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羌族鞋垫教学反思
《羌族鞋垫》教学反思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 白丹
因为赛课的需要,我在近段时间通过网络听了很多优秀的的美术课,深受感触和启发,并引起我许多的思考。这次上课,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呈现有特色的完美的课堂时需要时间沉淀。第一要有激情,第二要条理清楚层层递进,第三要深挖美术知识,从思路上打开学生的思维。怎样展示学生的生动灵活,或具有强烈的实效性,怎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在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这些无疑不在要求着一个美术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后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对美的欣赏能力。
反思我上的《羌族的鞋垫》一课,有收获也有缺憾。引入部分简单明了,在第一个学生活动中就显得有些多余。这个完全是可以删掉的。接着再出示教具后就直接揭示课题,在主体教学部分,我把鞋垫的知识分解成三个部分:形状特点、图案特点和色彩特点。然后在教学每个部分分别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其中我想重点讲的是学生如何将生活中的花转变为艺术作品里花,这一过程的学生活动还值得深究、思考。最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轻松的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的相关部分。同时在教学这些美术造型技巧中,巧妙的把羌族的文化融合进去。纵观整堂课,对课堂重难点的深挖还不够,需要再继续修改。
第二篇:《羌族鞋垫》教学设计
《羌族鞋垫》教学设计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南街小学
徐立峰
【课程设计思路】:
因为夏商时期羌族就在宁强县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也是离孩子们比较接近的一个民族,羌族鞋垫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既显示了羌族刺绣的工艺技能,又反映了它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针对现代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陌生,让孩子们通过对本土羌族艺术了解,产生对羌族艺术了解的兴趣,使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把优秀的民间艺术继承和发扬。
本课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把羌族文化作为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颖的美术材料高丽纸与彩色水,从羌族刺绣中的图案与花纹都是源于大自然的美入手,通过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使孩子们了解对称,使用特殊材料设计制作一双羌族鞋垫开始,激发孩子们热爱美,通过学习了解民间美术、懂得在生活中找寻美的足迹,弘扬民间艺术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孩子们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了解羌族文化以及鞋垫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复制、浸染的方法两人合作表现出一双羌族鞋垫,并制作。培养合作能力,了解了图案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孩子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了解羌族图案的特点,并激发孩子们热爱民间美术、从生活中寻找美的足迹。并学习羌族人民的坚强、乐观、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羌族文化以及鞋垫的艺术特点,通过体验,学会运用复制、浸染的方法两人合作仿制一双羌族鞋垫。
【教学难点】:运用对称的知识结合复制、浸染的方法两人合作完成一双羌族鞋垫。
【教学准备】:彩色水、高丽纸、复写纸、剪刀、记号笔、实物投影仪,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师出示教具(大鞋垫),看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吸引学生,认识鞋垫的实用价值。
(设计意图:认识鞋垫,了解鞋垫外形的对称,引入课题。)
二、教授新课:
1、用老师提供的工具怎样快速绘制脚型?学生合作,复写纸对称制作鞋垫外形。(设计意图:学生学习合作运用工具制作对称图案。)
2、鞋垫除了外形还有图案与色彩,引导学生认识羌族,了解羌族文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民族艺术。)
3、感受羌族鞋垫,看一看、摸一摸鞋垫的材质,找一找鞋垫的花纹,介绍羌族鞋垫最常用的花纹图案。花朵纹、羊角纹、云朵纹等等,通过概括、简化、变形添加的方法绘制。接触鞋垫,知道鞋垫制作的材料,找寻鞋垫的花纹图案。(设计意图:认识羌族鞋垫的花纹图案,了解感悟图案的意义与绘画方式。)
4、示范图案绘制。生合作完成鞋垫图案。从羌族鞋垫的图案与色彩中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了解人们对美的追求。
5、讲解羌族姑娘从大自然借来的最美的色彩装扮鞋垫。在自然界找寻羌族鞋垫的色彩。认识羌族鞋垫的主要色彩。
6、出现难题,色彩怎样绘制出对称?学生自主尝试各种工具,找寻绘制对称色彩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7、示范浸染色彩,明确要求与注意事项。学生合作完成鞋垫色彩。
8、师示范,强调对称。学生用对称找出左右鞋垫,运用记号笔强调鞋垫的花纹。学生完成作业。
三、作品展示。
1、作品评析。
2、总结学到的知识。学生互评作品,感受民族艺术之美。学生用自己对羌族刺绣的认识完成仿制羌族鞋垫。认识美源于生活。
四、课堂延伸:(PPT展示)
1、懂得艺术之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习羌族人民勇敢、坚强、乐观的精神。
1、发现生活中的美,追寻美的足迹。
3、学习羌族人民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美术课堂中了解民族文化,从中认识美追寻美,更从羌族人民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
【板书设计】:
羌族鞋垫 花朵纹 羊角纹 云朵纹 对称 【教学反思】:
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在近段时间通过网络听了很多优秀的关于图案设计的美术课,深受感触和启发,并引起我许多的思考;这次听课,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这些优秀的美术教师所呈现的各具特色的完美的课堂。他们或激情,或舒缓、或条理清楚层层递进。他们展示了或生动灵活,或具有强烈的实效性,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在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对美的欣赏能力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反思我上的《羌族的鞋垫》一课,有收获也有缺憾。引入部分简单明了,出示教具后就直接揭示课题,在主体教学部分,把鞋垫的知识分解成三个部分:形状特点、图案特点和色彩特点。然后在教学每个部分分别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轻松的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的相关部分。形状特点中,我请同学一只脚站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现场绘画,其他两个知识部分都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同时在教学这些美术造型技巧中,巧妙的把羌族的文化融合进去。纵观整堂课,感觉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的能力还不够。
第三篇:“手工鞋垫”的教学设计
“手工鞋垫”的教学设计
[摘要]客家民间美术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客家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都有责任来挖掘它,探索它,研究它,发扬它,使这朵美丽的奇葩开得更艳丽。本文主要介绍了“手工鞋垫”的制作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手工鞋垫”;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试图引导学生从艺术文化角度重新认识民间美术。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欣赏与讨论;第二课时构思与创作。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手工鞋垫”的 来历,艺术特点。
2、欣赏民间艺术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会思考,学会感受民间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加深对民间艺术品的美好情感。
3、通过学习制作“手工鞋垫”表现对手工鞋垫的认识,体验制作的乐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加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到学习民间手工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使学生掌握民间手工鞋垫图案的造型美及其深刻的寓意。
四、教学难点:
1)掌握民间手工鞋垫的制作过程。2)根据手工鞋垫的特点,创作出新颖、优美、实用的手工鞋垫作品。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欣赏与讨论
(一)导入新课欣赏民间手工鞋垫,引发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谁使用过这种东西吗?(让同学们上来摸一摸,感受一下。)
(二)讲授新课
1、讨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面布采用优质棉布并用少许的面糊贴于打好的褙子上,用布一层一层地抿,要抿上5~6层,表面要平整,晒干后,剪成手工鞋垫样,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布沿边,为保证每一双手工鞋垫结实耐用,手工鞋垫样都要经过手工跑严。然后选择好图案,用五颜六色的棉线一针一针的缝上去。
2、“手工鞋垫”的内涵:手工鞋垫既然倾入了女人的心血和情爱,那它的意义就不单单是起一个保护鞋和脚的作用了。而逐步演变成女性赠送给男性的实用性礼品,姑娘送情人,姐妹送兄弟,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晚辈送长辈,妇女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把浓浓的真情与爱意,针针线线纳于手工鞋垫之中,并伴随着亲人们游走四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引发学生 对“赣南手工鞋垫”的好奇和关注,通过观察、触摸对手工鞋垫有了初步了解,使学生对“赣南手工鞋垫”产生一定的兴趣,并感受民间刺绣的美,通过了解“手工鞋垫”的来历,进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手工鞋垫”的愿望。
1、了解“手工鞋垫”的制作特点及图案的美。
(1)出示手工鞋垫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手工鞋垫的做工和纹理。
(2)播放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不同纹样和色彩的手工鞋垫。
(3)讨论:不同的图案包含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手工鞋垫”的美和寓意,通过欣赏评述、直观交流、观察模仿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1、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及实物作品,了解“手工鞋垫”的样式及纹饰。
在传统民间美术中,妇女所创造的母体艺术部分,与民生实用和民俗节令是不可分离的,制作手工鞋垫是最能典型地表达其功能与意念的特殊方式。
(1)手工鞋垫样式较单纯,根据鞋子的样式和人物的脚型,主要有尖头、圆头和方头三大类。
(2)手工鞋垫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寓意深刻
纳手工鞋垫的客家女人用五彩的棉线在垫面绣上一句句的祝福语:“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花好月圆,幸福万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还有不同的花纹,如:牡丹、石榴、莲花,最常见的就是几何纹样了。
(3)颜色搭配鲜艳和谐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通过近距离细部观察实物,再结合多媒体欣赏,再次感受到“手工鞋垫”的制作工序、纹饰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对“手工手工鞋垫”有了更深刻的、理性的认识。通过思考探究学生将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
(一)构思与创作
1、作品欣赏:通过媒体课件出示多种“手工手工鞋垫”作品。
2、讨论制作方法(剪贴法、美工笔画法、贴画结合法、针绣法)
3、创作实践:多媒体演示“手工鞋垫”制作的基本方法。
4、作业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针绣或画出心目中最美得富有赣南民间特色的手工鞋垫样图。
5、教师辅导:学生制作时,循环播放优秀作品,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发散学生思维,放飞学生想象。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辅导,帮助他们拓宽思路,适时评价。
6、展示鉴评:展示学生作品,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等方式进行。
7、评价标准:构思新颖、纹饰美观、颜色谐调、针法均匀。(针绣优先)
(二)教师总结:
传统的民间艺术始终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其发展悠久绵长,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全球化、市场化得经济发展冲击下,在我国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甚至失传窘境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接触并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熏陶中培养欣赏力,感受其民间美术魅力和珍贵价值,我们要更好地将其传承并发展下去。
第四篇:羌族历史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第五篇:羌族历史
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姜即羌。《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广柔在今羌族地区。《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牦牛羌也称越嶲羌。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
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