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学习和思考的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和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各种学习活动得以展开。但是,智障生极大部分存在着语言障碍。金(J.Srikin)和兰亚斯(W.F.Lyons)曾对2252名智力有问题的儿童作过调查,发现语言障碍的出现率为:中度智障儿童72%,重度智障儿童100%。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大脑高级分析、综合机能薄弱和大脑的调节功能薄弱造成的,使智障儿童丧失学习发音,学习语言的机会。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觉中重度智障学生听不懂,看不懂,对他人提出的指令没有反应。而作为提供帮助的人,也不知道他的需要。这完全是因为这些中重度智障学生不理解语言,也不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的缘故。听、说、读、写这是语言交流从易到难的过程与步骤,但对于中重度智障的学生来说,交流的前两步——“听”与“说”即已经是个难点了。更不用说是读与写了。缺少了人与人沟通的主要途径,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制造了极大障碍,也对他们的生存能力造成了影响。
国外早在19世纪就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语言障碍,在语言障碍的成因、特征和诊断训练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并实施了多种矫治和补救方案。目前国内许多从事特教工作的专家学者对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也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语言的模仿发音训练为主。但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他们有许多是连发音都困难,模仿发声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致使他们语言障碍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障碍,智能障碍,还有情绪行为,人格特质,还有环境等等因素。因此简单的指导学生进行口语的模仿,有时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他们也发不了几个音,想让这些学生仅仅用口语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非常困难的。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提出《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指口语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口语表达即张口发音表达意愿。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让学生认识物体,理解事件,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让这群学生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中重度智障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3、肢体语言与口语表达的有效结合在语言表达上的运用。
4、自我表达意识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与中重度智障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为更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打下基础。
2、培养中重度智障生的交流能力,从而能使他们能更好的表达自已的意愿,获得更多的帮助。
3、让中重度智障学生能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参与到集体中,在更多的交流中培养情感,适应生活。
五、研究的策略
1、中重度智障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一般都慢的多,甚至是无反应,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首先对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充分发挥环境对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对视的训练、追视物体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配合教师教学中是
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学生注意到了才能看到,模仿到,从眼到口,到动作反应。
2、语言的表达从理解出发,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在这方面,现实的环境、学生的自我需求、指导者的演示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利用多种方法把语言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懂得口语或表情等。
3、课堂是在校学生接受教育教学最基本的途径中重度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在集体学习中,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所以往往需要在其他时间单独的进行个别训练指导。学习中指导者为了更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在个别辅导时,人数也往往是控制在一至两人。但课堂教学是在校学生接受教育教学最基本的途径,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参与也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集体中,老师与学生的帮助来更好的学习语言。
4、无论何种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对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比较单板,交流的对象不同,环境不同,原本会的也常常就不会了。而家庭作为这些学生离开受教育场所的第一个地方,让学生在家也能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加强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老师对家长也进行一些指导方法的宣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家长也能配合学校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的现状,了解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为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相关依据,以便寻求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实效。
3、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对不足的方面进行更好的反思,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实践,能更有效的改进教学效果。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5月)
1、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对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训练的经验,以及中重度智障学生掌握的效果。
2、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的一些中重度智障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现状。
3、了解本校在课堂教学中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方法手段。
4、进行理论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理论。
5、起草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1、2011年7月——2012年2月,第一阶段研究,撰写案例,积累相关资料。2、2012年3月——2012年4月,总结研究过程,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阶段课题总结。3、2012年5月——2013年2月,开展第二阶段研究,积累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
结题的相关工作,撰写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或论文 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
第二篇:如何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如何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刘兵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所参考的教材是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的数学第四册教材中的“得数是9的加法”这一教学单元,教学内容是“得数是9的加法”中的4+5=9和5+4=9。本案例授课班级为嘉定区辅读学校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2人,女生1人,1名为轻度智障学生,8名为重度智障学生,2名为多动症学生,2名为多重残疾学生。其中三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相对较强,通过教学能进行简单的独立计算;三位学生能通过直观的辅助物体进行计算;此外还有4位学生刚从一年级转来,一位是从没进过校门的新生,这5位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认数。因此在教学中,我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A、B、C三组,每组各由4名学生组成。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思路、特点
备课时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努力贯彻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主要通过创设“秋游——摘苹果——小动物回家——小鸟找家——找朋友”这些游戏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浓浓的情境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同时在引入游戏时都采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集中了注意力。
由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差,这给他们学习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法国特殊教育专家爱德华•基吉恩在《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如果通过主要感觉运动来教,智力落后儿童是能够学习的。”因此在教学生计算10以内的加法时,主要采用了形象、具体、直观的“十指教学法”,学生只要按顺序数数,就能算出计算结果。其思维计算过程就是一个数数的过程,是形象的、直观的,它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而且通过手指操作活动,还促进了学生手眼、手脑协调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4+5和5+4。
A组:能独立计算4+5=9和5+4=9;
B组:能运用数手指的方法计算4+5=9和5+4=9;
C组:能跟读4+5=9和5+4=9。
2、能看懂图意,并列出算式。
A组能完整地说出图意,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
B组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出图意,列出算式,并知道图式间的联系;
C组能认真地听同学说图意,能认识4、5和9。
3、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计算4+5=9、5+4=9。
教学难点: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
(三)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数字卡片,两棵模拟大树,两间模拟房子、10根模拟项链、和具体事物。
(四)教学流程、训练与评价
三、教学实践片断
片段一:儿歌引入,集中学生注意力。
开始上课,进入复习板块时,师生一起以儿歌的形式玩了一个手指游戏,复习用手指表示5以内各数。师生边唱边做动作:“一二三四五,小眼睛看,小耳朵听,两只手儿动起来。”教师拿起数字卡片4说:“我说4。”学生边用手指表示4边说:“4、4、4。”…… ”教师拿起数字卡片5说:“我说5。”学生边用手指表示5边说:“5、5、5。”…… 在扳手指计算过程中,引入儿歌:4+5等于几?伸出手指算一算……
片段二: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秋天到了,今天啊,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郊游。哇,你们看前面有两棵苹果树,树上结了一只只又大又圆的苹果,让我们一起去摘苹果。之后全体学生离开座位去摘苹果。教师:请你们把红苹果放进红色的篮子里,青苹果放进绿色的篮子里。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摘苹果。之后教师提问:你们摘了几个红苹果、几个青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几个苹果呢?
在训练与评价板块中,做完游戏《动物回家》后,教师说“小动物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几只小鸟还没有回家,他们会被雨淋湿的,怎么办?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好不好?”然后自然地过渡到训练评价的第二个游戏环节《小鸟回家》。由于生动有趣的情景设置,学生们兴致高涨,非常愉悦地投入到训练中,纷纷帮助小鸟找到了各自的家,孩子们也从活动中体验到了帮助别人后的快乐。
片段三:动手操作,生成形象、直观的数学计算方法
在运用“十指教学法” 计算4+5=9和5+4=9过程中。教师提问“4+5心里想几?”,学生回答“4”,教师让学生把4放在心里(做一个拍胸的动作),教师再问“手上是几?”,学生回答“5”,教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5”,教师再问“从几开始数数?”,学生回答“4”,教师再问:“4的下面是几”,学生回答“5”,最后教师才说:“好,让我们一起试一试。4+5=几,伸出手指算一算。4+5,4、5、6、7、8、9,4+5=9。”
四、教学反思:
1、在复习板块中,师生一起以儿歌的形式玩了一个手指游戏,复习用手指表示5以内各数的方法。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对智障学生来说,在课前动动手、动动脚就非同一般了。智障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恐惧感,这一情景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恐惧,厌学的心理状态,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2、新授板块中的《摘苹果》和复习板块中的《动物回家》、《小鸟找家》和《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走一走,动一动,可不断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学习、探索,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十指教学法”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掌握了这种计算方法,可贯穿运用于计算20以内的加法过程。这种学习方法的着眼点不仅仅在此,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了数序的概念及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将来比较数的大小做准备。
第三篇: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康复训练研究
《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康复训练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培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智障儿童的将来或许不是辉煌的,但作为社会的公民,他们也有自己生活的需求,这就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智障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智障学生,残疾类型越来越多,残疾程度也越来越重,他们的言语、语言能力普遍较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如呼吸不畅、发声障碍、构音困难、吐字不清、词不达意等,再加上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卑的环境中,极大削弱了其言语功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融入社会的可能性。因此,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言语康复训练是所有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
对智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年龄越小,康复效果越好。目前,我校共有智障学生79名,低年级(1-3年级)学生27人,通过评估发现,有言语、语言障碍的中重度智障学生24人,具体言语障碍为:1.重复发音2.起音困难3.言语中阻4.拖长字音5.随意停顿6.没有停顿。大多数学生有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构音异常情况:呼吸方式大多为胸式呼吸、对气流的分配差、唇部力量弱、舌根麻痹。在当前阶段通过对带有典型的、普遍意义的智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研究,旨在从这一角度寻求、探索和总结培智学校言语康复训练的规律、经验,更好地为中重度弱智学生提供服务。科学、合理剖析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障碍的原因,探索学生言语障碍的规律及特点,探讨言语康复训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通过训练形成有效的言语康复训练模式。结合低年级智障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言语及语言康复训练,矫正他们的语言障碍,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言语康复是一门较新但发展较快的学科,美国约有80年的历史,日本约有30年的历史,韩国和香港约有20年的历史。目前,美国的言语康复位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言语康复的发展目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言语康复师严重不足,目前国家、省、市级言语听觉康复教师约3800名,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系培养在职言语康复师约1000人,本硕博100余人,我国尚缺言语康复专业人员约14.2万人,言语康复师兼职现象,缺少言语康复专业的杂志等,现状不容乐观,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十年来,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昭鸣教授主持的“医教结合 智慧康复”活动已在全国各特教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他编写的《言语障碍评估与矫治》等书籍、创造发明的“启音博士”等医疗仪器、开发的《构音测量与训练仪》等软件,为我们开展言语康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另外,哈尔滨燎原学校、上海闵行区启智学校开展的言语康复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医教结合 智慧康复”是当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这一理念对促进智障学生的缺陷补偿、身心发展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 科学合理的评估及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方式,提高发音技巧及沟通的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利用现代化的言语康复设备、器具,结合先进的康复手段对学生进行言语康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大大改善学生的语流障碍,有效开发言语潜能,促进学生对言语交流障碍的心理和感情的调整,恢复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 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改善不良构音状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4.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
“言语康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专业化的评估和训练手段都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更加重视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特征发展的研究,加强关于培养智障学生言语、语言能力的相关知识和训练状况的理论学习和深刻思考,强化科研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中度智障: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35-50IQ或40-55IQ之间,约占智力落后儿童总数的20%。通过学习,他们通常可以形成基本的交际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但学术能力有限,其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经过训练也只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多数中度智力落后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异常。如,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差,社交能力也很有限,运动能力有缺陷,有特殊的面容等。重度智障: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20-35IQ或25-40IQ之间。他们适应行为差,生活能力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资料,仍需要他人照料;语言能力、运动、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很差。经过长期、反复的特殊教育和训练,他们可以形成某些非常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无法自立。言语:指运用代码(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媒介,通过这一媒介人们能够表达思想和感情。语言:指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的任何可接受的,有结构的符号系统。由语言、词法、句法、语义成分构成。言语语言交流障碍:指通过口语或书面语或手势语而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的需要,在这种交流能力方面出现缺陷。分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言语康复:一套为矫正发声和构音缺陷而设计的与行为有关的技术和方法。现在也指用于失语症的康复和处理发育性言语障碍的技术和方法。2.支撑性理论(1)现代特殊教育理论。马克思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阐述,更让我们关注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智障学生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的系统研讨,将会让我们正确认识智障儿童言语缺陷的影响,理解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学生的言语康复训练。
(2)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发表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即智力多元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包括八项智能。多元智力理论有助于我们认清言语康复的重要位置,言语能力的提高应结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创造有利的情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主体在具体化、情景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给每个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他们自主发展。(4)“医教结合”理论。“医教结合”的“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医教结合的“教”是指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与补救性教育。(5)言语治疗理论。认真学习言语治疗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缺陷形成的原因,研究言语康复训练的缺失和困难,努力提高言语康复的效度。
(6)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而取得发展。成功教育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以成功后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习动机,改变自卑心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
五、课题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利于每一个智障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丰富、和谐的学校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个智障学生的潜力。培养智障学生具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自食其力、有所贡献和自尊、自信的成员。
(二)具体目标: 着重研究低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言语障碍的原因,研究康复训练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如何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口部运动训练,如何对学生进行构音训练,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言语交往训练,如何科学设置言语康复课程,建立多层次的语言能力的评估体系,如何构建高效的个训、集体教学模式等。通过康复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呼吸、发声方式,习得所有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表达、交往能力,真正让智障学生的言语能力有较大提高,帮助其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人生目标,实现残疾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另外,借助此课题研究,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较强、本领过硬的言语康复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言语康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言语能力评估策略研究 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通过口部运动评估量表、构音评估量表、家长评估量表等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准确把握学生的呼吸、发声、构音、共鸣、听辨、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为制定适合的言语康复训练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找到自身言语障碍,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2.多元化康复策略研究 探索并形成不同类型智障学生(如自闭症、脑瘫、失语症、语流障碍等)的言语康复个训、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先进康复设备、辅助用具对学生进行呼吸、发声、构音、沟通、认知等训练,促进学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多角度实施策略研究
“言语康复”领域专业性很强,康复效果的好坏与训练的内容、策略、手段、强度有密切关系。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师资水平,立足课堂实践,探讨训练内容,创新语训途径,优化矫治方案,开发校外资源,形成研究合力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角度实施策略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康复效能。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分析现行言语康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形成互动评价。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完善评价体系。2.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言语康复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言语康复的先进理论和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言语发展,提高 言语康复训练的效度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3.个案分析法:确定对象,跟踪观察、调查、训练,及时反思,完善评价的内容,改进评价的措施。4.实验研究法:采用纵向发展的对照研究法,注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研究评估方案对提高智障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作用。5.经验总结法: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讨论总结解决的方法,凝练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人员保证:课题组成员工作责任心强,均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有1名扬中市骨干教师,2名校级骨干教师,4名班主任老师。有1名老师在上海华师大参加过为期两年的言语康复训练师(研究生班)培训,并获得言语康复训练师资格,近几年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除了课题组成员外,发动语文老师、班主任老师参与训练,并要求学生家长参与,配合做好康复工作。2.学校保证:综合康复是今后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言语康复则是所有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倡导“让每个有需要的学生都享有言语康复”的理念,将在2015年1 月底邀请上海华师大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进行为期2—3天的言语康复培训。在课题开题后,学校将会为教师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3.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践研究提供必要的实践、物力和财力保证。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加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4.经费保证:在业务培训、资料搜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学校都能保证经费的落实。
九、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15.3——2017.2)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5.3——2015.6)1.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证报告、课题研究设计报告。2.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成立课题组机构。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4.课题正式开题。负责人:左扬宁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5.7——2016.8)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2.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3.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负责人:左扬宁 杨扬
(三)实验总结阶段(2016.9——2017.2)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2.汇编各项研究成果。3.现场结题,邀请专家结题鉴定。负责人:杨扬
(四)预期研究成果及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文字材料 2015.4(2)研究论文 文字材料 2015.9—2016.12(3)个训、课堂实录 录像光盘 2015.4—2016.12(4)结题报告 文字材料 2017.1(5)教案、文集汇编 文字、图片 2017.1
第四篇:小学低段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方案[定稿]
小学低段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
小学低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准备;古人云“好习惯终身受用”,在小学低段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都说明了小学低段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阅读教学。同时,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小学低段(指小学1—2年级)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小学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小学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到初中九年内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完成如此数量的课外阅读任务而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然而,当前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足,对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为此,本课题研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在低年级起步阶段,针对低年级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时期,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障碍多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文献分析的意义
当今社会信息量猛增,信息更新速度快,而人的知识与能力都直接取决于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小学生接受信息除了各种媒体外主要来源是阅读,而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只有在阅读时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进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一直是个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完成《语文标准》中提出的阅读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要当务之急。《语文课标》还提出:“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有了乐趣,才会喜欢,针对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教给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有了成功的快乐,就会感受到阅读的的乐趣,乐在其中,我们的研究就能事半功倍。
三、研究的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改进语文教学活动,争取让全班学生个个爱上读书,天天自觉诵读,完成或超额完成《语文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形成一整套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低年级学生阅读现状研究
(2)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3)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个案法
四、研究实施:
(一)具体举措:
1、课题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做好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工作和将研究班级学生分组工作,设计各种活动、搜集阅读材料等。(2013年4月——2013年5月)
2、课题实施阶段:全面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各种有效策略并付之实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3、课题总结阶段:做好实验后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工作,在对比基础上分析出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二)人员分工: 总负责人: 毛生梅
主 持: 晁世琴 成 员: 周 菊 小卓玛
五、条件分析:
1、问题的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农牧小学生学语文难,写作文更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阅读量少,积累得少。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的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这座“大厦”的基石。从学校教育来看——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校,绝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购书能力有限,父母文化水平低,指导阅读能力差。这一切不利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层次较浅。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迫在眉睫。
从个人成长来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与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更与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情趣爱好,和谐的人格个性关联紧密,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我们选择“农村地区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身心和认知特点,探索低段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和质量。
3、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阅读的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阅读教学、儿童课外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更能直抵低年级阅读发展的实际。(3)行动研究法:将低年级阅读的实践与兴趣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低年级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品质。
(4)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4、研究的程序:
(1)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捧起书本来 1)教师读书
学生对书籍的态度取决于教师对书籍的热爱程度。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他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读书,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形象。
2)设置图书角
很多孩子其实是很爱看书的,可如果他没有书籍可读,他的精力与兴趣必定转移到别的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在班级里放置一个图书角,可以号召孩子们的力量,从家里挑选一些优秀的图书放在图书角,让其他同学们随手可拿、随手可阅。
3)开辟名言栏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读书名言或许能让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也捧起一本书。因此,低年级老师应该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出一个专供写读书名言的专栏。
(2)、介绍精彩内容、让学生不假思索走进课本
小学生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喜欢对事情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把书籍中最精彩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并且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就一定能吸引学生走进书本。
1)欣赏封面插图
一张封面就是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就是一段精彩,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封面插图时,学生的心会不加思索的飞进书本,他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走进文字,走进故事。2)朗读精彩片段
一本好书都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或温馨感人,或轻松幽默,或快乐有趣,当老师将这些有趣的片段,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给学生听时,他们一定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3)人物介绍
窗边的小豆豆、丑小鸭、白雪公主、蜘蛛夏洛、绿野仙踪等这些经典的形象在无数儿童的心中都曾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当学生对这些主人公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一定就会翻开那本书。
4)讲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当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老师的嘴里潺潺流出时,孩子们一定十分的羡慕,这时,如果你告诉孩子,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藏在书中,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
(3)、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热爱书本
当老师将学生引领进阅读的大门时,为了让学生愿意长久地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低年级的老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的爱上书本。如:举行各种比赛、写读书笔记、评选读书之星。
5、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
经过老师长期的引导,使学生们逐步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能从书中吸收到养料,可以与人熟练地交流,丰富自己的视野。
6、研究的可行性与困难
1、我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好多学生来自农牧区家庭缺少图书资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困难比较大。
2、学校部分图书比较陈旧,学生的阅读面可能会受限。
3、与部分家长的配合有一定难度,因为部分家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个别家庭没有经济能力提供课外书籍。
4、读书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必须做好长期实验的思想准备。
第五篇: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我今年参加了2010年绍兴市中考阅卷工作,从自己的改卷(简答题)部分的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题上总体得分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概念表达不准确:简答题中基本概念的表述竟然出现多个错字或别字,如“熔化” 的“熔”写成“溶”和“融”;“月相”的“相”写成“像”和“象”;“东经”的“经”写成“径”;“氨基酸”的“氨”写成“铵”;“电磁波”的“磁”写成“滋”等;“红细胞”写成“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
2.个人观点表达不清,答非所问,不严谨等。有一个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要求从刻度角度写出两个不同点的简答题,从学生的答题看学生其实是知道的,比如欧姆表刻度不均匀,零刻度位置不同等等,但在表达时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答非所问:“欧姆表的示数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小”;“接入电阻越大,欧姆表示数越大”;表达不准确:欧姆表刻度越大电阻越小;刻度分布不同;刻度变化大小不同;欧姆表刻度是由大到小,而电流表刻度是由小变大等等;另一个试题,表达“沉淀部分消失,同时由气泡生成”有学生写成“有气泡生成,但沉淀不消失”,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回顾自己学生的答题,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同时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一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表现出前言不搭后语,抓耳挠腮却说不清楚,因此,现在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进行调整,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课程标准的需要。《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在科学探究中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2.培养思维能力的需要。
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根本上是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科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而初中科学教学重点是后者,即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批判性、独立性与深刻性。
3.中考改革的需要。科学中考试题早已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而且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要求也更高了。
4.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交流与沟通的世界,学生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或有所建树,必须学会沟通,而沟通的基本方式是运用语言,因此在初中学生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满足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气氛,让学生敢表达。
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一些缄默不语或说“不会”或回答错误的学生,经常是讥讽或指责,这样一到提问,全班学生都会低着头生怕喊到自己,这无疑是错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回答提问的,除非是胆怯或真的不会,如果是不会,斥责毫无用处;如果是胆怯,再指责对学生的压力就更大了;至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被指责后下次就不敢说话了,因为怕再错。这样一来,愿意在课堂上发表看法的学生只能越来越少,很不利于对语言表达的锻炼。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蹲下身来看孩子”,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唤醒沉睡的创造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敢疑敢问,时间长了,学生便不把回答提问当作一个“关”,这本身造就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既培养语言表达的勇气,也培养了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交朋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敢表达。
2、修炼教师自身语言,让学生能表达。
教师的语言应科学、精炼,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内化,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那么,传输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当学生把这些信息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反馈出来时,就难免会出现错误。
在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题时,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表达:因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受力平衡,所以重力等于支持力。这样看上去表达合理、推理严密,其实存在科学错误: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但只是平衡力四个条件中之一“ 大小相等”。
对科学中一些特定概念的表述,教师不要简单的讲授,而应该将其内涵和外延讲深、讲透,比如讲“熔化”概念时需要强调由固态变液态时是要吸收热量的,因此用火字旁;再比如,压强概念时,要强调压力的受力面积而不是压力的接触面积,接触不一定受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首先教学用语应该专业、科学、精练,避免生活化语言影响学生;同时也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不但要坚持用一口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教学,克报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方言口语化问题。
3、运用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会表达。⑴利用课堂讨论、辩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
课堂是学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场所。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在判断上容易产生错误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时不能只是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说“半截话”或大概意思,而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
案例一:研究冰壶在冰面上的运动。
我问:为什么冰壶轻轻一碰就会滑行很长的一段路程。学生回答:因为摩擦力小。我继续问:谁对谁的摩擦力? 学生:冰面对冰壶的摩擦力小。
我又问:冰壶轻轻一碰就能在冰面上不断滑行,为什么?
学生:有惯性。也有学生说:冰壶具有惯性。我微笑着看着大家,再说一遍。学生(齐声):因为冰壶具有惯性。
我又问:冰壶最终也会停下来,为什么? 学生(齐声):冰壶受到冰面的摩擦力的作用。案例二: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利用小车实验让学生初步得出两个悖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后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物品分析讨论这两个结论正确与否。
在讨论中,学生对问题常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思维进人积极、紧张的状态,在问题一思考一解答过程中,集中注意→动脑→分析判断→动口(语言表达),又听取别人的回答,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整个过程,不由自主地将思考的问题语言化,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⑵利用实验教学凝练学生语言表达
初中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而实验探究又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实验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能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能对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解释,这种种都需要学生能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用科学实验教学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科学性、逻辑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与途径。
比如在研究摩擦力和那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往往会表达成: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而没有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可以问学生这样的表达严密吗?学生可能会马上补充: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教师可以继续问:这样的结论正确吗?是否有条件?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表达: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同时要利用实验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利用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概括结论、对一些实验意外进行分析;对一些探究性试验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实验的预测、实验结论的概括;对于一些学生实验在其动手实验前,可以让其将实验的操作步骤用语言进行描述;适当做一些课外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觉得有话可说,促进其语言表达的信心。
⑶利用作业纠错规范学生语言表达 对作业中出现的一些文字表达题,特别是科学实验探究题一定要让学生克服此类题型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做,不要一看到文字表达就嫌烦,不愿写,一定要尽量地把它表达出来。教师在每次作业或考试后,要认真进行分析,按人按题统计语言表达方面的典型错误,分析学生各种错的答案,都要问个“为什么”,对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误的想法的思考过程有个了解,以便在讲评及个别辅导时,做到有的放矢,并进行及时给予纠正,尽量减少学生的错误印象。在评讲中,不能采用“对答案”或“一言堂”的方式,要创设良好的讲评氛围,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学生讨论质疑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去探索。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与科学学习的各种能力密不可分,只有从课程标准出发,立足学生思维培养,努力创设各种途径,同时也应从学生实际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