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加强对这方面的觉悟,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1、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既有中国史,也有外国史;就有古代史,也有现代史。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育形式,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师还要利用好图书、网络等资源,让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师还要利用好当地的相关历史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进行参观,从切身的感受中得到熏陶,磨炼意志。

3、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现代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以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想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同时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之上都有所进步,都能够得到肯定和鼓舞。

(一)品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以中国历 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 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少年期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具有较大程度的动荡性。青年初期,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二)寓德育教育于历史事件感的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了百团大战的经过。重点讲了彭德怀指挥全体官兵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指挥者,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培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 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以及与坏的习惯势力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其中,意志品质的锻炼和自我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 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符合公德的小事,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当前,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道德 风气及家庭不健康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自私、享乐、厌恶劳动、不敬老爱幼等诸多不符合社 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历史教学应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教育部门协同一致,为抵制和消除西方资本主义道德意识的消极影响,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五)进行崇高远大理想的教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

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学生既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看到他们不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灾难。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既要学习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又要摈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六)在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教育方面

纵观历史,有志者名存青史,为人传颂,无志者名落孙山,不为人知;近看周围,有志者事业成就,为国为民贡献力量,无志者昏庸无能,一事不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陈胜,既不是秦朝宫庭里的达官贵人,又不是地方官僚一霸,仅是一位贫苦的农民,但是,他却有要推翻秦朝暴政的“鸿鹄之志”,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禁烟领袖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就立志“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结终,断无中止之理”,最后,把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付之一炬,国人拍手称快,取得了禁烟运动胜利。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进行杂交水稻实验时,就立志要把水稻的产量提高到平均亩产一千斤以上,按照志向,持之以恒地忘我反复实验,最后取得了成功,杂交水稻推广世界各国,解决世界面临的粮食困难问题,为我国的温饱工程提供了粮食保障。

众多的伟人、名人的成功,就他们的光辉业绩看,其成功之道在于立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翻阅资料,挖掘素材,循循善诱地用历史人物的立志精神,成功之道鼓舞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实际行动勤学多思发奋学习,立志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德育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既有中国史,也有外国史;就有古代史,也有现代史。历史学习包括丰富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对学生品质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师可以让学

生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民族荣辱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介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老师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老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当然除了老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只要学校领导、科任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信建立良好的德育体系和环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以上是本人对于德育在学科中渗透这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计划

(2015.6.1——2015.9.30)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历史课题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计划(2015.6.1——2015.9.30)

教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初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看,初中学生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阅读能力。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答题能力的提高。通过历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逐步学会认识和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和研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堂中更灵活,更科学,更恰当地运用史料,是优化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实践深入探究的课题。运用史料展开教学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特色。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我认为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好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本课题共分三个阶段。现将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做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2015年6月——2015年9月)

1.2015.6.3 — 2015.6.20根据七年级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写好第一阶段性计划。2、2015.6.21 — 2015.7.5学习有关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查找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思路,明确研究任务。

3.暑假,教师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获得提高。4、2015.9.1— 2015.9.30网络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学习心得,做好学习笔记,为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5、2014.10.20 — 2014.10.30.写好第一阶段性总结,收集整理本阶段的活动资料。

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不仅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产生新的认识;还要善于实践,将这些认识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及时反思,查缺补漏。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小结

(2015.6.1——2015.9.30)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历史学科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阶段性小结

(2015.6.1——2015.9.30)

通过研究学习表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通过史料,学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促进自身思维水平的发展。培养其理解、概括、比较、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大有裨益。

一、课题进程:

1、2015.6.1 课题启动 2、2015.6.3 — 2015.6.20.根据七年级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撰写好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3、2015.6.21— 2015.7.5观看和学习有关课题方面的知识。网上学习了《文献资料对学习历史的作用》、《如何应用课外史料弥补历史课堂》等有关课题资料、文献、使课题研究具有方向性、针对性、目的性,写好第一阶段性计划。4、2015.9.1— 2015.9.30.参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学习《对学生历史资料题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的重要性》有关课题方面的理论知识,查找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思路,明确研究任务。通过网络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学习心得,做好学习笔记,为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5、2015.9.30写好第一阶段性总结,收集整理本阶段的活动资料。

二、取得的一点成绩:

1、根据自己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小课堂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进行了小课题理论学习,教师认真学习并写了学习心得。

3、在课堂教学中,认真优化导学稿,尤其是史料应用,做到少而精,恰到好处的使用史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的选取史料,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能只是老师的问,学生的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参与到思考、探究活动中。

四、下阶段改进措施:

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恰当的选取史料,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教学,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二阶段性计划

(2015.10——2016.4)

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历史学科组

第二阶段性计划

(2015.10——2016.4)《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

有了第一阶段的实施积累,为使“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在第二阶段实施得更加顺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将该阶段课题工作计划如下: 1、2015.10.1— 2015.10.15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本课题研究方案开展

研究,写好第二阶段性计划。2、2015.10.16--2016.4.30(1)根据课题研究的精神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观看历史教学视频和学习有关课题方面的知识,有方向性、针对性、目的性的进行理论学习。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做好数据统计,积累原始数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写好问卷调查情况反思。

(4)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史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历史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探讨交流。

(5)在日常教学中,备课组要精心优化导学稿,确保每节课能恰当使用史料,善于发现和总结与课题相关的案例,及时反思、撰写随笔及心得体会。(6)对具体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撰写中期报告,撰写论文。(7)组织学生活动,组织历史问题解答小竞赛、历史小故事演讲比赛、材料题解答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8)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通过评价、激励的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3、2016.4.1--2016.4.25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就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方法进行研讨、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定期进行课题内容信息反馈,小结阶段性工作成效,及时进行策略调整,使课题实施落到实处,写好阶段性总结。

班班通教学让历史知识更鲜活

“多媒体教学与历史教材的整合”体会

----王志萍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已逝去的人和事,不可能重演,也不可能用实验的方法使之再现,这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带来困难。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人,人人都向往自由,学生更不愿意受“死记硬背”的束缚。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把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们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去接触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探索历史、综合历史、概括历史,最大限度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受到情感熏陶。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首先.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师生交流,其次.多媒体教学让历史知识直观形象。再次,多媒体手段能化抽象为具体。还有.多媒体技术能够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具有辅助性、长期性、实用性、共享性、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媒体手段时,只要我们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在充分考虑学生素质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整合与加工,溶入执教者的意图,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让知识回归生活,就能使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以深化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强调,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各种课程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谈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的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科学中培养的观察能力需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一是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的科学态度。

二是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我在教学《看月亮》一课时,新学期刚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观察太空中月亮的形状,把看到的形状在纸上画出来,并且记录农历的日期,到上《看月亮》一课时,学生有了将近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为课堂教学提供直接的课程资料,学生在学习这课时,也变得比较轻松。

三是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全面、综合观察。如,在学习《认识矿物性质》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从矿物的颜色、软硬、透明度、光泽、形状等方面了解矿物的特点。

四是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然而,很多小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虽然他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更多的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孩子就不再主动去探究了。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去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究,主动找寻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我在教学《拧螺丝钉的学问》一课时,拧同样大的螺丝,我问学生用大螺丝刀拧省力还是用小螺丝刀拧省力,开始大部分学生都说用小螺丝刀拧螺丝省力,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还是用大螺丝刀拧螺丝省力。

三、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倡导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但是,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s较少去考虑动脑,也不愿意多动脑。当把实验的器材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迫不及待地动手去操作实验器材,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只顾着玩得热闹,而不专注于实验本身。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如,教学《造房子》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必须先画好设计图纸后再按照图纸画的形状来造房子,结果仍然有少数学生不能画出图纸来。因此,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科学结论。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碰到这些情况更是正常的现象。当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也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帮助学生纠错。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有可能打击了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其失去了学会自我反思的契机。作为教师,更应该保护小学生,培养小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情况反而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者的勇气毅力与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获得进步,这也培养了探究者的优良品质与习惯。

如,在教学《什么叫机械》一课时,教师用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些物品,让学生说出哪些是机械,学生先说出通电会运动的物品叫机械。教师再呈现给学生机械的定义: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都叫机械。第二次学生把一些铁器物品说成了机械,但是筷子、扫帚、玻璃杯还是有不少学生说不是机械。教师第三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反思,筷子、扫帚、玻璃杯到底能不能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一致同意筷子、扫帚、玻璃杯是机械,因为筷子能帮助人们降低吃饭的难度,扫帚能帮助人们降低打扫卫生的难度,玻璃杯能帮助人们降低喝水的难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长江小学江苏】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我对学情分析的基本认识: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坚持以下几个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与巩固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要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双边活动并不合作的情况,使合作的双边学习流于形式。介于此,我们不妨总结实际经验与教训,对历史学科的学情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能力要点分解与训练步骤。

1、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我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其预习结果是:全班50位学生,经常进行预习的只有5位,占10%;有时进行预习的为25位,占50%;有20位学生从来就没有预习,占40%。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没有预习的课堂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学习,它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怎么讲,他怎么听,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常囫囵吞枣、吃夹生饭,因此教师上课提的问题,有时不知所云或无从下手,这样就出现了个别好生“一言堂”或“鸦雀无声”,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引导的局面。课后复习的目的是加强对当日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知识都是承前启后的,没有旧知识的积累,新知识的获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复习是何等的重要。但事实是:全班只有25%的学生进行了及时的复习,有37.5%的学生是等到考试时,为应付考试才复习,有37.5%的学生是偶尔复习。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抓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3、加强激励机制,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

在双边活动中,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双边活动,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其次,要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大胆发言。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4、教师在课堂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

(三)教学案例及分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历史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历史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如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采用历史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历史合作学习的功效。

(四)单项能力训练评价指标。1.教师自评

教学双边合作活动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及学生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哪些准备。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这样,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还要提出几项单项能力训练要求:

①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要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原有知识中巩固。④要面向大多数,使教学的深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会经过努力能够接受的。

⑤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⑥组织好学生复习。2.研修小组互评

学情分析是使粗放的备课走向精细的教学设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学情分析单项能力训练的项目和要求:

总之,无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变化,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都要始终坚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以及解释评价自己思维结论的权利。学情分析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分析手段,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曲折艰辛又趣味无穷,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探讨。我愿一如既往,做一个教改中的勤恳的耕耘者

第五篇: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精神中,不管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长征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不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从古至今,无不都是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爱我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其次,对于一些热切关注着的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利用,比如“9.7”钓鱼岛事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历史缘由加以说明,再加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教育,以德引导,旁敲侧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分析钓鱼岛事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说要下一代记住历史,报仇国耻,而应该以此为动力,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由此不但有效地落实了教材和时政知识,更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保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长篇大论的“灌输式”教学了,取而代之的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学习的主角的创新性教学,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电子教学,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岁月,可以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更加饱满的、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9·7”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在课堂上播放由中国感恩教育专家、著名演讲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但使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再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则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才是一堂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大实现。当然,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在《屈辱的岁月》一课完成后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演唱《爱我中华》等方式加以学习,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小论文,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五、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后的完善“爱国始自爱家乡”。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

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伟大而又严峻的工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师的责任。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学习和思考,结合个人的见解,笔者认为: 一、加强多元性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范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砚山县八嘎乡中心学校陆良宽内容摘要: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评价学生,会收到良好的的教学效果。关键词:数......

    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摘 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的现象很普遍。教师要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联系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创造性地......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滥伐森林、过渡放牧、滥占耕地、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随......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模版)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 - 副本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学校教育并不......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5篇)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东平县实验小学为贯彻落实县教研中心《关于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根据《义......

    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中正确的评价学生,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