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历史 1.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大象版必修1[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8: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高中历史 1.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大象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高中历史 1.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大象版必修1》。

第一篇:2011高中历史 1.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大象版必修1

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⑵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⑶ 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

⑴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⑵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⑶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⑵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3)皇位世袭。

总结: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封建专制统治,除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官僚机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部分内容。

(二)中央官制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讲解:皇帝将大权交与丞相,丞相事事得请示天子,丞相是由皇帝任命的。秦始皇为了能将大权紧握,设置的“三公”之间互相牵制。

另外,他还在丞相下设了诸卿,我们通常称为“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职能部门。

当然,秦朝庞大的官僚机构,除了中央一级政权组织外,还包括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当时地方官僚机构的具体情况。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②,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比较第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任,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2012届高中历史 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

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

① 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 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

① 皇帝称号的由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课本第9页[历史纵横]栏中提供的历史材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② 皇帝制度的创立

在确立“皇帝”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央官制”主要讲述秦朝中央政权机构的组成,这主要讲了两点:

① 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一目,是本课教材的一个重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本目主要讲了三点:

①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② 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第11页[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课本最后一段讲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应以以下两点作为本课的小结。

① 利用课本第8页《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形成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②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 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在讲以上两目,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时务须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搞清楚。

② 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备课时要设计学生活动,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由疑问始,故教学中要善于设问置疑,此其一。其二,要选择适当的学生活动方式,如投影(或制作软件)典型、简明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如在讲“郡县制”时可运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组织议论或讨论。其三,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

③ 教具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有条件的地方又要力求用好电化教学手段,使其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使用教学挂图,制作投影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本课导入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是在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的。本课导入可采取两种方法:制作“秦统一中国”的课件(地图),展现空间形象。该图应是彩色的,应该有动感,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制作课件有困难的学校,也可制作“揭贴式”地图,效果也不错。或者采用本课导言的办法,由“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廷辩导入新课。

案例二 讲述“至高无上的皇权”可用此课件(或投影)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

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 根据材料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 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说明〕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件中设计的几个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谈话、问答、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案例三 在讲清郡县制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第一课)与本课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多角度的比较,例如: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等等。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题关键:本题是一道依据材料设计的问答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一要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思路引领:本题有两问,审题后要逐问作答。后一问贵在独立思考,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解答好此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准确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个历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知识。解题关键在于精心审题,明确试题的考查范围和重点,以及答题的要求。

思路引领: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其次要从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不同的角度,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

思路引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长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说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秦议帝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 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皇帝的行踪不可泄露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群臣议治理国家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朝实行郡县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卷五《秦本纪》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后之文人祖述其说,以为废封建,立郡县,皆始皇之所为也,以余观之,殆不然。《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宣公十一年》:“楚子县陈。”《十二年》:“郑伯逆楚下之辞曰:‘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十五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成公六年》:“韩献子曰:‘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襄公二十六年》:“蔡声子曰:‘晋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三十年》:“绛县人或年长矣。” 《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晋之别县,不惟州。’”《五年》:“榖启疆曰:‘韩赋七邑,皆成县也。’”又曰:“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十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哀公十七年》:“子榖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晏子春秋》:“昔我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榖其县十七。”《说苑》:“景公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战国策》:“智过言于智伯曰:‘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吴世家》:“王余祭三年,予庆封朱方之县。”则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史记》:“吴王发九郡兵伐齐,”范蜎对楚王曰:“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甘茂谓秦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匈奴传》言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又言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则当七国之世,而固已有郡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22《郡县》

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正义]曰:《风俗通》云:“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左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也。”

《汉书·百官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注文

秦朝的中央官制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一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秦朝中央、地方官的主要职能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典客,秦官,掌诸侯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

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侯、千人。属官,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

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关都尉,秦官……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2.课文注释

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由于交通发达和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货币、度量衡不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秦统一是通过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另外,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和西戎、羌、西南夷的各族融合中心;燕赵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合中心;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了诸夏和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所以,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秦通过商鞅变法,在各方面发展很快,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政治上,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秦居关中又据四川“天府之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外交政策上,秦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统治。最后,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始皇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生于赵国邯郸,亦名赵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时,年仅13岁,由丞相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镇压了嫪毐(lào’ǎi)发动的叛乱。第二年,免去吕不韦丞相的职务,从此“独治其民”。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灭赵。

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族,当年就攻取东瓯和闽越,置闽中郡。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取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同时,在西南地区开通道路,设置官吏,加强统治。

在统一南方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重设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并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了巩固统一,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有:

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改“王”为“皇帝”。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并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皇帝”的称号。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治、军事等。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具体政务。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官员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驰道。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

以上这些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特别是焚书坑儒,毁灭了大批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秦始皇还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的悲惨景象。

综观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十分明显。他统一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秦的中央集权制

韩非总结战国诸子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集一切权力于皇帝,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下设中央政府,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以外,还有将军(掌征伐)、廷尉(掌刑罚)、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室的费用)、博士(备顾问)等官。地方政府设郡、县,郡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县有县令(万户以上称县令,不满万户称县长,掌一县政事);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权制的职能,主要是统治百姓,此外还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冲突。中央集权制巩固与否的关键在于皇帝对法(法律、法令)、术(权术)、势(权势)、度(限度)的掌握和运用。如果皇帝能驾驭权臣、控制地方、管辖百姓,中央集权就是强大的、巩固的,否则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权运用失度,对农民的剥削压迫超出农民所能负荷的限度,结果农民起来摧毁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个体土地私有制。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十六郡

《史记·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都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把天下划为36郡。但都没有列举36郡的名目。《汉书·地理志》在各郡国下注称秦郡有36郡,包括《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所置的南海、桂林、象郡。于是长期以来对秦郡的设置过程和郡的名目存在着各种说法。1948年,谭其骧《秦郡新考》考证如下:

内史,为秦京师直辖区,体制与外郡不同,不在郡数之内。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36郡,按秦置郡先后,为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东、陇西、北地、南郡、黔中、南阳、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中、雁门、颍川、邯郸、巨鹿、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砀郡、陈郡、泗水、薛郡、九江、辽东、代郡、会稽、闽中、长沙、临淄、琅邪(yá)。其中,黔中、广阳、陈郡、闽中补《汉志》缺。

26年后,增设4郡:南海、桂林、象郡、九原。

后复分薛郡置东海,分邯郸置恒山,分临淄置济北,分琅邪置胶东,分河东置河内,分九江置衡山等郡。这样,自内史以外,秦郡凡得46。

统一车轨、驰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邹枚路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并设有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更换马匹的驿站。同时秦又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便利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统一文字

汉朝人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叙》里说,战国时期,各国“田畴异(亩,田亩大小不一样),车涂(途)异轨(车辆的宽狭不一样),律令异法(法令不一样),衣冠异制(衣服帽子的式样不一样),言语异声(说话口音不一样),文字异形(文字写法不一样)。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范本。那时候,因为“官狱职务繁”,迫切希望进一步简化文字。县吏程邈因得罪始皇,关在狱中,他经过十年的悉心钻研,造成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文字。秦始皇知道以后,很赞赏这种简化的字体,免了他的罪,升了他的官,把他编造的简便文字命名为隶书。隶书到西汉初年就通行全国了。隶书书写简便,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灵渠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一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秦派兵进入越族地区时开凿。灵渠长34千米,其中4.5千米为人工开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是保证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一项战略工程。灵渠初名秦凿渠,或仅称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渠,唐以后始称灵渠。

灵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艰巨复杂。灵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难。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意将河道开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杀缓流速,利于平稳行船。同时,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陡门”,又叫“斗门”,就是简单的船闸,可以启闭,以便分段拦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安然过山。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它充分说明了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

秦长城

秦统一以后,保留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缮和连接,建成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的长城,长五千多公里。秦长城北边的一段,沿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大青山往东,经滦河上游直至辽东,位置在现在明长城的北边。秦长城遗迹,至今仍有残存,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甘肃岷县城西,开城县北均有长城的遗址。这些遗迹有的是用土掺碎石子夯筑,宽窄高厚因地形而异,一般下宽5米,高约1~4米,夯层8~10厘米;有的用石块砌成内外整齐的城墙,保存完好的地段,有的高5~6米,下宽5米,上宽3米。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到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其作为伟大的建筑工程遗留后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3.学术观点

① 关于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评价

以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为代表,持肯定态度。

《中国史稿》写道,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是有深远的重大意义的。”论者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曾经以它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中国古代史》指出:“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以翦伯赞等为代表,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翦伯赞指出,秦对六国旧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讨伐,“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封建社会的这一发展,意味着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或者说是农奴制的废除”。但是翦伯赞又指出:“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是用农民自己的尸骨铺平的。在覆灭六国的残酷的战争中,以及在后来无止境的土木徭役中,死亡的农民是不计其数的,农民用自己的鲜血刷红了阿房宫,但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副新的枷锁、新的剥削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的赋税和徭役,因此,在农民看来,这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

② 关于“三公九卿”的说法

后人习惯上用“三公九卿”概括秦汉的中央官制,学术界也长期沿用此说法,将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重要的官职,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置“九卿”。有学者则认为,秦朝的官僚体系实际并非“三公九卿”所能概括的。理由为秦朝并无“三公”,“三公”中的太尉是虚设的,相关史籍中均未见秦朝有一个太尉,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也不见太尉出场,所谓“三公”,实际只有二位。到了汉代始有“三公”。而且秦朝也没有建置法定的九卿官,在丞相之下达到二千石的官员数目不止九人。

③ 关于“亭”的隶属问题

关于“亭”的隶属,学界始终有争议。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就此,有的学者认为“亭”统属于乡,是乡里之间的又一级基层行政组织;还有学者认为“亭”是与“乡”同级的地方政府,互不相属,“亭”,是属于治安系统的基层组织,为都尉、县尉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地方治安,及负责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官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4.图画说明

秦始皇像

秦始皇画像是著名画家刘旦宅于1959年参考《历代帝王像》的古画风格创作的。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按规定,帝王的旒应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意);山(表示稳重);龙(表示应变);华虫(一种雉鸟,表示文丽);宗彝(一种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洁净);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fǔ)(斧形,象征决断);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红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黄赤大佩,长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画像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

秦阳陵虎符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的信物。虎符用铜铸成卧虎状,背有铭文,分为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秦朝阳陵铜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用虎符调兵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半两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以黄金(金饼)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以铜质圆形方孔钱为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通行全国。同时,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半两钱直径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铸篆书阳文“半两”2字,史称“重如其文”,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这种圆形方孔币的形状一直沿用至20世纪初。

秦铜权

1991年在陕西华县赤水镇出土。衡器。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重2063.5克。权即砝码,秦权有铜制和铁制两种。此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并铸有阳文“八斤”2字,实测后推算,当时每斤合现今257.925克。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到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到西周后期就逐渐遭到破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那么,统一全国的秦朝又会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教师: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中国进入了自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分裂混战时期,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哪一国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学生:秦国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思考—秦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 人民经过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教师: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教师: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即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秦国能统一全国是自己统一的吗?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学生:有,秦王嬴政

教师:对的,秦国能统一全国离不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教师:这些条件使得秦于公元前221年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秦统一全国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教师:秦完成了统一,秦王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目需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大家知道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教师: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且,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教师: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书中历史纵横部分,了解关于“皇”“帝”的含义 教师:“皇”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

教师:“帝”呢?

学生: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教师:秦始皇将“皇”“帝”两字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尊号,教师:大家思考一下,皇帝这一称谓体现出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的哪一特征? 学生: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同时由自己开始,自己的子孙能够千万世的相传,显示了皇位世袭,权利的不可转移。

教师:秦始皇又具有哪些权利呢?

学生: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教师:从皇帝的权利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征? 学生: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教师:秦朝时除了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首先,在中央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三公”是指什么?“九卿”指什么?各有什么职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书本第九页。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的各种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教师补充: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九卿呢,“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

教师:通过图示 请同学们思考:秦朝的中央官制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各官职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教师:“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教师:除了在官制上有所规定外,秦始皇也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大家可以通过书中历史纵横部分进行了解、打记。

教师: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呢?大家可以翻到本课导言部分,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秦统一天下初期对在地方上究竟实行如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一制度? 学生: 教师: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赵、魏、韩)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郡下设县。教师:为配合郡县制,秦始皇也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将下面的表格填充好。学生: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或县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教师: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郡县制跟分封制的异同有哪些? 学生:

教师: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相同点,先从性质上来进行比较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哪里的政治制度? 学生:地方

教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学生:巩固统治

教师: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相应的政治制度,最后取得的效果怎样? 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教师:好,这就是他们的相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看分析不同点有哪些? 以前实行分封制时,各诸侯拥有的土地和人民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获得的? 学生:、、、、、、、、教师:是按大小宗关系来定的是不是?那可以算作是什么关系? 学生:血缘关系的亲疏

教师:那郡县制呢?官员直接由国家委派,不再是世袭领主 学生:按地域划分 教师:在独立性上,大家思考一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长官在所辖区域所具有的权力大小,对比一下其独立性

学生: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在官吏由来上,分封制下的诸侯所获得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郡县制下的长官呢?

学生:分封制下权力世袭而来,郡县制则是由皇帝委派、任免。

教师:很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那么秦朝后,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第四篇: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设计

第2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理解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等重要历史概念;了解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文字材料、历史图片等展示,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解的方式,将教材和补充材料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兵马俑工艺品实物,让学生介绍秦始皇陵,导入对秦始皇的评论。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激发兴趣。

投影展示李白《秦王扫六合》和图片,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秦统一示意图”,进一步指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疆王朝——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导入本课教学。

设计意图:有动态图片演示,增强学生直观感受。新课教学

一、皇帝制度的创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的填空,梳理相关知识。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理解秦朝皇权的权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材料: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则故事反映了君主专制下,皇帝拥有生杀大权。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梳理相关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填空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

投影展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分析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理解郡县制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下面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材料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制度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全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

思维拓展:课件展示表格,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展示“秦朝政治权力结构”漫画,请学生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识图、运用知识和归纳的及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梳理相关知识。投影展示历史图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史料链接:课件展示材料,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积极影响。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对秦: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分组讨论:课件展示讨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历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投影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线索。

第五篇: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3(人教版必修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郡县两级制;秦的疆域、巩固统一的措施。

2、技能: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运用: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阅读导入框内容思考:如何评价秦始皇?我们课本的观点是什么? 【推进新课】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秦的统一

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

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2、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3、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问】皇帝制度如何体现皇权的特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提问】秦中央管制具体如何?其职责分别是什么?如何体现皇权专制?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

“三公”之下为“九卿”。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讨论】分封制与郡县制利弊如何?课本【学思之窗】中丞相和廷尉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各自理由是什么?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提问】郡县各自职能如何?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

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讨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秦朝疆域:【提问】阅读课本插图,指出秦疆域四至。

2、巩固统一的措施:

【提问】秦采取哪些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

北击匈奴、南平百越;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移民。

【提问】这些措施的采取分别有什么作用?

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4、秦的暴政与灭亡

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的杰出历史人物,但同时又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秦的暴政,激起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始皇亲手缔造的秦帝国便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多就灭亡了,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发人深省的。【课堂小结】【提问】谈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 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 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习题解答】1.见课堂小结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作业】《学案与测评》第2课

下载2011高中历史 1.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大象版必修1[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高中历史 1.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教案 大象版必修1[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