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参赛教案
公开课教案: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扬州施桥中学赵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畅达、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书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内容并编写出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三、课前准备:
学生围绕本课的活动建议进行预习并写好小论文《我看秦始皇》; 学生自编自演短剧《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
教具:投影片“秦始皇画像”、“秦朝行政简表”、“统一文字表”、“田畴异亩„„文字异形”、“秦长城示意图”;灵娶的录像片段;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实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可是统一后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秦始皇的暴政更是招徕后世不尽的骂名。但秦始皇真的无一可取吗?不是的。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秦始皇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的成果,这些措施甚至对我国未来二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完这一课,我们就能对秦始皇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新课讲授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皇帝称号的确立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以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要强,王这个称号已不能显示自己的主尊地位,于是把“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组成“皇帝”的称号。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世。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一切事务都由皇帝说了算。
但是国家很大,事情也很多,秦始皇每天要阅读大量奏章。秦时的文书是简,他一天要批阅100多斤奏章,看不完是不休息的。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怎么办呢?必须找一些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事务,即在中央推行三公制。2.中央机构的三公制(投影:秦朝行政简表)
师:三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
生: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管理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监 督百官。
师:三公里面谁位置最高?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要注意。三公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他们地位是平行的,都 对皇帝负责,都由皇帝任免,互相监督。3.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师:秦朝的疆域很大,在地方上又怎样进行管理呢?。当时秦始皇的臣子有两种观点,他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让我们再现当时廷议的情形,你们来说说秦始皇采用了哪一派的观点?其具体措施是什么?
表演历史剧。再现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论。
生:回答。如分封制产生了不好的结果。诸侯分裂割据,导致了长达500多年的混战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成功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等等。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发展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结合秦朝行政简表讲述)郡守、县令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他们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4.作用和影响
请同学们分析考虑一下,秦始皇推行上述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讨论后回答(如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互不统属,对皇帝负责。全国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建立起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什么是专制集权统治?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秦开创,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来的政治体制。“专制主义”是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把地方权利收归中央,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用中央集权代替过去的以血缘纽带的分封体制,国家可以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都基本上沿用了这套制度,并加以发展。现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不是专制,但仍是中央集权。
二.经济方面:车同轨,书同文
秦始皇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他很得意,于是就出去巡游,想看看自己的大好河山。可他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投影:“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举例对上文做解释:秦始皇车队进了以前韩国地界,路上行驶很慢还发生了堵车现象,因为韩国修了许多路障和堡垒加强防卫,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秦国车辆比较大,韩地的道路只能供韩地的两辆车并行。到了前楚国都城,城市很繁华发现楚人的穿戴和自己不一样,买东西时商人不收秦钱,他们只能用身边的黄金。因为度量衡不统一,还和别人吵架。不久到了吴地的溧阳,秦始皇他们一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如果这许多问题不解决,秦始皇的江山是坐不稳的。秦始皇后来想了什么办法? 1. 车同轨
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修建驰道,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
请看陕西古杨村秦驰道遗迹,驰道师是专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这样可以加强地方和中央的联系,战时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调动军队。
修建灵渠,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000年来灵渠一直是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播放灵渠与驰道的录像加深印象。2.书同文
秦统一后,下令废除各国的文字,让李斯负责整理出一种笔划比较简省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使用。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划更为简单的隶书。(投影:统一文字图)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纂——隶书——楷书这样一个发展阶段。3.统一货币与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其它各国的旧货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通通作废。(传阅战国期间各国所推广使用的货币)
为什么秦国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呢?
秦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圆形代表天是圆的,方孔代表地是方的,宣扬统一的思想。
很好。秦始皇是一个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他用统一货币的方法无形中宣扬国家统一的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方法比传统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
统一度量衡我们在哪里学过?什么是度、量、衡?
在商鞅变法学过。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使用的标准。这样一来,全国的尺寸、斗升、斤两都一样了。度,是计量长度;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
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和车同轨,起了什么作用?
从统一角度回答。
小结,这些措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并对以后中国的货币和计量单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
在秦朝时,我国的边疆还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北方的匈奴。燕、赵、秦国都曾修筑长城来阻挡匈奴的骑兵。秦统一后积极对匈奴用兵,采取主动进攻的防御政策,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为巩固统一局面,预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量民工修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将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西续修,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指《秦长城示意图》,明确秦的长城与今天的长城不同,今天的长城是明后修建的,明示长城两端点)全长1万多华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实际上划出了一条农耕地带和畜牧地带的分界线,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象征,但修筑它需要大量劳力夜已继日超负荷的劳动,劳工不堪苦累,无数人惨死脚下,也为我们留下孟姜女哭长城的绝唱。
四.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但是,他的统治也有十分残暴的一面。焚书和坑儒两件事的发生,就是他进行残暴统治的两个事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统统烧毁。只许保留医药、卜巫(预测吉凶)、种树的书不烧。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在焚书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有一些儒生在背后骂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秦始皇听说后十分生气,派御史大夫进行追查并下令把抓来的460个儒生先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焚书坑儒产生了什么后果?
回答。暴政,对思想的控制,造成反效果。
强调指出,秦始皇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作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采取的手段极其粗暴野蛮,以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箝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应予以批判。
(三)课堂活动
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投影显示秦始皇画像与李白的诗句)李白描写的秦王雄姿勃勃何等威武,你又是怎样看待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呢?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评价古代政治家的功过时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思考: 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对学生的评价做一小结: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总体评价:短暂的秦王朝已经灭亡了,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中国,也留下了许多盖世珍宝,秦始皇是不可代替的千古一帝,他确实有不可代替的地方,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五、板书设计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废分封,立郡县 1.皇帝称号的确立 2.中央机构:三公制 3.地方机构:郡县制 二.经济:车同轨,书同文 1.车同轨 2.书同文
3.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三.军事:御匈奴,筑长城 四.思想:焚书坑儒
第二篇: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设计
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理解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等重要历史概念;了解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文字材料、历史图片等展示,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的方式,将教材和补充材料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兵马俑工艺品实物,让学生介绍秦始皇陵,导入对秦始皇的评论。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激发兴趣。
投影展示李白《秦王扫六合》和图片,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秦统一示意图”,进一步指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疆王朝——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导入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有动态图片演示,增强学生直观感受。新课教学
一、皇帝制度的创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理解秦朝皇权的权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材料: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则故事反映了君主专制下,皇帝拥有生杀大权。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填空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
投影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分析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理解郡县制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制度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
思维拓展:课件展示表格,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展示“秦朝政治权力结构”漫画,请学生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识图、运用知识和归纳的及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梳理相关知识。投影展示历史图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积极影响。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对秦: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分组讨论:课件展示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历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投影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线索。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到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到西周后期就逐渐遭到破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那么,统一全国的秦朝又会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教师: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中国进入了自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分裂混战时期,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哪一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学生:秦国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思考—秦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 人民经过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教师: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教师: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即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秦国能统一全国是自己统一的吗?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学生:有,秦王嬴政
教师:对的,秦国能统一全国离不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教师:这些条件使得秦于公元前221年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秦统一全国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教师:秦完成了统一,秦王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目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大家知道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教师: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且,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教师: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书中历史纵横部分,了解关于“皇”“帝”的含义 教师:“皇”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
教师:“帝”呢?
学生: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教师:秦始皇将“皇”“帝”两字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尊号,教师:大家思考一下,皇帝这一称谓体现出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哪一特征? 学生: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同时由自己开始,自己的子孙能够千万世的相传,显示了皇位世袭,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秦始皇又具有哪些权利呢?
学生: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教师:从皇帝的权利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征? 学生: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教师:秦朝时除了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首先,在中央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三公”是指什么?“九卿”指什么?各有什么职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书本第九页。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的各种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教师补充: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九卿呢,“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教师:通过图示 请同学们思考:秦朝的中央官制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各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教师:“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教师:除了在官制上有所规定外,秦始皇也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大家可以通过书中历史纵横部分进行了解、打记。
教师: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呢?大家可以翻到本课导言部分,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秦统一天下初期对在地方上究竟实行如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一制度? 学生: 教师: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赵、魏、韩)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郡下设县。教师:为配合郡县制,秦始皇也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下面的表格填充好。学生: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教师: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郡县制跟分封制的异同有哪些? 学生:
教师: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相同点,先从性质上来进行比较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哪里的政治制度? 学生:地方
教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学生:巩固统治
教师: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最后取得的效果怎样? 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教师:好,这就是他们的相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看分析不同点有哪些? 以前实行分封制时,各诸侯拥有的土地和人民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获得的? 学生:、、、、、、、、教师:是按大小宗关系来定的是不是?那可以算作是什么关系? 学生:血缘关系的亲疏
教师:那郡县制呢?官员直接由国家委派,不再是世袭领主 学生:按地域划分 教师:在独立性上,大家思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长官在所辖区域所具有的权力大小,对比一下其独立性
学生: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在官吏由来上,分封制下的诸侯所获得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郡县制下的长官呢?
学生:分封制下权力世袭而来,郡县制则是由皇帝委派、任免。
教师:很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那么秦朝后,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第四篇: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人教版必修一)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国家的措施。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课前自主学习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东周开始:公元前① 年,西周灭亡;公元前② 年,东周开始。2.诸侯争霸: 前提:(1)周天子大权旁落,③ 制和④ 制遭到破坏。目的: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3.秦朝统一
条件:(1)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改称⑤“ ”。(2)—些诸侯国进行了旨在⑥ 的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3)人民饱受分裂和战乱之苦,也渴望统一。(4)秦国经过⑦ 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时间:公元前⑧ 年。影响: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⑨ 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⑩。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1.内容:(1)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显示其至高无上,并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王朝沿用。(2)自称‘① “,希望世世传承,永掌政权。(3)皇帝总揽全国②、③、④ 等一切大权。
2、特点:(1)以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2)以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
三、中央官制
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①,下设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③,下达④,并负责⑤。
3.太尉:负责管理⑥。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四、郡县制
1.内容:(1)秦始皇采纳了① 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②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负责③,并定期向 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 或,主要任务是。(3)郡守和县令都由 直接任命。2.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五、历史地位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
情景激疑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停地进行战争。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最终为秦统一六国而宣告结束。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那么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而不是曾号称拥有百万雄师的楚国?或是拥有廉颇、李牧的赵国?、或是曾派荆轲刺秦的太子丹的燕国? 知识归纳
1.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第1页
(1)西周的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被迫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周天予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也不再听从周天予的调遣。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斗争。2.秦的统一
(D条件:战国时期为增强实力,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饱受分割和战乱之苦的人民也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简况: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典例剖析
【例1】在秦统一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B.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C.商鞅变法,秦国富强 D.秦始皇雄才大略
【变式题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贞观之治 D.北魏的均田制 知识点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情景激疑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秦朝建立怎样的中央官制? 知识归纳
1.皇权的至高无上
(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上古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他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2)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 “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3)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4)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帝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中央官制: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二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典例剖析 【例2】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A皇权世袭和皇权至上 B皇帝称号创立 C“三公九卿”服从皇帝命令D.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知识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情景激疑 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
第2页
统治。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不仅对秦朝,而且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那么,秦朝最终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呢? 知识归纳
1.郡县制的由来和推行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1)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秦朝一统天下,国土空前广袤,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职责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或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3)乡、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机构。乡有三老掌教化,有秩、啬夫管司法和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游缴管治安。乡下面有里,里设里正。又在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
3.郡县制的作用和意义
(1)使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2)把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典例剖析 【例3】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皇位世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D.为提高权威而神化皇权 【变式题3】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是()A反对郡县制 B推行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测试
1、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后„„„„()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县以下不再设立基层组织 C.地方家族势力已彻底绝迹 D.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3、下列有关秦朝三公九卿制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丞相位高权重,独揽朝政 B.三公互不相属,相互牵制 C.九卿分管国家各种事务 D.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4、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A废除分封制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第3页
6.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三公九卿制 B.国家空前统一 C.皇位继承制D.权力高度集中
7、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又虚设其位,从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主要是由于„„„„„()A·皇帝直接掌管全国政务,有利于全国政令统一
B·秦始皇德高望重,所有大臣都心悦诚服,无需建立监督机制 C.缺乏可以委以重任的将领
D·秦始皇要亲自掌握兵权,以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8、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9、《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10、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于,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完成: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为“求其宁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日:‘‘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第4页
材料二 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巨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完成: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
第5页
第五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和中央职官制度的建立,以及郡县制度的推行这三个子目,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前面所学的西周宗法制。另一方面,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历代所沿用,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本课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比较模糊,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学生较难把握。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原因;把难点确定为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和特点,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历史问题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用李白《秦王扫六合》的诗引入,并设问诗中所称赞的人是谁?他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为此采取了何种措施?。
2、课程教学
并通过一下三个问题的探究来展开教学。
探究
(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这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以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让学生明白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的。思考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之间的关系归纳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探究
(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李斯和秦始皇等人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探究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结合教材内容并让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3、学习效果
在课堂小结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归纳从而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达到帮助学生对本课形成系统,条理清晰的记忆.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