的的操作转向有目的操作,逐渐明确操作意图。如,当幼儿在随意玩泥时,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你在做什么”“你想用它来做什么东西?”“你想不想用泥来变魔术?”等等,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可以用泥做出某样东西。当幼儿产生了创作意图后,教师还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制作的形象方面要外轮廓简单局部细化。
第三环节:创作与表现
艺术活动是幼儿情感表达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幼儿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艺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最好方式。幼儿在对大量艺术作
品的感知与体验以及艺术材料特性、相关操作技法等认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与表现环节,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想法或情绪情感用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创作和表现环节又可以分为艺术构思与设计、操作与装饰两个阶段。
在艺术构思与设计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作者先有创作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再考虑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创作;二是创作者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物体形状联想出可以创作表现的具体形象。后者在民间传统工艺品创作中比较常见,如根雕。由于幼儿直觉思维的特点,后一种情况在其操作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幼儿在玩油泥的过程中,看到团出的球形会说在“做元宵”,看到搓出的长条就说出“做面条”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可变性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他们设计不像成人的设计有设计图,却与民间艺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存在独立的设计步骤,构思与设计融为一体,甚至构思、设计与制作三者合而为一。
接下来幼儿进入操作阶段,是借助操作材料将头脑中已有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可视化的过程。在操作阶段,幼儿对美术操作技法或各种工具材料特性及使用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否则构思再好也无法实现,从而影响到幼儿操作活动的效果。装饰是创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可以通过涂色、添加背景或细节刻画等方式进行,一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二是为了作品更加美观。第四环节:欣赏与评议
欣赏与评议环节是幼儿对自己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过程。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间,如绘画张贴或手工作品摆设的地点,以便幼儿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欣赏做好准备。传统的评价多是由教师选择和一一出示儿童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我们强调评议应以幼儿的自我介绍及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四)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的基本环节与实施要点
一般来说,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化的幼儿园美术欣赏和创作活动主要可以包括整体感受、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心理回忆与构思、创作与表现等五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
这一步主要组织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整体感受,自由地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时教师应把幼儿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直接的描述。这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欣赏,然后,让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马蒂斯《忧愁的国王》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一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了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好好看!’’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形状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是末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
第二环节: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画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画面形式意味的习惯和能力。所谓要素识别,就是指引幼儿发现和识别作品中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形式关系分析,则是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变化等形式美的特
征。
在要素识别环节,教师可以以“你看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幼儿一开始可能会主要偏重于从描绘具体事物或点、线、形、色等要素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忧愁的国王》中幼儿看到了青蛙、老鼠、树叶、人的手、眼睛、小提琴、小婴儿、大石头等很多种事物。说明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这还只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在讨论中,幼儿还提到“线条”,红、黄、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造型艺术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幼儿把握的。
形式关系分析环节也就是进一步探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美学意味。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涵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幼儿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幼儿在欣赏《忧愁的国王》时,不仅谈到了作品中的树叶形和黄色,还发现了树叶的枯黄,特别是树叶被表现成飘零、无力、下降的样式,与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的联系。
在实际的欣赏活动中,要素识别与形式关系分析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幼儿在识别要素的同时,往往就伴随着各种对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关系的感受。第三环节:再次整体感受,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
这是又一次的整体感受,它建立在幼儿对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美学意味的深切感受和讨论之上,它与第一印象相比,应该是更深刻和更到位的。这一步一般会涉及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创作者个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含义等。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起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第四环节:心理回忆与构思
让幼儿对已欣赏的作品进行心理回忆和对自己将要创作的东西进行讨论、构思,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一环。它既是一次欣赏活动的结束,也是创作活动的开始。心理回忆可以采取让幼儿闭上眼睛回忆已欣赏过了的视觉意象的方法,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构思时则可以将心理意象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第五环节:创作与表现
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是纯欣赏,也可以在欣赏后安排幼儿进行创作,这要根据具体的欣赏内容而定。但欣赏后的创作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进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如欣赏《忧愁的国王》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快乐婆婆或伤心婆婆所讲述的故事等。
(五)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
幼儿的美术作品是幼儿美术学习的结果,它清晰地反映出幼儿美术能力的水平与特点。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视角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身心两方面发展的体现。所以,他主张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应首先从儿童的成长这一角度来进行,即从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等七个方面的发展来进行主观的评价,其次才从发展的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三个方面来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这一客观评价只是主观评价的补充而已。
多彩光谱项目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采用的方法是收集儿童在一整年中的美术作品,并按具象性表现水平、探索程度、艺术水平三个主要方面,从整体上对儿童作品集进行考察与评价。评估的标准包括儿童对线和形的应用、色彩、空间、细节、具象以及设计等方面,同时还注意儿童对美术创作媒介的偏好。
具象性表现水平: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探索程度:儿童设计、具象性绘画和儿童使用艺术材料所反映出的灵活性、生产性、创造性和变化性的程度。
艺术水平: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装饰艺术作品的能力。
孔起英制订的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分为线的造型、色彩的使用、构图与构思三项。其中,线的造型分为线和形状的使用、结构特征的把握和造型的创造性;色彩的使用分为随类赋彩、色彩的丰富性和色彩的情感倾向性;构图与构思分为画面构图、立体空间的把握和主题的表达。
杨景芝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1.作品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作品应与其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 符合。
2.作品是否具有童真稚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能表现出幼儿的感受和天性。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她们取材的角度和表现方式是不同于成人的,因此,儿童的美术作品应具有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
3.作品能否有独特性。凡最能反映儿童个性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那种因为过多临摹成人作品,致使儿童造型陷于程式化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4.看作品的艺术水平。画面构成饱满,用线、用色大胆肯定,具有美感,充满信心。,5.使用材料和表现技法是否有独到之处。儿童敢于探索,不怕失败,认真创作作品,而不是模仿成人或抄袭。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无论采用什么标准,其出发点都应适宜幼儿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幼儿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又有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是可以通过美术获得和作品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幼儿美术作品是其智慧成长的结晶,儿童通过美术创作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的自我表现,在作品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对幼儿具体作品的评价,成人应给予尊重和理解,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单纯以“像不像”、“对不对”或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适当,涂色是否均匀等技能的尺度为衡量标准,而应更多关注幼儿作品中的想象力、创造性、独特性和表现力等因素。
另外,对幼儿园美术作品的评价要把握好时间,在幼儿活动完成后及时的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取成功感,不断产生自信,最终让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使幼儿乐为并有所收益。
三、总结
美术活动设计大有学问所在,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用心思考,本着尊重每个幼儿的原则,认同他们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艺术技能,真正为孩子的发展服务。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儿童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
儿童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3 •[2]引自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2 •[3]边霞编著.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
第五篇:论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所以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字母、音符”,这句话也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时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式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在这个知识发展的时代,幼儿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音乐教育,不只是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升华了孩子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了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能的发展,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兴趣培养
幼儿素质培养
幼儿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意义:音乐在幼儿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因为音乐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幼儿歌曲和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和方法,更多的是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个性发展。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幼儿感官和动作的敏锐反应度,让幼儿的身体、身心、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让幼儿在不同音乐中获得经验和技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形象,培养幼儿创新意识,促进其整体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幼儿音乐的研究,已经证实:幼儿音乐教育能影
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个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在这个重视素质教育的社会,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中,音乐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音乐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强调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魅力: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它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性,它可以使一些深刻的、孩子难以明白的道理用一种简单、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在大班幼儿歌曲《牙刷的表演节目》里,形象生动地用肢体动作快乐地进行表演,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而审美能力及情趣的培养,则是通过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实现的,让孩子感受音乐,感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只有掌握了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与能力,幼儿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并运用学过的音乐技能表现自己的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兴趣的目的: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首先必须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又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最初动力,幼儿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幼儿插上音乐灵性的翅膀。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导向,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幼儿的音乐兴趣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使幼儿体验快乐:《纲要》艺术领域目标也提出: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强调幼儿的感受和兴趣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在艺术的环境中,享受音乐,充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
1.首先教学内容与选材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并且要丰富多彩,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情感,让幼儿愉快地受到教育。
2.在音乐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增强学习趣味性:让幼儿对一首新歌产生兴趣,并把新歌学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只要掌握一些正确、适当的方法、策略,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抓住幼儿“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特点,进行趣味性教学。如: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幼儿听音乐的愿望,引起幼儿听音乐的兴趣。
3.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更多自己的体验、自由发挥和自由创作的机会: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老师要给幼儿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来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4.开展音乐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占主体地位,因为幼儿比较喜欢游戏,所以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能有效的激发幼儿音乐欲望。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
5.让孩子们边玩边探索,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所以,要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要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幼儿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轻松学到知识,技能,并喜爱音乐。
6.结合生活中流行的元素,激发孩子兴趣: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找素材,音乐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生活,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一定充满乐趣。
三、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在音乐中体验情感的变化与表达: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幼儿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在艺术世界里,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流露感情。正是音乐,陶冶儿童的情感,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不仅如此,音乐还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幼儿歌曲和动作,而是重视调动幼儿的情感与丰富生活的积累,引导幼儿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的美与快乐,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往往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触。反之,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不快乐,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通过广泛接触不同的音乐,体验不同情感,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而且,音乐是一种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着极大的感染力,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还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影响:随着对与幼儿能力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深入研究,打破了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幼儿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能过于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应该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的美育内容: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通过这些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能真正获得美的体验。如《柳树姑娘》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中,激发他们的想象,感受柳树姑娘的美丽,和表现美。
(三)音乐教育是提升幼儿素质的一种手段:音乐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儿童思维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是幼儿素质的重要手段。
幼儿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从而提高幼儿的素质。如《咱们从小讲礼貌》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受到教育,养成讲礼貌、不乱丢垃圾、等。
(四)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它还可以满足幼儿成就感,促进有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要有创新和个性化的表现。老师要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创意,哪怕它是一个简单的动作,然而这个尝试的过程足够使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这就是目的: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促幼儿全面、和谐发展。通过音乐艺术形象直接地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地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让音乐成为开启幼儿智慧的金钥匙,丰富情感,完善个性,使他们能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尤为重要,不仅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共鸣,心灵受触动,在音乐中获得真实感受,和情感的表达。让幼儿在“乐”教“乐”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通过形象音乐的艺术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努力发挥音乐教育最大的感染力,使幼儿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培养他们的兴趣,情感,想象力、创造力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懿颖《学前包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刘建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3]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03月
[5]朱家雄《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