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计划
(2015.6.1——2015.9.30)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历史课题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计划(2015.6.1——2015.9.30)
教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初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看,初中学生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阅读能力。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答题能力的提高。通过历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逐步学会认识和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和研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堂中更灵活,更科学,更恰当地运用史料,是优化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实践深入探究的课题。运用史料展开教学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特色。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我认为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好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本课题共分三个阶段。现将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做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2015.6.3 — 2015.6.20根据七年级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写好第一阶段性计划。2、2015.6.21 — 2015.7.5学习有关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查找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思路,明确研究任务。
3.暑假,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获得提高。4、2015.9.1— 2015.9.30网络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学习心得,做好学习笔记,为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5、2014.10.20 — 2014.10.30.写好第一阶段性总结,收集整理本阶段的活动资料。
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不仅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产生新的认识;还要善于实践,将这些认识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及时反思,查缺补漏。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小结
(2015.6.1——2015.9.30)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历史学科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小结
(2015.6.1——2015.9.30)
通过研究学习表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通过史料,学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促进自身思维水平的发展。培养其理解、概括、比较、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大有裨益。
一、课题进程:
1、2015.6.1 课题启动 2、2015.6.3 — 2015.6.20.根据七年级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3、2015.6.21— 2015.7.5观看和学习有关课题方面的知识。网上学习了《文献资料对学习历史的作用》、《如何应用课外史料弥补历史课堂》等有关课题资料、文献、使课题研究具有方向性、针对性、目的性,写好第一阶段性计划。4、2015.9.1— 2015.9.30.参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学习《对学生历史资料题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的重要性》有关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查找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思路,明确研究任务。通过网络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学习心得,做好学习笔记,为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5、2015.9.30写好第一阶段性总结,收集整理本阶段的活动资料。
二、取得的一点成绩:
1、根据自己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小课堂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进行了小课题理论学习,教师认真学习并写了学习心得。
3、在课堂教学中,认真优化导学稿,尤其是史料应用,做到少而精,恰到好处的使用史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的选取史料,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能只是老师的问,学生的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参与到思考、探究活动中。
四、下阶段改进措施:
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恰当的选取史料,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二阶段性计划
(2015.10——2016.4)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历史学科组
第二阶段性计划
(2015.10——2016.4)《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有了第一阶段的实施积累,为使“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在第二阶段实施得更加顺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将该阶段课题工作计划如下: 1、2015.10.1— 2015.10.15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本课题研究方案开展
研究,写好第二阶段性计划。2、2015.10.16--2016.4.30(1)根据课题研究的精神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观看历史教学视频和学习有关课题方面的知识,有方向性、针对性、目的性的进行理论学习。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做好数据统计,积累原始数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写好问卷调查情况反思。
(4)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史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历史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探讨交流。
(5)在日常教学中,备课组要精心优化导学稿,确保每节课能恰当使用史料,善于发现和总结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及时反思、撰写随笔及心得体会。(6)对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撰写中期报告,撰写论文。(7)组织学生活动,组织历史问题解答小竞赛、历史小故事演讲比赛、材料题解答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8)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通过评价、激励的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3、2016.4.1--2016.4.25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就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方法进行研讨、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定期进行课题内容信息反馈,小结阶段性工作成效,及时进行策略调整,使课题实施落到实处,写好阶段性总结。
班班通教学让历史知识更鲜活
“多媒体教学与历史教材的整合”体会
----王志萍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已逝去的人和事,不可能重演,也不可能用实验的方法使之再现,这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带来困难。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人,人人都向往自由,学生更不愿意受“死记硬背”的束缚。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把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们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去接触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探索历史、综合历史、概括历史,最大限度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首先.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师生交流,其次.多媒体教学让历史知识直观形象。再次,多媒体手段能化抽象为具体。还有.多媒体技术能够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具有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只要我们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在充分考虑学生素质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整合与加工,溶入执教者的意图,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让知识回归生活,就能使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以深化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摘 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的现象很普遍。教师要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联系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发现和探索历史知识,把握事件联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的学习探索中获得新知,是值得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下面就如何让学生认真地听讲,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讲究授课艺术是激发兴趣的突破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历史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讲解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至关重要,它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有趣的讲解,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而不疲,越听越有味道。历史课内容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讲解方法必须突出趣味性。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教具,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讲解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并非一日之功。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史学修养,并熟悉讲解技巧,对课本内容反复研读,彻底消化,参考有关资料,精心选择具体、真实、典型、短小的材料,加以浓缩、提炼和升华,形成讲稿,课堂上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的讲解。这种讲解要求语言流畅、准确、明白,饱含激情,朴实简洁,不哗众取宠。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语音的高低和强弱、说话的速度和停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一般地说,教师的声音要响亮、清楚、悦耳,说话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要加重语气,或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讲解时的声调要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抑扬顿挫,切忌呆板、单调、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创造开心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还给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要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例如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历史彩图、插图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史料,如能灵活运用必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对历史插图的教学,加强对历史插图的研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彩图、插图加以讲解和指点则必然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可以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
三、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学习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把教材上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三国鼎立时,我组织学生模拟三国里著名人物现场对话的小剧情。通过这种课堂情景的设置为学生的和谐成长创设了一个发展个性、创造性地运用史实的广阔天地。这种“创造”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运用史实来表达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生们踊跃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锻炼思维,并学会运用。
虽然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姚尊香.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5年08期.
第三篇:《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学习和思考的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和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各种学习活动得以展开。但是,智障生极大部分存在着语言障碍。金(J.Srikin)和兰亚斯(W.F.Lyons)曾对2252名智力有问题的儿童作过调查,发现语言障碍的出现率为:中度智障儿童72%,重度智障儿童100%。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大脑高级分析、综合机能薄弱和大脑的调节功能薄弱造成的,使智障儿童丧失学习发音,学习语言的机会。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觉中重度智障学生听不懂,看不懂,对他人提出的指令没有反应。而作为提供帮助的人,也不知道他的需要。这完全是因为这些中重度智障学生不理解语言,也不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的缘故。听、说、读、写这是语言交流从易到难的过程与步骤,但对于中重度智障的学生来说,交流的前两步——“听”与“说”即已经是个难点了。更不用说是读与写了。缺少了人与人沟通的主要途径,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制造了极大障碍,也对他们的生存能力造成了影响。
国外早在19世纪就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语言障碍,在语言障碍的成因、特征和诊断训练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并实施了多种矫治和补救方案。目前国内许多从事特教工作的专家学者对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也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语言的模仿发音训练为主。但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他们有许多是连发音都困难,模仿发声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致使他们语言障碍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障碍,智能障碍,还有情绪行为,人格特质,还有环境等等因素。因此简单的指导学生进行口语的模仿,有时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他们也发不了几个音,想让这些学生仅仅用口语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是非常困难的。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提出《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指口语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口语表达即张口发音表达意愿。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让学生认识物体,理解事件,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让这群学生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中重度智障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3、肢体语言与口语表达的有效结合在语言表达上的运用。
4、自我表达意识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与中重度智障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为更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打下基础。
2、培养中重度智障生的交流能力,从而能使他们能更好的表达自已的意愿,获得更多的帮助。
3、让中重度智障学生能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参与到集体中,在更多的交流中培养情感,适应生活。
五、研究的策略
1、中重度智障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一般都慢的多,甚至是无反应,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首先对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充分发挥环境对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的促进作用。对视的训练、追视物体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配合教师教学中是
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学生注意到了才能看到,模仿到,从眼到口,到动作反应。
2、语言的表达从理解出发,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含义。在这方面,现实的环境、学生的自我需求、指导者的演示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利用多种方法把语言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懂得口语或表情等。
3、课堂是在校学生接受教育教学最基本的途径中重度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在集体学习中,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所以往往需要在其他时间单独的进行个别训练指导。学习中指导者为了更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在个别辅导时,人数也往往是控制在一至两人。但课堂教学是在校学生接受教育教学最基本的途径,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参与也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利用集体中,老师与学生的帮助来更好的学习语言。
4、无论何种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对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比较单板,交流的对象不同,环境不同,原本会的也常常就不会了。而家庭作为这些学生离开受教育场所的第一个地方,让学生在家也能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加强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老师对家长也进行一些指导方法的宣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家长也能配合学校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在实践中研究,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表达的现状,了解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为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相关依据,以便寻求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实效。
3、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对不足的方面进行更好的反思,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实践,能更有效的改进教学效果。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5月)
1、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对中重度智障学生语言训练的经验,以及中重度智障学生掌握的效果。
2、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的一些中重度智障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现状。
3、了解本校在课堂教学中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方法手段。
4、进行理论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理论。
5、起草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1、2011年7月——2012年2月,第一阶段研究,撰写案例,积累相关资料。2、2012年3月——2012年4月,总结研究过程,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阶段课题总结。3、2012年5月——2013年2月,开展第二阶段研究,积累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4月)
结题的相关工作,撰写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或论文 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逻辑思维对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这也对学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培养学生的任何能力都需要从小开始,只有从小开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18-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行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小学教育为起点的九年义务教育都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人才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当然,对小学数学这门课来说,是一门逻辑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因此,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也复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针对小学数学具有逻辑学强的特点,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演绎与归纳法。归纳和演绎是解决数学问题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推理过程是将某一特殊的数学问题类推到一般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涉及到的一些法则和运算方法都是由这种推理方法引入的;第二,分类与比较法这种方法是将研究的数学对象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学生的想象能力将其进行比较。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会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第三,综合与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所研究的对象全部联系起来,从对象的整体认识其本质。然后才对所有对象的个体进行分析,这也是解决小学 数学问题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方法;第四,概括与抽象法。这种方法是从同一类研究对象中概况出共性,然后分析其共有本质的一种方法。概况和抽象法是小学数学计算规律环节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重视问题的引出
由于小学数学这门科学的特点就是逐一解决具体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重视问题的引出。只有从问题层面引出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才能从本质上调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这种方法对数学教师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这门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借助数学问题实施的。但是,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让小学生牢固地掌握教学的知识。为了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根源,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采用一些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以上两个重要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数学课程
由于小学生的理想思维并不是很强,这就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首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的课程,同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保证所设计的课程足够生动和有趣,这样才能最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开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一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引导小学生自己对新知识的探索,让小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乐趣。
(三)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基础都不相同,所以教师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发生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就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而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方法和思维,并以此鼓励学生寻求解题思维的多样化,从而实现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适当的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适当的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做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为了增加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就感,数学教师应该适当地提高练习题目的难度,以保证大多数数学通过努力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勤于思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答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求职欲望,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九江市鹤湖学校)
参考文献:
[1]闫学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4):15.[2]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2014,26(8):66-67.[3]高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创新教育,2013,12(21):197.
第五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程性质决定初中历史课课时量少,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为了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兴趣 效率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归为副科,导致历史教学不仅不受学校的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教学变成了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但从2011年起,我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历史学科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所有教学科目不再有主副之分,所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升学压力。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教学成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没法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具体如何抓?我认为,针对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应该设计一节导言课,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1]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度》一课时,我就结合近年来的“国考”,分析“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利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种录用考试,却引来千军万马的“厮杀”?”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3.比喻法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艰涩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比喻就是一种最好的手段,既要通俗易懂,又不能偏离主题,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出超”和“入超”比喻为“赚钱”和“亏本”,“门户开放”比喻为“拼桌吃饭”等,我发现如果运用得当,学生更容易理解,事半功倍。
4.多媒体辅助
在信息化的时代,历史课教学仿佛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比如: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在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有很大帮助,从人类的起源到封建帝制的终结,讲得非常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很多考古新发现还原的历史现象得以在我们眼前展现,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对于世界史而言,可以播放《大国崛起》都是不错的历史纪录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力越大,学生学习兴趣就越大,他的意图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和教学效率的可能性也越大。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这些方面入手: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要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怀有爱心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用爱的态度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学生会变得更加可爱。
结语
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方法还很多,上面所谈到的,是我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一些还是十分粗浅的认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