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必看]小学作文教学优化与学生创新精神激发
小学作文教学优化与学生创新精神激发
江苏常熟市唐市中心小学 余明山 215542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优化作文教学的环境、过程、训练形式和评改方式等。其中,优化作文教学环境是前提,要注意营造自由开改的生活环境,创设主动作文的良好心境,形成大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是关键,要提倡先放后收、多放少收和先写后导、写导互动;优化作文训练形式是重点,要注重进行多向作文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即景作文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想象作文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优化作文评改方式是保障,要做到交流合作、互评互改和评优激励、多就少改。关键词:优化 作文 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重点。小学作文教学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所想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牢固确立主体观和民主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写作的主体。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想信每一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终究要发展的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倡师生、生生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由讨论、自由练笔、自己选材、自己命题,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努力给他们开拓创新性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强烈写作的冲动,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着力在作文教学的环境、过程、训练形式、评改方式等予以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优化作文教学环境,营造自由的生活环境和愉悦心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①的基本观点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就是说要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大学校,把整个的社会生活内容看成教学内容,劳动和做事的方式就是教育方式。语文学科的生活教育,就是要过语文生活,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词造句的流利。对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发现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封闭了生动活泼的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盖住了生活的五光十色,使原本鲜活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调、乏味,难怪学生无法写出有个性、有新意的文章来。一位美国教育家也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给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马克思曾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就是要打破学生“学校一家庭”二点一线的生活、学习轨迹,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方蓝天,一片净土。要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实现学生的 “五大解放’②,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由地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自由地做、尽情地玩),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自由地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如苏教版习作中的要求写的”新的发现““植物王国(写植物)”“值的关注的事”“给动物设计名片”“介绍家乡名人、特产”“参观游记”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近自然。为此我们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如读书-行路-干活-交友-品情-辩物-上网-动笔等等方式,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智力背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所想,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严肃地指出:“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 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良好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自由联想,使其思路敏捷、语言顺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通过创设情景、自主作文等多种手段,诱发学生主动作文的最佳心境,让学生在 “我要写”、“我想写”的心境下 “一 吐为快”,进发创新的火花。
可见营造自由开改的生活环境,创设主动作文的良好心境,形成大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体,放中有导。
先放后收,多放少收
清代王筠在 《教童子法》中说:“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踢跳跑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之。”③因此教师先要尽量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学习作文的技法。要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不要过多地给予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想、思路。这样,学生才有写作兴趣,才能写出有个性、有灵性、有创意的作文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苏教版三上习作1就是让学生“什么都可以写”。四上习作1,“按照自己的改变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五上习作4“心里话”,六上习作3,“介绍喜欢的一种美味”等等就是鼓励学生放胆写。
先写后导,写导互动
“先指导,再作文”,这是现实中作文教学的一种经常模式,由于过多强调 “章法”,学生作文常缺乏个性和新意。“先写后导,写导互动”,则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先自由地试写;而教师的 “导”则建立在学生 “写”的基础上,使之既 “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在 “写导互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创设情境--试写初稿---交流评价---修改成文。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学生修改作文,力争写出既符合写作目标又新颖、独到、富有个性的作文。
三、优化训练形式,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创新火花。
“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活动,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新颖而灵活的有机的结合。而想象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的综合运用,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方法。”④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多向作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但更多的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多向作文,能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写出出人意料的、新颖独特的作文,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角度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审视,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写出新颖独到的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如苏教版四下习作中写“生活中新的发现”“值得关注的事”“写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都是鼓励学生多角度写出与众不同之处。
多方面选材就是让学生围绕同一个命题或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材料,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如苏教版三上习作中写“我的自画像”“迷人的秋景”“给图涂色,添上小动物,再写下来”这种训练,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即景作文,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就是对事物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它是创造性思维 活跃的一种表现。即景作文,就是教师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 动的作文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在不作任何 提示和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凭直觉即景作文,把自己直接认知和领 到的内容写下来。主要形式有:
单媒体作文
如声响媒体,播放一段生活场景的录音或一段乐曲,让学生听后把感受到的内容写 卜来。又如图画媒体,展示一幅画面,让学生马上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出来。四上习作5“叙述一个场景”“介绍家乡迷人风光”,五上“秋天的树叶”,等都可采用其中的一种方式。
多媒体作文
就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展示视听材料,让学生感知,并即刻把感悟到的内容写下来。如在指导学生五下“写一次体育比赛”为题进行写作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制作色彩鲜明的画面,辅以观众的加油声和小运员奋力的特写,在图音并茂的情境中,学生才思涌动,快速作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又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全媒体作文 即再现生活情景作文。利用小品表演、实物演示等再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或直接参与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方面综合感知,并即刻写下所见、所闻、所感。如苏教版六上习作2“感恩父母为题材”,五上“有趣的实验”等。
3、想象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所谓想象作文,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想象的翅膀,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作文。写好想象作文,对于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苏教版有不少要求学生想象的习作:“给卡通人物编故事”,“摆玩具,编故事”“星空、月色遐思”“对剪纸作品的想象”“看图想象”等。
总之,写想象作文的关键就是要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想象出新 颖奇妙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来。当然,这些都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生活 的想象,都是合乎情理的想象,而决不是胡思乱想。
四、优化评改方式,赏识激励,营造成功的氛围。
交流合作,互评互改
在学生作文初稿完成后,用交流合作的方式将初稿交给学生互评互改,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的创新火花。交流合作的形式分小组合作(含两人、多人)和全班合作两种。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或同桌自然成组。全班合作即集体评改,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给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共同评改。
评优激励,多就少改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激励的话语会使人情绪状态上升,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促使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要通过打高分、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展示与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可以用学生中流行的小印章,如小星星、卡通像、小动物图案等,来标示学生的作文成绩。这些图饰来源于学生,用它来代表学生的成绩,更容易被他们喜欢和接受,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隆循环的轨道。多就少改既是对学生作文的激励,也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元代出版的《事林广记》中说:“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对学生的作文,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或少改,即使改也要尊重学生原意。尽量不要大删大改,要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励其不断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己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创新能力是有高低不同层次的,基础教育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为将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或真正的创造打下基础。小学生作文,只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所想,写出了一些新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作文,就是创新的体现,就应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我们一定不能束缚学生的心灵和手脚。在此基础上,为了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优化作文教学的环境、过程、训练形式和评改方式等。
参考文献
①②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学校,陶行知文集(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662页,774页。第919-922页
③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第29页
④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第51-56页
第二篇:[高考必看]小学美术实践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
小学美术实践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
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陈雪招
一、问题的提出
1、发现问题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美术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智力、培养人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与发挥,这也给广大美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存在着这样一些困惑:美术课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懒于动脑、懒于想象、依赖教师、范画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作业类同现象比较多,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中、高段)不高。
2、问题的定位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由于图像文化的普及,美术将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扩展、双向双主(主体—主导)、双自(自主—自动),“认知、操作、情感、创造”。小学美术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因此,要真正推行美术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而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美术唤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我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而教师是关键。为了从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实践中存在着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创新能力的若干因素,特提出此课题,以促进小学美术综合知识、技能的提高,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3、问题的初始调查
通过美术实践中学生的发言、动手操作、个别谈话及作业情况的观察分析发现:低段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往有所顾虑、小心想象;中段学生善意模仿,喜欢照同学、书本的范画画;高段在部分学生存在着刻意临摹、不敢创新、甚至不画的现象。
二、问题的归因
1、我国美术教育的专家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师本身。通过与其他美术教师的交谈及自已的反思,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新,在教学、教研过程中,有时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体验),教学设计不合理,没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趣味性、探索性不强,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教师应不断批判、反思、改进教学措施。
3、通过调查、观察发现:在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小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的“句的符号期”向中、高年级的“陈述的写实期”过渡,小学生的创新力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丰富性、新颖性、现实性等方面。由于受到客观(如升学、环境、教师)、主观(情绪、喜好、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绘画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低段一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往往有所顾虑、小心想象;中段学生善意模仿、喜欢照同学的样子画,束缚了自己的想象;高段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刻意临摹,不敢创新的现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其对策的关键在于教师。
三、措施与行动
1、平时注意帮助学生克服阻碍创新思维的心理因素。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时自信心和勇气。
使学生增强对自己作品的价值观的认识。教师要善于巧妙引导,善于启发学生想象的创造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鼓励学生作业别出新裁。
②不要使学生过份的自我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有时想很有个性,但缺乏表现力,即使出现不成形的画,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劳动成果;应亲切、热情地给予肯定,挖掘其内光点,再适当指出不足之处。
③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书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的意欲和情感。
2、指导学生不断丰富已有的表象,并进行再次联想的训练。
平时进行想象类的创作画训练。教师可提供线索(运用视觉图像法),引发儿童回忆、联想,在学生相互提示补充下,使他们打开思路,丰富创作内容,激活他们的思维。如:一首儿歌、一个故事、一片树叶(树叶想成一把雨伞、一条小船、一辆车、小蜗牛的家、一只鞋子)(鞋子当作船、当一座房子、当游泳池、当移动的客车等)适当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3、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发展力。
齐白石讲过:“我没看见过的东西,是不会画它的”,只有在真的基础上,进行构思,适当夸张,才能画出.做出有感染力,打动人心的作品来。
平时学生应多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景物、事物、自然界中的四季交替变化等,鼓励学生多看电影、电视,参观画展,多看文学作品,并参与文艺活动。这样一方面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广博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运用和发展创造、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参与感知体验,启发创新意识。(见附件教案《想象中的机器》)
5、在创造实践中,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美术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认识、操作、情感三大教学目标而完成学习任务手段或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探讨,多些鼓励表扬,并耐心指导,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讨论中、竞赛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尝试用一些新的工具、材料、技法来表现各类题材,让他们在多元化和多元美术思想的引导下,对美术有较全面的理解。
6、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新综合性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美术乃至其他学科提供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通过影视资料、幻灯片.视觉媒体、影碟及互联网手段加大对儿童审美力度和现代艺术信息的吸收量,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在涂涂、画画、玩玩、做做中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再创造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尝试运用各种材料,逐渐积累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自己去探究各种技法,从而逐步形成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评估与反思
1、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究,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越来越浓,特别是低中段学生作业非常注重自己的情感, 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能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与技能,独立完成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的练习,能尝试用新的工具记法来表现生活熟悉的事物,作品独特、自然、充满童稚之美.之趣。
2、经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观上除了自身的兴趣、性格、爱好等外,还有客观上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师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本课题注重了教师对学生在美术实践过程中阻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教学实践中,发现仍存在着学生(中高段学生)视觉上感知与表现行为上还有着一定的差异、距离,而这种差异性的缩小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的要求之一。如何进一步找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并对此分析,并制定出对策,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实验。
第三篇:创新国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国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国画教学应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为基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有趣的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中,我时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把一些国画大师刻苦学画的经历和绘画作品中的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介绍给学生,阐释作品表达的情感和展现的构图等,并搜集有关的动画片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把欣赏到的感兴趣的画,改画成自己的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做示范,降低难度,让学生先分析,再绘画,由画面效果判断需要运用的笔墨方式,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和笔法表现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和构图美。
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北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中心,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如泥人、面塑、风筝、剪纸、皮影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可以给国画提供很多的创作素材,最重要的是这些形象易于让学生接受且喜欢,有着极大的开发与利用空间。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偶戏》。课前,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偶戏的历史、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课上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享受过年的气氛,然后引入对偶人的知识介绍。接着,我出示了一幅平面的水墨作品和一个由水墨作品制作的偶人形象,用宣纸和棉花制作偶人的头部,表现出人脸部的皮肤质感,还做了飘逸且具有质感的古代人的服装。学生们在实践中,既练习了手工的制作方法,又练习了国画中的人物创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又知道了一种制作偶人的材料。整个过程我都结合国画,认真准备,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热情。
如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凝固的音乐》,教材安排了一些中外著名的建筑欣赏。第一课时,我以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中外经典建筑。第二课时,我安排了写生,在校园里让学生用国画的方式绘画现代建筑。当他们看到运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表现的现代的建筑别有一番风味时,非常兴奋。
同时,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美术馆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讲解员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国画大师的笔墨韵味,以及国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分析、欣赏大师的作品后,学生们很快把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以及聚散关系等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用盐、胶、矾、各种笔、石头、树叶、麻布、砖头等这些学生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采用拓印、对印等方法表现出各种机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这种表现形式既能展现出水墨的独特性,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者的结合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除了采用不同形状的纸张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外,还可以把学生“不完整”的作品,进行再次组合。在学生“不完整”的作品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剪下满意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形状、笔墨拼贴出字或图形,组合出一幅崭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形式有很强的装饰性,带给学生很多惊喜,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在继承传统艺术瑰宝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这也是我们国画教学的根本目的。
编辑 吴君
第四篇:[高考必看]小学生情景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生情景作文教学初探
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 马丽君
<摘要>现在的学生接触面狭窄,又缺少生活经验,因此他们笔下的作文就如同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最终体现。那么,如何让学生写自己的作文,能够言之有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些有灵活性、启发性的的情景,如:回归自然、入情入景、引领遐想,在加上老师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的心中之想。<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景 想象 批改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薄弱点。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作文已异化为应试工具;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感而发,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陶行知先生指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中的“真人”,就是要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笔表我意”。我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决定在上作文课时将情景带入课堂,用情景启发灵感,具体有下面几点尝试:
一、回归自然,感受清新
写作题材源自生活。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社会的纷繁复杂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只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能有效地去把握或及时地再现那些情景,因此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接触社会,走进自然的机会,给孩子们提供自然、清新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清新气息。
我所工作的地方地处山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作文教学上便可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阳春三月之季,带孩子去河边放风筝,摘野花,编花环送亲人;炎炎夏日之时,带孩子到浅水滩摸螺蛳,打水仗,尽情享受清凉:秋高气爽之日,来到“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捡树叶,做贴画,装点教室;寒风凛冽之际,也不忘带孩子堆雪人,打雪仗,看山上美丽的雪景。当学生融入于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时,他们笔下的花草、樟溪河、树叶、雪人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透露着快乐与陶醉,又何需担心他们的作文言之无物,虚假空洞呢?
二、入情入景,趣味盎然
作文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去表情达意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周围世界中获得真切感受,激发感情。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由“情以物兴”、“感物吟志”进入“情景交融”的状态。因此,在获得写作题材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浙教版第五册《三味书屋》等这些课文时,针对按方位顺序介绍某一场景的训练要求,可在学习课文前创设问题情境,如:“让你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你会怎么介绍?”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比较按哪种方位顺序介绍比较合理。接着导入课文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还可在这个单元结束后对同类文章进行比较,在总结这类习作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也能意识到可按不同的场景特点或各自的喜好选择最合适的方位顺序进行介绍,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样,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进行这样的训练以后,我发现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学习某类习作应如何叙述内容、表达思想,并领会写法、积累词句,逐步积累并掌握了写作的要领。
三、插上翅膀,引领遐想
在课内或课外创设的情境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添加一个细节或一两个角色,为原有情境增色、添趣,以丰富情境;对于典型,生活情境的展示,由于它往往集中反映一种现象或一种美感,教师应给学生有关对世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知识,以深化情境;想象对发展思维起积极作用,要在情境的创设中渗入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想象情境以拓宽情境,立足自我。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上课时就应该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想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散文。学好这篇课文,需要学生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文章后面,作者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荷花。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色彩淡雅,姿态优美、各异的荷花图。图上粉白的荷花,有半开的,有全开的,有未开的,在碧绿、硕大的荷叶的衬托下,清新可爱,有如美丽的白衣仙女,婷婷玉立。这种感受太美了!一切都通过视觉进入了学生的大脑,充实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紧接着,一曲轻缓、柔和的乐曲响起。这是作为课文朗读的配乐。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感染了课堂的气氛。然后,教师悄悄地点燃几支花香型薰香。薰香的气味由淡到浓,沁人心脾。在这种氛围下,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当教师读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一名同学头戴荷花的头饰,身穿雪白的衣裙,在讲台前翩翩起舞。课堂上,美丽的荷花图,优美的乐曲,诱人的芳香,婀娜的舞姿交织在一起。学生随着教师的朗读,在多种感官的体验中展开美妙的想象,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想象性作文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好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不再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事物之中了,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赋予文章生命,将文章写的优美而富有灵性。
四、点睛之笔,锦上添花 每次批改作文,就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教师要遵从“多就少改”的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而又能婉转指出不足,保护学生的写作信心。
班上一个不善言辞的小男孩,每次写作文是他的一个难题。但是有一篇周记,虽说篇幅不长,但我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我让孩子们写周记无非也是起到一个与教师心灵沟通的作用。原因是他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了冲突,甚至大打出手,打算离婚了。孩子在周记本上向我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很难过,父母为了他要离婚,他也很后悔,自己如果平时听话点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我首先在他文章后面写上一个“优”,然后补上:愿意跟老师来谈谈吗?老师随时欢迎你来。第一天孩子没来找我,第二天放学他滞留在教室不走,我明白了,便支走了其他孩子。留下他一人第一句话竟是:“老师,这次周记我真能得“优”吗?我笑笑说:“不相信你自己吗?你愿意跟老师讲心里话,而且你的内心表白也打动了我,我当然得给你“优”啦。他笑了,笑得很灿烂。可忽然又停住了,我说:“你爸妈的事老师帮你,你只要安心学习。”他又笑了。后来我进行了家访,向他的父母谈了孩子的心事,双方也和解了。经过那件事之后,小男孩改变了对作文的看法,原来的厌烦,害怕变成了喜欢,感兴趣。看来老师在作文中的批语也能成为培养孩子写作兴趣的力量。
在情景作文教学中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去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与想象,从而激起表达的动机,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彰显出学生的个性。
<参考资料> 1.《情景作文教学谈》 邓明东 江西教育 2001 年01期 2.《灵动笔下的文字》 王益红 福建教育出版社
3.《“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 李吉林 《课程 教材 教法》 1997.03 4.《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夏惠贤 广西教育出版社
5.《双位联动循序渐进— “ 个性作文”的教学尝试》 倪芳.广西教育.2003.7、8.第67页 6.《作文教学呼唤真情》 郭娟 综合天地 2005.8 第53页
第五篇:浅谈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培养
浅谈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
余庆县中关小学:韦泽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新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学生创新环境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教学程序时,应确定探索与创新的教育目标,认真分析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创造性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探索与创新展开活动,呈现出“乐、实、治、新”的教学景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笔者出这样一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2厘米,所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面积一样大吗?这一问,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争着回答。一部分学生说一样大,另一部分学生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又不知怎样才能说明,便都把眼睛看着老师,迫切想得知结果。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因为此时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大脑在兴奋期里最容易暴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在练习纸上画画拼拼比较,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正确答案。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却是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要进一步地引导。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继续动手、动脑、讨论、探索。纷纷答到:所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如果长与宽之差越小的长方形面积越大;当长、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总之,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师生情感的积极互动发展,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二、巧创操作情景,让学生浅行创新过程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识常常是通过情感这个中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教学,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教学。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动手操作,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创造学生动手,例如,教学“圆的画法”时我向学生提出:“谁能用一支笔徒手画圆呢?”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演示给我看,我请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上台画圆,结果这两位学生都宣告失败。此时,我说“我来试试看。”全班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两指捏住粉笔,手掌末端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粉笔,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时,学生们十分惊讶,我装着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这样有本领呢,学生们一直“顿悟”了老师的手掌末端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手掌末端之间的距离也没变。接着我引导学生探索出了画圆的两个要素,定点定长。这一活动使学生既轻松愉快,又探索创新地掌握了画圆的知识与技能,并由此让学生动手用绳子和尺子画圆。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提高。又如:指导学生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帮助教师计算教室刷涂料所需钱数。学生必须对教室的表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后,笔者出几道练习:(1)算一算上次月考及格率是()%;(2)本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联系生活实际,用今天学习的百分数说一句话。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法有关的算式:(1)、4+4+4+4+4=?(2)、3+3+3+3+3=?(3)、9+9+9+9+4=?学生能很快的改写(1)和(2),而对(3)则有些困惑,在我的诱发下,学生列出9×4+4=40,我在肯定的同时鼓励他们找到更简捷巧妙的解法,学生们投入了紧张的思考与讨论当中,结果有的同学列出9×5-5=40;还有有的同学进行了分析改组,列出8×5=40。我不由得对学生鼓掌喝彩!
开放性习题的解题过程是灵活的,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他们自主思考、自由发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外,最有价值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时,我出示了三道题,6.4×2/
8、3.2×3/
4、5/6×1.2,同学们采用了将小数化成分数进行计算,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进行计算,一位较差的学生却说将小数直接与分子相乘,同学们都不赞成,我提出疑问,难道他的建议真的不对吗?通过探讨,同学们都终于承认了他的计算方法,这位同学倍受鼓舞,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后,他学习更加努力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必须注重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