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时间:2019-05-15 06: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第一篇:《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宋太祖闻言大怒,“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时李煜于静居寺听和尚讲经,肉袒出降,后自记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资料]“赵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军权。

A.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将他们调至外地充任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2)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A.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了中央,扭转了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资料]路。

3.评价。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

三.科举制的发展。

.措施。

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

.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十近万人。

[资料]宋代科举科目多,大体有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童子、武举等。进士最重要,其考试内容为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于诗赋和策论。前三名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严格,有锁院制度,考官确定后,即锁于贡院中,中断与外界联系。另有弥封。考后将试卷姓名、籍贯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绩公布后方拆封。誊录,防止写标记和暗号,由人专抄。别试,对考官子弟专设,另派人监考、阅卷。权贵子弟往往多复试一次,以判断有无利用职权提高成绩现象。

2.评价。为地方阶级各阶层入仕途开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评价这是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其负面作用。

[堂小结]联系前代历史,将秦至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加以罗列。归纳科举制产生发展小史。

第二篇:高三语文:2.8《声声慢》教案(旧人教必修3)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声声慢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设计

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理解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等重要历史概念;了解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文字材料、历史图片等展示,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的方式,将教材和补充材料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兵马俑工艺品实物,让学生介绍秦始皇陵,导入对秦始皇的评论。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激发兴趣。

投影展示李白《秦王扫六合》和图片,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秦统一示意图”,进一步指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疆王朝——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导入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有动态图片演示,增强学生直观感受。新课教学

一、皇帝制度的创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理解秦朝皇权的权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材料: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则故事反映了君主专制下,皇帝拥有生杀大权。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填空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

投影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分析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理解郡县制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制度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

思维拓展:课件展示表格,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展示“秦朝政治权力结构”漫画,请学生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识图、运用知识和归纳的及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梳理相关知识。投影展示历史图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积极影响。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对秦: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分组讨论:课件展示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历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投影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线索。

第四篇:高三地理 选修二 全册知识结构-旧人教

高三地理 选修二 全册知识结构-旧人教.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本文由撁襵天使の手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区 区 三 大 自 然 区(图 解 法)区 区 区 区 区 泾 区 区

—— ——

东 部 季 风 区 三 大 自 然 区

原因

南北热量变化 东西湿润程度不同

——纬度地带性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四个自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然地区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原因: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 ——经度地带性 西北干旱 表现:植被的差异 半干旱区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两个自然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 原因:水热状况的变化 青藏高寒区 ——垂直地带性

高原面上:水平分异 表现 同一地区:垂直分异

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范围 三个经济地带的基本概况 面积比重 人口比重 三 大 经 济 带 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 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区位 历史基础、民族心理 产业结构、开放政策 优势、问题、发展方向

三个经济地带 的经济差异 影响

因素 社会(区位 经济 套 路)东部地带 三个经济地带 中西部地带的特征、差异 的特征、与发展

方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 政策支持 整治重点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国土 国国土整 国土整 治 洍 的治 中 中 涂 涂整治 域 涡

国 土 整 治

的 区 域国土整治 伍 洂域

区 洢注 涡

土洂 区 区

区 中 涂 沿洢

区 域 发 展

与国土整治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 可持续发展 就全国而言 就每个区域本身而言 具体到每个人的家乡 遥感技术 及其应用 现代化技术在国 土整治中的作用 遥感 遥感技术 主要环节 地理信息系统 简要程序 作用 概念 组成部分 特点 作用

地理信息技 术及其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单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地 理 背 景的 浶 的的水 成形

水 为 的 理的 的 伍兔

土 流 失 的 治 理

理 治

水土佌

治理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的范围、地貌 干旱:自然景观以草 干旱 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荒 漠化防治的 地理背景 荒 漠 化 的 发 展

地 度 漠化 的 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

东:草原 ↓ ↓ 西:荒漠(经度地(带性显著)带性显著 政治、军事活动 理 干旱的旱儆 区 干旱的草原 区 干旱的 泸 地区 洂、区、亞

荒漠化的含义 产生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海陆位置--降水、地形地势)(海陆位置 降水 地形地势)降水、人为原因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整治 模式 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预防为主 因地制宜

注意的原则

我国防治荒漠化成功的经验和技术

治理措施 和经验

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 恢复自然植被有效防治荒漠化

第五单元 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三 峡 工 程 建 设 的 作 用(综 合 益)效

泴 泴

的 —— 的为 涂的 的河流

涡 的 浩泥

江的 的流的涞

百 万 移 民 及 其 安 置

移民安置任 务的艰巨性

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教育、科技落后 处理不当易留下返迁的后遗症 从受淹特点看——移民相对分散 从库区移民结构看——非农业人口比重大 从政策层面看——政府注重,全国支援 含义: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与赔偿性移民的差别 桐树湾——就地后靠 嘉善县——外迁移民

移民安置 的条件

开发性移民

成功实例

生态环境效应

三峡工程对生 态环境和名胜 古迹的影响

生态与环境 问题对策 对自然景观和 文物古迹的影 响和对策

中下游——有利、不利影响(洪峰、用水、阿 斯旺)库区——不利影响(盐碱、生态、淹地、养殖、增加湿度)不可逆转的影响——补救或挽回 较大的影响——控制或减小 负面作用较小——防止或减小 长江三峡:消失一些景观 产生新的景观 文物古迹:迁移重建 原地保护 尽力抢救

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中 低 产 田 治 理 的 地 理 背 景

低产 的 低涙 低产 的 治理 治理 治 泉 产 农业的 低平浬洴 —— 泉 的 洴 洍 的平原 海平原 理的泾 的儐儳平原平原 儐 低平原 海平原 泿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成因:面向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成因:面向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回归沙漠带 水热组合好 上的“绿洲” 开发现状:虽开发较晚,但人地矛盾突出 开发现状:虽开发较晚,优势 气候、生物、土地、水资源条件好 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 季风不稳,生物利用单一,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危害大 走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道路:山区比例大,耕地压力大 立体农业 综合 开发 千烟洲模式: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模式:丘上林草丘间塘,模式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 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发展林副产品加工工业 综合 开发 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解决生活用能 推广生活用煤、沼气、推广生活用煤、沼气、节能炉灶等

问题

农业资源

第八单元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区 域 概 浻 东 况 地 北 农 林 地 地 牧 涡 基 伍业 森 地 林 建 林区 资 设 的 基地 源 的 林地区 优 地 林 势 理 背 景 农业 农业 拓 商品农业 展

农 洍 业

土地资源的 开发商品粮 商品粮 基地的建设

土地资源的 开发和保护

黑土利用 沼泽的保护

产生的问题 保护措施 生态作用 保护措施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林业开发现状

地位 森林资源的分布

全国最大 建设条件 发展方向

开发中的问题 森林资源 的合理利 用与保护

采育失调 森林覆盖率下降、环境恶化 以皆伐为主

坚持合理采伐 积极营造人工林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森林的合理 利用和保护 森林资源的 综合开发

发展多层次的深加工 采集、养殖、栽培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九单元 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西南区的范围 西南边疆 区位条件 内陆腹地 区位 远离东部 优势加强 西南区交通 运输建设的 地理背景 自然条件 自然 地形条件 地形

地跨三大阶梯 地形复杂多样

地质条件:地质灾害频发 地质 矿产 资源丰富、搭配合理 能源 资源优势 种类丰富,组合较好 农林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 交通制约经济的发展 发 输 通沿洢,优势 展 的,经济发展 交 重 加,佀 经济发展 通 要,边疆 运 性

涂,产 发展

交通运输建 设与区域经 济发展

交 通 运 输 建 设 与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交通面貌 的变化

新中国成 立前:交 通落后

铁路少,标准低,互不联系 公路线路少,质量低 内河航道未经整治,运量小 运输方式落后,以人力和蓄力为主 铁路发展最快 公路发展迅速 形成陆路交通 运输网络

新中国成 立后:发 展很快

水运条件大大改善 航空运输发展很快 管道运输发展成网

加快交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问题 解决措施

第十单元 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区 海 南 岛 开 发 的 地 理 背 景

海 海 海南 开 的 的 的 海 的2/3 的 和海南 的位 优 势

南和 和

和海注 和的 南 海 的海

自然环境特点:环带状分布 环带状分布 开发原则: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因地制宜

海 南 岛 的 开 发 与 保 护

海岸带(重点开发地带)——建港口及加工区 海岸带 丘陵和台地环带(面积最大环带)——发展热带 丘陵和台地环带 农业,建不同类型的农业基地 山地丘陵带(少数民族聚居区)——恢复和保护热带 山地丘陵带 森林植被、发展旅游业和山区特色工业 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 发展特色经济 发挥大温室作用,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开发旅游资源,建成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保 护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提高公众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第十一单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潜力 巨大 我国天然气资 源跨区域调配 的地理背景 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 我国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比重低 格局: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陆地上集中分布区:四川、塔里木盆地、陕甘宁、柴达木盆地 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东部储少用多 西部储多用少 的资源 的 景

分布 状况

开发利用格局 西 气 东 输 工 程

背景 西气东输 中 西 深 部 远 影 响 东 部 的地理

资源 大

为 利用天然气的 资 发 的

东部地区能源 效 大气 大地 东部

构成 高的 的输

第十二单元 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建 设 上 海 浦 东 新 区 的 地 理 背 景

面 临 的 城 市 问 题 的 洍 市 发展 的 城市发展 展 城市 的 的 发 的 海 上 的区

的 的 的 的开 发 条 件

浦 东 新 区 的 规 划 和 开 发

位置优越:东濒东海、北临长江 面积较大:520多KM2,是上海建成土地面积的2倍 地形平坦:长江三角洲 水源充足:河渠纵横 土地开发成本低:原先多为农业用地,土地价格低

(1)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作(2)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 用 经济的新飞跃(3)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上海发展提 供了历史机遇 规划目标——多功能、外向型、国际化、现代化的浦东新区 规 分城市化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城市功能分区 划 采取轴向发展和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城市地域组合 加强交通线路建设 建设花园式新城美化绿化

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 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基本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巨变,环境优美

告别教师这份工作的最后一个课件 离开 是那么的痛苦 也是那么的 无奈 但 我努力过 我认真做了 用心做了 „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到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到西周后期就逐渐遭到破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那么,统一全国的秦朝又会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教师: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中国进入了自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分裂混战时期,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哪一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学生:秦国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思考—秦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 人民经过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教师: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教师: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即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秦国能统一全国是自己统一的吗?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学生:有,秦王嬴政

教师:对的,秦国能统一全国离不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教师:这些条件使得秦于公元前221年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秦统一全国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教师:秦完成了统一,秦王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目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大家知道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教师: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且,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教师: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书中历史纵横部分,了解关于“皇”“帝”的含义 教师:“皇”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

教师:“帝”呢?

学生: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教师:秦始皇将“皇”“帝”两字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尊号,教师:大家思考一下,皇帝这一称谓体现出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哪一特征? 学生: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同时由自己开始,自己的子孙能够千万世的相传,显示了皇位世袭,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秦始皇又具有哪些权利呢?

学生: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教师:从皇帝的权利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征? 学生: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教师:秦朝时除了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首先,在中央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三公”是指什么?“九卿”指什么?各有什么职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书本第九页。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的各种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教师补充: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九卿呢,“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教师:通过图示 请同学们思考:秦朝的中央官制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各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教师:“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教师:除了在官制上有所规定外,秦始皇也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大家可以通过书中历史纵横部分进行了解、打记。

教师: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呢?大家可以翻到本课导言部分,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秦统一天下初期对在地方上究竟实行如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一制度? 学生: 教师: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赵、魏、韩)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郡下设县。教师:为配合郡县制,秦始皇也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下面的表格填充好。学生: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教师: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郡县制跟分封制的异同有哪些? 学生:

教师: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相同点,先从性质上来进行比较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哪里的政治制度? 学生:地方

教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学生:巩固统治

教师: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最后取得的效果怎样? 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教师:好,这就是他们的相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看分析不同点有哪些? 以前实行分封制时,各诸侯拥有的土地和人民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获得的? 学生:、、、、、、、、教师:是按大小宗关系来定的是不是?那可以算作是什么关系? 学生:血缘关系的亲疏

教师:那郡县制呢?官员直接由国家委派,不再是世袭领主 学生:按地域划分 教师:在独立性上,大家思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长官在所辖区域所具有的权力大小,对比一下其独立性

学生: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在官吏由来上,分封制下的诸侯所获得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郡县制下的长官呢?

学生:分封制下权力世袭而来,郡县制则是由皇帝委派、任免。

教师:很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那么秦朝后,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下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七年级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驰道的统一、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

    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教案(旧人教选修二).

    10.2 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海南岛的产业合理布局、发展特色经济及海洋环境的保护,实现海南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教学......

    中考作文巧开头教案旧人教整理

    中考作文巧开头(教案) 刘天勤 教学目标: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写记叙文开头的几种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察古今中外的文章,其基本结构以三段为主,即......

    高三历史专题教案_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央..._501

    历史备课吧——http://lishi.beikeba.com——免费下载 高三历史专题教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结构......

    高三语文:2.5《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旧人教必修3)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重点: 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大全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高三历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同步练习B旧人教

    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同步练习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题,每题6分,共66分) 1、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日趋完善 B奴隶们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