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时间:2019-05-15 04: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一篇: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要点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冗官、冗兵、冗费

3.农民的反抗斗争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

1.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

(2)军事措施

(3)教育措施

2.变法成效

3.失败原因

4.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本节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和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二、本节课共有三个目: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3.王安石变法。其中,第一个目是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第二、三个目是改革的主要表现。庆历新政是针对北宋社会积弊所做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较全面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目,包括:

1.本目内容的讲授是本节的关键,因为只有真正弄清了北宋中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危机及其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及更好地理解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讲授本目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上节课北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所给史实疏理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

(1)政治危机。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加深北宋土地兼并程度的印象)。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造成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②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恶化。财政困难又使北宋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所有这些情况,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2)财政危机。主要来自于:①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冗兵局面出现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这样,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造成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同时,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②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也是造成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

(3)民族矛盾导致的危机。北宋中期,还面临着民族矛盾。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北宋在战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财力,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加剧,北宋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3.讲授本目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复杂性:各种危机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使北宋面临全面危机。这些危机的出现,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引起的结果。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冗官、冗兵又是北宋封建专制主义强化措施带来的必然结果,因而危机又是深刻的。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了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庆历新政”一目,主要应讲清:

1.变法的开始。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使北宋统治集团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怎样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于1043年付诸实施,史称“庆历新政”。

2.主要内容。教师应按教材叙述的五条来讲授,不必过多补充。在讲述中,引导学生体会新政的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3.结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教师指出: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反对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其改革措施便随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止了。

五、“王安石变法”一目,需讲清以下几点:

1.变法的开始。教师指出:虽然“新政”失败了,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2.主要内容。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内容,讲清每一项中包含的措施、内容及作用,也可绘制变法内容的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3.在指导学生掌握变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4.关于变法的成效,教师可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作出总结。让学生通过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得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论。

5.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师可结合变法内容和有关史实,引导学生认识: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教师应强调,第一点原因最主要。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权益,所以,不可避免地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6.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可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变法的进步性等方面去理解,最后由教师概括总结: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①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二篇: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板书)

第三章 欧阳修和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 北宋中期文学概况和诗文革新运动

一、北宋中期文学概况

北宋中期是从十一世纪50年代中期欧阳修入主文坛(约1054年)开始,经仁宗后期、英宗、神宗数朝至哲宗末年(1100)结束,约46年。北宋中期文学在前期准备过渡的基础上,掀起了诗文革新运动,实现了诗、文、词的全面繁盛,达到了北宋文学的高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宋中期文学的代表人物都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阳修和苏轼。

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期欧阳修领导的以批判西昆派流弊,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为目的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既包括诗歌,也包括古文,而且以古文为主,因此又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结果是古文完全打败了骈文,牢牢的占据了文坛。这种奇句单行,不讲声韵、对偶,被后人称之为文言文的古文,从宋代延续到元代、明代、清代,成了古代散文最主要的文体,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才被语体文所代替。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三、苏舜钦、梅尧臣、1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最重要的两位人物。两人最主要的创作成就是诗歌。

在艺术风格上,梅苏截然不同。梅诗以古淡著称,古淡中带有沉著之气和涵远隽永之美。苏舜钦以豪放见长,豪放中带有悲凉之风和粗犷阳刚之美。

四、曾巩、苏洵、苏辙

曾巩善于写杂记、序文、书启(下级写给上级的书信)等体裁,最 为士林称道。代表作有叙事的《墨池记》,说理的《战国策目录序》。

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他27岁始发愤苦读,47岁终于大器晚成。苏洵创作以散文著称、以议论见长。其代表作《权书》中的《六国论》,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苏辙,为苏轼之弟,兄弟俩同登进士榜。苏辙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可与父兄媲美,但风格各异。苏洵以“博辨宏伟”见长,苏轼以行云流水著称,苏辙则以汪洋淡泊、深醇温粹为主,即在平稳淡泊之中见出博大深广,在温和纯净中见出深厚甘醇。他的文章,奇崛不如其父,雄决不如其兄,但疏宕袅娜,自有风采。代表作有《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

第二节 欧阳修

一、生平和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曾自谓集古录一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故谓之六一)。47岁后任翰林学士,主盟文坛,领导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政治上比较开明,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其性格耿直而豁达,虽多次遭贬,仍能保持旷达爽朗的态度,对苏轼有较大的影响。

欧阳修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除诗词文等创作外,他于金石考古(著有《集古录》)、史学(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文学评论(著有《六一诗话》)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

二、文学主张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1、在文道观上,他继承了“先道德而后文章”(即“道先文后”)的传统观念,强调道的主导作用。“文必与道俱”。同时,他又有发展前人的文道观:①发展了“道”的认识,把道物化为和社会政治、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百事”。②虽强调先道后文,却不重道轻文或重道废文。

2、注重文学的情感因素,强调“人情”在创作中的作用。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穷而后工”说。

3、提倡严肃的创作态度,主张写“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的论文,提倡写“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文章。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地位和内容

欧阳修是一个全才作家,其文、诗及词都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 开创性的影响,因而,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苏轼有言:“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是很准确的评价。就文、诗、词相较,其散文的成就和地位最高。

欧文的题材、内容、形式非常广泛。就内容而言,以论道、论政、抒情之类为著;就形式而言,以记(记叙)、书(书信)、序(序跋)、论(论述)类成就最高。

2、艺术特色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平易自然是欧阳修对宋初古文注重实用价值的继承,体现了宋代散文的共性特征;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对散文的美学发掘,表现了欧文的个性。

这一总特征还表现在语言上:一是如朱熹所评,多用平易寻常、清虚流畅的字句,不用奇字、重字、怪字、难字;二是善用虚字穿插呼应,读起来格外跌宕有味。三是句式整饬而富于变化,富有音乐美。

四、欧阳修的诗词

(一)诗

欧诗题材丰富,现实性强,涉及的社会范围、生活领域极为广泛。主要内容有:

1、反映人民生活、国家大事。

2、表现自己在仕宦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坦荡的胸怀和旷达的 精神。

3、反映当时经济生活、民风民俗及咏物之作。在艺术上,欧诗既有似李白似唐人的一面,又有刻意学习韩愈的一面。前者主要表现在自由奔放,才情横溢,气魄雄伟上,后者则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议论化与散文化倾向上,而这对宋诗风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二)词

欧阳修在诗文方面都是革新派,而在词方面却是继承多于革新。欧词基本上和晏(殊)词处于同一水平,因此,人们常“欧晏”并称。欧词在形式上仍以传统的小令为主,内容风格上仍是用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受五代冯延巳的影响很深。

欧阳修对词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在内容上,注重神态的描写和内心的刻画,使格调更为高雅,表现了歌者之词向文人之词的转变。

在题材上,欧词也对传统有突破,增加了歌咏自然风光,抒发仕宦遭遇、人生感慨和豪迈性格等题材。

在风格上,除了传统的婉丽外,还增加了与其为人相似的深挚、自然、爽朗、豪放等不同色彩,只是还未形成风格流派而已。总之,欧词已在冯延巳、晏殊的基础上向深挚方面发展,在词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三节 王安石和司马光

一、王安石的生平、思想及文学主张

王安石不但是北宋最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也有很高的成就。王安石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敌司马光给他总结出来的:“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话上。这些思想不仅促使他致力于政治上的改革,也影响着他的诗文创作。

王安石的文道观虽然没有跳出先道后文的传统,但他对道的理解又与众不同,具有自己的特征。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道进一步政治化,二是将道进一步人格化。此外,王安石特别提倡神妙平易的文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二、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的题材内容多集中议论上,写景和言情之作较少。以 奏章和书信形式出现的议论文,其内容多为指论国事,表现变法的见解,直接为变法呼吁辩驳。此外,还有一些杂议。

王安石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文如其人,处处显示出不惑于众人的大政治家超凡脱俗的胸襟气度和真知灼见。其具体表现有四:

从见解立论方面讲,是见地深刻,立论警绝,能见人所不能见,道人所不敢道。

从结构思路方面讲,是布局谨严,思路犀利,逻辑性强。从语言文势方面讲,是口吻坚定,语气斩绝,文势充沛。从艺术效果方面讲,是善于在短制中发惊人之论、出翻案之语、成一家之理。

三、王安石的诗词

王安石的诗有相当高的成就,从体裁上讲,以乐府、古诗及七绝成 就最高;

从题材上讲,以咏政、怀古、抒情、写景最有特色;从风格上讲,他改变了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崇尚平正的风气而增之以奇硬峭拔,在唐风向宋调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的写景诗多为风格瘦硬精严的律诗、绝句,人称“半山体”。

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征有三:一是以工取胜,《泊船瓜州》就是显例;二是以才学取胜,“经对经,史对史,释氏对释氏,道家事对道家事”,《书湖阴先生壁》即为显例;三是将议论入诗发展到绝句等短制之中,使见解警策、形象生动的议论诗、哲理诗得到进一步的定型和发展,如《贾生》、《登飞来峰》等。

四、司马光

司马光的最大贡献是主编《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他政治上 保守,全面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是保守派的精神领袖。司马光的文学创作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成就最高,特别是《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附“作品选讲 一、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解题:

欧阳修曾主编《新五代史》,其中有一卷为《伶官传》,专门记载 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并委以官职,以至败政乱国的史实。本 文就是《伶官传》的序文。伶人,从事歌舞戏剧表演的人。供奉内廷,被授予官职的伶人,谓之伶官。

结构:

一(1段)提出论点和论据。

二(2~4段)具体阐述论据,并作结论。

主题:

这篇史论以后唐庄宗一生成败的事实,论证了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 的道理,并因此概括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著名论断,使人警醒。

艺术成就:

1、史论结合,以史证论。

2、正反结合,一盛一衰,对比强烈。

3、扬抑结合,感情鲜明。

二、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解题:

《孟尝君传》即《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称为齐相,名满天下,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本篇是作者读《孟尝君列传》的杂感。结构:

1句列出世人对孟尝君得士认识。

2~4句批驳世人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

主题:

这篇杂感否定了世人认为孟尝君礼贤下士的观点,阐述了真正的士 人应该具有经世之才。

艺术成就:

善于在短文中发惊人之论,出翻案之语,成一家之理。

全文共90字,除感叹语外,只有4句话,却见解新颖,说理透辟,可谓短制中极则。

三、戏答元珍 欧阳修

解题:

宋仁宗景佑三年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次年(1037)春,作此诗答丁宝臣。丁宝臣,字元珍,时任峡州军事判官,是欧阳修的好友。

结构:

首联写夷陵的荒寒,表现谪居的寂寞。

颔联写冬物犹存而春气已动的景象。

颈联写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盼望。

尾联表达自己以旷放面对抑郁的态度。

主题:

这首诗通过初春景物和心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迁谪山乡的寂寞心情 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艺术成就:

清新自然却又情韵深长,颇有唐诗之风。

首联用一疑一答,语气连贯,跌宕生姿,很受后人称道。

五、明妃曲 王安石

解题:

明妃曲,为乐府旧题。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时王安 石任江东提点刑狱,正向皇帝上万言书,酝酿变法。原诗共二首,此为 其一。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人称明妃。昭 君原为汉元帝妃,后为和亲,下嫁南匈奴呼韩邪单于。

结构:

一(1~8句)从正面和侧面描写昭君的形貌、仪态和风度之美。

二(9~14句)写昭君在胡地的悠悠岁月和思念故国亲人的感情。

三(15~16句)揭示“人生失意”的主题的普遍性。

主题:

这首诗借咏昭君远嫁之事,讽刺了君王的昏庸,慨叹人生失意和人 才被埋没的普遍性。

艺术成就:

立意新奇,借昭君事来揭示“人生失意”的主题。

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人物。

六、陶者 梅尧臣

解题:

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任建德县知县时。结构:

1~2句写劳动者无房居住。3~4句写不劳者却住大厦。主题:

这首诗批判了当时社会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合理现象。艺术成就: 对比手法。

七、生查子 欧阳修

解题:

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查,为楂的本字,此词有版 本题为“元夕”。

结构: 上片写去年相会的情况。下片写今年相会的情况。主题:

这首词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去年和今年元宵节约会情况的对比,表现了 词人对他们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艺术成就:

对比手法。上下两片一为喜,一为悲,对比鲜明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单元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七 下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3.“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4.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其中迁都北京的皇帝包括()。①明成祖 ②皇太极 ③顺治帝 ④康熙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 C.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沿岸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7.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8.观察下图,此图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9.“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10.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1.小明准备策划一个历史图片展,下面是他找的三幅图片,如果要为这组图片设置一个标题的话,应是()。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A.治国有方的立国明君 B.忠心卫国的爱国将领 C.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D.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1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②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如果你是《康熙大帝》的编剧,请把下列与康熙帝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写进剧本,你会选()。①册封** ②粉碎大小和卓叛乱 ③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④大兴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①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的制度 ②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的制度 ③清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④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新《水浒传》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尤其是剧中令人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汗颜。根据史实,请你指出下列哪一道具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

A.酒壶、茶壶 B.猪肉、羊肉 C.宋江、公孙胜玉米地中大战 D,刀、剑 16.右边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17.某中学组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明长城探访活动,相约从明长城的最西起点出发,他们的出发点应是()。

A.鸭绿江 B.临洮 C.嘉峪关 D.辽东

18.“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19.《红楼梦》中会出现的情节是()。

20.假如你是一位戏剧迷,想要欣赏著名戏剧《牡丹亭》,那你生活的最早时代应该是()。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二、材料分析题(20分)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现选取部分史实,对此作一简要梳理。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中的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经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请问他是谁?(2分)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在位时曾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在位时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什么建议?(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推行了什么举措?(2分)(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有什么危害?(5分)

(5)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有什么共同目的?(4分)(6)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三、图示填空题(16分)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22.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阅读下图,根据要求,按序号在空白处填写恰当史实。

四、探究题(12分)

23.波涛汹涌的海洋,给明清两朝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恐慌。下面是某中学七年级的同学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请你参与进来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

【图片搜集】

【史实探究】

(1)请分别说出图1和图2率领这两支舰队的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6分)(2)图3中清朝实行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的政策叫什么?说一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危害。(4分)

【情感体验】

(3)结合明清时期不同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分)

五、简答题(12分)

24.(2011.湖南常德)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各起到什么作用?(4分)(2)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4分)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第三单元测评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D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D

3.D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可以判断这是科举制度,而“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是指八股文,八股取士是从明朝开始的,可见此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4.C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当时皇帝是顺治帝,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5.A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6.A 明朝中期,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通过“但愿海波平”可判断选A项。

7.D明朝时期设置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清朝设置军机处、大兴文字狱,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8.A 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诗句而招来杀身之祸,这种现象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断章取义、借题发挥,正是“文字狱”的表现。B项是秦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西汉时期的思想主张。

9.C“逐荷夷”是指驱逐荷兰殖民者。1 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0.A“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都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靖难之役是一场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11.C戚继光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所以图中三人都是反侵略的民族英雄。

12.A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3.C康熙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为保卫祖国边疆.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乾隆帝时,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调兵讨伐,平定叛乱。为加强思想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以C项符合题意。

14.C顺治帝册封**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金瓶掣签是用来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转世灵童的方式,由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15.C 玉米原产南美洲,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所以在《水浒传》中不可能有玉米地。

16.C根据题干中的“无须与他国交流”,可判断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是因为实行这一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7.C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18.C《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9.C“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黛玉葬花”出自《红楼梦》;“武松打虎”出自《水浒传》。

20.C《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参考答案:(1)韩非。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八股取士。

(4)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5)思想。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6)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不择手段,加强思想控制;思想必须解放,禁锎思想,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只要围绕“思想”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图示填空题

22.参考答案:(1)①雅克萨②尼布楚条约(2)③郑成功 ④台湾府

(3)⑤**喇嘛、**额尔德尼(任答一个即可)⑥驻藏大臣(4)⑦大小和卓 ⑧伊犁将军

四、探究题

23.参考答案:(1)戚继光;郑和。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后又南下广东、福建,与当地军民共同剿灭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闭关锁国政策。使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3)闭关自守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国家昌盛。(言之有理即可)

五、简答题

24.参考答案:(1)戚继光抗倭,平息东南沿海倭患,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赶走沙俄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政府妥善安置。

(3)闭关锁国。积极作用:对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四篇:工商管理体制的历史和改革

工商管理体制的历史和改革

摘要: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在我国市场体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研究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和改革。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与国家改革进程同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建立和演变、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由分级管理到垂直管理的演变、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内容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建立与演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局。1949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下设私营企业局,主要管理私营工商业。中央私营企业局和中央外资企业局以及各地先后成立的“工商局”,在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监管私营、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扶持濒临困境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生产经营,组织物资交流,平抑市场价格,保证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私营局与外资企业局合并为“中央行政管理局”为政务院直属。1954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成为国务院的直属局。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加强对私营工商企业的行政管理,对它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调整公私关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负责工商企业登记、个体工商业登记、商标注册、度量衡管理、发明审定等工作。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后,各地工商局也先后将对国营商业领导、管理的任务交给商业局,改称工商行政管理局,专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主要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与企业经济行为。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重

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速工业化进程等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商品经济、排斥市场监管,使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仅局限在管理农村集市贸易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被削弱,许多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被撤销、合并。尤其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工商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工作限于瘫痪。1969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中央到地方,机构相继被撤销。中央工上行政管理局并入商业局,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多数合并到商业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开始得到逐步恢复。1978年9月25日,国务院恢复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982年改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又改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国务院直属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突出反映了由旧经济管理体制向新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的特点。

从1978年至1992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工作重点,正确把握改革创新的方向,以培育市场经济的萌芽——集贸市场和各类市场为重点,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迎来了全国各类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大发展。到1991年底,全国城乡集贸市场已发展到7.5万个,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增加了4.2万个。全国各地原有的传统市场得到迅速恢复和扩大,专业市场等各种新型市场大量涌现。各地在市场发展中坚持大中小相结合,城市和农村相结合,批发和零售相结合,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相结合,综合和专业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集贸市场网络体系。在此期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对工商企业的登记管理,保障企业从事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为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底的14万人,发展到1991年的2246万人,各类企业从1981年的282万户发展到1991年的496.6万户。在这一时期,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而且拓宽了监管范围,壮大了队伍,成为国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的重要力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工作的深度上也有很大突破:由监督管理单一经济成分、单一经营方式,逐步向监督管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延伸;由着重对城乡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逐步向各类市场的监督管理延伸;由着重监

督管理纵向经济活动,逐步向监督管理横向经济活动延伸;由对国有、集体企业的登记管理,向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管理延伸。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的政府职能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担负起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历史重任,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不清的缺陷和传统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市场办管脱钩、收支两条线、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措施的推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基本实现了职能转换。同时,通过以工商所重新核编、省以下垂直管理、国家工商局升格为正部级等为主要内容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商行政管理新体制。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监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2年至2002年,是工商行政管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商行政管理新体制、新规则和新模式,实现了从主要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侧重于监督管理集贸市场转到监督管理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从局限于国内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转到国际通用的监督管理方式、从侧重于具体业务管理转到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监督管理等四个重大转变。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统一部署,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2年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对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承担着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职责。这一时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力推进以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为重点的改革——大力推行市场巡查制,强化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动态监管;实行网上互联审批办照,网上年检,网上查询;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县以上登记机关和工商所属地监管双轨制;建立企业不良行为和良好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建立首办负责制。在推进这五项制度的基础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还积极推进了市场监管制度改革,加强市场主体全面监管,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推动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推行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还大力推进以12315为基础的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综合网络建设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两项改革与创新。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在系统总结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工商行政管理要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四个统一”的提出,把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回答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根本目的、工作目标、基本要求等重大问题,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把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探索提到了新境界、推上了新高度。之后,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又进一步提出,切实做到“四个统一”,要积极推进“四化建设”,努力实现“四高目标”。因此,以“四个统一”为主体,以“四化建设”和“四高目标”为补充,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基本形成,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由分级管理到垂直管理的演变

1999年以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是一种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分级管理体制。“条”,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系统,“条条”管理,是指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工商管理机关的纵向领导;“块”是指各级机关地方的横向系统,“块块”管理,是指地方各级政府对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横向领导。

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体制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是依据国务院组织法设立的,直接受国务院领导。地方各级工商行政

管理机关,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是依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设立的,它在人、财、物诸方面接受同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同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使市场和行政执法职能的过程中,在业务上接受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

(三)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内容

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改革;二是领导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精简、高效、统一、协调的工商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工商行政管理领导体制,是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隶属于谁领导的形式和工作制度。领导体制改革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垂直领导,来强化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恢复建制3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得到了发展和完善。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丰硕成果,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改革开放的30年,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30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30年的实践与发展,与改革开放同行,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伟大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随着停止征收“两费”,随着新“三定”方案的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发展的前景也更加广阔。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定要把握住历史机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大力加强“四化建设”,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努力实现“四高目标”,进一步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健全的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的主要任务是,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果断处置社会冲突与社会对抗,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

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加强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管理本身讲,就是要构建源头治理体系,使关口前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这不仅是社会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各部门、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

社会管理不是也不可能消灭所有社会矛盾。抓好源头治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仍然会有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存在,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必须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

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即便抓好源头治理和动态协调,仍然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加上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构建应急管理体制。

下载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健全的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的主要任务是,着力从源头治理、动......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

    【历史】高三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一、导 读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

    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2012年12月29日、30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逐步进行改革,到目前社会福利在保障范围、享受待遇的条......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

    浅谈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

    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702班、705班、706班的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两门课的任课教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首这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