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教学手段[大全]
青少年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教学手段
舞蹈专业的学习,一般是从11—12岁开始的,因此有必要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的解剖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下面就谈一下青少年解剖生理特点及教学手段:
1.运动系统的特点与教学手段(包括骨和肌肉)(1)骨:人体的骨骼由软骨骨化而成,所以青少年的骨骼的特点是软骨组织较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水和蛋白的含量较少,因此,他们的骨骼富于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
根据青少年骨骼的特点,在进行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以免发生畸形。少年儿童时期,学生的脊柱的弯曲度尚未固定,活动性很大,因而不良的姿势和不正确的活动,容易使脊柱发生异常弯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下腰后,又要做前屈的练习,以防止脊柱变形。这就是我们要经常做一些与动作相反的动作,以防止运动器官畸形发展。此外,在这个时期过早地从事强度的力量性练习和负担过重的压力,往往可使软骨带过早地骨化而防碍骨骼地增长,影响学生身高的正常发育。现在体操运动员,7—8岁就开始从事训练,这个时期是生长期,然而为了适应器械和高难技巧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力量,又要限制人的高度,所以强度的力量练习和大运动量的训练,限制了他们的身高的增长。另外,如长时间的站立和负重,也能影响下肢骨的发育,并且可能形成下肢骨弯曲和足弓下降等异常体形,这就象人们常说,婴儿过早站立,小腿骨易弯曲的道理所在。又如过去在戏曲届,一些老艺人练功方法不科学,使有些学生下肢变形,造成腿骨内弯,给学生造成终生的痛苦。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了解这时期骨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2)肌肉:青少年有肌肉含水分较多、蛋白质、糖和无机物含量较少,所以富于弹性,但肌力韧带较软弱无力,耐力差,容易疲劳,但也容易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有肌物和无机物逐渐增多。因此,肌肉的重量和肌力也不断地增加,在不同的发育时期,肌肉发展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在青春期发育时期,肌肉在适应骨骼的快速生长的情况下主要是长度增加。这个时期,他们的关节软骨较厚,韧带的伸展性大。所以,关节的运动范围大于成人。在教学中,加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使关节的活动即柔韧性的练习可以加强些,以及弹跳力、速度和力量方面的练习是比较适宜的。
2,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特点与教学。
青少年时期的心肌纤维较短而细,心博频率快,所以收缩力差,收缩压低。因为,这时期代谢旺盛,需要氧气量大些,这样促使心脏工作紧张。这时期的心脏大小、重量低于成年人,相对体重也不一样。所以说心脏工作能力并不低。然币这时期的血压低于成年人,这是由于他们的血管的口径较大,血流外周阻力较小,所以血压较低,以及负担也较小。
根据他们的心脏、血管结构、机能特点,对10岁以前的儿童进行训练时,一般是运动量不宜过大,因为心血管、机能发育不够完善,防止心脏过劳。10岁以后,心脏血管显著发展,工作能力不低于成年人,所以说只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是不会损害心脏的。
青少年时期呼吸频率较;陕,因为代谢旺盛,对氧气的需要量相对的多,因此呼吸频率快。这时期的肺活量也小,因为他们的胸腔小、容量也就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长,14—16岁时比较明显,并且男孩要比女孩更大些。另外,呼吸道比较短而窄,粘膜较薄,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这也就是在做动作为什么要求要用鼻子呼吸的道理,如呼吸方法不对,往往就会出现呼吸与动作的不协现象。所以在训练时要注意呼吸的方法、深度,学会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3.神经系统与教学:
少年儿童时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是不均衡的,兴奋过程占优势,也易扩散,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好说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做动作也不够协调、准确。
根据以上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应更多依靠直观方法建立条件反射。这时期模仿性、可塑性较强,因此需要更多做示范及模仿练习。对较难较高动作,可先学基本要领,以后逐步求得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正日趋完善,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做动作时不仅依靠直观,而且可通过语言讲解来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便更快的掌握完成动作。
另外,这个时期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成人差,因此易产生疲劳,但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旺盛,所以疲劳恢复的也快,这也就是我们的学生虽然经过从早到晚的紧张学习后,经过一夜睡眠,第二天仍然精力旺盛的原因所在。
以上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总之,人体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系统的活体。是
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增进,对提高教学水平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全面训练身体。
根据以上所分析的生理特点,下面,介绍一下青春发育期以后的女子各器官系统的某些特点。
1.运动系统特点及教学
女子运动器官的重量占体重比例比男子小,内脏器官占体重的比例较大。例如:男子的肌肉占体重的40%、女子就占35%。女的骨骼也比男性稍细,骨组织内的水分和脂肪较多,女子肌肉内的水分和脂肪也比男性相对的多,肌肉的力量也较小。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加强肌肉力量,特别要加强肩带肌、腹肌、背肌等练习。
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来看,女子的四肢比男性相对的短,而躯干相对的长、臀部较大,因而重心较低,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但速度、弹跳、爆发力较差,所以对这方面的素质训练要加强,但在练下肢力量时,一定要注意肌肉型的发展,注意减少含有静力性的负重腿部力量的训练,增强动力性的腿部训练。如忽略肌肉型的发展,在一阶段内采用负重屈伸的强度训练和长时间的静止用力,都可导致大腿根部变粗。所以在做每个动作时,都要注意努力使肌肉达到最充分的伸展,这样日积月累,肌肉型的训练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女子的脊柱的椎间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弹性较好,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比男性大,这对舞蹈教学极为有利,表现动作的幅度大,而且稳定,相对力量就差。所以在练软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力量的练习,这样也可减少腰肌损伤的现象,练力量时可专项素质同普遍素质结合做(即腹、背肌的力量)。2.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特点
无论是全血量,还是红血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女性都比男性少,心脏及心脏容量也比男性小,所以心输出量也比男性小,在安静时,女子的心跳频率比男性快,但经过运动,女子心脏的容量有的也可达到与男性同样水平。
另外女子的呼吸频率比男性略快,呼吸深度较浅,因此,肺活量不及男性的大,由于女子呼吸系统机能较低,因而影响运动速度和耐力,所以在进行跑跳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是绝对化)。
以上是女子解剖生理特点,总之,女少年在四肢骨骼和肌肉开始向横向发育,骨盆长宽,若在这时期错过基础训练,就会给教学上带来困难。
下面再介绍一下女子的月经和月经周期:
(1)月经周期
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发育日趋完善,性器官逐渐成熟,并出现第二特征,进入青春期,如皮下脂肪增厚,乳房发育等一些女性特征,一般从14—15岁开始,到50岁左右,但早的也有11岁,晚的也有17岁,每月有一次排卵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流血,形成月经,通常以28天为一个周期。在每一个月经周期内,月经期历时3—5天。
(2)月经期的生理反映
月经周期是青春发育后的一种生理现象。第一次月经来潮叫初潮,初潮年龄因地区、社会条件、健康水平而异,如:南方的女孩比北方的女孩成熟的早,因气候热有关,另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女孩的发育成熟也提前。初潮表示青春期的开始,但不等于性机能的成熟。月经初潮后的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内,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有的半年来一次、有的一个月来二次,这都是内分泌机能不稳定的缘故,是正常现象,以后即逐渐稳定,但如遇到环境变化,精神因素影响,或健康状况变化时,也会出现一时性的月经周期改变,这种现象并非病态。
另外,月经期或月经前有轻度不舒适的感觉,如下腹部发胀、腰酸、乳房发胀,有时也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现象。有的人也出现全身性的反映,如疲倦、嗜睡、情绪激动或感到头痛等,这都是正常现象。如月经期严重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等现象,应到医院检查治疗。
关于月经期间的训练安排:
安排月经期间的专业练习,应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1)首先应当明确,月经是女子青春期以后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并非病态,无须提出不适当的清规戒律。
(2)也应当考虑到,月经期是女子各器官、系统尤期是内分泌系统和性器官周期变化的的一个特殊阶段因而不能不加区别的盲目的否认其特殊性。
一般说来,在月经期间上课时必须避免高跳下和激烈跑跳或腹压等运动量过强、过大的练习,由于在此时期,机体的工作能力降低,因此必须降低运动量,否则会影口向、破坏经期的正常规律,或造成子宫位置的改变。对于有月经病的女子,就不能参加运动训练,但应坚持轻微活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畅通和痛经现象逐步消除,有助于增进健康。
至于月经期间能否参加运动训练的问题,通过在体育界调查结果表明,如果月经周期正常,无特殊反映,月经期是可以参加训练的,并且有在月经期参加比赛,成绩优异,身体并没有不良反映的选手。通过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结果表明,只要合理地选择教材、科学安排运动量,进行适当的训练,没有发现不良的反映。
针对我们的教学,我想可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合理安排课的内容和运动量,要求同学密切和老师配合,不要有思想顾虑和包袱,要及时反映自己的身体的真实情况,什么时间来的月经,哪一天最多,来了几天等现象。在了解情况后,老师可根据每个人身 体的不同情况来进行这几天的教学安排。
(2)月经期间的训练,应注意循序渐进,并逐步提高其适应能力。开始时应少一点活动,促进身体的适应能力,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时间安排可以如下:月经的第一、二天可做肢体的轻活动(血量特点多的同学,可休息一天),第三、四天活动量可逐渐增加些,第五、六天可照常活动(这是指月经正常的女子的一般规律)。通过一段训练后,身体逐渐适应,这就改变了一个月除休4个星期天,还要再休4天,有的甚至休7—10天。有的学生受清规戒律影响,每个月只能上半个月到20天的课,一学期就要休半个学期,不仅影响教学顺利完成,而且还影响了专业的学习成绩。
(3)月经期间,学生的情绪转化较快,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掌握规律,及时扭转情绪,尽可能使她们处于正常状态,参加学习和练功。
作为一个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员,应该学习掌握运动生理学及人体解剖学,使之更有利地了解人体运动时的结构及机能,以便教学时,对每一个动作分析地更加透彻,教学手段更加明确,在进行动作讲解时,要领更加准确,使教学有严密的科学依据。
第二篇: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
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
第一章神经系统一、概述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
(二)脊椎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于相连,下达腰椎。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
(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
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
(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证合理的营养。2.保证空气新鲜。3.保证充足的睡眠。
4.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5.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6.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第二章 运动系统一、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腱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腱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此外,骨骼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
(一)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丰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
(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2.半直接连接。
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问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一)骨骼
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骼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
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囟门。前囟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
4.出生时腕骨都是软骨,以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出齐,13~16岁才完全骨化。
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
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二)肌肉
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原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
(三)关节特点
幼儿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
(四)足弓特点
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
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
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座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
(二)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
(三)衣服要宽松适度
幼儿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
(四)供给充足的营养。
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能量”的贮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 循环系统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廊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
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它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并起着运送血细胞、养料、细胞和代谢废物等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
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3.血管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4.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二)淋巴系统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一)血液 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
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
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二)心脏
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
(三)淋巴器官
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
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
1.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预防动脉硬化应始于儿童,儿童膳食应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同时,宜少盐。
3.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4.发烧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
第四章 呼吸系统一、概述
人体不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一)呼吸器官的特点
婴幼儿鼻腔较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缺少鼻毛,容易受感染。感染时可引起鼻粘膜充血、肿胀,分泌增多,造成鼻腔堵塞。
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容易因干燥、外伤等原因出血,称为“易出血区”。鼻泪管较短,鼻腔感染可引发泪囊炎、结膜炎等。
幼儿喉腔狭窄,粘膜柔嫩,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如果感染,可因粘膜充血、肿胀使喉腔更狭窄,致呼吸困难。
幼儿喉部的保护性反射机能尚不完善,吃食物时说笑,容易将未嚼碎的食物呛入呼吸道。幼儿声带容易疲劳,若发生肿胀充血,可造成声音嘶哑。
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狭窄,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组织;纤毛运动较差,若发生感染易造成呼吸困难。
幼儿肺泡数量少、容积较小,若被粘液阻塞,也易引起呼吸困难。(二)呼吸运动的特点
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相对比成人多,只能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需要,所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44次,1岁以内约30次,1~3岁约24次,4~7岁约22次。
三、幼儿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充分发挥鼻腔的保护作用。2.教育幼儿不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引起鼻出血。
3.教育幼儿咳嗽、打喷嚏时,不要面对他人,用手帕捂住口鼻。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4.不要让幼儿蒙头睡眠,以保证吸人新鲜空气。
(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新鲜空气含氧量充足,能满足机体需要。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三)科学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促进胸廓和肺的正常发育,增加肺活量。户外活动还能提高呼吸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四)严防呼吸道异物
培养幼儿安静进餐的习惯,不要边吃边说笑。教育幼儿不要边玩边吃小食品,更不可抛起来“接食”。
(五)保护幼儿声带
选择适合幼儿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每句不要太长,每次练习时,发声时问最多在4~5分钟内。鼓励幼儿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高声喊叫。
第五章消化系统一、概述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含有水、无机盐和多种消化酶,能分别消化分解不同的营养物质。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齿、舌,还有三对唾液腺的开口。1.牙齿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牙齿的外形包括三部分:长在牙槽骨中的叫牙根,露在口腔中的叫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叫牙颈。牙颈表面覆盖着粘膜,叫牙龈。牙齿的形态可分为切牙、尖牙、双尖牙、磨牙四种类型。
2.舌
舌面上有味蕾,能辨别味道;舌能帮助搅拌和吞咽食物,并帮助发音。3.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能分泌唾液进入口腔。唾液含水分、淀粉酶、溶菌酶等。
(二)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上端与食道相通处叫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通处叫幽门。胃壁内表面为粘膜层,可分泌胃液。胃能暂时贮存食物,并初步消化食物。
(三)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小肠与胃相接的部分叫十二指肠,这里有胰腺导管和胆总管的开1:7,胰液和胆汁由此进入小肠。
小肠内壁有肠腺,可分泌肠液。小肠内的消化液主要包括肠液、胃液、胰液和胆汁,含有各种消化酶。食糜进入小肠后可停留3~8小时,在肠内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四)大肠
食物经小肠消化分解吸收后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能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并能利用肠内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K。食物残渣最后形成粪便.经大肠蠕动推送到直肠、肛门排出体外。(五)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分泌胆汁,暂时贮存于胆囊,进食含脂肪类食物时,胆汁即流入小肠,帮助消化脂肪。
(六)胰腺 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能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
二、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一)口腔 1.牙齿
牙齿的发育始于胚胎第六周,到出生时已有20个乳牙牙胚,生后6~8个月时,下中切牙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乳牙萌出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一般于6岁左右,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
2.唾液腺
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予唾液腺未发育成熟,分泌唾液较少,因此口腔较干燥。出生后三四个月,唾液腺逐渐发育,唾液分泌增多,常流出口外,称为“生理性流涎”,随着生长可逐渐消失。
(二)胃
婴幼儿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较差,胃的容量小,且消化能力较弱。给婴幼儿提供的食物以及每餐的间隔时间,应考虑到年龄特点。
(三)肠
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小肠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较强,但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
(四)肝脏
婴幼儿肝脏相对较大,在肋缘下摸到肝脏下缘,一般为生理现象。
因婴幼儿肝脏分泌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肝脏贮存糖原较少,容易因饥饿发生低血糖。肝脏解毒能力较差。
(五)胰腺
婴幼儿时期胰腺对淀粉类和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小肠液的消化。随着年龄增长,胰腺功能日趋完善。
三、幼儿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一)保护牙齿
1.定期检查牙齿。
2.培养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3.教育幼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4.婴幼儿饮食中供应充足的钙。
5.纠正幼儿某些不良习惯。如托腮、咬舌、咬唇、咬指甲、吃手指等,以预防牙列不齐。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饭后擦嘴、漱口,吃完零食也应及时漱口。2.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3.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不挑食。4.不要边吃边说笑,更不要边玩耍边吃零食。(三)饭前饭后不要组织幼儿进行剧烈运动
饭前应安排幼儿进行室内较安静的活动。饭后宜轻微活动,如散步,1~2小时后方可进行体育活动。
(四)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 让幼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憋着大便,以防形成习惯性便秘。适当运动,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多喝开水,都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第六章 泌尿系统
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脏生成尿,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尿,膀胱还能暂时贮存尿液。
一、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 1.肾功能较成人差。
2.膀胱贮尿机能差,排尿次数多。3.尿道短,易发生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二、幼儿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一)养成及时排尿习惯
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及时排尿的习惯,不要让幼儿长时间憋尿。6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在成人帮助下训练坐盆,1岁时即可主动坐盆排尿。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坐便盆,以免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二)保持会阴部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
1.让幼儿养成每晚睡前清洗外阴的习惯。要有专用毛巾、洗屁股盆,不要用洗脚水洗外阴,毛巾要经常消毒。
2.1岁以后活动自如的幼儿就可穿封裆裤。教育幼儿不要坐地。
3.每天适量喝水,既可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及时排泄废物,又可通过排尿起到清洁尿道的作用。
4.教会幼儿大便后擦屁股要从前往后擦,以免粪便中的细菌污染尿道。5.托幼园所的厕所、便盆应每天消毒。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有: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胸腺及性腺等。对幼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和甲状腺。
一、脑垂体
脑垂体位于大脑底部,重量不足1克,受下丘脑的控制。脑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并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和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可促进组织器官的生长,特别是骨骼的生长。
促甲状腺素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及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
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发育和分泌,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及生殖细胞的成熟。
二、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喉与气管的两侧,重约20~40克,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
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调节营养物质与氧气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并调节体温;能促进脑细胞的生成与成熟,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孕期若缺碘,可致使甲状腺机能不足,婴儿出生后易患克汀病,又称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耳聋。
第八章 生殖系统一、概述
生殖系统可分为外生殖器官和内生殖器官。男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茎和阴囊;内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射精管和前列腺等。女性外生殖器官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前庭及前庭大腺;内生殖器官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
二、幼儿生殖系统的特点及卫生保健
(一)婴幼儿期是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左右,幼儿常会提问“为什么他站着小便”之类的问题;5~6岁时可出现恋父、恋母的情感,并提出“我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婴幼儿期是形成性角色、发展性心理的关键期。教师应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随机的性教育,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性侵害。
(二)保持外生殖器官的卫生
让幼儿养成每天清洗外阴部的习惯。若幼儿出现玩弄生殖器的现象,或出现“习惯性擦腿动作”,成人不要责骂幼儿,要以有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力。应查明幼儿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
第九章 感觉器官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本体感觉等等。视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们获得的知识70%来自视觉。
一、视觉器官——眼睛(一)概述
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折光物质组成。眼球周围的附属结构除眼肌外,还包括眼睑、结膜、泪腺、睫毛、眉等。
(二)幼儿眼睛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6岁左右转为正视。
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
(三)眼的卫生保健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
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
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6.预防眼外伤。
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
二、听觉器官——耳(一)概述
耳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二)幼儿耳的特点
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
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当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三)幼儿耳的卫生保健
1.不要用锐利工具给幼儿掏耳朵。2.预防中耳炎。3.减少环境中的噪音。
第十章 皮肤
皮肤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外有一层已死亡的表皮细胞,称为角质层;真皮下有一层皮下脂肪组织。真皮里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毛囊,皮肤的附属物包括毛发、指甲、皮脂腺和汗腺等。
一、幼儿皮肤的特点
1.皮肤保护机能差,容易感染和受损伤。2.皮肤保温作用差,散热多。
二、幼儿皮肤的卫生保健
(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皮肤清洁应教育幼儿养成爱清洁的习惯。
给幼儿洗头时,要避免皂沫进入幼儿眼睛。幼儿以留短发为宜。给幼儿修剪指甲时,手指甲应剪成圆弧形,脚趾甲则应剪平,边缘稍修剪即可。
(二)加强锻炼
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坚持冷水洗脸,可提高皮肤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对冷热变化的适应性。
(三)注意幼儿衣着卫生
当季节、气候变化时,应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平日着装不宜过多,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衣服应安全舒适,式样简单,便于穿脱。内衣以棉织品为好。
(四)不用刺激性强的洗涤、护肤品 幼儿皮肤嫩、皮脂分泌少,不宜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洗脸洗手后应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用的护肤品或化妆品,幼儿不要烫发和戴首饰。
第二章 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第一节 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下: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性、季节性; 4.有免疫性。
(二)传染病的一般临床特点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发病以至恢复,一般经过4个阶段 1.潜伏期
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
2.前驱期
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称为前驱期.为时1~2日。
3.症状明显期
患病后逐渐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猩红热出现细密皮疹,乙型脑炎出现颈项强直等典型特征。.多数传染病发病过程中伴随发热,但不同传染病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同。
4.恢复期
症状逐渐减轻至完全康复。
(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 1.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一般可分为3种:(1)病人;
(2)病原携带者;(3)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侵入他人体内的过程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6种传播方式:(1)空气飞沫传播;(2)饮食传播;(3)虫媒传播;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5)医源性传播;(6)垂直传播。3.易感者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管理传染源,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1.早发现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若发现传染病人或怀疑传染病人,应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以预防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及时隔离病人、接触者及怀疑传染病人,有条件的托幼园所应设隔离室。(二)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管理好幼儿的饮食、注意炊事用具、餐具的消毒等。
(三)保护易感者
1.增强儿童体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2.预防接种。
三、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季。易感者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1.症状
感染水痘后,潜伏期约10~21天。发病初期1~2天多有低热,随后出皮疹。皮疹出现顺序为头皮→面部→躯干→四肢。
2.护理和预防
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小儿搔抓皮肤,可用炉甘石擦剂止痒。预防:保持小儿活动室、睡眠室空气流通。少带幼儿到公共场所,避免让幼儿接触病人。发现病儿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接触者检疫21天。病儿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风疹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因此传染性较小。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1.症状
潜伏期约10~21天。前驱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咳嗽、流鼻涕、乏力、咽痛、眼发红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同时身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在发热的1~2天内开始出皮疹,从面部、颈部开始,24小时内遍及全身。手掌、足底没有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消退。出疹期间病儿精神良好。
(三)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由被污染的用具、食物、玩具等传播,多发生于冬春季。
1.症状
潜伏期2~5天。病初以发热、头痛、咽痛、呕吐为主,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有脓性渗出物。1~2天内出皮疹,从耳后、颈部、胸部迅速波及躯于、四肢。全身皮肤潮红、布满针尖大小的点状红色皮疹,手压可退色。在腋窝、肘弯、腹股沟等处,皮疹细密如条条红线。面部充血潮红,口唇周围皮疹稀少,呈环口白圈。舌面光滑、舌乳头肿大,像杨梅,称“杨梅舌”。皮疹2~4日内消失,1周左右开始脱皮。少数病儿可并发急性肾炎等疾病。
2.护理和预防
护理:隔离病儿至少7天。遵医嘱,彻底治疗。预防:同水痘。(四)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常发生流感大流行。
1.症状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日。发病急,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倦怠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儿童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发热3~4天后逐渐退热、症状缓解,乏力可持续1~2周。
2.护理和预防
护理:应卧床休息,退热后不要急于活动。多饮水,吃有营养、好消化的食物。
预防:增强体质。流感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减少聚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接种流感疫苗。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主要经飞沫传播,多发于冬、春季。易感者多为2岁以上儿童。
1.症状
潜伏期约为14~21天。一般先于一侧腮腺肿大、疼痛,后波及对侧,约4~5天消肿。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压痛感,咀嚼时疼痛。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若出现嗜睡、头痛、剧烈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护理和预防
护理:病儿宜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要常漱口;可服用板蓝根治疗,腮腺肿痛时,可冷敷,或以中草药外敷(如青黛散、紫金锭等)。
预防:隔离病儿,至腮腺完全消肿。接触者检疫观察约3周,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可注射腮腺炎疫苗。
(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比较广泛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1.症状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等多种类型。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腹泻、肝肿大有压痛,不喜欢吃油腻食物等;部分人有黄疸(巩膜、皮肤变黄)。
2.护理和预防
护理:隔离病人。肝炎病人应多休息,病情好转可轻微活动。饮食以少脂肪、多维生素及适量蛋白质和糖类为宜。
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水杯、牙具等应个人专用;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幼儿的食具、水杯等应煮沸消毒(水烧开后煮15分钟以上)。
第二节 幼儿常见病的预防
一、上呼吸道感染(上感)
上感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鼻咽部炎症。体弱儿常反复发生上感。(一)症状
1.上感症状轻重不同。较大儿童多为鼻咽部症状。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乏力,可有发热,一般经3~4天可自愈。
2.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淋巴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3.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喘憋等症状时需及时诊治。(二)护理和预防 1.护理
病儿宜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饮食应有营养、易消化。2.预防
应加强锻炼,多组织幼儿在户外活动。早晨坚持用冷水洗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穿戴不宜过暖,并根据季节变化,提醒幼儿增减衣服。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幼儿的营养需要。
二、腹泻(一)病因
1.感染。因吃了被细菌、病毒、霉菌污染的食物,或食具被污染,引起胃肠道感染,夏秋季多见。
2.饮食不当。多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婴儿。3.腹部受凉,贪吃冷食冷饮,可引起腹泻。(二)症状
1.腹泻症状轻的,一旦泻数次至十余次,大便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体温正常或低热,不影响食欲。
2.腹泻严重者多因肠道内感染所致。(三)护理和预防 1.护理
(1)腹部保暖;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
(2)已有脱水,无论程度轻重,均应立即送医院治疗。无脱水,可服“口服补液盐”,根据袋上注明的量,倒人适量凉开水,搅匀后即可饮用;
(3)不要让腹泻的小儿挨饿。2.预防
合理喂养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合理断奶。
三、弱视(一)病因
弱视是指视力达不到正常,但查不出影响视力的明显眼病,验光配镜也不能矫正。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弱视的原因包括:1.先天性弱视;2.斜视性弱视;3.屈光参差性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二)危害
正常视功能包括立体视觉,即物体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单独成像,但大脑能将其融合成一个有立体感的物像,称双眼单视功能。
儿童弱视,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三)治疗和预防
弱视、斜视的治疗愈早愈好。因此,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弱视和斜视,就成为恢复患眼正常视觉功能的关键因素。幼儿园应定期给幼儿查视力。
四、急性结膜炎
(一)病因、症状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眼病。以春夏季多见。细菌性结膜炎一般常有脓性及粘性分泌物,早上醒来时上下眼睑被粘住,服腈怕光,疼痛,有异物感。病毒性结膜炎症状略轻,眼分泌物多为水样。结膜炎的发炎部位是眼球表面及上下眼睑。内侧的结膜发炎,表现为白眼珠发红,故名“红眼病”。
(二)护理和预防 1.护理
可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洗眼睛。白天点眼药水、晚上用眼药膏。2.预防
教育幼儿不用手揉眼睛。手绢、毛巾等要专用,用后煮沸消毒。用流动水洗脸。
五、蛔虫病(一)症状
虫卵在小肠内发育成幼虫,经小肠壁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至肺,再由肺到气管、咽,重新被人咽进消化道,在小肠定居,发育为成虫。成虫在肠道内定居,剥夺儿童的营养,可使儿童患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二)治疗和预防
1.服驱虫药,驱蛔。可于每年九十月份集体驱蛔。
2.蛔虫病重在预防,应注意环境卫生、粪便无害化处理。
六、蛲虫病(一)症状
雌虫夜间产卵使肛门奇痒,影响睡眠,间接影响小儿的精神、食欲。因瘙痒抓破皮肤可使肛门周围皮肤发炎。(二)治疗和预防
蛲虫成虫寿命仅1个月,如果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经1~2个月可自愈。病儿应穿封裆裤睡觉,以防散播虫卵及污染手,可在睡前用蛲虫药膏,涂抹在肛门周围,早晨用温水洗净并换内裤,洗净消毒。
第三节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幼儿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一)幼儿运动机能不完善
自幼儿学会独自走路时起,意外伤害事故便相伴而生。1岁时,幼儿学会了走路,但动作生硬、笨拙,头占身体的比例大而且重,常使幼儿摔倒。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动作能力的提高,幼儿受伤的部位扩展到了四肢。2~3岁的幼儿已行走自如,但跑步却不熟练,缓慢的反应速度,较差的平衡能力,较小的注意范围,常使幼儿在跌跌撞撞的小跑中摔伤身体。
(二)幼儿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幼儿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更不会推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经常由茫然无知的行为引来意外伤害事故。如幼儿突然从跷跷板上跳下;挥舞木棍玩耍时,丝毫不考虑会对别人有什么危害等。
(三)幼儿好奇、好动、活泼、易冲动的特点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活泼好动,有时还会情绪激动和冲动,这些都有可能使他们忽略了周围的环境因素,丧失了理智和判断能力,从而出现各种事故。如想看看窗台上的东西或窗处的情景,于是就站在小椅子上不慎摔倒;当垮他人争抢玩具时,拿起玩具向他人头上扔去或去推他人等。
(四)集体环境中,幼儿人数较多、教师人数较少,也容易引起事故的发生保育者人数不足、师生距离比较远的情况下,意外事故发生频率会提高。
二、幼儿常见意外事故的简单处理(一)小外伤 1.扎刺的处理
先将伤口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消毒过的针或镊子顺着刺的方向把刺全部挑、拔出来,不应有残留,并挤出淤血,随后再用酒精消毒伤口。如果刺扎在了指甲里或难以拔除,应送医院处理。
2.跌倒蹭破皮肤的处理
蹭破皮肤后应先观察幼儿伤口的深浅,若伤口较浅仅仅蹭破了表皮,只需将伤口处的泥沙清理干净即可。如果伤口较深有出血,应该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洁伤l3,并用酒精消毒伤口,处理后无需包扎。若伤势较严重,需去医院治疗。
3.挤伤的处理
若无破损,可用水冲洗,进行冷敷,以便减轻痛苦;疼痛难忍时,可将受伤的手指高举过心脏,缓解痛苦。若有出血,应消毒、包扎、冷敷。若指甲掀开或脱落,应立即去医院。
4.剪刀、小刀等文具的划伤与切伤的处理
用干净的纱布按压伤口止血,止血后,在伤口周围用75%的酒精由里向外消毒,敷上消毒纱布,用绷带包扎。如果是玻璃器皿扎伤,应先用清水清理伤口,用镊子清除碎玻璃片,消毒后进行包扎。
(二)异物入体 1.眼内异物
幼儿眼异物最为多见的是小沙粒、小飞虫等入眼。异物入眼后,可粘在睑结膜的表面,进入睑结膜囊内,也有的则嵌在角膜上。对于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让幼儿轻轻闭上眼睛,切不可揉搓眼睛,以免损伤角膜。教师清洁双手后,方可为幼儿处理。沙粒粘在眼结膜表面时,可用干净柔软的手绢或棉签,轻轻拭去。若嵌入眼睑结膜囊内,则需要翻开眼皮方能拭去。
2.气管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幼儿口含食物或小物件,哭闹、嬉笑时最易发生气管异物。幼儿气管有异物时,会出现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憋气、面色青紫等现象,此时情况紧急,应立即加以处理。若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上,可将其倒提起来,拍背。若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可让其趴卧在成人腿上,头部向下倾斜,成人轻拍其后背,或成人站在患者身后,用两手紧抱幼儿腹部,迅速有力地向上勒挤。若仍不能取出,应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3.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生物异物,如幼儿玩耍时塞入的小石块、纽扣、豆类等;另一种是生物异物,如小昆虫等。幼儿外耳道异物属非生物异物和水时,可用倾斜头、单腿跳跃的动作,将物品跳出。若无效,应上医院处理。切不可用小棍捅、用镊子夹,否则易损伤幼儿外耳道及鼓膜。若外耳道异物为小昆虫,可用强光接近幼儿的外耳道,或吹入香烟的烟雾将小虫引出来。若不见效,应立即上医院。
4.咽部异物
咽部异物以鱼刺、骨头渣、瓜子壳、枣核等较为多见。咽部异物最好用镊子取出,切不可采用大口吞饭的方法,否则会使异物越扎越深,出现危险。若无法取出,应立即上医院处理。
5.鼻腔异物
幼儿处于好奇,常把豆子、小珠子、纽扣、橡皮等较小的物品塞入鼻中,这不仅会影响呼吸,还会引起鼻腔炎症,甚至引起气管异物。因此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取出异物。具体的方法是:深吸一口气,用手堵住无异物的一侧鼻子,用力擤鼻,异物即可排除。若异物未取出,切不可擅自用镊子夹取圆形异物,否则会将异物捅向鼻子深处,甚至落入气管,危及生命。发现鼻腔异物应马上去医院处理。
(三)惊厥(抽风)
幼儿惊厥的表现通常是突然发作,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凝视,呼吸细弱且不规则,口唇青紫,四肢和单侧或双侧面部抽动,持续的时间可由1~2分钟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不等。幼儿惊厥后,成人千万不可惊惶失措,不可大声呼叫或用力摇晃、拍打幼儿。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让病儿侧卧,便于及时排出分泌物,防止异物人气管。同时,松开衣领、裤带,保持血液循环的畅通。
(2)不要紧搂幼儿,可轻按幼儿抽动的上下肢,避免幼儿从床上摔下。
(3)将毛巾或手绢拧成麻花状放于上下牙之间,以免幼儿咬伤舌头。但如果病儿牙关紧闭,无法塞入毛巾,不可硬撬。
(4)随时擦去痰涕。
(5)用针刺或重压人中穴,即唇沟的上三分之一处。
注意:在急救处理的同时,应做好去医院的准备工作。当婴幼儿发烧时,切忌包裹过严过厚,否则会使体温持续上升,导致惊厥。
第四节 幼儿的膳食
一、幼儿的膳食与营养
(一)幼儿的营养需要6岁前是幼儿身心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此时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因而,每大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活动的需要。因此,幼儿园必须了解幼儿的营养需要,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以促进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
营养素,是指维持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所需要的各种食物所包含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等六大营养素。
1.蛋白质
(1)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构成和修补组织;调节生理功能;提供机体的抵抗力;提供热能。
(2)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含蛋白质较为丰富的食物有动物性食物,如:乳类、鱼虾水产类、蛋类、瘦肉、动物内脏等,以及豆类及其制品等植物性食物。
2.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热。1克的碳水化合物可产生约4千卡的热量。在幼儿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热应占总热量的50%以上。碳水化合物巾还有一种物质叫纤维素,它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供热极少,但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幼儿不宜吃粗纤维,每天可以从蔬菜、水果、谷薯类中摄取适量的柔软的纤维素,如吃较嫩的蔬菜、水果去皮再吃或将食物煮熟再吃等。
(2)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如大米、白面、玉米、高梁)、干豆类、根茎类(如红薯、马铃薯、芋头)食物以及蔗糖、蜂蜜等。
3.脂肪
(1)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
第一,脂肪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脂肪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
第三,脏器周围的脂肪,能减少运动造成的摩擦,起着固定、保护内脏的作用。皮下脂肪还能减少体热散失,保持体温。
第四,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作用。
第五,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2)人体所需的脂肪的主要来源以植物性油脂为主,如:葵花籽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菜籽油等。
4.无机盐
无机盐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人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幼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有:钙、铁、锌、碘等。
5.维生素
维生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另一类是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1)维生素A 维生素A能维持人体正常视觉,如果缺乏,易患夜盲症。维生素A能保护上皮组织的健全,若维生素A缺乏,会出现上皮增生角化,毛囊角化,皮肤粗糙、干燥,容易脱屑,甚至指甲开裂,牙齿败坏,而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的粘膜容易受感染。
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动物的肝脏、蛋黄、乳类等。维生素A还有另外一个来源:胡萝卜素。
(2)维生素D 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将钙和磷运送到骨骼内,使骨钙化,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维生素D对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极为重要,如果缺乏维生素D,幼儿易患佝偻病和低钙手足抽搐。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D很少,只在乳类、肝脏、蛋类中少量存在。乳类中以母乳含维生素D略多,故应提倡母乳喂养。
(3)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参与糖的代谢,保证机体能量的供给,从而保持神经系统、肌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维生素B1缺乏,易患脚气病;若乳母或婴儿的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也可患脚气病,严重时可危及婴幼儿的心血管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含维生素B1较为丰富的食物有谷类、豆类、硬果类、动物内脏、蛋黄等。其中,谷类的谷壳、谷胚中含维生素B1较丰富。
(4)维生素B2 维生素B2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幼儿如果缺乏维生素B2,会出现口角裂开、发炎及患舌炎,并影响其视觉功能。
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如:乳类、动物肝脏、肉类、鱼类、蛋类、绿叶蔬菜、豆类、粗粮等。
(5)维生素C 维生素C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和细胞之间粘和物质的形成,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故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还可促进铁的吸收,促使体内抗体的形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如:绿叶蔬菜、心里美萝卜、猕猴桃、草莓、枣、柑橘、山楂等。
6.水
(1)水的主要生理功能.水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人体肌肉、血浆、骨骼、牙齿、脊髓、关节、眼球等器官都含有丰富的水分。
(2)幼儿的需要量
幼儿对水的需要量主要取决于幼儿活动量的大小、外界的气温、食物的质与量等。通常气温越高,活动量越大,幼儿出汗就会越多,对水的需要量就会增加,而摄人的蛋白质、无机盐较多,在排泄这些物质时需水较多,因此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也会增大。
幼儿年龄不同对水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l岁以内的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应摄取120~160毫升的水;2~3岁的婴幼儿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取100~140毫升的水;4~6岁的幼儿每日每公斤体重应摄入90~110毫升的水。
(二)幼儿膳食的配制 1.幼儿膳食配制的原则
(1)提供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 ①膳食应多样化。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依照食物的性质和所含营养素的类别,可以将食物大致分为五大类:谷类、肉蛋鱼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与水果类、热能性食品。
②膳食的搭配要合理。在摄取多种多样食物的同时,还应注意到食物之间的搭配,做到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15%,脂肪占总热能的25%~35%,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50%~60%。幼儿各餐热能的分配应为:早餐占全天热能的25%~30%,午餐占30%~40%、午点占10%左右、晚餐占25%~30%。
(2)烹制方法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喜好 烹调时在尽可能地保存各种食物营养素的同时,应做到细烂软嫩,便于幼儿消化。同时,还应做到味美色香,花样多,以增进幼儿的食欲。
(3)讲究饮食卫生
应保证提供给幼儿的食物、膳食制作过程、餐具等均合乎卫生标准。2.各年龄阶段幼儿膳食的配制(1)1岁以内婴儿的喂养 ①母乳喂养
树立喂奶信心、早开奶、按需喂哺是母乳喂养的三个基本原则。
新生儿头几天吃奶时间较短,一般为2~4分钟,以后,每次增至8~10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②人工喂养
进行人工喂养时需注意:应选择既富含营养,又易于消化的婴儿食品,一般以配方奶粉为好。③添加辅食
添加辅食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循序渐进,逐步适应。第二,辅食应在喂奶前添加,防止婴儿吃饱奶后不吃辅食。
第三,炎热的夏季或婴儿生病时,应暂时延缓添加新辅食。
第四,辅食的种类以及添加量应结合婴儿的月龄、健康状况及营养需要而定,可增可减,灵活掌握。
(2)1~3岁婴儿的膳食
这一时期的婴儿,生长发育十分旺盛,对营养的需求量大。
为婴儿准备的食物,应做到碎、细、烂、软、嫩,以符合他们娇嫩的消化系统。此时期婴儿的主食如米饭、面条等应做得软些,馒头、包子、花卷、馄饨、饺子等应做得小些。(3)3~6岁幼儿的膳食
这一时期的幼儿乳牙已全部出齐,咀嚼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较3岁前有所增强。他们的膳食种类已与成人基本接近,食物的烹制也无需像以前那样过于细致,属于向成人膳食的过渡阶段。
二、幼儿的进餐与喝水(一)幼儿进餐的卫生
1.激发幼儿良好的食欲。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文明的进餐行为。3.进餐时教师应仔细观察,精心照顾幼儿。4.饭前或饭后不宜做剧烈的活动。(二)幼儿喝水的卫生
1.使幼儿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幼儿应尽量以白开水为饮料,减少甜饮料的摄入量。对于不习惯喝白开水的幼儿,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饮水量。同时教师和家长应通过多种形式使孩子明白自开水对身体的好处。
2.培养幼儿主动饮水的习惯
教师应按时提醒幼儿喝水,每次尽可能喝足量,还应帮助幼儿学会渴了就喝、主动饮水的好习惯。
3.幼儿喝水时具体的卫生要求
(1)喝水前应先洗手,然后去拿自己的杯子,喝完水后将杯子放回原处。(2)开始喝水时要小口尝试,避免烫嘴。若水较烫,应等凉了后再喝。(3)喝水时不要说笑,防止呛咳。
(4)养成剧烈运动后、吃饭时不喝水的习惯。
第三篇: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
采用投影设备和教师机系统展示课题组设计的 PPT 课件、动画、课堂教学录像及工程现场录像,进行形象化的多媒体方式教学。本院所有实训室均安装有 NEWCLASS 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采用广 播、转播、提问、监测、视频分组、语音分组、同步执行、课堂发言、遥控辅导、答题示范等功能,教师上课如虎添翼。
二、采用真实的办公设备,直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理论课内容与实训项目有机整合,全部都在实训机房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授课,利用真实的办公设备开展训教,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和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师生网上互动,丰富了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手段本课程已初步建立了数字化资源库,该资源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企业案例、各类题库下载,并可实现网上互动或留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学习交流的在线课堂。在线考试系统能够输入多种题型,可以存储大量题库,适用于学生在线测试,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在线交流系统是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 问题、想法、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与在线老师进行交流。
四、企业项目是载体
作业分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校外实习三部分。课堂作业主要用来检查课程单元学习情况,可以是口头讲解,也可以是实训项目操作和演示;课后作业是单元综合练习,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开放的机房或同学自己电脑搭建的环境下完成,该步骤主要考核学生单元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校外实习同样需要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需要有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并按照实习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五、采用动画仿真技术,仿真实训环境
为了便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对于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配置与维护等操作性强,操作比较繁琐的实训,我们利用 FlashCam 等 相关软件,通过动画仿真操作过程的形式,把整个操作过程的步骤完整、形象、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 水平,减少操作失误。
对于一些现场类实训项目,我们通过现场录像的形式,把整个过程录制下来,经过后期处理,辅以文字、声音说明,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第四篇:解剖解释及造句
【注音】: jie pou
【意思】:为了研究人体或动植物体各器官的组织构造,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严于~自己。
造句:
1、上生物课时我们得解剖青蛙。
2、但他们对人类进化是如何进行的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些解剖特点改变了?
3、如果解剖尸体,或是通过手术查看胃的内部结构,它就像一个袋子一样,表层由一系列的看得见的褶皱组成。
4、整个欧洲的医学校,人体解剖的限制开始松懈。这打开了发现的闸门。
5、解剖是命运。
6、今天的生物课上,我正在解剖一只猪腰。
7、“但是,当然了,你不能将病人解剖成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教授笑着说。
8、他是堪萨斯州威奇托市一位汽车配件经销商的儿子,做过雄鹰童子军,梦想成为医生——准备好在他父母的地下室里解剖老鼠和猫。
9、还有一天,他带我们到医学院的解剖室里去。
10、设计是没有理性的因素而仅仅是灵感的解剖?还是建立在一些通用的真理之上?
11、数字青蛙2是一个互动程序的光盘,使用动画、视频、解说和静态图像,为学生创造一个现实的解剖经验。
12、动物生理学家对这一感觉系统进行了完善的解剖研究。
13、据悉,这并非英国第4频道电视台首次尝鲜与“死亡和人体”相关的题材,早在2002年该电视台就推出了英国近170年来的首个尸体解剖直播。
14、因此,这项研究提供了解剖和功能的佐证,支持获得脑损伤患者的记忆障碍的发现。
15、当研究人员解剖这些现存的易感染的小鼠时,他们发现其肠道典型的线性分泌粘液层的厚度仅为受保护小鼠的一半。
16、哈格德与马库斯对此缜密的研究为悲剧提供了坚定的分析解剖。
17、任何一个即将成为内科医生而接受训练的人,或者内科医生们身边的人,都很清楚尸体解剖是内科医生学习和步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8、由于医生们将保留他的大脑进行解剖以此来确定死因,迈克尔·杰克逊今天将“无脑”下葬。
19、脑科学有两个主要的工具:一是解剖,很多人觉得很无聊;一是电,很多人觉得很难理解。
20、对死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大兵的解剖发现,虽然80%的士兵年龄大约在20岁,但是心脏都有不用显微镜即可观察到的病变。
21、在美国,在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未来的医生和护士正在学习解剖生理的同时学习针灸和草药学。
22、他因其具有争议性的作品而声名远播,作品包括鲨鱼解剖和腌渍羊。
第五篇:解剖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的不同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
绪 论
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了解解剖学发展简史。了解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了解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运动系统
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和功能(运动、支持、保护)以及各组成部分在运动中作用(杠杆、枢纽、动力)。
第一章 骨学
掌握骨的形态,构造。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了解骨生发育过程中如何增长和增粗。了解骨的血管、神经和骨的可塑性。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掌握肋的组成和种类,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熟悉第一肋的特征。掌握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剑突、骶岬、骶角。
了解四肢骨的功能及其结构特征。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掌握肱骨、桡、尺骨的位置、形态及主要结构。熟悉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掌握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膺嘴,桡骨头,挠骨茎突,尺骨茎突。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位置。掌握髋骨的位置、形态、组成、各部的主要结构。掌握股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了解髌骨的位置。掌握胫、腓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了解足骨的分部、形态、结构和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掌握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髂峰,髂嵴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粗隆,内、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粗隆。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熟悉脑颅诸骨的位置。掌握筛骨、蝶骨、颞骨的分部及各部的重要结构。熟悉面颅诸骨的位置。掌握上、下颌骨的分部、形态和重要结构。掌握眶、骨性鼻腔的位置、形态和重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名称和位置。了解颅的侧面观。熟悉颅的上面观。掌握颅底内、外面观的形态结构。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掌握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下颌角、颧弓、乳突、枕外隆突。
第二章 关节学
了解骨连结的分类。了解直接连结的三种类型。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了解滑膜关节的分类。
了解躯干骨连结的组成。掌握椎骨间的连结。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熟悉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构成和运动。掌握脊柱的构成、生理弯曲和机能。熟悉肋与椎骨连结的结构和运动特点。熟悉肋与胸骨连结的特点。掌握胸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
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构成和功能。掌握肩关节、肘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连结。掌握前臂骨的连结和桡腕关节的构成和功能。了解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的形态和结构。掌握拇指腕掌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
掌握骶髂关节的形态结构。熟悉髋骨与骶骨之间的韧带连结。了解耻骨联合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掌握骨盆的构成,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以及骨盆的性别差异。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足弓的组成、功能和维持因素。
了解颅骨连结的形式。掌握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第三章 肌学
掌握骨骼肌的形态和结构(肌腹、肌腱和腱膜)。掌握肌的起止点、运动单位和肌张力的概念。熟悉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概念。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掌握肌的辅助装置(筋膜、腱鞘)。
掌握骨骼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躯干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上肢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下肢肌的分布,以及每块肌的形态、位置、起止、机能和神经支配。
内脏学
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系统的主要机能。了解内脏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一般构造。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四章 消化系统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熟悉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了解唇、颊、腭的形态、结构。掌握咽峡的概念。掌握牙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乳牙和恒牙的排列顺序。熟悉牙周组织的构造和作用。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机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掌握口腔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鼻咽部重要结构。掌握腭扁桃体和咽淋巴环的位置和机能概念。了解咽壁的构造。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的位置和其临床意义。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和机能。了解胃壁的构造。掌握小肠的位置、分部和功能。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掌握空、回肠的位置、构造,以及两者在外观上的区别。了解Meckel憩室的位置、形成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大肠的分部、形态及其特征性结构。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Mcbumey点)。熟悉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掌握肛管的位置及其重要的结构。熟悉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位置,肛门外括约肌的分部,肛管直肠环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
掌握肝的形态和位置。掌握肝的分叶。了解肝分段概念。了解肝的主要机能。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机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了解肝胰壶腹括约肌(又称Oddi括约肌)的构成和作用。熟悉胆汁产生及其排出径路。
掌握胰的形态、位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了解胰的外分泌和内分泌机能。
第五章 呼吸系统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机能。熟悉上、下呼吸道的概念。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各窦的形态特点及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喉的位置及其性别和年龄变化。熟悉喉的软骨和连结。熟悉喉肌的配布和作用。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和分部。掌握气管的位置,并了解其构成。掌握左、右支气管形态学上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了解肺段的概念和意义。
第六章 泌尿系统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机能。掌握肾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肾段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肾的位置和被膜。了解肾的固定因素。掌握输尿管的形态、位置和分段。掌握输尿管行程,以及女性输尿管盆段的重要毗邻。掌握输尿管的三个狭窄部位,并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膀胱的形态和分部。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膀胱的位置,并了解其年龄变化。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结构特点,开口位置。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了解附睾的位置、结构及其机能。掌握输精管的行程和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了解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和机能。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开口。了解阴囊的位置、形态构造和机能。掌握阴茎的分部及构成。了解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形态和构造。了解阴茎皮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掌握其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了解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其机能。熟悉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其位置姿势。掌握阴道的形态和位置。熟悉女性外生殖器(女阴)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及其开口。
第九章 腹膜
掌握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机能。了解腹膜与器官的关系。了解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网膜、系膜、韧带、陷凹)。
脉管系统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机能意义以及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分布以及功能特点。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了解血管的吻合、侧副管和侧副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
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房、室间隔的形态结构。熟悉卵圆窝、动脉韧带的位置与形态,以及未闭合的临床意义。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源、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熟悉心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行程和流注。了解心脏的神经支配。
掌握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和主要分支。掌握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和髂内、外动脉的起止以及其总体分布。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起止及其收集概况。
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意义。了解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掌握身体9条琳巴干的组成及其收纳范围。掌握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行程及收纳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位置和收纳范围。了解淋巴器官的组成;局部淋巴结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脾的形态和位置。
感受器
了解感觉器和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
第十二章 视器
了解眼球的构造。熟悉跟睑的构造、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泪器的组成、泪道的形态结构和泪液的排出途径。掌握结膜的位置、分部、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的名称、作用以及神经支配。了解眶脂体和眼球鞘的概念。了解眼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大致分布;熟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了解眼上、下静脉的收集、吻合、回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眼眶内神经概况。
第十三章 前庭蜗器
掌握前庭蜗器的分部和各部的功能。了解外耳的组成。掌握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其特点。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态。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咽鼓管的位置、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熟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了解内耳的位置和分部。熟悉骨迷路三个部分(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形态。了解膜迷路与骨迷路的关系。掌握膜迷路三个部分(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声彼的传导。
神经系统
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熟悉神经元的基本构成和分类。了解反射的概念;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掌握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白质、髓质、纤维柬和神经的概念。
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及其内部结构(白质、灰质)的概念。了解脑的位置和分部。掌握脊髓的位置和下端水平;脊髓的一般外形结构。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α细胞和γ细胞)、中间外侧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等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了解脊髓灰质的分层概念。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主要下行纤维系(皮质脊髓侧束、前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机能性质。了解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和网状脊髓束的概况。了解脊髓固有束及其机能概念。了解脊髓反射机能和传导机能的概念。掌握深反射和浅反射的概念。
了解脑干的位置和组成。掌握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系。了解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熟悉脑干的内部结构的概况(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掌握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脑神经的联系和功能。掌握重要的非脑神经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了解其功能概念和主要的联系情况。掌握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的起止、行程、在脑干各部的位置和功能。掌握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分区、纤维联系和主要功能。熟悉脑干橄榄中部平面、面神经丘平面和上丘平面各重要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
掌握小脑的位置、分部(小脑蚓与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小脑分叶,以及各叶的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了解小脑内部结构概况。
熟悉间脑的位置与分部。了解第三脑室的位置、联通情况。掌握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古、旧、新丘脑的概念。掌握旧丘脑各核团的纤维联系和机能。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分区与组成结构;熟悉其纤维联系与功能概念。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位置与组成结构。
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的脑沟、脑回等表面结构及分叶情况。了解大脑皮质分型与分区的基本概念。掌握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的位置、定位关系、主要功能,并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的位置与投射特点。掌握运动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抠、视觉性语言中枢的部位及其功能,了解其临床意义。了解平衡觉、嗅觉、味觉中枢、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部位和机能概念。掌握基底节的位置、组成;了解其主要机能概念。掌握新、旧纹状体的组成。了解大脑半球髓质内神经纤维分类(连合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的概况。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各部的重要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边缘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其机能概念。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
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功能成分。了解脊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概况。熟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组成,分布概况。熟悉脊神经感觉支在皮肤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和进出颅的部位。掌握脑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和分布概念。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和分布区。了解视神经的功能性质和行程。掌握动眼神经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损伤后表现。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三大主干(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主要行程,重要分支的分布概况,损伤后表现。熟悉滑车神经的起始核、重要行程和支配,损伤后表现。掌握展神经的起始核、主要行程、支配,损伤后的症状。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起止核,主要行程、重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损伤后表现。了解膝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概念。熟悉前庭神经、蜗神经的行程和功能性质。掌握舌咽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及分布概况。了解上、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概念。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止核,主干的重要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概况。掌握喉上神经(内、外支)、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和分布。了解副神经的组成。掌握副神经脊髓根的纤维性质,重要行程及分布,损伤后表现。掌握舌下神经的纤维功能成分、起始核、重要行程和分布,损伤后的症状。
了解内脏神经系统的区分、分布、机能概念。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掌握交感干(包括椎旁节)的位置和组成;主要椎前节的名称、位置。了解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了解颈上、中、下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胸、腰、盆(骶)交感节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内脏大、小神经的组成、联系,节后纤维分布概况。掌握副交感低级中枢的位置。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的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熟悉面神经、舌咽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交换神经元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和功能。掌握迷走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及分布情况。了解器官内节的概念。掌握盆内脏神经的起源、分布概况。了解内脏神经丛的概念,各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况和机能概念。
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了解传导通路的基本概念。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概念及其机能意义。掌握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掌握躯干、四肢触觉(精细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与特点,纤维走行和越边位置,皮质投射区。熟悉其损伤后的表现。掌握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掌握角膜反射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纤维走行,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皮质投射区。熟悉视野与视网膜之间光线投射的相应关系,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掌握瞳孔对光反射的径路。熟悉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以及其反射径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及其特点,纤维行程和投射情况。了解平衡觉传导和反射性调节途径以及它们的表现概念。
掌握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上、下两级神经元的基本情况。掌握皮质核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的情况(双侧控制与对侧控制)。掌握皮质核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核上瘫与核下瘫)的形态学基础,着重了解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的主要表现。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纤维走行(在内囊和脑干各段的位置、锥体交叉,皮质脊髓前束与侧束的走行)和终止情况。了解躯干肌双侧支配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皮质脊髓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硬瘫与软瘫)。掌握锥体外系的组成、机能概念。了解皮质一纹状体一皮质环路,黑质一纹状体环路,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的组成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了解神经系统化学通路的概念。了解胆碱能、单胺能、氨基酸能和肽能等通路的大致组成。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其脑脊液循环
了解脑和脊髓被膜的组成和机能概念。了解硬脊髓的连续。掌握硬膜外腔的位置、内容物和特点,以及了解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及它们的机能、临床意义;重要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联通以及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神经血管。熟悉蛛网膜及蛛网膜下隙的概况。掌握小脑延髓池和终池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软膜的特点及其形成物(脉络丛与齿状韧带)。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与联通。了解侧脑室的分部及其各部的位置。熟悉脑脊液的产生,回流情况。重点掌握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动脉系统的概念。掌握颈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掌握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及其机能意义。了解脑浅静脉系统和脑深静脉系统的收集、回流概况。熟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脊髓前、后动脉与节段性动脉)和分布概况。掌握脊髓血供“危险区”的概念和部位。了解脊髓静脉回流的概念。掌握脑屏障的概念。了解血一脑屏障、血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
内分泌系统
第十八章 内分泌器官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构成、特点。掌握各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分部)和主要功能。